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孫”字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奔磧鹤拥膬鹤咏凶鰧O,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于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后代姬惠孫之后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后?!对托兆搿氛f:“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毙l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饑氏、鐘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凳迨芊庵?,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后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陜西省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于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說文解字》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睋笕丝甲C,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后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后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后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后,力量逐漸強大。商后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并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后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后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后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于鄂(今湖北省境內),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亶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 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后來楚國的顯族。
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后來逐漸發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
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贏,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賈之子蔫敖,字艾獵,即楚國名臣——孫叔敖。
孫叔敖約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聰明仁厚著稱。其父蔫賈官至工正后被權勢所殺,孫叔敖率全家避難遷至期思(今河南省淮濱)隱居,后在楚王親信虞丘子的推薦下,出來輔助楚莊王。楚莊王因得孫叔敖輔助,國力大增,后打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雖貴為楚相,但生活相當儉樸,沒有多少積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兒子回鄉種田,生活貧困,不得不砍柴以補貼家用。后有宮廷藝人優孟模仿孫叔敖計說楚莊王,告之孫叔敖家后人窮困狀。楚王乃召孫叔敖子,封以寢丘(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四百戶。孫叔敖后人為了紀念一代賢相,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一支孫氏族人。
三、孫氏來源于媯姓:《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的后代。齊田完的四世孫桓子的孫子,因為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許多孫姓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并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圣賢虞舜的后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古又稱胡公滿。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10代12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腹浜螅涞苜⒒腹用舛粤ⅲ菫殛悈柟?。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又設計殺厲公,立躍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后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為莊公:莊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殺太子御寇。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御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逃到了齊國,改姓田,稱田完。由于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 (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并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后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嫩拧菟础蓍懜浮珴M→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奔齊)→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四、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難改姓孫氏。比干是殷末紂王叔父,官至少師。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后,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五、孫姓在漢代時,茍子后人因避諱而改孫姓。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茍,名況,又稱茍卿,是茍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代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茍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之諱,他下令茍姓子孫不得姓茍,改為孫,并將戰國時代的茍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茍姓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戰國策·楚策》、《韓非子·顯學》、《漢書·藝文志》、《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六、《漢書·夏侯嬰傳》載,夏侯嬰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孫。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后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七、賜姓和改姓:孫姓在兩漢以后,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耿姓行列之中。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為是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
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省潛山縣)。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作心腹。后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因而改姓。
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后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作《螢火賦》行于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以北)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另外,有因政治避難而改姓孫氏。今山東《鄆城縣志》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后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
孫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這類含“孫”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他們都改復姓為單姓孫氏,這些家族于是又成為孫姓族的又一龐大來源。
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姓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估計在明初省字改姓的過程中,亦應大都改為“孫”姓。
八、少數民族中的孫姓
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姓,其中有些孫姓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滿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后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
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順治、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姓。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姓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并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肚宄ㄖ尽肪戆恕妒献迓浴窛M州旗分內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
在景頗族26個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為孫。
明清時云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姓。
------------------------------------------------------
孫姓遷徙史
秦漢以前
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于河南省境,其后則主要繁衍于今東南沿海地區。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于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姓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孫武,故后來孫姓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后因齊國內亂,孫姓子孫便首次南遷于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后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于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秦漢之際,已有孫姓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地望族。他們都出自孫武之后。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姓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于北方戰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于自己的莊園內,孫姓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姓的第二次南遷:始于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姓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省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1、四川孫氏:
唐朝后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后因唐末戰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2、廣西孫氏:
廣西孫氏多尊宋代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孫氏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代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后裔,明萬歷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遷婁邑(今上海市松江縣),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上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的孫姓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代有孫元化家族。
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昆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地孫姓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史書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余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代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
明代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后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致力于詩作,不愿為官,后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于遼東鎮守有功,后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愿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后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后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后自嘉定遷居月浦。
4、山西孫氏
《解梁孫氏族譜》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時遷居于解梁(今山西臨猗縣)?!洞輰O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5、海南島孫氏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
《崖縣孫氏族譜》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歷元、明朝,后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于黃流、梅東諸地。
移居臺灣的孫氏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臺灣島),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模到達臺灣。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臺灣謀生,孫姓移居臺灣也在此一時期?!杜_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臺灣的孫姓有2Z起,如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縣)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今廣東陸豐縣)人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省潮安縣)人孫為發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人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今廣東省揭陽縣西北)人孫永帝移居臺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縣)人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后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云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臺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臺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里。龍溪(今福建省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移居彰化,后遷臺中大肚;孫水移居臺南麻豆;孫定宗移居臺南市。安溪(今福建省安溪縣)人孫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間 (1821-1850)鎮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臺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孫姓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臺灣成為今日孫姓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1954年,國民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臺灣當時828804戶居民、737種姓氏之中,孫姓有3273戶,居第50位。在臺北、宜蘭、新竹、嘉義等 12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599戶,臺南次之,為320戶。其他較多的地區還有:臺北277戶,新竹246戶,苗栗184戶,彰化166戶。在臺北、基隆、臺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307戶,臺南次之,為 302戶,其他依次為臺北227戶、臺中 198戶、高雄126戶、陽明山69戶。
移居海外的孫氏
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姓人物從什么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于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體裁編纂的《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身俠村主一族“出于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后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為姓。見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后15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 9年多,約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先生“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5000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
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19世紀中葉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我國三千余萬華僑總數的80以上。
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余萬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發美洲: 我國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始于鴉片戰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當讓也有孫姓族人。
------------------------------------------------------
孫姓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東北三省
黑龍江的孫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縣等,其中佳木斯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總人口數的 5.3;伊春孫氏為第六位大姓;克山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約5000戶,占總戶數約在4左右。在賓縣,孫姓列第九位,有2681戶,占總人口數的2.13。黑龍江其他地方,如哈爾濱、富裕、富錦、明水、巴彥、呼蘭、虎林、黑河、五常、肇東、寧安等市縣地,孫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孫氏,長春、吉林、通化、舒蘭、永吉、德惠、撫松、榆樹、伊通、延吉、懷德、農安、磐石、柳河、延邊等地。
遼寧省的孫氏,在新金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為 4.82?;溉士h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1-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也接近5。燈塔縣孫氏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戶,占總戶數的2.11。
山東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當代孫姓在各地的分布相當稠密。
樂安大約在惠民、廣饒縣一帶;東莞在今山東沂水縣境內。如今這里的孫姓人口分布依舊密集。在惠民、廣饒縣一帶,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都相當多。據1985年調查統計,廣饒縣孫姓人口將近2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當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濟南臺兒莊區、海陽縣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據198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35000人,占總人口的4.98)、梁山縣、莒南縣排第四位;萊州市(據1985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8126人,占總人口的5.54)、諸城市(據1987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5萬左右)、臨淄區(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20927人,占總人口的4.22)、高密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平邑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濰坊市、棲霞縣等排第五位。
孫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縣市有:安丘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7496戶,占本縣總人口的3.27)、泗水縣(據1988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0365人,占本縣總人口的1.94)、荏平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5000人以上,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4)、煙臺市、萊西縣、東平縣等。
