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許氏
康之子,字恭武,名仁,亦稱孟仁。(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戊戌四月二十五日寅時生。本名宗,仕吳,以吳主孫皓字元宗,因易名仁,故史稱仁。武昌郡,鄂縣人,即今鄂城人。官至司空,少從南陽李肅學書。《吳錄》曰:其母為作厚褥大被,或問其故,母曰:“小兒無德致客,學者多貧,故為廣被,庶可得與氣類接也。”其讀書夙夜不懈,肅奇之曰:“卿宰相器也。”初為驃騎將軍,諸處軍更將,母在營,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謝其母,母曰“但當勉之,何足泣也?”亦稍知之,補為監(jiān)池司馬。自能結(jié)網(wǎng),手以捕魚,作鲊寄母,母因以還之曰“汝為魚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遷吳令,光祿大夫,與朝士大會,有強之酒者,飲一杯便吐,半是麥飯。上聞嘆曰:“清德如此耶。”時,皆不得將家之官,每得時物,來以寄母,嘗不先食。及聞母亡,犯禁委官,語在權(quán)傳,特為減死一等,復使為官,蓋優(yōu)之也。《楚國先賢傳》曰:“宗母嗜筍,冬節(jié)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鄂(湖北)省東門外立有“孝感廟”。累遷光祿勛,遂至公矣。(晉)泰始五年(炎興七年)、(吳)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己丑四月初八日午時歿,享年五十一歲,葬武昌陽新興國車橋。配婆許氏,(蜀)章武二年(魏)三年(公元222年)壬寅八月十六日戌時生,贈封夫人,享壽七十二歲。(晉)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甲寅二月十八日巳時歿,葬同夫山,生子:楫。
※鄂城東溝地名有鲊州,因孟宗作“鲊魚”寄母,此而得名。名今在。
附錄:
《江夏縣志》
孟宗故宅,在孟城白鶴山下,宗父若翁漢賢士也。居江夏,嘗耕于孟城漁,于南浦種竹千計。值冬,母病思筍,宗哭得之,故為“哭竹亭”。今白鶴山陽有“感孝祠”又有“南竹巷”,即古“南竹巷”、“南竹院”,此為宗舊宅。宗母好居樓,妻黃氏(家譜載為許氏)出奩資買宅寧湖,為新居起亭掘井以居母,人稱“孟井”。其遠孫制置使孟珙,因舊址建祠后,為都司署,康熙丙子(公元1696年)都司陳正國假寐,夢古衣冠人,修髯偉干,揖曰:“孟氏家在此久湮矣,借公治之。”因浚其井為之記。
《江夏舊志》又謂:宗宅即今左衛(wèi)署,或者其僑寓歟?宗公故宅在江夏者三:一、賓陽門外,白鶴山是先人舊宅;一、寧湖前,即今都司署,現(xiàn)為被服廠者;一、即武昌左衛(wèi)署,現(xiàn)為“昭忠祠”者(見《湖北通志》)。友人,黃安(紅安)張文烺佩之,買武昌牙厘局街,撫標左署內(nèi),掘有一石云:為“宗公故宅”建有孟亭。潛江甘藥、樵鵬云:“有跋武昌濮(pú樸)”。
智詮鉅南有詩云:
城東張子宅,舊是孟公居。
純孝天能惑,幽棲畫不如。
監(jiān)魚人去久,系馬客來初。
便欲移家住,乞君分半廬。
亂后征文獻,飄于江上萍。
乾坤馀片石,風月入孤亭。
竹意班班綠,苔痕往往青。
未妨專一壑,終日戶嘗扃。
吾邑論先達,司空世所賢。
橋梁今已廢①,井水故依然②。
遺跡俱千古,斯亭足共傳。
只疑塵境里,別有一壺天。
① 江夏縣東南四十里有孟橋 ②今都司署前有孟井
繼旦公題,黃安張佩之文烺(同年省寓)孟亭詩七絕二首:
本是鳴珂故里人,城東別業(yè)景前民。
園林雪后應生筍,特辟一亭祀孟仁。
亭址遺碑記:
敝廬千古留待故人居,添來白雪樓頭景一樣。
——皮公染翰書
按:《江夏縣志》所載宗公古遺址:今考,為武漢市武昌區(qū)。原“白鶴山”現(xiàn)更名“鳳凰山”,在武昌實驗中學背后。共和國成立后,被武漢市醫(yī)療機械廠占用,現(xiàn)己成為該廠宿舍。原有“孟井、孟宗哭竹生筍處”大石碑、鐫刻“吳司空孟母墓園”的石牌坊、石砌的孟母墓、古色古香的應山祠、“哭竹亭”等古跡,絲毫未見蹤影。
■ 以上內(nèi)容由網(wǎng)友共享上傳,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nèi)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nèi)容或修改錯誤內(nèi)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孟宗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孟宗吧的網(wǎng)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