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軍,一武術運動員,山西人。陜振中, 武漢同興計算機有限責任公司 txszz@sohu.com 陜紅,湖北人。哪個陜軍?我知道有個陜軍是歌手。陜紅歡,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人,氏,honghuanshan@126.com.
另有兩支陜姓,其一在云南,另一支在福建,為兄弟倆。均出自山西陽城縣,從孫輩起移居澳大利亞。據陽城縣志記載陜姓與明末李自成義軍敗出京城有關,本人無證可考。希望姓氏專家研究考證陜姓的來歷。陜云芳(costarsyf@yahoo.com.cn)
丙辰十一(應該是6)歲(前1565年),夏朝少康帝欲封季杼以大國,伯傳愿讓季杼為嗣,帝允其請。封伯傳(鄫曲烈)於:滎河,封仲原(竇龍)於:陜。明歲丁巳,恐禹墓乏人守杞,封少子無余(叔榆)於:會稽,號:於越,芊姓,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
22氏 彭篯 文命(大禹)-崇氏 虞氏 伯益----仲甄
23 太彭 啟-顧宰-余罕(空 航) 大廉-若木-恩成 甄氏
I I 顧氏 余、航、杭、抗氏 廉、黃氏 徐氏 I
24伯少大彭 太康-仲康-鬲能-祭(計)-過弘-華觀 費氏 大理-江惠
錢、彭氏 辛氏 I 鬲氏 祭氏 過氏 華氏 理氏 江氏
25 相-鄧林 花氏 李、利
26 少康 鄧氏 段、舒
27 鄫曲烈(伯傳)-竇龍(仲原)-越無余(叔榆)-季杼 紀、貞
28 鄫炫忠 竇氏 丕誠 槐 鄧氏
29 鄫坤仁 陜氏 宗元 芒-槐氏
族譜介紹 |
前 言 這是我的一位同族紅歡提供給我的資料,不敢掠美,貼出供同族瞻仰。是為幸事。 同根同祖,血脈相連。我陜氏家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帶有傳奇色彩的家族。原屬西羌,同現今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羌族為同宗同根。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長期的戰亂,先人們離開故地,漸漸遷居東部部分省區,同當地人們共同繁衍生息,逐漸融匯到漢族大家庭中來了。現在偶而從報端上也可看到有我陜族個別人活動的報道,但離開臨汾一帶,很難碰到我陜族人,偶遇一陜姓人氏,立感無比親切。有著“一個陜家掰不開,骨頭筋肉密相連”的一種自然情感。 我東二里陜氏家族,自先祖母算起,也已有十二代了。上百年的時間里,人丁先后發展到東二里、天壇里、十里垣等村,并有部分喬居四川、甘肅、太原、臨汾等地。隨著改革開放,今后也定有我族之人向外地發展。水流千里歸大海,不管走到那里,都帶著陜氏的基因,東二里村總是他的根。這一點是永遠不能改變的,這正是我們本次建“志”的旨意之一。 國有國史,縣有縣志,家族是國家和社會的一個細胞,理應也需有自己的記載,從而以史為鑒,激勵教育后人,發揚優良的傳統,創造美好的未來,此謂之本次建“志”的旨意之二。 時景遷移,人文變換,三百年的歷史,雖說彈指一揮間,但我東二里陜氏家族經三百年之滄桑,可謂是人丁興盛,枝繁葉茂,而其間亦有人心渙散,本族相爭之事發生。雖有“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但總覺缺乏一種凝聚力。為喚醒我東二里陜氏四方后裔的正氣、骨氣、爭氣,營造一種同心協力與世抗爭與時俱進的家族氛圍,此謂之本次建志的旨意之三。 由于歷史及多種原因,我陜氏家族建志,幾代人的努力均化為泡影。本次建志成功,得益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并我陜氏家族的奮發圖強精神。由18代孫陜惟寧牽頭成立了編輯組,陜克奇、陜桂令 、陜克成、陜鴻軍等人到處尋覓資料,回憶訪問查找殘缺的碑文,核對祖宗牌位,反復論證史料。歷經十余年的時間,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到現在基本具備了印制條件,遂付之以梓。如有遺漏之處,有待今后補充。 由于我們的水平有限,再加資料不全,不免有不少紕漏之處,望族人批評指正。 陜族第十八代孫 陜克學 二OO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陜氏家族簡史 “樹有根,人有祖”。我陜氏之祖古為西羌。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其近衡山,河關縣西南羌地也。縣地千里,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牧產為業。其俗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 ,故國無鰥寡。