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DANG  

03-06

128091次

2人

2個

127個

1096人

119部


[主樓] 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置頂]  [精華]

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http://www.mgdz432.top/space.php?userid=1603
希望大家留言,把各自家族的字輩排行和祖籍及遷徙地寫下來,以便能夠從中找到相同的祖先。

作者:黨玉柱   回復:253   發表時間:2010-08-02 18:04:46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黨云東: 大家好啊!我是貴州湄潭人祖籍陜西馮翊郡。我們的字輩是:“正應文國寶,重懷德光朝,詩書云先祖,福錄壽禹高。”往后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們家了有族譜的》

作者:113.227.241.*   發表時間:2014-08-26 17:33:03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黨永峰
大家好,我叫黨永峰,住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他拉皋鎮鐵匠營子村,爺爺輩是振字,父輩是鳳字,有誰知道我們這支的字輩,告之。

作者:113.227.241.*   發表時間:2014-08-26 17:35:01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我叫黨松濤 有沒有河南南陽唐河馬振扶黨崗村的啊?

作者:113.227.241.*   發表時間:2014-08-26 17:37:01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29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數量中排序231位。根據《韻府郡玉》中記載,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黨芬、黨進。《廣韻》中記載,黨姓原來是西羌姓氏,有西羌的血統。據資料查證,關于黨姓的源流,說法較多,不過,黨姓后人多奉上古圣君夏禹為黨姓的得姓始祖。


  在我市,黨姓人以商水居多,商水尤以巴村鎮為最。該鎮黨寨行政村村民黨茂功介紹,我市黨姓人源于夏禹,初為黨項族,后以黨為姓,世居陜西同州澄城縣雞子凹村,于明初洪武年間遷居商水縣巴村鎮黨寨村。


  1.


  “小時候總以為


  黨姓源于共產黨”


  7月27日早上,在朋友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商水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見到了正在此處鍛煉身體的商水教師黨富才。說他“富才”,的確名符其實,朋友介紹,他不但乒乓球打得好,而且英語教得也很棒。他說話詼諧幽默,有時候,他的一個小幽默常常會把周圍的人逗得開懷大笑,任別人如何笑,他仍一本正經的。


  “小時候,我還天真地認為我們黨姓就是共產黨的化身呢!為此,我驕傲了好多年。”說起自己的姓,黨富才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他對黨姓最初的印象就是小時候常唱的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那時候覺得自己的姓很特別,特自豪。”長大后,他才意識到黨姓只是個古老的姓氏,和其他姓氏一樣,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他也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黨姓的源流有很多,而他也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屬于哪一支。


  采訪中,記者得知,黨富才的老家在商水縣巴村鎮巴南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黨姓的歷史,你就到巴村鎮黨寨村,上輩人講述周口黨姓人幾乎皆源于此。”


  2.


  商水黨姓人遷自陜西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巴村鎮黨寨村,在該村教師黨月振的指引下,來到了村民黨茂功的家中,記者看到,黨茂功正在堂屋前坐著織漁網,只見他技術嫻熟,隨著織梭在他手中飛舞,網面也逐漸變大。


  見到記者來訪,黨茂功收起了織梭。黨茂功介紹,黨姓家譜記載,他們這支黨姓人世居陜西同州(今渭南市)澄城縣雞子凹村,于明初洪武年間,為避亂求生,始祖九功配始祖母毛氏為室,由陜西同州遷居商水西疆冢寨,今商水縣巴村鎮黨寨村。據《黨李氏族譜》記載,始祖為布衣,跋山涉水出秦,入豫立疆冢寨一席之地,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族裔遍居中原各地。《黨李氏族譜》顯示,黨寨黨姓人遷此已有600多年,繁衍生息30余代。


  據《黨李氏族譜》記載,當年疆冢寨(今黨寨)黨姓人如今分布在商水、淮陽、鹿邑、原周口市北郊鄉、上蔡、郾城、柘城、杞縣、汝南、菏澤丹陽辦事處個別村莊,這些村莊中,有些村莊只有幾戶黨姓人。


  3.


  “我們黨姓可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呀!家譜上《始祖塋墓碑序文》記載,黨氏之先,源于夏禹,初為黨項族,因勢大即以黨為姓。”黨茂功說,他們家現存有黨氏家譜上下兩冊,有關黨姓的由來及字輩,上面記述的較清晰詳實。


  說話間,黨茂功拿出了他家珍藏多年的家譜,旁邊他的孫女黨靜怡也好奇地上前湊熱鬧(如圖)。記者看到,他們家譜封面上赫然寫著“黨李氏族譜”5個大字。當問及為什么黨氏族譜叫做黨李氏族譜時,黨茂功說,《始祖墓碑序文》上記載:“黨李為一脈同宗亦有原由。”究竟是什么原由,黨氏后人不得而知,雖有一些傳說,但不足為依據。


  黨氏家譜上冊續譜時間落款為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日,續字輩20個,分別為:士振文林茂如從月殿來品超清玉上其運一時開。下冊續譜時間為公元1996年農歷十月一日,續字輩20個,分別為:志興澤靖邦若錦照華堂德昌政潔慧鵬程浩宇翔。“1996年,我們這支黨姓人重修家譜,這樣可以使后人清楚地了解黨氏族人的脈絡。”黨茂功對記者說,族之有譜,猶如國有史,縣有志,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


  4.


  孤兒院有特別的黨姓人


  記者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一部分孤兒院中的孤兒也被冠以黨姓,以紀念中國共產黨的養育之恩。不過應當注意的是,繁體字中“黨”和簡體字“黨”的意思不一樣。黨為形聲字,繁體上面是“尚”,下面是“黑”,從黑,從尚。尚本義為崇尚;黑本義為規矩、規范、標準。因此繁體的“黨”會意為按照一定規矩聯合起來的團體。而如今簡化的“黨”字,從尚從兒,是簡化字,意為黨是人民的兒子。


  關于黨姓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山東曲阜孔廟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孔廟孔府內的石碑大多被損壞,現存的碑文多為后來修補修繕的。唯有一塊石碑沒有被損壞,這塊石碑上書“杏壇”二字,落款是“門生黨懷英”,這是書法家黨懷英所寫。為什么這塊碑沒有被破壞呢?原來是因為落款上有“黨”字。


  5.


  黨姓源流眾多


  《姓氏考略》上記載,黨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黨項,遂姓黨氏。根據《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黨芬、黨進。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有西羌的血統。


  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內的西黨,黨項族就是該部落的后裔,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裔,故黨氏后人多奉夏禹為黨姓的得姓始祖。


  記者查找相關資料得知,黨姓源流大致有10種說法。


  其一,源于夏禹,屬于以國名為氏。史書記載,夏禹后裔世居黨項,遂姓黨氏。故黨氏族人多奉夏禹為得姓始祖。


  其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封邑于上黨(今山西上黨),于是他的子孫后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


  其三,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之邑闕黨,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陽的后裔,任姓,被魯國君主封于闕黨邑。闕黨,是春秋時期魯國一個地邑的名稱,其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內闕里,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闕黨氏、魯黨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黨氏、闕氏、魯氏,世代相傳至今,還分衍出掌氏、仉氏兩個姓氏家族。


