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和他的飛機
馮如,男,原名馮九如。漢族,廣東恩平人。生于一個貧農家庭。他從小喜歡制作風箏和車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向往。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藝,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制造。在第一次制造的飛機試飛不成功后,第二次制造并試飛獲得成功,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另有馮如同名圖書等。
歷史的時針撥回到100年前的一個黃昏。
馮如2號機在準備飛行 圖為馮如(左1)與3名助手
1909年9月21日,美國奧克蘭市郊匹滿高地的伍·吉·典梓農場。一架升降舵裝設在飛機前部的鴨式布局輕型飛機在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著升上天空。地面上觀看的人群爆發出歡呼的吶喊:"飛起來了","成功了""上天了"……
幾個簡單的中文詞匯惹得白人農場主和太太孩子們急急忙忙地跑出屋子,向飛機起飛的小土山方向眺望。他看到在一群衣衫簡樸的華人瘋了一般地蹦跳著朝天空揮動手臂,在他們的頭頂上方,一只奇怪的大鳥正在圍繞著小土山,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
100年前的那個傍晚,幾萬萬中國人誰也沒有聽見遠隔太平洋的異國土地上這微弱、單薄的吶喊。今天,這呼喊卻穿過100年的電閃雷鳴,越來越響亮地震蕩著全體中國人的耳膜--
那個駕駛著簡陋的飛機在10~15英尺之間的低空飛行了約半英里航程的年輕、挺拔的身影,猶如一道永恒的閃電,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天空上--馮如。
中國航空之父,首位駕駛自制飛機上天的中國人。
幼年遭遇奠定"國家富強"的遠大志向
馮如,被美國人譽為"天才的發明家",他走過了一條與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中國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萊特兄弟開創的動力飛行揭開了人類航空史的第一頁。馮如成長的年代,正值古中國千年變局之際,中國在西方帝國主義的槍炮脅迫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勞苦大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水深火熱中艱苦度日。
恩平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美國舊金山出現淘金熱以后,就有不少恩平人漂洋過海去謀生。幼年的馮如時常從來往的華僑那里聽到他們談論外國科學進步,實業發達的情況,由此萌生了出國增長見識的念頭。讀書時,馮如常常把《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游" 按照粵語近音念成"父母在,得遠游"。
這一年,在美國舊金山作小本生意的舅父吳英蘭回鄉省親。輟學在家的馮如便纏著他要隨其前往舊金山謀生。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年僅12歲的馮如踏上了背井離鄉之途。
馮如到了美國以后,目睹了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城市,接觸了先進的機器和技術,幼小的心靈深受震撼。他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嘗謂國家之富強,由于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于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
馮如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發明家和航空事業的拓荒者,與他內心深處圖謀"國家富強"的情懷是分不開的。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所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精神傳統。
馮如:世界制空權理論的樸素先聲
舊金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美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這座城市人口眾多,工業發達,馮如終其一生的對于機器和工業的迷戀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經過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制造各種機器。特別是他制造的小型發電機,不但運輸、移動方便,而且發電效率優良。他設計制造的抽水機、打椿機、發電機、無線電報機等輕便耐用,深得社會贊譽。
1906年前后,有兩件事情給馮如內心帶來了強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自制載人動力飛機試飛成功,揭開了世界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馮如萌生了效仿萊特兄弟試制飛機的念頭。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1905年9月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竟規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這件事情更使他堅定了研制飛機的決心。馮如為祖國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機器夢"破滅了:"是(指制造機器) 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
