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郭子儀

2010-11-22

38735次

2人

3個

0個

0人


吧主: [申請吧主]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 字號: ]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后,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并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中文名: 郭子儀
別名: 郭令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bk.view.catalog.start();nslog.set("catalogshow",1);[/script]

生平簡介

  郭子儀(697—781年7月9日),漢族,祖籍山西汾陽。生于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后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身系國運 初戰告捷

  
  

郭子儀的父親祁國公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五州刺史
  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杰。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
  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發現。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認為其非平庸之輩。后來,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參加武舉考試后,便獲高等補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之職。天寶八年(749年),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由于唐玄宗專寵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敗。他又在邊鎮設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而中央禁軍不過12萬人。節度使后來又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逐漸發展成割據勢力,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姓康,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混血胡人。母親是巫婆。他年少喪父,隨母改嫁到虜族將領安延偃家,因而改姓為安,字祿山。開元初年,安延偃攜帶他投歸了唐朝,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隊里做事。張守珪見他作戰勇敢又有智謀,就把他收為養子,并推薦給朝廷。天寶元年(742年),御史中丞張利貞到河北采訪,安祿山對他百般諂媚,拿出很多金錢結好張利貞的左右人員作為私恩。張利貞入朝,極稱安祿山有才干,玄宗便任用他為平盧節度使兼任柳城太守。第二年入朝,玄宗很欣賞安祿山辦事干凈利落,于是升為驃騎大將軍。第三年,又兼任了范陽節度使、河北采訪使。此時宰相李林甫專權,安祿山便大肆賄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戰功提升,對自己不利,便勸玄宗大批啟用蕃將,因此皇帝對安祿山的寵愛更加牢固。安祿山大行韜晦之計。他表面上裝作愚蒙不敏以掩蓋其奸詐。天子讓他去見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員指責他,安祿山說:“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說:“我百年后將皇位付給他。”安祿山謝罪說:“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該萬死。”于是再叩拜。當時楊貴妃得到皇帝的寵幸,安祿山即請求做貴妃的養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時,必先叩拜貴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對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說:“蕃人是先母后父。”皇帝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安祿山存有朝廷不難對付的心理,令麾下劉駱谷居住在京師,為他窺伺朝廷的動靜。安祿山晚年更
  

加肥胖,腹部松弛到膝蓋,兩只臂膊用力拉牽著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風。皇帝看著他的腹部說:“胡兒腹中有何物而這樣大?”安祿山說:“惟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被他的赤誠所感動。天寶六年又進升為御史大夫,封他的妻子段氏為國夫人。皇帝給安祿山在京師建立府第,讓宦官監督工程,告誡他們說:“要好好部署,安祿山的眼孔大,不要令他笑話我。”為他雕窗鏤戶,臺觀池沼的華麗都超過了他的身份。皇帝登臨勤政殿,御座的東間特設金雞幛,中置一榻,詔令安祿山坐,來表示對他的恩寵。太子進諫說:“自古以來幄座不是人臣應當享有的,陛下寵愛安祿山過分,必然要驕慢。”玄宗置若罔聞。 當時國家由于長期太平,人民已忘記戰爭,皇帝春秋已高,被受寵的美人牽制封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替把持朝政,綱紀大亂。安祿山估計天下可取,造反的陰謀日益熾盛,每當他經過朝堂龍尾道時,就要向南北側目窺察,好久才離去。安祿山回到范陽后筑雄武城,擴充兵士,積聚糧食,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坐收百萬之利,同時為他采購了大量戰略物資,以備叛亂。為了迷惑皇帝,他騙誘契丹各酋長,大排酒宴,酒中放麻藥,待他們喝得酣醉,將其全部斬首,先后殺戮數千人,將被殺人的耳朵獻到闕下。皇帝不知真情,賞賜給他鐵券(免死牌),進為東平郡王。安祿山還不滿足,又求兼領河東,玄宗遂拜他為云中太守,河東節度使。他遂兼制3個道,兵力稱雄天下。安祿山造反的苗頭皇太子和宰相都有察覺。楊國忠屢次上奏說明安祿山的野心,唐玄宗也有些不放心了,楊國忠出主意說:“現在把安祿山召進京來,他若有意造反,怕我們扣留他,肯定不敢來;若無意造反,他就敢來,這叫‘做賊心虛’。”唐玄宗覺得是個辦法,就下旨召安祿山進京,不幾日,安祿山真的來了,唐玄宗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并在華清宮擺宴招待。酒酣之際,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訴怨道:“臣是蕃人,受人歧視,又沒有一點學問,可是圣明的皇上并不嫌棄,不斷地提拔,我真是感激不盡啊!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楊國忠,他一直想要殺掉我,請皇上為我作主啊!”唐玄宗聽了這一番哭訴,更加同情和信任安祿山了,還授給他左仆射的官職。安祿山從京城出來,惟恐楊國忠有埋伏,疾行出關,以日行300百里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范陽老窩。從此,再有人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唐玄宗就怒氣沖沖地斥責報告人誣陷,還將他綁縛送給安祿山處置。但報告人還是很多,有人拿出了確鑿的證據,唐玄宗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還是采用楊國忠的計策,降旨召安祿山進京。可是,這次安祿山稱病推辭了。唐玄宗又施一計,為安祿山的兒子賜婚,要安祿山前來認親,安祿山還是推辭不往。唐玄宗一切都想過來了,可是為時已晚。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召集了諸蕃兵馬15萬人,號稱20萬,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長驅南下殺入中原。
  
  

