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3010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介山饒氏家譜序言節錄湖北赤壁饒有武輯錄批注2015-11-3現在譜上的遠祖世系圖表,是通過歷屆修譜者不斷修改,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歷次所修的譜,現在是看不到的,哪次修譜作了一些什么修改,我們無從得知,只能從歷屆所撰序言中看到一些端猊。下面節錄的是江西豐城介山饒氏家譜中有關遠祖的敘述,主要是想看看,介山一支是何時歸附元亮支的。供家譜研究者參考。■①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金養素致序《介山饒氏族譜續編序》節錄相傳至東漢,諱斌字宣烈者,本昭武人也,任漁陽郡太守,封東平侯。晚年徙居建昌南城。歷顯祖彥明公復徙撫之臨川招賢鄉述陂里。彥明九世孫德秀字世顯,任吾豐修職郎,卜居址名其地曰介山,知可為不拔之業,百世之根本系于此也。此序中說到的人物有:斌→彥明→世顯。----這里沒說元亮。■②明嘉靖戊午(1558年)西野李璣撰《介山饒氏重修族譜序》節錄饒姓本屬楚大夫伯芬后,遞傳秦漢代有顯臣,至東漢為漁陽太守諱斌者,封東平侯,食邑饒陽,因號楚為饒,肇居白干,盛于盱撫。歷傳至修職郎世顯公,任吾豐二尹,卜居址于介山,介山之饒自茲始也。此序中說到的人物有:伯芬→斌→世顯。比前序少了彥明,增加了伯芬。----此序中也沒說元亮。■③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饒璽汝行甫撰《介山饒氏族譜序》節錄肇于宣烈,繼于彥明,徙于世顯,是為介山一世祖。此序中說到的人物有:斌→彥明→世顯。此序又去掉了伯芬,回到了前面。----此序中還是沒有說元亮。■④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饒逢泰撰《介山饒
作者:饒有武 回復:3 發表時間:2020-05-29 20:40:59
■④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饒逢泰撰《介山饒氏重修族譜由》節錄饒氏系出楚大夫伯芬,芬公之后有暄公者,為秦洛陽統制,在西漢有熹公、威公,一為黃門侍郎,一為魯陰太守。綿延世次,歷千百代,逖罔所稽者,概弗敢厚誣。迨迄東漢,而宣烈公作則予饒之初祖也。祖諱斌字宣烈,初守漁陽郡,后晉封東平侯,本昭武人也。晚謝政遷盱之南城縣,饒姓蓋始。大越唐天寶,傳二十六世而生亮,亮生彥明。明自南城游學撫之臨川述陂里,因家焉。此序中說到的人物有:伯芬→暄→熹→威→斌→亮→彥明。----人物多了起來,比較前面多了暄、熹、威,亮在此序中出現了。這里說的“亮”是不是現在流行的“元亮”呢?《披閱新譜辨》中說:“今新譜冠元于亮,此一疑也。亮字文熙,娶潘氏;元亮諱素,娶吳氏,二疑也。名字既殊,娶配亦異,而葬地兩譜俱葬載南豐白舍郭家坑,何也?”意思是:現在的新譜將亮字前加上元字,將原來的亮變為了元亮,這是一個疑點。亮字文熙,夫人姓潘;而元亮名字叫素,夫人姓吳,這是第二個疑點。亮與元亮名字不同,夫人也不同,但是葬地卻相同,都是南豐白舍郭家坑,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看來,亮并不完全是元亮。在以前的序言中沒有亮,此序中出現了亮,可能是修譜的先賢們看到別處的譜中有元亮,又在“全國一祖”、“全國元亮”的錯誤觀點指導下,有意將元亮加入本支世系。但徒然插進一個先祖,似乎突然,就用一個亮字代之,名字不同,妻子不同,總要有些相同的吧,就來一個葬地相同。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既不與全國脫節,又不至憑空捏造。若亮真的是元亮,則元亮是明朝萬歷年間被后人任命,走上領導崗位的。序中所述人物,大多有官職,元亮沒有官職,有可能當時還沒有任命官職,是再后來任命現有官職的。注意:此序寫于明朝萬歷年間。此序與上序應該是同一修所撰。■⑤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健體乾氏撰《介山饒氏續修族譜由》節錄第修之必核實而無誣,庶可以信今而傳后。否則,不獨不相維系,而且賊本以害義,奚取于修焉。若吾饒氏之譜敢曰信且傳矣。饒為楚大夫伯芬之裔,伯芬公生成,成公生滿,遞傳至暄公,為秦洛陽統制,又遞傳至熹公,為黃門侍郎,自漢及唐,代有聞人。正公以詩賦中天寶進士,徙居為述陂始祖。傳九世孫至世顯公,任豐邑二尹,卜宅介山,即我族之基祖也。上下相傳,世系清,支派辨,秩然而不紊者,蓋可徵也。伯芬→成→滿→暄→熹→正→世顯----人物又有變化,多了成、滿、正,少了威、斌、彥明,同時少了重要人物亮!述陂始祖由彥明變成了正。此序在源流敘述之前,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通言論,意思是修譜要真實。“第修之必核實而無誣,庶可以信今而傳后。否則,不獨不相維系,而且賊本以害義,奚取于修焉?若吾饒氏之譜敢曰信且傳矣”,意思是修譜要核實無誤,才能使現在的人相信,才能傳給后人。不然的話,不但不能使家族凝聚,而且錯誤的禍根損害正理和道義,我們怎么能這樣修譜呢?追求真實,我們饒家的譜才敢說可信,傳給后人才問心無愧。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當年修譜的先賢們為了確定遠祖世系,是有激烈爭論的。“賊本以害義”這話說得很重,大家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才甩出這樣的狠話。