  此外,黨姓還有源于羌族、源于鮮卑族、源于藏族、源于回族、源于滿族、源于鄂溫克族之說,加上孤兒院中的黨姓,目前黨姓的源流主要有這10種說法。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7:41:25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黨氏族譜
前言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據統計,見于文獻資料的姓有6000多個,其中常見姓有300個。黨姓在北宋年間編修的《百家姓》444個單姓中排位第291位。在清朝康熙年間(約1700年)編修的《御制百家姓》中因尊孔崇儒的原因,黨姓排于第4位(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近代,1996年10月,杜若甫、袁義達先生編著的170萬字《中華姓氏大辭典》由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該辭典的“后記”公布了當代中國300個常見漢族姓氏,這300個姓氏的人口大約占了我國漢族人口的98.5%。黨姓在其中排列231位,與穆、燕相鄰(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幾的比率――纂者注)。
每個姓都有它自身的淵源流變和獨特的文化特征,內涵極為豐富。做為黨姓,我們始終困惑于它的來歷,更是始終想方設法想探究出它的淵源。通過本書我們將逐一揭開它其中的奧秘和令人神往的歷程。
中國古代的姓氏是區分族屬的特定符號,具有明世系、別婚姻、區分等級貴賤等社會功能。同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姓、每族中都娶有數不清的其他姓女子,本族、本姓中的女子也嫁到了數不清的其他姓氏男子家中。而且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改用漢姓,尤其是漢族,不斷融進各少數民族血統,這些現象反映了人類進化、人口流動、民族融合、社會進步以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不斷鞏固與發展。
木有本、水有根。做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他在何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墻,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蔭之后,總是最大的心愿。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使我們這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認同感。
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使用古遠,且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專門的家族生命史,這就是家譜。中國的家譜,導源于上古,延續于當代,上下數千年,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夫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族之有譜,所以動木本水源之思;而國之有史,所以明興衰治亂之由。意義之廣狹雖有別,而所主之功用則無殊。尋根追祖、敬重譜系,實為炎黃子孫數千年來源遠流長之雅風,世界各國,莫與倫比。中國人向有“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的說法,一般修譜間隔最長不超過30年。

數千年來,各家族、姓氏的繁衍,悲歡聚散,記錄著中華民族祖祖輩輩感人至深的創世歷程,折射著中華民族燦爛之光。有著數千年修史傳統的中國,修有眾多的通史、斷代史、地方史……。因此,做為一個家族也更應該有自己的一部家族的繁衍史、血緣親族史、姓氏史。通過姓氏,我們知道自己的肉體、心靈、心理之血脈傳承,從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暫人生。
姓,就是中國人的根。我們的姓氏,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文字和語言,我們的根在哪里?要了解我們的根,首先就得認識我們的姓。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河祖海”,是謂“問祖”。追本溯源,乃是人類之天性。中國人由于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的緣故,尤為重視尋根問祖。纂者歷經十余年時間從大量典籍文獻中鉤沉輯佚,力求以科學性、知識性、系統性的建構與雅俗共賞的文筆,全面介紹黨姓的淵源、歷史演變、家族文化等。同時對各種說法詳加考訂,去蕪求精,大體上理清了上古世系的來龍去脈。本書可以使你慎終追遠,回味無窮,從深層意義上感受到我們華夏文化的悠久、永恒與多彩。因此,讀完此書,你不僅能追溯到黨氏姓氏的源頭,了解到一系列同姓氏起源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和軼事傳聞,還會增加許多有關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制度的知識,而且亦是傳家之寶,留傳后人,使子孫不忘自己的姓與根,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公元二00三年,黨氏家族興盛、子孫滿堂,是為中興,遂修《家譜》,傳之子孫。


   黨玉柱


1990年起筆于白云山長太齋
2003年7月整理
2005年3月29日完稿于錦云中園
2006年1月1日于綠波書香齋審定

第一卷 譜例

一、家之有譜,所以溯源流,序世系,辨昭穆,別親疏。雖傳至百世之遠,或遷居不一,殊鄉異井。不相聞問,而家譜具存,世系可考,莫不知所自出,睦族展親,而孝悌之心自油然而生。
二、譜準《史記》、《漢書》年表、《唐書》世系表,參酌歐(歐陽修)、蘇(蘇洵)二氏譜例,庶一覽而源流支派,生平事實,昭然在目。
三、 1、年表載職位、名氏、生卒、妻、子嗣、墳墓。無考者,書“無考”;無后者,書“無嗣”;殤者書“殤”;未娶而卒者,書“未娶卒”;無子立后者,書以“某兄弟第幾子為嗣”,見所應嗣也。又因時代所限,俱獨生子女。凡女嫁外姓所生之子,俱可載入譜牒,在世系表中以虛線相連,姓名采用“璧聯姓”①的方式載入,以便承襲查考。其外謹慎入譜,以杜冒竄。
2、子孫遷居于外者,當注明初去之人,以俟他日歸宗,有所核而收入。
3、子孫繁衍,有同先世之名者,輒宜改正,蓋卑幼不可犯長上之諱。
四、祖宗之勛業表著者,固立傳以垂不朽。即醇謹老成,敦善行不怠者,皆為立傳以垂子孫,祖宗功業,或有見于載籍者,亦采錄以附于本傳之后,以資參考。
五、 1、立傳表賢,所以示異于眾人,必其實有法可傳而后為之立傳,光于家乘(家譜別稱),倘無善可稱,孝子賢孫雖欲尊祖父,不得肆其誣誕,以欺后世,此固傳信之義。
2、內傳所以揄揚淑媛,勸勉后代子婦,必賢而有征者始為列入。
六、1、祖宗圖像、祠墓,載之特詳,雖歷世久遠,而圖像考核俱在,自有明證,庶無虞其泯沒,謹為詳匯繪列,以備觀瞻查考。
2、族譜宗圖為傳家之大典,每年元旦(指春節、陰歷正月初一),子孫羅列拜祖,行三獻禮,祭畢則分昭穆行會拜禮,俾長幼序,疏戚聯,興起其孝友雍睦之心也。若秘藏高閣,非敬祖訓后之道。
七、1、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祀,祭祀稍致失禮,無以昭誠敬而嚴祀事,故酌古準今,制為祭禮,庶免隕越,祭法、祭器亦復厘修,以申孝敬之義。
2、宗祠為先祖憑依之地,理宜潔凈清肅,庶昭誠敬。
八、家范、家訓,皆先世之嘉言懿行,尤為修齊之要,編次列入,便于翻閱,以時規勉,庶有克家之子。
九、1、譜內凡載碑銘、文藝,俱名儒宿學所撰、匯編以免散佚,亦堪為后人楷模,以冀文人之興起焉。
2、先世所藏碑文、列傳,冠諸篇首,以見祖澤之有在,至若序記諸翰,則類錄之,以示文顯之有征。
3、祖遺之物,世代珍重,其有器皿,手澤,以及冊籍,祭器等件為子孫世寶,名為法守,用戒后人,勉以勿墜,至有賢子孫,續置宗祠備用之物,傳之后世,亦是祖遺,載在家乘,貽之永久,實望慎守藏焉。
十、1、凡生子百日后,須請掌譜者命名,以俟將來續修登譜,毋得漫干祖諱。
2、宗譜自今告成之后,定為三十年一修為例。所事之譜,可各執一本,各書其分派,各敘其來歷,世世加添。各房子孫務就本支隨時登記生年月日時,有娶妻者,以共配氏登薄,有身歿者,以其卒葬年月日時,墓地登簿,以便查考,庶免遺漏。
十一、宗譜務宜妥善保存,傳之永久,幼童務使觸及,免于損毀。禁示于外人。


注:

①“璧聯姓”:
近年來,見諸于報刊及新聞媒體上的中華傳統姓氏的變化之一是“璧聯姓”的大量增加,尤其是在港(香港)、澳(澳門)、臺(臺灣)華人地區尤為顯著。
“璧聯姓”是一種特殊的復姓。又稱作“雙姓”。例如:“黃楊”、“陳方”、“陳李”等,承擔“雙祧”之責。雙姓的大量增加,主要是與七十年代開始國家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有關,同時也與女權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卷 世系表
遼寧大連祖籍山西永濟黨氏
(略)
字 輩譜
行輩排序:
德 章 福 玉 (和)① 智 澤 匡 元 ② 詢 齊 敦 敏③ 季明 賢達 萬 世 永 濟④
倫序世次,一應準此,永為定規。以序世系,辨昭穆、別親疏。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7:47:55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第三卷 先祖傳略卷