自“貞觀之治”以來,唐朝各地多年未發生戰爭。軍隊戰斗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叛軍每到一個地方,燒殺擄掠,奸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長期沉溺于游樂宴飲的唐玄宗由于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
  在這緊急關頭,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巖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復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系,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御史大夫。 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面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復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范陽之間的聯系,絕其后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經郭子儀的推薦,朝廷任命李光弼(契丹人)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分了1萬軍隊給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陘口,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聞訊,率5萬大軍從西包圍李光弼于常山。雙方展開激戰持續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敵眾,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急率軍東進,火速馳至常山,與李光弼會合,以10萬官軍,與史思明會戰于九門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大獲全勝。
  史思明新敗后,又收整了5萬叛軍,退守博陵。博陵是河北重鎮,易守難攻。郭、李兩部久攻不下,郭子儀決定退守常山,采取先疲后打的戰略,轉戰殲敵。史思明求勝心切,采取了追蹤跟進的策略,企圖重創唐軍。“我行亦行,我止亦止”。郭子儀將計就計,親選500精銳騎兵,交相掩護,牽著史思明的叛軍疾速北進。史思明不知是計,一連追了3天3夜,追到唐縣時,才發現前面只有500騎兵,方知上當,然而已經人困馬乏。郭子儀乘其疲憊不堪之機,返軍掩殺,大敗史思明于沙河,又打了—個大勝仗。
  安祿山忽聞敗報,心驚膽寒。急忙從洛陽抽調2萬兵馬,派謝希德北上增緩。又發范陽老巢的精兵萬余人,令牛廷蚧南下助戰。會合5萬叛軍準備卷土重來。郭子儀這時駐扎恒陽(今河北曲陽),他見賊兵兵鋒甚銳,兵力大增,欲求決戰,仍然實行疲敵戰術。加緊修繕防御工事,深溝高壘,嚴陣以待。“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揚其兵,夜襲其幕”,使5萬叛軍欲戰不能,欲退不可,大大挫傷了敵人的銳氣。特別是郭子儀的擾敵戰術,使叛軍整日提心吊膽,不得安寧。當叛軍被拖到相當疲勞的程度時,郭子儀對李光弼說:“敵已疲憊,可戰。”于是在嘉山(今河北定縣)擺開了戰場,布好戰陣,史思明等叛將也列陣而至,郭子儀指揮得當,唐軍奮勇無畏,銳不可當。叛軍士氣低落,陣勢混亂,四處潰逃。史思明見敗局已定,嚇得慌不擇路,墜下戰馬,丟了頭盔,連靴子都跑掉了,光著兩腳,拄著一條斷槍,逃回博陵。叛軍被斬殺4萬多人,被生擒5000余人,損失戰馬5000余匹。郭子儀指揮官軍乘勝前進,進圍博陵,聲威大振。嘉山一戰,對軍心民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河北10多郡,自發集結武裝,支援和響應官軍,地方
  

軍民紛紛誅殺叛兵叛將,歸迎唐朝。
  安祿山丟失河北,則后方交通線被切斷。叛軍將士家在范陽者,都惶惶不安,憂慮后退無路。安祿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恐慌,對他的軍師高尚、嚴莊罵道:“你們叫我反唐,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起兵已經幾個月了,后路被郭子儀切斷,只剩下汴、鄭幾州,進退兩難,萬無一失在哪里?”他和謀士們不得已才考慮出一個放棄洛陽,撤回范陽的計議。
  郭子儀在河北的輝煌戰績,扭轉了唐軍倉卒應戰的被動局面,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這時郭子儀提出了堅守潼關,揮軍北上,直搗范陽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納這個方略,平定安史之亂指日可待。但是,唐玄宗卻聽不進郭子儀的正確意見,而對楊國忠卻言聽計從。結果造成潼關失守。叛軍從困境中得以解脫,使戰局急劇惡化。
  當時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是位突厥人。立過許多戰功,擔任過隴右和河西兩鎮的節度使。此時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長安居家休養。安祿山叛軍進逼潼關時,唐玄宗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嚇走敵人,就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太子李亨掛名),領兵御敵。哥舒翰推辭不準,只得抱病出征,把軍隊駐扎在潼關一帶。他十分清楚,自己帶領的十幾萬唐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并不能打硬仗,守住潼關就不錯了。因此采取以守為攻的穩妥之計,潼關守得很好。楊國忠看到哥舒翰兵權在握,怕對自己造成威脅,權勢不保,于是插手哥舒翰的作戰指揮。楊國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關,收復陜郡、洛陽。哥舒翰明知這樣蠻干,只能招致失敗,可是又不能違抗圣旨,他失聲痛哭一場后,懷著視死如歸的悲痛心情,領兵出了潼關。在靈寶縣西南中了叛軍的埋伏。幾場苦戰下來,葬送了十幾萬唐軍的性命,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唐玄宗知長安不保,聽信了楊國忠的建議,奔向四川逃跑。第三天,唐玄宗一行走了100多里路,來到馬嵬驛。憤怒的士兵殺死了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說:“士兵們殺了楊國忠,不把貴妃正法,他們就無心保駕了。”眾怒難犯,于是玄宗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貴妃賜死。馬嵬驛嘩變平息下來后,唐玄宗繼續向西南逃難。百姓上路攔駕,請求玄宗留下來率領人民討伐叛賊。玄宗無奈,只得分出2000人馬留給太子李亨,讓他主持軍事,留下來平叛。朔方鎮的留守官員勸李亨稱帝,以便號令全國。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是為唐肅宗

收復兩京 重整河山

  
  

唐朝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首都設在西京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后,叛軍很快攻占了東都洛陽。安祿山看到洛陽宮闕尊雄,心情急欲僭號。第二年正月便僭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建元圣武。封他的兒子安慶緒為晉王,安慶和為鄭王。任達奚殉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還設置了百官。潼關失守后,安祿山還沒有到長安,士民就逃入山谷,宮嬪哭著散匿逃亡,將相府第之家委棄的寶貨不可計數,不逞之徒成群結隊爭搶財物,一連幾日都搶不完。又剽掠政府盈庫,百司帑藏,搶完便放火燒毀其余的財物。安祿山到長安,大怒,便大規模搜索了3天,民間的財產也全部進行搶掠,百姓更加騷動不安。安祿山怨恨他留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被殺。便取皇帝的近屬霍國長公主、諸王的妃妾、子孫姻婿等100多人全部害死,用來祭祀安慶宗。朝中群臣隨從天子走的,誅滅其宗族。
  京城長安是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洛陽是陪都,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重要。叛軍占領長安、洛陽后,整個局勢急轉直下,朝廷危在旦夕。收復兩京對挽救危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
  肅宗即位后,便圖謀收復兩京,詔令郭子儀班師。八月,郭子儀與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5萬人從河北來到靈武。這時,新的朝廷剛建立,軍兵少而且弱。及郭子儀、李光弼全軍來到皇帝的行在,軍聲遂振,興復之勢才形成,人民才覺得有所希望。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依舊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肅宗檢閱六軍,到彭原郡時,宰相房珀請求領兵1萬人,自己任統帥去討伐賊兵收復長安。皇帝平常就很重用房官,同意了他的請求。軍隊開到陳濤時,被賊兵打敗,喪師殆盡。剛要進行討伐,軍隊就損失過半,只有依靠郭子儀的朔方軍作為國家的根本
  