孫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陰縣(據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2336,約占本縣總人口的2.79)、金鄉縣等。
其他有孫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縣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據 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肥水縣排第十位;新泰市(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與利津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996戶,占總戶數的1.7)排第十三位;臨成縣排第十五位(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660人,占總人口的0.94);成武縣排第十七位(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在5000以上,約占總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孫姓族人的主要發源地,衛國孫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國孫氏有部分源頭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孫姓現仍是當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縣孫姓排名第四位,在整個商丘地區孫姓為第五大姓。在??h,孫姓排第六位,人口約18500人,占本縣總人口的3.36甲o。在孫叔敖家鄉固始縣,孫姓為當地第八大姓,有關孫氏的村、鎮等地名也有11處之多。在舞陽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為2203戶,占本縣總人口的1.91)、武陟縣(據1985年統計,近1萬人,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8左右)孫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陽、汲縣、衛輝市一帶及洛陽、開封、鄭州諸地的孫姓家族也不少。衛輝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欒川縣,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總人口的1.8左右。泌陽縣也排在第十二位。孫姓排名在當地第十三位的有許昌縣(據1982年統計為2984戶,約占總戶數的2左右)、登封縣(據1988年統計為10313人,占總人口的1.97)、靈寶縣(據1997年統計,孫姓約占本地總人口的1以上)、泌陽縣。
在郟縣,孫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據1982年統計為6547人,占總人口的1.39);獲嘉縣為第十七位。在濟源為第三十位(據1990年統計為4499人,占總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縣外,在當代河南的商丘、駐馬店、西平、杞縣、西華、封丘、偃師、洛寧、淮濱、沈丘、尉氏、鶴壁、襄城、南陽、安陽諸地孫姓人口也都有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歷史上也是孫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現河北的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在當代孫姓仍是當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占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為8735人,占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為12492人,占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孫莊鎮、孫洼鎮、孫石佛村、孫家洼村等聚居區。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為15443人,占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為7805人,占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志里,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總人口數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總人口數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
在蘇南地區,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余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余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于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F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后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聚集、形成、壯大,后又從這里走向四方。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圣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湘潭、湘鄉、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區。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于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F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陜西
陜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陜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圣”孫思邈?,F在陜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國平均數。如陜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
-------------------------------------------------------
孫姓家譜介紹
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缎绿茣そ浖尽份d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于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
孫姓家譜介紹 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缎绿茣そ浖尽份d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于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6-6 21:15:19編輯過]
-- 作者:陸君云-- 發布時間:2005-6-7 1:06:00-- 姓家譜文獻目錄(《引自中華姓氏通史》甘滿堂著,東方出版社2003.1.) 全國·孫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孫振基 孫[金共]豪總修 民國八年(1919年)孫氏富春堂重修木活字本 武漢圖(存卷首、8—13、18—24) 注:該譜包括湖北咸寧、蒲圻、臨湘、鄖西和陜西之洵陽、紫陽各支派。清乾隆十九年孫翟日孫瑞昌等首次修輯 金沙孫氏宗譜:清白鶴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8、23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79 上海孫氏家乘不分卷:(清)孫廷玙纂修 清雍正元年(1723年)翰墨緣齊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佚名續補至清光緒間 上圖:JP281 松江燭湖孫氏族譜不分卷:孫歧纂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序題 上圖:JP282 崇明孫氏宗譜不分卷:(清)朝珍纂修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 一冊 書名據書名頁題 上圖:8006 河北·玉田縣孫家[瞿阝]孫氏家譜不分卷:(民國)孫煥侖重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 四冊國圖 首都圖 歷史所 山西大學 日本 美國 注:清初勝扶公始修;書額題《玉田孫氏家譜稿》 河北滄州·孫氏家譜四卷:(民國)孫寶山編輯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四冊 科圖 河北·寧晉孫氏族譜四卷:(民國)孫蘭森等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刊本 八冊 美國 河北高陽·孫氏家乘一卷:民國二十五(1936年)鈔本 河北高陽城內 山西雁門·孫氏家乘不分卷:(清)孫仟錦修 清乾隆七年(1742年)鈔本 一冊 科圖 江蘇·孫氏續修宗譜二十卷:(清)孫維岳修 清光緒寸·五年(1889年)敦敘堂活字本 二十冊 歷史所 注:乾隆三十八年孫培始修。該族分布于無錫、常熟等地 江蘇·梁津孫氏家乘十四卷:(民國)孫庭榮等重修 民國八年(1919年)崇禮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日本 美國 注:該族分布于江都、南京等地 江蘇豐縣·孫氏族譜六卷:(清)孫勵謙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鈔本 江蘇豐縣博 江蘇豐縣·映雪堂孫氏族譜十卷:(民國)孫明標四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鈔本 江蘇豐縣趙莊鄉孫莊 江蘇豐縣·孫氏家譜十三卷:(民國)孫明煥 孫吉孔五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本 江蘇豐縣常店鄉常婁村 江蘇豐縣·孫氏族譜口口卷: 木刻本 江蘇豐縣博(存卷5) 江蘇江都·孫氏族譜十卷:(清)孫敬修 孫履成等十一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江蘇江都·孫氏世譜十卷:(清)孫肇綬纂輯 清光緒九年(1883年)刻本 遼寧圖 注:首修于明天啟六年 江蘇·江都孫氏族譜四卷:(民國)魁修 民國二年(1913年)木活字排印本 四冊 上海圖 江蘇南通·孫氏遷通世系不分卷: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雪廬氏鈔本 一冊 江蘇南通市圖 注:一題《新安草市遷通系稿》 江蘇南通·孫氏遷通本支宗系不分卷:雪廬氏手鈔本 一冊 江蘇南通市圖 注:一題《新安草市遷通本支宗系》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孫匯灃等纂 民國十六年(1927年)石印本 國圖 河北大學 南京大學 江蘇南通市圖 注:譜名又作《新安遷通孫氏家乘》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圖七卷:(民國)孫匯灃 孫匯和同纂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通義生印刷所 石印本 一冊 國圖(二部)歷史所 人民大學 中央民院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遼寧圖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上海圖 江蘇興化縣圖 江蘇南通市圖(二部)江蘇南通市博 江蘇蘇州市博 江蘇常熟市圖 浙江圖 安徽圖 安徽博 日本 美國 注:元至正三年始修 江蘇鎮江·潤州孫巷孫氏重修族譜四卷:清嘉慶二年(1797)刊本 四冊 美國 江蘇鎮江·孫氏族譜四卷:(清)孫盛云等修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注:宋紹興十七年孫法始修 江蘇鎮江·開沙孫氏宗譜四卷:(清)孫家琪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友于堂活字本 四冊 國圖 江蘇鎮江·潤州孫氏重修族譜六卷:(清)王琮編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嘉會堂活字本 六冊(一函)歷史所 注:封面題《潤東孫氏家乘》;扉頁、版心題《孫氏宗譜》;宋淳枯十年本族佚名創修,此為七修 江蘇丹徒·富春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孫明福 孫明謙主修 潘文義纂修民國六年(1917年)刻本 十二冊 南開大學 注:始修于元大德元年,此為十修 江蘇揚中·孫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間木刻本 六冊 江蘇揚中縣 江蘇·潤州潤東當江沙孫氏重修族譜十卷:孫彩金主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版心題富春孫氏宗譜 上圖:JP271 江蘇·潤州富春孫氏宗譜十二卷:(清)孫懷義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3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長471290—91 江蘇丹陽·富春孫氏族譜六卷:(清)孫廣俊 孫士林等重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益堂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江蘇丹陽·前觀孫氏宗譜六卷:(清)孫長福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年)鶴衍堂活字本 六冊 國圖 江蘇丹陽·云陽前觀孫氏宗譜八卷:(清)一本 孫德榮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鶴衍堂活字本 八冊 歷史所 注:明萬歷初孫柯、孫抹等始修 江蘇丹陽·云陽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孫國鈞等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崇倫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美國 江蘇句容·句曲丁莊孫氏原修宗譜十卷:(民國)孫清源等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江蘇·句容句曲丁莊孫氏原修宗譜十卷:孫克盛等續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木活字本 十冊 上圖:916553——62 江蘇常州·毗陵孫氏家乘口口卷:(清)孫長發增修 清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2—9、11、12)注:書中記事有清光緒二十年 江蘇武進·毗陵孫氏家乘十六卷:(清)孫方與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二十冊 美國 江蘇溧陽·孫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孫毓芝監修 孫渡纂修 民國三年(1914年)敦敘堂鉛印本 二十八冊 國圖 南京博 江蘇無錫·梁溪孫氏宗譜六卷:(清)孫風岡 孫寶彝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薛景碹纂輯 孫翰臣等主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修映雪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歷史所 注:元大德十年孫廷瑞始修 江蘇宜興·荊西孫氏宗譜十三 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孫鎖麟 孫競遠等纂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樂安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歷史所 注:明萬歷二十九年孫述祖、孫振位等始修,此為十一修 江蘇常熟·海虞孫氏族譜一卷: 清初鈔本 上海圖 江蘇·常熟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間悼敘堂木刻本 蘇州大學 江蘇吳江·甲山北灣孫氏宗譜六卷:(清)孫孝縣統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吉林大學 江蘇蘇州市博 注:該族由吳江縣松陵鎮遷往震澤甲山 江蘇·沙洲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朝勇 孫鶴年等匯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積善堂刻本 十六冊 哈爾濱師大 江蘇常熟市圖 注:元大德十年孫廷瑞初譜 江蘇·沙洲孫氏宗譜十八卷補遺二卷:(民國)孫登瀛 孫鼎變等修 民國十二年(1933年)積善堂活字本 江蘇常熟市圖(存卷1—3、5—18) 注:孫朝勇首修于清光緒十五年;補遺刻于民國十八年以后 江蘇·維揚江都孫氏重修族譜:孫廷魁等纂修 民國二年(1913年)懷遠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長471846—49 江蘇·江陰斜河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雙喜主修 清光緒六年(1880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18242——55 江蘇·江陰斜河孫氏宗譜十六卷:孫春榮主修孫全春協修 民國五年(191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上圖:925699——714 江蘇·江陰澄江孫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有谷纂修 清咸豐六年(1856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JP273 江蘇·新安孫氏江蘇統譜:孫泰啟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倫敘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目錄題 書衣題錫山孫氏統譜 上圖:JP274 江蘇·宜興官林孫氏族譜:孫紹云等纂修 民國八年(1919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5 書名據書衣題 上圖:1494 江蘇·宜興工文孫氏宗譜: 民國慎追堂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2、6—8 上圖:1477 江蘇·南通新安遷通孫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孫匯灃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石印本 十二冊 書名據書名頁題 上圖:902487—99;又一部919957—68,12冊;又一部914424—35,12冊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圖 七卷:孫匯灃纂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通西大街義生 印刷所石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JP277;又一部JPP277—1,1冊;又一部JP277—2,1冊; 又一部919645,1冊 又一部905000,1冊;又一部905001, 1冊; 又一部長012565,1冊;又一部長471643,1冊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十四卷:(清)孫自式原編 (清)孫咸續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字本 八冊 存卷1—8、11—14 上圖:1519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清)孫冀先續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木活字本 九冊 存卷1、2、6、7、9—11、13、14、16 上圖:1520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清)孫方與續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7、8、13 上圖:1521 江蘇·毗陵孫氏譜記九卷:(清)孫星衍纂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金陵五松祠刻本 一冊 上圖:403527 江蘇·泰州延令孫氏重修支譜四卷: 李榮卿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留余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JP276 江蘇·常州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福寶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18913——26 江蘇·常州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徐之鳳纂修 民國十年(1912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19344——59 江蘇·婁縣樂安孫氏支譜不分卷:孫文鋒纂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鉛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佚名手書續補至1956年 精裝 上圖:JP285;又一部925671,1冊;又一部1457,1冊 江蘇·揚州孫氏族譜四卷:(清)蔡厚安纂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1—3 書名據版心、書名頁題 上圖:1497 江蘇·無錫孫氏家乘:清木活字本 十六冊 存卷28—32、35—40、47、48、61—76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80 江蘇·無錫孟里孫氏家譜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鼎烈纂修 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上圖:JP264;又一部JP264—1,12冊;又一部912999—3010,12冊 江蘇·無錫重刻孟里孫氏厚輿公支譜不分卷:(清)孫贊堯纂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JP265;又一部JP265—1,1冊 扛蘇·無錫厚輿孫公支譜記條辨不分卷:(清)孫鼎烈編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JP265—2;又一部JP266,1冊 江蘇·溧陽孫氏宗譜: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敦敘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冊 存卷2、4—6、8—10、12——20、22——25、27、28 上圖:1478 江蘇·潤州潤東當江沙孫氏重修族譜十卷:孫彩金主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版心題富春孫氏宗譜 上圖:JP271 浙江杭州·孫氏梅東家乘一卷:(清)孫彬士纂 稿本 一冊 浙江圖 注:有同治十年序 浙江杭州·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允重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鈔本 三冊 浙江圖(殘) 浙江富陽·富春王洲孫氏宗譜十一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木刻本 浙江富陽縣文管 浙江富·陽·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三十二卷:(民國)孫瑞元等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余慶堂活字本 三十八冊 美國 浙江富陽·龍門孫氏智七公派支譜三卷:(民國)孫秉壽續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余慶堂木活字本 四冊 浙江圖 浙江·蕭山孫氏宗譜十卷:(清)孫曾鑫等重修 清光緒元年(1875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孫氏宗譜十卷:(清)孫增鑫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十冊 美國 江·蕭山孫氏宗譜四卷補遺一卷:(民國)孫履華修 孫問鄉編輯 民國十三年(1924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圖 浙江·蕭山湘湖孫氏宗譜不分卷:清映雪堂木活字本 五冊 殘本 書名據書簽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1495 浙江·蕭山湘湖孫氏宗譜不分卷 :清映雪堂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1510 浙江寧波·鎮海龍頭西鋪孫氏世譜不分卷:(清)孫毓性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續修鈔本 