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根溯祖
1、出自烈(一作列)山氏之后,相傳,炎帝為上古時姜姓部族的首領,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于姜水流域,后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炎帝出生于烈山,故號烈山氏。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山"作為姓氏。據《風俗通》載。
2、周代有山務之官,掌管山林,后代以官為氏。周代掌管山林開發管理的官員叫山師,也有稱山虞的。有人世襲山師,子孫便姓山,稱為山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
3、出自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個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為姓。世代相傳。
4、古代有復姓吐難氏,北魏時改為山氏。據《魏書.官氏志》載。
5、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見于元朝官員山僧(晉寧路總管),其先祖為康里人,顯然是人關后才使用的山姓。現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寧夏。
二、得姓始祖
烈山,叔山冉
山氏的姓源久遠。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且來源不一。根據《風俗通》上記載說,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后人代,望族出于河內,此支山姓奉烈山氏為山姓得姓始祖。
又春秋時楚國有個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山”為姓,世代相傳,叔山冉的后代也有以“冉”為姓的,所以叔山姓與冉姓,有同一個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為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山東省
朝城山氏
“朝城山氏”,自宋朝中葉自河南遷居山東朝城(今山東省莘縣董杜莊鎮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1300年)狀元山琮為始祖。族譜記載“吾山氏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務之官,掌山林以官為氏。然迄商周以至漢魏歷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無所考。及傳至晉始有吾濤祖、簡祖、遐祖相繼名諸簡冊。濤祖時稱“竹林七賢”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閱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說祖、忄宗祖、褥環祖相繼見于列傳,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歷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內卜居魯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鎮守汶陽復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縣山家營一支即后裔也。再歷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時琮祖已傳六世,鎮祖卜居于齊東黃縣,由是西系尊琮祖為始祖,而東系尊鎮祖為始祖,各有族譜可據”。(黃縣即龍口市)
“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樂年間有諱云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將軍印,用兵如神,晉封侯爵。至今有十余家或相往來。然家譜無存,尚未詳悉世系焉(嘉祥山氏族譜)。
臨邑縣有山姓者十余家,在商河臨邑交界居住書香傳家。(原載黃縣家乘朱筆眉批)
蘇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塢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縣有山家窩鋪世居山姓五百余戶
于光緒三十年間,山福全同父貿易行走河南省泌陽縣境,名山趙崗。在同仁堂藥鋪與山道魁相會,又與山莊的山道學常有來往,該莊百余戶字綱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
(以上載于嘉祥《山氏族譜》)
山東聊城市莘縣董杜莊鄉山堂(古稱朝城)、 山東濟寧市嘉詳縣馬村鎮山營(近萬人) 、 山東龍口諸由觀鎮唐格莊村、山東鄆城縣李集鄉山家莊(約500人)
(以上四支本系同源,于宋中葉由河南遷到山東朝城即今山東莘縣一帶.尊元朝大德三年狀元山琮為始祖,山琮字秀石,據朝城山氏族譜記載,其父輩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個兒子.子侄輩當時有文爵者八人、武將九人,甚為顯赫.但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家道中落。行輩字綱為:"作福君長顯,相傳本好松,登朝培元化,建統永承宗",其中"作"字為第二十世。山琮長子山大青為嘉詳山家營始祖,琮祖五世孫山政遷于鄆城縣,其子孫形成今日之山家莊(即今天的鄆城縣李集鄉山莊村),后來山政的長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來山家莊居住。琮祖六世孫山鎮遷山東省龍口縣諸由觀鎮唐格莊村,是為龍口山氏始祖)
