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53805次
0人
2個
2036個
62人
特別提示:本文綜合了多種網絡資料,以為博友提供參考。 一、如何預防核電站爆炸后的核污染和核輻射轉載自希熱多吉師兄博客,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d94f401017e09.html早晨接到我們歐美同學會學長發來的短信,內容如下: 緊急通知!日本福島核電站已經發生爆炸,中國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同胞(尤其是沿海城市),為了預防核輻射,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如果刮東風、東北風、東南風的時候,出門要帶口罩,穿長衣(白色為好),最好每天洗澡,多攝入含有碘的食物!盡可能不接觸海水,不要飲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鮮。英國電視臺也播出了緊急聲明:(亞洲區域)人們出門一定要帶雨衣或雨傘,通常情況下,核爆炸后下的雨,如果淋在皮膚上可能會導致癌癥或灼傷皮膚,特別請遮蓋脖子,因為輻射會刺激甲狀腺。遇到雨天最好留在室內。 出于預防和安全的目的,我覺得這條短信應該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請大家轉發給身邊的親友!有居士問:碘是最容易吸收輻射的,為何要多食入含碘多的物質?我查閱了一下資料:碘-131是本次核泄漏事件中,在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之一。它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被人體吸入后可能引發甲狀腺疾病。預先服用含有穩定碘同位素的藥片,可以阻斷人體甲狀腺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由于碘不易在甲狀腺中積聚,短時間內就能排出體外,從而減少碘-131對人體的放射性危害。為防止核輻射對民眾的傷害,日本政府已計劃向核電站附近居民發放防止碘-131輻射的藥物——碘化鉀片。 專家稱,核事故突然發生后,如果缺乏碘化鉀供給,服用其他含穩定性碘制劑或富含碘食物也可取得一定防護效果。以最為常見的碘含片——華素片為例。華素片又稱“西地碘含片”,采用來自深海海帶中提取的純天然植物碘,華素片每片含碘1.5mg,日常用于預防和治療咽喉發炎、口腔潰瘍等口喉疾病,具有良好的殺菌消炎功效。華素片的使用方法:成人每日含服3~5片。 此外,海產品一般都富含碘,其中以海帶和紫菜含碘最為豐富,多吃此類食品也有助于抵抗核輻射。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11/03/14/2502@6729288.htm關于核污染的一些常識:核污染的定義:主要指核物質泄露后的遺留物對環境的破壞,包括核輻射、原子塵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還有這些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后帶來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質污染的水源對人畜的傷害。 核武器爆炸會導致:1、熱輻射傷害 2、核輻射傷害 3、放射性存留核爆炸不會引起明顯的氣候變化,但會在事故發生地及一定距離范圍內存留放射性。 核污染的起因有:核武器實驗、使用,核電站泄露,工業或醫療上使用的核物質丟失等。 核污染的危害:其危害范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后處理危險復雜。核爆炸產生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對周圍產生很強的輻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還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人會出現頭暈、頭疼、食欲不振等癥狀,發展下去會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癥狀。如果超劑量的放射性物質長期作用于人體,就能使人患上腫瘤、白血病及遺傳障礙。 放射性物質不僅沉降在爆炸點附近,還能飄落到非常遙遠的地方,而且它對環境的輻射污染時間相當長,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都不會消失。核子武器爆炸后通常是以三種殺傷為主:光輻射、沖擊波、核輻射。核子武器爆炸瞬間發出的強光會使眼睛出現暴盲、失明,所以首先是眼睛不要面對爆炸點。要逃到低于地面的坑洞 地下室等地方 避免沖擊波對人體的直接傷害防止核輻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盡可能的往爆炸中心點以外的地方逃離 (以上內容取自網絡,供大家參考) 二:權威指導——如何防核輻射http://news.hexun.com/2011-03-15/127937665.html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貝克勒爾在研究軸礦的熒光現象時發現軸鹽礦發射出類似X射線的穿透性輻射。兩年之后,法國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從軸礦中相繼發現的另外兩個能發射射線的新元素——釙和鐳。居里夫人稱這種能自發釋出射線的性質為放射性。 2、核輻射有哪幾種? 輻射分為兩類。一類是電離輻射,這是指α(阿爾法)、β(貝塔)、γ(伽馬)、X和中子等射線。這些射線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電離(即原子或分子獲得或失去電子而成為離子)。電離輻射按粒子帶電情況又可分為帶電粒子輻射(如α、β、粒子)和不帶電粒子輻射(如中子、X和γ射線)。另一類是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聲輻射、熱輻射和低能電磁輻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線有些什么特點? (1)α粒子:是高速運動的帶正電的氦原子核。它的質量大、電荷多,電離本領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氣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張紙就可以擋住。 (2)β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它帶付電荷,質量很小,貫穿本領比α粒子強,電離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線在空氣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異,一般為幾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屬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機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較好地阻擋β射線對人的照射。 (3)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高能電磁波。它不帶電,不具有直接電離的功能,但可以通過和物質的相互作用間接引起電離效應。γ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在空氣中的射程通常為幾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擋γ射線,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墻或重金屬(如鐵、鉛)板塊。 (4)中子射線:是由中性粒子組成的粒子流。不帶電,穿透能力強。它像γ射線一樣可通過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的次級粒子間接地使物質電離。通常將中子按其能量由低到高分為熱中子(小于0.5電子伏)、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高能中子(大于10兆電子伏)。日常使用的中子源(如镅-鈹中子源和釙-鈹中子源)或某些加速器存在中子防護問題。 (5)X射線:在各種放射線中,人們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線。它和γ射線一樣,是一種高能電磁輻射,有較強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過與物質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質間接地產生電離效應。它與γ射線的不同之處是能量較低,通常是高速電子轟擊的金屬靶產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發衰變釋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屬板塊來屏蔽X射線。但對低能量的軟X射線(如總稱,輻射源就是電離輻射的來源。一個裝置,一個物體,一件東西,只要能發射出電離輻射,就可以把它稱為輻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質制成的、能產生電離輻射的物質或實體,它也屬于輻射源。密封放射源是指密封在包殼或緊密覆蓋層里的放射源,不是密封的放射源稱非密封源。 射線裝置是指能發射X,γ或中子射線的各種裝置,通常是指X射線機、加速器、中子發生器等裝置。 7、什么是外照射?外照射的途徑是什么? 由放射源或輻射發生裝置(如粒子加速器)釋出的貫穿輻射由體外作用于人體,稱為外照射。在向環境釋放大量放射性物質的事故中,向下風向移動的放射性煙云以及已沉降于設備、建(構)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質也可成為人體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們每時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輻射的照射。在生產、應用電離輻射源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還受到附加的職業照射。鄰近生產、應用電離輻射源地區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響的公眾,同樣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眾,同樣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電離輻射源的醫療診治措施(如X射線檢查、放射治療)時,受檢者或病人也會受到電離輻射外照射。一旦發生核與輻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與輻射的恐怖襲擊,則可能導致較高水平的外照射。 8、什么是內照射?內照射的途徑是什么? 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質經由空氣吸人,食品或飲水食入,或經皮膚、傷口吸收并沉積在體內,在體內釋出α粒子或β粒子,對周圍組織和器官造成照射,稱為內照射。在正常作業或事故性釋放時,放射性物質一般通過空氣和水的途徑進入周圍環境,在環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徑(包括食物鏈),最終到達人體。 經由空氣和水兩種流出物途徑使公眾受到內照射時,涉及的環境介質有空氣、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飼料等。 13、核與輻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核與輻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一般來自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中的彌散,它將造成環境(大氣、水、地面、生態系統)的放射性污染,對公眾產生輻射照射。這種照射可以是放射性物質的直接外照射(包括來自空氣中、地面沉積的、以及皮膚、衣服上的放射性物質的照射),也可以是通過吸入污染的空氣或食入污染的水與食物引起的內照射。輻射照射劑量十分低時不會有急性效應發生。隨著受照劑量增大,受照人數增加,癌癥發病率會有所增加。只有在劑量較高時,才可能出現某些急性損傷效應,在高劑量情況下可能導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帶來的另一危害是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不僅是在對恐怖事件的響應過程中,而且包括事件后的環境整治、去污恢復等過程中。 