四冊 河北大學 浙江寧波·港口孫氏宗譜口口卷:清宣統三年(1911年)邊遠堂木活字本 天一閣(存卷3—9) 浙江寧波·蛟川清水橋孫氏宗譜口口卷:民國二十二(1933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部閣(存卷3、4、8) 浙江寧波·孫氏宗譜六卷: (民國)南廷枯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浙江寧波市檔 浙江寧波·甬北孫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孫柳馨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裕彥堂重修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浙江·余姚孫境世系譜口口卷:(明)孫鏜 孫如河纂修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修鈔本 河北大學(存二卷)注:卷中作《孫氏世乘》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清)孫兆熙 孫兆動等輯 清康熙間刻本 遼寧圖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明)孫兆熙等輯 清康熙刻乾隆二十年(1755年)孫際渭重修本 國圖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世乘口口卷:(清)孫兆熙等輯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靜遠軒刻本 福建圖(存卷1) 浙江·余姚孫境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孫仰唐主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燕翼堂刻本二十八冊 歷史所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黎洲文 獻館(二部皆殘)注:元至正間孫厚彝創修 浙江·余姚孫境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梁盛主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燕翼堂刊 三十二冊 南開大學 浙江慈溪縣檔(殘存十四卷)注:元至正間創修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世乘二卷:(清)元杏等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靜遠堂刊本 六冊 美國 浙江余姚·洋溪宗譜六卷:(清)孫飛鵬 孫儒珍修 清咸豐四年(1854年)永思堂木刻本 七冊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清)孫嘉善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永思堂刻本 七冊 浙江余姚梨洲文獻館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寶琳 孫文興修 民國二十九(1940年)永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梨洲文獻館(存三卷) 浙江·余姚樸樹下孫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乾性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繩武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蘭森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刊本 八冊 科圖 浙江·余姚開元孫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孫金鶴等修 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本 八冊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蘭風孫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孫子榮等重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敦敘堂活字排印本 十四冊 國圖 吉林大學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清)孫兆熙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刻本 三冊 上圖:905002—04;又一部: 長338955——57,3冊 浙江·余姚萬石孫氏宗譜四卷:(清)孫元臣纂修 清同治二年(1863年)鈔本 四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920344——47 浙江·余姚姚江開元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鎮校等纂修 清光緒間萬石堂鈔本 一冊 書名據 書口題 上圖:1517/A 浙江·余姚樸樹下孫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乾性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繩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 上圖:903315——26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六卷:(清)孫宗泗等纂修 清咸豐四年(1854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七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徐匯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家乘七卷:(清)孫嘉善重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6 上圖:917412—18 浙江·余姚孫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孫梁盛等纂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燕翼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冊 卷端或題余姚孫境統宗世譜 上圖:911287——318 浙江·余姚蘭風孫氏宗譜二十卷:孫子榮主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敦敘堂木活字 本十四冊 上圖:JP269;又一部JP269—1,14冊;又一部JP269—2,14冊;又一部903327——40,14冊 浙江·鄞縣北渡孫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傅毓璇 孫禮彪等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可繼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周毓鄰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八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越水公支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周毓鄰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木刻本 江蘇檔 浙江鄞縣·鄞東韓嶺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孫賢耿 孫可達等纂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思本堂木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魚山孫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楊[鹿各]瑞續修 民國二十年(1931年)報本堂活字本 四冊 吉林大學 浙江·鄞縣北渡孫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鄔錫藩纂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化育堂木活字本 二冊 上圖:913992——93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周葦漁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八冊 上圖:JP268 浙江·鄞縣甬北孫氏宗譜三卷首一卷:孫柳馨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裕彥堂木活字本 四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 二修本 上圖:JP283 浙江·鄞縣鄞邑甬北樂安孫氏宗譜:孫馨鎣纂修 民國十二年(1923年)裕彥堂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1—9 首修本 上圖:923997——99 浙江慈溪·糌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民國)孫明經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浙江·慈溪[木咎]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孫石如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921057 浙江慈溪·樂安廄山孫氏宗譜十卷: 敦丘堂刻本 浙江慈溪縣文管(殘存五冊) 浙江奉化·高街孫氏宗譜三卷附卷首卷尾:(清)孫光俊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譜始修于清乾隆七年孫正貴 浙江奉化·孫氏宗譜口口卷: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泉溪孫氏孟房編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孫氏房譜不分卷:(民國)孫教成撰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本 一冊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孫氏房譜不分卷:民國年間修 一冊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記事止民國十五年 浙江奉化·蕭鎮孫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孫信 孫丕忠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譜始修于明嘉靖十九年孫憲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宗譜一卷:(清)周輔清纂 清道光十年(1830年)纂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房譜一卷:(民國)孫祚基重修 民國六年(1917年)鈔本 三冊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宗譜一卷:(民國)謝琦 賴桐重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手鈔本 四冊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中沙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鈔本 一冊 浙江圖 浙江·象山岙底孫氏宗譜一卷:(民國)史輔恩重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嘉善·樂安孫氏支譜一卷:(民國)孫文型重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排印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浙江平湖·孫氏家乘六卷:(民國)孫振麟重輯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湖孫氏桂蘭堂 上海石印本 四冊 國圖 人民大學 上海圖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族譜第四支直齊公位下世系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寫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注:記事至清光緒年間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長支續譜不分卷:(清)孫嗚鶴 孫镕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序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族譜不分卷:孫憲章纂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石印本 十六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JP263;又一部JP263—1,16冊;又一部JP263—2,16冊 浙江長興·孫氏宗譜十卷:(清)孫錦鐮總修 孫逢源協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木刻本 浙江長興縣博(缺卷3)浙江長興縣泗安中學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一卷:(清)孫后渭等續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刊本 六冊 日本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刊本 十二冊 美國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孫循鏞等輯錄 清道光十年(1830年)敦彝堂木活字本 十冊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增修原版 民國 十六年(1927年)翻印敦彝堂鉛印本 十冊 國圖 河北大學 四川圖 美國 注:此譜首修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浙江紹興·會稽孫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孫鈞泰重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垂裕堂刊本 八冊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紹興·會稽孫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六卷:(清)承訓 孫鏡清等重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裕堂木刻本 十四冊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遼寧圖 上海圖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孫氏宗譜二十五卷:(民國)孫秉彝 孫紹曾總纂 民國十三年(1924年)垂裕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北京大學 北京師大 歷史所 河北大學 杭州大學 浙江紹興縣檔(不全)日本 美國 注:清康熙間孫承謨創修草譜。全書十六編,各編含卷數不同,或作三十一卷 浙江紹興·山陰浦陽孫氏宗譜二卷:(清)福超 孫大圭纂輯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奉思堂木活字 二冊 浙江圖 浙江紹興·孫氏譜略不分卷:(清)孫德鐘輯 舊抄本 一冊 人民大學 注:記事止清咸豐間 浙江·紹興翠峰孫氏宗譜:(清)孫立異等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永萃堂木活字本 五冊 存卷2—5、8—10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6/A 浙江·紹興翠峰孫氏宗譜:清永萃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6/B 浙江·紹興孫氏宗譜十六編三十一卷:孫塄聲主修 孫蘭汀纂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上圖:905076—91;又——部905092—107,16冊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敦彝堂據清道光十年(1830年)本鉛印 十冊 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上圖:911799——808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孫俊渭續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刻本 十一冊 存卷1—17,卷首 上圖:1515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敦彝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4、8—15、19—24、 27—30 書名據版心、書名頁題 上圖:1513/A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 清刻本 三冊 存卷5—7、18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1514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孫氏宗譜 二十卷:(民國)孫虞圣 孫永賢主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安慶堂活字本 二十二冊 歷史所 注:明嘉靖七年孫艮始修 浙江紹興·山陰亭川孫氏宗譜四卷:(民國)孫炳如修 民國間惟誠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圖 浙江諸暨·暨陽孫氏宗譜四卷:(清)孫釗輯 鈔本 四冊 上海圖 浙江·諸暨孫氏宗譜六卷: 何宗海纂修 民國二十年(1931年)務本堂木活字本 六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題 上圖:JP267 浙江蘭溪·樂安孫氏宗譜一卷: 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 浙江蘭溪·壩坦孫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建設鄉壩坦村 浙江蘭溪·石塘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下陳鄉孫下(土午) 浙江東陽·吳寧婺東世家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純甫纂 民國三十六所(1947年)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虎鹿鄉東山村 注:本譜始修于宋咸淳元年孫元發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十卷:(清)孫耀宗等重修 清宣統三年(1911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浙江黃巖·方山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炯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排印本 八十冊 科圖 浙江·上虞虞邑孫氏宗譜五卷:(清)孫懷珩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映雪堂木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8 浙江·上虞古虞孫氏宗譜三卷:(清)孫朝土等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忠烈堂木活字本一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11 浙江·山陰天樂孫氏宗譜十二卷:清安慶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2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1496 浙江·仁和姚江孫氏遷杭族譜不分卷:(清)孫葆鼎等纂修 清抄本 六冊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徐匯 浙江·仁和孫氏列代世系表一卷;孫炳奎纂修 民國九年(1920年)刻藍印本 一冊 上圖:長014764 浙江·平湖孫氏家乘六卷:孫振麟纂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桂蘭堂石印本 四冊 上圖:長014765;又一部長471174—77,4冊 浙江·永康華溪孫氏家乘十七卷:(清)成章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 十六冊 存卷1—16 上圖:1472 浙江·永康華溪孫氏家乘: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18 上圖:1466 浙江·杭州重修南壁孫氏宗譜四卷:孫智敏纂修 民國抄本 一冊 上圖:JP279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五卷:(清)孫開華等纂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一 冊.存卷1、2、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2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家譜: 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5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4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清)孫景超等纂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3 浙江·東陽婺東忠孝世家孫氏宗譜: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上圖:1461 浙江·長興孫氏家乘十卷:(清)孫錦鏞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十冊 書名據書簽、版心題 上圖:長275293—302 浙江·金華中柔孫氏重修宗譜: 十八卷首二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活字本 十七冊 存卷1—7、9、10、12、13、 15—18,卷上、下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1476/A 浙江·金華中柔孫氏宗譜: 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二冊 存附卷 另1冊未題卷次 書名據版 心題 版心題光緒已亥年重修。