了。
  唐肅宗求勝心切,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女子皆歸回紇”的無恥條件,向回紇借兵15萬。并且任命自己的兒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他深知李豫也只配當個掛名元帥。懇切地囑托郭子儀要全力以赴。郭子儀答道,自己準備破釜沉舟,不消滅叛軍,以死謝罪。
  郭子儀從房官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認為要收復兩京,必須先奪潼關,攻入陜州(今河南陜縣),擊潰潼、陜之間的叛軍,截斷叛軍的后路,然后才能直取長安。唐肅宗同意這個意見,命令唐軍按照郭子儀的軍事部署去奮勇雄斗。
  賊將崔乾柘據守潼關。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崔乾柘退到蒲州據守。這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韓曼、司土徐炅、宗子李藏鋒等人,被賊兵關押在蒲州,四人密謀等王師來到時為內應。及郭子儀進攻蒲州,趙復等人殺死守城的賊兵,打開城門迎郭子儀進城。崔乾祜逃到安邑,安邑的百姓假裝投降,崔乾枯的軍隊進城門快一半時,城上的懸門落下,打擊賊兵,崔乾柘沒有進入城門,才得以脫身東逃。郭子儀遂收復陜郡的永豐倉。從此潼、陜之間不再有賊寇抄掠。
  公元757年,安史內訌,安祿山被帳下李豬兒殺死。李豬兒幼年時就開始侍奉安祿山。成為閹人后,對他更加親敬。安祿山反叛后,由于著急上火眼就瞎了,不久又得了疽疾,更加急躁,左右侍奉的人,稍不如意,即被鞭撻。李豬兒被侮辱的次數更多。嚴莊雖然是親信,也時常遭到鞭笞奚落,所以二人非常怨恨安祿山。安祿山僭號后,寵幸段夫人,愛她的兒子安慶恩,欲立他為太子。安慶緒頗有所聞,很是畏懼。嚴莊也怕變難一起對自己不利,便私下對安慶緒說:“君聽說過大義滅親嗎?自古就有不得已而為者。”安慶緒暗中曉示說:“對。”嚴莊又對李豬兒說:“你侍奉君上的罪可數嗎?不行大事,離死沒有多少日子!’遂與他定謀。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詔見群臣,瘡痛很重,草草罷朝。這天夜里,嚴莊、安慶緒手持兵器在門外把守,李豬兒進入帳下,用刀捅了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摸不著佩刀,手擊幄柱呼道:“是家賊!”一會兒腸子潰流在地,隨即死了。矯稱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仍偽尊他為太上皇。
  安祿山死,朝廷想要大舉進攻。詔令郭子儀率軍直趨京師。軍隊在譎水西,與賊將安太清、安守忠戰斗,唐軍失利,部隊潰敗。郭子儀退保武功,來到朝堂請罪。九月,隨從廣平王李做(即李豫)率蕃漢軍隊15萬進攻長安。回紇派遣葉護太子率領4000騎兵幫助唐朝討賊。郭子儀與葉護太子在宴會上親近修好,共同發誓要平定國難。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在京西香積寺之北戰斗,從午時至酉時,斬賊首6萬級。賊將張通儒放棄長安,逃到陜郡。第二天,廣平王李叔進入京師,城中老幼百萬人,夾道歡呼,流著淚說:“沒有想到今天又見到官軍。”肅宗在鳳翔聽到捷報,群臣稱賀。
  郭子儀收復了都城長安后,又奉命率軍乘勝東進,攻打洛陽。洛陽守將安慶緒聽說唐軍前來攻城,慌忙派大將莊嚴、張通儒帶領15萬大軍前去迎戰。叛軍在新店(河南省郟縣西)
  

與唐軍相遇。新店地勢險要。叛軍依山扎營,居高臨下,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
  郭子儀趁叛軍立足未穩之機,選派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兵,向敵營沖殺過去,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協助作戰的回紇軍從背后登山偷襲,自己則親率主力與叛軍正面交戰。戰斗打響之后,郭子儀佯裝敗退。叛軍傾巢出動,從山上追趕下來。這時,突然殺聲如雷,唐軍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從天而降,萬箭齊發,無數的箭簇像雨點一樣射向敵群。郭子儀又殺了個回馬槍。這時,叛軍的背后又傳來高呼聲:“回紇兵來了,快投降吧!”叛軍前后被圍,左右遭打。在唐軍和回紇軍的夾擊之下,被打得一敗涂地。莊嚴逃回洛陽,同安慶緒一起棄城北走,官軍一舉收復洛陽。
  郭子儀因功封為代國公。不久,郭子儀入朝,肅宗慰勞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郭子儀頓首感謝。
  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北庭行營節度李嗣業、襄鄧節度使魯炅、荊南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滑濮節度許叔冀、興平節度李奐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皇帝因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國家的元勛,難以相互統屬,所以不設立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從洛陽逃到相州的安慶緒,明知已被唐軍困于死地,便以讓皇帝位為代價,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萬精兵殺來。
  以九節度使的兵力本來可以一舉滅敵,但群龍無首,諸將各自為戰,互不統屬。魚朝恩是監督和操縱九節度使最高長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這次聯軍戰斗唐軍損失嚴重,戰馬萬匹,只剩三千,刀槍十萬幾乎全部丟掉。
  宦官魚朝恩一向忌妒郭子儀,便把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唐肅宗不明是非,信以為真,便削了郭子儀的兵權,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的職務。
  上兀三年二月,河東發生叛亂,殺死統帥李國貞,太原節度鄧景山也被部下所殺,朝廷對此很憂慮。而后輩的將帥沒有能力彈壓,勢不得已,遂起用郭子儀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三月,郭子儀辭朝赴鎮,肅宗身體不適,沒有見一個朝臣。郭子儀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于外;沒有見到陛下,是會死不瞑目的。”皇帝將他引到臥室內,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情,全都委托給卿了。”郭子儀嗚咽流涕而出。郭子儀來到絳州,擒拿殺害李國貞的賊首王元振數十人,將他們處死。太原的辛云京聽說郭子儀誅殺王元振,也將殺害鄧景山的人誅殺,從此河東諸鎮將帥皆遵奉國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內官程元振當權,認為郭子儀功高難制,巧行離間之計,奏準罷免郭子儀副元帥之職,讓他充任肅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慶緒解了圍,自認為立了大功,要和安慶緒平分兵權。安慶緒不答應,史思明就把他殺了,吞并了他的軍隊,回到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他聽說郭子儀被奪去兵權后,于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死了。
  陷于內憂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啟用郭子儀,他任命雍王李適(即后來的德宗)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10萬,攻打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的部下田承嗣、李懷仙等見大勢已去,遂率部向官軍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上吊自殺。至此延續了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才算完全平定。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國力虛弱。由于討伐北方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走調離。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鄰州以北的10幾個
  

