封高億(1903-1947) 廣西容縣靈山墟仁勇鄉林堅村人,別號兆豪,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畢業(1924年12月12日-1926年1月27日),國民革命軍少將。
1924年12月12日-1925年4月18日在校入伍生隊2營培訓期間,正值第一次東征,隨軍校入伍生總隊負責廣州市區、黃埔警戒。
1925年4月19日,入伍生期滿,經考核升為正式軍校官生。入步兵科9隊。
滇軍首領楊希閔、劉震寰叛變后,隨東征軍回師廣州。1925年6月10日-15日,隨軍校生隊在中山艦艦炮支持掩護下,打敗滇軍,占領廣州市區平定楊、劉叛亂。
1926年1月畢業后任李宗仁、白崇禧廣西定桂討賊聯軍陸軍第1軍少尉排長。
1926年3月任國民革命軍鋼7軍(中將軍長李宗仁、中將參謀長白崇禧)第6旅(兼少將旅長夏威)第1團(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兼中校營長陶鈞)中尉營附,駐節廣西容縣。
1926年5月初,第7軍第7旅(旅長鐘祖培)北上湖南衡陽,支援受到北洋軍閥吳佩孚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由此打響北伐第一槍。5月25日,第7軍在南寧誓師北伐(北伐軍代總參謀長白崇禧上將)。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宣言出師北伐。
1926年5月-9月,第7軍與“鐵4軍”(中將軍長李濟深)、第8軍并肩作戰,參加衡陽、長沙、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諸戰役,打敗北洋直系軍閥吳佩孚20萬主力,攻占武昌。戰后,所部被國民政府通電嘉獎為“鋼7軍”。
1926年11月升任第1團(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兼中校營長陶鈞)第2連上尉連長,從此長期駐節武昌。
1927年2月升任第7軍(中將軍長李宗仁、上校參謀主任石毓靈)第2師(少將師長胡宗鐸)第1團(兼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少校營長。
1927年8月12日,所部擴編為第19軍(中將軍長胡宗鐸、少將副軍長兼參謀長石毓靈)第1師(少將師長陶鈞)第1團(上校團長李思熾),仍任第1營少校營長。
1927年8月25日-9月1日,參加北伐軍龍潭戰役(北伐軍代總司令、總參謀長白崇禧上將)。第7軍、第19軍和第1軍(上將軍長何應欽)并肩作戰,徹底擊敗孫傳芳。
1927年11月,胡宗澤、陶鈞在武昌主持開辦第18、19軍隨營軍官學校暨第4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唐生智)隨營軍官學校。遂于1927年11月調任第18軍(中將軍長陶鈞)、19軍(中將軍長胡宗澤)暨第4集團軍隨營軍官學校(少將校長董南、上校副校長周子昌)步兵科步兵教導第1大隊少校大隊長。
1929年3月,發生蔣桂戰爭,桂系戰敗。1929年春,原在武昌的桂系軍隊敗走別處,前第4集團軍隨營軍官學校學員1000多人出走鄂西宜昌,蔣介石遂下令收留這些學員,于4月初決定續辦武漢分校,派錢大鈞為教育長前往接辦。4月18日,武漢分校再次正式開辦。1929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學員畢業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個團于1931年3月并入本校學習。中間階段的武漢分校于此宣告結束。
1929年4月18日,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7期(兼上將教育長錢大均)教導隊第1團(上校團長張世希)少校團附(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教職員工表》)。
所部1團長張世希上校,后任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副參謀長,首都衛戍區中將副總司令,第7綏靖區中將司令官,京滬杭警備區中將副總司令;
1團2營長吳繼光少校,后任陸軍王牌虎賁74軍58師174旅少將旅長犧牲于淞滬會戰;
1團1營1連長毛麟義上尉,后任陸軍27軍46師276團上校團長,于蘭封會戰親自擔任敢死隊長,手持大刀第一個沖上蘭封城,犧牲后追晉陸軍少將;
1團1營6連連長羅賢達上尉,后任陸軍66軍中將軍長;
2團團長夏楚中上校,后任陸軍70軍中將軍長,第3戰區32集團軍79軍中將軍長,12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第10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20集團軍中將總司令,整編21軍中將軍長,陸軍王牌機械化整編5軍中將軍長;
2團3營營長李天霞少校,后任陸軍100軍中將軍長,陸軍73軍中將軍長;
2團3營副營長錢東亮上尉,后任福建建陽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
軍校學生總隊1大隊大隊長張良莘上校,后任第八戰區日俘管理處中將處長;
2大隊5隊隊長陳大慶中校,后任第4師師長,58軍副軍長,新2軍軍長,29軍軍長,19集團軍總司令,京滬杭警備副司令兼淞滬警備司令。陸軍總司令(繼高魁元以后任),國防部長(在高魁元以前任),陸軍二級上將。
2大隊6隊隊長張際鵬中校,后任36集團軍14軍中將軍長。國防部第11和第5戰地視察組中將組長,第1兵團副司令官兼新編14軍中將軍長;
2大隊6隊1區隊區隊長高魁元少校,后任陸軍王牌土木系18軍軍長、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陸軍一級上將;
