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20139次

4人

5個

100個

1234人

117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山東省萊州市位于山東省東部,膠東半島西部,瀕臨萊州灣,萊州有山有水有海有島,氣候適宜,是人類生活的好地方,也是長壽之鄉(xiāng)。元朝元統(tǒng)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從河北省棗強縣遷至山東省掖縣(今改萊州市),從此掖縣開始有郝姓,郝伯全是掖縣郝氏家族的始遷祖。元、明朝時期,伯全公后裔主要遍布在山東省東部和河北省棗強縣,之后向東北華北擴散,當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國,乃至走出國門。所以介紹掖縣郝氏家譜情況,對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尋根問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故本文根據(jù)掖縣郝氏家譜資料做一簡要介紹,供郝伯全后裔宗親參考。
一郝伯全公的簡歷:
郝伯全是掖縣北陵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樹莊鐵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棗陽縣蔡陽鎮(zhèn)。據(jù)家譜記載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間,他出生在章陵的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連年戰(zhàn)爭,伯全公為避戰(zhàn)亂,于1284年率家室北遷河北省棗強縣定居。他在棗強創(chuàng)辦私塾從事教育幾十年,培養(yǎng)了幾代人,他的學生中出了幾個進士,因而深受棗強學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東遷山東省掖縣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歲,是一位老壽星。他臨終遺言:“掖縣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這里”,子孫遵照遺囑,將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畝九分,四周黃花灌叢,成為北陵郝氏先塋地。由于歷史的變遷,北陵疃早已不在了,但60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掖縣,無法進行祭祖活動,記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于1946年清明節(jié),我隨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塋地祭祖,當時先塋地僅剩下1至8世的墓碑,大革命年代連這些墓碑也被革命了,600多年的祭祖地消失了。但是掖縣郝氏后代仍稱郝伯全為掖縣北陵郝氏始祖。
二郝伯全后裔的遷徙與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個兒子。始祖認為:孩子大了不能都留在身邊,應該讓他們離家自謀發(fā)展。于是他在晚年決定分家,除留二兒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孫均需離家另立基業(yè)自謀發(fā)展。事實證明伯全公的決定是培養(yǎng)后代的英明之舉。根據(jù)始祖的決定,各方子孫陸續(xù)分赴各地另立基業(yè)。
1 始遷祖的大兒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棗強縣落戶,成為棗強縣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馬氏,生了兩個兒子(紹遠、文遠),成為棗強縣郝氏一大支系。
2 始祖的三兒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縣落戶,成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個兒子(綏遠、仕閔、彥昭),其后裔發(fā)展到山東北部地區(qū),成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3 始祖的四兒子郝宗禮娶王氏生了二個兒子(遵遠、明達)。郝遵遠、郝明達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到即墨縣落戶,成為即墨縣的開基祖,這一支系已擴展到嶗山、膠州、高密、平度等縣市成為青島市郝氏一大支系。
4 始祖的五兒子郝高儀遷到蓬萊縣落戶,為蓬萊縣的始遷祖。高儀娶江氏生了三個兒子(崇遠、榮卿、繼可)。郝高儀的后裔多去東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萊市的人不多,現(xiàn)在蓬萊市灣子口村還有其后裔17戶的支系。
5 留在始祖身邊的二兒子郝表正,生于1309年,卒于1399年。他以行商為業(yè),以忠孝為本,為始祖養(yǎng)老送終。表正娶唐氏生了三個兒子(明遠、文強、仕舉)。成為萊州市一大支系。
6 郝表正的長子郝明遠亦遵照始祖的離家創(chuàng)業(yè)的教導于明朝洪武年間東遷棲霞縣創(chuàng)業(yè),成為棲霞縣的郝氏始遷祖。由于棲霞縣的郝氏支系在明清兩朝出了三位進士,特別清朝著名經(jīng)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為祖爭光,棲霞郝氏名聲大振,家族昌盛,形成棲霞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17個鄉(xiāng)鎮(zhèn)72個自然村。是伯全公后裔中的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
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遠縣創(chuàng)業(yè)構(gòu)成了郝姓大縣,已知明朝永樂初年,第四世郝生、郝蔥遷到招遠縣大呂家村創(chuàng)業(yè)。第四世郝理、郝達二人遷到招遠縣南莊院村創(chuàng)業(yè)。第七世郝忠、郝興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張星集創(chuàng)業(yè)。第九世郝敬與第十世郝才支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城北橫掌后郝家村創(chuàng)業(yè)。第十世郝經(jīng)、郝孝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橫掌前郝家村創(chuàng)業(yè)。
三掖縣郝氏家譜簡介
根據(jù)家譜資料,掖縣郝氏家族始遷祖郝伯全從章陵帶來了唐宋時期章陵郝氏家譜,但是傳至某代傳丟了。伯全公從1284年北遷河北棗強,1333年又遷到掖縣北陵疃落戶,一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長達300多年間沒有修譜。到明朝永樂年間,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從北陵西遷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陸續(xù)從北陵外遷,北陵疃就消失了,掖縣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傳到第9世才首次修掖縣郝氏家譜。
1明朝萬歷年間的《掖縣北陵郝氏族譜》是掖縣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譜。伯全公的第9世郝從德(1554—1641年)第一次組織修掖縣郝氏家譜,并邀請了棲霞縣和招遠縣的伯全公后裔參加修家譜事宜。參加修家譜的有第9世郝從德、郝丞業(yè)、郝璽、郝昂、郝守栻(棲霞縣),第10世郝黨、郝有才、郝東齊、郝連第(棲霞縣)、郝良任(招遠縣南院莊)、郝寧(招遠縣張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遠縣南院莊)等12人。明朝萬歷22年(1594年)掖縣第一部郝氏家譜《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這是多么珍貴的遺產(chǎn)啊!我們今天所以還能知道我們的祖先,應該記住修譜者的功績。這里還要特別感謝修家譜的組織者郝從德,他開創(chuàng)了掖縣郝氏修家譜的先河,他十八歲入掖縣庠,二十六歲稟生,三十六歲貢生,三十九歲任掖縣東萊呂先生祠書院山長,后被薦掖縣學訓導,晚年告老還鄉(xiāng),做了一件修家譜的大好事,也為伯全公在棲霞縣、招遠縣、蓬萊等縣的后裔修家譜創(chuàng)造了條件。
2清朝康熙年間,第11世郝秉純又組織第二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1世郝秉純、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輔風、郝瑞、郝明、郝進顯、郝士圣(招遠縣橫掌),13世郝繼先、郝德輝、郝士逈(棲霞縣)、郝作樞(棲霞縣)、郝景春(招遠縣南院莊)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屆《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
3清朝同治年間,第16世郝吉午組織第三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倫、郝如瓚、17世郝化南、郝?lián)种t、郝士侹,19世郝毓慶(蓬萊縣灣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縣平里鄉(xiāng)麻渠社柳行郝氏譜牒》。這次修譜雖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沒有找到上兩次的家譜,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見到老譜。由于間隔了200年,時間長了一點。所以第三次修譜漏了第五世一輩人。
4民國初,17世郝松齡和18世郝學隆組織掖縣柳行村第四次修譜,參加修譜者:17世郝松齡、郝士忠、郝士德、郝士興、郝士純、郝丕駿,18世郝學隆、郝學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儀、郝元壽、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壽、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經(jīng)先、郝觀政、郝升庭、郝鴻業(yè)、郝慶林,20世郝日昇、郝長興、郝長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縣臨郭區(qū)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第四次修譜實為兩個修譜班子寫有兩本家譜,一是《四甲郝氏通譜》由郝松齡、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譜》由郝學隆、郝省山主稿。兩譜合為《掖縣臨郭區(qū)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此譜內(nèi)容較為豐富。