始祖 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共有的人文始祖。
古史稱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軒轅黃帝。又因其居于姬水,改姓姬(見《帝王世紀》--纂者注),國子有熊,所以也稱有熊氏。《史記、五帝本紀》說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詢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很年輕時便成為中原各部落聯盟的首領。相傳與他同時的炎帝擾亂各部落;他率眾與炎帝戰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大獲全勝。后蚩尤擾亂,他又擊殺蚩尤。他教民種五谷,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藏、采銅礦、作舟車、占日月,造律呂、創文字,使當時成為中國文明光輝燦爛的時代。
黃帝及其統率的部落聯盟后來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參見姬姓)。葬于黃陵,在陜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上。

正妃嫘祖

一作雷祖,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黃帝之正妃。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后被祀為“先蠶”(蠶神)。
生子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即顓頊。


背景材料:
①闖關東:
關東指關外以東,東北三省。因清朝發祥于東北,因此東北三省成為皇家禁地,禁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入。關內大批居民因災荒、戰亂等原因,迫于生計,想方設法逃到關東。因此稱為“闖關東”。
1860年以后,因東北大片土地荒置,部分邊境領土被俄羅斯所侵占。清朝政府迫于無奈,只好大批向關外移民,增加人口密度。因此這個時期的移民依然沿用“闖關東”的稱謂。

②“紅房子”背景材料
1911年由“福昌華工株式會社”董事長相生由太郎主持修建了“華工收容所”,美其名曰“碧山莊”,因這里的樓房是紅磚砌成,所以人稱“紅房子”。居住在“紅房子”里幾萬勞工大都來自山東、河北等地,工頭招工時說:到大連給洋人(指日本人)干活兒,吃大米、白面、住洋樓,有澡堂,一天能掙10塊錢。“紅房子”位于大連碼頭東南一公里的東山北麓,共100多棟二層樓房,容納15000人左右,整個紅房子的周圍用高大的磚墻包圍著。紅房子工人中間曾流傳這樣的歌謠:

紅房子,殺人場,
鬼子把頭賽虎狼,
工人列進牛馬行,
咽著橡面和谷糠,
剛來這里是青年,
幾年以后頭發蒼,
腰彎腳弓皮包骨,
斷氣喪身死水塘。

(資料來源:《中山春曉》一書)
《新商報》2003年04月25日。

③封建社會舊俗,女子婚嫁后在姓前冠以夫姓,取消原名。
④奉天省:
舊省名,大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裁將軍,改設奉天省,治奉天府(今沈陽市),轄境相當于今遼寧省。1929年取名遼寧省。


滎陽縣:
現為河南省鄭州市滎(xíng)陽區。駐地城關鎮。秦設縣。東經E113.3,北緯N34.7。

第四卷 大連支家族成員年表卷
(略)

背景材料:

簡稱民國,1912-1949年中國國家的名稱。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后,各省響應。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和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稱中華民國 。

滿州國,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后制造的傀儡政權,轄東北三省。1932年3月9日在吉林長春“新京”成立,扶清廢帝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同年9月成為日本殖民地。1934年3月1日更名為“滿州帝國”,溥儀由“執政”改稱“皇帝”(1934-1945年8月),年號“康德”,也為溥儀第三次登極。溥儀三歲登基(1909-1911)年號宣統,居三年,民國肇始,清帝“遜位”。1917年溥儀在北京復辟,是為第二次登極。1945年8月“滿州國”隨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告結束。

蓋平縣,舊縣名。在遼寧省遼東半島西北部,1965年改名蓋縣。
蓋縣,縣人民政府駐地蓋州鎮,在遼寧省營口市東南部。唐置蓋州,明為蓋州衛,清改設蓋平縣,1965年改蓋縣,1992年11月撤銷,改設蓋州市(縣級市),隸屬于營口市。
蓋州,州名。遼為辰州,金改為蓋州,故址在今遼寧蓋州市。轄境相當于今遼寧蓋州市,莊河市及岫巖縣、營口市部分地區。元初改為蓋州路,后復為蓋州。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廢。
永濟
舊縣名。駐地,城關鎮。在山西省西南部,黃河東岸,鄰接陜西省,同蒲鐵路橫貫。秦置蒲坂縣,明入蒲州,清設永濟縣。1949年由蒲州遷治趙伊鎮。東經110.4度,北緯34.8度
高小,高級小學。一般為小學五、六年級,舊時初小4年、高小2年制。相當于中學學歷。
人民公社
即“農村人民公社”。1958-1982年期間,中國農村的基層行政區,也是當時農村基層政權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相結合的組織。最早出現在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鄉一帶。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由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組成,一般一鄉建立一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設社員代表大會和管理委員會(1966-1978年期間曾改為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生產隊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生產隊大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根據1980年憲法規定,1983年起改變政社合一的體制,建立鄉政府和地區性的合作經濟組織,一般不再使用人民公社名稱.(人民公社期間農村村民稱為“社員”--纂者注)。
又據《1976年以來的中國》一書中介紹,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改變我國農村政社合一體制,建立鄉政權。作為基層政權組織。到1984年底,全國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9.1萬個鄉(鎮)政府,92.6萬個村民委員會。從此,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在我國不復存在。
*生產大隊,中國農村人民公社三級組織中的中間一級機構,生產大隊設管理委員會,負責本大隊的生產建設,供銷、信貸、集體福利等方面的工作。有的人民公社以生產大隊為單位進行核算。( 現已改稱為村,或村民委員會。但現今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人們依然習慣以“大隊”相稱,而對“村委會”卻頗為陌生。--纂者注)
*生產隊,是農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負責直接組織生產和分配,完成國家的計劃任務。享有經營管理的自主權。(也稱“小隊”現大多已改稱為屯或村民組-纂者注)。

三年自然災害:
指1959年至1961年。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后,我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1960年冬,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隨后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但是,農業減產,基本建設規模過大,通貨膨脹以及城市人民生產下降等困難,到1962年初仍然十分嚴重。同年2月,中共中央同意陳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對當時財政經濟情況的分析和克服困難的意見,決定全面貫徹執行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大幅度調整,采取果斷措施堅決縮短基本建設戰線,進一步大量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貫徹落實這些措施需要進行艱巨的思想、組織工作,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很大的困難。5月21日、6月5日,中共中央分別發出向職工和農民進行宣傳教育的宣傳要點,要求各級主要領導干部親自宣講。5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調運糧食的緊急指示》采取了減少民用布的平均定量,壓低城鄉的口糧標準和食油定量,并提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等多種應急措施。動員群眾克服困難,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努力,到196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史上的這個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基本過去。
據有關報告稱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全國因饑餓死亡1000-3000萬人,是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又加之1960年6月份,赫魯曉夫宣布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廢除257個科技合作項目,停止供應重要設備,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困難,給中國造成巨大的損失。
*大躍進,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倡議而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后,在全國各條戰線上迅速掀起“大躍進”的高潮。

代食品
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因全國性的糧食危機,不得不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大種瓜菜”以彌補口糧的嚴重不足。實行“低標準、瓜菜代”方針。

“四清”
“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的簡稱。又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3-1966年5月)。
1964年5月中旬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期間,毛澤東提出了把“增產”、還是“減產”作為 “四清”運動的標準之一。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發布指示強調在抓緊“五反”、“四清 ”的同時,必須抓緊生產工作,因而減少了損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7:49:49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文革:
“文革大革命”的簡稱。(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又稱之為十年動亂。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化大革命”作了專門的論述,主要內容如下: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這場“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的主要論點是:一大批資產階段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文化領域里。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里。黨內走資本主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它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過去的各種斗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這實質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以后還要進行多次。這些論點主要地出現在作為“文化大革命”綱領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黨的九大的政治報告中,并曾被概括成為所謂“無產階段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黨和人民在“文革”中同左傾錯誤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是艱難曲折的,是一直沒有停止的。在“文革”中,我們盡管遭到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但終于戰勝了他們。1976年10月上旬,中央政治局(以華國鋒、葉劍英為首的黨中央-篡者注)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革”這場災難。
據《偉大的中國革命1880-1985》一書刊載,文化大革命大約有一億人是這場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其中很多是受害者,而五億左右的人受到它相當大的影響。