3大隊大隊長方天上校,后任王牌土木系18軍中將軍長,54軍中將軍長,20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南昌綏靖公署主任,南昌指揮所主任;
3大隊8隊隊附唐生海
3大隊9隊2區隊區隊長方暾少校,后任陸軍118軍中將軍長;
3大隊9隊3區隊區隊長闕漢騫
1930年3月所部改稱中央教導3師,1930年11月28日又改稱陸軍第14師(兼上將師長錢大均)第1團(上校團長張世希),仍任少校團附。
王牌18軍。年末隨14師一部調回錢大鈞13軍。后期14師組建成王牌新6軍,空運印度換裝美械參加大反攻。1945年9月9日,奉調進駐南京組成受降部隊參加受降儀式。

抗日戰爭期間,1931年12月,所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3軍,遂任第13軍(上將軍長錢大鈞)軍部中校參謀駐節武昌。
1932年12月,任駐保定13軍(上將軍長錢大鈞)軍部暨保定第3新兵補充訓練處中校參謀,1933年1月,任保定行營新5團中校團附(團長方鎮,見國史館資料)。
訓練新兵組成陸軍補充第1旅(王牌虎賁74軍的前身)和補充第2旅(后改稱第2師補充旅、第2師獨立旅)。這兩個旅系軍政部為編練新式陸軍師所成立的試驗性部隊,為保密對外宣稱為旅級單位。這兩支部隊都是除所轄三個步兵團外,還直轄有高射炮營、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連、戰防炮連、騎兵連、步兵榴彈炮連、衛生連。實際是師級單位的建制。
1933年6月,新4、5、6團組成補1旅,遂任陸軍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王耀武)第2團上校團長(在方鎮后、周志道以前,錢東亮、李天霞先后任3團上校團長,唐生海任3團1營營長、劉啟勛任2團3營長)。
1933年12月與周志道對調任旅軍官大隊上校大隊長。
1936年10月,任王牌虎賁74軍51師上校軍官大隊長(見《黃埔軍校將帥錄》。王耀武、李天霞、錢東亮、唐生海、劉啟勛均為其黃埔三期同學,周志道為黃埔四期同學)。
1937年8月-12月隨51師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12月-1938年3月參加南京保衛戰。在對日軍戰斗中負傷,調離74軍51師回漢口養傷。
1938年“4.29”武漢空戰,在武昌起義后街44號(現為首義路3號)的家及南湖軍校軍營被日軍炸毀。
1938年5月,傷愈回到桂軍老部隊,調任第5戰區21集團軍48軍173師(原鋼7軍2師)少將參謀長(在梁家駒以后),參加第5戰區徐州會戰臺兒莊外圍戰役,一度攻克江浦。
1938年7月-8月,參加第5戰區21集團軍31軍(由原19軍改稱)173師武漢保衛戰江北防線戰役及武漢外圍戰役,再次負傷。
1938年11月17日,調任第5戰區豫鄂皖邊區抗日挺進隊第1游擊縱隊(兼中將司令石毓靈,少將副司令劉昆陽、少將副司令劉杰承)少將參謀長。
1939年5月1日-5月24日,參加第5戰區隨棗會戰,收復隨縣、棗陽城。在歷次戰役中,不怕犧牲,奮勇殺敵。
1939年6月在追擊日軍作戰中再次負重傷住院。
1939年11月,任第5戰區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少將參謀長(總指揮為石毓靈中將,見《黃埔軍校將帥錄》)。
1940年11月-1943年6月,調任蘭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北干部訓練團軍訓總隊少將總隊長(兼干訓團長胡宗南上將、副團長甘肅省主席谷正倫中將,見《黃埔軍校將領全名錄》)。
1943年6月-1945年6月,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上將)第3集團軍(由西北軍第38軍擴編,上將總司令李鐵軍、中將總司令趙壽山)少將副官長(見《趙壽山回憶錄-與蔣介石二十年的斗爭史》),駐節甘肅武威。
1945年4月經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敘任為陸軍步兵上校軍階。
1945年6月-1946年6月,調任聯合后方勤務總司令部(兼總司令陳誠)聯勤總部西安第7補給區(中將司令程開椿)少將參謀長。
1946年6月傷病復發病休。
1946年8月,調南京中央訓練團受訓。
1946年11月,受訓結業。派任漢中警備區少將副司令(少將司令王晉)(見《黃埔軍校將帥錄》)。
1947年2月7日,赴軍事委員會開會,會后第一戰區代司令長官黃埔一期的胡宗南上將于南京設宴為黃埔同學們餞行,酒宴上傷病復發,搶救無效,病逝于南京陸軍總醫院。堂號為槐蔭堂,文明公第二十一世系裔孫。

封高億(1903~1947),別號兆豪,廣西容縣靈山圩仁勇鄉林堅村人。
1924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期間參加平定楊、劉叛亂,二次東征。
1926年1月27日黃埔軍校畢業回廣西。歷任廣西陸軍第1軍(中將軍長李宗仁)少尉排長。7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中將軍長李宗仁)第1旅(兼少將旅長夏威)第1團(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兼中校營長陶鈞)中尉營附。11月,升任第1團(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兼中校營長陶鈞)第2連上尉連長。
1927年2月升任第7軍(中將軍長李宗仁)第2師(少將師長胡宗鐸)第1團(兼上校團長陶鈞)第1營少校營長。8月所部擴編為第19軍(中將軍長胡宗鐸)第1師(兼少將師長陶鈞)第1團(兼上校團長李思熾),仍任第1營少校營長。11月,調任第18、19軍隨營軍官學校(少將校長董南,上校副校長周子昌)步兵科教導隊步兵教導第1大隊少校大隊長。
1929年5月桂系戰敗。6月,出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7期(兼中將教育長錢大均)教導隊第1團(上校團長張世希)少校團附。