5民國29年柳行村第5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學隆、郝有倫、郝延奎,19世郝鴻治、郝壽山、郝桂山、郝運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長鴻、郝聚釗、郝同昌、郝蘭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縣西障區(qū)柳行郝氏通譜》
6,1970年柳行村第6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鴻治等3人,修成《掖縣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譜牒》
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屆修譜,是由19世郝維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萊州市平里店鎮(zhèn)柳行村郝氏統(tǒng)譜》。此次修譜歷時二年多的時間,他們查閱歷代譜牒資料,他們挨家挨戶的調(diào)查核實,他們無私的奉獻和努力,感動了廣大宗親,給予他們積極的幫助。有的幫助他們調(diào)查核實,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的家譜供他們核對,總之在宗親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譜《萊州市平里店鎮(zhèn)柳行村郝氏統(tǒng)譜》終于完成了。這部家譜解決了好多歷史遺留問題,找回了第五世一輩人,還幫助外遷的伯全公后裔解決了尋根問祖的問題。
在修譜過程中,我的胞弟郝維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堅持修譜,我回去看望他時已經(jīng)病危,但他還在核對修改家譜 ,令我十分感動。我就勸他:“好好養(yǎng)病,家譜的修改讓侄子們?nèi)プ觯P于郝姓起源問題,待我回北京去圖書館查一查,再告訴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沒有看到家譜的印成就離開了人世。為了實現(xiàn)我的諾言,也是為了紀念弟弟維明,我70歲才開始學習研究郝氏起源問題,由于文史基礎知識的不足,雖然堅持學習了8年,但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諸多問題
8萊州市郝氏有修家譜的傳統(tǒng),萊州市郝氏分三、四、七甲,實為三大支。每甲有家譜,四、七甲還有家廟,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譜,每家的家譜是一張近兩米高一米寬長方形紅紙,上面記有前十世的祖先(第7屆修譜后,從伯全公記起)左考右妣,只記兒子、兒媳,不記女兒,有點重男輕女。家譜每年春節(jié)前小年掛起祭祀,元宵節(jié)后收起。
萊州市除柳行村外,還有嬰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過西蒼上北村、掖縣城關、梁郭前郝家村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譜
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譜簡介
以上介紹了萊州市郝氏修譜情況,根據(jù)家譜資料知道,除了萊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譜。主要有:
1 青州《郝氏統(tǒng)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譜的是青州益都縣始遷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編修《郝氏統(tǒng)宗志》,并寫《郝氏族譜序》。青州郝氏家譜比掖縣家譜早了30年。前兩天在郝氏網(wǎng)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親寫到,他看到我寫的《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一文在留言中說他還不知道郝成通。根據(jù)家譜資料介紹,郝成通是掖縣始祖郝伯全的三兒子。在1333年隨父東遷掖縣路過益都時,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大戶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應允,郝成通成親落戶益都。郝錦甫之后有無家譜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譜但也遺失了,所以這位宗親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遷祖郝成通。
2棲霞縣有多部郝氏家譜。伯全公第三世郝明遠于明朝洪武初年遷到棲霞后,其后裔郝守栻、郝連第于1594年參加掖縣第一次修譜,1664年棲霞郝士逈、郝作樞參加掖縣第二次修譜。現(xiàn)在看到的棲霞家譜均為清朝的,有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郝聯(lián)蓀等修《棲霞郝氏曬書堂支譜》。這是伯全公后裔眾多家譜中唯一公開的家譜。還有光緒34年修《棲霞縣北埠村郝氏世譜》。另據(jù)家譜資料中介紹:伯全公第17世清朝著名經(jīng)學家郝懿行(1757—1825年)修過《棲霞縣郝氏家譜》,他為考查棲霞先祖世系和祭祖,于1806年來掖縣柳行村,我村七甲族人郝振清接待了郝懿行一行,“賓主聚處相歡,敘先世遠離情由,擇日祭祀,祭拜祖墓,合族皆陪,同到北陵祖塋,周視墓原,細閱墓表,敘支派源流。”但懿行未見到明朝掖縣祖譜,因當時柳行村也未找到明朝郝氏祖譜,實為憾事。
3蓬萊市有多部郝氏家譜。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東蓬萊縣灣子口村郝氏世譜》,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續(xù)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
4招遠市有多部家譜,招遠縣張星集小郝家村家譜初譜修于1901年,1930年又續(xù)修《山東招遠縣郝氏宗譜》。另外南院莊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豐8年(1858年)修《山東招遠縣南院莊郝氏家譜》,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還有招遠縣橫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譜。
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膠東半島大部分縣市(即墨市、龍口市、萊陽市、平度市、青島市嶗山等)和河北省棗強縣均有家譜,但對其修譜情況不詳。
五 為萊州市郝氏尋根問祖
萊州市郝氏始遷祖郝伯全的老祖宗又是誰呢?根據(jù)郝氏家譜資料,并參考宋朝以前的姓氏文獻以及陜西省、山西省地方志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還參考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關于郝字的解釋,相互考證而得出萊州市郝氏老祖宗的世系是:
郝省氏;——期(商朝末年,盩厔大原郝鄉(xiāng),今陜西省戶縣郝村人);——郝晏(秦昭王時期,盩厔大原郝鄉(xiāng)人);——郝瑗(西漢初,盩厔大原郝鄉(xiāng)人、后遷太原郡晉源縣,晉源縣已于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晉陽城夷為廢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郊);——郝廉(西漢,今山西省太原市);——郝廻(南北朝梁武帝時,今安徽省當涂縣小丹陽人,后遷湖北省安陸市);——郝處俊(唐朝,今湖北省安陸市);——郝拯(宋朝,今湖北省棗陽市);——郝伯全(南宋末年,今湖北省棗陽市人、后遷山東省萊州市北陵疃)。
萊州市郝氏老祖宗的軌跡是從陜西省開始,經(jīng)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到山東省萊州市落戶,歷經(jīng)六省。老祖宗的軌跡是非常粗線條的,希望伯全公后裔宗親核對指正。
六 結(jié)束語
以上介紹萊州市郝氏家譜的情況,由于手頭的資料不多,僅僅說了個大概情況。在學習家譜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幾個問題提出來,愿于宗親一起學習討論。
1是重男輕女問題,萊州市郝氏家譜只寫兒子、兒媳,不寫女兒,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丟了半邊天。我看到有的家譜注意到男女平等問題,家譜中寫有女兒,而且寫到女婿、外孫、外孫女為止。我認為這種寫法是好的。
2是家譜中有密不宣人的規(guī)定,我認為這一規(guī)定值得商榷。家譜為什么要保密?為什么不能對外呢,有何秘密可泄?我琢磨不透其道理。我認為不應該保密,應該交流。由于保密的規(guī)定,全國郝氏家譜只有十幾部公開,才得以保留下來。古代受到印刷條件的限制,手寫抄不了幾份,好多家譜傳不了幾代就傳沒了,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當然今天不用抄寫了,復印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能傳幾代的問題。如果能獻給國家圖書館,將會永久保存。
3修家譜是否有消失的危險?我認為存在這個危險的。修家譜要有幾個基本條件:
(1)修家譜多在農(nóng)村,而且必須有郝姓相對集中的大村。城市修譜非常困難,根據(jù)家譜知道伯全公在北京的后裔有幾十人,相互很少聯(lián)系或沒有聯(lián)系,所以在北京修不了郝氏家譜。
(2)有敬祖收宗的熱心人,還需要有一定文化、歷史知識,要有奉獻精神,才能修譜。
(3)有老祖宗留下的家譜資料,
(4) 修家譜要化錢的,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支持。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流動較大,農(nóng)村城市化的發(fā)展,落葉歸根概念的淡漠,將會失去郝姓相對集中的大村,因此將會失去修家譜的基本條件,所以家譜存在消失的危險。
4關于伯全公后裔尋根問祖的建議。由于伯全公異地創(chuàng)業(yè)的祖訓,伯全公后裔外遷的人較多,所以尋根問祖有一定的難度。尋根問祖要提供以下情況:
(1)老祖宗是何縣市、何鄉(xiāng)鎮(zhèn)、何村莊?
(2)父母及祖孫幾代的名字(字與號)
(3)遷出本村的時間?
(4)萊州市柳行村是伯全公后裔的中心,有700年的家譜可查。但僅限于居住過北陵、柳行村的人,而外遷以后的人,特別是第二代以后的人名是查不到的。比如說要查招遠市張星鎮(zhèn)大郝家村的世系,萊州市家譜只有張星鎮(zhèn)郝姓始遷祖郝興及第二代郝宗的名字,以后的世系在萊州市的家譜就查不到了。所以要查張星鎮(zhèn)的郝姓世系必須與當?shù)芈?lián)系才能查到,可以寫信給當?shù)卮逦瘯?lián)系,請他們幫助解決。
以上看法不一定對,提出來與宗親學習討論,敬請批評指正,批評意見寄北京郵電大學眷18432信箱 郵編100088
北京 郝火河 2011年4月4日

