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嘉(公元322—400年),字萬年,東晉時陽辛人(今陽新縣龍港鎮富水)。334年起,歷任東晉廬陵從事、安西大將軍功曹、江州別駕、巴丘令、荊州刺史參軍,345年奉使進京,兵部委以尚書刪定郎,后調任從事中郎、長史,346年辭官回鄉,任陽新縣令,良謀善政,被譽為“無比倫比之陽新賢令”。400年,卒于家中,享年51歲。<br> 孟嘉出身名門,滿門俊彥。曾祖父孟宗是三國時吳國豫章太守,官至司空,曾以行孝著稱于世,《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冬生筍”的故事,孟宗死后葬陽新縣,子孫遂以陽新為家;祖父孟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弟弟孟陋,是著名的學者和隱士,著有《注論語》一書;岳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被封為長沙郡公。孟嘉為陶侃第十女婿。后來孟嘉的第四女兒又嫁給陶侃之孫陶逸,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可見陶孟兩家當時是互相通婚,姑舅連親。<br> 孟嘉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風流倜儻,瀟灑儒雅。他幼年喪父,但很有修養、膽量和才華,年輕時就很受同輩人的尊敬。東晉初年,中書令庾亮出鎮武昌(今鄂州)兼江州(今九江)刺史,聞當地才子孟嘉之名氣,召他為從事,佐理軍務。在衙門中孟嘉平易近人,沒有架子,說話辦事很隨和,他的公正、謙讓、學識,深得下土信服。一天孟嘉巡視回來,庾亮傳見他,問及廬州的風俗及利弊得失,孟嘉坦然回答:“我不知道,這事還得回去問問隨從官員。”庾亮以拂塵掩口笑著對他弟弟庾翼稱贊說:“孟嘉的確是一個有德行的人!”還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盛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褚裒也久聞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謀面。便問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這時,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離主位和客位都比較遠,在一個不起的角落里。庾亮有心試試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認出他?”褚裒掃視全場,拈須略一沉吟,指著遠處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這位氣度不凡、與眾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庾亮見老朋友能在袞袞諸公中一眼認出孟嘉,十分高興,從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br> 庾亮死后,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孟嘉非常喜歡喝酒,即使喝過了量也不會失態,而是借著酒興抒發情懷,旁若無人。有一次,桓溫問他:“酒有什么好,你那么嗜好?”孟嘉回答說:“明公還沒有得到酒中的真趣。”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屬下的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并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迷人。突然一陣秋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么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太原人孫盛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寫好后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后遂用“龍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參軍帽、落帽參軍、風落帽”等稱揚人的氣度寬宏、風流倜儻。<br> 345年,孟嘉奉使進京,兵部委以尚書刪定郎。孟嘉不謝官,也不就職。晉穆帝司馬聃久聞孟嘉才名,賜見東堂。孟嘉不想見,以足疾不便拜見為由推辭,皇帝只好下詔派人扶著他晉見。此后,他調任從事中郎,稍后任長史。346年,他辭官還鄉,任陽新縣令。在衙門中,由于他為人嚴正,很少閑雜人員來往。孟嘉很愛讀書,如果讀書有了心得,內心喜悅,就駕車到龍山,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直到天色昏暗才痛飲而歸。孟嘉也是非常熱愛自然的。在任長史時有一次他的上司桓溫曾問他,為什么音樂弦奏不如管奏,管奏不如口唱?他回答說:那是一個比一個更接近自然的緣故。400年,孟嘉病逝,墓葬于陽新縣龍港鎮龍山麓的孟家堰。<br> 孟嘉的歷史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分兩個方面,一是對外甥陶淵明的影響。陶淵明雖然出身名門,但到他父親一代,家勢衰落。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庶母病逝,只得與生母孟氏和同父異母妹妹三人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他不僅像當時一般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學了儒學《六經》和文、史及神話之類的“異書”,同時接受了儒學、道家兩種思想影響,培養了“猛者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兩種不同的志趣。這時孟嘉雖已去逝,但陶淵明通過母親對外祖父為人處世了解得非常透徹。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遺風。學者逮欽立說:陶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這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可以得到印證。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描述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他還在《飲酒二十首并序》(十四)詩云:“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由此可見他的讀書、飲酒習慣跟 外祖父確實如出一轍。陶淵明對其外祖父孟嘉是非常敬佩的,母親去逝后,為紀念母親,他專門為外祖父作傳 ,即《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以稱道的口吻論述了外祖父孟嘉很多逸事。陶淵明后來成為著名隱士和田園詩人,可以說與外祖父是很有關系的。另一方面是孟嘉對后世文人的影響。“孟嘉落帽”,被傳為重陽佳話。許多著名詩人在重陽詩中都提及過。如李白《九日龍山飲》詩:“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杜甫《九日》詩:“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宋祁《九日置酒》詩:“邀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辛棄疾《玉樓春》詞:“思量落帽人風度,休說當年功紀柱。”康與之《重九詞》:“落帽孟嘉尋箬笠,漉巾陶令買蓑衣。”明朝著名文學家——后七子之一吳國倫(陽新縣浮屠鎮人),還曾親臨墓地祭掃孟墓,并賦詩云:“為問陽新令,誰與孟氏賢?孤墳不可吊,虛識永和年。”孟嘉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孟嘉出生地及生平故事遂發生在武昌,詳見本人所撰《陽辛車橋考察記》。
■ 以上內容由網友共享上傳,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族譜錄贊成該內容或立場。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 如果您認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可以 對其進行修改補充>>
■ 同時您還可以 進入孟嘉吧 與其他愛好和關注孟嘉吧的網友進行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