山東臨沂、山東日照、青島市的膠南市泊里鎮有山家村. 商河及廣饒等地
河南省
確山、武陟、新野、 洛陽 、武陟、偃師
四川省
邛萊市火井鎮山家營村(人口約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廣元縣蒼溪約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陽遷入 字派分為:龍應秀玉 思有毓資 鳳中萬清 永生華之 至今已經有21代)
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還有分布:四川名山縣、天全縣、瀘定縣、眉山市、都江堰市、溫江區等地) ,四川南部縣伏虎區柳驛鄉燈臺嘴村,又大約500人(字排是:龍應秀芝,載林朝鍾,現華云仁,永正文峰,至今有21代)。
青海省
根據家譜記載,山姓在明朝初期從南京竹絲巷遷入,現分布在湟中縣 、貴德縣、西寧市、大通縣、平安縣、格爾木市、興海縣、共和縣、海北州等地,根據戶籍人口統計,2007年9月份為止青海省的山姓人口為3900多人,其中湟中縣分布最廣,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區的山姓人大多從湟中縣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區的。青海湟中縣又有三個山姓分布區,分別為公牙、王關和海地溝。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據朝城山氏家譜記載,后世有很多子嗣遷居東北三省如撫順、哈爾濱、吉林省等地)
上海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有本書叫做《上海姓氏尋根》,記錄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項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約1600余人。
天津
江蘇
南京、無錫、鹽城
浙江
杭州、溫州
云南
昆明、文山
陜西
西安、咸陽、戶縣、寶雞
四、郡望堂號
【堂號】 "渾璞堂":晉時山濤,竹林七賢之一。曾在趙國任丞相,入晉后為吏部尚書。他在朝中清廉儉約,剛正無私,選拔人才都是當時俊杰。他曾經諫議"州郡的武備不能減",皇帝稱為"天下名言"。王戎稱贊他是"渾金(渾好似全的意思,渾金是赤金)璞玉(沒有經過雕琢的玉)"。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相當今河南省武陟一帶。
五、歷史名人
魏晉
山濤(205─283)
字巨源,晉代吏部尚書。為"竹林七賢"之一。 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據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網站資料,大虹橋鄉是山濤出生地,不知詳否)人。早孤,家貧。雖居高官榮貴,卻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于鄰里,時人謂為"璞玉渾金"。武帝時任尚書之職,凡甄拔人物,各有題目,稱"山公啟事"。 山濤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游。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
早前,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后,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于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余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后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山氏名人,惟山濤最為有名,名望、地位、學術和事跡莫出其右者。據<世說新語>載,山濤祖本父曜,山濤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為魏粟邑令張先生張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張春華為司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為晉宣穆皇后,是司馬師、司馬昭的親生母親。山濤五子:山該、山淳、山允、山謨、山簡。山簡之子為山遐 ,遐字彥林,為余姚令。
山簡(公元253—312年)
字季倫。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子。簡因鎮守襄陽時飲酒優游而聞名于古今。簡初仕為太子舍人,歷侍中尚書,領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為鎮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今兩湖兩廣一帶)諸軍事,鎮襄陽。當時王威不振,四方動亂,天下分崩。簡在鎮不理政務,終日飲酒游樂,大醉而歸。當時有兒歌一首:“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離。舉鞭問葛強,何如并州(今屬山西)兒?”年60卒。著名詩人杜審言、李白、孟浩然、王維都有詩提及山簡優游酒醉習家池之事。
隋唐
山琮
<隋書>記載曾作<老子傳>一部 ,名字與元朝山琮相同.
山 康
唐代高僧,十五歲學佛,遍游四方。相傳,他云游睦州時,人們曾看見佛從他口中出來,后賜好廣道大師。
宋朝
山行章
保眉州無羅城等處功績顯著。
山說
登科。
山悰
桂陽王鑠侍讀。
山褥環
領軍暢當驍將。
元朝
山琮
大德三年狀元,山東朝城山姓始祖.