作者:郝火河   回復:33   發(fā)表時間:2011-10-17 08:38:07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郝火河你好!我是萊州市平里店鎮(zhèn)麻渠村郝氏后代,小的時候聽爺爺說以前有一本三十多代的族譜,文革時被燒了,我感到很可惜,今天看了您寫的‘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非常高興,不知我們郝氏族譜哪里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是能找到我們?nèi)R州市平里店鎮(zhèn)麻渠村郝氏祖宗的族譜,郝氏在麻渠村已經(jīng)傳了十幾代了,我想找本最近修的,越全越好!拜托!電話13581096902郝大偉

作者:郝大偉   發(fā)表時間:2012-02-08 20:55:27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我老家在河北省寬城縣潘家安村。我一回也沒回去過。現(xiàn)在也聯(lián)系不上。我想知道家譜怎么排的。不知道有沒有知道的。我爺爺叫郝永祿爸爸叫郝殿富我下輩叫郝雲(yún)*QQ104678003QQ13347055553郵箱15848502345@139.com

作者:郝振宏   發(fā)表時間:2012-02-18 20:40:43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元朝狀元——澧州“神駿”郝希賢

編者按語:
郝希賢是記載于湖南省常德郝氏族譜七卷,首一卷的郝氏先祖,元朝僅有的幾個狀元之一,該族譜幾次編修,(清)郝德隆、郝宏澤續(xù)修,清宣統(tǒng)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常德郝氏后人再續(xù)修。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有關元朝狀元郝希賢的歷史記載還從《直隸澧州志》、《常德志》等典籍文獻資料中查得,以下是有關先祖郝希賢的考證文章。

澧州“神駿”郝希賢

數(shù)百年來,澧州澧陽城內(nèi),有一條“狀元街”(今珍珠街),一曰“狀元井”(原三關祠前),一座“狀元橋”(今文廟內(nèi)),都是紀念元代澧州狀元郝希賢的。
澧陽人郝希賢,在元仁宗延祐五年廷試中,考中左榜進士第一名,成為當時轟動澧、沅郡邑的第一名狀元,也是今天常德澧州歷史上唯一的一名狀元!即使是在整個芙蓉國里,也是僅見的七、八名狀元之一。因此,澧州人一直引為美談。
但是,時至今日,不少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實。不久前,一位廣東務工的澧籍網(wǎng)民,發(fā)了一個帖子,說他想探尋元朝澧州郝狀元的史實,但只搜到了兩條材料:一條是《元代狀元榜》介紹的:“霍希賢,澧州人,生卒年不詳,元延祐五年左榜狀元。據(jù)《湖南通志》記載:‘延祐五年霍希賢榜’的霍希賢,曾誤為郝希賢,而載于舊志之中。‘舊志誤姓郝’。《元史》紀?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御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間,霍希賢曾任職知威州官。”
另一條是當今學者孫瑜的學術論文《袁桷的學術傳承,政治生涯及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一段:
“霍希賢,澧州(今湖南省澧縣)人,延祐五年左榜第一。至治元年,霍希賢在京官秩已滿,臨別時,袁桷作詩《了昂逸馬圖》相贈,本詩后注:‘通叟狀元以秘書郎滿職,言歸,泊然若無營者,桷舊與殿廬詳定得通叟卷,氣完以充議者,爭緘口。今其南歸,以子昂畫馬求,言愴然以別,吾徙之責深缺然矣。至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桷書。’”孫瑜稱:“將通叟狀元定為霍希賢經(jīng)過了一番考證。從時間來說,通叟狀元是至治元年以前的狀元,是延祐二年,或者是延祐五年的狀元;從“南歸”推斷,他應是一名南人。延祐二年左榜狀元張起巖是一名北人,延祐五年左榜狀元是霍希賢,他是澧州人,故推斷他就是通叟狀元。”
這位網(wǎng)民還說:希望家鄉(xiāng)澧州能提供更多更詳細的材料和情況。

這引起我的興趣,直接翻檢《直隸澧州志》,發(fā)現(xiàn)有六條記載:
卷十二的《科甲》記為:“郝希賢,延祐狀元。元制,分進士為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漢為左。延祐五年廷試,蒙古色目榜首為忽都達爾,漢人南人榜首為郝希賢。”
卷二十六的《摭史實》記為:“《元史》仁宗延祐五年三月戊辰,廷試進士,賜忽都達爾、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岳志》作郝希賢。”
卷四的《古跡》載二條:“珍珠街,元延祐狀元郝希賢故居,在北門外。”
“狀元井,以郝希賢得名,今三關祠前井是。”
卷二的《陵墓》載二條:“元狀元郝希賢父母墓在州西北五里黃鸝堰。”
“狀元墓在安鄉(xiāng)黃山。”
根據(jù)這些材料,在幾月前結(jié)合澧州的書院史探索中發(fā)現(xiàn)的其他史料,初撰了如下的一節(jié)文字:
“溪東書院在澹水河東白沙洲有在約281年(1226~1510年),翻檢這段歷史,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從它那一棟宇華麗的齋堂里,從范文正公‘憂樂歌’聲中,走出了一位由澧陽城珍珠街的才子而‘不輟恬吟’,摘取了元代南方漢人榜第一個狀元桂冠,即元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的郝希賢(亦作霍希賢)!郝狀元登第,即入京鑾,做了朝官(秘書郎),但澧水的濤聲和溪東的吟詠時刻不忘,致使他在朝堂上,常把漢民族人民的聲音上達天聽,不惜得罪一些胸懷偏激的少數(shù)民族高層統(tǒng)治者,雖然不足四年,郝遭排擠,貶出京城,但他義無反顧,直至元泰定年間知威州(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任中遭人暗害。至治元年,郝希賢臨出京時,位居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翰林侍講學士的大詩人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長,慶元人即今浙江省鄞縣人),特在趙孟覜的一幅《子昂逸馬圖》上,題寫了:‘神駿飄飄得悠閑,天池飛躍下塵寰;青絲絡首誰牧得,留與春風放眼看’的詩句,與之愴然贈別,這既是對‘神駿’門生南歸的關懷,更是對郝一身正氣的欽羨和慰勉。”
寫此段文字時,當時雖為郝狀元“遭暗害”抱憾,但更為元代澧州的文化教育驕傲。可是,最近檢閱到的一則史料,似乎更令人興奮。因為:《所安遺集》卷一的第四頁、《嘉靖茶陵州志》卷下(選舉第四)的第二六頁及《隆慶岳州府志》卷五第九頁上,都記載有這樣一條史料:“澧州路護都達兒(1296~1349年),蒙古捏古氏,居澧州路。曾祖阿屯赤為侍衛(wèi)近臣;祖火者任泰興縣達魯花赤;父阿散未仕,母馮氏,四川人。據(jù)《元延祐二年與五年進士輯錄》載:(馮氏)為宋某路提點刑獄馮立之孫女。護都達兒為湖廣鄉(xiāng)試第一,廷試右榜第一,授秘書監(jiān)著作郎,歷任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南臺監(jiān)察御史、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都水庸田副使、同知饒州路事。至正五年后,任同知衡州路事、濟南路總管,官至婺州路總管。至正九年卒,年五十四。所撰《賀太子箋文》今存。”如果這則史料無錯誤,則澧州在元延祐戊午科中,產(chǎn)生的不僅僅是一名左榜狀元,連那位右榜狀元忽都達爾,也是出自澧州。或者可說,1318年的澧州,有過一次同科奪下左、右二榜之魁、產(chǎn)生了狀元“雙子星座”的歷史榮耀。