1930年7月所部改稱教導3師(兼中將師長錢大均)第1團(上校團長張世希),仍任少校團附。1930年11月28日又改稱陸軍第14師(兼上將師長錢大均)第1團(上校團長張世希),仍任少校團附。
1931年12月所部改稱(駐武昌)第13軍(中將軍長錢大鈞),升任中校參謀。
1932年12月兼任保定警備司令部(兼中將司令錢大鈞)新兵補充編練處中校參謀、新5團中校團附(國史館資料)。
1933年6月新4、5、6團組成補1旅,任陸軍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王耀武)第2團上校團長。后與周志道對調改任陸軍補充第1旅(少將旅長王耀武)軍官大隊上校大隊長。
1936年所部改稱第51師(少將師長王耀武),任師軍官大隊上校大隊長。
1937年8月-12月隨第51師(少將師長王耀武)參加松滬戰役。
1937年12月-1938年3月隨第51師(少將師:王耀武) 參加南京保衛戰負傷。
1938年5月,調任第5戰區第21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廖磊)第48軍(中將軍長韋云淞)第173師(中將師長賀維珍)少將參謀長。參加第5戰區徐州會戰臺兒莊外圍戰役,一度攻克江浦。
1938年7月-8月,參加第5戰區21集團軍31軍(由原19軍改稱)173師武漢保衛戰江北防線戰役及武漢外圍戰役,再次負傷。
1938年11月17日,調任第5戰區(上將司令長官李宗仁)豫鄂皖邊區21集團軍(兼上將總司令廖磊)第1游擊縱隊(兼中將司令石毓靈,少將副司令劉昆陽、少將副司令劉杰承)少將參謀長。 1939年5月1日-5月24日,參加第5戰區隨棗會戰,收復隨縣、棗陽城。在歷次戰役中,不怕犧牲,奮勇殺敵。
1939年6月在追擊日軍作戰中再次負重傷住院。
1939年11月,任第五戰區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少將參謀長(總指揮為石毓靈中將)。
1940年11月升任(駐蘭州)西北干部訓練團(上將團長胡宗南、中將副團長甘肅省主席谷正倫)軍訓總隊少將總隊長。
1943年6月調任第1戰區第3集團軍(上將總司令李鐵軍、中將總司令趙壽山)少將副官長(見趙壽山《與蔣介石二十年的斗爭史》)。
1945年4月晉升陸軍步兵上校軍階。6月,調任聯合后方勤務總司令部(兼總司令陳誠)(駐西安)第7補給區(中將司令程開椿)少將參謀長;
1946年6月病休。8月,調南京中央訓練團受訓;
1946年11月受訓結業派任漢中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王晉)少將副司令。
1947年2月7日病逝于南京陸軍總醫院。
在第三集團軍期間與溫家寶總理的叔祖父溫朋久共事。溫朋久在歐洲留學時,找到被蔣介石逼到歐洲考察的楊虎城將軍,要跟隨楊虎城回國抗日。因蔣介石不準楊虎城回國,楊虎城只好介紹溫朋久找自己的愛將趙壽山中將的隊伍參加抗日。趙壽山中將讓溫朋久擔任第三集團軍的辦公室主任。
趙壽山是西安事變的骨干,是趙壽山最早向楊虎城提出要抓蔣介石,逼其抗日。西安事變時趙壽山是17師師長兼西安市公安局局長,負責逮捕在西安市內的蔣介石隨員和解決市內的部隊。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說:“你不是要抗日嗎?就派你去前線!”于是,趙壽山的38軍被派到娘子關、雪花山參加長城抗戰。血戰15晝夜,傷亡慘重,退到八路軍的防區休整,到延安見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批準趙壽山為特別黨員,黨齡從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算起,1942年10月,由彭德懷介紹正式入黨。
嗣后,三十八軍在中條山堅持抗戰達兩年半之久。日軍稱中條山是他們侵華的“盲腸”,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稱三十八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1947年春, 經地下黨組織董必武的精心安排,趙壽山和溫朋久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監視,乘坐“救濟總署”輪船,展轉上海、天津等地,于1947年3月由河北靜海進入解放區。在邯鄲,他們受到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的熱烈歡迎。
到陜北,毛澤東、周恩來給予趙壽山很高評價,并任命他為彭德懷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前委委員,列張宗遜后。
1949年9月,趙壽山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國后,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和陜西省省長、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石毓靈 (1890--1951)又名幼平、克忱,黃安(今紅安)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4期步科、陸軍大學第6期畢業。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即李宗仁部“鋼七軍”)上校參謀主任,參加北伐,1927年冬任第19軍少將參謀長,后任第19軍副軍長兼參謀長,1937年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9年兼任第5戰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同年11月任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主任兼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并兼任鄂豫邊區抗日游擊軍政干部訓練班主任,1940年秋被免職,1946年退役,1947年9月任湖北省黃安縣縣長,11月離任,1949年在湖北迎接解放。1951年12月26日在黃安(今紅安)被判處死刑,1986年6月撤銷原判,按起義投誠人員對待。
