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陶姓源流
一、源流
陶(Táo)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唐堯之后,以封地名為氏。據《辭源》所載,相傳,堯稱帝以前,先封于陶(故城在今山東省定陶西北陶丘),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省唐縣),故稱陶唐氏。他的子孫有一支就以其封地名命姓,稱為陶氏。
2、出自姬姓,亦為唐堯之后,以職業技藝為氏。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以前,曾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堯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職業命姓,遂形成陶姓。
3、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以職業為氏。據《元和姓篡》、《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陶冶即熱指陶工與鑄工。原為掌握此項專業技術,役使奴隸的低級貴族。春秋之后,從事制陶業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稱為陶氏。
4、出自虞姓,為舜之裔孫虞閼之后,以官職名為氏。據《元和姓篡》載,相傳舜把部落首領禪位給禹后,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閼,是舜的裔孫,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虞閼繼承父職,仍為陶正,其子孫遂以官職名命姓,稱為陶氏。
5、出自唐姓,為宋代唐谷,因避帝諱而改姓陶。據《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載,宋有陶谷,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陜西省彬縣)人。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6、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陶氏:
① 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氏。
② 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唐堯。上古圣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后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后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了。說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說到我國歷史上遠古時期的帝堯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堯的封號,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按當時的習慣,堯的后人有的就以陶為姓,有的就以唐作為自己的姓氏。而20世紀80年代在山西省臨汾市郊區發現的陶寺遺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著直接的聯系。中國譜牒研究會副會長張海瀛:“咱們現在站的這個遺址,叫陶寺遺址,這個遺址在咱們國家的考古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遺址與陶姓的起源關系也非常大。傳說帝堯開始被封于陶地(山東省定陶),后來又改封到唐地(河北省唐縣),所以,帝堯的號就叫陶唐氏,帝堯的后代當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號以陶為姓的,這就是咱們中國陶姓的起源。另據記載:帝舜的后人當中,有一支是負責制造陶器的,給了他個官銜,叫做陶正,是以制陶為職業的,這支后代以職業為氏,也姓陶。” 也就是說,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堯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堯還是源自舜的陶姓,他們實際上是一脈相傳的一家人。因為堯把娥皇和女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體內也流著堯帝的血液。有一句關于娥皇和女英的對聯是這樣說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這兩支陶姓的血緣關系。我國歷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謂數不勝數,晉代時期,陶姓人氏曾一連出現過好幾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陰而著稱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陰,由于他辦事認真、勤奮,曾先后出任晉朝八個州的都督,并統率軍隊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孫陶淵明,更以不朽的詩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記》已被歷代學子視為必讀之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也被人們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為后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陶淵明四十一歲時曾任江西彭澤縣令,僅八十多天就棄官歸隱,從他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中,我們仍可看出他歸隱后經常和鄰居們一起爭論并分析歷史上的往事。據《姓氏考略》記載,陶姓最初是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以前,陶姓于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后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并家于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于江蘇、安徽一帶,并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省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涌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陶侃,其后遷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后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代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并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陜、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于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云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并有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故臺灣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時期從福建遷移過去的。臺灣陶氏出版社董事長陶宗翰:“這次回來能夠到我們陶氏的發源地來尋根,是一件令人很開心的事情,陶姓在臺灣的分布還算是平均,根據現在的統計,大概有一萬多人在臺灣。” 如今,臺灣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臺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三省陶姓約占全國漢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三、宗族特征
1、陶姓南遷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兩漢時期,陶姓已有人渡過長江并繁衍發展。
2、陶姓多品性高潔之人。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眾起義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鑄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苑》記載:“陶姓,陶唐氏之后”。陶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省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現在山東省定陶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山東省東明南。南遷后廢。濟陽縣在唐初并入冤句縣。
丹陽郡:秦置丹陽(楊)縣,治所在宛陵(在今安徽省宣城當涂東北)。唐并入當涂。
潯陽郡:即尋陽。又唐以今九江市地為潯陽縣,又曾以江州為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省九江)。
2、堂號
陶姓的主要堂號有:“丹陽堂”、“愛菊堂”、“潯陽堂”、“五柳堂”、“寸陰堂”等。
古今陶氏名人
1、陶 侃:字士行。晉朝污陽人。從軍40余年,果毅善斷。在廣州時,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以勵志勤力。竹頭木屑,皆儲以備用。溢號恒。
2、陶 潛:(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字元亮,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世稱靖節先生,詩名尤高,堪稱古今隱逸詩人的宗師。
3、陶淵明:字元亮(365—427),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朋私謚為“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他在青年時代懷有建功立業的壯志,曾經幾次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由于他不愿受官場的拘束,就在四十一歲那年棄官歸田,在農村中過躬耕隱居生活。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長于詩文辭賦。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告誡情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他的作品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語言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后代詩人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有《陶淵明集》。
4、陶 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簿,后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5、陶 裔:京兆戶(今陜西省戶縣)人,宋代畫家。精于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6、 陶 成:江蘇省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7、陶 窳:湖南省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8、 陶弘景:(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隸,好道術;齊高帝時,為諸王侍讀,梁時隱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武帝時,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無不諮詢,時稱為“山中宰相”;卒贈大中大夫,諡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書,是將本草經依藥性與種屬重新整理而成。
9、陶守立:池陽(今安徽省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于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10、陶復亨:新昌(今屬浙江省)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11、陶宗義:浙江省黃巖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等。
12、陶 澍:湖南省安化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
13、大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安徽款縣人,著名教育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后,從事教育事業,推進平民教育運動,發表。中華教育改進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幫助一些進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據地。民國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終年55歲。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14、陶 鑄:湖南省祁陽人,中共高級領導人,解放后任廣東省委書記,文革中為文革小組成員,因不愿與林江反革命集團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托活絡姓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陶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陶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陶姓社區最新話題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