“工總司”
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的簡稱。
文革初期,最先由王洪文*為首在上海成立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
*王洪文(一九三四-一九九二),吉林長春人。(以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起家-篡者注)。“文化大革命”期間,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與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組成“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積極參與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開除他的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三線
1964-1980年期間。指三線地區,六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從戰備需要出發,根據戰略位置不同,將我國各地區分為一、二、三線。三線地區是全國的戰略大后方。大都分布在山區、農村。
所謂一、二、三線,是對中國地理區域作的戰略劃分,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后方內陸地區為三線。三線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內陸地區。有兩片,一是云、貴、川、湘西、鄂西為西南三線;二是陜、甘、寧、青、豫西、晉西為西北三線。這兩片統稱“大三線”。“大三線”之外還有“小三線”,就是沿海中部省份的腹地山區。國家集中力量加強“大三線”建設,各省區負責“小三線”。
1964年,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從存在著新的世界大戰的嚴重危險的估計出發,指出在原子戰爭期間,沒有后方不行,他提出要下決心搞三線建設,將東部沿海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向內地轉移,實行“分散、靠山、隱蔽(進洞)”簡稱(“山、散、洞”)的方針。
60年代未,在大連,“北三市”(原北三縣)地區被劃為大連的三線。許多工廠包括新聞單位,都積極奔赴“北三市”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在那里建廠、開荒、挖洞。當時一句“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使“北三市”成了許多大連人的第二故鄉。這就是著名的大三線建設之后大連人進行的小三線建設。
復縣
舊縣名,在遼寧省南部,1913年設縣,1985年1月撤銷。改設瓦房店市,為縣級市,隸屬于大連市。東經122.0度,北緯39.6度。現為瓦房店市人民政府*。
*人民政府,我國國家行政機關的通稱。


鲅魚圈區
營口市市轄區,1984由蓋縣劃入設置。東經122.0、北緯40.3

下崗:
指九十年代后期,國有企業職工因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為達到減員增效,而從企業裁減出來的人員,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失業。

旅大市
由原旅順市(1947年設,1960年撤銷)并入旅大市,改設旅順口區,1981年更名為大連市。
三澗堡鎮
2006年1月改為“三澗堡街道辦事處”,成為街道建制。

大連馳加耐跑輪胎服務中心為世界輪胎行業巨頭米其林集團在中國的第62家馳加店,也是米其林在大連建立的首家馳加店。中心位于葵豐路27-5號,大連社會福利院路北。
大連耐跑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馳加綠波新店為米其林在中國第100家馳加輪胎服務中心,是米其林馳加連鎖網絡與大連耐跑輪胎店三部綠波新店(西北路21號)的傾情合作。它的開業,為國內輪胎零售服務網絡的發展寫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頁。

遼寧省
簡稱遼。屬古代傳說中的幽州、營州之地,其行政建制始于戰國時期的燕國。清代設置盛京將軍及奉天府尹,分轄旗人和民人。清末廢除旗民分治制度,專行行省制,在遼寧設置了奉天行省。
1928年張學良易幟后,取遼河兩岸永遠安寧之意,于1929年2月(民國18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廢道制。
1931年(民國20年)11月20日,偽滿時期,在遼寧省境內設置了奉天、安東、錦州、熱河等省。遼寧省改奉天省。光復后,設置了遼寧、遼北、安東等省。1945年10月12日,遼寧省政府在沈陽成立。
1949年(民國38年)1月又成立了遼西省。同年4月遼寧省、安東省合并為遼東省,遷駐安東(今丹東)。遼東省轄營口、蓋平縣、新金縣等縣市.
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地區劃為遼東、遼西兩省和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五個大區直轄市,歸東北人民政府管轄。
1954年8月1日,遼東、遼西(部分地區劃歸吉林省)兩省合并,成立遼寧省。1955年撤消熱河省時,將其東部所屬朝陽等6縣劃入遼寧省。1965年安東改丹東省。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屬的昭烏達盟劃入遼寧省(1979年劃回)。
遼寧省省會為沈陽市。

旅大市
1950年12月以大連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于11月8日成立)改名,1981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旅大市仍恢復原名大連市,轄5區5縣不變。同時遵照國務院關于旅大市改名為大連市的批復。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從1981年3月5日起,凡冠有“旅大”字樣的黨政軍群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一律改稱“大連”。

文學村
在永濟縣西,古名潤河村。因為是柳宗元的故鄉,后人改名為文學村,村內還有柳家巷,柳姓人丁興旺。柳宗元,唐代著名詩人,進步的思想家。著有《柳河東集》。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8:14:56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籍貫
據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檔案局1991年頒布的《干部檔案工作條例》中規定:“籍貫”填寫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長期居住地)。使“籍貫”在相對穩定中有所流動,有所變化,這就與不斷變化著的實際相吻合。在填寫“籍貫”一欄時,還要按“現行政區劃”進行填寫。
復縣
1985年1月1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復縣建制,設立瓦房店市(縣級),轄屬不變。4月1日,復縣正式改為瓦房店市。
1931年,遼寧省改奉天省,復縣屬奉天省乙類縣。1945年11月3日改屬安東。1959年1月4日撤銷遼陽專區建制,復縣改隸旅大市。
1968年6月2日,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8年12月26日,遼南專員公署與營口市合并,其所轄金縣、新金縣、復縣和丹東市所轄的莊河縣重新劃歸旅大市。
*瓦房店
昔日瓦房店是一片林木、雜草叢生的低洼地,只有七、八戶人家。相傳,清康熙年間王姓,曲姓和金、欒兩姓合伙在這里開設了3家招商客店。其中曲姓開的店是瓦房,被稱瓦房店(在今工人文化宮路西,因擴修道路被拆除,后仿建一棟。久之,瓦房店就成了地名,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長鐵路建成通車,取瓦房店為火車站名,從此瓦房店在地圖上開始有名。漢代,汶縣即現今瓦房店市、普蘭店市地區。

松樹人民公社,現為松樹鎮。
人民公社,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會議討論和通過了《關于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定在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會后,在全國很快形成了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
之前,1958年3月成都會議后,農村中出現了把小型農業合作社并為大社熱潮,受到毛澤東的肯定和支持,并于8月被定為人民公社,一般為一鄉一社,個別的一縣一社。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相繼成立了各級革委會(革命委員會)。
1968年復縣地區成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各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7月,復縣農村實行政社分開,改公社管理委員會為鄉人民政府。
松樹鎮,位于瓦房店市東北部,東與普蘭店市(原新金縣)為鄰,西與趙屯鄉毗連,南接得利寺鎮,北靠萬家嶺鎮,總面積131.68平方公里,1969年3月撤銷松樹鎮建制,并入松樹公社,1979年5月鎮又分立。1983年7月松樹鎮下轄6個村。1985年1月松樹鄉與松樹鎮再次合并為松樹鎮。轄14個村,6個居民委11147戶,38904人,駐地松樹,距瓦房店市29.6公里。
境內山多耕地少,復州河從普蘭店市經鎮內折向南流。1971年在松樹東2公里處高屯的復州河上修建松樹水庫,設計總庫容量為9864萬立方米。有8萬畝柞蠶場、果樹568836株。
長大鐵路和普(普蘭店)熊(熊岳)公路從鎮內穿過。鐵路有松樹、關子(關子站民國24年,1935年修建,屬五等站)火車站。境內有遼寧省松樹絲綢廠(民國26年,1937年建廠)繭站,大連燈具廠等企業。有高中,初中學校各1所,小學16所。
境內與萬家嶺、許屯一帶及華銅地區盛產花崗巖。為火山巖漿活動而成。