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
1906年,馮如從紐約重返舊金山,經營機器制造、銷售業。青年華僑朱竹泉對馮如高超的機器制造學識和技術十分欽佩,遂拜馮如為師,學習機器。
馮如對朱竹泉說:"日、俄戰事大不利于祖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以其制一戰艦,費數百萬之金錢,何不將此款以造數百只之飛機,價廉工省。倘得千只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
馮如萌生這些思想是在人類的第一架動力載人飛機剛剛問世的第3年,飛機作為一種新式武器所具有的潛力尚未被人重視。馮如的思想可以說是15年之后意大利人朱里奧·杜黑"制空權"思想的樸素先聲。
馮如也是提出自力更生發展本國航空事業的第一人。 "壯國體,挽利權"是馮如的代表性思想。面對災難深重、倍受欺凌的祖國,他誓言"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他一開始就把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置于自制飛機、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他以自己的航空實踐和奮斗歷史啟示人們:要發展祖國航空事業,"壯國體,挽利權",就必須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割據各地的軍閥為了打內戰,競相向外國購買飛機,不但利權外溢,而且無不被帝國主義操縱利用。歷史事實完全證明了馮如的航空救國思想和實踐的正確性,他為我們展示了航空救國應走的道路。
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后面
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的馮如2號
研制飛機,首先遇到的困難是缺乏資金。馮如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金銀玉器,仍不能解決問題。于是,他到當地華僑中去募集資金。華僑們聽說馮如要造飛機救國,都非常感動,但是,絕大多數人認為光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飛機的。他們生怕制造飛機失敗,投資受損,只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毅然伸出援助之手,出錢出力,予以支持。馮如一共籌得資金1000余美元,1908年5月租得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的一間面積僅80平方英尺的屋子作廠房,定名為"廣東制造機器廠"。 年僅25歲的馮如,懷著"固吾圉,懾強鄰。壯國體,挽利權"的雄心壯志,帶領他的3位志同道合的助手,以堅毅沉著的精神,在這里開創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偉業--制造飛機。
馮如勤奮學習、研究,先后從《美國科學》、《航空學》《航空器》和《昆蟲式飛機》等當時著名的航空科學書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飛機的技術資料。為了探索飛機的制造和駕駛技術,馮如通過觀察飛鳥的飛行情況,領會到要制造一架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穩定的操縱系統,而且要達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滿結合。
經過充分觀察研究之后,馮如選定以萊特式飛機為設計飛機的主要藍本,同時參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奧等當時著名飛行家的飛機圖形繪制成飛機結構施工圖。在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無法購置足夠的生產工具,飛機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制成一個合規格的零部件。馮如的家人也屢屢催促他回國團聚,馮如復信婉言勸慰,并毅然宣布,"飛機不成,決不歸國。"
經過3年的努力,馮如終于在1909年9月中旬,制成了一架可以載人飛行的動力飛機。1909年9月17日傍晚,馮如駕駛這架飛機,飛上了四分之三英里的高空。在行將著陸時,飛機發動機的氣冷裝置由于過熱而停止工作,馮如來不及操縱飛機著陸,飛機即失控墜落地面,起落架的一個車輪與地面碰撞損毀。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駕駛著經過檢驗和更換了新車輪的飛機,冒著強風,在伍·吉·典梓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著一座小土山,飛機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間。在未經試飛證實確屬安全之前,馮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進行更高的飛行。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這架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如意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后面》、《中國人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為題,報導了馮如制造飛機及試飛成功的經過,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于是馮如聯合舊金山的華僑青年黃梓材、劉一枝、朱竹泉等,于1909年10月28日把"廣東制造機器廠"擴充為"廣東制造機器公司",由馮如擔任總機器師,負責領導制造飛機,并以"廣東制造機器公司試辦飛船招優先股"名義,公開招集優先股份,僅從1909年11月3日至1910年2月19日的3個月期間,即招得優先股東67人,籌得股金5875元。
