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60782次
2人
2個
54個
109人
17部
新都縣清真虎家寺 地址:四川省新都縣龍虎鄉 郵編:610512 據民國四川省新都縣縣志載:“清真虎家寺在縣東龍虎橋,建于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 又據傳說:“虎家人乃陜西渭南九里溝虎姓人氏。清乾隆初年,有虎成林、虎松林兄弟倆,回族人,因帶兵打‘長毛’,從原籍遷來四川新都龍虎鄉插占定居。”那時來該地定居的大姓有:虎、白、趙、許、張、馬等。其中虎姓的人最多,有十多戶;其余五姓人僅四五戶。回民多了,禮拜、集會,沒有清真寺是不行的。因此以虎姓人為主體,承頭集資買田30多畝,即在現在的虎家清真寺一帶。拿20畝田作為回民基地;其余的10多畝田,作為回民居民住房及修建清真寺使用。修建清真寺時,從人、財、物等方面,虎姓人的貢獻都居首位。竣工后,就正式定名為清真虎家寺. 清真虎家寺,自建成到現在,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清真寺有房20多間,全系木結構,小青瓦平房。大殿屋脊雖遭“文革”破壞,大殿地板、卷拱天棚還依然留存,各種雕繪的建筑藝術和圖案,從外到內還舉目可見,仍然保存著清真寺古樸典雅的風貌。解放后,清真虎家寺由當地的回民作為居民住房使用,清真寺房地產權歸屬,尚待進一步解決。 清真虎家寺有田六七十畝,是當時新都縣7個清真寺中最富有的。阿訇和海里幾全由寺田收入供給。 清真虎家寺的開學阿訇,在20世紀初葉為大阿旬馬建廷,唐家寺人。他少年時去陜西西安大寺求學,新都寺坊無力資助,全由本人自費,每天吃飯由辦學寺坊教親輪流供給,生活艱苦異常。通過刻苦用功,學成歸來,接任清真虎家寺阿訇。嗣后的虎芳廷阿旬是他的學生。緊接著是馬亮庵,字彪,陜西人,曾來虎家寺開過學.193b年,是阿訇虎佳友,字定以新都唐家寺人,在虎家寺開學好幾年,1936年去世,葬于虎家寺墓地,享年70多歲。1938年,是阿訇馬明禮接任,成都人,1944年病逝。安葬于虎家寺墓地。1944年,是彭縣阿訇何瑞圖,接任開學兩年多,1948年上半年回成都。1948年下半年,是茂縣馬隆昌阿訇。從成都市西寺受聘來開學,解放后,1952年土改時分了田,1954年辭學回茂縣。 清真虎家寺的木匾很多,現據回憶有:新都知名人士許成塑先生書寫的《清真古寺》一道;還有馬建廷阿旬開學時期,成都一些有名的官員,崇敬馬阿訇的知識、口才、名氣,特地給他送了一道貼金字匾,上書“扶輪”二字。清真寺窯屋里邊,現還保存一道刀刻石匾及對聯,匾文為《獨一無二》,對聯為“萬世山河歸一主;普天日月照群生”。 清真虎家寺培養的海里凡很多,僅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馬秀夫、馬維泰、蔡時福、馬友清、羅仕先、張友福、馬立本及陳壽先等人,解放戰爭時期又招收了馬鳳義、江武強、馬鳳福、張永成、買貴華等十多人,解放后,清真寺解體,海里幾各自東西。 清真虎家寺的鄉老(現稱管委會)由馬、許、虎、白、趙、張6個姓氏組成,在每年圣紀節公布寺內收支帳后,每姓氏中選一名代表,實行換屆選舉。好的可連選連任。抗日戰爭時期,寺里的鄉老是馬春發、馬玉山、許大生等。
作者:虎少濱 回復:15 發表時間:2010-05-16 09:41:31
請教成都多斯第一個問題(有關四川籍著名經師虎延章)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8038虎彥章的老家應該是四川成都市新都區龍虎鄉虎家寺,解放后被占用尚存今只剩大殿被圍周農民堆放材草,地名尚存寺也不在,據我所知,他有一女原任成都百貨,他們可能是一大大樓總經理現也退休,至于虎世文是不是他的兒我不清楚,他們可能是一大家族,因虎姓四川只有新都虎家寺。青白江唐家寺有虎姓。因唐家寺與虎家寺也就幾里路,另外四川石棉縣也有虎姓,為唐家寺遷過去的四川江油也有虎姓,是從青川過來的。青川縣蒿溪鄉有當地非常出名的虎家大院,這里虎姓是非常大的一個家族。他們在當地非常有名望,出過很多的阿訇和哈只,他們的足跡廣布川甘陜,但這里卻為外人很少所知。成都市新都區虎家寺的虎姓是乾隆年間因鎮壓叛亂被朝廷安置來的。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2-11-24 15:42:33