鎮內景觀―
松樹水庫,同時也是瓦房店市景觀之一。
座落于松樹鎮東2公里之處,港叉眾多,水面狹長,東西蜿蜒5公里,占地7000多畝。
主壩長280米,高25.46米。主副壩呈犄角狀,隔山相望,副壩溢洪道,3孔大閘溢洪飛流直下,白浪滔天。庫邊萬木叢中,有樓閣、亭臺、花壇和蹊徑,依山沿岸果樹成片,水電站,雞鴨場、魚池、錯落有序,極目遠眺,山、水、林、樓交相輝映,清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臺子村
臺子距老平臺山(海拔667米)鄰近,與老帽山(848米,位于同益鄉慶陽村)余脈相連;與普蘭店市同益鄉張家村,瓦房店市萬家嶺鎮馬屯村交界。
村莊三面環山,以老帽山為起點,經層疊群山連接的山嶺脊部向西南延伸,構成標高400~500米的南北向山地。山頂多為園頂狀,一般標高200~400米,主要分布萬家嶺、松樹、得利寺等鄉鎮。
村內古跡:
臺子屯石棚:是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期的遺物,亦是最古老的地上文化遺址。考古工作者稱之為“巨石文化”或“石棚文化”。
1979年9月21日臺子石棚被列為旅大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大連漫游》1988版。瓦房店臺子屯的石棚,由6塊石板組成。多是用較進步的工具加工過的。底部用一塊大石板鋪就,四周用四個大石板作壁,上面覆蓋一塊大石板并長出四壁支石構成長方形的墓棺。
石棚外加蓋許多土,因年代久遠,蓋土經水沖風刮已蕩然無存,故僅剩下巨石了。石棚墓反映當時部落權力的集中,他們已能夠用大批勞動力為自己修墓。這一時期,應屬于原始社會逐漸解體,階級社會出現的早期。
據《大連日報》刊載:
大連地區是我國遼東半島石棚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保存至今的大石棚主要有瓦房店臺子屯石棚(纂者拍有實景照片),普蘭店市石棚溝石棚、莊河大荒地石棚和白店子石棚,金州(原金縣)小石棚等。這些石棚高約2米,蓋石長、寬約4-5米,重達數十噸,石棚內出土有陶器,石器和火燒人骨、證明石棚是一種墓葬。在生產力很不發達的古代,建造這樣的墓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表明氏族顯貴已經產生,即將邁進國家的門檻了。