明朝
山錫之
蘇州人洪武初知縣事改創縣治及學舍公宇煥然一新至今賴焉。
山青
徐州人涉古今知大義沉毅有勇略為燕山護衛百戶永樂初以靖難功累官右軍都督僉事。
山云
徐州人永樂中以指揮從征累功陞都督僉事宣德正統元年平蠻將軍鎮廣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贈懷遠伯謚忠毅。云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與卒共之監戰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廣西之人皆為立祠歲時祭之。
山秀
仁和人正統中仕睢陽縣丞。
山浩
字文淵需阝人天順中舉人敦厚樸茂不尚修飭貧而誦習無間寒暑仕為平陽通判。
山禹
吳縣人嘉靖丙午舉人任府同知。
清朝
山錦霞
陜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選授華州訓導(黃縣家乘朱筆記載云:現于丁丑春季縉紳載有陜西同州府華州訓導系山錦霞西安府方廩生)
----修統譜摘錄 原稿為黃縣二十世孫承祉敬錄括號內為修統譜時摘錄
近代
山棟、山梁、山青
民國西康省知名鄉紳,四川瀘定人(山姓樹字輩人)。
當代
山侖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東龍口人(山姓魯東系第十七世 即廣字輩人) 1933年生。
山紅紅 河南洛陽人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
山 翀 浙江省溫州市人 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舞蹈家,生于1969年,1991年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劇表演系。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青聯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首都女藝術家聯誼會會員。山翀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sp1/shanchong/
附:朝城山氏族譜要文選摘
(二十二世孫 鄆城山軍勇沐手敬錄)
朝城始祖墓碑記[1]
山公諱琮字秀石。墓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圖載縣志。御祭碑記“文以經邦、武以戡亂,贊襄朕躬、進退無愆”。公之德業可想見矣。翁仲羊虎俱存。
書額:“山狀元墓碑文”。至正年間,狀元之孫、御史之后天一公立碑朝邑,后志云殘碑磨滅不可讀,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世孫海泩率子侄刷洗細讀乃全。
先代積德,累世以農桑為業,書香相繼,比因年谷不登徙于他方。
公乃宗之長支也,少聰敏好學,博通古今,為文俊警,時稱“筆走珠璣載在名府者必此子也!”大德三年擢進士第,為魁鼎甲狀元。時三年官拜通政大夫,出為蔚州等處節度副史。在政有能名,寬猛相濟,兵畏民愛。陞未及任前因病而終,享年四十三歲。曾蒙御祭葬于朝城之西北小河以北。自四世祖皆葬于此,塋域計地六十畝。舊欲為石以垂不朽,蓋朝之梁良。夫輩曾為碑文,終未暇鐫刻。逮之兵火日起,沒于煨燼。