核與輻射恐怖事件需要特別關注的另一主要危害是對公眾會造成嚴重的心理社會影響。由于公眾對放射性的極度敏感性,其導致的心理影響往往比輻射對人體的危害要嚴重得多。 23、對外照射如何進行防護? 可通過三種途徑來減少外照射劑量。 一是遠離放射源。在處理一個廢棄、閑置或無主的放射源時,應盡可能利用長柄操作工具。有條件時,利用機器人遙控處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無執勤任務的人員應遠離放射源和不進入放射性污染區。 二是縮短與放射源接觸時間。因此,應加強對從事核與輻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人員的訓練,提高工作熟練程度,縮短作業時間。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線作用于人體的強度。在處理單個放射源時,也應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體(如鉛磚、鐵板、混凝土版)來減少人體的受照劑量。也可利用建(構)筑物和大型車船體對貫穿輻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內,里間的屏蔽性能優于外間,墻角處優于屋正中,更優于門后。 24、對內照射如何進行防護? 為防止放射性微塵的吸入,首先應避免揚塵使近地面空氣再度污染,如人員步行、車輛行駛或土工作業時,均應注意盡量減少揚塵。確實難以避免時則可采取加大車距、改變通過路線等方法避開多塵的地點,適當澆濕地面也可減少揚塵。對于放射性微塵,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較滿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塵的效果可達80%~90%,但是應正確佩帶口罩,防止側漏。 25、早期的防護措施是什么? 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后,特別是有較大量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后早期(1~2天內),對人員可采用的防護措施有隱蔽、呼吸道防護、服用穩定性碘、撤離、控制進出口通路等。隱蔽、撤離、控制進出口通路等措施對來自煙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煙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體內污染,以及來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護效果。 26、中期的防護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階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沉積于地面,有時放射性物質還可能繼續向大氣釋放。此時,對個人而言除了可考慮終止呼吸道防護外,其他的早期防護措施可繼續采取。為避免長時間停留而受到過高的累積劑量,主管部門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計劃的措施將人群由污染區向外搬遷——避遷。還應考慮限制當地生產或儲存的食品和飲用水的銷售和消費。根據這個時期人員照射途徑的特點,可采取的防護措施還有在畜牧業中使用儲存飼料,對人員體表去污,對傷病員救治等。 27、晚期的防護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復期)作出防護措施決定所面臨的問題是在早期、中期階段已采取防護措施的地區是否和何時可以恢復社會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進一步采取防護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徑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懸浮物質引起的內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通路、避遷、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儲存飼料和地區去污等。 28、一旦出現了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應怎么辦? 一旦出現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獲取盡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關于突發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門的決定、通知。為此,應通過各種手段(電視、廣播、電話等)保持與當地政府的信息溝通,切忌不可輕信謠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當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護措施。如:①選用就近的建筑物進行隱蔽,減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氣的吸入。關閉門窗和通風設備(包括空調、風扇),當污染的空氣過去后,迅速打開門窗和通風裝置。②根據當地政府的安排,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現場,避免撤離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作用。③當判斷有放射性散布事件發生時,應盡量往風向的側面躲,并迅速進入建筑物內隱蔽。④用濕毛巾、布塊等捂住口鼻,進行呼吸道防護。⑤若懷疑身體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換衣服來減少放射形成污染。⑥聽從當地主管部門的安排,決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當地的食品和飲水。出現核與輻射恐怖事件,公眾要特別注意保持心態平穩,千萬不要惶恐不安。 