當然,這個結(jié)論還有待于學者們甄別。不過在反復研究相關資料后認為:如果那位“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阿散,苦于自己的“未仕”之痛,決心花大力氣搞智力投資,而他的那位寶貝兒子忽都達爾的漢文學業(yè)又不那么理想,于是把澧州才子郝希賢找來陪讀。在文正書院的科學教育下,忽都達爾的學業(yè)大有長進,社會地位低下的南方漢人郝希賢,也得到了官宦世家,特別是上流社會一等蒙古人家族的信任與關照。如此的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澧州的一頁歷史輝煌,也不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奇跡”。但愿這不是非分之想。
最近,在澧州高氏1982年的三修族譜中發(fā)現(xiàn),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宦游澧州,并從慈利知縣任致仕的高遷,之所以落業(yè)澧陽城珍珠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條享有“狀元街”美譽之地的風水文韻吸引了他,因傾其全力,購買了郝希賢的“狀元居”,此時大約離郝希賢中狀元不過數(shù)十年光景。

那么,郝狀元故居為什么會變買?
帶著這個問題,史海追尋,特別是在姓氏族譜研究中,有了一系列驚奇的發(fā)現(xiàn):
山東省東平縣地方資料稱:“霍希賢,東平霍莊人,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霍氏族譜》載:‘元朝時霍姓人在此建村,因出狀元霍希賢,遂以霍姓命村名。’現(xiàn)在,位于東平縣新湖鄉(xiāng)霍莊村東200米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處汶、黃兩水沖積平原區(qū)的‘霍莊遺址’,已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地方史講義》又稱:“元代霍希賢之故里,歷史上的古運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均在鄉(xiāng)境內(nèi)。”因此,“水滸圣地”研究課題組還認為:“元代興盛的霍家莊狀元霍希賢,有位好友叫羅本,就是寫《水滸》的羅貫中???”還說:“當?shù)貍骰粝Yt支持和參與好友羅本或羅貫中創(chuàng)作《水滸》的傳說很多,霍家后裔更有‘霍狀元曾和羅貫中是很好的把兄弟,兩人的關系親如手足’之說,而且也有狀元墓遺址等等。”
1999年12月的《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載文,就霍希賢到底是澧州人還是山東東平人這一本無歧義的問題,進行過認真的討論:一說“據(jù)張志熙《東平縣志?選舉》,稱其為東平人,希賢所撰《蘇宥神道碑》自云:‘予以魯諸生及進士第’”;一說“據(jù)鐘崇文修《隆慶岳州府志?選舉表》稱,霍希賢為澧州人。”兩種意見各有所據(jù),一時尚無定論。
反復披閱這些材料后,似乎找到了“郝狀元的故居為什么會變買”的答案。

一般認為:元代郝(霍)狀元只有延祐戊午科左榜一個,只是鐵的事實。史料中的一個狀元有了兩個“籍貫”,看似矛盾,但如果把這個矛盾放進“歷史的模糊化”環(huán)境中考慮,讓“籍貫”與“故里”、“住地”相溶,就有可能找到“矛盾的統(tǒng)一”,這種可能性實際上也應當存在;
山東東平的數(shù)種資料均說:“霍莊遺址”是“元朝時霍姓人在此建村”、“元代興盛”的,據(jù)說霍希賢寫的三件碑文尚存(元東平路新政頌碑、東平元代文廟內(nèi)碑、東平龍山的霍氏碑文各一方),但憑此,不僅不可否認郝希賢的“澧州籍”,甚至還可完善澧州狀元郝希賢的史料!因為:“郝希賢”即為“霍希賢”,上引《湖南通志》的記載,實際上是《隆慶岳州府志》卷五的記載,這證明史志資料早已指明“郝”與“霍”為一人,后世人以為是“誤”,一般則以為是“改”,理由稍后自明。

郝以南人、漢人的資格榮登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成為狀元,但在元代社會“人分四等”的歧視制度中,盡管他才華橫溢,卻只授了個秘書郎的小京官;數(shù)年的京官生涯中,郝與袁桷、延祐二年左榜狀元張起巖(山東歷城人)等一些漢人文官一道,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與少數(shù)高層蒙古族統(tǒng)治者抗爭,受到擠壓,結(jié)成莫逆之交。1321年郝被迫離京后,至少賦閑了三年,此間,可能是在張起巖為首的友人的暗助下,由澧州隱居山東。到了元泰定年間重新起用為荒涼的川西威州知州后,郝狀元本想為國鎮(zhèn)邊,一顯身手,不想一個任期未滿,卻慘遭暗算。但九死一生中,得以潛逃。既是“潛逃”,自然不能回居澧州。于是,由少數(shù)幾個忠心的隨從、家人,傳出“不幸遇害”的信息,并弄出一條“柩船”,從威州出巴蜀,順長江而下,最后停在了可從長江直達的澧州安鄉(xiāng)黃山之麓安葬,了結(jié)了一段郝狀元“魂歸故里”的歷史,躲過了暗算者的賊眼。同時,郝家合族(除安眠于澧州城北五里黃鸝堰的狀元雙親外),亦從此走上了“流落之旅”。