州。763年十月,又占領了奉天(今陜西乾縣),很快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陜州避難。于是,吐蕃兵占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當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洗劫一空。
  朝廷在沒有什么別的御敵之計的情況下,急忙下詔拜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接到詔書時,只有騎兵20人。他從洛陽到武關,才收拾散兵游勇4000余人。到達陜西藍田時,各路勤王之師才相繼到達。為了共赴國難,共雪國恥,收復京城,各路大軍都表示愿意接受郭子儀的統一指揮。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后,采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他派羽林軍大將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到藍田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燃起火把,牽制吐蕃兵力。佯作向藍田城東進軍的姿態。暗中親率主力殺向藍田城西。與此同時,他又派遣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暗中連結京城中的少年豪俠作為內應。郭子儀迅速集中兵力,奮勇攻擊,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吐蕃兵直向藍田城東沖殺,撲了空,方知中計,嚇得驚惶失措。這時,京城中的內應,此起彼伏高喊:“郭令公(指郭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蕃兵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不戰而走,慌忙逃離。長安陷落15天,又被郭子儀收復。
  自吐蕃入侵后,皇帝的車駕東逃,人們皆歸咎于程元振,諫官多次參奏他。程元振心中懼怕,又因郭子儀重立戰功,他不想讓天子回京,勸皇帝暫且以洛陽為都來避開吐蕃的侵寇,代宗同意了。下詔書多日后,郭子儀聽說了,他極為不安,上書代宗,奏疏中說:長安之地,古代稱為天府,右面控制隴、蜀,左面扼守崤、函二關,前有終南、太華的險峻,后有清渭、濁河的堅固,是神明的腹地,王者所都的地方,土地方圓數千里,帶甲之兵十余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有利則可以出擊,無利則可以退守。近來,因吐蕃的侵逼,鑾駕到東部去巡行。是因為六軍之兵,向來就不是精練的部隊,全都是些市肆屠沽之民,他們只是掛個虛名,來逃避國家的征賦,等到驅趕他們去打仗時,百人中沒有一個能夠勝任。也有的人暗中輸獻財物,以此請求免去軍籍。另外宦官掩蔽各地的實情,致使各種政務都荒廢了。遂使陛下振蕩不安,退居于陜郡。這些都是因為委任的失當,怎么可以說是秦地不好呢!
  陛下所憂慮的是京師遭到剽掠,糧食不足,國用缺乏。依臣之見,只要輕征薄斂,撫恤百姓,簡選賢才,托付老臣練兵御悔,中興之功,旬月之間就可有所希望。
  代宗看過上表,流著淚對左右侍官說;“子儀盡心于國家,真正是社稷之臣。朕要急早回京師。”公元764年十一月,皇帝的車駕從陜州回宮,郭子儀伏地請罪,皇帝將車停下來慰勞他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

親說回紇 大敗吐蕃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社會內部矛盾重重,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叛變,屢引回紇、吐蕃攻唐。
  唐朝將領仆固懷恩是鐵勒族人。安史之亂時,從郭子儀、李光弼
  

作戰,屢立戰功。曾與回紇兵擊敗過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因沒有得到封官加爵,對朝廷不滿,妄圖反叛。他的母親得知后,罵他忘恩負義,還舉刀要砍殺他,以絕后患。仆固懷恩與朝廷猜疑日深,終于背叛朝廷,頓集軍隊于汾州,寇掠并州、汾州下屬各縣作為自己的封邑。
  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招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部眾南下,京師惶恐。皇帝召見郭子儀,問抵御戎兵之計。郭子儀說:“據臣所見,仆固懷恩不能有所作為。”皇帝問其原因,回答說:“仆固懷恩雖然號稱驍勇,但他平素不得士心。仆固懷恩本是臣的偏將,其下邊的人皆是臣的部曲,臣的恩信曾施及他們,今天臣為大將,他們必然不忍心以鋒刃相向,因此知道他不能有所作為。”戎虜侵寇分州,郭子儀讓他的長子朔方兵馬使郭曜率軍援救鄰寧,與分寧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仆固懷恩的前鋒來到奉天,在城外挑戰,諸將請用兵擊之,郭子儀制止他們說:“客兵深入,其利在于速戰,不可與他們爭鋒。他們都是我的部曲,緩之必然會叛離;如果逼迫他們,是加速他們戰斗,開戰則勝負不可言。敢言戰者斬!”便加固城墻以待之,果然不戰而退。
  仆固懷恩第一次入寇就這樣被粉碎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御賊兵。
  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他命令部將四面堅守,自己親率騎兵出沒于前后左右偵察敵情。這時仆固懷恩在行軍途中暴病已死,群兇無首,分營扎寨,各自為戰。郭子儀心中暗喜。但敵眾我寡,仗還是不好打。尤其是回紇兵,驍勇善戰,又多于唐軍5倍以上。不可一世的回紇王驕吟道:“威風凜冽氣昂昂,塞外稱雄無人言;鼓角聲高催戰馬,諸蕃兵力我為強。”
  戰則必敗,退則被殲,如何是好?足智多謀的郭子儀決定智取,放棄力敵。他派自己的得力牙將李光瓚前去回紇大營游說。回紇王聽說他是郭子儀派來的,疑惑地說:“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說天可汗(指唐朝皇帝)已經拋棄四海,郭令公也已謝世,中國無主,我們才隨同他來的。如果他老人家健在,我們倒要見一見。”
  郭子儀深知只有爭取回紇和唐軍聯合,重點打擊吐蕃,才能取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錯過這個機會,戰爭的勝負,京城的安危不堪設想,他立即決定,親自到回紇軍營走一遭。
  郭子儀將要出去會見回紇將領,諸將勸諫說:“戎狄之心,不可相信,請不要去。”郭子儀說:“虜寇有數萬之眾,今天依靠實力無法相敵,況且至誠能感動神靈,何況是虜寇之輩!”諸將說:“請選鐵騎500衛從。”郭子儀說:“那樣適足以招致禍害。”說完只帶幾名親隨準
  