南京虎姓就是四川過來的。以前南京虎姓人以為天下虎姓都讀虎。但南京虎姓族人虎世苓1998年左右曾去四川尋根,驚奇地發現當地虎姓人不把姓讀成虎,而讀“貓”。據當地人說,這是按大喊小的習慣改的,因為貓是虎的師傅。當地的虎家寺也不讀虎家寺,而讀“貓家寺”。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2-11-24 15:52:04
http://www.phoer.net/custom/islam/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2-11-24 17:41:38
四川省清真寺概述 四川有穆斯林108638人(1990年統計),清真寺116座,本文簡述四川清真寺及其經堂教育,以饗讀者。 四川現存116座清真寺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川東奉節縣清真寺。奉節縣為溯長江入川之門戶,是江南穆斯林入川之要道,故元代奉節有穆斯林居住。元大德四年(1300年),始在縣城永安鎮北五道拐修建清真寺,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該寺已第第三次修葺。 元代進入阿壩地區的穆斯林,在松潘城東東裕村修建清真東山寺,為阿壩地區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元末毀于兵燹。1975年,在西昌市西郊鄉寧遠村桑坡元代“月魯城”遺址,發現了一通阿拉伯文石碑,經專家鑒定,為《圣容贊碑》。《圣容贊》是在清真寺大殿寫書的贊美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容貌的贊圣文,證明元代月魯城建有清真寺。又據西昌穆斯林口碑資料,元代在今西昌城廂糧站所在地建有一座清真寺,明代此寺遷至吉羊巷,后為著名的吉羊巷清真寺。 重慶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重慶有陜甘籍穆斯林百余戶聚居于十八梯側巷(今名中興路),并建清真寺。民國《巴縣志》載:“西寺創于明之中葉,為河南馬侍朗文開所建立。”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鑒》稱該寺“為先端肅公于明成化時,遭中官司汪直之讒,謫戌重慶時之所建也。”十八梯側巷清真寺在清代稱西寺,以與江南籍穆斯林新建之南寺區別。 川北平武縣清真寺亦始建于明代。現存清咸豐四年(1854年)所立《修葺清真寺功德碑》載:“龍郡清真寺創自明紀”。川北廣元明代亦有清真寺,民國《重修廣元縣志稿》載“廣元回教盛于元明,寺立今之東街三元宮。” 涼山的“寧屬”36坊清真寺“中,西昌有6座建于明代,其中西昌市區有3座。民國《西昌縣志》載:“瀘山側之清真寺,建于明洪武二年,是為最古。城內吉羊巷清真寺及城外東街東寺,皆明萬歷初年建。”此外,合營清真寺建于明初,沙鍋營清真寺、玉石塘清寺建于明末。阿壩地區的松潘清真下寺、雜谷腦清真寺、茂縣清真寺、威州清真寺,均建于明洪武時期。 明代川西成都、灌縣、新都多有穆斯林居住,亦建有清真地。民國《灌縣志》載:“南寺始建于明朝要年”。近年發現清真南寺之琉璃滴水瓦,經專家鑒定系明代文物。民國《新都縣志》載“清真羅家寺,在縣東李家營,明成化七年建。”明天啟(1621-1627年)《成都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標有“回回寺”一座,據《成都城坊古跡考》,此“回回寺”在城西北郊,即現西北橋、 九里堤一帶。成都伊斯蘭教元明時即頗興盛,但現存各寺皆為清代建,推測其由,當為明末戰亂所致,馬以愚先生亦說:“成都遭明末流寇蹂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之幸免乎!”