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之
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1924年生,山東嶧縣人。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7歲入黨。1945年,他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 ,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這是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動地表現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一深刻的主題。
|
|
大事年表
1924年生于山東嶧縣(今江蘇邳州市燕子埠鎮人)。 1939年在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開始發表作品。 1939年到1940年就讀于國立六中(現綿陽南山中學)。 1940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并在40年代就出版了詩集。 抗戰勝利后,隨文藝工作團華北聯合大學文學院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土改、支前等群眾工作。 1947年參加青滄戰役,立功受獎。 1949年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理事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理事,在中央戲劇學校創作室工作。后任《劇本》月刊、《詩刊》編委,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1997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代部長。作品的概況
賀敬之的詩可分為兩類: 一、抒情短詩。這類作品一般是表現他對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摯,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詩韻味濃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梳妝臺》等。 二、長篇政治抒情詩。主要表現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 他的政治抒情詩不僅數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賀敬之的詩是時代的頌歌。他總是以敏銳的目光去抓取時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不去吟唱那些與人民無關的眼淚和悲傷。《回延安》表現了延安的巨大變化,贊頌了延安的歷史功績,指明“延安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的意義;《雷鋒之歌》挖掘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十年頌歌》是新中國十周歲的禮贊。 賀敬之的詩通過想象、夸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詩的營養,又不排斥外國詩歌的影響,如“信天游”體與“樓梯式”就被詩人以熟練的筆法熔鑄為一體。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歌劇《白毛女》(與丁毅合作);秧歌劇《栽樹》《秦洛正》;詩集《朝陽花開》《鄉村之夜》《并沒有冬天》《放歌集》《賀敬之詩選》《笑》;長詩《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抒情短詩《回延安》《放聲歌唱》等。文學之路
“我們是文藝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采訪賀敬之時,他唱起了魯迅藝術學院的校歌。抗戰期間,魯藝用它精神的養份滋養了賀敬之,讓他成就了詩名。因此,說起抗戰,提起魯藝,賀敬之如此激動,是可以理解的。 追尋理想的坎坷之路 少年時的賀敬之在山東嶧縣(今屬山東省棗莊市)北洛村私立小學讀書時,就開始接受先進思想的教育。那時候,抗戰雖然還沒有全面爆發,但是日本已經占領了整個東北三省,民族救亡的呼聲已經遍及華夏大地。賀敬之說,那時候,學校里有幾位老師非常活躍,他們是地下黨還是進步青年,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們對我們幼小心靈的影響是深刻的。在這些老師的教導下,賀敬之學會了唱《蘇武牧羊》 、 《漁光曲》 、 《大路歌》等歌曲,但引起賀敬之興趣的還是文學。當時學生的新教材中有相當多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像魯迅、巴金、蔣光慈、葉紹鈞等一些進步作家的作品。國文老師很喜歡給同學們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沒有課本,他們就親自刻版印教材。 后來,在老師鼓勵下,同學們組織了拉丁化新文字學會,賀敬之是會長。賀敬之代表學會用拉丁新文字給北京拉丁化新文字總會寫信,宣告學會的成立,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總會很快就回了信,給賀敬之他們熱情的鼓勵,還寄來了一些讀物,里面有關于南方農民生活困苦情況的連續報道,特別是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的消息。在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在老師的講解輔導下,賀敬之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向往革命、向往進步的思想。 1937年,13歲的賀敬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兗州簡師學習。可是山河破碎,國土上已經沒有一塊能放下課桌的凈土。不久,簡師南遷,賀敬之因為年齡小,被迫退學回家。當他在家萬分苦悶、各方打聽母校遷移去向的時候,臺兒莊戰役打響了。賀敬之回憶說,戰場雖然沒有涉及他所在的村莊,但是每天都會聽到十幾里外隆隆的炮聲,看到炮彈爆炸后的亮光和彌漫的硝煙。站到村邊的山頭上,就能清楚地看到戰場上的情況,坦克就像蟲子一樣在蠕動。