公之子若孫或戰沒疆場,或逋逃于四方,惜為他鄉之客。御史之后猶有孫名天一者,復歸故里,守祀墳墓而已。因自嘆曰:“吾族出仕而滅危者,痛不忍言!然尚知有家,惟此一身以守鄉里。念我祖父而榮及于后人踐仕路者,不為不多矣!我先公輩每欲為前輩詳記德業,予不能悉述其事,孝道懼有所虧。予自童稚之時,平日尚能紀憶,人生虛幻,詎可長保?況今兵軍未盡偃息,倘或至于家聲廢墜,蔑以聞矣!奈身迫窘僅能自給,若之何能及于此?”垂有高公太師者見而謂之曰:“公既孝思不忘,當竭力而為。此乃光吾鄉矣!愿早為之圖。我輩亦能有助焉。”既謝而退。于是敬敘其事,予寔學荒晚進,自弱冠后已困于兵火,闕于筆硯,略于文章。詎敢承命,必欲揚前修、贊美德,寫諸碑以昭來茲。碑文之下所敘世系宗譜磨滅讀不清真,不敢妄述。
細看碑上歷世題名,自狀元諱琮字秀石之祖從河內遷居朝城之西北,祖之諱字碑殘不真;狀元之父兄弟六人諱字俱殘不真。狀元兄弟七人惟琮字秀石諱字清真;其兄弟六人諱字俱殘不真;狀元之子侄十四人俱以大字起名:汶上乃諱大青之后,朝城乃諱大皓之后,家譜未失傳于今。其第三諱大成,下載二子,其第四諱大文,其第五諱大紀,其余碑殘不真。
朝城宗譜序一
先人有言,吾始祖世傳為烈山氏。尚矣!虞夏商周世掌山林之官,然爵土世系亦見于經傳而世譜無在。歷代遙遠,難言之周之盛也。居在河南,周衰而降廼隱于河內焉。在晉有諱濤字巨源者,拜爵吏部、甄別人才而上之朝廷,稱曰“山公啟事”。晉室既衰,隱于竹林,今河南武陟縣墳墓在焉。其子諱簡為征南將軍、都督荊湘,稱為良將。至宋有諱行章者,保障眉州、無羅城等處,功績顯著。
仰溯先居,或河內或冀州等,總之治亂屢更,遷移不一,宋之中衰又遷于朝城。迨元時我先世人材蔚起。世高祖諱琮字秀石,鼎甲天下,內為名卿外為良帥,德業文章碑文志書紀之詳矣,無容多聱。獨憶公之子若孫拜文爵者八人,膺武職者九人,濟濟皇路何其盛也!胡乃元祚日替、干戈四起,或忠節于陣、或忠節于守、或忠節于君難、或散居于四方。嗚呼痛哉!又何其衰耶!維時朝邑等處兵戈紛紛,幾無民,鼎元之長支武翰林鎮守汶陽而卜居焉,次支武翰林鎮守歸德而卜居焉,其他竟不知其所之矣!迨至正年間,兵革稍息,幸有鼎元之孫、御史之后、庠生諱天一者,急歸故里,以祀墳墓。比其反也,石坊碑并不知其何以沒壞矣,所存者僅有石人羊虎數器而已。乃低徊流連,不禁喟然太息。勉力繼述,上紀先緒下題族名,鐫石而立焉。
自是歷文舉以及興旺二公之后,我高曾支派漸盛,文運復丕振焉。狀元墓碑至于明季,石既崩壞,字多磨滅。我王父大人禎寰公文德名于一時,每欲重修而光大之,未幾而饑饉告矣,兵火起矣,并歷世宗譜而且沒于火矣。我清朝安定之后,先大人歲進士星拱公慨然方將修理,乃歷三學而卒于任。泩予小子丕承先志,嘗欲振厥家聲大為修舉,光前而裕后焉,乃歷試科場而未遂其愿。乃竊思之日月易逝光陰迅速,吾兄弟六人俱振學宮,今之存者只此一身,而且六十有余歲矣。述先垂后之事何得稍緩哉?世代遙遠,宗譜屢失,疑信相參者不敢妄傳,惟本父兄所記述,耳目所聞見,上敘墓碑之文,下紀宗族之譜,以示后人。竊愿子子孫孫,孝思勿忘修碑、修樹木、修家廟、修家譜,世篤忠厚、世濟書香、家聲丕振,無愧前人,是予之望也夫!是予之望也夫 !
峕康熙四十三年歲次甲申(1704年)暮春邑庠增廣生員海泩字澤嵐號靜庵居士敬序于仁孝齋
朝城宗譜序二