四川現存清真寺多建于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時期。成都市十三座寺中,建于康、雍、乾時期的就有:康熙五年(1666年)建皇城寺,康熙十五年(1671后)建西寺,雍正年(1724年)建清真八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北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九寺。新都八座清真寺,除明代所建羅家寺外,其余七寺中有五寺為康、雍、乾時期的建,即康熙四年(1665年)建馬家寺,雍正六年(1728年)建湖南寺,雍正八年(1730年)建唐家寺,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清凈寺,乾隆三年(1738年)建虎家寺。西昌是清真寺最多的地區,除上述明代所建的6寺外,“其它如西溪、高草壩、太平場各寺,城外馬水河寺,東街老各寺、新客寺等,散在城鄉約二十,詳載祠廟志中,大抵處清康乾年間建筑者多,民國以來建筑者少。” 現廣元市最老的上海街清真寺,即建于康乾時期,其《清真寺修建碑志》載: 清真寺□□□所□自康熙十三年,因吳(三桂)竄擾邊境,廣邑路當通衢,干戈迭起,士庶無有寧期,燹屢遭兵勇,絡繹不絕。似此蹂躪民眾安居,不敢存修寺之善念,系由我邑之未清平也。厥后逆匪漸清,人民接踵而來,回漢兩教于時處于廬旅,均□□得我所。我等回教合商籌建創建寺宇,即時探買地基于城外河街之西,因人煙稀,捐輸無多,僅有裝修正殿三楹。暫時朝夕禮拜。迨至乾隆四十二年,回民既庶且繁,斯地遷移不少,細清戶口,尚未屬百余家。幸逢江南馬公家良,榮任期邑,目擊寺宇狹窄,未能高大其規模,奚以之觀瞻。于馬掌教商議募化遠方,而馬公存此善念,樂到資斧,并及我教大眾好善樂施,其捐資不下千余金,復勘聘地基材料,興土修建兩廊,未及半載而功始竣。……而殿宇輝煌,豈惟天命之主持,亦得馬公之善舉,今乃告厥成功。…… 此碑文詳記建寺緣由,較有代表性,可概見清代清真寺修建情況,故引錄于此。民國時期,隨伊斯蘭教的振興,四川各地又有清真寺之修建。如廣元1925年于西外順城街、旺蒼壩、三堆壩新建三座清真會,成都穆斯林余存永1935年赴巴塘工作,團結幾戶教胞,于1937的重新建成巴塘清真寺,此振興教務之舉,在當地頗有影響。 四川清真寺的分布,除上述西昌、成都、新都等地清真寺較多外,鹽亭有10座,松潘、會理各有8座,郫縣有7座,鹽源有6座,青川、廣元各有4座,閬中、犍為、隆昌、德陽、重慶等地各有3座,其它有穆斯林居住的縣,一般有一、二座清真寺。四川較著名的清真寺有:成都皇城寺、重慶中興路清真寺、奉節清真寺、萬縣清真寺、閬中清真寺、都江堰(灌縣)清真南寺,新都唐家地、廣元清真寺、松潘清真北寺、西昌清真城寺等。四川的經堂教育 自明代陜西胡登洲(1522-1592年)創寺院經堂教育后,四川的經堂教育亦漸趨盛行。 內江:“清末逐漸有清真寺之修建,并遣子弟至省垣念經,今縣有阿洪一人,海里凡數十人,中學生三四人。” 富順縣:清真寺“阿洪馬遷輝,成都人也,海里凡數人。”新都:穆斯林“教門頗好,海里凡亦多。” 隆昌殷家壩清真寺于清乾隆年間興建,隨即在寺內開辦經堂小學,由第一任阿訇蘇正選開學,后世代相傳,直至道光年間。此寺還曾先后聘請成都、新都、西昌等阿訇來寺主講。 西昌的經堂教育歷史悠久。明清時,西昌各寺海里凡在本地學完經堂中級階段的課程后,多負籍遠游,赴陜、甘、云南等地尋名師深造,穿衣后再返鄉受聘。后來,當地亦培養出穿衣阿訇,著名阿訇楊華即學成于本地。1947年,西昌城寺開辦阿文專修班,由虎世祥阿訇執教,培養出10名阿訇。 武勝沿口清真寺經堂教育在川東較有名,著名阿訇蘇維新(1884-1974年)即曾在此寺接受經堂小學、大學教育,其子蘇善甫亦曾就讀于此。1929年,蘇善甫入萬縣伊斯蘭師范學校學習,1935年畢業后受聘為奉節清真寺阿訇。蘇善甫在奉節清真寺開辦經學班,其后川東各縣的駐寺阿訇多學成于此。 灌縣南寺的經堂教育較為著名,小學、大學俱全,開學阿訇以指導大學為主,實行以大帶小,彌補了經堂教育僅設小學深造難,而專設大學則啟蒙難的不足。