村莊不是戰場,但卻是軍隊來往和難民逃亡的所經之路,從他們的口中,賀敬之了解到了戰爭的慘烈情況,知道了日本人的暴行。這讓賀敬之更加仇恨日本侵略者。 看到原本美麗的家園在戰火中滿目瘡痍,聽著祖國大地在敵人踐踏下的痛苦呻吟,年少的賀敬之感到不能靜靜地等下去了,他決定去尋找母校。當聽聞山東的學校都流亡到湖北,成為“國立湖北中學”的時候,賀敬之找了五個人一起去尋找母校。經過一番艱險之后,五人終于找到學校。賀敬之說,湖北屬于第五戰區,當地的文化活動 很多,到處在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學校里幾乎不怎么用正規課本,我當時最感興趣的是文科,喜歡閱讀一些進步書籍。學生們也經常自發組織去辦壁報、演救亡戲劇。賀敬之說,當時對國民黨是真抵抗還是假抵抗就非常懷疑,后來聽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講述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對國民黨的不抵抗和指揮無能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心中更加厭惡國民黨。 1938年,由于國民黨軍隊即將從武漢撤退,流亡學校也隨之轉移。賀敬之隨著學校的師生們經過陜南,來到了四川梓潼的分校。在流亡的路上,許多同學都隨身帶了一些進步書籍和刊物,這些成了賀敬之寶貴的精神食糧。一路上,只要有時間就看書,讀了《大眾哲學》 、 《新華日報》等進步書刊,了解了紅軍是怎么長征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是怎樣一所學校,賀敬之的革命意識進一步增強,心中也有了投奔延安的想法。賀敬之說,他非常喜歡艾青和田間的詩,每次得到兩人的詩集就一氣讀完,而且反復背誦,能搜集到的詩,幾乎都能背下來。與此同時,賀敬之和其他四名同學共同創辦了《五丁》 壁報,來宣傳抗日救亡。在梓潼,他開始了散文、小說和詩歌的寫作,把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對國民黨政府軟弱的鄙視,對革命事業的向往,用文字痛快地表達了出來。《朔風》發表了他的長詩《北方的子孫》 ,《大公報》發表了他的抒情詩《夜,是深沉的》,《新民晚報》副刊也發表了他的許多詩歌。賀敬之說,當時寫的詩歌很多,可是保存下來的很少,好幾首長詩的草稿都遺失了,但是在民族革命、民主意識的指引下,前進的道路一天比一天明確,也越來越熱愛文學。 1940年,懷揣著對理想的追求、對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向往,賀敬之和四名同學在春天的晨霧中,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延安的一切在賀敬之的眼中是那樣的新鮮,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寶塔山,滿臉笑容、身穿灰色軍裝的人們,這一切把他領入了一個新天地。到了延安,賀敬之交了自己在來延安途中寫的組詩《躍進》 ,正是這組詩顯現出他在詩歌上的才華,使得魯藝文學系的主任何其芳決定錄取了他。 《講話》精神滋養的才情 在延安,賀敬之如饑似渴地吮吸著知識的養份,舒展著自己的詩情。在魯藝,周揚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課、周立波的《名著宣讀》課、何其芳的詩歌課是那樣的精彩,讓他感到,知識的海洋是如此廣闊,有如此眾多的美麗浪花。那時候,延安經常舉行一些詩歌朗誦會,賀敬之很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他寫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詩歌。1941年,日本侵略者瘋狂地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國民黨掀起了反共高潮,受時代的影響,賀敬之的創作視角逐漸深入到階級的苦難中,他接連不斷地寫出了許多關于農民題材的詩篇,《小蘭姑娘》、《紅燈籠》等作品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但是對賀敬之創作活動產生巨大影響的是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這是中國文藝史上出現的一次偉大歷史事件。賀敬之認為,《講話》是在總結了“五四”以來,包括根據地以及蘇區乃至國統區等地的革命和進步文藝的實踐經驗上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藝綱領,是宏觀的社會主義文藝學。《講話》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形式,滿足了賀敬之的思想理論的需要。 《講話》發表后,根據地開始了新秧歌運動。1943年到1944年賀敬之一直為秧歌隊寫歌詞,擔任秧歌劇的文字執筆,也單獨寫了一些秧歌劇。賀敬之在這個時期創作了不少歌詞,傳唱至今的歌曲《南泥灣》就是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為慰勞三五九旅而創作的。創作于1943年的歌曲《翻身道情》 ,真實而生動地傳達了陜北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鬧翻身”的火熱情感。由于這首詞沒有署名,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地地道道的民歌。這個“誤會”恰恰證明了作者深入陜北農民生活,體驗陜北農民情感,學習陜北農民語言的成績。賀敬之已經用中國 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寫出他們對新生活的新感受。賀敬之還寫過小秧歌劇《瞎子算命》 、《拖辮子》,中型秧歌劇《周子山》 。 說到秧歌劇,就不能不提到歌劇《白毛女》。賀敬之說,創作《白毛女》是在1944年下半年開始的,當時他參加文工團已有兩年時間,是在經過深入生活和參加秧歌劇創作的基礎上接受創作任務的。當時,周揚和張庚提出要以“白毛仙姑”的傳奇故事為題材創作一個表現人民斗爭生活的,具有創新意義、民族化、群眾化的新歌劇。《白毛女》雖然有現實的故事作為依據,但是要把它轉化為藝術作品,需要創作者具有深厚的功力和藝術創造力。《白毛女》上演后,反響非常強烈,觀眾們不住地擦眼淚,哭成了一片。在那個年代,《白毛女》以它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千千萬萬受壓迫、受剝削、受蹂躪的中國勞動群眾產生強烈的共鳴。它不但在當時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而且以其永恒的藝術魅力感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詩歌的特點