現為瓦房店市第二十三中學。
校址松樹鎮,于1970年9月建校

指1981年“7、28”特大暴雨洪水災害。
據《瓦房店市志》(1994版)記載:
1981年7月26-28日凌晨,復縣北部地區48小時降雨291毫米,山洪暴發,河水出岸,泥石流,山體大滑坡。形成大量泥沙,礫石洪流、滾石遍灘,178人喪生,重災區萬家嶺公社幸福大隊偏石臉生產隊(為浮渡河上游經由之處--纂者注),37戶被洪水沖走21戶。
據《大連市志》載:
1981年7月26日-28日,大連地區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降雨中心在新金和復縣北部地區,雨量最大的新金縣,同益鄉達644mm,甚至整村整戶被洪水沖走,鐵路、公路、供電、通訊、廣播全部中斷,是遼南地區歷史上罕見的洪水災害。
另據,《大連市志、自然環境志、水利志》(1940-1990)《大事記》。
1981年7月26日-28日,全市普降特大暴雨,降雨中心在復縣和新金縣北部老帽山。平均降雨量350-450毫米,三日最大降雨量達576毫米。山洪暴發產生巨大泥石流,河堤決口,水毀工程1.57萬余處,松樹水庫水位猛漲,距主壩壩頂只有0.5米。由于電話線路全部中斷,上游的水情、雨情不明,險些炸掉副壩。劉大水庫大壩滑坡50米。沈大鐵路中斷。全市有94個公社遭受水災,死亡348人,是建國以來最大的水災。
老帽山一帶山洪暴發,產生巨大的泥石流。復縣萬家嶺公社幸福大隊受災嚴重。洪水摧毀萬家嶺鐵路、公路路基(萬家嶺-許屯)。復縣共有101個大隊,550個生產隊,9家工廠,36個基層商店遭災,死亡178人。一列客車在長大鐵路小寺廟車站附近被洪水沖倒,一節車廂被洪水沖出30米遠。
新金縣北部的儉湯,同益等公社受災嚴重,全縣共死亡163人,倒塌房屋5319間,受災人口26.8萬人,死牲畜家禽12.52萬只,沖毀各種水利工程15721處,致使公路、鐵路一度中斷,火車停運72小時。僅農村損失就達2.6億元。(經纂者部分補充和改動)
據《中國共產黨大連歷史大事記》1919.5-2000.12
1981年7月26日,位于瓦房店萬家嶺鎮北的老帽山暴發山洪,產生巨大泥石流,341人喪生,鐵路運輸中斷7天。
7月28日,復縣,新金縣部分公社降特大暴雨。宋黎、崔榮漢等市領導分別前往災區察看災情,研究松樹和劉大水庫險情處理問題。
2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落實抗洪救災措施,動員災區人民團結奮斗,克服困難,戰勝災害。
9月1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谷牧來連視察工作。15日,到遭受洪水災害的重災區新金縣同益公社、安波公社察看災情。看望受災群眾,向災區干部、群眾和支援抗災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轉達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慰問。
9月26日,省委第一書記郭峰到復縣許屯公社北瓦房店大隊(現為許屯鎮北瓦房店村,為浮渡河上游經由之處--纂者注),看望受災群眾。
又據《大連市志、水利志、自然環境志》及《大連日報》氣象天地版(2003.7.18日)綜合整理。大連地區觀測到一日最大降水量為569毫米,出現在1981年7月27日普蘭店市同益鄉西韭水文站,過程雨量達644毫米(幾乎等于大連一年的降水量),其附近的最大雨量為768.9毫米。
1971年松樹水庫建成,1981年7月28日一次暴雨,松樹水庫將(復州河等)入庫5250立方米/秒的洪峰削減為1270立方米/秒泄出,起到了調洪削峰的作用。
大連地區自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發生超過百年一遇24小時暴雨3次。其中一次即1981年發生在瓦房店市的老帽山(萬家嶺)一帶千年一遇的24小時暴雨(581.5毫米)。暴雨引起山洪暴發,特大泥石流給老帽山周圍的群眾造成空前災難,同時山體滑坡也使哈大鐵路停運8天。
1981年7月26日至7月28日,大連地區降了場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大的特大暴雨。27日夜,松樹、劉大水庫告急。當夜,副市長、市抗旱副總指揮楊惠民率水利局副局長劉克斌爬山涉水,奔赴復縣松樹水庫坐陣搶險。28日上午,市政府召開緊急市長辦公會,隨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崔榮漢、任國棟、魏富海等分赴重災區復縣、新金察看災情。
老帽山(原名雪茂山、和尚帽山)。
位于大連瓦房店市東北部萬家嶺鎮、普蘭店市北部同益鄉,東北接蓋縣(今蓋州市),是三市界山,海拔848米,為大連地區第二高峰,瓦房店市第一高峰,人稱遼南小珠峰。山高險峻,晴日登山遠眺,渤海之遼東灣亦隱約可見,相傳西海小龍王曾居于山中龍潭。老帽山西系浮渡河發源地。老帽山距離普蘭店、大連、安波溫泉旅游度假區分別為75、150、10公里。
昔日山上柞林茂密,葛藤雜草叢生,常有鳥獸出沒,是天然的柞蠶場,后來山上柞林漸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鳥獸外遷,各種山貨野果也隨之少見。
2002年經普蘭店市開發為主要旅游觀光景點(據《瓦房店市志》、《老帽山風光簡介》及纂者親歷游覽綜合整理)。
浮渡河,原稱鐵場河。東經122度18分14秒至122度56分46秒,北緯39度57分45秒至40度6分37秒之間,發源于瓦房店市東北部老帽山西麓。分南北兩支流,向西北流經瓦市萬家嶺、許屯鎮、蓋縣二臺子,經李官鄉(現為李官鎮)礦銅山流入渤海,干流全長45公里。下游為蓋縣與瓦房店市的界河。1981年7月28日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由于上游一次降雨391毫米,發生大滑坡、泥石流,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將一間半農舍大的巨石從山上沖滑入溝內,滑坡7800多處,泥石流淤積河床,造成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并沖毀了兩岸農田和長大鐵路石頭河大橋,鐵路交通中斷7天,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據《大連市志》、《瓦房店市志》綜合整理--纂者注)。
復州河,原出沙河,東經121度34分至122度21分,北緯39度30分至39度59分。發源于新金縣同益鄉(北部鏵尖東山)老帽山南麓。河源高程817.7米,河床平均寬300米,流經普蘭店同益鄉,安波鎮境內,由西韭菜園子轉西流入松樹鎮、得利寺鎮等,最終經由三臺滿族鄉西藍旗的老羊頭注入渤海,全長136.5公里。
復州河在1949、1964、1975、1981、1985年河水泛濫成災,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損失。1981年洪水接近700年一遇,關家屯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1960立方米每秒,洪峰持續時間1小時左右。(據《瓦房店市志》、《大連市志》綜合整理--纂者注)。
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1967年2月至1979年)。在我國是“文化大革命”中各行政區域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在“奪權”后成立的臨時權力機構。1975年憲法規定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地方各級人大的常設機關,同時又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1978年憲法沿用了革命委員會這一名稱,但作了不同的規定:“地方各級革委會,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1967年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無產階段革命派大聯合,奪走資本主義當權派的權》之后各地造反派紛紛奪權。1月31日黑龍江省成立紅色造反革命委員會。2月3日山東省成立山東省革命委員會。2月5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2月23日改為上海市革委會)。之后全國各省市縣及工廠、學校等基層單位紛紛成立革命委員會。1968年5月10日遼寧省革命委員會成立。8月6日旅大市革命委員會成立。1968年9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發表社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國勝利萬歲!熱烈歡呼全國(除臺灣省外)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全部成立》。
1979年五屆人大第十一次常委會議,通過并公布了《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1979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將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的決議》。這樣在“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革命委員會”體制宣告結束。
1899年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前身在美麗的黃海之濱誕生。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內燃機制造廠家,它設計和生產的內燃機車一直保持著全國保有量一半以上,覆蓋全國所有鐵路局裝備90多個機務段和地方鐵路,遠銷亞非10多個國家,出口總量占全國同類產品80%以上。被黨和國家領導人譽為“機車搖藍”。
1994年按主要經濟指標排序為中國行業100強。位于中國500家最大經營規模工業企業第284位。
1999年5月28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工廠百年華誕之際題詞勉勵:“立足國內,走向世界,努力發展中國機車工業”。
2001年開始批量生產電力機車。
2002年又推出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車輛。
其前身依次為:
大連機車車輛廠始建于1899年9月28日。沙皇俄國時期先后稱,南省鐵道機關車制造所,南清鐵道機關車制造所。
1901年,沙俄在大連中山區勝利橋以東偏北,造船廠以西一帶建成工廠前身東清鐵道機關車制造所。
日俄戰爭*后,日本獲勝,工廠由日本軍隊管制。
1907年4月1日,由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經濟機構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正式接管經營大連鐵道工廠。
1908年7月8日,工廠由原址移至大連郊外北沙河口一帶(即現廠址,大連市沙河口區中長街51號)更名為滿鐵沙河口鐵道工場。
1945年8月15日(亦為日本二戰失敗投降日),蘇軍軍管時期改稱中長鐵路大連鐵路工廠。
1953年1月1日,結束中蘇共管,工廠改由鐵道部領導,更名為鐵道部大連機車車輛制造工廠,成為我國第一個貨運蒸汽機車制造工廠。
1970年7月,交通部、鐵道部和郵電部的郵政部分合并組建為交通部。工廠更名為交通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
1975年1月,交通部與鐵道部分開各自獨立,工廠改名為鐵道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是鐵道部直屬企業。1993年起被定為鐵道部直屬的國家大型一類企業。
1994年3月23日,工廠廠名由原來的“鐵道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正式更名為大連機車車輛廠 **。隸屬于鐵道部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
2000年9月29日中車公司同鐵道部脫鉤組建南、北集團。
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央(企業工委)直屬大型企業集團,共有22個單位。大連機車車輛廠是中國北車集團的子公司。
2003年6月,工廠正式在廠名前冠以中國北車集團,全稱為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廠。
2004年1月1日工廠正式改制掛牌經營,更名為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日本突襲俄國駐旅順口的艦隊,一場旨在爭奪中國東北的帝國主義戰爭在中國領土上展開。經過一年多的激烈廝殺,結果以俄國慘敗而告終。1905年9月,日俄雙方簽訂了《樸茨茅斯條約》規定俄國把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海面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及其附屬權益轉讓給日本。(據《中國革命史》1990.9)。
**1994年4月5日,工廠下發通知: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企業名稱不得冠以政黨名稱、黨政軍機關名稱”的規定和鐵道部勞函[1994]124號《關于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所屬工廠更名的通知》,自1994年3月23日起正式更名為“大連機車車輛廠”。
***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簡稱中國北車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主要經營鐵路機車車輛、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等產品的開發設計和制造修理。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為中國北車集團公司的子公司(簡稱大連機車),是在原大連機車車輛廠基礎上,由中國北車集團公司、中國鐵路物質總公司等8個單位共同出資改造的公司制企業。
①新金縣
現為普蘭店市。在遼寧省大連市北部、沈大鐵路通過西境。原縣人民政府駐地普蘭店鎮。1945年9月解放后從原金縣*(現金州區)、復縣(現瓦房店市)、莊河縣**(現莊河市)各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立新金縣。1949年曾屬遼東省,1954復屬遼寧省。
1991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遼寧省新金縣,設立普蘭店市(縣級市)。1992年2月28日新金縣正式改為普蘭店市。東經121.9度,北緯39.4度。
*金縣,舊縣名。在遼寧省大連市中部,1913年設縣,1987年5月撤銷,改設大連市金州區。
**莊河縣,1992年10月撤銷,改設莊河市(縣級市)。
②仙浴灣鎮,1998年由原勝利鄉改設。
③又稱羊官堡、羊卜村。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8:16:15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①大連市:
大連市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與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相連。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游城市,享有“北方明珠”之美譽。

大連市總人口590萬,市區人口320萬。現轄中山區、西崗區、沙河口區、甘井子區、旅順口區、金州區六個區、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三個市和長海縣。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保稅區、大連市高新技術園區和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渡假區是大連市對外開放以來形成的重點區域,是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大連市三面環海,僅北面與東北大陸相連,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是萬頃碧波中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度,最熱月份為8月,平均氣溫24.4度,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溫-5.3度,年降雨量為55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晚、秋長、冬短的特點。
大連市得名于大連灣。2003年1月7日,國家民委主辦的《中國民族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為,“大連”一名來自滿語“海濱(搭連)”的譯音。(據《大連日報》2003年5月6日)。
戰國末年,大連地區屬燕遼郡,秦統一后歸屬幽州。東漢三國時期為遼東郡沓氏、汶縣屬地,南北朝后被高句(gōu)驪所占。唐朝時期,這里一直被雄居東北地區的渤海國政權所管轄。以靺鞨人為主體的渤海國人是遼金時期女真民族的先民。遼代末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曾率領十萬余女真人在遼東半島南端(即今大連地區)舉兵反遼,并在碧流河水域大破遼軍。元明時期的女真民族在清朝初年全部編入滿州八旗,成為滿族人的主體力量。“滿語”則是靺鞨-女真語言的歷史繼承和發展。從唐朝至清朝的1000多年間,遼南地區的居民以滿語(或稱女真語)為溝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
至1894年甲午戰爭后,大連地區被日軍侵占,1897年沙俄政府占領,統治達7年。1904年日俄戰爭后,日軍重新占領大連,統治長達40年。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結束了長期的殖民統治。