1938年10月上旬,侵華日軍占領淅河以后,以石毓靈為首的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鄂三專)遷駐鎮西上任家老塆。隨縣縣政府隨后遷鎮西北下任家老塆,抗日時期,國民黨第三專員公署及其所屬機關曾退駐于此,其下轄十個縣政府,也隨之流亡,澴潭鎮一時號稱“小漢口”。這里,扼水陸交通之要塞,進可攻,退可守,歷史上沿河碼頭桅桿如林,系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以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襄陽、樊城一帶受到日本侵略軍的嚴重威脅,在這種緊張形勢下,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很快接受了錢俊瑞同志和一些愛國民主人士的建議,批準成立了“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立游擊總指揮部和政治指導部兩個平行機構。李宗仁任命國民黨隨縣地區的專員石毓靈擔任游擊總指揮,任命愛國民主人士李范一、李相符分別擔任政治指導部正、副主任,陶鑄同志受聘為特別顧問。
1937年抗戰爆發, 這里成為隨州抗戰中心和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 領導人為國軍中將石毓靈。他1936年4月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9年兼任第5戰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同年11月任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主任兼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并兼任鄂豫邊區抗日游擊軍政干部訓練班主任。
刀頭喋血的黃埔將軍——錢東亮
錢東亮,別名錢棟梁,字子皎,曾化名陸本義。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生,江蘇省常熟縣北門鹿苑人。先后畢業于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教班第二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二期(一作南京陸軍大學參謀班)。
?。ㄒ唬o話不談——錢長官嫡系愛將有文章稱錢東亮是錢大鈞的侄兒。如《程星齡先生談郁達夫》:“當時福建的情況很復雜,管黨務的陳肇英,和蔣介石是把兄弟,管軍事的是錢大鈞的侄子錢東亮”。《白刃文集》云:“泉州國民黨駐軍旅長錢東亮(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錢大鈞的侄子)”;《錢東亮在建陽綏靖情況點滴》也說:“錢東亮……系國民黨大員錢大鈞的侄兒”。此說恐為臆斷,錢大鈞是江蘇省吳縣正儀鄉(現昆山市巴城鎮)雅涇村人,而錢東亮雖同姓錢,又同是江蘇人,但籍貫卻是江蘇常熟。錢東亮在回憶錄也只稱錢大鈞為自己的老上司。
1921年,錢東亮曾在廣州大元帥府警衛團當過兵。
1925年,廣東黃埔軍校招收第三期生。4月19日,錢東亮與李天霞、毛邦初、方先覺等人從上海乘太古公司的“廣肇輪”去廣州投考。幾天后,轉乘小火輪到達黃埔,隨即進入黃埔軍校招待所。經過文化考試和體格檢查后,錢東亮被錄取,編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團。
1926年1月軍校畢業后,錢東亮到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任見習官,該團團長就是錢大鈞。6月,北伐戰爭爆發,錢東亮調到第二師參加北伐,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后升任江蘇省保安第二團少校營長、中校團附。
1930年3月,教導第三師在武漢成立,師長錢大鈞將錢東亮調到該師任中校團附,錢東亮又回到錢大鈞身邊工作。11月28日,教導第三師改稱第十四師,錢東亮仍任中校團附。由于該師在鄂北廣水、花園及湖南岳陽、云溪各地附近作戰時,被紅軍消滅了兩個團,聲名狼藉,故蔣介石決定將該師交給陳誠整頓。
1931年1月13日,第十四師與陳誠的第十一師合編為第十八軍,錢大鈞調任武漢要塞司令部司令,由陳誠任軍長兼第十四師師長。原第十四師的團長們大都擁護錢大鈞繼續當師長,不愿跟陳誠走,陳誠便將他們全部撤換。2月,錢東亮到錢大鈞司令部任上校諮議。
1933年10月,錢東亮隨錢大鈞調到軍政部補充兵訓練處,錢大鈞任主任,錢東亮任該處第六團上校團長。兩人關系密切,錢東亮在回憶錄中稱:“他(錢大鈞)和我無話不談”。12月,第六團改稱軍事委員會補充第一旅(一作補充第十旅)第三團,錢東亮仍任團長,旅長則是其黃埔三期同學王耀武。
1934年4月(一作33年11月),錢東亮調任第八十師第二三八旅第四七六團團長。
1935年4月,調任第八十師補充團團長。5月18日敘任陸軍步兵中校。
1936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晉授其陸軍步兵上校銜。8月,錢東亮升任第二三九旅(轄兩團)少將旅長,下轄兩個團,即第四七七團(團長王錫侯)、第四七八團(團長李鼎彝)。9月,軍隊換防,第八十師(師長陳琪)接替第九師(師長李延年)進駐閩中,錢東亮率第二三九旅接替第二十五旅進駐福建莆田,旅部就設在城隍廟內。
北伐軍的鋼七軍與鐵四軍誰厲害?