1911年1月,馮如終于制成一架"頓異前制"飛機。這架飛機是以花曼式飛機為參考藍本,并借鑒萊特、寇蒂斯等式樣飛機的制造方法,吸取第一至第六架飛機制造失敗的經驗教訓制成。1月18日,馮如駕駛這架飛機,在奧克蘭市的圣佛蘭西斯科海灣岸邊的艾勞赫斯特廣場公開試飛。
飛機在地面滑行了約100英尺,便如飛鳥凌空一般,飛上40英尺的空中,環繞廣場飛行了約1英里,再向海灣飛去,最后掉頭,成一弧形航線飛返廣場降落,飛行歷時4分鐘。如果說,馮如1909年9月21日的第一次正式試飛,由于飛機裝配上存在缺點,只能算是基本成功的話;那么這次試飛,無可否認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飛行。這是中國人制造成功的第二架飛機。
為國捐軀,精神永存
馮如廣場被命名為2010年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來源: 恩平信息網 時間: 2011.04.01
為弘揚馮如精神,發揮馮如廣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教育青少年做新時期恩平人。3月31日上午,我市在馮如廣場隆重舉行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和紀念馮如活動。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堅偉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城管局、團市委、婦聯、教育局等有關領導和鰲峰山管理處代表、恩城中學與開平市長師附小部分師生共300多人參加了活動。
據了解,馮如廣場被命名為第三批“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我市的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加到4個,標志著我市的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據悉,馮如廣場于2009年9月由恩州廣場改建頁面,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廣場除紀念教育功能外,兼有日常休閑、觀光旅游、文化演出等功能,是集廣場文化、華僑特色文化和航空特色文化于一體的活動場所。馮如廣場建成后,其作用愈加明顯,成為了我市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紀念、慶典的重要場所。目前,該廣場已成為了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實踐基地。
活動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堅偉向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授予牌匾,學生代表向馮如銅像敬獻花籃,全體人員向馮如銅像三鞠躬并莊嚴宣誓。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堅偉在儀式中表示,目前,我市正在大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之一就是樹立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他希望市城管局要以這次活動為動力,進一步加強基地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改進管理工作,為廣大的單位、團體、市民開展教育活動提供良好的服務。
馮如廣場被命名為2010年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馮如后人和相關單位的代表在恩平市牛江鎮為“馮如航園”奠基。
馮如制造飛機和試飛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中國。當時國內發生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想利用馮如為其建立航空部隊,電召馮如歸國,許以破格錄用。航空是當時最尖端的科學技術,馮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學技術知識,在美國經營航空事業,賺取大量金錢。但他一心想的是"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實現"壯國體,挽利權"的夙愿。在征得廣東制造機器公司股東同意后,馮如將公司易名為"廣東飛行器公司",招收一批普通股,增強公司經濟實力,并遷回祖國廣州,為發展祖國航空事業效力。
1911年2月22日,馮如率領廣東飛行器公司的技術人員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帶著飛機兩架(其中一架在裝配中)及制造飛機的器材設備等,乘船離開舊金山回國。3月22日,船抵香港。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派當時兩廣地區噸位最大、設備最齊全的寶壁號軍艦前往迎接,以示榮寵。寶璧號軍艦抵達廣州后,張鳴岐又在廣州東郊燕塘,為馮如劃定飛機制造廠廠址和飛機場。但馮如只接受其軍艦接載及劃定廠址、場地,始終沒有擔任清政府的職務。
由于馮如拒絕任職,加上1911年4月8日比利時飛行家云甸邦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清政府廣州將軍孚琦前往參觀,歸途被華僑革命黨人溫生才擊斃;繼之黃花崗起義爆發,清政府對馮如也是懷疑有加,嚴密監視其行動。
馮如在清政府的監視下,不能公開表演飛行,廣東飛行器公司的業務也無法開展。1911年6月21日,馮如為檢驗放置在倉庫內數月的飛機是否仍然完好,在廣州燕塘大操場做非公開的檢驗飛行。結果飛機在船運途中受濕,機件銹蝕,機力受損,剛起飛即墜落,幸而飛機雖毀,馮如沒有受傷。