②山西省:
簡稱“晉”。因位于太行山以西得省名,又因春秋時大部分地區屬晉國而簡稱“晉”。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東側,北倚內蒙古,以石長城為界;西鄰陜西,以黃河天然劃界;東界河北,南接河南。
相傳堯、舜、禹曾建都于平陽(今臨汾)、蒲坂(今永濟)、安邑(今夏縣)是我國文明史開發較早區域之一。最早禹王劃中原為九州,山西屬冀州之域,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區域劃分。
清設山西省,其境內設十州。民國初仍為山西省建制,轄105縣。
抗日戰爭開始之后,1937年我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太行、太岳地區,1941年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③永濟
古為虞舜,《帝王世紀》“舜都蒲坂”。戰國為魏蒲邑,“秦始皇東巡見長坂,故加反”,稱曰蒲反縣。西漢仍稱蒲反縣,屬河東郡。王莽改名蒲城,東漢改為蒲坂縣。魏、晉、北魏、北齊、北周均為蒲坂縣。
晉時先后為秦州治,雍州治,北魏神加元年(公元428年)為河東郡治。故治在今蒲州老城東南二里。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蒲坂縣移治城東,于蒲坂故城置河東縣。大業三年(607年)蒲坂縣并入河東縣。
唐、五代、宋、金、元俱名河東縣。唐武德三年(620年)蒲州府治,后為河中府治。元仍為蒲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東縣并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濟縣,屬蒲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留縣,故治在今永濟縣駐地西北二十八里蒲州老城。
1947年10月25日解放,建國后(1949年10月1日)縣領導機關遷趙伊鎮。趙伊鎮古稱趙伊,明成化未年改名東豐鎮,清時稱趙伊鎮。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8:17:20

[回復] 回復我是黨玉柱,歡迎登陸黨姓族譜錄黨玉柱的個人主頁

一、姓氏起源



據查考史料典籍記載,黨姓起源共有五支:

(一)出自于姬姓①

(1)據《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百家姓探秘》、《百姓家風》、《中國姓氏尋根》、《華夏百家姓探源》、《源于地名的中國姓氏》、《中華姓氏由來考》及《百家姓全覽》所載:

“出于姬姓。據《萬姓統譜》記載,為晉大夫黨氏之后。春秋時,晉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黨②(今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一帶)其后以邑為氏,稱黨氏。”

(2)據2003年春節期間(正月初四)中央電視臺10頻道(科學教育頻道)播出的專題片《百家姓》,一位女觀眾現場向嘉賓提問:“黨姓是小姓嗎?”特邀嘉賓胡教授回答道:“是小姓,黨姓源出春秋時期晉國上黨,在山西、陜西居多。”

(按小姓人口數量估計,約在10至13萬左右--纂者注)。

(二)出自于任姓③

(1)據《百家姓探秘》、《百家姓全覽》、《中國姓氏尋根》、《源于地名的中國姓氏》、《中華姓氏由來考》所載:

魯國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的任姓后裔。因封邑于黨也稱黨氏。

另據《中華萬姓溯源》載:“為春秋魯大夫黨氏之后,原名黨氏,今簡化為黨氏。”

(三)源出于項羌族

(1)據《千家姓》記載:

黨姓出自古代。項羌人,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由于吐蕃④的侵戰,遷移甘肅一帶,北宋時建立了西夏⑤封建政權,他們的后世子孫有的便以黨作為姓氏。金代有黨懷英(《遼史》作者-纂者注)。

(2)據《百家姓探秘》、《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百家姓全覽》、《中華姓氏由來考》所載:

源出于項羌族,黨項羌人之后,項羌族是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

“據《廣韻》所載,本西羌姓,姚秦將黨耐虎曰,祖本夏后氏,后為羌豪”。

《萬姓統譜》明凌迪和著云:又本出自西羌⑥,自云夏后氏之后。黨項羌⑦,乃為古代少數民族羌⑧人的一支,祖先居于今青海甘肅一帶,從事畜牧業。唐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大部分黨項羌人被迫遷移到陜西、寧夏、甘肅一帶。北宋時,以黨項羌人為主體,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權。其子孫自稱為夏后氏之后,遂姓黨氏。

另據《中華萬姓溯源》載:“古羌族⑨有黨項⑩分支,其族以族名為氏。”

(3)據《元和姓纂·七蕩》(唐林寶又撰)記載,“本出西羌,有馮翊、華陰兩族系。

(4)據《百家姓探源》所載:

“同時,黨氏也很可能包容了許多外來的血統,如《廣韻》、《韻府群玉》及《路史》等古書記載。黨氏中有西羌的血統。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一支居住在今青海省境內的大積石山及西寧、貴德一帶的西羌族人,以“黨項”為部落之名。經過長時間的融合與同化,他們紛紛效仿漢人,以原部落名“黨”為姓。(另據“西羌,祖本夏后氏”之說,實為禹的后裔,血統也應至為純正-纂者注)。

(四)出自于姒姓⑾

(1)據《百家姓探秘》所載: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為夏王朝君族子孫,故史稱黨姓出自夏后氏。《韻府群玉》載:“黨姓為夏后氏之后,唐有黨芬,黨進。”屬于夏禹后裔的黨姓世居黨項。

(2) 據《百家姓探源》所載:

“史料中多提到黨氏乃夏后氏之后,而夏后即夏禹⑿,乃顓頊帝的姒氏子孫(黃帝-昌意-顓頊⒀ (高陽)-鯀⒁-文命(夏禹王)-纂者注)。由此看來,黨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其支裔世居黨項,遂姓黨氏。

(3)據《中華姓氏由來考》所載:

黨氏出自姒姓,大禹王的后裔。夏王朝國君夏后啟的支系子孫世居黨項,為西北羌族的別稱。后來黨項羌分布到青海、甘肅、四川邊區一帶,主要從事畜牧業。唐王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族,大部分黨項羌人被迫遷移到甘肅、寧夏和陜北一帶。北宋時期以黨項羌人為主體,建立了西夏政權。黨項羌族的后裔有的就以黨做姓氏,稱黨氏。宋代有黨進。這是黨姓的由來。《百家姓》注。



(五)出自于鮮卑族

(1) 據《百家姓探秘》、《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百家姓探源》所載:

“《路史》載,‘拓拔氏⒂后有黨氏’。”









注:



①姬姓:

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此為姓。(見《帝王世紀》)。

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見《史記·三代世表》)。

梁周弘正謅附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姬姓,在中華民族長達5000年的發展過程中,毫無疑問是最榮耀。最古老的一個姓氏。因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軒轅氏,就是姓姬。遠古時期,有兩個杰出的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他們都出自少典氏,相傳黃帝姓公孫,號有熊氏,出生在山東曲阜的壽丘,后遷居姬水之濱的軒轅山坡上,所以改姓姬,取名軒轅;炎帝姓姜,號神農氏。據說黃帝的出生非常驚異。一天,他母親附寶在野外,突然看見閃電繞過北斗星,立即感到身子一震,于是懷孕了,懷胎24個月才分娩。黃帝生下來就相貌堂堂,前額隆起,象太陽懸空,眉骨高高的,長得很精靈,兩個多月就能說話,并且才智過人,因其才能,品德和威望,而被人們推舉為華族部落的首領。他先后打敗炎帝部落,繭尤和九黎族部落。黃帝的這一部落都姓姬,代代繁衍至今。黃帝的后裔,后來雖然陸續分支成為不計其數的其他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然而,黃帝的嫡系子孫,卻世代以姬姓相襲,一直到距今3100多年前,君臨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頂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壽祚最長的皇朝。

在《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帝嚳生姬水,因以為氏,裔孫周文王,三十余代至赧王,子孫號姬氏,漢有周子南君姬嘉,唐水部郎中處(居)遜,代君長安,開元初,以玄宗嫌名,改姓周氏。”