在中國大地上,除了“鐵四軍”外,還有另一支與其并列的精銳部隊,那就是“鐵四軍”昔日的戰友---廣西的第七軍,第七軍在國民政府往后的討伐北方軍閥的戰爭中因在龍潭等戰役表現極為兇悍,連續以少勝多地擊敗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的軍閥部隊,第七軍得到了“鋼七軍”的美譽。而此時,粵軍李濟深部“新四軍”與繆培南部“鐵四軍”的矛盾也開始激化,但是李濟深深知自己的部隊絕對不是“鐵四軍”的對手,要想打敗“鐵四軍”,就必須得到“鋼七軍”的幫助。
1928年1月,李濟深和桂系李宗仁達成合作協議,桂軍“鋼七軍”三個師和李濟深部第十三師(師長徐景唐,該師為李濟深的嫡系,李濟深本人為廣西人,第13師主要也是以李的家鄉廣西梧州士兵為主,所以歷史學家也有把該師稱為桂軍,師長徐景唐本身也傾向桂系,第十三師全師9000余人,桂軍“鋼七軍”三個師當時每個師人數大致也是這個數)一共三萬七千余人圍攻繆培南的“鐵四軍”,其中以“鋼七軍”三個師為主力,在五華一線,“鋼七軍”主力兩萬七千余人與“鐵四軍”主力四萬五千余人(“鐵四軍”另有一個師用于對付李濟深部第十三師)進行了五天五夜的激戰,雙方反復肉搏,昔日北伐的親密戰友此時變成了兵戎相見的敵人,五華一線頓時尸山血海,“鐵四軍”雖有人數上的優勢,但是仍被“鋼七軍”擊敗,26師師長許志銳陣亡,五華一役,“鐵四軍”付出了兩萬余人的傷亡代價而敗退,但是“鋼七軍”緊緊追擊,在龍川貝嶺,“鐵四軍”再次遭到“鋼七軍”的重創,又損失了近一萬人,另李濟深部第十三師也擊潰阻擊他們的“鐵四軍”一部。五華和龍川貝嶺兩次惡戰,“鐵四軍”遭到了自建軍以來最慘痛的損失,該軍原先五萬五千人,僅剩下兩萬人,損失了近三萬五千人?!拌F四軍”遭到了“鋼七軍”毀滅性的打擊。此役后,“鐵四軍”被迫退出廣東進入江西駐防。從此“第四軍”這個軍的番號在粵軍中暫時告一段落,此時第四軍已經被蔣介石編入了他的中央軍中。第四軍變成中央軍后參加了對奉軍的作戰,表現中規中矩。戰爭結束后被縮編為第4師。師長繆培南,副師長朱暉日,下轄謝嬰白10旅、黃鎮球11旅、吳奇偉12旅。 此時,“第四軍”這個番號在中國大地上已經被取消。
國民黨主力之首——鋼7軍
9月11日,毛澤東電告劉鄧:“目前幾個月內,你們作戰似應避開桂系主力七師、四十八師,集中主力殲滅中央系及滇軍。因七師較強,不易俘繳,四十八師情況不明,似和七師相差不遠,而中央系各部及滇軍五十八師則在運動中,易于殲俘?!避娛驴茖W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91—92頁。
毛主席問韋國清說:你們那個民族(指壯族——作者注),人口增加了一些嗎?得有四五千萬人了吧??梢跃帋资畟€師。南方幾個省能打仗的,第一是廣西,第二是廣東,第三是湖南 ,你(指汪東興)那個?。唇鳌髡咦ⅲ┧愕谒?。講到這里,劉興元匯報了工作情況?!锻魱|興回憶錄》
過去我們打蔣介石的新一軍、新六軍、五軍、十八軍和桂系的第七軍,就是經過這種小殲滅到大殲滅的過程的。我軍入朝以來五次戰役,已完成這種小殲滅戰的一段路程,但是還不夠,還須經過幾次戰役才能完成小殲滅戰的階段,進到大殲滅戰的階段。至于打的地點,只要敵人肯進,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線就行了。以上請你考慮電告。
毛澤東
五月二十六日
第七軍的戰斗力給粟裕留下了深刻印象,粟裕對這兩支部隊的評價也很高。
但平心而論,粟裕明白,這兩支部隊并不是理想的打擊對象。尤其是廣西部隊,
擅長山地作戰,在啟蒙山區做戰更有優勢。且這兩支部隊打仗狡猾,頑強,和他們
作戰肯定要拼消耗,且很難有大的俘獲。
國共生死大決戰之-《浴血孟良崮》
粟裕寧愿去打74軍也不愿打右翼的桂系第七軍和48軍
第二,我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后,可以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估計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師)。整編第五軍(注)和整編第十一師,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主力,是半機械化部隊,又是敵軍在中原戰場上的骨干,敵人是不會把它們調到江南跟我們打游擊的。桂系的第七軍(相當整編師)和整編第四十八師,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蔣介石擔心縱虎歸山,當時也不會把它們調到江南。如果我軍不能把敵人在中原戰場的這幾個主力軍(師)調到江南,就達不到頂期的行動目的?!端谠;貞涗洝?/font>
后來參加過此戰的解放軍連長回憶到此戰時還說:"我們從東北打到湖南,打敗過蔣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中的主力,王牌軍中的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但從沒見過如此頑固勇猛的國民黨軍."的確,整個四野從東北到湖南,全殲了蔣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29小時攻克天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全軍上上下下傲氣十足,不把國軍剩下的部隊放在眼里,十分輕敵.部隊在行進中很多時候竟然連前衛偵察兵都不派!(49軍146師進入地形如此險要的青樹坪時就是連前衛哨都沒派,還排成個一字長蛇陣!)除了這些客觀的原因外,以第7軍為首的桂軍素來戰斗力就很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中南剿匪記》
這位連長叫白耀忠,后來曾擔任廣州軍區55軍軍長
在北伐的8個軍中,最能打的是來自廣東的第4軍和廣西的第7軍。而4軍的準備最好,7軍的就差多了,這就愈發體現出7軍的特色,
勇猛,頑強、敢拼刺刀,擅打硬仗。
《國共生死大決戰--衡寶追殲戰》
抗戰期間,日軍對廣西部隊也相當畏懼,因為廣西軍具有勇猛、頑強的剛性和堅忍不拔的韌性。他們在進攻中的攻擊精神、火力組織、部隊運動、迂回包圍、協同配合;在防御中的工事構筑、火力發揚、預備隊的使用、機動出擊,進行白刃格斗等,都有其特長。
《新華日報》記者陸詒來到明光前線,采訪了劉士毅軍長及幾十個官兵,寫下了一篇報道,刊登在《新華日報》上,在敘述戰斗經過與戰果后,感慨地寫道:“淮南戰場歸來,使我益信,廣西軍之所以謂廣西軍,絕不是偶然的。廣西軍隊令敵人心顫膽寒,這是他們經年積累埋頭苦干的碩果。廣西軍是時代的驕子,在偉大的抗日民族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font>
《張靈甫到底是什么軍銜?》
目前,在許多有關民國史書中常常出現把1935年以后的國民黨軍隊中實行的職務軍銜誤作正式敘任軍銜的情況,以至于以訛傳訛,謬誤流傳。有些權威的史學專著中也把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擊斃的國民黨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的軍銜稱為陸軍中將。但是,令許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張靈甫被擊斃后,國民黨又追晉其為陸軍中將軍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搞清這點,就要搞清國軍軍銜有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情況,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的作用。