32、什么情況下需要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公眾應注意什么? 個人防護措施主要是指人員呼吸道和體表的防護。當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污染時,用簡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質的劑量減少約90%。可用各種日常服裝,包括帽子、頭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對人員體表進行防護。當人們開始隱蔽及由污染區撤離時,可使用這些簡易的防護措施。簡易個人防護措施一般不會引起傷害,花費的代價也小。 應對已受到或懷疑受到體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員進行去污。方法簡單,用水淋浴,并將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起來,直到以后有時間再進行監測或處理。不要因人員去污染而延誤撤離或避遷。人員去污染措施的風險和困難較小,但要防止將放射性污染擴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區。 33、什么情況下服用穩定性碘?應注意什么? 在涉及放射性碘的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早期和中期,有可能攝入放射性碘并濃集于頸前部的甲狀腺內,使這個器官受到較大劑量的照射;此時,服用穩定性碘是減少甲狀腺對吸入或食入的放射性碘吸收的一種有效的預防性措施。若在攝入含有放射性碘的放射性物質以前6小時服用穩定性碘,幾乎可完全阻斷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的沉積。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穩定性碘,則可阻斷90%的放射性碘在甲狀腺內沉積。這項措施的有效性隨實施時間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數小時內服用穩定性碘,仍可使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 服用穩定性碘一般不是單獨采用的一種防護措施,它常與隱蔽、撤離等措施同時進行。對成年人推薦的服用量為100毫克碘(相當于130毫克碘化鉀或170毫克碘酸鉀);對孕婦和3~12歲的兒童服用量改為50毫克;3歲以下兒童服用量為25毫克。上述推薦的服碘量風險不大,僅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映。 有些人群,如妊娠婦女、嬰兒、兒童和16歲以下青少年在服用穩定性碘時應予以注意。還有些人,如甲狀腺有結節者,突眼性甲狀腺中已治愈者、曾接受過放射性碘治療者,甲狀腺慢性炎癥性疾病病人、甲狀腺單側切除者、有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對碘過敏者和某些皮膚病(痤瘡、濕疹、牛牛皮癬)病人,應慎用或不用穩定性碘。 34、什么情況下應控制食物與飲水? 當食品和飲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濃度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水平時應禁止或限制使用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國家一標準將食品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消費食品,一類是牛奶嬰兒食品和飲水,對后一類食品控制較嚴;將核素分為4種,分別規定了需采取干預行動的濃度水平。 在事件后(通常從中期開始)進行食物控制時,可考慮采用多種方案來降低食品污染水平,并在食品生產和分配的不同階段進行控制。許多食品在出售前進行適當處理,可明顯降低其污染水平。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滌、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溫下保存,使短壽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變,以達到可食用的水平。對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過濾及離子交換等方法消除污染。如這些措施仍未能達到要求時,最后,還可以完全禁止銷售。通常,在能夠得到未受污染食品供應的情況下,采取禁止銷售和食用受污染食品的措施,風險不大。 參考資料:陳竹舟葉常青《如何應對核與輻射恐怖》北京:科學出版社
作者:夏衛亞 回復:4 發表時間:2011-03-16 14:15:58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
作者:夏衛亞 發表時間:2011-03-16 14:18:43
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16日報道,福島縣災害對策本部表示,16日上午8點,他們對福島市內自來水管內的水進行了檢測,發現了少量的放射性物質,其中放射性物質鈾為每千克水177貝克勒爾(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放射性物質銫為每千克水58貝克勒爾。
作者:夏衛亞 發表時間:2011-03-16 20:36:53
頂!
作者:王成哲 發表時間:2011-03-21 18:39:31
新華網東京3月22日電(記者藍建中)東京電力公司22日下午宣布,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以南8公里處,檢測到海水中的放射性碘-131濃度達到標準值的80.3倍,核電站以南16公里處這一濃度為標準值的16.4倍,確認海水遭受放射性污染的范圍在擴大。 東京電力公司說,盡管核電站污染海水范圍有所擴大,但核電站排水口附近放射性碘的濃度已下降。東京電力公司對22日晨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水口附近采集的海水進行檢測后,發現放射性碘-131的濃度是日本法定限度的29.8倍,而21日下午在同一地點采集海水中的這一濃度是法定限度的126.7倍。
作者:夏衛亞 發表時間:2011-03-23 21:01:5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