上圖:1489 浙江·定海孫謙堂孫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孫璧山纂修 孫而安等增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孫謙堂木活字 本 一冊 上圖:JP284 浙江·浦陽槁溪孫氏宗譜: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3 浙江·浦陽槁溪孫氏宗譜: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3/A 浙江·海鹽孫氏家譜不分卷:孫錦芳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書名頁題 版心題孫氏支譜 上圖:JP278 浙江·富春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康熙間鈔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目錄頁題富春瓜丘譜 補記至清乾隆二十年 鈐有董正、董以文、董咸章諸印 上圖:918162 浙江·富春瓜丘孫氏續修宗譜:不分卷(清)王邦棵編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種德堂鈔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上圖:918158 浙江·富春孫氏宗譜不分卷:清乾隆間抄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目錄頁題富春瓜丘譜鈐有董正、董以文、董咸章諸印 上圖:918161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不分卷: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題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1504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不分卷:清余慶堂木活字本 三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1464/B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智七公派二卷:清末木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904994—95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民國余慶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 存卷3、 6、 10、 12、 16、 17、 19、 20、22、24—26、28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4/A 浙江·會稽屏峰山孫氏宗譜四卷:(清)孫華泰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敦倫堂木活字本 四冊 版心題屏山孫氏宗譜 上圖:1491/A 浙江·會稽屏山孫氏宗譜: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敦倫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91/B 浙江·會稽孫氏宗譜十四編三十卷:(清)孫鏡清總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05020-—33;又一部905048—61,14冊;又一部905062—75,14冊;又一部905034—47,14冊;又一部1500,14冊;又一部長471451—64,14冊 浙江·會稽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鳳墀纂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10、13—16 上圖:1518/A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重修宗譜七卷:(清)金超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3、5、7 上圖:1471/A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重修宗譜:(清)孫子云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上圖:1469/A;又一部1469/B,1冊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3—6 上圖:1470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咸豐四年(1854年)木活字本 一冊存卷2 上圖:1467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上圖:1468 浙江·義烏樂安孫氏宗譜:明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版心題 錢塘孫氏宗譜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1471/A 浙江·義烏高嶺孫氏宗譜:清宣統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2—4、7 上圖:1488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清光緒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3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9/A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3、9 上圖:1459/B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十六卷:孫吉人等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存卷1—4、6、7、12—16 上圖:1454/A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八卷:(清)孫最良等纂修 清嘉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1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5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望初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八冊 存卷1—4、6、9、10、1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6 浙江·暨陽孫氏宗譜六卷:(清)孫一貫纂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彝敘堂木活字本 五冊 存卷1、3—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12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清)孫榮光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十冊 存卷4—12、15 上圖:1457 浙江·暨陽孫氏宗譜:四卷:(清)孫釗等纂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孫維棣鈔本 四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徐匯 浙江·暨陽平溪孫氏宗譜:清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7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62 安徽·宣池富春孫氏宗譜十卷:(清)孫溥霖修 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 注:該族散居宣城、貴池等地 安徽南陵·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十六年(1927年)纂修本 安徽南陵縣檔 安徽全椒·南譙孫氏重修本支世系譜不分卷:(清)孫保庶編 清光緒間鈔本 三冊 安徽圖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重續宗譜不分卷:(明)孫廷瑞纂修 清鈔本 一冊 國圖 注:未有清康熙三十九年序 安徽徽州·星源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有壽等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區博(存六卷)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宗譜五卷:(清)孫毓華纂修 清鈔本 國圖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支譜六卷:(清)孫德照纂修 清鈔本 國圖 注:附《新安孫氏宗譜》后 安徽·休寧仙林孫氏本宗譜三卷:(明)孫福生纂修 明正德八年(1513年)家刻本 一冊 國圖 安徽黟縣·古筑孫氏家譜四卷: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國圖 河北大學(二部) 安徽黟縣·孫氏家譜一卷:(清)孫式庚撰 鈔本 一冊 安徽圖 安徽·桐城孫氏家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孫脫潁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二十九冊 安徽圖 安徽桐城·孫節憫公后裔世系:清刻殘頁 吉林大學(殘頁十八頁)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家譜三十二卷:(民國)孫蔭 孫培同纂 民國十一年(1922年)鉛印本 一冊 國圖 安徽圖(存十一卷)安徽安慶市圖(存二卷)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宗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孫貽謀 孫康等續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十二 冊 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棠山孫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孫云卿等纂 民國十五年(1926年)環興堂刊本 十九冊 安徽圖 安徽懷寧·孫氏宗譜六卷補一卷:(清)孫圣明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安徽潛山·孫氏族譜三十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國)孫竹梅 孫楨編 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安徽圖(存卷首卷末)安徽安慶市圖(存十一卷、卷末下)注:孫茂才首修于清康熙十七年,此為七修 安徽壽縣·孫氏族譜六卷:(清)孫愷元修 孫家懌編輯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活字刻本 六冊 吉林大學 安徽圖 安徽博 安徽壽縣·壽州孫氏支譜十卷:(清)孫傳棟編輯 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石印本 十冊 歷史所 安徽博(二部不全)注:清乾隆二年孫珆始修 安徽·太平峴陽孫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光楣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書名據書名頁、版心題 上圖:913688——99 安徽·休寧新安孫氏重修宗譜不分卷:(明)孫信杰纂修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刻本 一冊 書 名據譜序題 上圖:911890 安徽·休寧自山東遷新安休邑孫氏世系譜不分卷:清抄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918059 安徽·休寧孫氏宗譜三卷:清光緒七年(1881年)孫亨增鈔本 一冊 上圖:925670 安徽·宣城上市孫氏新立家約一卷:民國報本堂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9C)4990;又一部904991,1冊;又一部9C)4992,1冊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家譜三十二卷:孫長楨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鉛印本 八冊 上圖:923979——86 安徽·壽州孫氏支譜十卷:(清)孫傳棟纂修 清宣統三年(1911年)石印本 十冊 書名據書簽題 三修本 上圖:912068—77;又一部JP272,10冊 安徽·黟縣古筑孫氏家譜四卷:(清)孫家暉纂修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刻本 六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21438——43 孫氏五修族譜:清敦倫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5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記事至清同治 間 上圖:1501 孫氏家乘:清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33、34、46 記事至清光緒間 存卷為年表。 上圖:1507 福建連江·拱頭孫氏族譜一卷:(清)陳敬本續修 清嘉慶二年(1797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拱川鰲江富春孫氏宗譜三卷:(民國)陳善忍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拱川富春孫氏福仲房坤派下大者公支譜一卷:(民國)陳善忍繕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連邑孫姓康房本派族譜一卷: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泉州·禾山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鼎臣 孫應元纂修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鈔本 一冊 臺灣 江西婺源·湖溪孫氏宗譜八卷:(清)孫銀顯 孫銀鈺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八冊 安徽博 江西·萬載田心孫氏族譜八卷:(清)孫宸恩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富春堂活字 本 江西圖(存卷1、5、6、8,又一部存 一冊) 江西·樂安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貽謀等纂輯 民國十八年(1929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注:一名《余慶孫氏宗譜》 安遠濂江城東孫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1473 臨川孫氏宗譜:(清)孫良拔重修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首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e0/A;又一部140D用,1冊 山東歷城·孫氏族譜五卷:(清)孫榜 孫永吉等三修 清同治元年(1862年)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山東·即墨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兆禧修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鈔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平度·膠東孫氏家乘四卷:(清)孫昶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 山東淄博·孫氏族譜二卷:(清)孫繼等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本 二冊 人民大學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淄博·顏山孫氏族譜五卷:(民國)孫毓塋纂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刊本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淄博市山區圖 山東淄博·孫氏家譜不分卷:(民國)乃琨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 一冊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棗莊·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葆軫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八冊 人民大學 日本 美國 山東煙臺·孫氏宗譜匯纂:(清)孫用暹匯纂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映雪堂木刻本 山東煙臺市圖 山東招遠·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夢桃續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夢桃手寫本 山東招遠縣招城鎮后夼村 山東棲霞·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慎行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鈔本·三冊 山東棲霞縣桃村鎮 &nbs, p; 山東蓬萊·孫氏宗譜不分卷: (清)孫用暹纂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 山東煙臺市圖 山東曲阜·仙源峴陽孫氏族譜: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光楣 孫本嘏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注:宋嘉定三年孫自誠創修統譜 山東金鄉·孫氏家譜三卷:(清)孫培遠纂 清同治九年(1870年)纂 光緒三年(1877年)鈔本 山東金鄉縣卜集鄉孫行村 山東臨沂·解梁孫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民國)孫殿楓撰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太原晉新書社 鉛印本 二冊 國圖 山東臨沭·孫氏族譜: 鈔本 山東臨沭縣白毛鄉沙窩村 東明孫氏族譜:(清)孫藏修等纂修 清宣統二年(1910年)刻本 一冊 上卷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1509 湖北新洲·孫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孫甚典三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烏缽窯村 湖北新洲·孫氏宗譜:(民國)孫正華 孫正啟續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前進鄉楊崗村 注:譜創修于清光緒五年 湖南寧鄉·孫氏重修族譜口口卷:(清)孫有科 孫有朝纂修 清乾隆九年(1744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存一冊) 湖南寧鄉·孫氏續修支譜九卷首三卷:清宣統三年(, , 1911年)江東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湘潭·韶山孫氏譜記十一卷: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永盛祠第五修刻本 國圖(存六卷) 湖南湘鄉·孫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清)孫謀干 孫謀湖修 孫燕寶纂 清同治十年(1871年)映雪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孫氏四修族譜口口卷:(民國)孫旭朗 孫德復等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祁陽·孫氏續修支譜口口卷:(清)孫枝茂修 孫駘 孫贊元纂 清宣統三年(1911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中、下、9) 巴陵孫氏族譜:(清)孫振镕等纂修 清光緒18年(1892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2、7,卷首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98 水北孫氏宗譜不分卷:明末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917493 辰州孫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孫運貴纂修 清同治, 五年(1866年)文姓堂木活字, 本 五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版心題映雪堂&, nbsp;上圖:905013——17 辰州孫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清)孫詩寶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文獻堂木活字本 八冊 書名據版心題 版心題映雪堂 上圖:905005—12 武陵孫氏族譜不分卷:清樂安堂木活字本 四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1499/A;又一部1499/B,4冊 東安孫氏宗譜二卷:(清)孫良仁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永慶堂木 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05018—19 萬縣、寧鄉楚蜀孫氏三修族譜:十卷湘潭韶山孫氏譜記 清刻本 二冊 存卷4、7、9、10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5 湘潭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刻本 一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05 寧鄉、萬縣楚蜀孫氏三修族譜十卷:孫惟純等主修孫益悉總纂 民國十一年(1922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5、7、9 書名據書衣題 上圖:1493 瀏陽孫氏六修族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4、7上 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上圖:1503 廣東順德·孫氏族譜四卷:(民國)孫干寧等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刊本 四冊 美國 注:地屬沙邊鄉。 廣東三亞·崖縣孫氏族譜三十卷:(民國)敏斌 孫毓銓等纂 民國四年(1915年)鉛印本 廣東海南行政區檔(存卷1、2、3) 四川儀隴·孫氏宗譜一卷:(清)孫大義 孫成悠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鈔本 四川儀隴縣檔 四川開江·孫氏族譜六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孫繇修 四川開江縣城廂鎮(存卷1—3) 四川宣漢·孫氏族譜一卷: 鈔本 四川宣漢縣昆池區法庭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方譜二卷:(民國)孫兆耘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四川圖 四川·華陽孫氏家乘四卷:(清)孫筠竹修纂 清咸豐五年(1855年)一本堂刻本 四冊 山東濟南市博 注:清乾隆二十五年創修。扉頁題(重修孫氏家乘),版心題《華陽孫氏宗譜》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二卷:孫兆耘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上圖:904993 云陽幸家巷孫氏重修族譜十卷:(清)王以銓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上圖:923987——96 云陽孫氏重修宗譜六卷:(清)馬琮琎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富春堂木活 字本 六冊 書名頁題孫氏家乘 上圖:922383—8 孫氏世系不分卷:(明)孫璉纂修 明刻本 一冊 國圖 注:有正德十年唐皋重修族譜序 孫氏宗譜不分卷:明鈔本 河南圖(殘本) 黃墅橋孫氏家乘六卷:(清)孫裕松等六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崇德堂刻本 八冊 國圖 官林孫氏家乘二十四卷:(清)孫廷揚修 清光緒七年(1881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孫氏家譜三十七卷:(清)孫鼎烈重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孫氏族譜六卷首一卷:(清)孫松齡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 一冊 國圖 孫氏家乘一卷:(清)孫炳文等纂修 清鈔本 河北博 孫氏宗譜四卷 :(民國)孫漢槎等修 民國二年(1913年)留余堂活字本 四冊 國圖 孫氏宗譜四卷首二卷:(民國)孫遠騏主修 民國九年(1920年)映雪堂活字本 六冊 國圖 孫氏萬代世系表不分卷:(民國)孫炳奎輯 民國九年(1920年)壽松堂孫氏刻本 一冊 國圖 華東師大 南京圖 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氏合族纂修 民國十年(1921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葛巷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林法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嚴莊孫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孫志懦等纂修 民國三十年(1941年)永錫堂活字本 二十四冊 地圖 孫氏家乘不分卷:孫仙錦纂輯 鈔本 一冊 國圖-------------------------------------------------------孫姓字輩 孫氏族人有自己獨特的字輩文化。 湖北《樂安孫氏宗譜》所載字輩譜完整,至今仍用,茲錄如下: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靖安義門孫氏為孫鐘后裔。該族曾在清代累世十五代同居,清朝政府曾題“義門孫氏”匾額予以表彰。時至今日,“義門孫氏”四字仍刻嵌在孫氏族人的祠堂,出現在孫氏族人的日用器物,如扁擔、籮筐上,其字輩譜為: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思岩擞胁?,萌卜桂蘭蓮。
“孫”字未簡化之前寫作“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孫”:“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奔磧鹤拥膬鹤咏凶鰧O,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孫”在本意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即子之子。
孫姓的來源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由于在先秦時期,孫姓就出現“兵家祖”孫武,大軍事家孫臏,“吏者師”孫叔敖,先秦時期,中國孫姓出現,不斷有華夏子孫加入孫姓行列,使得孫姓源頭特多,同時孫姓人口也越來越多。
一般認為有以下八個來源:
一、孫姓最早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這是先秦時期孫姓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后代姬惠孫之后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后?!对托兆搿氛f:“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毙l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余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饑氏、鐘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凳迨芊庵?,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后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
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陜西省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
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
二、第二大來源于羋姓楚國,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后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姓的始祖。
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
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說文解字》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睋笕丝甲C,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系,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后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
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后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后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漢水流域,在與當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后,力量逐漸強大。商后期,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該部酋長鬻熊決定投靠周族,并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在后來分封中,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以熊為姓氏。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的大國,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后逐漸擴大,長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后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于鄂(今湖北省境內),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亶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 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后來楚國的顯族。
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若敖的孫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為姓,蔫氏后來逐漸發展為楚國的一個望族,
蔫章之子蔫呂成,字步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蔫賈,字伯贏,在楚莊王時任工正(管理王宮各類工匠之類事務的官員)。賈之子蔫敖,字艾獵,即楚國名臣——孫叔敖。
孫叔敖約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聰明仁厚著稱。其父蔫賈官至工正后被權勢所殺,孫叔敖率全家避難遷至期思(今河南省淮濱)隱居,后在楚王親信虞丘子的推薦下,出來輔助楚莊王。楚莊王因得孫叔敖輔助,國力大增,后打敗晉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雖貴為楚相,但生活相當儉樸,沒有多少積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兒子回鄉種田,生活貧困,不得不砍柴以補貼家用。后有宮廷藝人優孟模仿孫叔敖計說楚莊王,告之孫叔敖家后人窮困狀。楚王乃召孫叔敖子,封以寢丘(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四百戶。孫叔敖后人為了紀念一代賢相,就以孫為姓,從而先秦時期的寢丘一帶又出現一支孫氏族人。
三、孫氏來源于媯姓:《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的后代。齊田完的四世孫桓子的孫子,因為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許多孫姓族譜把虞舜視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過,虞舜作為孫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傳說,并沒有可靠的世系記錄可尋,孫氏祖上有確切的世系是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做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又因他是古代圣賢虞舜的后代,周武王為獎勵他的勞績和褒揚他的祖先,就把長女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陽一帶,建立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古又稱胡公滿。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10代12個國君的世襲傳承,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腹浜螅涞苜⒒腹用舛粤ⅲ菫殛悈柟?。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又設計殺厲公,立躍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后去世,君位傳給其弟林,為莊公:莊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傳給其少弟杵臼,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寵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殺太子御寇。厲公之子完,字敬仲,與御寇交往甚密,因懼怕禍及自己,逃到了齊國,改姓田,稱田完。由于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齊桓公欲命他為卿。但田完推辭卿職,當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 (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無宇之子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斗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至樂安并賜姓孫氏。媯姓孫氏遠古始祖虞舜,系黃帝后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嫩拧菟础蓍懜浮珴M→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奔齊)→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四、孫氏出自子姓,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難改姓孫氏。比干是殷末紂王叔父,官至少師。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后,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五、孫姓在漢代時,茍子后人因避諱而改孫姓。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茍,名況,又稱茍卿,是茍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代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茍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之諱,他下令茍姓子孫不得姓茍,改為孫,并將戰國時代的茍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茍姓也成為漢代“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戰國策·楚策》、《韓非子·顯學》、《漢書·藝文志》、《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六、《漢書·夏侯嬰傳》載,夏侯嬰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孫。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西漢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后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七、賜姓和改姓:孫姓在兩漢以后,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耿姓行列之中。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家族興旺,為是南方孫姓的一大支派。
孫河,官拜東吳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省潛山縣)。孫河,本姓俞,字伯海,和東吳孫氏同鄉,也是吳郡人。俞河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典領親兵,常為前驅,孫堅視作心腹。后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因而改姓。
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在東吳官任曲阿長:次子孫誼,官在海鹽長;第三子孫桓,任安東中郎將,曾與大將陸遜共拒劉備,后以功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少子孫俊,為定武中郎將。孫子輩還有孫建、孫慎等,也都為將軍。曾孫輩有孫丞,官為黃門侍郎,略有文采,作《螢火賦》行于世。孫河之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為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以北)太守。其子孫也較多,且官位顯。
另外,有因政治避難而改姓孫氏。今山東《鄆城縣志》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后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的士人孫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應姓朱,因為安化王犯法被誅,作為其宗族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而避難人太白山中隱居,又號太白山人。
孫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這類含“孫”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復姓也在被禁之中,他們都改復姓為單姓孫氏,這些家族于是又成為孫姓族的又一龐大來源。
除以上帶孫的復姓改為孫姓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估計在明初省字改姓的過程中,亦應大都改為“孫”姓。
八、少數民族中的孫姓
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姓,其中有些孫姓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滿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后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臺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
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順治、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在今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姓。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姓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稱,并賜姓,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并賜姓孫?!肚宄ㄖ尽肪戆恕妒献迓浴窛M州旗分內高麗姓:孫氏,世居望京地方。玉蘭,鑲藍旗包衣人,國初來歸,其子謝秘,任郎中,其孫杭愛,任頭等護衛。
在景頗族26個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為孫。
明清時云南臨安府方容甸長官司副長官孫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孫姓。
------------------------------------------------------
孫姓遷徙史
秦漢以前
姬姓孫氏在秦漢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播遷于河南省境,其后則主要繁衍于今東南沿海地區。媯姓的孫氏早期則主要集中于山東境內繁衍,這一支孫姓之所以顯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孫武,故后來孫姓人家便以“樂安”為堂號,后因齊國內亂,孫姓子孫便首次南遷于江蘇、浙江一帶。這一支繁衍樂安的孫氏,后成為了孫氏主要播衍于我國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蘇一帶的主要來源。
秦漢之際,已有孫姓不斷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時江南的浙江富春(今富陽)一帶的孫氏也已形成當地望族。他們都出自孫武之后。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亂,孫氏族人大舉南遷,使孫氏的分布更加廣泛。
孫姓的第一次南遷:東漢末年,由于北方戰亂,中原河淮地帶的世族和民眾紛紛舉家南遷,孫吳凌家組織流民屯田開荒,江南世族也納流民于自己的莊園內,孫姓氏族跟富春孫氏是同宗,自然會隨著南遷的民眾南下,尋找安身之地。
孫姓的第二次南遷:始于永嘉年間。西晉末年,持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尚未完全止息,內遷各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集團,也乘機起兵建立割據政權,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地盤的血腥廝殺,北方陷入空前的災難,即永嘉之亂。大批北民被迫離開故土,逃亡異鄉形成歷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孫姓族人也隨著南遷的大軍渡江南下避亂,如中都割、氏舉家移居江左,至孫盛時定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東莞孫謙僑居歷陽(今安徽省和縣)。
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
1、四川孫氏:
唐朝后期,黃巢起義,中原百姓四處逃難,其時孫氏家族有不少遷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孫樵。孫樵,字可之,一作隱之。關東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詔赴岐隴行在,遷職方郎中、上柱國,賜緋魚袋。后因唐末戰亂而舉家避住四川遂州。
2、廣西孫氏:
廣西孫氏多尊宋代的孫沔為先祖,孫沔,世籍山東青州府樂安郡白馬縣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撫史,曾隨狄青入廣西平儂智高叛亂,愛其山水,遂定居廣西,子孫繁衍,遂成廣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孫氏
《婁邑楓涇樂安孫氏支譜》尊明代孫太和為本支始祖。孫太和為新安休寧始祖孫萬登之后裔,明萬歷年間,由新安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遷婁邑(今上海市松江縣),遂為婁邑孫氏始祖。子孫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區。上海一帶,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歷史上出現的孫姓名人較多。五代有孫漢英家族,明代有孫元化家族。
五代宋時就出了孫漢英家族,孫漢英為吳越國昆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進土的孫岳,是當地孫姓最早的進士及第者。據史書記載,孫載一生曾舉薦百余人為官,其侄、子卻大多為布衣、小吏。元代有孫道明,號清隱居士,博學好古,書房稱映雪齋,藏書萬卷。
明代嘉定出了孫元化家族,孫元化為一代儒將,其祖父孫抬是明給事中孫浚的后裔,居江東高橋鎮(今上海浦東),有子3人。父親孫繼統,致力于詩作,不愿為官,后遷居嘉定。孫元化累官登萊巡撫;于遼東鎮守有功,后因兵變而被枉殺。有三子:孫和鼎、孫和斗、孫和京。孫和斗,屢次謝絕父親部屬的舉薦,不愿為官,潛心整理父親的文稿,編成《水一方人集》。孫和京,犧牲在嘉定抗清的戰役中。孫子孫致彌,清康熙年間任出使朝鮮副使,后為大型類書《佩文韻府》總纂。后裔孫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孫寶仁,著《杖左堂自娛集》等,后自嘉定遷居月浦。
4、山西孫氏
《解梁孫氏族譜》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時遷居于解梁(今山西臨猗縣)?!洞輰O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遷居山西,其始遷祖孫成受在洪武年間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光山祖籍地遷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孫繁衍,被尊為遷代始祖。
5、海南島孫氏
宋、元時遷移而來的,其來源地主要是從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區。
《崖縣孫氏族譜》載,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瓊山而來海南定居,歷元、明朝,后裔繁衍為四支,分遷島內各地,其中一支即遷居今三亞的崖縣。海南孫氏主要聚居于黃流、梅東諸地。
移居臺灣的孫氏
早在三國時期孫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曾命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遠航至夷洲(今臺灣島),這是大陸人民首次大規模到達臺灣。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為生計所迫,紛紛渡海到臺灣謀生,孫姓移居臺灣也在此一時期?!杜_灣省通志》說,早期移居臺灣的孫姓有2Z起,如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縣)人孫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陸豐(今廣東陸豐縣)人孫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省潮安縣)人孫為發移居苗栗通霄;潮陽(今廣東潮陽縣西北)人孫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陽(今廣東省揭陽縣西北)人孫永帝移居臺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縣)人孫和定居淡水;孫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孫開移居永和秀朗;孫潤移居新莊后遷北投;孫善抄移居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移居新莊;孫賢生移居云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義溪口;孫海移居臺南鹽水;孫游壽移居今臺南市;孫經移居苗栗苑里。龍溪(今福建省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移居彰化,后遷臺中大肚;孫水移居臺南麻豆;孫定宗移居臺南市。安溪(今福建省安溪縣)人孫玉尊移居新竹市。道光年間 (1821-1850)鎮平縣人孫永科移居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移居臺中梧棲。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孫姓成員更有大批人員遷入,使臺灣成為今日孫姓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1954年,國民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臺灣當時828804戶居民、737種姓氏之中,孫姓有3273戶,居第50位。在臺北、宜蘭、新竹、嘉義等 12縣中,以嘉義為最多,有599戶,臺南次之,為320戶。其他較多的地區還有:臺北277戶,新竹246戶,苗栗184戶,彰化166戶。在臺北、基隆、臺南等六市中,以基隆為最多,有307戶,臺南次之,為 302戶,其他依次為臺北227戶、臺中 198戶、高雄126戶、陽明山69戶。
移居海外的孫氏
東渡日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人就開始移居日本。孫姓人物從什么時候開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遲不晚于南北朝時期。日本弘仁六年(815年),朝廷下令仿唐代《氏族志》體裁編纂的《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身俠村主一族“出于吳孫權男高”。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后裔輾轉東徙,在日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為姓。見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俠村主青為雄略天皇時人,從其中國式的單名“青”字推測,當是孫登一族中早期東渡的移民。因他會說吳語,又善文筆,所以多次出使吳地,在日本與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代,有商人孫忠者僑居日本數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國土始的 30年中,曾先后15次赴日,僑居時間累計 9年多,約占其30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孫中山先生“視日本無異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鮮: 早在周武王伐紂滅商之時,殷王族箕子就率眾5000去朝鮮,這也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漢魏以來的各個時期,隨著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交往的日益頻繁,大批華人渡過鴨綠江,到朝鮮開拓基業。
移居東南亞: 中國人移居東南亞的歷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則是19世紀中葉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這一歷史時期。如今東南亞華僑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尤以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為最多,占我國三千余萬華僑總數的80以上。
移居歐洲: 華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尚不過百年,但僑居歐洲的已達一百余萬人,分布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發美洲: 我國明清之際,已有一些中國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著當時開辟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到達墨西哥和秘魯僑居經商或做工。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始于鴉片戰爭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哂方侵略者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販去的契約華工,另有一部分是為生活所迫,或為躲避戰亂而到海外謀生的。這其中當讓也有孫姓族人。
------------------------------------------------------
孫姓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東北三省