正當馮如陷于極度苦悶之中時,辛亥革命爆發了。馮如率領他的3個助手一起參加革命,被任命為廣東革命軍飛機長。他的助手朱竹泉為飛機次長,司徒璧如、朱兆槐為飛機員。馮如接受任命后,立即在燕塘恢復了廣東飛行器公司制造、裝配飛機的業務,用從美國帶回來的自制飛機零部件和在廣州搜集到的竹木布匹等材料,在燕塘制造飛機。革命軍委任馮如組織飛行偵察隊,配合北伐軍對駐守北方的清王朝進行空襲。馮如用了約3個月的時間,制成飛機一架。飛機制成后還沒有來得及北上參加作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已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政府垮臺。馮如雖然沒有北上參戰,但他以中外聞名的飛行家身份擔任廣東革命軍飛機長一事,有力地增強了革命聲勢。
為了普及群眾航空知識,喚起國人對祖國航空事業的認識與支持,經廣東軍政府核準,馮如于1912年4月,在廣東華僑最多的臺山縣城南門橋表演飛行,到場觀看表演的群眾達兩千多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祖國領空上公開進行飛行表演。
1912年8月5日,經民國臨時政府批準,馮如在廣州郊區做第二次飛行表演。這一天,天氣晴朗,聞訊前來參觀的人很多。起飛前,馮如先向觀眾講述飛機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駕駛等內容,聽者無不鼓掌稱善。隨后,馮如駕駛飛機凌空而上,飛行高度約120英尺,東南行約5英里,觀眾鼓掌之聲不絕于耳。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馮如兩足浮松,全身下墜,飛機亦即墜落。馮如頭、胸、股各部均受重傷。當時雖有紅十字會醫生及軍醫急救,但藥料太少,難以支持,在場醫士隨即將他抬到北較場陸軍醫院。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長眠,時年29歲。
彌留之際,馮如仍然心系祖國航空事業。他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知助手,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之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又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與72烈士英靈長相做伴。
馮如犧牲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于1912年11月16日下令褒揚馮如始創中國飛行的偉大貢獻,馮如后人及其飛機助手等遵照他的遺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墓上建一花崗石的方形碑塔,馮如事跡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褒揚、撫恤鐫刻其上,以垂青史。1933年,馮如墓遷葬廣州云鶴嶺空軍墳場。1966年"文革"期間,馮如墓被毀,遺骨被輾轉遷往廣州東郊三寶墟附近荒山。198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黃花崗重建馮如墓,將馮如遺骨遷回安葬,并將此地公布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如出生地杏圃村建有馮如紀念樓,杏圃村的馮如故居被恩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向恩平縣馮如紀念館、牛江鎮馮如紀念公園贈送退役戰斗機各1架,永為紀念。
今天我們緬懷中國航空之父馮如100年前的人生軌跡,不僅為了紀念馮如,更要將由馮如身上的忠誠、勇敢、探索、挑戰的精神意志溶入我們的血液,轉化為建設強大空中力量和民族航空工業的動力。
國人不可忘卻之“馮如精神”——寫在中國航空百年之際 | |
2009年05月31日 08:04:18 來源:光明日報 |
今年,我們要迎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也將迎來人民空軍建軍60周年大慶。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百年前的一個歷史瞬間:1909年9月21日,中國人馮如在美國奧克蘭市派蒙特山附近空地上,成功試飛一架自行設計、研制、生產的有人駕駛的飛機“馮如一號”。這是中國人研制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同時揭開中國載人動力
飛行史第一頁。以馮如試飛載人飛機為標志,中國航空事業至今恰好走過百年歷程。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件非常值得慶祝的大事。
一切有意義的紀念,都是為了喚醒明天的覺醒和奮進。我們這代人,有幸站在中國航空百年的歷史里程碑上,回首百年來我們頭頂上發生的一切,認真思考我們國家天空中未來的挑戰、前進的方向。
我是一名從業數十年的航空人,巧得很,我與這個中國航空百年史的開創者馮如先生恰好同村、同族。我比馮先生晚一輩。由于這個關系,我對馮如先生的生平比其他人可能稍多一些了解;亦因為這種了解,而對馮如先生之風范由衷地敬佩和景仰。馮如先生之于中國航空,如萊特兄弟之于世界航空。對于今天的航空界,甚至對于當代的每一個國人來說,“馮如精神”都是一種不可忘卻的至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航空百年來臨之際,我們極有必要再次重溫、重拾這種精神。
什么是“馮如精神”?根據我的學習和理解,至少包含下面3個方面。
其一,振興中華的大志及科技報國的宏愿。馮如先生從小就立有大志。當時中華民族積貧積弱,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僑居海外的他,決意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當時,隨著萊特兄弟的成功,航空已作為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登上歷史舞臺,影響到各個方面。馮如敏銳地意識到飛機在未來世界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貴的是,在試制成功世界先進的載人飛機,并成為世界知名飛行家之后,他拒絕了美國人的高薪聘請,不顧國內航空環境空白、器材嚴重不足等困難,毅然將自己在美國創辦的飛機制造廠遷回祖國,將自己研制的兩架飛機帶回祖國,為祖國開拓航空事業。他還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思想的中國人。回國后,他奔走呼吁,大力倡導航空救國思想。他說:“吾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他認為“倘得千百只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為此,特提出以“壯國體,挽利權”的口號作為開創航空的宗旨,號召國人共同努力,強大國家,抵御外侮。
