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姓綜述
我國的穆姓,是商湯的后裔。這一點,有《姓纂》上的記載足資證明:“宋穆公之后支孫氏焉,漢楚元王友有穆生,或作繆,亦音穆,河南。”換言之,穆姓是由“以王父字為氏”而來,推溯起來后世的宋氏,實際上誼屬兄弟。
實際上,我國的穆姓人士,歷來雖不多見,但姓氏來源的頭緒卻不少,除了源自商湯的漢族后裔之外,還有南北朝時有北魏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族丘目陵氏,以及300年前清入主中原以后,許多滿族旗人的改姓為穆。關于1500年前代族改姓為穆的情形,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述:“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為部落大人,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遷洛陽改為穆氏。”所謂“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實際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屬于鮮卑族。
唐代的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目為4個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當時的侍御史穆寧所創,而由他的4個兒子發揚光大。據傳,穆寧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家法,他嚴撰家令,訓諭諸子,結果4個兒子都德性和粹,每一個都在朝廷上出人頭地,分別高官為御史丞、監察御史等,顯見穆氏家法的成功。
■數量排行
穆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穆姓字義
“穆”的本義是是嚴肅、壯美、淳和,常見于古代書籍中,如《詩·周頌·大雅》中的“于穆清廟”, 《詩·周頌·烝民》中的“穆如清風”等。由“穆”字組成的詞同樣具有嚴肅、壯美、淳和的意思,如“穆穆”意為端莊盛美的樣子,“穆若”意為和美的樣子,“穆靜”意為安靖,“穆遠”意為淳和深遠,“穆耀”意為祥和光明,“穆清”意為和睦清明……
■穆姓遺跡
微子墓 墓地原來建有廟宇,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原來的墓冢也被夷平,1984年,當地重新堆起幕冢,在墓前立有一通《殷微子之墓》碑,碑刻于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
穆氏四合院 一座一宅三院的清代民居。
穆碩墓志 全稱“唐故處士廣平穆君墓志銘并序”。洛陽出土,現存新安縣鐵門鎮千唐志齋博物館。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 造像龕在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側。造像記高100厘米,寬34厘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后改"尉"姓)為死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尋根溯源
穆姓來源有五:
1、出自子姓,以謚號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 春秋時, 宋宣公之弟名和。繼承兄位, 在位九年, 死前將爵位傳給宣文公之子夷, 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居住,為褒獎其品德, 死后謚號為“穆”,其支庶子孫遂有穆氏。
2、北魏時改丘穆陵氏為穆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北魏鮮卑大人、宜都王,姓穆名崇。
3、出自炎帝之后。《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穆,炎帝之后。”則此當系出姜姓。
4、出自姬姓。魯穆公之后,以謚為氏。
5、賜姓或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明時賜元人阿爾特穆爾姓穆名義,滿洲烏雅氏、穆爾察氏、穆佳氏改姓穆;宋時有猶太人定居河南開封一帶,改漢姓穆;其他如彝、納西、蒙古、保安、東鄉、回、臺灣土著等少數民族有此姓。北方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南北朝時, 北魏”代北八族”之首為丘穆陵氏, 隋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定居中原以后, 改為漢字單姓穆氏。
■得姓始祖
宋穆公。宋穆公是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時舍太子與夷不立而欲立穆,宋穆公三讓而受之。為感兄恩,穆臨死時遺命,將君位還給宣公之子與夷而不傳己子公子馮,并讓公子馮出居鄭國。不久宋穆公薨,與夷繼位為宋殤公。殤公繼位不久即被華督所殺,公子馮乘機回國并爭到君位,即宋莊公。此后,宋國統治權皆由宋穆公的后人掌握。傳到宋文公時,宋國發生了以昭公之子為首的反對宋文公的叛亂,宋穆公與宋武公的宗族也被卷了進去。事后,昭公之子等人被族誅,穆公、武公的后裔被逐出宋國。被逐的宋穆公支孫一族為懷念宋穆公的豁達大度、兄弟友善,而以穆公謚號為姓,尊宋穆公為穆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宋國兄弟鬩于墻,穆姓因為政治斗爭牽連而開始了流亡生涯,他們流亡的方向主要是宋國以南的楚國,以北的魯國及周都所在的中原地區,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穆姓人已播遷于今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一帶。秦漢之交時,在魯國有一位穆的學者,史稱穆生(宋穆公后裔),他曾在西漢屬國楚國任中大夫,一直活動于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其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后裔緩慢地向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省播遷,有的尊穆生為其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穆公的后裔被迫南遷,其播遷方向為江南各省和湖南、四川一帶,但人口繁衍受到壓制,而作為丘穆林氏改穆姓的鮮卑人卻在今陜、甘、青、晉、豫興盛起來,穆崇和穆丑善為其杰出代表,時稱穆姓家族“勛著當世,位盡王公”。后形成穆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南郡。穆崇后裔發展到第五代,名載史冊者有十五人,可見其家族之顯赫。穆姓人經過北魏時期的輝煌以后,在北朝后期及隋唐時代都有進一步的發展,隨著仕宦周遷等原因,隋唐時有一支穆姓由洛陽徙居河內(亦屬河南),并昌盛為穆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河內郡。北宋時期,河內穆衍因仕宦遷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死后葬于河中,子孫留居于此。元時,蒙古騎兵南下,有湘川一帶穆姓遷貴州。清時,滿人改穆姓者甚多,并在當朝顯貴。如今居北京之穆姓多為滿清后裔,而世居沈陽的滿人改穆姓者,有向黑龍江、吉林等地遷徙者。當今中國之穆姓,分布地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平度、昌樂,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南之芷江,廣東之新會,云南之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