1930年后,該寺經堂教育增加漢文,形成以經為主,兼學漢文,讀寫并重的特點。本世紀三十年代,成都13座清真寺有海里凡計300余人,其中小學200余人,大學100余人。皇城寺、清真八寺、十寺、江南寺的經堂教育皆較著名。虎世文《成都回民現狀》記成都經堂教育說: 各寺都有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人不等。有住堂者,有走讀者。每天早晨開始上課,課堂上一長桌,學生圍坐于長桌兩面,阿衡居上,就阿拉伯文所書之經籍,用中文講解,科目全系關于宗教方面實用者,如文法、《古蘭經》、教律、回教哲學等。時間約三小時,講畢,學生散去。……若十年苦學,學成名就,即有他寺來聘充當阿衡,于是乃師授以錦衣一襲,而出任職矣。學生之生活費用,每月除寺上補助數元外,大半都靠教民之酬贈, 以資彌補。 蘇德定理在《四川穆民概略》中評價說:“成都一地,為教門淵藪,昔年阿洪,多由此地所學成,故為各地所仰望。”當時成都籍阿訇多被聘至省內各縣開學。王靜齋大阿訇在《中國回教文化史料》中說:“中國回教文化在先年有兩大支流:一是陜西,二是甘隸。云南人多負籍陜西,四川人多負籍甘肅,而今云南人多就本省求學,四川人亦受當地阿訇栽培。”王靜齋大阿訇1939年曾親赴成都,目睹成都回教面貌,他說:“當年的成都,回教文化很盛,教授多由外省聘到。今則不然了。皇城寺的學員不下數十名,所造就的人才為數不少。再觀其它各寺的設備,可信早年全附有規模很好的專門阿文學校。”成都的馬繼高、虎世文等人,即為經堂教育之佼佼者。王靜齋在成都期間,曾請虎世文校《古蘭》乙種譯稿,馬繼高1938年被選送至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七年,后成為精通阿拉伯語言文化的學者。王靜齋在《中國回教經堂教育的檢討》一文中,對成都的馬古泉、虎彥章、周子賓阿訇頗為推崇。除上述諸人外,四川的著名阿訇還有蔡西屏、蘇維新、沙玉懷、敏德沛、馬興田、楊培之、馬伯樂、黃明芝、楊華等。 民國時期,四川凡有條件的清真寺都開辦經堂教育,受近現代伊斯蘭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四川的經堂教育多實行中阿并授,既傳授經學知識,亦教現代文化知識。四川經堂教育不僅培養出一大批經學人才,亦提高了四川穆斯林的文化素質 (本文已被瀏覽 361 次)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2-11-24 17:44:04
四川伊斯蘭教的清真寺成都門戶網 http://www.mh28.com/ 發布時間:2012年7月27日 來源:四川有穆斯林108638人(1990年統計),清真寺116座,本文簡述四川清真寺及其經堂教育,以饗讀者。 四川現存116座清真寺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川東奉節縣清真寺。奉節縣為溯長江入川之門戶,是江南穆斯林入川之要道,故元代奉節有穆斯林居住。元大德四年(1300年),始在縣城永安鎮北五道拐修建清真寺,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該寺已第第三次修葺。 元代進入阿壩地區的穆斯林,在松潘城東東裕村修建清真東山寺,為阿壩地區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元末毀于兵燹。1975年,在西昌市西郊鄉寧遠村桑坡元代“月魯城”遺址,發現了一通阿拉伯文石碑,經專家鑒定,為《圣容贊碑》。《圣容贊》是在清真寺大殿寫書的贊美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容貌的贊圣文,證明元代月魯城建有清真寺。又據西昌穆斯林口碑資料,元代在今西昌城廂糧站所在地建有一座清真寺,明代此寺遷至吉羊巷,后為著名的吉羊巷清真寺。 重慶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重慶有陜甘籍穆斯林百余戶聚居于十八梯側巷(今名中興路),并建清真寺。民國《巴縣志》載:“西寺創于明之中葉,為河南馬侍朗文開所建立。”