賀敬之是個在藝術上進行著不倦探求的詩人。四十多年來,從他的第一本詩集《并沒有冬天》,到《鄉村的夜》、《朝陽花開》、《放歌集》,到近作《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藝術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在同時代的詩人中,賀敬之最善于表現重大的政治題材和抒寫重大的政治主題。這一特點主要反映在他建國后的政治抒情詩創作中。翻開他的詩集,《放聲歌唱》、《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說都是詩與政論的結合。它們熔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鮮明地表露著詩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激情,格調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詩抒寫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號,口號也不能成為詩。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所以有著巨大藝術感染力,是因為他能夠賦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題以具體生動的形象,以政治的“虛”來貫串、帶動形象的“實”,又以形象的“實”使政治的“虛”變成可觀可感的東西,從而造成了既動人心弦又給人美感的詩的境界。文學館
賀敬之文學館坐落于古運河畔,與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毗鄰。 整個建筑風格獨特,古樸典雅,館內設有展覽廳、影視廳、書庫、書畫廳、文物廳等。文學館全面介紹了賀敬之及夫人、著名劇作家、詩人柯巖(長詩《周總理,你在哪里》、電視連續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的作者)的人生歷程和文學成就,再現了一代詩人、劇作家的風范。館內陳列了賀敬之藏書1萬余冊,實物展品300余件,珍貴圖片200余幅,并展出了200余幅名人墨寶真跡。賀敬之文學館是在全國具有權威性的文學研究基地,是宣傳黨的文藝思想、路線方針,宣傳革命文藝的優良傳統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扇窗口。作品選讀
《回延安》 【年代】:現當代 【作者】:賀敬之 【作品】:回延安(心口莫要這么厲害的跳) 【內容】: 一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過來, 一頭撲進親人懷…… 二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三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滿窯里圍的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四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條條街道寬又平, 一座座樓房披彩虹; 一盞盞電燈亮又明, 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五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隊,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1956年3月9日 延安 《夜》 【年代】:現當代 【作者】:賀敬之 【作品】:《夜》 【內容】: 夜——西北的苦澀的長夜…… 狼,火紅的眼睛呵,燃燒在夜的叢莽。 繁星,在天空——熟透的檸檬在叢林中。 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霧;獵人躍進在深處。 獵槍像憤怒的大蛇,吐著爆炸的火舌。 而我們四個喘息著, 摸索向遠方……………… 西去列車的窗口 【年代】:現當代 【作者】:賀敬之 【作品】:《西去列車的窗口》 【內容】: 在九曲黃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車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個平靜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時候。 一站站燈火撲來,象流螢飛走, 一重重山嶺閃過,似浪濤奔流…… 此刻,滿車歌聲已經停歇, 嬰兒在母親懷中已經睡熟。 呵,在這樣的路上,這樣的時候, 在這一節車廂,這一個窗口-- 你可曾看見:那些年輕人閃亮的眼睛 在遙望六盤山高聳的峰頭? 你可曾想見:那些年青人火熱的胸口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個戰斗? 你可曾聽到呵,在車廂里: 仿佛響起井岡山拂曉攻擊的怒吼? 你可曾望到呵,燈光下: 好象舉起南泥灣披荊斬棘的镢頭? 呵,大西北這個平靜的夏夜, 呵,西去列車這不平靜的窗口! 一群青年人的肩緊靠著一個壯年人的肩, 看多少雙手久久地拉著這雙手…… 他們呵,打從哪里來?又往哪里走? 他們屬于哪個家庭?是什么樣的親友? 他呵,塔里木墾區派出的帶隊人-- 三五九旅的老戰士、南泥灣的突擊手。 他們,上海青年參加邊疆建設的大隊-- 軍墾農場即將報到的新戰友。 幾天前,第一次相見-- 是在霓虹燈下,那紅旗飄揚的街頭。 幾天后,并肩拉手-- 在西去列車上,這不平靜的窗口。 從第一天,老戰士看到你們呵- 那些激動的面孔、那些高舉的拳頭…… 從第一天,年輕人看到你呵-- 舊軍帽下根根白發、臂膀上道道傷口…… 呵,大渡河的流水呵,流進了揚子江口, 沸騰的熱血呵,匯流在幾代人心頭! 你講的第一個故事:"當我參加紅軍那天"; 你們的第一張決心書:"當祖國需要的時候……" "呵,指導員犧牲前告訴我: '想到呵,--十年后……百年后……'" "呵,我們對母親說: '我們--永遠、永遠跟黨走!……'"■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賀敬之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賀敬之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