一、正式軍銜是由國民政府主席簽發任官狀(令)正式敘任之軍銜
正式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并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此種軍銜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格式如下:
國民政府任官狀
蔣中正任為陸軍特級上將,此狀。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中華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
二、職務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臨時任命之軍銜
職務軍銜是一種臨時性的軍銜,而且職務和軍銜是一體的,并且隨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是由軍事委員會發布的任職令,在任職同時授予的軍銜,此種軍銜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
格式如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職令
茲任蕭毅肅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此夸
委員長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二年十月十日
國民政府并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確立明確的軍隊官佐的職階和官位對應關系。職階是指該員所任軍職的相應軍銜,即該軍職能敘任的最高軍銜,而官位是指該員根據資歷、功勛的條件所敘任的軍銜。當然,在國軍中把軍銜稱為階級等詞匯,稱為軍銜則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大體上國軍的職務軍銜和職務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做:少尉——排長,中尉——副連長,上尉——連長、副營長,少?!獱I長,中校——副團長,上?!獔F長、副旅長,少將——旅長、副師長,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集團軍)路軍正、副總指揮、正、副軍團長、兵團正、副司令、綏靖公署正、副主任、方面軍正、副司令,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二級上將——個別軍長(一般需要兼任省政府主席之類的重要職務)、路軍總指揮、正軍團長、綏靖公署主任、方面軍司令、戰區正、副司令,一級上將1935年授任在軍界德高望重的9人,且采用定額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則可擇優從高級將領中晉任一人。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三人獲得晉任一級上將的殊榮。特級上將則從1935年設置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終只有蔣介石一人獨有。
這種職務軍銜實際是臨時軍銜,就是按照軍官所任職務佩帶軍銜符號,任什么職就佩帶什么職務所對應的軍銜符號,職務下降或者取消軍銜也隨之降低或取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1936年2月29日發布的《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中將軍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上將銜(臨時軍銜)授予將來有可能正式晉升為該級軍銜的軍官,加銜者只是佩帶二級上將軍銜符號并享受二級上將的薪俸待遇。這一制度不適用于海軍和空軍的中將軍官。而且,職務軍銜的授任并不必然在國民政府公報上予以刊載,而正式敘任將官軍銜則絕大部分都在國民政府公報上刊載。
1936年2月29日,國民政府頒布《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
第一條,陸軍中將依陸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五款合于晉任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先加上將銜。
第二條,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特補。
第三條,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之員數以陸軍上將員額為限。
第四條,已加上將銜之中將,其服制與第二級上將同,俸薪仍照最高額支給。
第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施行。
自條例施行起共授予四十多人中將加上將銜,此軍銜到1951年正式廢止。但是,對于陸軍中將以下的各級軍官以及??哲娷姽俚募鱼晠s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在實踐中卻又實行了類似于加銜的職務軍銜制度。實行職務軍銜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后出現過多、過濫的高級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于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有利于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系,調動軍官的積極性。