馬以愚《中國回教史鑒》稱該寺“為先端肅公于明成化時,遭中官司汪直之讒,謫戌重慶時之所建也。”十八梯側巷清真寺在清代稱西寺,以與江南籍穆斯林新建之南寺區別。 川北平武縣清真寺亦始建于明代。現存清咸豐四年(1854年)所立《修葺清真寺功德碑》載:“龍郡清真寺創自明紀”。川北廣元明代亦有清真寺,民國《重修廣元縣志稿》載“廣元回教盛于元明,寺立今之東街三元宮。” 涼山的“寧屬”36坊清真寺“中,西昌有6座建于明代,其中西昌市區有3座。民國《西昌縣志》載:“瀘山側之清真寺,建于明洪武二年,是為最古。城內吉羊巷清真寺及城外東街東寺,皆明萬歷初年建。”此外,合營清真寺建于明初,沙鍋營清真寺、玉石塘清寺建于明末。阿壩地區的松潘清真下寺、雜谷腦清真寺、茂縣清真寺、威州清真寺,均建于明洪武時期。 明代川西成都、灌縣、新都多有穆斯林居住,亦建有清真地。民國《灌縣志》載:“南寺始建于明朝要年”。近年發現清真南寺之琉璃滴水瓦,經專家鑒定系明代文物。民國《新都縣志》載“清真羅家寺,在縣東李家營,明成化七年建。”明天啟(1621-1627年)《成都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標有“回回寺”一座,據《成都城坊古跡考》,此“回回寺”在城西北郊,即現西北橋、 九里堤一帶。成都伊斯蘭教元明時即頗興盛,但現存各寺皆為清代建,推測其由,當為明末戰亂所致,馬以愚先生亦說:“成都遭明末流寇蹂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之幸免乎!” 四川現存清真寺多建于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時期。成都市十三座寺中,建于康、雍、乾時期的就有:康熙五年(1666年)建皇城寺,康熙十五年(1671后)建西寺,雍正年(1724年)建清真八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北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九寺。新都八座清真寺,除明代所建羅家寺外,其余七寺中有五寺為康、雍、乾時期的建,即康熙四年(1665年)建馬家寺,雍正六年(1728年)建湖南寺,雍正八年(1730年)建唐家寺,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清凈寺,乾隆三年(1738年)建虎家寺。西昌是清真寺最多的地區,除上述明代所建的6寺外,“其它如西溪、高草壩、太平場各寺,城外馬水河寺,東街老各寺、新客寺等,散在城鄉約二十,詳載祠廟志中,大抵處清康乾年間建筑者多,民國以來建筑者少。” 現廣元市最老的上海街清真寺,即建于康乾時期,其《清真寺修建碑志》載: 清真寺□□□所□自康熙十三年,因吳(三桂)竄擾邊境,廣邑路當通衢,干戈迭起,士庶無有寧期,燹屢遭兵勇,絡繹不絕。似此蹂躪民眾安居,不敢存修寺之善念,系由我邑之未清平也。厥后逆匪漸清,人民接踵而來,回漢兩教于時處于廬旅,均□□得我所。我等回教合商籌建創建寺宇,即時探買地基于城外河街之西,因人煙稀,捐輸無多,僅有裝修正殿三楹。暫時朝夕禮拜。迨至乾隆四十二年,回民既庶且繁,斯地遷移不少,細清戶口,尚未屬百余家。幸逢江南馬公家良,榮任期邑,目擊寺宇狹窄,未能高大其規模,奚以之觀瞻。于馬掌教商議募化遠方,而馬公存此善念,樂到資斧,并及我教大眾好善樂施,其捐資不下千余金,復勘聘地基材料,興土修建兩廊,未及半載而功始竣。……而殿宇輝煌,豈惟天命之主持,亦得馬公之善舉,今乃告厥成功。…… 此碑文詳記建寺緣由,較有代表性,可概見清代清真寺修建情況,故引錄于此。民國時期,隨伊斯蘭教的振興,四川各地又有清真寺之修建。如廣元1925年于西外順城街、旺蒼壩、三堆壩新建三座清真會,成都穆斯林余存永1935年赴巴塘工作,團結幾戶教胞,于1937的重新建成巴塘清真寺,此振興教務之舉,在當地頗有影響。 四川清真寺的分布,除上述西昌、成都、新都等地清真寺較多外,鹽亭有10座,松潘、會理各有8座,郫縣有7座,鹽源有6座,青川、廣元各有4座,閬中、犍為、隆昌、德陽、重慶等地各有3座,其它有穆斯林居住的縣,一般有一、二座清真寺。