郝狀元家族流落何方?這在元代的澧州是個秘密。
立村霍莊的霍家來自何處?這在元代的東平也成一謎。
但是,元末明初,澧州珍珠街的“狀元居”被致仕的慈利知縣高遷買下,成了澧州高氏的落業(yè)之基,大約20年左右的時間內(nèi),高遷一家子孫兩代就出了三舉人、兩進士。由是,“珍珠街”被“狀元街”替代。
而山東東平縣,霍家后裔也亮出了霍家祖輩出了個狀元,名叫霍希賢,并特別標明是元延祐戊午科左榜狀元。由此,大約今天的每個讀者,都可透過歷史的煙霧,看到一個“流落何方”和“來自何處”的“歷史對接”!
但是,元中葉后期的澧州,只知道郝狀元“遇害”了,而元中葉后的東平,也只看到一位流落而來的落泊文人霍希賢,興家立業(yè),建起了一座霍家莊,文人霍希賢閑暇時,又與附近的文人羅本或羅貫中等人詩酒往來,參與《水滸》等詩文的創(chuàng)作活動。幾年前,有研究《水滸》的學者指出:明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堪與《水滸》中描寫的水戰(zhàn)相匹配的戰(zhàn)爭實例,只有洞庭湖的鐘相、楊幺與*政*府*軍的反復鏖戰(zhàn),才有那規(guī)模、戰(zhàn)術和氣派。如此想來,出身于澧州的狀元郝希賢“更名演變”成的東平霍希賢,就具有對洞庭湖水戰(zhàn)和梁山泊環(huán)境的全面了解與知識的優(yōu)勢。今查《直隸澧州志》、《常德府志》等史料,宋朝*政*府*軍(包括岳家軍)剿滅鐘相、楊幺的農(nóng)民起義軍大戰(zhàn)澧州的時間,距郝希賢中狀元,僅一百八十余年,正是這一點,增加了一般對上述澧州與東平郝、霍狀元“歷史對接”的可信性認識。如果有一天能確證郝(霍)希賢幫助或參與了《水滸》的創(chuàng)作,或許將能成為解開《水滸》諸多謎團的一環(huán)。
總之,竊以為,山東東平的所有霍希賢遺跡,都是澧州郝希賢流徙的物證,更是澧州郝希賢“威州遭遇”后史實的重要補充和延續(xù)。當今的澧州和東平,均視元代狀元郝(霍)希賢為自己的歷史驕傲和其故里“籍貫”,大約也符合“歷史的真實”。如果澧州和東平兩地,對一個“同科同榜”狀元的“兩籍說”史料進行聯(lián)合研究,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正確而科學的結(jié)論,這是一般的期盼,也是公諸此文的目的。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5 19:37:22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匈奴大姓郝氏與陜北郝姓
編輯者按語:
陜北的歷史文化特點,人們通常表達為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農(nóng)耕文化的交結(jié)地帶、多民族融合的漩渦,等等,這只是一種模糊的表述。在陜北這塊大地上所發(fā)生過的歷史演變的細枝末節(jié),早已埋沒在塵封的歷史之中了。
語言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為血緣的語音標識,可能產(chǎn)生于人類語音的早期發(fā)展階段,而它往往又被轉(zhuǎn)化為語言最穩(wěn)定的深層積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過姓氏、地名的稽古鉤沉,我們可以找到陜北的歷史文化更詳實、更豐富的細節(jié)。
胡,是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胡姓,也泛指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陜北胡姓分布廣泛,有的比較易于辨識,有些已與漢姓無所區(qū)別,如今都成為百家姓中的一員。但這些胡姓后裔的血脈中,確實曾經(jīng)流淌著眾多少數(shù)民族的血液。
本報自今日起,特刊發(fā)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段雙印考證撰寫的《陜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和爭鳴。

一九九八年五月,延長縣黑家堡鎮(zhèn)瓦村忘臺莊出土一方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誌》中說:“君諱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國人耶。四世祖郝子魚,有得,西將胡人。一余向東,往至太原治。經(jīng)一十五年衰弱,為魏所統(tǒng),遂授扁城郡守、領民酋長,因官食封。”意思是說: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國。他的四世祖郝子魚,字有得,曾經(jīng)是這個胡人國家的將軍,后來向東移居到太原境內(nèi)。過了十五年,歸順北魏,被授予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長,《誌》中所說的西衢國,當指大夏,居延長縣之西的靖邊縣一帶,故曰西衢,為匈奴人建立的國家。史載:赫連勃勃之先為南匈奴一支,東漢時歸附,賜姓劉。公元407年,其后裔赫連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舉世聞名的統(tǒng)萬城遺址,在延安城東修筑的豐林古城,后人就猶呼之力赫連城。公元425年,赫連勃勃死,其子赫連昌繼位,內(nèi)部爭位不息,北魏乘機伐夏,于次年攻占統(tǒng)萬城,赫連昌奔上邽(今天水),被北魏俘獲,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謀反被殺,其弟赫連定于平?jīng)黾次弧9?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魚為“西將胡人”十五年,當在赫連勃勃當政時期(公元407年~公元425年),后因赫連昌被俘而歸順北魏。《誌》中還說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授開府儀同三司”。郝伏愿于隋開皇元年(公元582年)歸降隋,先后任州主簿、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鷹揚郎將等職。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曾隨隋煬帝參加征戰(zhàn)高麗的戰(zhàn)爭,第二年在歸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內(nèi)。大業(yè)“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東百里去斤川肖糾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國”之匈奴,在陜北大地活動二百余年,族類繁熾,可謂望族,這就為我們探索陜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歷史線索。

匈奴大量內(nèi)徙盛于東漢時期。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由于北匈奴經(jīng)常襲擊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門、五原、代郡等緣邊八郡,即今內(nèi)蒙古南部,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經(jīng)過幾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萬多人發(fā)展到三萬四千戶,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多口,勝兵五萬多(《后漢書?南匈奴傳》)。大約這個時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遷徙到了陜妣、晉北一帶。此后,其活動蹤跡屢見于史載。《晉書?惠帝紀》載: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師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反,攻北地。”盧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張掖郡臨松山下的盧水之濱,故名。到了北魏時,渭北的盧水胡的分布中心已到杏城(今黃陵境內(nèi))一帶。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杏城的盧水胡爆發(fā)了兩次反魏運動。其首領一個是郝溫,一個是蓋吳,同為匈奴盧水胡人。北魏以后,這些匈奴余部又被統(tǒng)稱為稽胡,也不斷發(fā)動起義。《周書?稽胡傳》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領郝阿保、郝狼皮,聚眾起義,并自任相國、柱國。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延州蒲川稽胡別帥郝三郎也率領部眾起兵反周。當然,也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進入統(tǒng)治階層,如郝伏愿家族,從夏歷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兩州之地,世代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長。
這些長期留居陜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熏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陜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陜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動區(qū)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幾縣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較常見,單清澗縣就有郝家灣、郝家石鹼、郝家山、郝家溝、郝家畔、郝村等十余個;府谷縣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墕等;子長縣有郝峪家岔;延長縣有郝家塌等。據(jù)《延長縣志》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姓人口達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為延長縣大姓。現(xiàn)在,全國的郝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遼寧、河南等省區(qū),人口已逾三百六十萬,為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七十一位的大姓(袁義成撰《中國姓氏》)。其族源,除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湯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鄉(xiāng),今陜西盩厔縣東,后遷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郝伏愿墓誌》則是陜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歷史佐證。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0:46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讀《郝懿行世系考》有感

郝懿行先生是清代著名訓詁學家,是我崇敬的郝氏先祖之一,近來讀到先生《世系考》,對先生據(jù)典考證之嚴謹風格非常欽佩。先生博學,句理說事皆有出處,實為我輩學習的楷模。
然而晚輩不敬,思維想事多跳躍無限,無意囿于書籍典經(jīng),所論多從歷史人性自然出發(fā),因此對先生《世系考》一文末尾觀點略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與所有同親切磋。

先生言:“居霸州者,多顯仕。余嘗覽其族譜,首列始祖經(jīng),蓋不知以太原者為大宗。其序乃云:‘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是說也,異乎所聞。余蓋疑而未敢信云。郝氏本非姬姓,與霍亦不同宗,當由土俗音訛,里巷鯫生創(chuàng)為異說。遂令郝霍二姓無妨謬語同宗。所謂數(shù)典忘祖,于古未聞。古讀郝音如釋也。”

就晚輩所知,郝氏淵源古遠,出處并非一處。在有上古文字記錄之前就已存在赤邑之地,而且并非僅僅山西一處。按照古代氏族部落起氏習慣,赤邑當為本來的地氏演變?yōu)楹髞淼男帐希春率稀:乱艄抛x確有如釋,然古人語音混亂繁多,各地不同,所謂十里不同音。除釋音之外,更多讀壑音,也有讀黑、讀火、讀好等語音。讀壑音最多、最廣泛,至今猶是。在懿行先生當時也應該讀壑音,至于好音實在是后來普通話改革以北方方言為標準硬性規(guī)范所致。如按先生的觀點,那么今人根據(jù)《新華字典》被稱呼為好音,當作何解?豈非也有“數(shù)典忘祖”之嫌?