黑龍江的孫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縣等,其中佳木斯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總人口數的 5.3;伊春孫氏為第六位大姓;克山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約5000戶,占總戶數約在4左右。在賓縣,孫姓列第九位,有2681戶,占總人口數的2.13。黑龍江其他地方,如哈爾濱、富裕、富錦、明水、巴彥、呼蘭、虎林、黑河、五常、肇東、寧安等市縣地,孫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孫氏,長春、吉林、通化、舒蘭、永吉、德惠、撫松、榆樹、伊通、延吉、懷德、農安、磐石、柳河、延邊等地。
遼寧省的孫氏,在新金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為 4.82?;溉士h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1-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也接近5。燈塔縣孫氏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戶,占總戶數的2.11。
山東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當代孫姓在各地的分布相當稠密。
樂安大約在惠民、廣饒縣一帶;東莞在今山東沂水縣境內。如今這里的孫姓人口分布依舊密集。在惠民、廣饒縣一帶,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都相當多。據1985年調查統計,廣饒縣孫姓人口將近2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當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濟南臺兒莊區、海陽縣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據198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35000人,占總人口的4.98)、梁山縣、莒南縣排第四位;萊州市(據1985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8126人,占總人口的5.54)、諸城市(據1987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5萬左右)、臨淄區(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20927人,占總人口的4.22)、高密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平邑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濰坊市、棲霞縣等排第五位。
孫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縣市有:安丘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7496戶,占本縣總人口的3.27)、泗水縣(據1988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0365人,占本縣總人口的1.94)、荏平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5000人以上,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4)、煙臺市、萊西縣、東平縣等。
孫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陰縣(據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2336,約占本縣總人口的2.79)、金鄉縣等。
其他有孫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縣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據 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肥水縣排第十位;新泰市(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與利津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996戶,占總戶數的1.7)排第十三位;臨成縣排第十五位(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660人,占總人口的0.94);成武縣排第十七位(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在5000以上,約占總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孫姓族人的主要發源地,衛國孫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國孫氏有部分源頭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孫姓現仍是當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縣孫姓排名第四位,在整個商丘地區孫姓為第五大姓。在??h,孫姓排第六位,人口約18500人,占本縣總人口的3.36甲o。在孫叔敖家鄉固始縣,孫姓為當地第八大姓,有關孫氏的村、鎮等地名也有11處之多。在舞陽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為2203戶,占本縣總人口的1.91)、武陟縣(據1985年統計,近1萬人,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8左右)孫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陽、汲縣、衛輝市一帶及洛陽、開封、鄭州諸地的孫姓家族也不少。衛輝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欒川縣,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總人口的1.8左右。泌陽縣也排在第十二位。孫姓排名在當地第十三位的有許昌縣(據1982年統計為2984戶,約占總戶數的2左右)、登封縣(據1988年統計為10313人,占總人口的1.97)、靈寶縣(據1997年統計,孫姓約占本地總人口的1以上)、泌陽縣。
在郟縣,孫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據1982年統計為6547人,占總人口的1.39);獲嘉縣為第十七位。在濟源為第三十位(據1990年統計為4499人,占總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縣外,在當代河南的商丘、駐馬店、西平、杞縣、西華、封丘、偃師、洛寧、淮濱、沈丘、尉氏、鶴壁、襄城、南陽、安陽諸地孫姓人口也都有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歷史上也是孫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現河北的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在當代孫姓仍是當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占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為8735人,占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為12492人,占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孫莊鎮、孫洼鎮、孫石佛村、孫家洼村等聚居區。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為15443人,占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為7805人,占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志里,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總人口數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總人口數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
在蘇南地區,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余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余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于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F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后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聚集、形成、壯大,后又從這里走向四方。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圣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湘潭、湘鄉、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區。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于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F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陜西
陜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陜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圣”孫思邈?,F在陜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國平均數。如陜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
-------------------------------------------------------
孫姓家譜介紹
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缎绿茣そ浖尽份d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于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
孫姓家譜介紹 孫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于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缎绿茣そ浖尽份d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于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于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后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于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6-6 21:15:19編輯過]
-- 作者:陸君云-- 發布時間:2005-6-7 1:06:00-- 姓家譜文獻目錄(《引自中華姓氏通史》甘滿堂著,東方出版社2003.1.) 全國·孫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孫振基 孫[金共]豪總修 民國八年(1919年)孫氏富春堂重修木活字本 武漢圖(存卷首、8—13、18—24) 注:該譜包括湖北咸寧、蒲圻、臨湘、鄖西和陜西之洵陽、紫陽各支派。清乾隆十九年孫翟日孫瑞昌等首次修輯 金沙孫氏宗譜:清白鶴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8、23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79 上海孫氏家乘不分卷:(清)孫廷玙纂修 清雍正元年(1723年)翰墨緣齊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佚名續補至清光緒間 上圖:JP281 松江燭湖孫氏族譜不分卷:孫歧纂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序題 上圖:JP282 崇明孫氏宗譜不分卷:(清)朝珍纂修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 一冊 書名據書名頁題 上圖:8006 河北·玉田縣孫家[瞿阝]孫氏家譜不分卷:(民國)孫煥侖重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石印本 四冊國圖 首都圖 歷史所 山西大學 日本 美國 注:清初勝扶公始修;書額題《玉田孫氏家譜稿》 河北滄州·孫氏家譜四卷:(民國)孫寶山編輯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四冊 科圖 河北·寧晉孫氏族譜四卷:(民國)孫蘭森等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刊本 八冊 美國 河北高陽·孫氏家乘一卷:民國二十五(1936年)鈔本 河北高陽城內 山西雁門·孫氏家乘不分卷:(清)孫仟錦修 清乾隆七年(1742年)鈔本 一冊 科圖 江蘇·孫氏續修宗譜二十卷:(清)孫維岳修 清光緒寸·五年(1889年)敦敘堂活字本 二十冊 歷史所 注:乾隆三十八年孫培始修。該族分布于無錫、常熟等地 江蘇·梁津孫氏家乘十四卷:(民國)孫庭榮等重修 民國八年(1919年)崇禮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日本 美國 注:該族分布于江都、南京等地 江蘇豐縣·孫氏族譜六卷:(清)孫勵謙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鈔本 江蘇豐縣博 江蘇豐縣·映雪堂孫氏族譜十卷:(民國)孫明標四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鈔本 江蘇豐縣趙莊鄉孫莊 江蘇豐縣·孫氏家譜十三卷:(民國)孫明煥 孫吉孔五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鉛印本 江蘇豐縣常店鄉常婁村 江蘇豐縣·孫氏族譜口口卷: 木刻本 江蘇豐縣博(存卷5) 江蘇江都·孫氏族譜十卷:(清)孫敬修 孫履成等十一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江蘇江都·孫氏世譜十卷:(清)孫肇綬纂輯 清光緒九年(1883年)刻本 遼寧圖 注:首修于明天啟六年 江蘇·江都孫氏族譜四卷:(民國)魁修 民國二年(1913年)木活字排印本 四冊 上海圖 江蘇南通·孫氏遷通世系不分卷: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雪廬氏鈔本 一冊 江蘇南通市圖 注:一題《新安草市遷通系稿》 江蘇南通·孫氏遷通本支宗系不分卷:雪廬氏手鈔本 一冊 江蘇南通市圖 注:一題《新安草市遷通本支宗系》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孫匯灃等纂 民國十六年(1927年)石印本 國圖 河北大學 南京大學 江蘇南通市圖 注:譜名又作《新安遷通孫氏家乘》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圖七卷:(民國)孫匯灃 孫匯和同纂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通義生印刷所 石印本 一冊 國圖(二部)歷史所 人民大學 中央民院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遼寧圖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上海圖 江蘇興化縣圖 江蘇南通市圖(二部)江蘇南通市博 江蘇蘇州市博 江蘇常熟市圖 浙江圖 安徽圖 安徽博 日本 美國 注:元至正三年始修 江蘇鎮江·潤州孫巷孫氏重修族譜四卷:清嘉慶二年(1797)刊本 四冊 美國 江蘇鎮江·孫氏族譜四卷:(清)孫盛云等修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注:宋紹興十七年孫法始修 江蘇鎮江·開沙孫氏宗譜四卷:(清)孫家琪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友于堂活字本 四冊 國圖 江蘇鎮江·潤州孫氏重修族譜六卷:(清)王琮編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嘉會堂活字本 六冊(一函)歷史所 注:封面題《潤東孫氏家乘》;扉頁、版心題《孫氏宗譜》;宋淳枯十年本族佚名創修,此為七修 江蘇丹徒·富春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孫明福 孫明謙主修 潘文義纂修民國六年(1917年)刻本 十二冊 南開大學 注:始修于元大德元年,此為十修 江蘇揚中·孫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間木刻本 六冊 江蘇揚中縣 江蘇·潤州潤東當江沙孫氏重修族譜十卷:孫彩金主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版心題富春孫氏宗譜 上圖:JP271 江蘇·潤州富春孫氏宗譜十二卷:(清)孫懷義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3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長471290—91 江蘇丹陽·富春孫氏族譜六卷:(清)孫廣俊 孫士林等重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益堂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江蘇丹陽·前觀孫氏宗譜六卷:(清)孫長福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年)鶴衍堂活字本 六冊 國圖 江蘇丹陽·云陽前觀孫氏宗譜八卷:(清)一本 孫德榮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鶴衍堂活字本 八冊 歷史所 注:明萬歷初孫柯、孫抹等始修 江蘇丹陽·云陽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孫國鈞等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崇倫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美國 江蘇句容·句曲丁莊孫氏原修宗譜十卷:(民國)孫清源等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江蘇·句容句曲丁莊孫氏原修宗譜十卷:孫克盛等續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木活字本 十冊 上圖:916553——62 江蘇常州·毗陵孫氏家乘口口卷:(清)孫長發增修 清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2—9、11、12)注:書中記事有清光緒二十年 江蘇武進·毗陵孫氏家乘十六卷:(清)孫方與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二十冊 美國 江蘇溧陽·孫氏宗譜二十八卷:(民國)孫毓芝監修 孫渡纂修 民國三年(1914年)敦敘堂鉛印本 二十八冊 國圖 南京博 江蘇無錫·梁溪孫氏宗譜六卷:(清)孫風岡 孫寶彝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孫氏宗譜十二卷:(民國)薛景碹纂輯 孫翰臣等主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修映雪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歷史所 注:元大德十年孫廷瑞始修 江蘇宜興·荊西孫氏宗譜十三 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孫鎖麟 孫競遠等纂修 民國十五年(1926年)樂安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歷史所 注:明萬歷二十九年孫述祖、孫振位等始修,此為十一修 江蘇常熟·海虞孫氏族譜一卷: 清初鈔本 上海圖 江蘇·常熟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間悼敘堂木刻本 蘇州大學 江蘇吳江·甲山北灣孫氏宗譜六卷:(清)孫孝縣統編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吉林大學 江蘇蘇州市博 注:該族由吳江縣松陵鎮遷往震澤甲山 江蘇·沙洲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朝勇 孫鶴年等匯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積善堂刻本 十六冊 哈爾濱師大 江蘇常熟市圖 注:元大德十年孫廷瑞初譜 江蘇·沙洲孫氏宗譜十八卷補遺二卷:(民國)孫登瀛 孫鼎變等修 民國十二年(1933年)積善堂活字本 江蘇常熟市圖(存卷1—3、5—18) 注:孫朝勇首修于清光緒十五年;補遺刻于民國十八年以后 江蘇·維揚江都孫氏重修族譜:孫廷魁等纂修 民國二年(1913年)懷遠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長471846—49 江蘇·江陰斜河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雙喜主修 清光緒六年(1880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18242——55 江蘇·江陰斜河孫氏宗譜十六卷:孫春榮主修孫全春協修 民國五年(191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上圖:925699——714 江蘇·江陰澄江孫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有谷纂修 清咸豐六年(1856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JP273 江蘇·新安孫氏江蘇統譜:孫泰啟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倫敘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目錄題 書衣題錫山孫氏統譜 上圖:JP274 江蘇·宜興官林孫氏族譜:孫紹云等纂修 民國八年(1919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5 書名據書衣題 上圖:1494 江蘇·宜興工文孫氏宗譜: 民國慎追堂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2、6—8 上圖:1477 江蘇·南通新安遷通孫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孫匯灃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石印本 十二冊 書名據書名頁題 上圖:902487—99;又一部919957—68,12冊;又一部914424—35,12冊 江蘇·南通孫氏宗譜圖 七卷:孫匯灃纂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通西大街義生 印刷所石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JP277;又一部JPP277—1,1冊;又一部JP277—2,1冊; 又一部919645,1冊 又一部905000,1冊;又一部905001, 1冊; 又一部長012565,1冊;又一部長471643,1冊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十四卷:(清)孫自式原編 (清)孫咸續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字本 八冊 存卷1—8、11—14 上圖:1519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清)孫冀先續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木活字本 九冊 存卷1、2、6、7、9—11、13、14、16 上圖:1520 江蘇·毗陵孫氏家乘:(清)孫方與續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7、8、13 上圖:1521 江蘇·毗陵孫氏譜記九卷:(清)孫星衍纂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金陵五松祠刻本 一冊 上圖:403527 江蘇·泰州延令孫氏重修支譜四卷: 李榮卿纂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留余堂木活字本 四冊 上圖:JP276 江蘇·常州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福寶等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18913——26 江蘇·常州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徐之鳳纂修 民國十年(1912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19344——59 江蘇·婁縣樂安孫氏支譜不分卷:孫文鋒纂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鉛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佚名手書續補至1956年 精裝 上圖:JP285;又一部925671,1冊;又一部1457,1冊 