不立君臣,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其兵長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貫于觸突,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剛堅勇猛,得西方金行之風焉。 “彡”與“ ”為羌姓,二字合為“ ”(音衫)。始祖 霸西羌糧祖也,主祖 珍,延安同知,陜西宏農里人。生有四子、苞、榮、芬、茂。因戰亂轉輾到曲沃,后來有的住在臨汾靳村,有的住在絳縣繡樓村。茂住湖廣公安村;次子 榮住浮山陜曲村。湖廣公安村的 茂是明朝天順甲申年進士,上京趕考,新繼位的憲宗皇帝朱見深不識“ ”字,面問當朝內閣李賢,李答“ ”同“陜”,又知主祖是陜西人,故御筆改“ ”為“陜”,從此以“陜”為姓,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主祖陜榮在陜曲立家創業接宗傳代,傳四世陜柱時生四子名為泰、裕、祿、祺,分為四院,長子陜泰為南院,陜裕為后院,陜祿為西院,陜祺為北院。五世后院陜裕傳至九世陜天佐、陜天佑時,陜天佐之母一因生活窘迫,二因家庭不和,攜子天佐,孫邦錫、邦興、邦魁寄居本縣城東門外東山(稱東二里陜家),陜天佑之子名東全,留居陜曲。 天佐之母領一子三孫居東二里后,以馱煤賣炭為生,全家齊心協力,艱苦創業,家道逐漸富裕起來,天佐更名為“聚富”,祖母身后未與丈夫合葬,所以東二里有以“母”立祖之說,以上三代人都埋葬在東二里祖墳(柿子樹墳),有“陜氏支祖之墓”碑文印證。后來,邦錫、邦興居天壇村,邦魁住東二里村。生三子國勝、國德、國越,都葬在南窯頂股子墳內。陜國越后輩遷居蔡家坡、十里垣村。 陜聚富、陜邦魁父子艱苦奮斗、克勤克儉,量入為出,而數十年家道頗富,子孫滿堂,起室數間為講學地,晝則耕作,夜則讀書,鄉人對陜氏興起不能理解,卻講起一段神話: 傳說:祖母帶領子孫艱苦創業感動了神仙,有一天下午,一位白胡子老頭牽著一匹白馬,馱著一條白褡要求借宿,當吃完了晚飯后,白馬和老漢都不見了,卻留下了一個白褡子,放在家堂窯里,過了幾天不見那個老頭來取走遺落的東西,祖母心想這褡子里裝的什么東西,于是用手一摸是兩塊元寶,就把東西收起來放在一邊,等白發老頭回來拿他的東西。后來家里有了困難,祖母心想先借用一下,等以后有了再還給人家。取出一個后發現褡子里仍有兩個,每次都是如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此蓋房子買地就富裕起來。 這個錢褡子的故事傳說了幾百年,人們都信以為真。其實,財富都是人用雙手創造的,陜門的興起是陜氏祖輩勤勞節儉,用辛苦和汗水換來的。一世、二世人為致富奠定了基礎,三世、四世、五世崢嶸歲月艱苦創業。如三世陜國勝,是個管家有方的人,對鄉黨親友也很憨厚,對家業興起起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以外,還有陜國德、四世陜俊、陜秀、陜慧、陜聰、五世陜丕謨、陜丕基都是有才干的人。據查,東二里的房屋大都建于這三個世代。六宅院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1836-1842);七宅院建于道光年間(1851-18 );八宅院建于康熙十三年(1674);這個時期人丁興旺,陜族分為十宅。陜國越之子孫住蔡家坡、十里垣稱一、二、四宅,其余住東二里。陜秀之子丕本為三宅;陜聰之子丕基為六宅;陜慧之子丕謨為七宅;陜杰之子丕文為八宅;陜俊之子丕承為五宅;丕武為九宅;丕暢為十宅。這些人家業頗富,修橋鋪路,為鄉黨親友排難解糾,無不義所當為殫精竭力而為之。做了一些慈善之事,受到社會贊揚,名聲大振。如縣志記載三世陜國勝、陜國德,四世陜秀、陜聰、陜慧皆因子孫居官,清皇例贈儒林郎。五世以后家道逐漸凋零。萬事成敗人是決定的因素,陜門的衰敗原因主要是人丁敗,六世“子”字輩計有19人,但大都過早去世,生者無幾。如子銑、子鈞、子鏞、若芝均早卒,其妻周氏、張氏、楊氏、和周氏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丈夫死了之后,守節行孝撫養子孫,雖受到當時社會的旌表,但男人過早過多的逝世,不能不說是衰敗的主要原因。 陜門的經濟狀況也呈波浪式時起時伏。在清同治年間落到最低點。相傳光緒三年遭旱災,五宅之子餓死而絕后,七宅在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只有北窯頂三畝不毛之地。沒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也出過一些不肖子孫。如六宅門第陜慶梓不務正業,吃喝嫖賭,拆房賣地。死后孤零零埋在祖墳外邊……以誨后人。 陜氏是耕讀之家,歷世也出過一些有學問之人,但沒有做過大官。縣志記載,陜丕基署蒲州府教授,任沁水縣教諭,陜子瑛署壽陽縣教諭,任絳縣教導(志下439、440頁)。