丁己之春,余攜知友游林圃,木秀花香燕語鶯聲,于是飲酒樂甚適。有汶陽蓬嶼山親翁揖余而言曰:“吾族建極[2]祖之后欲勒石以垂久遠,愿求文焉。”余詢其世系,考其歷代,乃知山氏者晉尚書巨源公之苗裔也。其公甄別人才奏之朝庭稱“山公啟事”焉。廼子簡都督諸軍務。靜庵公之祖孫父子爰居武陽之西。迨元之季,號秀石而諱琮者以狀元及第,兼司馬之任,其子恩及者一人,而仕宦者一十七人。書香相繼,由是而山氏益盛。有諱青號藍之公者,官舍人而鎮守汶陽,遂因是而卜居焉。其子四人,長諱霖次諱云三諱震四諱(上雨下松)。惟震者為河南道監察御史。四公之后悉居汶陽,惟錦章[3]之子玘仲琚公謂其次子曰:“吾族蕃盛,茲土陜隘。相彼平原于汶水之西范邑之南,政其卜居而創業乎?”建極公敬承父命,治家則克勤克儉,訓子則誦詩讀書,子孫繩繩,斯皇濟濟。至其曾孫諱溪字龍注公者亦幟詞壇,德行文章不尤其彰明而較著乎。胡意至辛己(明思宗崇禎四年,紀元后1631年,歲次辛己)饑饉喪亂何能安幸也。散而后復聚國器,號獻珍等兄弟十二人皆建極公六世孫也。咸相謂其子侄曰:“吾族所以至今存者皆祖宗之德也。爾其糾眾追遠報本,勒之金石以示不忘。”于是兄弟十二人相率而謹遵之,合武陽、汶水而共成其事。斯舉也,誠盛舉也!非先代之德不及此,非后世之賢不及此。世澤流風予固聞,而慕之紹箕裘而振家聲者,能不撫吾輩而厚望乎?于是樂述而誌之。
賜進士第古武城其道梁心恒沐手拜撰
武陽郡縣學庠生七世族孫海泩字湟風書丹
汶陽郡縣學庠生七世族孫峰秀字蓬嶼較政
村前山公始祖諱大青之墓碑文
吾鄉有山氏者實為汶邑一大望族也。辛未年余館于山家營,有山表侄山作霖字雨亭者向余而言曰:“我族人咸欲于來汶之始祖墓前勒碑,愿求碑文以傳永久。”余因請其譜而觀焉,見其原籍系河南人,晉時山公諱濤字巨源之苗裔也。公拜爵吏部,甄別人才,稱為“山公啟事”。晉衰隱于竹林為七賢冠,七十九歲而薨葬于河南武陟縣。其子諱簡字季倫者,都督諸軍務,為征南名將。至宋有行章者,保眉州一帶功績卓著。溯其先或居河南或居河內或居冀州,要之治亂屢更遷移不一,及宋衰又遷居朝城。元時有諱琮字秀石者,狀元及第,職贗司馬,德業文章擅絕一時,其子若孫拜文爵者有八,受武職者有九,英才萃一堂,何其盛也!元末狀元之長支有諱大青字藍之者,擢武翰林、官大舍人,鎮守汶陽,后卜居汶南遂家焉。村前之塋即公諱大青之墓也。公四子,長霖次云三震四。四公之后皆居于汶,無他適。至晉至宋至元明清歷有聞人為進士為舉人為廩貢監庠者,載在宗譜。非公之德澤遠播曷克臻此!迄于今,人煙稠密、戶口藩昌、田地日增、院宇日廣,列膠庠而勤誦讀者實繁有徒。既庶又富,既富又教,其有人有土有財有造皆公之有德之致之也。根深者葉茂,源遠者流長。公族振振,書香綿綿,謂為望族,信不虛也!遂不禁欣然而為之贊曰:
曇峰巍巍汶水滔滔,山公之德與姓俱高。
闔族公立
對聯
吉壤自天成竹林叢生方伯兆
佳城惟神護湖燈永照孝行家
清邑庠生王震乾沐手撰文并書丹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月上浣谷旦
創建山公諱震之墓記
聞之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虞祖顓頊而宗堯,夏后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所以隆一本之親者,自二帝三王以來未之或易也。余因汶上之行,過楚陳二村,覽風土景物,見夫人煙相連數里稠居,聯祛成云,揮汗成雨者,此山氏營也。營之前有山公墓焉。公九世孫諱奇臣者揖余而言曰:“吾始祖大舍人諱大青有四子,長霖次云三震四。此吾祖震者之墓也。”屬余作文以記之。粵嵇當年由賜進士出身陞授河南,官拜御史,治績卓冠乎中州,福祉弘錫乎八郡,頌聲連道,德政遙播,策功者著實幾于洛陽紙貴。即唐之郭李、宋之韓范,豈多讓焉?卒以臨難險夷一節,可謂社稷臣矣!于以光竹帛勒鼎(彝?粉大),復何憾哉!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有貽謀以垂奕世,自一傳以至數傳,云仍繩繩,允文允武,克昌厥后,皆公德之所報也。水源木本之思何日忘之,因勒石以記不朽云。