從以上文字可見,姬姓始見于帝嚳之時,而不是得姓于黃帝,在得姓時間上,前后相差大約260年。然而,眾所周知,帝嚳高辛氏也是黃帝的裔孫,所以無論姬姓見于何時,其光輝和榮耀,絲毫無異。

另據《史記》的記載,姬姓還有來自于周族始祖后稷的。相傳有邰氏的女兒因踏過巨人的足跡而懷孕生子。由于不是正常受孕認為不吉利,就把孩子丟掉。此子后被人救起養活,取名棄,棄在堯舜時曾作過掌管農事的官,官名為后稷。他教人耕種,發展農業,堯就把遠祖黃帝的姓賜給他,也為姬氏。

自5000年前的黃帝一以貫下,姬姓家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可謂出人頭地。以周朝初期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以及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皕(shi)等父子兄弟來說,一個個杰出卓越,以無比輝煌的功績,在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上永垂不朽。

②上黨

古地名。。意為與天為黨。有“上黨天下脊”之稱。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以西。因地處太岳太行兩山之間,高山環繞,地勢險要,歷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秦置上黨郡,明時改稱長治。解放戰爭初期著名的上黨戰役在此進行。1951年設長治市。





③任

任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相傳黃帝小兒子禹陽被封在任國,賜姓任。周朝時,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國都是任姓后人的封國。周朝時又有任國(在山東濟寧東南),風姓,相傳是伏羲后人的封國,后代也稱任氏。

西漢有益州剌史任安,御史大夫任敖,南朝梁有文學家任昉(《中國姓氏尋根》)。

④吐蕃(bō)

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

⑤西夏

(1)據《辭海》釋:

朝代名,黨項拓跋氏所建。本名大夏,又稱白上國,宋人稱西夏。1038年(宋景祐五年)元昊稱帝。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纂者注)。最盛時轄二十二州,先后和遼、金及宋鼎峙。居民有黨項羌、漢、藏(吐蕃),回鶻等族。從事農牧業。產青白鹽,織氈毯。與宋經濟文化聯系極為密切,茶、馬、鹽、鐵交易頻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漢文典籍也廣為流傳。與宋、遼、金多次發生戰爭。西夏寶義二年(1227年)為蒙古(即后來的元朝-纂者注)所滅。共歷十帝,一百九十年。

(2)據《辭源》釋:

宋時黨項羌族建立政權,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公元1038-1227年)。按西夏國主為拓跋氏之裔,因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于唐,賜姓李,宋時又賜姓趙,世為夏州節度使。至元昊稱帝,傳十主,為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所滅。(詳見遼史西夏傳)。

(3)夏,據《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釋:

黨項拓跋氏所建王朝。黨項首領李元昊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宋人稱西夏,后世沿襲。都興慶府(1205年改為中興府)。初期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極蕭關,北控大漠”,轄二十二州,極盛時期包括今寧夏,陜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南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區。先與北宋、遼鼎峙,后與南宋、金并存。制度多仿效唐、宋。創有蕃文,也通行漢文。1227年亡于蒙古。共傳十帝,凡一百九十年。

(注:以上三種釋義纂者對其中部分重疊內容予以刪節和補充。)



辨義:

(1)西夏,中原的西部,夏謂華夏。晉書賈充傳:“綏靜西夏,則吾無西顧之念。”(《辭源》)。

(2)元末明玉珍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稱帝建國,國號夏。都重慶,據有今四川大部地區。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為明所滅。傳二主,凡十年。(《中國歷史大辭典》

(3) 大夏,于西漢時期,今阿富汗北部。





⑥西羌

據《辭海》釋:

(1)西漢時對羌人的泛稱。

(2)東漢羌人內徙的一支。定居在金州(今甘肅蘭州市西北)、隴西(今甘肅渭河上游,天水市東部等地)、漢陽等郡。因住地偏西,故稱。

西羌起源: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后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此言西羌是三苗的后裔,但在材料、地理以及民族語言上都缺乏可靠的依據)。

⑦黨項羌

據《辭海》釋:

古族名。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省東南部河曲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山谷地帶。從事畜牧。唐朝前期,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諸族、部,大部分黨項羌人被迫遷徙到甘肅、寧夏、陜北一帶。北宋時建立以黨項羌為主體的西夏封建政權。元時蒙古人稱黨項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權為唐兀或唐兀惕。(元朝時期還根據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并稱西夏為河西或唐兀,屬色目等,次于蒙古-纂者注)。

⑧羌

據《辭海》釋:

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帶。最早見于甲骨卜辭。殷周時,部分居中原。秦漢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婼、廣漢、武都,越巂等部。魏、晉、南北朝、唐、宋間,又有宕昌、鄧至、白蘭、黨項等部。部落分散,以游牧為主。與漢人雜處的從事農耕。兩漢、魏、晉、唐、宋中,不斷反抗封建統治。東漢末內附,部分東遷內地。東晉至北宋間,燒當羌、黨項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權。其首領多受歷朝冊封,曾助北魏,唐破氐及吐谷渾,往來聯系密切,后漸與西北地區的漢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⑨羌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爾瑪”, “日瑪”。由古羌人的一部發展而來。10.2萬人(1982年統計)。主要分布在四川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北川等地亦有分布。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擅長掘井和石砌建筑,婦女善挑花。解放前處于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曾與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僅元明至清初反抗土司的斗爭不下百次。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時,曾建立革命政權。

建國后,與藏族聯合建立一個自治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邛崍山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地區的北川等縣,以茂、汶縣最為集中。人口共有198,252人。

⑩黨項

(1)據《中國歷史大辭典》釋:

族名。1、又作黨項羌。原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唐代,受吐蕃壓迫,遷居今甘肅、寧夏及陜北地區。部分黨項人進入漢人地區,入居州城,逐漸接受漢文化,被漢人稱“熟戶”。散處山林中者稱“生戶”。居住夏州(今陜西靖邊境)一帶的黨項羌部落稱平夏部。部首領拓拔(跋)氏*,唐朝賜姓李,受封為夏州定難節度使。1038年,拓拔(跋)氏后裔元昊**在興慶府建立國家,號大夏,改姓嵬名氏。1227年亡于蒙古。2、遼對夏國境外的各地黨項人的泛稱。有河西黨項、山南黨頂、河壖黨項,隗衍黨項等部。遼屬國中有黨項國大王府。

(2)據《辭源》釋:

我國古民族。漢西羌一支。初居今青海甘肅四川邊區一帶,南北朝后期漸趨強大。唐貞觀三年,以其地置軌州。公元九世紀后期,黨項向東北遷移至今甘肅寧夏陜北一帶。遼神冊元年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并。后其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夏地方政權。

*拓跋(拔)氏,黨項羌八部之一,勢力最強。首領唐代賜姓李,宋賜姓趙。元昊建立西夏王朝,改姓嵬名氏,自詡出于鮮卑帝胄。

**李元昊,1、即夏景宗,祖先受唐朝賜姓李,故稱。2、據《辭海》西夏紀年表載又為趙元昊,因先世臣宋,賜姓趙、故宋人仍沿此稱。3、李元昊(公元1004-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李繼遷孫),夏國王李德明子,衛慕氏所生,通兵法、佛學、法律、漢文。年二十余,獨引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被立為皇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嗣位,年號顯通,改唐、宋所賜姓,李、趙、自稱(吾祖)元卒(意為青天子)。1038年即帝位,立官制,制禮儀。造文字,建蕃學,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轄二十二州。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地對宋作戰,又同遼戰于賀蘭山,俱獲勝,形成宋、遼、夏鼎立的局勢。十一年,在皇族與后族爭奪權力的激烈斗爭中,被子寧令哥剌殺。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⑾姒姓

參見“禹”。是傳說中大禹的姓。(在浙江紹興的一處村莊至今居民大都姓“姒”并發現“禹陵”--纂者注。)

作者:黨玉柱   發表時間:2014-08-26 18:18:07

第一頁 上一頁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頁 最后一頁 跳到 頁/共24頁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