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尋根溯祖
1、四岳之后,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另,周朝時,替國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國家只稱“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稱的只有周王室和魯國。春秋時魯國改稱宗伯,負責宗廟祭祀禮儀,有世襲此職者,其后代便以“宗”為姓。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鐘氏皆晉伯宗之后也。春秋時,宋桓公生三子:長目夷;次子茲甫,嫡出立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茲甫之命,出使晉國,不辱使命,再也沒有回宋國。在晉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長伯(谷阝)(音細)宛,次連(五十一世),連居南陽,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為姓,成為宗姓的始祖 (見《唐書·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伯韶仕吳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敗了吳國后被殺。其子笪(音撫)在家鄉鐘離小國以土為氏改姓鐘離。
3、出自偃姓,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后代也稱宗氏。
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后《元和姓纂》。左傳陳有宗豎,世族譜云:“宣公六世孫。”
5、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后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二、繁衍播遷
宗姓源出多頭,先秦時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漢朝時,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子),漢司空宗俱(宗意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孫),宗資子宗承字世林以及從事歷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以后,宗姓在陜西西安落籍,并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三國時,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陽。兩晉時,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愨、宗 測、宗懔等。隋唐間南陽宗姓徙于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后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東。唐末五代時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于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國分布愈廣,并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忠簡堂: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堂號還有:“河東”、“希晦”、“京兆”、“碧山”、“南陽”、“松柏”、“新柳”、“忠誠”、“含香”、“忠簡”等。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南陽郡:秦代設置,治所在宛縣(故城在今河南南陽)。
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彭城郡: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四、歷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后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也。
三國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后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于琴書,尤喜書畫,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杰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幹(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曆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梁尚書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齊藝術家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于行障上,坐臥對之。又永業寺佛影臺。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懔者,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于世。
宗元饒,南朝陳吏部尚書,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爲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爲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元饒性公平,善持法,諳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于名教不足者,隨事糾正,多所裨益。遷南康內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以課最入朝,詔加散騎常侍。后爲吏部尚書,卒。
唐代有少監宗政辯。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后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后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清書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后,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 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 學學會理事。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更多內容請訪問宗澤廟館
1、四岳之后,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另,周朝時,替國君掌管祭祀的“宗伯”,其他國家只稱“宗”或“宗人”,有“宗伯”之稱的只有周王室和魯國。春秋時魯國改稱宗伯,負責宗廟祭祀禮儀,有世襲此職者,其后代便以“宗”為姓。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鐘氏皆晉伯宗之后也。春秋時,宋桓公生三子:長目夷;次子茲甫,嫡出立為襄公;三子敖。公子遨奉其兄襄公茲甫之命,出使晉國,不辱使命,再也沒有回宋國。在晉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伯宗生一子:伯州犁,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伯州犁生二子:長伯(谷阝)(音細)宛,次連(五十一世),連居南陽,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為姓,成為宗姓的始祖 (見《唐書·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伯韶仕吳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敗了吳國后被殺。其子笪(音撫)在家鄉鐘離小國以土為氏改姓鐘離。
3、出自偃姓,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后代也稱宗氏。
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后《元和姓纂》。左傳陳有宗豎,世族譜云:“宣公六世孫。”
5、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后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
二、繁衍播遷
宗姓源出多頭,先秦時期宗姓已在今河南南陽、安徽廬江、四川渠縣、河南淮陽、淇縣以及山東淄博一帶落籍,如:《左傳》中陳國的宗豎,衛國的宗魯,齊大夫宗樓。漢朝時,河南南陽宗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名家輩出,如:五官中郎將宗伯,河內太守宗均(宗伯子),遼東太守宗京(宗均族兄),司隸校尉宗意(宗京子),漢司空宗俱(宗意孫),汝南太守宗資(宗均孫),宗資子宗承字世林以及從事歷法研究的宗紺、宗誠。東漢以后,宗姓在陜西西安落籍,并以此為跳板繁衍播遷到今甘肅隴西、蘭州一帶。三國時,河南南陽宗預因入仕而進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陽。兩晉時,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河南南陽宗氏歷魏晉南北朝而不衰,如:宜都太守宗承,及其后代宗繇之、宗炳、宗 夬、宗 愨、宗 測、宗懔等。隋唐間南陽宗姓徙于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如:唐宰相宗楚客曾祖宗丕,為后梁南弘農太守,南陽人,梁亡入隋后居蒲州河東。唐末五代時宗澤八世祖,由南陽遷于浙江義烏,此際宗姓已廣布于黃河中下游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帶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發展重心漸移到了今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來的夷族入侵則導致了他們逃亡于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明初,山西宗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東、河北等地。清一代,宗姓在全國分布愈廣,并有山東等地之宗姓入居東北三省。 如今,宗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多此姓。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忠簡堂: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安西堂:后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堂號還有:“河東”、“希晦”、“京兆”、“碧山”、“南陽”、“松柏”、“新柳”、“忠誠”、“含香”、“忠簡”等。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南陽郡:秦代設置,治所在宛縣(故城在今河南南陽)。
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彭城郡: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四、歷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后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后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于家。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也。
三國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后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于琴書,尤喜書畫,精于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杰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幹(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曆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梁尚書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齊藝術家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于行障上,坐臥對之。又永業寺佛影臺。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懔者,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于世。
宗元饒,南朝陳吏部尚書,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爲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爲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元饒性公平,善持法,諳曉故事,明練政體,吏有犯法,政不便時,及于名教不足者,隨事糾正,多所裨益。遷南康內史,以秩米三千馀斛助人租課,存問高年,拯救乏絕,百姓甚賴焉。以課最入朝,詔加散騎常侍。后爲吏部尚書,卒。
唐代有少監宗政辯。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后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后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于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清書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后,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 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 學學會理事。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更多內容請訪問宗澤廟館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宗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宗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