賜進士出身知太和縣事濮陽李元直撰文
古武城稟生員李之笏書丹
隣邑廩膳生員谷升篆額
大清康熙十九年小陽月吉立
村前山公諱云字錦章墓前碑文
姓山名存福者,吾之表賢侄也。其父玉峰收存塋地租款,蓄之以為立碑計。無如其志未遂其壽乃終。幸存福克承父志,又有掄才、兆祥、兆貴、兆方、玉正、玉振等同心相濟,數年間積錢二十余貫,伊商于族人麟揚、興進、玉美、作孚等欲立碑以志祖墓。伊族人見財不足用,又增蚨數緡勷厥成功。吾見此情事而不禁欣然為之贊曰:
尊祖敬賢孝可風,勒諸珉勵無窮。
嘉邑庠生馬蕊庭沐手拜撰
童生谷嵐峰沐敬書
皇清光緒三十四年歲次甲申梅月后甲辰敬立
對聯
祖殿狀元開百世文明之運
父納翰林振萬代武健之風
朝邑遷居五百秋 斯蝗濟濟眾丁稠
元曾云晜千支別 長幼尊卑一脈流
失敘末由繩祖武 亂宗空負貽孫謀
承先垂后依五輩 責任難辭借箸籌
由來譜法貴周全 改式續修費折旋
分派分房思補過 需提需注欲繩愆
兄弟并列有名次 子父相承無失傳
仿佛歐蘇終潦草 工書猶賴后英賢
朝城不見狀元府日久年遠
汶地猶存進士塔仍舊弗新
世系朝城至斯廿三世 家居汶上于今六百秋
八文官九武將簪纓皆同氣 祖狀元孫進士賢才出一門
通政大夫狀元及第 監察御史進士出身
秀石籍朝青籍汶父子居兩地 錦章行次震行三兄弟分兩支
益烈山澤知姓氏之由自 濤潛竹林嘆譜牒而無存
廩貢生任濟陽縣知事 歲進士坐南康府正堂
文星煥朝城多士濟濟如仰韓文公于泰山北斗
武略照蔚郡勇夫仡仡共瞻王武庫之紫電青霜
晉吏部元大夫歷代公卿府
明御史清學正數世縉紳家
林在河北廟在山東兩地拔遷昌厥后
生于朝城卒于汶上四支分派奉其先
御碑致祭狀元墓 雁塔揚名進士林
祠堂匾聯
瞻仰祠堂尊嚴祖功宗德春祀秋遵萬古圣賢禮樂
且喜孫支蕃衍左昭右穆修竹芳蘭序一家世代源流
歲次壬寅仲春
山氏黃縣闔族侄孫沐浴拜獻
黃縣十九世孫世淳題詞
黃縣二十一世孫昌庭字之南書丹
朝城山氏統譜序
家之譜國之史其義一也。國有朝代載之于史,家有世系載之于譜,誠為木有本而水有源也。吾山氏為古烈山氏之后,一云周有山務之官,掌山林以官為氏。然迄商周以至漢魏歷二千五百余年祖宗名字俱無所考。及傳至晉始有吾濤祖、簡祖、遐祖相繼名諸簡冊。濤祖時稱“竹林七賢”之一,里居河南。厥后閱一千二百余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說祖、忄宗祖、褥環祖相繼見于列傳,而里居世系亦漠然不可考。又歷七百余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內卜居魯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鎮守汶陽復由朝城分居于汶上,今之嘉祥縣山家營一支即后裔也。再歷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時琮祖已傳六世,鎮祖卜居于齊東黃縣,由是西系尊琮祖為始祖,而東系尊鎮祖為始祖,各有族譜可據。
琮祖字秀石,元大德三年狀元,功勛照著、聲譽遠播。狀元之孫天一公于大元至正年間立碑在焉。鎮祖為人忠厚,廣行善事,自蒞黃縣惟課耕讀、孝悌家聲。兩系迨數傳而支派繁熾,人文蔚起瓜而瓞也,子既生孫椒之蕃也,孫又生子(帛系)延至今,數百年昆季子孫或仕、或宦、為農、為賈,其奕奕而燁者曷可量哉!