四川較著名的清真寺有:成都皇城寺、重慶中興路清真寺、奉節清真寺、萬縣清真寺、閬中清真寺、都江堰(灌縣)清真南寺,新都唐家地、廣元清真寺、松潘清真北寺、西昌清真城寺等。 四川的經堂教育 自明代陜西胡登洲(1522-1592年)創寺院經堂教育后,四川的經堂教育亦漸趨盛行。 內江:“清末逐漸有清真寺之修建,并遣子弟至省垣念經,今縣有阿洪一人,海里凡數十人,中學生三四人。” 富順縣:清真寺“阿洪馬遷輝,成都人也,海里凡數人。”新都:穆斯林“教門頗好,海里凡亦多。” 隆昌殷家壩清真寺于清乾隆年間興建,隨即在寺內開辦經堂小學,由第一任阿訇蘇正選開學,后世代相傳,直至道光年間。此寺還曾先后聘請成都、新都、西昌等阿訇來寺主講。 西昌的經堂教育歷史悠久。明清時,西昌各寺海里凡在本地學完經堂中級階段的課程后,多負籍遠游,赴陜、甘、云南等地尋名師深造,穿衣后再返鄉受聘。后來,當地亦培養出穿衣阿訇,著名阿訇楊華即學成于本地。1947年,西昌城寺開辦阿文專修班,由虎世祥阿訇執教,培養出10名阿訇。 武勝沿口清真寺經堂教育在川東較有名,著名阿訇蘇維新(1884-1974年)即曾在此寺接受經堂小學、大學教育,其子蘇善甫亦曾就讀于此。1929年,蘇善甫入萬縣伊斯蘭師范學校學習,1935年畢業后受聘為奉節清真寺阿訇。蘇善甫在奉節清真寺開辦經學班,其后川東各縣的駐寺阿訇多學成于此。 灌縣南寺的經堂教育較為著名,小學、大學俱全,開學阿訇以指導大學為主,實行以大帶小,彌補了經堂教育僅設小學深造難,而專設大學則啟蒙難的不足。1930年后,該寺經堂教育增加漢文,形成以經為主,兼學漢文,讀寫并重的特點。本世紀三十年代,成都13座清真寺有海里凡計300余人,其中小學200余人,大學100余人。皇城寺、清真八寺、十寺、江南寺的經堂教育皆較著名。虎世文《成都回民現狀》記成都經堂教育說: 各寺都有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人不等。有住堂者,有走讀者。每天早晨開始上課,課堂上一長桌,學生圍坐于長桌兩面,阿衡居上,就阿拉伯文所書之經籍,用中文講解,科目全系關于宗教方面實用者,如文法、《古蘭經》、教律、回教哲學等。時間約三小時,講畢,學生散去。……若十年苦學,學成名就,即有他寺來聘充當阿衡,于是乃師授以錦衣一襲,而出任職矣。學生之生活費用,每月除寺上補助數元外,大半都靠教民之酬贈, 以資彌補。 蘇德定理在《四川穆民概略》中評價說:“成都一地,為教門淵藪,昔年阿洪,多由此地所學成,故為各地所仰望。”當時成都籍阿訇多被聘至省內各縣開學。王靜齋大阿訇在《中國回教文化史料》中說:“中國回教文化在先年有兩大支流:一是陜西,二是甘隸。云南人多負籍陜西,四川人多負籍甘肅,而今云南人多就本省求學,四川人亦受當地阿訇栽培。”王靜齋大阿訇1939年曾親赴成都,目睹成都回教面貌,他說:“當年的成都,回教文化很盛,教授多由外省聘到。今則不然了。皇城寺的學員不下數十名,所造就的人才為數不少。再觀其它各寺的設備,可信早年全附有規模很好的專門阿文學校。”成都的馬繼高、虎世文等人,即為經堂教育之佼佼者。王靜齋在成都期間,曾請虎世文校《古蘭》乙種譯稿,馬繼高1938年被選送至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留學七年,后成為精通阿拉伯語言文化的學者。王靜齋在《中國回教經堂教育的檢討》一文中,對成都的馬古泉、虎彥章、周子賓阿訇頗為推崇。除上述諸人外,四川的著名阿訇還有蔡西屏、蘇維新、沙玉懷、敏德沛、馬興田、楊培之、馬伯樂、黃明芝、楊華等。 民國時期,四川凡有條件的清真寺都開辦經堂教育,受近現代伊斯蘭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四川的經堂教育多實行中阿并授,既傳授經學知識,亦教現代文化知識。四川經堂教育不僅培養出一大批經學人才,亦提高了四川穆斯林的文化素質。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5-04-05 19:40:2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