陜大經,廩生,同治六年十二月參寫封典碑文(下674頁),同治十三年參于增修縣志,職采訪(上77、82)。陜大緒,字贊卿,民國二年任縣議會會長,會同地方士紳稟請知事馬耀垣呈準,豁免新荒銀一百九十七兩四錢九分七厘(上209頁);民國三年與知事張作霖等分工十段重修城池(上74頁),事后掛金字牌匾一面上書“眾志成城”;民國十三年以司務員代理公款局局長(上364頁)。陜茂林,民國元年任財政科科員(上357頁);民國三年任教育科科員(上358頁);民國二十七年系浮山中醫研究會負責人。陜澤昌,字潤生,山西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下447頁),任縣立高校教員(上381頁)。 我們的先人是勤勞文明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少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 陜族是以勤儉為本。清末民國年間又興盛進來。家家騾馬成雙,雞羊成群,糧積盈倉,修房買地剛剛興起,1937年就爆發了日本侵華戰爭,人們逃難奔命數年,在日寇的三光屠刀下,家產損失大半。天有不測風云,1943年又遭旱災和蝗災,為了渡饑寒典房賣地。1946、47兩年,閻錫山的六十一軍和蔣介石的中央軍(胡宗南部)到處抓雞、牽羊、派款、抓壯丁。真是國無寧日,民不聊生。戰爭給國家帶來了創傷,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直至1948年土地改革時,陜家已是萬失一空,名為“財主”,實是破落“地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陜氏門第依歷史潮流而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為此,不少人參加了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首先沖破封建枷鎖的是女輩。陜月香后改名陜亮,中共地下黨員,是當時抗日政府的女村長,后南下福建,在教育出版社工作至離休。1946年陜明(黨員)、陜秀芳(黨員)、陜晉芳,參加了解放軍,先后參加了解放洪洞、翼城、運城、臨汾、太原的戰役。1948年隨軍南下到四川、西康、甘肅為民主革命流血流汗;同時有些人參加了地方工作,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建國前有陜亨吉、陜澤昌,建國初有陜克學(中共黨員)、陜柏齡、陜惟寧(中共黨員)。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陜清芳(中共黨員)、陜桂齡、陜桂芳、陜鴻君、陜克珍(中共黨員)、陜克成、陜竹梅。文革后參加工作的有陜國慶、陜鴻慶、陜今清、陜今瑞、陜今鳳。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半數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大多數是先進工作者。現已逝世的二人陜澤昌、陜克珍,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立傳記入史冊。(見浮山政協文史資料第二輯、山西人物志第九輯和臨汾地區教育系統人物志94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消除了多年來套在陜氏家族項上階級成份枷鎖,從而煥發了全族的勃勃生機。二十年間,陜族子弟憑著誠實、自信、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同的崗位上(有領導干部、人民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個體專業戶、私營企業主)做了大量的工作,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人才,受到上級的表彰和鄉鄰的尊敬,我們相信,在以后的歲月中,我族子弟定能發揚光大陜氏家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與時俱進,為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陜族第十八代孫 陜維寧 1990年12月25日初稿于城關中學 1999年10月13日修稿于東二里家 陜氏QQ群149094364 2016.10 | |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陜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陜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