仰我琮祖果由河內某地來朝城,譜無詳志;鎮祖何由臨黃縣,亦無詳志。只傳聞先遠來自河南者,兩系異口同聲。嗚呼!歷年久遠,治亂屢更,吾山氏原有家乘,無乃失于兵火歟?爰及中華民族黃河為發詳之地,山東為圣賢之邦,周秦建都于隴西而明清奠鼎于京兆。民族發展自西漸東,文物確鑒,史記分明。吾先祖公亦順天時而邀地利迄西漸東擇地而處。由是可測朝城、嘉祥、黃縣莫非一宗,僅支派分歧而已,寧無再疑。歷代文人學士具知人論世之識,作史記、世家、列傳。俾古人姓氏,里古行事千載如見,豈吾親屬一派上下源流不知可乎?聞之,族者屬也,謂其子孫相聯屬也;譜者布也,布列見其事也。是故先人修譜之志諄諄,垂訓諸前輩,己繼前跡續先志矣。觀夫西系宗譜,早在光緒四年曾經掄秀祖等修繕,民國十七年復經允璐叔及作霖侄等重修一次。東系家乘原甚簡略,且自十八世而后支派分散。民國初葉曾經吾祖煜秀公皆同族人著手編篡,嗣因軍閥相爭兵火不息,己來未獲告竣。爾時小子年幼,僅略憶其始末。舍父麗生公保留遺稿,歲月荏苒瞬,經四十余年未能續修,豈惟先祖之志未遂,抑亦后嗣之深責也。
夫源遠則易忘,支分則難記。至若五世袒免而后不知宗派之自,其何以崇孝德而敦祖宜乎?周子云,“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禮先而后譜之修,有禮樂遺意焉。禮者,一家尊卑長幼各安其序是也;樂者,會族合食宴飲一堂是也。惟有秩然不容亂之分始有靄然不可間之情。今我嘉詳德嵩祖二十一世孫福東、福桐、福宣等揆先世修譜之志,惟恐家乘不續,歷世愈遠愈湮沒而不彰,非僅系派不祥,特其間繁衍未紀闕略未備者,修補詎容稍緩哉?峕在壬寅正月栽培二十一世孫福元、二十二世孫君德、君慈三人親詣東北數縣拜訪宗親、匯集支派,二月十四日到達黃縣,假二十世孫承詒庭內與族人聚首言歡,宛然祖孫父子各敘衷情,共議兩系字綱,決定修譜方案,暢談四日依依告別。嘉祥知黃縣一系始于補職、補袞二祖公以應試在濟南,曾于黃縣璸祖面會。又光緒二十七年三月間,十九世孫世傳在任東昌府訓導手書柬系琮祖(?言宗)名柬交付二十世孫作合轉交作棟傳留至今。若非先世之德、后世之賢,曷克臻此?蓋黃縣知有嘉祥一系者,乃余為客膠濟,得嘉祥友人韓玉堂君口述嘉祥古跡風光及吾族世居山家營概況。嗟夫!兩系綿綿百年如一日,誠為可久之道即可大之業,盡興守先啟后之感。今之舉既獲始末詳明,復獲統譜奠礎,使后人展卷興思,或為農而勤于耕或為士而純于讀,循理奉法報國,而傳家承先烈,而光大門閭。未必非譜之力。書云,以親九族何謂耶,蓋譜之修示親親也,亦以示教也。
余自慚敬宗睦祖之道百無一合,且夫愚鈍寡聞,不學不文徒以行輩為族從所推,兼受命德嵩祖調來嘉祥,今惶敢不力為修譜謀?特德嵩祖等其志更有進焉,惜乎余不克盡達其志耳。至若首事者,福東、福同、福宣,助修者,作棟、作敏、福先、君德、君慈、黃縣二十世孫承詒、恒久、恒勤、二十一世孫昌庭、壽昌、昌蕓,篡其成者,作東、君清,余謂得人如此,庶幾思洽而仁昭,倫敘而義立。凡為祖宗之子孫皆得其有功于山氏者,鉅矣!然則此一續也,一續舊譜而加嫠(?)正,一啟統譜而加考據,擴而大之,增而廣之,順而承之,俾已立之,基不墜再建之業復增,豈不愈為吾族之光乎?至于紀事而未周備者,猶在我后世子孫之能。因能述而已矣,斯為序。
公元1962年歲在壬寅三月
黃縣十九世孫世淳敬序
山氏統譜序