先生考證之郝氏鼻祖,確為郝氏大宗。但不等于郝氏沒有其他源流,特別中華姓氏錯綜復雜,古人書寫文字以及發(fā)音均不規(guī)范。尤其一些外來民族的融合,都增加了一些姓氏的源流。郝氏本來地出西北,且是西北望族,與外族接近,不論是由于戰(zhàn)爭因素,還是由于文化商貿(mào)因素,都有被融合的可能,現(xiàn)已所知有古代烏桓國人起名郝氏,又有回族郝氏、滿族郝氏,南方也有白馬氏的子孫起名郝氏等等。至于北方,雖然山西是大宗是眾所周知,但在歷史的不斷變化過程中,誰能肯定沒有其他姓氏的誤讀誤記演變郝氏?或者有的直接改為郝氏?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北魏的鮮卑族后來完全消失,和漢族融合,改用漢姓,其中難道沒有郝氏么?反之亦然,郝氏同樣有的因為各種原因改為其他姓氏。所以有人認為郝霍同宗、郝赫同宗、郝何同宗,甚至有郝古(骨)同宗都不奇怪。晚輩認為這不算“數(shù)典忘祖”,這只不過是歷史進化的自然結(jié)果,可能原本就不是一個“祖”,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作為同一個姓氏存在著,而且有了更多的源流,更能夠增加我們的文化和歷史的多樣性和傳奇性。這些都是我們后人應該感謝先人并且感到自豪的。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1:26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常德、澧陽、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澧陽、清化、桃源郝氏

常德始遷祖:興公,明永樂二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遷居武陵(常德)。
澧陽、清化支則由北直隸省遷來。
桃源支則為興公之昆弟遷此。
而我們始遷祖興公五代分:鏡、勝、財、相四大支。
清咸豐八年常德、澧陽、清化、桃源始修族譜,宣統(tǒng)元年續(xù)修。咸豐年間修祠于龍門洞山之麓。

武陵老派:應、佑、光、先、德、紹、清、芬。(十二代“應”字起,至“紹”字派為十七代)
清化老派:以、朝、光、士、大、佑、啟、先、兆、新。(十一代“以”字派起,至“啟”字派為十七代)
澧陽老派:永、紹、先、德、宏、裕、祖、功。(十代“永”字派起,至“功”字派為十七代)
桃源老派:士、先、單、志、學、宗、世、朝、國、邦、登、廷、如、大、用、建、立、超、智、常。(八代“士”字派起,至“邦”字派為十七代)

四處合派:(紹、啟、功、邦同屬十七代,自十八代始)
宗兆詩書遠,
家傳孝友長,
存心敦善本,
立志作純良。



華容墨山郝氏

始祖:晸公,傳五世:彥公,居江西,元大德年間遷居華容墨山。六世兄弟五人:志昇、志昂、志頂(鼎)、志旻、志晟,支分五房,一、二房失傳,三房居潭子口,四房居高山,五房住黃洋,也有遷湖北監(jiān)利縣堤頭。
祠名:曝書堂。典出晉郝隆。
原派:應如文志均,
光士茂成明,
正定宗必萬。
衍派:宣昭世祚生,
傳家其本大,
紹緒以忠行。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3:26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郝處俊

郝處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陸人。其父為郝相貴,許圉師的外甥,生於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十歲早孤,好讀書,嗜《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過甑山(漢川)縣令,故時人稱郝甑山。累遷吏部侍郎。武則天當政時,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681年),年僅七十五歲。郝處俊下塟後,有一位書生路過其墓,嘆曰:“塟壓龍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官任司諫郎;郝南容,官任秘書郎。後來其孫郝象賢造反失敗,武則天下令將郝象賢的屍體割裂分解,再挖掘郝處俊的墳墓。

人物簡介

郝處俊,字不詳,安州安陸人。生於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年七十五歲。十歲而孤,知禮能讓。及長,好學,嗜《漢書》。貞觀中,第進士。累遷吏部侍郎,因佐李勣討高麗有功,入拜東臺侍郎。上元初(674年),遷中書令。時唐高宗多疾,慾遜位武后,處俊諫止。處俊自秉政,凡所規(guī)諷,得大臣體。武后忌之,以行止無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罷為太子少保。處俊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誌》傳於世。

史籍《舊唐書》卷八四列傳第三十四記載
劉仁軌、郝處俊、裴行儉、子光庭。

郝處俊傳

郝處俊,安州安陸人也。父相貴,隋末,與妻父許紹據(jù)硤州歸國,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處俊年十歲餘,其父卒於滁州,父之故吏賻送甚厚,僅滿千餘匹,悉辭不受。及長,好讀《漢書》,略能暗誦。貞觀中,本州進士舉,吏部尚書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襲爵甑山縣公。兄弟篤睦,事諸舅甚謹。再轉(zhuǎn)滕王友,恥為王官,遂棄官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議郎,五遷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為司列少常伯。屬高麗反叛,詔司空李勣為浿江道大總管,以處俊為副,嘗次賊城,未遑置陣,賊徒奄至,軍中大駭。處俊獨據(jù)胡床,方餐干糧,乃潛簡精銳擊敗之,將士多服其膽略。總章二年,拜東臺侍郎,尋同東西三品。???????
《郝氏名人-郝處俊》 
郝處俊[公元六零七年至六八一年]字不詳,安州安陸人。生于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卒于唐高宗開曜元年,年七十五歲。十歲而孤,知禮能讓。及長,好學,嗜漢書。貞觀中,第進士。累遷吏部侍郎,因佐李績討高麗有功,入拜東臺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遷中書令。時高宗多疾,欲遜位武后,處俊諫止。處俊自秉政,凡所規(guī)諷,得大臣體。武后忌之,以行止無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罷為太子少保。處俊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史籍記載