備上馬出發。這時他的兒子急忙趕來,攔住馬頭哭道:“回紇像虎狼一樣兇狠,您身為國家元帥,怎么能冒這個危險呢?千萬不能去送死!”郭子儀說:“現在國家更危險,我以至誠相待,親說回紇退兵,國家轉危為安,別的還有什么可顧惜的。”他的兒子還是攔著不放,郭子儀揚起馬鞭,照兒子的手上打去,縱馬奔馳。
  回紇首領藥葛羅,怕唐軍用計,趕緊叫部下擺開陣勢,自己也搭弓上箭,準備射擊。郭子儀遠遠看見這場面,干脆脫下盔甲,把槍也扔了,繼續接近回紇。回紇首領看清后,趕忙上前迎接郭子儀。
  郭子儀兩次從安史叛軍手里收復兩京時,曾經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同他們可以說有過并肩戰斗的情誼。他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郭子儀來到回紇營寨,他們一齊向他跪拜。郭子儀將他們扶起,與之痛飲敘談,又派人送來羅錦,歡言如初。
  郭子儀對回紇說:“吐蕃本是我朝舅甥之國,朝廷沒有辜負他們,而他們到這里,是不再為親了。如果乘其不備倒戈一擊,如拾地芥那樣容易。他們的羊馬遍野,長達數百里,這是天賜,不可失此機會。今天能驅逐戎兵戰勝敵人,與我朝和好而凱旋,不亦善乎!”他們遂答應下來。
  郭子儀派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師。吐蕃知道他們的計謀,當天夜里逃跑。回紇與白元光窮追不舍。郭子儀率大軍繼其后,在靈武臺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收取他們所虜掠的士女4000多人,繳獲的牛羊駝馬,300里內接連不斷。

高山景行 功德圓滿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李光弼和郭子儀同為唐朝著名將領。他們曾經同在朔方鎮當將軍。可是兩個人的關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氣。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儀刁難他,曾想調到別的方鎮去。這時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郭子儀
  

出以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認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讓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從。臨行前對郭子儀說:“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好嗎?”郭子儀聽到他冤枉自己的話后,流著熱淚對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點你的將,愿與你共赴疆場討伐叛賊,哪里還記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兩人手扶手相對跪拜,前嫌盡釋。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干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并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于祖墓被毀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后,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穩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后,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仆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郭子儀處處做士兵的榜樣。他領兵打仗從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當時,連年戰爭,農村經濟破壞,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不顧自己年邁力衰,親自耕種。在他的帶動下,官兵在休戰時,一邊訓練,一邊參加農業勞動。動亂時期,他的駐地豐收的莊稼到處可見。
  郭子儀不僅得軍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謹。無論是手握強兵,還是方臨戎敵,詔命他何時入朝,他從未遲延過。在他被幸臣魚朝恩讒毀,削去兵權后,仆固懷恩率10萬大軍進逼京師,正當用人破敵之急,朝廷恢復和加封他為太尉,分寧、涇原、河西及朔方招撫觀察使,關內河東副元帥,中書令等一系列虛職和實職。郭子儀從不把打仗破敵當作升官發財的敲門磚,他堅決要求辭去太尉之職,只保留招撫觀察使一職即可。他上奏說,自兵亂以來,綱紀破壞,時下與人比高低、爭權勢已成風尚流行,他希望朝中興行禮讓,就由自己開始實現。他還說,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懼怕盈滿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懷恩被擒,往昔的官爵決心一無所受。經過他再三懇讓,才辭掉了太尉之職。但這位四朝柱石,衛國功臣,理應受到寵遇。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為“尚父”。他既富貴而且長壽,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員。孫子有數十人之多,當孫子來
  

問安,他都無法分辨誰是誰,只是頷首而已。有一出戲《打金枝》,反映了他家興旺熱鬧的場面。戲的故事是,郭子儀70大壽,全家的人全來拜壽,只有他的六兒媳升平公主沒到。兒子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還斥責道:“你依仗皇父就不來拜壽,我父還不愿意當皇帝呢!”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后,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后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后,哀榮始終。