江蘇·揚州孫氏族譜四卷:(清)蔡厚安纂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1—3 書名據版心、書名頁題 上圖:1497 江蘇·無錫孫氏家乘:清木活字本 十六冊 存卷28—32、35—40、47、48、61—76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80 江蘇·無錫孟里孫氏家譜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鼎烈纂修 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上圖:JP264;又一部JP264—1,12冊;又一部912999—3010,12冊 江蘇·無錫重刻孟里孫氏厚輿公支譜不分卷:(清)孫贊堯纂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JP265;又一部JP265—1,1冊 扛蘇·無錫厚輿孫公支譜記條辨不分卷:(清)孫鼎烈編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JP265—2;又一部JP266,1冊 江蘇·溧陽孫氏宗譜: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敦敘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冊 存卷2、4—6、8—10、12——20、22——25、27、28 上圖:1478 江蘇·潤州潤東當江沙孫氏重修族譜十卷:孫彩金主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版心題富春孫氏宗譜 上圖:JP271 浙江杭州·孫氏梅東家乘一卷:(清)孫彬士纂 稿本 一冊 浙江圖 注:有同治十年序 浙江杭州·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允重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鈔本 三冊 浙江圖(殘) 浙江富陽·富春王洲孫氏宗譜十一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木刻本 浙江富陽縣文管 浙江富·陽·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三十二卷:(民國)孫瑞元等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余慶堂活字本 三十八冊 美國 浙江富陽·龍門孫氏智七公派支譜三卷:(民國)孫秉壽續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余慶堂木活字本 四冊 浙江圖 浙江·蕭山孫氏宗譜十卷:(清)孫曾鑫等重修 清光緒元年(1875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浙江·蕭山孫氏宗譜十卷:(清)孫增鑫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十冊 美國 江·蕭山孫氏宗譜四卷補遺一卷:(民國)孫履華修 孫問鄉編輯 民國十三年(1924年)守正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圖 浙江·蕭山湘湖孫氏宗譜不分卷:清映雪堂木活字本 五冊 殘本 書名據書簽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1495 浙江·蕭山湘湖孫氏宗譜不分卷 :清映雪堂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1510 浙江寧波·鎮海龍頭西鋪孫氏世譜不分卷:(清)孫毓性續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續修鈔本 四冊 河北大學 浙江寧波·港口孫氏宗譜口口卷:清宣統三年(1911年)邊遠堂木活字本 天一閣(存卷3—9) 浙江寧波·蛟川清水橋孫氏宗譜口口卷:民國二十二(1933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部閣(存卷3、4、8) 浙江寧波·孫氏宗譜六卷: (民國)南廷枯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本 浙江寧波市檔 浙江寧波·甬北孫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民國)孫柳馨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裕彥堂重修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浙江·余姚孫境世系譜口口卷:(明)孫鏜 孫如河纂修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修鈔本 河北大學(存二卷)注:卷中作《孫氏世乘》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清)孫兆熙 孫兆動等輯 清康熙間刻本 遼寧圖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明)孫兆熙等輯 清康熙刻乾隆二十年(1755年)孫際渭重修本 國圖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世乘口口卷:(清)孫兆熙等輯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靜遠軒刻本 福建圖(存卷1) 浙江·余姚孫境宗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孫仰唐主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燕翼堂刻本二十八冊 歷史所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黎洲文 獻館(二部皆殘)注:元至正間孫厚彝創修 浙江·余姚孫境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梁盛主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燕翼堂刊 三十二冊 南開大學 浙江慈溪縣檔(殘存十四卷)注:元至正間創修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世乘二卷:(清)元杏等修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靜遠堂刊本 六冊 美國 浙江余姚·洋溪宗譜六卷:(清)孫飛鵬 孫儒珍修 清咸豐四年(1854年)永思堂木刻本 七冊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清)孫嘉善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永思堂刻本 七冊 浙江余姚梨洲文獻館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寶琳 孫文興修 民國二十九(1940年)永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梨洲文獻館(存三卷) 浙江·余姚樸樹下孫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乾性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繩武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浙江余姚·姚江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蘭森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刊本 八冊 科圖 浙江·余姚開元孫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孫金鶴等修 民國八年(1919年)木刻本 八冊 河北大學 浙江·余姚蘭風孫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孫子榮等重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敦敘堂活字排印本 十四冊 國圖 吉林大學 浙江·余姚孫氏世乘三卷:(清)孫兆熙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刻本 三冊 上圖:905002—04;又一部: 長338955——57,3冊 浙江·余姚萬石孫氏宗譜四卷:(清)孫元臣纂修 清同治二年(1863年)鈔本 四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920344——47 浙江·余姚姚江開元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鎮校等纂修 清光緒間萬石堂鈔本 一冊 書名據 書口題 上圖:1517/A 浙江·余姚樸樹下孫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乾性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繩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 上圖:903315——26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宗譜六卷:(清)孫宗泗等纂修 清咸豐四年(1854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七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徐匯 浙江·余姚洋溪孫氏家乘七卷:(清)孫嘉善重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6 上圖:917412—18 浙江·余姚孫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孫梁盛等纂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燕翼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冊 卷端或題余姚孫境統宗世譜 上圖:911287——318 浙江·余姚蘭風孫氏宗譜二十卷:孫子榮主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敦敘堂木活字 本十四冊 上圖:JP269;又一部JP269—1,14冊;又一部JP269—2,14冊;又一部903327——40,14冊 浙江·鄞縣北渡孫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傅毓璇 孫禮彪等纂修民國八年(1919年)可繼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周毓鄰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八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越水公支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周毓鄰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木刻本 江蘇檔 浙江鄞縣·鄞東韓嶺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孫賢耿 孫可達等纂修 民國十九年(1930年)思本堂木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魚山孫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楊[鹿各]瑞續修 民國二十年(1931年)報本堂活字本 四冊 吉林大學 浙江·鄞縣北渡孫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鄔錫藩纂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化育堂木活字本 二冊 上圖:913992——93 浙江·鄞縣四明章溪孫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周葦漁纂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八冊 上圖:JP268 浙江·鄞縣甬北孫氏宗譜三卷首一卷:孫柳馨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裕彥堂木活字本 四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 二修本 上圖:JP283 浙江·鄞縣鄞邑甬北樂安孫氏宗譜:孫馨鎣纂修 民國十二年(1923年)裕彥堂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1—9 首修本 上圖:923997——99 浙江慈溪·糌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民國)孫明經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浙江·慈溪[木咎]村孫氏家乘四卷首一卷:孫石如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921057 浙江慈溪·樂安廄山孫氏宗譜十卷: 敦丘堂刻本 浙江慈溪縣文管(殘存五冊) 浙江奉化·高街孫氏宗譜三卷附卷首卷尾:(清)孫光俊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譜始修于清乾隆七年孫正貴 浙江奉化·孫氏宗譜口口卷: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泉溪孫氏孟房編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孫氏房譜不分卷:(民國)孫教成撰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本 一冊 浙江奉化縣文管 浙江奉化·孫氏房譜不分卷:民國年間修 一冊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記事止民國十五年 浙江奉化·蕭鎮孫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孫信 孫丕忠等纂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注:譜始修于明嘉靖十九年孫憲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宗譜一卷:(清)周輔清纂 清道光十年(1830年)纂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房譜一卷:(民國)孫祚基重修 民國六年(1917年)鈔本 三冊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孫氏宗譜一卷:(民國)謝琦 賴桐重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手鈔本 四冊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中沙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鈔本 一冊 浙江圖 浙江·象山岙底孫氏宗譜一卷:(民國)史輔恩重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嘉善·樂安孫氏支譜一卷:(民國)孫文型重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排印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浙江平湖·孫氏家乘六卷:(民國)孫振麟重輯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湖孫氏桂蘭堂 上海石印本 四冊 國圖 人民大學 上海圖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族譜第四支直齊公位下世系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寫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注:記事至清光緒年間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長支續譜不分卷:(清)孫嗚鶴 孫镕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序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浙江·湖州菱湖孫氏族譜不分卷:孫憲章纂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石印本 十六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JP263;又一部JP263—1,16冊;又一部JP263—2,16冊 浙江長興·孫氏宗譜十卷:(清)孫錦鐮總修 孫逢源協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木刻本 浙江長興縣博(缺卷3)浙江長興縣泗安中學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一卷:(清)孫后渭等續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刊本 六冊 日本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刊本 十二冊 美國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孫循鏞等輯錄 清道光十年(1830年)敦彝堂木活字本 十冊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增修原版 民國 十六年(1927年)翻印敦彝堂鉛印本 十冊 國圖 河北大學 四川圖 美國 注:此譜首修于清乾隆五十六年 浙江紹興·會稽孫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孫鈞泰重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垂裕堂刊本 八冊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紹興·會稽孫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六卷:(清)承訓 孫鏡清等重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裕堂木刻本 十四冊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遼寧圖 上海圖 日本 美國 浙江·紹興孫氏宗譜二十五卷:(民國)孫秉彝 孫紹曾總纂 民國十三年(1924年)垂裕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北京大學 北京師大 歷史所 河北大學 杭州大學 浙江紹興縣檔(不全)日本 美國 注:清康熙間孫承謨創修草譜。全書十六編,各編含卷數不同,或作三十一卷 浙江紹興·山陰浦陽孫氏宗譜二卷:(清)福超 孫大圭纂輯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奉思堂木活字 二冊 浙江圖 浙江紹興·孫氏譜略不分卷:(清)孫德鐘輯 舊抄本 一冊 人民大學 注:記事止清咸豐間 浙江·紹興翠峰孫氏宗譜:(清)孫立異等纂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永萃堂木活字本 五冊 存卷2—5、8—10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6/A 浙江·紹興翠峰孫氏宗譜:清永萃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6/B 浙江·紹興孫氏宗譜十六編三十一卷:孫塄聲主修 孫蘭汀纂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上圖:905076—91;又——部905092—107,16冊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民國十六年(1927年)敦彝堂據清道光十年(1830年)本鉛印 十冊 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上圖:911799——808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孫俊渭續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刻本 十一冊 存卷1—17,卷首 上圖:1515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三十卷:(清)孫循誠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敦彝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4、8—15、19—24、 27—30 書名據版心、書名頁題 上圖:1513/A 浙江·紹興陽川孫氏宗譜: 清刻本 三冊 存卷5—7、18 記事至清乾隆間 上圖:1514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孫氏宗譜 二十卷:(民國)孫虞圣 孫永賢主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安慶堂活字本 二十二冊 歷史所 注:明嘉靖七年孫艮始修 浙江紹興·山陰亭川孫氏宗譜四卷:(民國)孫炳如修 民國間惟誠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圖 浙江諸暨·暨陽孫氏宗譜四卷:(清)孫釗輯 鈔本 四冊 上海圖 浙江·諸暨孫氏宗譜六卷: 何宗海纂修 民國二十年(1931年)務本堂木活字本 六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題 上圖:JP267 浙江蘭溪·樂安孫氏宗譜一卷: 清光緒七年(1881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 浙江蘭溪·壩坦孫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建設鄉壩坦村 浙江蘭溪·石塘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下陳鄉孫下(土午) 浙江東陽·吳寧婺東世家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純甫纂 民國三十六所(1947年)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虎鹿鄉東山村 注:本譜始修于宋咸淳元年孫元發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十卷:(清)孫耀宗等重修 清宣統三年(1911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浙江黃巖·方山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炯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排印本 八十冊 科圖 浙江·上虞虞邑孫氏宗譜五卷:(清)孫懷珩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映雪堂木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8 浙江·上虞古虞孫氏宗譜三卷:(清)孫朝土等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忠烈堂木活字本一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11 浙江·山陰天樂孫氏宗譜十二卷:清安慶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2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同治間 上圖:1496 浙江·仁和姚江孫氏遷杭族譜不分卷:(清)孫葆鼎等纂修 清抄本 六冊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徐匯 浙江·仁和孫氏列代世系表一卷;孫炳奎纂修 民國九年(1920年)刻藍印本 一冊 上圖:長014764 浙江·平湖孫氏家乘六卷:孫振麟纂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桂蘭堂石印本 四冊 上圖:長014765;又一部長471174—77,4冊 浙江·永康華溪孫氏家乘十七卷:(清)成章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木活字本 十六冊 存卷1—16 上圖:1472 浙江·永康華溪孫氏家乘:民國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18 上圖:1466 浙江·杭州重修南壁孫氏宗譜四卷:孫智敏纂修 民國抄本 一冊 上圖:JP279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五卷:(清)孫開華等纂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一 冊.存卷1、2、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2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家譜: 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5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4 浙江·東陽昆溪孫氏宗譜:(清)孫景超等纂修 清道光四年(182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83 浙江·東陽婺東忠孝世家孫氏宗譜: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上圖:1461 浙江·長興孫氏家乘十卷:(清)孫錦鏞纂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十冊 書名據書簽、版心題 上圖:長275293—302 浙江·金華中柔孫氏重修宗譜: 十八卷首二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活字本 十七冊 存卷1—7、9、10、12、13、 15—18,卷上、下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1476/A 浙江·金華中柔孫氏宗譜: 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二冊 存附卷 另1冊未題卷次 書名據版 心題 版心題光緒已亥年重修。