  郝處俊[1],安州安陸人也。父相貴,隋末,與妻父許紹據(jù)硤州歸國,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處俊年十歲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賻送甚厚,僅滿千余匹,悉辭不受。及長,好讀《漢書》,略能暗誦。貞觀中,本州進士舉,吏部尚書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襲爵甑山縣公。兄弟篤睦,事諸舅甚謹。再轉(zhuǎn)滕王友,恥為王官,遂棄官歸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議郎,五遷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為司列少常伯。屬高麗反叛,詔司空李勣為浿江道大總管,以處俊為副。嘗次賊城,未遑置陣,賊徒奄至,軍中大駭。處俊獨據(jù)胡床,方餐乾糧,乃潛簡精銳擊敗之,將士多服其膽略。總章二年,拜東臺侍郎,尋同東西臺三品。
  咸亨初,高宗幸東都,皇太子于京師監(jiān)國,盡留侍臣戴至德、張文瓘等以輔太子,獨以處俊從。時東州道總管高侃破高麗余眾于安市城,奏稱有高麗僧言中國災異,請誅之。上謂處俊曰:“朕聞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視,以天下之耳而聽,蓋欲廣聞見也。且天降災異,所以警悟人君。其變茍實,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虛,聞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謗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謂處俊曰:“王者無外,何藉于守御。雖然,重門擊柝,蓋備不虞,方知禁衛(wèi)在于謹肅。朕嘗以秦法猶為太寬,荊軻匹夫耳,而匕首竊發(fā),始皇駭懼,莫有拒者,豈不由積習寬慢使其然乎?”處俊對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寬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對曰:“秦法:輒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懼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見《魏令》云:‘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其后嚴才作亂,與其徒屬數(shù)十人攻左掖門,魏武登銅雀臺遠望,無敢救者。時王修為奉常,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魏武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變知機,違法赴難。向各守法,遂成其禍。故王者設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寬則人慢,政急則人無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寬猛相濟。《詩》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謂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無俾作慝’,謂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潛剛克’,謂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盧伽阿逸多受詔合長年藥,高宗將餌之。處俊諫曰:“修短有命,未聞萬乘之主,輕服蕃夷之藥。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術,征求靈草秘石,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yī)莫知所為。時議者歸罪于胡人,將申顯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龜鏡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納之,但加盧伽為懷化大將軍,不服其藥。尋而官名復舊。處俊授黃門侍郎。三年,加銀青光祿大夫,轉(zhuǎn)中書侍郎。四年,監(jiān)修國史。
  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東翔鸞閣觀大酺。時京城四縣及太常音樂分為東西兩朋,帝令雍王賢為東朋,周王諱為西朋,務以角勝為樂。處俊諫曰::“臣聞禮所以示童子無誑者,恐其欺詐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當須推多讓美,相敬如一。今忽分為二朋,遞相夸競。且俳優(yōu)小人,言辭無度,酣樂之后,難為禁止,恐其交爭勝負,譏誚失禮。非所以導仁義,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遠識,非眾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尋代閻立本為中書令。歲余,兼太子賓客、檢校兵部尚書。
  三年,高宗以風疹欲遜位,令天后攝知國事,與宰相議之。處俊對曰:“嘗聞禮經(jīng)云:‘天子理陽道,后理陰德。’則帝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于天,下則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于天后?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jīng)旨,足可依憑,惟圣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儀鳳二年,加金紫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舊知政事,監(jiān)修國史。四年,代張文瓘為侍中。處俊性儉素,土木形骸,自參綜朝政,每與上言議,必引經(jīng)籍以應對,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體。侍中、平恩公許圉師,即處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達于時。又其鄉(xiāng)人田氏、彭氏,以殖貨見稱。有彭志筠,顯慶中,上表請以家絹布二萬段助軍,詔受其絹萬匹,特授奉議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間語曰:“貴如許、郝,富若田、彭。”處俊遷太子少保。
  開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高宗甚傷悼之,顧謂侍臣曰:“處俊志存忠正,兼有學識。至于雕飾服玩,雖極知無益,然常人不能抑情棄舍,皆好尚奢侈,處俊嘗保其質(zhì)素,終始不渝。雖非元勛佐命,固亦多時驅(qū)使。又見遺表,憂國忘家,今既云亡,深可傷惜。”即于光順門舉哀一日,不視事,終祭以少牢,贈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碩。令百官赴哭,給靈輿,并家口遞還鄉(xiāng),官供葬事。其子秘書郎北叟上表辭所贈賜及葬遞之事,高宗不許。侍中裴炎曰:“處俊臨亡,臣往見之,屬臣曰:‘生既無益明時,死后何宜煩費。瞑目之后,儻有恩賜贈物,及歸鄉(xiāng)遞送,葬日營造,不欲勞官司供給。’”高宗深嘉嘆之,從其遺意,唯加贈物而已。
  處俊孫象賢,垂拱中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誅,臨刑言多不順。則天大怒,令斬訖,仍支解其體,發(fā)其父母墳墓,焚爇尸體,處俊亦坐斫棺毀柩。自此法司每將殺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訖于則天之代。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4:58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
狄郝朱

郝處俊

郝處俊,安州安陸人。父相貴,因隋亂,與婦翁許紹據(jù)硤州,歸國,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處俊甫十歲而孤,故吏歸千縑賵之,已能讓不受。及長,好學,嗜《漢書》,崖略暗誦。貞觀中,第進士,解褐著作佐郎,襲父爵。兄弟友睦,事諸舅謹甚。再轉(zhuǎn)滕王友,恥為王府屬,棄官去。久之,召拜太子司議郎,累遷吏部侍郎。高麗叛,詔李勣為浿江道大總管,處俊副之。師入虜境,未陣,賊遽至,舉軍危駭。處俊方據(jù)胡床,體胖,安餐乾糒不顧,密畀料精銳擊之,虜卻,眾壯其謀。
入拜東臺侍郎。時浮屠盧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續(xù)年。”高宗慾遂餌之。處俊諫曰:“修短固有命,異方之劑,安得輕服哉?昔先帝詔浮屠那羅邇娑寐案其方書為秘劑,取靈花怪石,歷歲乃能就。先帝餌之,俄而大漸,上醫(yī)不知所為。群臣請顯戮其人,議者以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鑒不遠,惟陛下深察。”帝納其言,第拜盧伽逸多為懷化大將軍,進處俊同東西臺三品。
鹹亨初,幸東都,皇太子監(jiān)國,諸宰相皆留,而處俊獨從。帝嘗曰:“王者無外,何為守御?而重擊柝,庸待不虞邪?我嘗疑秦法為寬,荊軻匹夫耳,匕首竊發(fā),群臣皆荷戟侍,莫敢拒,豈非習慢使然?”處俊對曰:“此乃法急耳。秦法,輒昇殿者,夷三族。人皆懼族,安有敢拒邪?魏曹操著令曰:‘京城有變,九卿各守其府。’後嚴才亂,與徒數(shù)十人攻左掖門,操登銅爵臺望之,無敢救者。時王修為奉常,聞變,召車騎未至,領官屬步至宮門。操曰:‘彼來者,必王修乎!’此由修察變識幾,故冒法赴難。向若拘常,則遂成禍矣。故王者設法不可急,亦不可慢。《詩》曰:‘不懈於位,人之攸墍’,仁也;‘式遏寇虐,無俾作慝,’刑也。《書》曰:‘高明柔克,沈潛剛克’,中道也。”帝曰:“善。”
轉(zhuǎn)中書侍郎,監(jiān)修國史。初,顯慶中,令狐德棻、劉胤之撰國史,其後許敬宗復加緒次。帝恨敬宗所紀失實,更命宰相刊正,且曰:“朕昔從幸未央宮,辟仗既過,有橫刀伏草中者,先帝斂轡卻,謂朕曰:‘事發(fā),當死者數(shù)十人,汝可命出之。’史臣惟敘此為實。”處俊曰:“先帝仁恩溥博,類非一。臣之弟處杰被擇供奉,時有三衛(wèi)誤拂御衣者,懼甚。先帝曰:‘左右無御史,我不汝罪。’”帝曰:“此史臣應載。”處俊乃表左史李仁實慾刪整偽辭,會仁實死而止。
上元初,帝觀酺翔鸞閣,時赤縣與太常音技分東西朋,帝詔雍王賢主東,周王顯主西,因以角勝,處俊曰:“禮所以示童子無誑者,恐其欺詐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黨使相夸,彼俳兒優(yōu)子,言辭無度,爭負勝,相譏誚,非所以導仁義,示雍和也。”帝遽止,嘆曰:“處俊遠識,非眾臣所逮。”遷中書令,兼太子賓客,檢校兵部尚書。
帝多疾,慾遜位武后,處俊諫曰:“天子治陽道,后治陰德,然則帝與后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謫見於天,下降災諸人。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慾身傳位天后乎?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應謹守宗廟,傳之子孫,不宜持國與人,以喪厥家。”中書侍郎李義琰曰:“處俊言可從,惟陛下不疑。”事遂沮。又兼太子左庶子,拜侍中,罷為太子少保。開耀元年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帝哀嘆其忠,舉哀光順門,祭以少牢,賻絹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詔百官赴哭,官庀塟事。子北叟固辭,未聽。裴炎為白帝曰:“處俊阽死,諉臣曰:‘生無益於國,死無煩費,凡詔賜,願一罷之。’”帝聞惻然,答其意,止賻物而已。
處俊貲約素,土木形骸,然臨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議論諄諄,必傅經(jīng)義,凡所規(guī)獻,得大臣體。武后雖忌之,以其操履無玷,不能害。與舅許圉師同里,俱宦達,鄉(xiāng)人田氏、彭氏以高貲顯。故江、淮間為語曰:“貴如郝、許,富如田、彭。”
孫象賢,垂拱中,為太子通事舍人,後素銜處俊,故因事誅之。臨刑,極駡乃死,后怒,令離磔其屍,斫夷祖、父棺塚。自是訖後世,將刑人,必先以木丸窒口云。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5:35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太平廣記》卷第三百八十九?塚墓一