郭氏子孫

  郭子儀有八子七女
  子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曖郭曙郭映
  郭曜,襲代國公,太子賓客
  郭曜子郭鋒(《舊唐書》記作郭鉾),百戶云。
  郭晞,郭子儀第三子,隨父征伐,屢建戰功。任御史中丞、轉御史大夫,累封趙國公。逝世后追贈兵部尚書
  郭晞長子郭鋼,累封趙國公,贈兵部尚書。
  郭晞次子郭鈞,郭鈞子郭承嘏
  郭晞孫郭承嘏,刑部侍郎,贈吏部尚書
  郭晤
  郭晤子郭鐇,百戶云。
  郭曖,娶唐代宗升平公主。贈尚書左仆射,一女:郭氏為唐憲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鑄、郭釗、郭鏦、郭銛。
  郭曖子郭鑄,襲封。
  郭曖子郭釗,妻沈氏,沈氏母為唐代宗女長林公主。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詞(《舊唐書》記作郭仲辭); 。
  郭曖孫郭仲詞娶唐穆宗女饒陽公主為妻。
  郭曖孫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歷詹事府
  郭曖子郭鏦,娶唐順宗漢陽公主李暢,贈尚書左仆射。
  郭曖子郭銛,娶唐順宗女西河公主,無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為嗣。
  郭曙,金吾大將軍,終祁國公。

《新唐書·郭子儀傳》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人。長七尺二寸。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累遷單于副都護、振遠軍使。天寶八載,木剌山始筑橫塞軍及安北都護府 ,詔即軍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號天德軍,又以使兼九原太守。
  十四載,安祿山反,詔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遂收云中、馬邑,開東陘。加御史
  

大夫。賊陷常山,河北郡縣皆沒。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萬,平幰城。南攻趙郡,禽賊四千,縱之,斬偽守郭獻璆,還常山。思明以眾數萬尾軍,及行唐,子儀選騎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賊引去,乘之,又破于沙河,遂趨常陽以守。祿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儀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則克矣。”與戰未決,戮一步將以徇,士殊死斗,遂破之,斬首二千級,俘五百人,獲馬如之。于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乃與光弼、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擊賊嘉山,斬首四萬級,獲人馬萬計。思明跳奔博陵。于是河北諸郡往往斬賊守,迎王師。方北圖范陽,會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詔班師。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時朝廷草昧,眾單寡,軍容缺然,及是國威大振。拜子儀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度。肅宗大閱六軍,鼓而南,至彭原。宰相房管自請討賊,次陳濤,師敗,眾略盡,故帝唯倚朔方軍為根本。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仆骨騎五千,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迫行在。子儀以回紇首領葛邏支擊之,執獲數萬,牛羊不可勝計,河曲平。
  至德二載,攻賊崔干佑于潼關,干佑敗,退保蒲津。會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參軍韓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鋒在城中,謀為內應,子儀攻蒲,復等斬陴者,披闔內軍。干佑走安邑,安邑偽納之,兵半入,縣門發,干佑得脫身走。賊安守忠壁永豐倉,子儀遣子旰與戰,多殺至萬級,旰死于陣。進收倉。于是關、陜始通。詔還鳳翔,進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率師趨長安,次潏水上。賊守忠等軍清渠左。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子儀收潰卒保武功,待罪于朝,乃授尚書左仆射。俄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兵十五萬收長安。李嗣業為前軍,元帥為中軍,子儀副之,王思禮為后軍,陣香積寺之北,距灃水,臨大川,彌亙一舍。賊李歸仁領勁騎薄戰,官軍囂,嗣業以長刀突出,斬賊數十騎,乃定。回紇以奇兵繚賊背,夾攻之,斬首六萬級,生禽二萬,賊帥張通儒夜亡陜郡。翌日,王入京師,老幼夾道呼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王休士三日,遂東。安慶緒聞王師至,遣嚴莊悉眾十萬屯陜,助通儒,旌幟鉦鼓徑百馀里。師至新店,賊已陣,出輕騎,子儀遣二隊逐之,又至,倍以往,皆不及賊營輒反。最后,賊以二百騎掩軍,未戰走,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賊張兩翼包之,官軍卻。嗣業率回紇從后擊,塵且坌,飛矢射賊,賊驚曰:“回紇至矣!”遂大敗,僵尸相屬于道。嚴莊等走洛陽,挾慶緒度河保相州,遂收東都。于是河東、河西、河南州縣悉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入朝,帝遣具軍容迎灞上,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子儀頓首陳謝。有詔還東都,經略北討。
  干元元年,破賊河上,執安守忠以獻,遂朝京師。詔百官迎于長樂驛,帝御望春樓待之。進中書令。帝即詔大舉九節度師討慶緒,以子儀、光弼皆元功,難相臨攝,第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而不立帥。
  子儀自杏園濟河,圍衛州。慶緒分其眾為三軍。將戰,子儀選善射三千士伏壁內,誡曰:“須吾卻,賊必乘壘,若等噪而射。”既戰,偽遁,賊薄營,伏發,注射如雨。賊震駭,王師整而奮,斬首四萬級,獲鎧胄數十萬,執安慶和,收衛州。又戰愁思岡,破之。連營進圍相州,引漳水灌城,漫二時,不能破。城中糧盡,人相食。慶緒求救于史思明,思明自魏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之,戰鄴南,夷負相當,炅中流矢。子儀督后軍,未及戰。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師南潰,賊亦走,輜械滿野。諸節度引還。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航橋。時王師眾而無統,進退相顧望,責功不專,是以及于敗。有詔留守東都,俄改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思明再陷河、洛,西戎逼擾京輔,天子旰食,乃授邠寧、鄜坊兩節度使,仍留京師。議者謂子儀有社稷功,而孽寇首鼠,乃置散地,非所宜。帝亦悟。
  上元初,詔為諸道兵馬都統,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遠兵及河西、河東鎮兵,繇邠寧、朔方、大同、橫野軍以趨范陽。詔下,為朝恩沮解。明年,光弼敗邙山,失河陽。又明年,河中亂,殺李國貞,太原戕鄧景山。朝廷憂二軍與賊合,而少年新將望輕不可用,遂以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進封汾陽郡王,屯絳州。時帝已不豫,群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牙受命,將死于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帝引至臥內,謂曰:“河東事一以委卿。”子儀嗚咽流涕。賜御馬、銀器、雜彩,別賜絹布九萬。子儀至屯,誅首惡王元振等數十人,太原辛云京亦治害景山者,諸鎮皆惕息。
  代宗立,程元振自謂于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
  

