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WU  

03-06

33661次

3人

4個

9個

61人

2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兀氏后人看過來:“兀”姓風云!

在距三門峽市區(qū)西15公里的金水河畔,有兩個相距不遠的村子———陜縣原店鎮(zhèn)原店村和大營鎮(zhèn)兀家洼村,兩村的大部分村民有一個共同的姓氏———“兀”。據(jù)傳兀姓屬陜縣獨有,在我國其他地區(qū)鮮有發(fā)現(xiàn)。
《百家姓》中沒有兀姓,20世紀80年代匯載了全國5600多個姓氏的《貴姓何來》一書也沒有兀姓,《辭海》、《辭源》、《新華字典》中,也沒有“兀”作為姓氏的詞條。
那么“兀”姓究竟來源何處?
1936年版《陜州志》卷五《族姓》里有這樣的記載:“原店村兀氏為北魏安樂王元鑒之后。”
元鑒何許人也?他與陜縣之“兀”姓到底有沒有關系?其后人為何會姓“兀”呢?
要揭開這一謎底,還得從北魏說起。北魏又稱拓跋魏、元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中央王朝,其創(chuàng)立者是鮮卑拓跋部的拓跋 。鮮卑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鮮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東北部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一帶,后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yè)”,*游牧為生。公元4世紀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后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zhàn)后,拓跋 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經過拓跋 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進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和太武帝拓跋燾的“雄才大略、連年征戰(zhàn)”,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
公元471年,北魏獻文帝長子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被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向著進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設平城,倡明禮樂,督課農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風,廣開言路。公元493年,為鞏固對中原的統(tǒng)治,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詔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余所有鮮卑人也都改了姓氏。“遷都”、“改姓”兩項重要改革措施不僅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元鑒,字長文。其祖父拓跋長樂為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時被封為安樂王,孝明帝時元鑒襲安樂王爵位,初為秘書監(jiān)(掌圖書經籍,從二品)。元鑒文韜武略,驍勇善戰(zhàn),曾為北魏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由于其對當政者心存不滿,最終成為朝廷的叛臣。
《資治通鑒》第一百五十一卷記載,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廣陰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義軍葛榮俘斬。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詡詔令元鑒任相州(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刺史、北討大都督,兼尚書左仆射和北道行臺尚書令,與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討葛榮。元鑒“幸魏多故,陰有異志”,“潛圖叛逆”,裴衍“覺其有異”,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鑒部下別將嵇宗“馳驛告變”,元鑒“據(jù)鄴反”。孝明帝即詔令裴衍與都督源子邕、李神軌等合圍鄴城。8月17日鄴城破,元鑒被斬,首級被傳送至洛陽。
元鑒死后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統(tǒng)治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的北魏王朝徹底走出了歷史舞臺。

唐《元和姓纂》載:“兀,后魏改安樂王為兀氏。”
宋鄭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載:“十三曰以兇德為氏,十四曰以吉德為氏。此不論官爵,唯以善惡顯著者為之。……后魏惡安樂王元鑒為同姓,故改元為兀。”
這是史籍中有關改元姓為兀姓的確切記載。可見兀姓確實由元而來,而且是因為安樂王元鑒之故而改的。
北魏立國以來,刑法嚴峻,被處以死刑者極多,特別是對于謀反者要實行族誅,甚至其子孫雖養(yǎng)于外族人家中,也要“追還就戳”。公元452年(北魏興安元年),文成帝準大臣源賀上奏,“寬宥死囚”,改死刑為戍邊,并不再誅殺族人。因此,元鑒被斬首,而其族人未被誅殺。但孝明帝元詡以為元為國姓,元鑒以謀反絕其藉,不得姓元,乃“詔改其元氏”。于是,元鑒的家人只有從京城洛陽遷往附近州縣避難,并改了元姓。
據(jù)傳元鑒被殺前囑其長子元覽:“吾死后汝即改姓兀氏,永不得復姓。”竊以為,元鑒之所以讓其后人改元為兀,一方面是暗示元去頭為兀,讓后代銘記祖先殺頭之恨;另一方面也在激勵后人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以求東山再起。《辭海》中“兀”字有“兀魯思”的詞條,是蒙古語“領地”、“國家”的意思。作為北魏王朝掌管圖書經籍的秘書監(jiān),元鑒選擇“兀”字作為其后人的姓氏可謂煞費苦心。
元覽最終改名兀覽,在金水河畔安家置業(yè),幾代人后遂為村落。因兀覽后人在村中經商開店,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元氏祖宗,村名就取元之諧音“袁”,稱為袁店村。宋代石佛龕“大宋國陜州陜縣曲泉鄉(xiāng)大成保袁店村”石刻,現(xiàn)在還較為完好地保存在陜縣文化館內,證明原店村原來名為袁店村。
經過近1500年的風風雨雨,現(xiàn)在的兀氏族人已發(fā)展到7000多人。除了陜縣原店鎮(zhèn)原店村和大營鎮(zhèn)兀家洼村的5000多兀姓人口外,另外還有兩支比較重要的兀姓聚居地,一支在陜西省藍田縣 湖鎮(zhèn)的兀家?guī)r村,該村有家譜記載:明朝天順三年,因黃河決口、蝗蟲蔽日,民不聊生,原店村有名叫兀從益的與妻徐云翠擔挑4個兒子從陜州逃荒到此,至今已有1000余口人;另外一支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qū)的西橋村,據(jù)載該村兀氏是明朝初年因躲避兵荒遷去的,現(xiàn)有70余戶350余人。