因此經常會出現職務軍銜比實際軍銜高的情況。典型的如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生前穿著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到,可是他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于飛機失事后才追贈陸軍中將。至于抗戰期間屢建殊勛的張靈甫自從1937年由于抗戰爆發而被特赦,擔任74軍51師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的德安戰役之后,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以后,相繼升任58師副師長、師長、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雖然戰功赫赫,職務也一路飆升,職務軍銜也早已經晉任少將,但直到1945年2月加日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7年5月16日,時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戰死于孟良崮以后,1947年7月30日追晉陸軍中將。張靈甫死前所佩帶的中將軍銜標志也是職務軍銜。而張靈甫的老上級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雖然職務軍銜早已經是中將,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24集團軍司令。不久,王耀武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國民黨軍隊的五大王牌就有第18軍、第74軍、新編第6軍三大王牌在王耀武麾下。王耀武直到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后被俘也始終是中將。由此也可以看出國軍的中將軍銜是一個跨度很大、涵蓋面很廣的軍銜。
女看林徽音,男看錢大均
中國歷史上,美女很多,才女也有不少,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也不缺,但單就做“情人”做得最好的,莫過于一代才女林徽音了。
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被譽為“人間天堂”之一的杭州市,祖父林孝恂是前清進士,父親林長民是藝術家與浪漫才子,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徽音從小家中是“往來無白丁,談笑皆鴻儒”,這種家庭社交活動,使林徽音成熟早慧,聰明伶俐,落落大方,培養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埋下了她長大以后屢屢遭受優秀男人苦追的種子。林徽音在培華女子中學畢業后赴英國圣瑪麗女子學院留學,1924年就讀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樣一個家庭出身,是標準的從人間天堂里出來的“書香門第”:父輩事業輝煌,從小家教嚴格,美麗聰明大方,少年留學海外。不是每個中國女孩都可以有這樣的條件的,這是有“命”的,“命”不好,生在一個不是書香門第的家中,甚至讀書也有困難的家庭之中,也是可能的和沒有辦法的,這取決于父母。
除了讓我們不可學習的家庭出身之外,林徽音下面的三個地方,就可供天下好女共學之。
首先,她的“緋聞男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可以說是杰出的。換句話老百姓的說,她挑男朋友也是出類拔萃的眼光,或者說,她的眼光很高。
林徽音的一生,除了她老公,和她相互愛慕,在人生的歷史中產生過純潔男女感情的(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有過“情史”的)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男人,就有兩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大牌清華教授金岳霖。這樣的“緋聞男人”和現在的某些男影星男歌星形比,層次高多了。她和老公以及這兩個人,相處得都非常好,三個男人相互之間都知道,可以說是公開的“超級PK”。
第二,林徽音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婚姻決定,選擇了一個正確的老公。
林徽音1925年在芳齡21歲時,選擇家父老友、近代名人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成婚。她沒有選擇充滿浪漫色彩的徐志摩,至少現實的結果,證明了她是正確的。用老百姓的話說,對詩人的愛情熱情可以接受,但對詩人的生活穩定性不信任。這個正確的決定,奠定了她一生幸福浪漫的基礎。
第三,林徽音結婚后的表現:既恪守中國傳統婦道做了一個好妻子,又始終懷有浪漫情懷。
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看,這樣一個從小留學海外,說著一口流利英文的大家閨秀,觀念應該是非?!翱帷钡摹5牵覀兛吹降牧只找舨皇恰?/span>
婚后,梁思成問林徽音為什么沒有選擇徐志摩而選擇他,林的回答是:我要用一生來回答這個問題。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和梁思成結婚后,林徽音便用她的繪畫才華替學習西方的建筑理論,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建筑的丈夫畫草圖,整理古建筑遺跡。梁思成的著作中的插圖,都是由林徽音手繪的??谷諔馉幹?,生活條件的惡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因為梁思成無論怎樣也不能放棄那些即將被毀的古建筑,林徽音也就拒絕了再回美國養病的安排留在了老公身邊。這種決定,又有多少當代“酷女”做得出的呢?
結婚以后,她和徐志摩之間的那段情,依然若隱若現。有一種說法,徐志摩最終發生的飛機失事意外,不是為了多掙錢以支付陸小曼的高昂生活支出,而是為了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而搭機奔赴北京,不想,徐志摩奔赴的不是北京而是天堂。這真的是可以稱作“若為愛情故,生命皆可拋”了。另外,梁思成對她和徐志摩的感情的了解及緘默也是一般老公做不到的:據說,梁思成甚至親自撿了一塊徐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林徽音一直擺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林徽音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見到了徐志摩的夫人張幼儀,雖然什么話也沒說,卻了卻了一生的一個心愿。
徐志摩之外,林徽音的“情人史”并沒有結束。她的鄰居,同為清華的教授金岳霖愛上了她,而她也有點愛上了金岳霖。故事到這里,沒有什么值得當代好女學習的,但接下來的故事就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有文章說,林徽音坦率地向她的老公梁思成“坦白”了,而梁思成也對她“坦白從寬”,讓她自己決定。當然,結果是我們都已經知道的,她選擇了繼續留在老公身邊。有人寫文章透露,后來金岳霖教授在林徽音去世以后,還在她的生日那天,請大家吃飯,表達他對林徽音的愛戀之情。這樣的男人,在今天就更少了。一種主流的說法是,金岳霖教授后來終身未娶也是因為林徽音。
林徽音難得之處和值得當代才女學習的是,雖然她有如此超級優秀的“鉆石愛慕者”,雖然她本人的條件是如此優越,但她作的重大人生關鍵決定,都是正確的。在她身上,并沒有犯很多美女和才女犯的低級錯誤,承受“紅顏薄命”的不堪命運。