上圖:1489 浙江·定海孫謙堂孫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孫璧山纂修 孫而安等增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孫謙堂木活字 本 一冊 上圖:JP284 浙江·浦陽槁溪孫氏宗譜: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3 浙江·浦陽槁溪孫氏宗譜: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3/A 浙江·海鹽孫氏家譜不分卷:孫錦芳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書名頁題 版心題孫氏支譜 上圖:JP278 浙江·富春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康熙間鈔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目錄頁題富春瓜丘譜 補記至清乾隆二十年 鈐有董正、董以文、董咸章諸印 上圖:918162 浙江·富春瓜丘孫氏續修宗譜:不分卷(清)王邦棵編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種德堂鈔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上圖:918158 浙江·富春孫氏宗譜不分卷:清乾隆間抄本 一冊 書名據書口題 目錄頁題富春瓜丘譜鈐有董正、董以文、董咸章諸印 上圖:918161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不分卷:稿本 一冊 書名據書簽題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1504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不分卷:清余慶堂木活字本 三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嘉慶間 上圖:1464/B 浙江·富春龍門孫氏智七公派二卷:清末木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904994—95浙江·富春龍門孫氏宗譜:民國余慶堂木活字本 十七冊 存卷3、 6、 10、 12、 16、 17、 19、 20、22、24—26、28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64/A 浙江·會稽屏峰山孫氏宗譜四卷:(清)孫華泰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敦倫堂木活字本 四冊 版心題屏山孫氏宗譜 上圖:1491/A 浙江·會稽屏山孫氏宗譜: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敦倫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1、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91/B 浙江·會稽孫氏宗譜十四編三十卷:(清)孫鏡清總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上圖:905020-—33;又一部905048—61,14冊;又一部905062—75,14冊;又一部905034—47,14冊;又一部1500,14冊;又一部長471451—64,14冊 浙江·會稽孫氏宗譜十六卷:(清)孫鳳墀纂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七冊 存卷1—10、13—16 上圖:1518/A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重修宗譜七卷:(清)金超纂修 清嘉慶四年(1799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3、5、7 上圖:1471/A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重修宗譜:(清)孫子云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5 上圖:1469/A;又一部1469/B,1冊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3—6 上圖:1470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咸豐四年(1854年)木活字本 一冊存卷2 上圖:1467 浙江·義烏錢塘孫氏宗譜: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6 上圖:1468 浙江·義烏樂安孫氏宗譜:明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 版心題 錢塘孫氏宗譜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1471/A 浙江·義烏高嶺孫氏宗譜:清宣統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2—4、7 上圖:1488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清光緒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3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9/A 浙江·義烏孫氏宗譜: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3、9 上圖:1459/B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十六卷:孫吉人等纂修 民國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存卷1—4、6、7、12—16 上圖:1454/A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八卷:(清)孫最良等纂修 清嘉慶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1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5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望初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八冊 存卷1—4、6、9、10、14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56 浙江·暨陽孫氏宗譜六卷:(清)孫一貫纂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彝敘堂木活字本 五冊 存卷1、3—6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12 浙江·暨陽石佛孫氏宗譜:(清)孫榮光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十冊 存卷4—12、15 上圖:1457 浙江·暨陽孫氏宗譜:四卷:(清)孫釗等纂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孫維棣鈔本 四冊 書名據目錄題 上圖:徐匯 浙江·暨陽平溪孫氏宗譜:清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7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462 安徽·宣池富春孫氏宗譜十卷:(清)孫溥霖修 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 注:該族散居宣城、貴池等地 安徽南陵·孫氏宗譜三卷:民國十六年(1927年)纂修本 安徽南陵縣檔 安徽全椒·南譙孫氏重修本支世系譜不分卷:(清)孫保庶編 清光緒間鈔本 三冊 安徽圖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重續宗譜不分卷:(明)孫廷瑞纂修 清鈔本 一冊 國圖 注:未有清康熙三十九年序 安徽徽州·星源孫氏宗譜十四卷:(清)孫有壽等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區博(存六卷)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宗譜五卷:(清)孫毓華纂修 清鈔本 國圖 安徽徽州·新安孫氏支譜六卷:(清)孫德照纂修 清鈔本 國圖 注:附《新安孫氏宗譜》后 安徽·休寧仙林孫氏本宗譜三卷:(明)孫福生纂修 明正德八年(1513年)家刻本 一冊 國圖 安徽黟縣·古筑孫氏家譜四卷: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國圖 河北大學(二部) 安徽黟縣·孫氏家譜一卷:(清)孫式庚撰 鈔本 一冊 安徽圖 安徽·桐城孫氏家譜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孫脫潁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二十九冊 安徽圖 安徽桐城·孫節憫公后裔世系:清刻殘頁 吉林大學(殘頁十八頁)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家譜三十二卷:(民國)孫蔭 孫培同纂 民國十一年(1922年)鉛印本 一冊 國圖 安徽圖(存十一卷)安徽安慶市圖(存二卷)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宗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孫貽謀 孫康等續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十二 冊 日本 美國 安徽桐城·棠山孫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孫云卿等纂 民國十五年(1926年)環興堂刊本 十九冊 安徽圖 安徽懷寧·孫氏宗譜六卷補一卷:(清)孫圣明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安徽潛山·孫氏族譜三十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國)孫竹梅 孫楨編 民國四年(1915年)木刻本 安徽圖(存卷首卷末)安徽安慶市圖(存十一卷、卷末下)注:孫茂才首修于清康熙十七年,此為七修 安徽壽縣·孫氏族譜六卷:(清)孫愷元修 孫家懌編輯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活字刻本 六冊 吉林大學 安徽圖 安徽博 安徽壽縣·壽州孫氏支譜十卷:(清)孫傳棟編輯 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石印本 十冊 歷史所 安徽博(二部不全)注:清乾隆二年孫珆始修 安徽·太平峴陽孫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光楣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 十二冊 書名據書名頁、版心題 上圖:913688——99 安徽·休寧新安孫氏重修宗譜不分卷:(明)孫信杰纂修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刻本 一冊 書 名據譜序題 上圖:911890 安徽·休寧自山東遷新安休邑孫氏世系譜不分卷:清抄本 一冊 書名據書衣題 記事至清康熙間 上圖:918059 安徽·休寧孫氏宗譜三卷:清光緒七年(1881年)孫亨增鈔本 一冊 上圖:925670 安徽·宣城上市孫氏新立家約一卷:民國報本堂木活字本 一冊 上圖:9C)4990;又一部904991,1冊;又一部9C)4992,1冊 安徽·桐城蒼基孫氏家譜三十二卷:孫長楨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鉛印本 八冊 上圖:923979——86 安徽·壽州孫氏支譜十卷:(清)孫傳棟纂修 清宣統三年(1911年)石印本 十冊 書名據書簽題 三修本 上圖:912068—77;又一部JP272,10冊 安徽·黟縣古筑孫氏家譜四卷:(清)孫家暉纂修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刻本 六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21438——43 孫氏五修族譜:清敦倫堂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25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記事至清同治 間 上圖:1501 孫氏家乘:清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33、34、46 記事至清光緒間 存卷為年表。 上圖:1507 福建連江·拱頭孫氏族譜一卷:(清)陳敬本續修 清嘉慶二年(1797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拱川鰲江富春孫氏宗譜三卷:(民國)陳善忍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拱川富春孫氏福仲房坤派下大者公支譜一卷:(民國)陳善忍繕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連江·連邑孫姓康房本派族譜一卷:福建連江縣檔 福建泉州·禾山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鼎臣 孫應元纂修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鈔本 一冊 臺灣 江西婺源·湖溪孫氏宗譜八卷:(清)孫銀顯 孫銀鈺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八冊 安徽博 江西·萬載田心孫氏族譜八卷:(清)孫宸恩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富春堂活字 本 江西圖(存卷1、5、6、8,又一部存 一冊) 江西·樂安孫氏宗譜十卷:(民國)孫貽謀等纂輯 民國十八年(1929年)活字本 十冊 國圖 注:一名《余慶孫氏宗譜》 安遠濂江城東孫氏四修族譜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道光間 上圖:1473 臨川孫氏宗譜:(清)孫良拔重修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木活字本 一冊 存卷首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e0/A;又一部140D用,1冊 山東歷城·孫氏族譜五卷:(清)孫榜 孫永吉等三修 清同治元年(1862年)刊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山東·即墨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兆禧修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鈔本 二冊 河北大學 山東平度·膠東孫氏家乘四卷:(清)孫昶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木刻本 四冊 河北大學 山東淄博·孫氏族譜二卷:(清)孫繼等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本 二冊 人民大學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淄博·顏山孫氏族譜五卷:(民國)孫毓塋纂 民國二十年(1931年)刊本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淄博市山區圖 山東淄博·孫氏家譜不分卷:(民國)乃琨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 一冊 山東淄博市圖 山東棗莊·孫氏宗譜不分卷:(清)孫葆軫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八冊 人民大學 日本 美國 山東煙臺·孫氏宗譜匯纂:(清)孫用暹匯纂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映雪堂木刻本 山東煙臺市圖 山東招遠·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夢桃續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夢桃手寫本 山東招遠縣招城鎮后夼村 山東棲霞·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孫慎行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鈔本·三冊 山東棲霞縣桃村鎮 &nbs, p; 山東蓬萊·孫氏宗譜不分卷: (清)孫用暹纂修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刻本 山東煙臺市圖 山東曲阜·仙源峴陽孫氏族譜: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孫光楣 孫本嘏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注:宋嘉定三年孫自誠創修統譜 山東金鄉·孫氏家譜三卷:(清)孫培遠纂 清同治九年(1870年)纂 光緒三年(1877年)鈔本 山東金鄉縣卜集鄉孫行村 山東臨沂·解梁孫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民國)孫殿楓撰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太原晉新書社 鉛印本 二冊 國圖 山東臨沭·孫氏族譜: 鈔本 山東臨沭縣白毛鄉沙窩村 東明孫氏族譜:(清)孫藏修等纂修 清宣統二年(1910年)刻本 一冊 上卷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 上圖:1509 湖北新洲·孫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孫甚典三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徐古鎮烏缽窯村 湖北新洲·孫氏宗譜:(民國)孫正華 孫正啟續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前進鄉楊崗村 注:譜創修于清光緒五年 湖南寧鄉·孫氏重修族譜口口卷:(清)孫有科 孫有朝纂修 清乾隆九年(1744年)刻本 一冊 湖南圖(存一冊) 湖南寧鄉·孫氏續修支譜九卷首三卷:清宣統三年(, , 1911年)江東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湘潭·韶山孫氏譜記十一卷: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永盛祠第五修刻本 國圖(存六卷) 湖南湘鄉·孫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清)孫謀干 孫謀湖修 孫燕寶纂 清同治十年(1871年)映雪堂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孫氏四修族譜口口卷:(民國)孫旭朗 孫德復等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祁陽·孫氏續修支譜口口卷:(清)孫枝茂修 孫駘 孫贊元纂 清宣統三年(1911年)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中、下、9) 巴陵孫氏族譜:(清)孫振镕等纂修 清光緒18年(1892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三冊 存卷2、7,卷首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498 水北孫氏宗譜不分卷:明末木活字本 一冊 殘本 記事至明萬歷間 上圖:917493 辰州孫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孫運貴纂修 清同治, 五年(1866年)文姓堂木活字, 本 五冊 書名據版心、書簽、書名頁題版心題映雪堂&, nbsp;上圖:905013——17 辰州孫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清)孫詩寶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文獻堂木活字本 八冊 書名據版心題 版心題映雪堂 上圖:905005—12 武陵孫氏族譜不分卷:清樂安堂木活字本 四冊 殘本 書名據版心題 記事至清咸豐間 上圖:1499/A;又一部1499/B,4冊 東安孫氏宗譜二卷:(清)孫良仁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應永慶堂木 活字本 二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905018—19 萬縣、寧鄉楚蜀孫氏三修族譜:十卷湘潭韶山孫氏譜記 清刻本 二冊 存卷4、7、9、10 記事至清光緒間 上圖:15 湘潭孫氏族譜不分卷:清刻本 一冊 書名據版心題 上圖:1505 寧鄉、萬縣楚蜀孫氏三修族譜十卷:孫惟純等主修孫益悉總纂 民國十一年(1922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四冊 存卷1、5、7、9 書名據書衣題 上圖:1493 瀏陽孫氏六修族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樂安堂木活字本 二冊 存卷4、7上 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上圖:1503 廣東順德·孫氏族譜四卷:(民國)孫干寧等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刊本 四冊 美國 注:地屬沙邊鄉。 廣東三亞·崖縣孫氏族譜三十卷:(民國)敏斌 孫毓銓等纂 民國四年(1915年)鉛印本 廣東海南行政區檔(存卷1、2、3) 四川儀隴·孫氏宗譜一卷:(清)孫大義 孫成悠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鈔本 四川儀隴縣檔 四川開江·孫氏族譜六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孫繇修 四川開江縣城廂鎮(存卷1—3) 四川宣漢·孫氏族譜一卷: 鈔本 四川宣漢縣昆池區法庭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方譜二卷:(民國)孫兆耘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四川圖 四川·華陽孫氏家乘四卷:(清)孫筠竹修纂 清咸豐五年(1855年)一本堂刻本 四冊 山東濟南市博 注:清乾隆二十五年創修。扉頁題(重修孫氏家乘),版心題《華陽孫氏宗譜》 四川·陽川孫氏留川世系分譜二卷:孫兆耘纂修 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冊 上圖:904993 云陽幸家巷孫氏重修族譜十卷:(清)王以銓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富春堂木活字本 十冊 上圖:923987——96 云陽孫氏重修宗譜六卷:(清)馬琮琎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富春堂木活 字本 六冊 書名頁題孫氏家乘 上圖:922383—8 孫氏世系不分卷:(明)孫璉纂修 明刻本 一冊 國圖 注:有正德十年唐皋重修族譜序 孫氏宗譜不分卷:明鈔本 河南圖(殘本) 黃墅橋孫氏家乘六卷:(清)孫裕松等六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崇德堂刻本 八冊 國圖 官林孫氏家乘二十四卷:(清)孫廷揚修 清光緒七年(1881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二冊 國圖 孫氏家譜三十七卷:(清)孫鼎烈重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孫氏族譜六卷首一卷:(清)孫松齡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 一冊 國圖 孫氏家乘一卷:(清)孫炳文等纂修 清鈔本 河北博 孫氏宗譜四卷 :(民國)孫漢槎等修 民國二年(1913年)留余堂活字本 四冊 國圖 孫氏宗譜四卷首二卷:(民國)孫遠騏主修 民國九年(1920年)映雪堂活字本 六冊 國圖 孫氏萬代世系表不分卷:(民國)孫炳奎輯 民國九年(1920年)壽松堂孫氏刻本 一冊 國圖 華東師大 南京圖 竹園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氏合族纂修 民國十年(1921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葛巷孫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孫林法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富春堂活字本 十六冊 國圖 嚴莊孫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孫志懦等纂修 民國三十年(1941年)永錫堂活字本 二十四冊 地圖 孫氏家乘不分卷:孫仙錦纂輯 鈔本 一冊 國圖-------------------------------------------------------孫姓字輩 孫氏族人有自己獨特的字輩文化。 湖北《樂安孫氏宗譜》所載字輩譜完整,至今仍用,茲錄如下: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靖安義門孫氏為孫鐘后裔。該族曾在清代累世十五代同居,清朝政府曾題“義門孫氏”匾額予以表彰。時至今日,“義門孫氏”四字仍刻嵌在孫氏族人的祠堂,出現在孫氏族人的日用器物,如扁擔、籮筐上,其字輩譜為: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思岩擞胁?,萌卜桂蘭蓮。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孫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孫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