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敕千馀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詒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初,帝與子儀平兩京,同天下憂患,至是悔悟,眷禮彌重。
  時史朝義尚盜洛,帝欲使副雍王,率師東討,為朝恩、元振交訾之,乃止。會梁崇義據襄州叛,仆固懷恩屯汾州,陰召回紇、吐蕃寇河西,殘涇州,犯奉天、武功,遽拜子儀為關內副元帥,鎮咸陽。初,子儀自相州罷歸京師,部曲離散,逮承詔,麾下才數十騎,驅民馬補行隊。至咸陽,虜已過渭水,并南山而東,天子跳幸陜。子儀聞,流涕,董行營還京師。遇射生將王獻忠以彀騎叛,劫諸王欲奔虜,子儀讓之,取諸王送行在。乃率騎南收兵,得武關防卒及亡士數千,軍浸完。會六軍將張知節迎子儀洛南,大閱兵,屯商州,威震關中。乃遣知節率烏崇福、羽林將長孫全緒為前鋒,營韓公堆,擊鼓歡山,張旗幟,夜叢萬炬,以疑賊。初,光祿卿殷仲卿募兵藍田,以勁騎先官軍為游弈,直度浐,民紿虜曰:“郭令公來。”虜懼。會故將軍王甫結俠少,夜鼓朱雀街,呼曰:“王師至!”吐蕃夜潰。于是遣大將李忠義屯苑中,渭北節度使王仲升守朝堂,子儀以中軍繼之。射生將王撫自署京兆尹,亂京城,子儀斬以徇。破賊書聞,帝以子儀為京城留守。
  自變生倉卒,賴子儀復安,故天下皆咎程元振,群臣數論奏。元振懼,乃說帝都洛陽,帝可其計。子儀奏曰:
  雍州古稱天府,右隴、蜀,左崤、函,襟馮終南、太華之險,背負清渭、濁河之固,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馀萬,兵強士勇,真用武之國,秦、漢所以成帝業也。后或處而泰、去而亡者不一姓,故高祖先入關定天下,太宗以來居洛陽者亦鮮。先帝興朔方,誅慶緒,陛下席西土,戮朝義,雖天道助順,亦地勢則然。比吐蕃馮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夫六軍皆市井人,竄虛名,逃實賦,一日驅以就戰,有百奔無一前;又宦豎掩迷,庶政荒奪,遂令陛下彷徨暴露,越在陜服。斯委任失人,豈秦地非良哉!今道路流言,不識信否,咸謂且都洛陽。洛陽自大盜以來,焚埃略盡,百曹榛荒,寰服不滿千戶,井邑如墟,豺狼群嗥;東薄鄭、汴,南界徐,北綿懷、衛及相,千里蕭條,亭舍不煙,何以奉萬乘牲餼、供百官次舍哉?且地狹厄,裁數百里,險不足防,適為斗場。陛下意者不以京畿新罹剽蹂,國用不足乎?昔衛為狄滅,文公廬于曹,衣大布之衣,冠大帛之冠,卒復舊邦,況赫赫天子,躬儉節用,寧為一諸侯下哉?臣愿陛下斥素餐,去冗食,抑閹寺,任直臣,薄征弛役,恤隱撫鰥,委宰相以簡賢任能,付臣以訓兵御侮,則中興之功,日月可冀。惟時邁亟還,見宗廟,謁園陵,再造王家,以幸天下。
  帝得奏,泣謂左右曰:“子儀固社稷臣也,朕西決矣。”乘輿還,子儀頓首請罪,帝勞曰:“用卿晚,故至此。”乃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仆固懷恩縱兵掠并、汾屬縣,帝患之,以子儀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鎮河中。懷恩子玚屯榆次,為帳下張惟岳所殺,傳首京師,持其眾歸子儀。懷恩懼,委其母走靈州。廣德二年,進太尉,兼領北道邠寧、涇原、河西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觀察使。辭太尉不拜。懷恩誘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入寇,朝廷大恐,詔子儀屯奉天。帝問計所出,對曰:“無能為也。懷恩本臣偏將,雖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為亂者,訹思歸之人,劫與俱來,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結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虜寇邠州,先驅至奉天,諸將請擊之。子儀曰:“客深入,利速戰。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貳。”因下令:“敢言戰者斬!”堅壁待之,賊果遁。
  子儀至自涇陽,恩賚崇縟,進拜尚書令,懇辭,不聽。詔趣詣省視事,百官往慶,敕射生五百騎執戟寵衛。子儀確讓,且言:“太宗嘗踐此官,故累圣曠不置員,皇太子為雍王,定關東,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來,僭賞者多,至身兼數官,冒進亡恥。今兇丑略平,乃作法審官之時,宜從老臣始。”帝不獲已,許之,具所以讓付史官。因賜美人六人,從者自副,車服帷帟咸具。
  永泰元年,詔都統河南道節度行營,復鎮河中。懷恩盡說吐蕃、
  