才女林徽音的三個愛情男士都是文人,而下面我們要說的男人,卻是個軍人。
國民黨統治中國的時候,有個很有名氣的軍人叫錢大鈞 (1893~1982年 ) ,江蘇昆山人,資歷深厚,可謂國民黨元老。1913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成為第一批黨員。1924年,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錢大鈞先后任黃埔軍校兵器總教官、軍事總教官、軍校參謀長。1927年10月,錢大鈞晉升為上將,大家可能不知道,1927年時,國民黨將領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只有三人:蔣介石、何應欽和錢大鈞。錢大鈞風度陽剛,身材高大,相貌英武。當年黃埔軍校中流傳著一種說法——“黃埔三俊”: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軍事總教官錢大鈞??梢婂X大鈞是個“大帥哥”。不僅如此,錢大鈞還文武雙全,書法挺秀,通曉英文,對佛學很有研究,堪稱“青年儒將”。
對天下好男來說,錢大鈞的這種條件,也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但錢大鈞談戀愛的事情,就是可以觀摩學習的。
因為錢大鈞的這種個人條件,“引來無數名門閨秀競折腰”。但錢大鈞是個愛情新派人,在舞會上和一位歐陽藻麗小姐一見鐘情。這個戀愛的開始,非?!罢c”很合適天下男人學習:兩個人不是通過別人介紹,而是自己在浪漫的舞會上認識。所以,鉆石王老五們,今天晚上適宜去參加情人節舞會??梢韵胂蟮氖牵X大將軍拿出軍人打仗占領高地的功夫發動猛攻,歐陽小姐招架不住,很快就墮入情網。軍人打仗,豈止在戰場。
但故事馬上出現第一個曲折:歐陽小姐家為上海的民族資產階級大家(如果女朋友家庭很有錢,你要看看他老爸是干農民工包工隊的有沒有上市,還是干IT高技術的已經上了NASDAQ),一對姊妹花如同當年大小二喬,名聲遠揚。歐陽老爺子家教森嚴,對于女兒私定終身大為憤怒,及至知道未來乘龍是一位“丘八”,更是堅決拒絕(對軍人沒有感情,有偏見)。沒有辦法之下,錢大鈞和歐陽小姐灑淚而別,回了武漢。這樣行事的父母,今天可能很少能出現了。這次“棒打鴛鴦”,為錢大將軍后面的愛情婚姻值得后人稱頌的埋下了最重要的一個伏筆。
故事接著出現了第二個曲折:錢大鈞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表明心跡了:在武漢大街上,這位大將軍突然抽出手槍,頂住自己的太陽穴就摟火,幸好他的副官眼明手快,救下他來。這樣的為一個女朋友“玩真的”,可是一般男人做不到的啊。所以老百姓說,非常之人,常有非常之為,結果也有非常之奇。當時國民黨高級將領自殺的例子并不少見,抗戰前有三大自殺未遂事件,第一個是我國著名的軍事教育家,保定軍官學校校長蔣百里將軍,因為壯志難酬,無法為國建立一支軍官隊伍而吞槍;第二個是老同盟會員軍委會高參續范亭將軍,因為日本侵占東三省在中山陵前切腹;第三個呢,就是這位錢大鈞將軍為情所困了——注意啊,只有錢大鈞是為情所困啊。
于是,故事出現了第三個轉折:錢大鈞的“愛情保衛戰”出現了重大轉折:消息傳到上海,歐陽家發生了“家庭光榮革命”,一直看不慣此事的二小姐歐陽生麗挺身而出,護送姐姐“私奔”武漢(有兩個女兒的父母注意了啊,小心這樣的“人小鬼大”的二女兒呵)。于是,錢大鈞柳暗花明,洞房花燭。這真叫: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護送”,為今后錢大鈞的好事成雙奠定了最最重要的人物感情基礎,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故事還沒有完。
錢大鈞將軍可算癡情,在國民黨的高級官員中,是出了名的好錢不好色——當然,后來也搞了一個女人,但居然是太太逼的,這和剛剛出事的原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重婚差別很大啊。錢大鈞后來養“二奶”非常傳奇:他的太太歐陽藻麗后來身染重病,垂危之際夫妻情深,不忍錢后半生寂寞,要錢同意自己死后娶自己的妹妹為妻。歐陽二小姐早就對這位姐夫情有獨鐘,長期不論婚嫁,自是垂淚答應,心中暗喜。錢表面答應,卻又流露出后半生獨身之意。錢夫人遂強行要求自己的妹妹和老公在自己有生之時同居。這一招,夠狠,但也一時傳為美談。不料陰差陽錯,錢夫人的病卻一天天好了起來,最后就形成了姐妹同嫁一夫的奇事。這就應了那句老百姓的話:“桃花運來了,擋也擋不住”。
故事說到這里,全世界的適齡男人,都在心里暗暗羨慕錢大鈞,直想自己在今天情人節晚上的舞會上,會不會開始同樣的桃花運。
不過呢,可憐天下父母心:歐陽老先生哪,阻婚不成,結果把兩個女兒都賠了進去。想當年,大小二喬還分別嫁給了兩個英雄好漢。所以,老人不干涉子女的婚姻,基本上還是對的。
錢大鈞后任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兼侍衛長。1936年西安事變中,錢大鈞中彈受傷。1938年,錢大鈞出任航空委員會主任。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上海市市長。1949年到臺灣后任戰略顧問,中央委員。1963年任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1982年7月21日在臺北逝世,終年90歲。有兩個姐妹太太伺候,很長壽的呢。
不過,也有某些人說,上面的經過不一定全是真的。我們無法考證,就采信通常的說法了。
今年回到老家后,不知不覺對字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尚屬一竅不通,純粹附庸風雅。近日偶然見到一本篆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版權頁上署名“吳縣錢大鈞謹篆”,書法漂亮,更兼出于名人之手,實屬難得之物。說起錢大鈞,那可是民國年間鼎鼎大名的人物,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時下有一種誤區,將軍們總被塑造成雄赳赳的漢子,但咱錢上將可不是簡單的一介武夫,論起帶兵打仗,水平反倒不敢恭維,于是之后多出任幕僚,倒是人盡其用。錢生得儀表堂堂,性格儒雅,除此之外,便是在書法上頗有造詣,尤善篆書。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教職員工表 我處收藏有一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同學錄》,現已將教職員工名錄整理完畢。名字后面有√表示收錄有照片。發揚黃埔精神,緬懷黃埔先人,如有需要找尋本期親屬、長輩照片資料的朋友,可以與我聯系,或發送郵件至yuhui523@vip.qq.com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封高億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封高億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封高億的討論吧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