從公元527年到現(xiàn)在,兀姓族人已在陜縣繁衍生息了1478個年頭,其間也出現(xiàn)過幾位載入典冊的名人,均為原店村人。其中一個叫兀禮夫,清道光年間人,官至布政司(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部級官員)。據(jù)載,道光十二年,做了布政司的兀禮夫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兀家寨。據(jù)傳兀家寨之規(guī)模、奢華及精雅,可與山西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相媲美。至今在原店村仍保存一四合院,被當?shù)厝朔Q作“兀家大院”。
在一個深秋的陰雨天,我和幾位朋友慕名來到原店村,沿著灑滿黃葉的金水河向南,穿過一處隴海鐵路橋再折向東幾十米,便到了“兀家大院”。
推開那扇厚重的木質大門往里看去,不得不承認,雖然這里的一切都已老舊,但宅院的建筑布局、結構以及磚雕、石雕、木雕、彩畫等都有著相當?shù)乃疁省,F(xiàn)存的“兀家大院”分東、西兩院,西院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視,其整體格局呈繁體“喜”字。東院現(xiàn)已廢棄,西院還有一戶兀姓人家和一戶張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為典型的二進四合院,進門有影壁墻,前面是大門廳,穿過二門樓與門廳正對的是正房,東西兩側是廂房,廂房和門廳中間有相對的耳房。
迎門的影壁墻上有一幅名曰“百鳥朝鳳”的磚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稱為“百鳥朝鳳”院。歷經百年的歲月滄桑,原來的青磚影壁已呈土黃色,但仍以其意趣盎然、繁復華麗的構圖和細膩圓熟的刀工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影壁墻高約5米,由正中央一只被百花簇擁的鳳鳥和周圍花枝叢中數(shù)十只鳥兒組成。中間的鳳鳥體態(tài)輕盈、高雅大度,做展翅欲飛狀,只可惜鳥頭已不知去向。周圍的數(shù)十只鳥兒點綴在二十幾個花枝纏繞的小方格內,這些鳥兒或棲或飛或鳴或兩相取悅,無不栩栩如生,嬌俏動人。傳說由于磚雕圖案上的花鳥形象太逼真,竟在影壁墻建好的當晚引來群鳥在院內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使得主人和鄰居無法入眠,主人一氣之下命人把正中央那只鳳鳥頭打掉,大院才恢復了寧靜。
  過影壁墻右拐可進入門廳,門廳建筑是整座四合院中最為考究的,采用框架式結構,即先立木質框架,后進行墻體修建,框架與墻體相互獨立,亦即“墻倒屋不塌”的建筑風格。據(jù)現(xiàn)在的屋主、68歲的兀長茂老人介紹,原來的門廳共有相通的5間約150平方米,現(xiàn)在被他們用土墻分割,堆放家什雜物。站在一堆雜物中抬頭看去,只見屋頂?shù)拇_、梁等呈深紅色,看上去穩(wěn)重潤澤。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橫梁上的那些木雕彩繪,雕工的繁冗細膩自不必說,即便是那些蓮花造型的彩繪,或粉或綠或黃或白,至今看上去依然艷麗奪目。
 門廳與正房南北相對,正房原為5間,現(xiàn)存3間,如今已廢棄。正房前面是東西對稱的廂房各4間,這就是西院的內院,外院與內院由一造型別致的小門樓隔開,為二門樓。二門樓也算是兀家大院建筑藝術的精彩之筆,上面的木雕作品極盡繁復精雅之能事,只是經多年風化,現(xiàn)已有些搖搖欲墜。西院的正房、廂房、耳房全部是兩層閣樓式房屋,房內鋪設的樓板至今仍能承載重物,屋前都有廊檐,屋的高度依次降低,屋頂及過廊的拐角處鑲嵌有不同的木質彩色圖案紋飾。
站在兀家大院門口,兀長茂老人指著一路之隔的隴海鐵路說,修鐵路前,兀家寨的正院還在,為一處五進院,因為修鐵路被扒掉了。現(xiàn)存的兀家大院,充其量只是當年兀家寨的一個“家眷院”。如今,大院還經常會迎來一批批前來參觀的客人。是啊,即使繁華落盡,風流亦被雨打風吹去,那些一路走來的曾經鮮活生動的生命與藝術的氣息,也會吸引許多如我一樣的游客,在一個偶然的日子,在兀家大院作一次短暫的駐足。




“兀家大院”西院




留存下來的“兀家大院”西院,當今看來仍使人感受到他昔日的金碧輝煌。




大院迎門影壁墻上的“百鳥朝鳳”磚雕,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這塊大匾額(據(jù)說由“皇上”頒發(fā)的)如今已漆銹斑駁,被收藏在大院門房的樓上。



希望兀氏后人能來此一游,共同將兀氏遺產保護、修繕,發(fā)揚兀氏創(chuàng)業(yè)歷史,繼承兀氏創(chuàng)業(yè)精神,為兀氏造福,為人類造福。

作者:兀貫勞   回復:0   發(fā)表時間:2010-06-07 20:54:43

族譜錄紀念網
 
發(fā)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