■郡望堂號
穆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河南郡 ,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3、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堂號:穆姓以“明經”、“河南”等做為堂號。
■宗族特征
1、穆姓是一個來源較為復雜的姓氏,其中的一些相傳出自炎帝,另外一些尊奉宋穆公為祖先,還有一些自稱是魯穆公之后,更有一些標榜是北魏時期鮮卑大姓丘穆陵的后代。不過,無論出自何一系統的穆姓人,如今都是天下穆姓的一部分,都以河南為郡望。
2、家規嚴,子孫賢。唐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視為四大家族,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侍御史穆寧發揚的,其四子光大的。據說,穆寧嚴撰家令,訓諭諸子,結果四子都德性高尚,居官均有美聲。穆寧和同時代的韓休都以家教嚴格出名,故留有成語形容那些有家教的人家稱“韓穆二門”。
■名人精粹
穆崇:北魏名臣,在東晉十六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王圭之時,曾接連三次救道武帝于危難之中,又多次跟隨道武帝南征北戰,官至太尉、加侍中,封宜都公。
穆丑善:北魏名臣,累官至天部大人,在北魏初年戰功卓著。
穆豈頁:穆崇少子,以武勇見稱,曾從虎口中救出太武帝,并跟隨太武帝、文成帝東征西討,在滅大夏、討猱然等戰役中建立功勛,累官至征西大將軍,另封建安王。
穆寧: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朝名臣,累官至秘書監。性剛直,奉公守法,重視家教,讓兒子從小熟讀禮法,要求兒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禮。安史之亂時,以著名的顏真卿起兵共拒安祿山。
穆修:鄆州(今屬山東)人,大中祥符年間,賜進士出身。時學者從事聲律,修獨以古文稱,因為他研究成績卓著,得歐陽修贊許,有《穆參軍文集》。
穆揚阿:清代書畫家,紐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官廣西知府,工詩、畫。
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道光九年充領班軍機大臣,鴉片戰爭中,他進言皇帝罷去林則徐,后又建議批準耆英所簽的《南京條約》,是議和妥協政策的首要支持者。
穆僖:一作穆熙,字柳泉,號晚問堂主人,滿洲鑲藍旗人,清代著名書畫家,耽吟喜畫,性尤倜儻,書學王原祁,與唐岱齊名。有《萬壑松風圖》、《秋澗古松圖》,其《松石長春》、《松亭云岫》等圖,得乾隆皇帝題詩。
穆相:陜西三元人,明朝正德進士,授沂水令。外書“六事”、內書“四知”以自勉,政績著聞,升監察御史。抗言直諫,人稱直御史。
穆占:清代將領,滿洲正黃旗人,曾轉戰湖廣、云南等地剿討吳三桂,立下大功,授蒙古正黃旗都統、議政大臣。穆半園:江蘇揚州人,清朝畫家,善刻竹扇骨,工仕女及書法。
穆清:天津人,清代畫家,字楚帆,善花鳥草蟲,師法惲壽平而別具風格。
穆景義:當代書畫家,與2000年左右因病去世。(其書法獨具一格,江蘇人)
穆道良:自創穆氏書法,企業高級管理,其書法不拘格局,自創一派,性格倔強,自甘不入書法界。(民間書法藝人,江蘇人1974年4月生),
■祖地今日
商丘市睢陽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古代東方“商”民族由此興起,商人、商品、商文化在此起源。自古以來,商丘歷為名都大邑,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代成湯在此建商國都,周封微子建宋國都;秦行郡縣,置睢陽縣,西漢梁孝王建梁國都;隋、唐五代稱宋城;宋太祖趙匡胤曾任歸德節度使,發跡宋地,國號稱宋。宋真宗詔升為應天府,不久建為南京,為北宋陪都。公元1127年,金國南下,康王趙構在此即位,開南宋之基。金朝始改為府,領一州八縣。明代嘉靖升州為府以至清代。后又設為商丘縣。之后,其行政歸屬多有變化,1997年下半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并入商丘市。現為商丘市兩個轄區之一,全區轄12個鄉,四個鎮和一個辦事處,34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75.5萬,農業人口60.5萬,2000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324億元。土地面積960平方公里,耕地91萬畝。
睢陽區毗鄰貫通我國南北的大動脈京九鐵路和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及連云港至霍爾斯的310國道。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縱貫南北。境內10余條公路干線輻射四面八方。程控電話及移動通信網覆蓋全區,郵電、通訊方便快捷,隨時可與世界各地聯系。
睢陽區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油菜、大豆、煙葉、瓜菜等,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基地和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區。
這里不僅是穆姓的發源地,還是宋等姓氏的起源地。
■穆姓追蹤
山西渾源穆氏家族起源
據家譜記載;我穆姓一世為穆寧。
生四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
穆贊生一子,穆修;
穆質生一子,穆亻聚;
穆員生一子,穆亻豐;
穆賞生了子,穆儲;
原籍山西汾州府介邑,至穆亻豐公宦游大同鎮。
穆亻聚
穆亻豐;字雍時,公宦游大同鎮,因元末之亂,途路不通,不克還介,流寓大同,支業漸興,有以大同為家者,有遷移天鎮衛者,有遷移平魯衛者,有遷移左右衛者,惟穆文智公遷移渾源李峪村。——《恒山志》
補充人:穆瑞清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穆姓社區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穆氏家族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查看更多討論帖>> | ||||||||||||||||||||||||||||||||||||||
穆姓社區最新話題![]()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