吾山氏由朝城遷居來嘉祥者,已歷年所矣。溯乎先原系河內焉,晉時諱濤字巨源之苗裔也。列為“竹林七賢”,官爵吏部,有五子,長該次淳三允四謨五簡,又有其孫諱遐。至宋時有諱行章者保障眉州一帶。以上我諸先公功德顯著,皆顯名于當時。傳至于今有史可考,其他竟不知其何如人也。噫!豈非無宗譜之弊歟?后幸有武陽郡縣學庠生七世祖海泩,懷報本追遠之念,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因細閱御祭碑文,尊元時諱琮字秀石者狀元及第官任通政大夫為始祖,建立族譜焉。其子孫為御史、為進士、為翰林、為廩、貢、庠生,人才濟濟,何其盛也!世代相傳,書香綿綿,傳至于今。吾噫昔者因吾族蕃盛,茲土陜隘,散居四方者,今已數萬人矣。有遷于吉林、遼寧、黑龍江、鄆邑西北山莊、河南泌陽縣、山東黃縣、江蘇榆贛縣各城市各鄉村不能盡數。此也,彼也,總之一宗。迨至大清光緒四年,有十七世祖掄秀率領復續得修。又至民國十七年有十八世祖允璐率領作霖繼續重修。至公元一九六二年福東、福宣、福桐等領導復續。至今一九八二年為才、為春、福宣、福注、君瑞、君華等孝思維則之心猶存,領導重修,募集族人助修者,有玉琢、賓舉、國杰、作東、作岷、福元、福甲、福廣、君德、君慶、君恕、君慈等共成其事。斯舉也,誠盛舉也。實可謂孝思不匱,承先啟后之思也。余小子實學荒蕪,不過僅述其事略、舉稍末,是余之責也。余尤希后世子孫相繼永承而不怠也。是余之望也夫?是余之望也夫。是為序。
二十一世孫福元敬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歲在壬戌
山氏宗派
余自朝邑來汶五百余年,傳世二十一代,散居四方,命名多有重復之虞,今同闔族酌定,以二十字為命名次序,庶不至有重復之弊。
作福君常顯
相傳本好松
登朝培元化
建統永承宗
自六二年續修統譜時,因吾族人口蕃盛,命名多有重復,又經合族議定將“福、君、長、顯”每一字增加三字,是同輩。
昌
榮
貴
福
良
圣
尊
君
茂
祥
久
長
光
耀
明
顯
黃縣
嘉祥
黃縣
嘉祥
始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始祖
六世
二世
七世
三世
八世
四世
九世
五世
十世
六世
十一世
七世
十二世
八世
十三世
九世
十四世
十世
十五世
十一世
十六世
毓云日
序德紹兆
十二世
十七世
萬
允玉興
十三世
十八世
世
存中履賓
十四世
十九世
恒
作
十五世
廿世
昌
福
十六世
廿一世
廣
君
十七世
廿二世
其
長
十八世
廿三世
衍
顯
十九世
廿四世
緒
相
廿十世
廿五世
令
傳
廿一世
廿六世
名
本
廿二世
廿七世
常
好
廿三世
廿八世
昭
松
廿四世
廿九世
嘉
登
廿五世
卅世
章
朝
廿六世
卅一世
克
培
廿七世
卅二世
繼
元
廿八世
卅三世
化
廿九世
卅四世
建
卅世
卅五世
統
卅一世
卅六世
永
卅二世
卅七世
承
卅三世
卅八世
宗
卅四世
卅九世
四十世
[1]俱在朝城之西北小河以北即山堂西郊現屬莘縣境內。
[2] 五世祖諱政,字建極。
[3] 三世祖諱云字錦章。
有愛好我們族姓歷史的同族同好請與我聯系:
山軍勇(博客)
山東省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處
郵政編碼250001
山東省濟南市經四路158號
我來自河北唐山,看了山姓宗介后很有感慨,我也姓山,但卻不知道屬于哪門哪支,淵源來自何處,請各位同宗同族同胞幫忙查找!我的聯系方式:郵箱tsnp_shan@163.com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山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山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