當然,不見得撰序者的意見就是正確的。我看,全是“賊本”!還可以看出,遠祖世系并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步步增多,逐步完善的。此序中的“賊本以害義”,介岡《初修譜序》中的“追補而強合”,以及寧鄉譜序中的“祖人之祖”,都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了撰序人對胡編亂造強烈的不滿。歷代修譜胡編亂造是主流,收編整合是方向,在一姓一統的大合唱中也有一些不合諧的音符。但他們最終還是未能阻擋“全國一統”的潮流,他們的子孫還是把別人的祖宗牌子供到了自家的神龕上。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5-29 20:42:15
■⑥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中澡撰《介山饒氏譜重修序》節錄按其系出楚大夫伯芬,厥后裔孫諱斌者,東漢時任漁陽太守,始居建昌南城。傳到彥明公,徙述坡,為述陂一世祖。彥明九世孫字世顯者,復徙豐城,為介山一世祖也。此序中說到的人物有:伯芬→斌→彥明→世顯。這篇與上一篇撰寫時間相同,是同一修所撰。與上序中的人物有出入。可見擯棄亮占了上風,從此以后的序言中,再也沒有出現亮了。■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臨川李緩撰《介山饒氏譜序》節錄考饒之所自出遠祖伯芬為楚大夫,厥后裔孫宣烈公,東漢時任漁陽太守,徙居建昌南城。而述陂始祖則宣烈公之三十三世孫彥明也,介山基祖則又彥明公之九世孫世顯公也。其間人物與上序一樣。看來是人云亦云。■清朝嘉慶二十五年八修、光緒元年九修,都有序,但沒有敘述源流。■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修,陳珍子歟撰《介山饒氏十修宗譜總序》粵稽介山饒氏彥明公,自南城游學于撫之臨川述陂里,遂家焉。推原其始,系出漁陽郡守,晉封東平侯斌公之裔。越數傳,有世顯公丞劍邑,即彥明公之九世孫,見介山有讓水廉泉之美,遂攜子善友公、孫道夫公,始由述陂而徙于介山。斌----彥明----世顯。此序中沒說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修紀亮憲章撰《介山饒氏十一修族譜總序》相傳至東漢諱斌字先烈者,原昭武籍也,任漁陽郡太守,以功對(封)平陽侯,食邑堯陽,而平陽,為姓饒也,饒之有姓自是始。及晚遷南城,是為饒祖。越二十五世生福,福生元亮,元亮生彥明。此序中明確說到了元亮。這時是1946年。是介山譜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到了元亮。將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所說的“傳二十六世而生亮”,在亮前面加上了“越二十五世生福,福生元亮”。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5-29 20:42:57
■1990年十二修晃明撰《饒氏第十二屆重修族譜譜序》斌公晚遷贛省南城,是為饒祖。越二十五世生福,福生亮,亮生彥明。不知這里說的亮是元亮,還是老譜中的亮。亮前面加了福,應該是元亮。■2013年十三修有前言及譜序各一篇,沒有源流敘述。▲以上是江西豐城介山饒氏家譜序言。根據這些序言,可以作出如下結論:直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修,介山這一支饒氏仍在堅守自己的陣地,沒有歸于元亮旗下。認元亮為祖宗的時間,是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修。可見,歸附于元亮旗下,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江西豐城饒根保67歲,他給我發來短信說:“我是介岡異林公三十一世孫,曾參與過介岡十修,但十修譜卻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十修譜有些東西是胡亂加的,改的。前九修序,一直認植為始祖,十修卻成了元亮。是當時有人自作聰明跟風所至。介岡十一修,我溪頭饒家缺席,就是不愿以訛傳訛,辱及祖宗,誤導后人。”請參閱《讀譜札記3》,有更詳細的敘述。介岡是不是認元亮為始祖,是有爭議的,他們的譜牒文獻中先有《初修舊序》,里面沒有元亮,后將《初修舊序》改為《源流序》,里面有元亮。這兩個文獻,都是源流敘述,成文應都在百年之上。就是說,是認元亮還是不認元亮,曾進行過拉鋸戰。據根保先生所說,九修沒有元亮,應該用的是《初修舊序》。我有他們1988年修的十修譜,是王安標拍給我的,用的是《源流序》。不知何故,2010修的十一修又用了《初修譜序》。可以肯定,十一修是以元亮為始祖的,我雖說沒有他們的十一修譜,但從他們新撰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既以元亮為始祖,卻用了沒提元亮的序言,難道主編沒看《初修譜序》嗎?真搞不明白。由此可見,通讀古譜老序是很重要的,要看老序中是怎樣說的,不然,錯認了祖宗自己還不知道。現在元亮陣營中,各個小分支歸于元亮旗下,時間有先有后,并不是一齊加入的。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20-05-29 20:43:3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