其二,自主、自力、自強,創新進取的精神。馮如先生研制成功的飛機,是第一架沒有外國人指導下完成的載人動力飛機。據史料記載,他的飛機,汲取了當時比較先進的“萊特型”飛機的優長,參考和吸取了“花曼”、“寇蒂斯”等型飛機的特點,在機翼、起落架、機體結構等方面,都作了許多獨特的改進,最終成就了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馮如型”飛機。他的第一次飛行,高度、距離都超過了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而且,當時航空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還是一個少有人涉足的尖端領域,作為一名從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甚至封建迷信思想尚很深厚的國度走出的馮如,自信地涉足高科技領域,不妄自菲薄,不空談,低調而扎實地努力,大膽探索,敢于創新,敢于搶立世界科技前沿,這樣的精神尤值得后人學習和仿效。
馮如先生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創下多項第一:他不僅是我國航空史上第一個飛機設計家、第一個飛機制造家、第一個飛行家,還是第一個革命軍飛機長,第一個民辦飛機制造公司的創辦人。這么多的“第一”,足以說明,馮如先生是一名敢于探索、勇于擔當,極富創新精神的先驅。
其三,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精神。馮如先生一生,對自己鐘愛的事業鍥而不舍,直至舍生忘死。他沒受過多少學校正規教育,但憑著矢志攻堅的精神,始終如一地堅持學習,彌補了這一弱點。在環境不允許他既照顧父母妻子,又不放慢他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速度時,他寧愿舍棄照顧父母妻子,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他的事業上。傾其全力于航空科學,不怕艱苦,不避危難的精神,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先生不幸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身受重傷,又因救治不及時而犧牲。彌留之際,馮如先生仍心系祖國航空事業,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并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又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俾能與七十二烈士英靈長相作伴。
今天,我們重拾馮如精神,對于提振國家的航空事業,甚至改造我們的民族精神,都有特殊的意義。
第一,啟示國家航空事業發展及國家空中力量建設。
馮如的第一次試飛,雖然比萊特兄弟晚了6年,但在飛機性能上有更大的提升。尤其是1911年經改進完善后的“馮如二號”,曾創造時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飛高110米(350英尺)的成績。其成績已超過1909年國際飛行比賽速度冠軍寇蒂斯(時速75.2公里)的成績。對此,海外航空界給予高度評價。
今日世界,綜合實力靠前的強國一定是航空大國。而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水平、所擁有的空中軍事力量的強弱,國民的航空意識,國內航空運動開展的氛圍,都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一國整體實力的象征。
未來,我國空天領域的國家利益越來越復雜,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國家安全、經濟利益都與空天發展息息相關。同時,航空高科技是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之大成,空軍是與現代高科技緊密相聯的具有戰略地位的軍種,二者都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持和投入,更需要全民的支持和關心。
第二,振奮民族精神,為國家和平發展提供精神支撐。
當下,我國正處于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而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需要民族精神的崛起,其次是需要號召一大批志向遠大、憂國憂民的青年英才投身于報國的洪流。大力提倡“馮如精神”,對于鼓勵年輕人樹立遠大志向,強化愛國主義精神,積極投身航空事業可以產生很好的影響,對于號召海外僑胞關心祖國建設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第三,弘揚創新的文化,適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國家正處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需要高舉創新的旗幟,在全社會倡導并形成創新的氛圍,塑造創新的文化、打造創新的產業。馮如是航空的先驅,也是創新的先驅。他的創新舉動,對當代人同樣具有強烈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馮如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馮如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