李德林、郝處俊、徐績、韋安石、源乾曜、楊知春、唐堯臣、陳思膺聰明花樹、李正字弘卿,學道。見東王父,教之。十七年後,正(‘正’原作‘言’,據(jù)明抄本改)身死,家人埋之於武陵,而塚上生花樹,高七尺。有人遇見此花,皆聰明,文章盛。
????????????????????
郝處俊

原文:
唐郝處俊,為侍中死。塟訖,有一書生過其墓,嘆曰:“塟壓龍角,其棺必斫。”後其孫象賢,坐不道,斫俊棺,焚其屍。俊髪根入腦骨,皮托毛著骷髏,亦是奇毛異骨,貴相人也。(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朝郝處俊在做侍中時死去。埋塟後,有一個書生經(jīng)過他的墓地時感歎說:“墳地壓住了龍角,棺木將來一定會被砍斷的。”後來他的孫子郝象賢,因犯罪被誅殺,朝廷派人砍開郝處俊的棺木,燒了他的屍體。人們看到郝處俊的髪根都扎到了頭骨里去了,皮托著毛附在骷髏上。真是奇毛異骨,貴人之相。


《塟書》:“塟壓龍角,其棺必斫”

《朝野僉載》中也反映了武則天處治郝處俊的情況。據(jù)說,郝處俊下塟以後,有一位懂風水的讀書人經(jīng)過他的墓地,相地後覺得不妙,當時就嘆息道:這墓塟到了兇地,《塟書》上的口訣是:“塟壓龍角,其棺必斫”。
“塟壓龍角,其棺必斫”,難道真有這回事情?塟書上的‘龍’理論相當複雜難懂,通俗理解就是山。站在高處縱覽,座座大山就是條條巨龍。塟書認為風水寶地十分不易,一位相地高手,一輩子也找不了幾處,甚至一處也無,此即所謂“三年尋龍,十年點穴”。
具體地講到“塟壓龍角”,就會有很多種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棺材壓住了龍脈的一角,墓主將來一定會遭罪的,棺材要遭劈砍。就拿郝處俊來說,他就是所藏之處壞了天子家的風水。你想想,這樣的塟法還不壞了大事?皇帝家的風水也敢沾染,日後遭掘墳焚尸是自然的事情了。即便壞了地主老財家的風水,也會麻煩的,何況天子家?此塟地自然主兇。
《朝野僉載》上所記李勣、郝處俊二墓被武則天挖掘時,都提到了“朱雀”、“龍”。這兩種動物在過去是被風水先生作為“四靈”中的二靈來使用的,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都代表著不同方位的地界最高神,套用到了人間,最高神自然就是皇帝了。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實際上,這是《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在借風水記錄武則天盜墓的真相:李勣、郝處俊二人是得罪了武則天,屍體才被從棺中拖出來的。真相并不在風水本身,讀者應該注意理解。
武則天派人掘開郝處俊的墓後,將他的棺材劈開,發(fā)現(xiàn)郝處俊的屍體已腐爛,成了一具骷髏。但武則天沒有因此罷手,而是焚燒了骷髏。郝處俊的屍骨還讓人看出了異常,他的髪根都扎到了頭骨里去了,皮托著毛附在骷髏上。有會相面的說,郝處俊這是“奇毛異骨,貴人之相”。但再奇再貴,也沒有躲過武則天的大鏟和大砍刀。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五十八?嗤鄙一

魏人鉆火、齊俊士、元魏臣、并州士族、高敖曹、梁權貴、柳騫之、阮嵩、郝象賢、朱前疑、張由古、侯思正、王及善、逯仁杰、袁琰、臺中語、沈子榮、武懿宗、張衡、李良弼、來子珣、閆知微、崔湜、權龍襄。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6:19

[回復] 回復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

宰相郝處俊的墓難逃被掘

另一位遭武則天掘墓焚屍的,是李治的宰相郝處俊。
郝處俊是一個很正直的、堅決捍衛(wèi)李氏唐朝的大臣,他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懂事很早。隋末天下大亂時,郝處俊父親郝相貴與其老丈人許紹佔據(jù)硤州,後歸附李淵,被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
李世民當皇帝時,郝處俊考中了進士,襲封父親的爵位。郝處俊和李治的關係很鐵,後來李治接了李世民的班,郝處俊官運亨通,最後當上了相當於國務院總理的宰相一職。
《新唐書?郝處俊傳》(卷第一百一十五)記載,郝處俊對皇帝很忠心,有關名叫盧伽逸多的和尚自稱會煉製長生不老藥,李治打算待他練成後服用,郝處俊聽說後立即阻攔,李治竟然真的放棄服用。
開耀元年(681年),郝處俊病死,享年七十五歲,也算是高壽。李治對郝處俊的死,深表哀嘆,贈其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并親自到光順門舉行哀悼,‘官庀塟事’,即塟事都是官方出面出錢操辦的。
死後多年,郝處俊卻遭受了‘斫棺塚’之罪。
起因應該是李治那次要禪位於皇后的事情。當時。李治把自己的意思對郝處俊說了,郝處俊立即諫阻,理由是天子治理陽道,皇后管理陰德,如此則皇帝與皇后就像日與月、陽與陰,各有主,互不侵奪。如果失去秩序,上會有責於天,下會降災於人。
郝處俊進一步說,現(xiàn)在的天下是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的天下,不是你李治的天下,你只應謹慎地守衛(wèi)宗廟,傳給李氏子孫。如果拿國家送人(武則天),等於是自家喪亡。
武則天聽到後,對郝處俊恨得咬牙切齒,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終於,武則天將當年的恨記到了郝處俊的孫子郝象賢的頭上。武則天已當了皇帝的垂拱年間,時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賢,被武則天隨便找個理由處決了。臨刑時,郝象賢破口大駡武則天而死。武則天聽到彙報後十分惱怒,命令肢解郝象賢的屍體。這還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賢的祖父郝處俊墳挖開,拖出郝處俊屍骨行‘屍刑’。
另外,因為郝象賢臨刑前破口大駡,武則天還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賢之後,一直到武則天退位,凡執(zhí)行死刑時,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緊,不讓再開口。
摘自《掘墓焚屍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則天》

《新唐書》卷七三下《表》第一三下《宰相世系》三下
郝處俊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xiāng),因以為氏。裔孫晏,秦上卿。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孫迴,自丹楊徙安陸。
破敵,後周沔州太守。
郝氏宰相一人:處俊。

作者:郝運江   發(fā)表時間:2014-02-09 14:57:43

1 [2] [3] 最后一頁 跳到 頁/共3頁
 
發(fā)表回復: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