回紇、常項、羌、渾、奴剌等三十萬,掠涇、邠,躪鳳翔,入醴泉、奉天,京師大震。于是帝命李忠臣屯渭橋,李光進屯云陽,馬璘、郝廷玉屯便橋,駱奉先、李日越屯厔盩,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天子自將屯苑中。急召子儀屯涇陽,軍才萬人。比到,虜騎圍已合,乃使李國臣、高升、魏楚玉、陳回光、朱元琮各當一面,身自率鎧騎二千出入陣中。回紇怪問,:“是謂誰?”報曰:“郭令公。”驚曰:“令公存乎?懷恩言天可汗棄天下,令公即世,中國無主,故我從以來。公今存,天可汗存乎?”報曰:“天子萬壽。”回紇悟曰:“彼欺我乎!”子儀使諭虜曰:“昔回紇涉萬里,戡大憝,助復二京,我與若等休戚同之。今乃棄舊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棄親,于回紇何有?”回紇曰:“本謂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今誠存,我得見乎?”子儀將出,左右諫:“戎狄野心不可信。”子儀曰:“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左右請以騎五百從,又不聽。即傳呼曰:“令公來!”虜皆持滿待。子儀以數十騎出,免胄見其大酋曰:“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邪?”回紇舍兵下馬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即召與飲,遺錦彩結歡,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國,無負而來,棄親也。馬牛被數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謂天賜,不可失。且逐戎得利,與我繼好,不兩善乎?”會懷恩暴死,群虜無所統一,遂許諾。吐蕃疑之,夜引去。子儀遣將白元光合回紇眾追躡,大軍繼之,破吐蕃十萬于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遂自涇陽來朝,加實封二百戶,還河中。
  大歷元年,華州節度使周智光謀叛,帝間道以蠟書賜子儀,令悉軍討之。同、華將吏聞軍起,殺智光,傳首闕下。二年,吐蕃寇涇州,詔移屯涇陽。邀戰于靈州,敗之,斬首二萬級。明年,還河中。吐蕃復寇靈武,詔率師五萬屯奉天,白元光破虜于靈武。議者以吐蕃數為盜,馬璘孤軍在邠不能支,乃以子儀兼邠寧慶節度使,屯邠州,徙璘為涇原節度使。回紇赤心請市馬萬匹,有司以財乏,止市千匹。子儀曰:“回紇有大功,宜答其意,中原須馬,臣請內一歲奉,佐馬直。”詔不聽,人許其忠。
  九年,入朝,對延英,帝與語吐蕃方強,慷慨至流涕。退,上書曰:
  朔方,國北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里。開元、天寶中,戰士十萬,馬三萬匹,僅支一隅。自先帝受命靈武,戰士從陛下征討無寧歲。頃以懷恩亂,痍傷雕耗,亡三分之二,比天寶中止十之一。今吐蕃兼吞河、隴,雜羌、渾之眾,歲深入畿郊,勢逾十倍,與之角勝,豈易得邪?屬者虜來,稱四節度,將別萬人,人兼數馬。臣所統士不當賊四之一,馬不當賊百之二,外畏內懼,將何以安?臣惟陛下制勝,力非不足,但簡練不至,進退未一,時淹師老,地廣勢分。愿于諸道料精卒滿五萬者,列屯北邊,則制勝可必。竊惟河南、河北、江淮大鎮數萬,小者數千,殫屈稟給,未始搜擇。臣請追赴關中,勒步隊,示金鼓,則攻必破,守必全,長久之策也。
  又自陳衰老,乞骸骨。詔曰:“朕終始倚賴,未可以去位。”不許。
  德宗嗣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前二千戶,給糧千五百人,芻馬二百匹,盡罷所領使及帥。建中二年,疾病,帝遣舒王到第傳詔省問,子儀不能興,叩頭謝恩。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于官。贈太師。陪葬建陵。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謚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著令,一品墳崇丈八尺,詔特增丈,以表元功。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子儀自涇陽來朝,中外懼有變,及入見,帝唁之,即號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朝恩又嘗約子儀修具,元載使人告以軍容將不利公。其下衷甲愿從,子儀不聽,但以家僮十數往。朝恩曰:“何車騎之寡?”告以所聞。朝恩泣曰:“非公長者,得無致疑乎?”田承嗣傲狠不軌,子儀嘗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于人久矣,今為公拜。”李靈耀據汴州,公私財賦一皆遏絕,子儀封幣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衛送。麾下宿將數十,皆王侯貴重,子儀頤指進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為將相顯官,其取士得才類如此。與李光弼齊名,而寬厚得人過之。子儀歲入官俸無慮二十四萬緡。宅居親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至問安,但頷之而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焉。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X){M.innerHTML=K.innerHTML;if(U.length/2>0;if(A<1){A=1;}if(_==a.scrollLeft){R=true;return;}else{if($=="right"){a.scrollLeft+=A;T=setTimeout(function(){J($);},F);}else{if($=="left"){a.scrollLeft-=A;T=setTimeout(function(){J($);},F);}}}},B=function(){if(H){if(U.length>8){S();}H=false;}if(D=="r"&&(a.scrollLeft)>=I){var $=(a.scrollLeft-I)/C>>0;a.scrollLeft=$*C;}else{if(D=="l"&&a.scrollLeft-L<0){$=(a.scrollLeft)/C>>0;a.scrollLeft=I+$*C;}}},W=function(B){B.parentNode.className="";if(B.widthE/A){B.style.height=(B.height*E/B.width)+"px";B.style.width=E+"px";}else{if(B.width/B.heightD){var C=H.firstChild.innerHTML.length,$=(G-D)/G,F=C*$>>0;H.firstChild.innerHTML=H.firstChild.innerHTML.substring(0,C-F-6)+"...";}},Q=function(_){var $=null,A=null;while(true){if(_.parentNode.nodeName=="TABLE"||_.parentNode.nodeName=="BODY"){$=_.parentNode;break;}_=_.parentNode;}while(true){if($.nextSibling.nodeName=="DIV"||_.parentNode.nodeName=="BODY"){A=$.nextSibling;break;}$=$.nextSibling;}return A;},S=function(){var _=K.getElementsByTagName("img"),$=M.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getElementsByTagName("img");for(var B=8;B0){A[B].src=U[B];}}};return{init:O,picCallBack:W,l_clickHandler:P,r_clickHandler:$};})();/*]]>*/[/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var tiebaGalleryStr="http://imgsrc.baidu.com/forum/abpic/item/1103dfc4b14fc5e938db4941.jpg,";tiebaGalleryStr=tiebaGalleryStr.substring(0,tiebaGalleryStr.length-1);tiebaGalleryPics=tiebaGalleryStr.split(",");TiebaGallery.init("SlideBox","tiebaHolder1","tiebaHolder2","tiebaHolder3","ArrLeft","ArrRight",{width:160,speed:10,count:4,pics:tiebaGalleryPics});[/script]
擴展閱讀:
[script]nslog.set("ext-reader",1);[/script]
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軍事家名將
[script]nslog.set("module-tag",1);[/script]
出生日期: 691年
逝世日期: 781年
職業: 將帥
主要成就: 平定安史之亂
祖籍:
標簽: 郭子儀   歷史人物   軍事家   唐代名將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郭子儀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郭子儀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

族譜錄紀念網
 
發表話題: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