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74654次

7人

51個

104個

164人

29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塱溪招燕翼堂族事拾零

編撰:招錦源、招偉標、招錫坤、招永銓、招志祥、招河漢 字體:招東山

作者:58.248.82.*   回復:27   發表時間:2010-12-26 18:37:05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興賢里家園 — 昔日村莊的回憶

彎彎曲曲的青石小路,自東向西延伸,通往方圓不足一里的村莊。村前小路把東邊劃分南北兩半,路南邊的螺墩,是一處土崗亂葬墳地,北邊一片農田,村民叫它“圍仔田”。出村路,東行260余步,往北轉到種滿竹子的土基旁,一條橫鋪白石版路,過下朗村前,折向東行,可直達佛山鬧市。另外一條往返村中道路,由村尾北行,經過另外一座刻“興賢里”石額門樓,向前行約60余步,經往東行,沿著石海路抵達竹基旁石道,穿越下朗村邊,朝佛山方向進發。村中東南角,一座建成不久的“招氏宗祠”,座北朝南。宗祠前是一個開闊的明堂,明堂近宗祠門口,建有一個大曬谷場,村民稱他它為灰砂地堂。地堂南邊不遠地方,有兩座比人還高的石旗桿夾。站在明堂小河岸邊,石圍欄桿處,放眼南望,田疇連片;腳下小河東西連貫,懷抱著明堂邊的一灣碧水,在這半月形的堤岸上,遍植了一排闊葉綽版柳樹,陽光下,濃蔭倒映水中。每到夏日,村民、小童聚集在水中綠蔭下,暢泳戲水互相追逐,場景十分熱鬧,真是個“人魚歡躍”。農閑時節,三兩村人垂釣于河堤下。到了農忙季節,每天拂曉時分,一艘艘農艇,滿載著農產品駛往佛山各個埠頭。明禮堂西邊,一眼自東往西的貫村長塘,靜臥在村中大路旁。晴天傍晚,微風吹拂,余輝映照在水面上,泛起粼粼金光。村民為了節約和利用土地資源,把池塘邊大路建成一段一段的灰砂地堂(平時是道路,谷子收割時作曬場用)。

祠堂東側與“圍仔田”之間,一條排灌用的水渠連通南北,河涌水常注,猶似溪水潺潺。水渠靠進祠堂岸邊,幾行翠竹迎風搖曳;祠堂背后,竹子、低矮的荊棘叢、灌木林雜亂地生長在一起,在這雜亂叢中,幾棵參天木棉,猶如拔地而起。

宗祠橫軸線上還建有“德修公祠”和“南蒲公祠”兩座祠廳,在村中腹地東北方,有“萬齊”、“萬寶”祠廳一所。這彈丸之地,700多年來只是散落了30余戶人家?!外遷的游子們,你們生活在哪里?胡不見尋宗歸來?

幽美而寧靜的小村落,潺潺的一渠流水,滿樹紅花的木棉,迎風招展的綠竹,金黃連野的稻田,戲水的村童,穿梭的農艇……這一切,只有在回憶中尋找。小朗家園在變,上朗村也在變,變得難尋回一點痕跡,昔日農家已悄悄地融入大都市之中。一位宗兄舊日的村莊寫下了一首七言古詩:

彎彎流水過前村,來往穿梭有小船。
綠葉婆娑繞村落,紅花吐艷在眼前。
舊舍變遷新面貌,宗祠古跡尚留存。
一心思念尋宗祖,譜牒未尋夜難眠。
蛛絲馬跡憑線索,光宗耀祖教兒孫。

作者:120.85.255.*   發表時間:2011-01-02 14:45:36

[回復] 對燕翼堂代傳的推定

歷史上,迫使南雄居民往南方廣州等地遷徙原因有三個:(1)南宋理宗開慶、景定(公元1259年)年間,朝政腐敗,外受蒙古兵入侵,內有兵災賊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民間引發大逃亡潮;(2)所謂宋末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的胡妃事件,造成南雄居民南遷(事件真相有待考究);(3)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入侵,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被元將呂師夔攻陷南雄、韶州,守將曾逢龍、熊飛先后戰死。戰亂期間,人民為了躲避兵禍,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從中原、江南等地南渡入嶺南避難的客籍中原人,他們再一次結伴逃往嶺南更南的地方。

這其中可能有我族祖先,那時候,燕翼堂仲奇兄弟尚屬少年或孩童,他們跟隨父母逃難(三人中不可能有嬰兒),因為逃難中途,父母身遭不幸,長兄能帶領兩個弟弟繼續逃亡。按常理推測,大哥至少有11--13歲;仲奇8--10歲;季奇也有5--7歲,在兵荒馬亂的時勢,他們沒有走散,證明他們能自己照顧自己,或大哥能照料弟弟。三人朝著廣州方向進發,幾經周折終于來到南海朗邊,投靠早就在此定居下來的堂叔伯明禮堂招仕基公。一切安定之后,生活上雖然得到親人照顧,但畢竟是失去父母的孤兒,在婚姻大事上,不像正常同齡人一樣,到了婚娶年齡就能結婚,往往年齡上要偏大一些,最早也要25歲甚至還大。假設仲奇公生于1264年,25歲之后才結婚(俗成以30年計為一代人)。那么他的第二代人即二世祖是1294年,三世祖是1324年,四世祖是1354年……二十世祖是1834年(清道光年間)。見下表列:

(略)

上表(略)的推定是參照下朗村敦本堂(仲奇胞弟季奇)、明禮堂(仲奇族叔伯)中同齡人普遍備份而來。祖公開經歷了700多年的繁衍,輩分不可能全部統一。傳數輩分受下列幾種因素影響:(一)同一個家庭中,兄弟間長幼年齡的差異;(二)屬同一宗系,不同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相同年齡結婚有先有后;(三)各人生育時間亦有早有晚,都影響著同齡人的輩分。同一年齡段的人,他們中會相差一輩至二輩,隨著時間的推移,輩分相差會越來越明顯。有效獲悉自己輩分的方法是問問村中長老,從他們那里,了解自己家庭中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父親其中一人中輩分,來確定自己和兒孫輩分,這是100%準確。如果確實找不到線索,只有查表,得出的結果是一個參考數據。其方法是將自己出生年份對照表中某代年份(接近數值),其結果多在兩代之間,如果要認定一個代傳,則取年份差距最小的那一代來認定。經調查,萬齊、萬寶支系已產生第26、27代了。筆者亦已有26代。此表(略)與真是情況尚算接近。(繁衍速度比原定的年份要快)

建議:本堂字牌即將用罄,建議從第28代起使用下列字牌(僅供參考):

(略)

作者:58.249.8.*   發表時間:2011-01-02 17:04:32

[回復] 朗邊招氏宗祠巡禮

佛山市禪城區張槎鎮有人這樣說過:現時的招姓人士,大多來自“朗邊”這個地方,但我不會認同,說這樣話是要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的?,F在,我將“朗邊”這地方的幾間招氏祠堂以簡單和粗略的方法,向大家介紹(因資料不足),希望能帶給尋蹤者些許啟迪。“朗邊”是從前的舊稱,現在是: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辦事處上朗村、下朗村。下面是我所介紹的幾間祠堂情況

一、上朗村招永思堂

座落于廣東佛山禪城區西北邊的上朗村,舊稱朗邊(即朗溪),有一座恢弘靚麗的“招氏始祖祠”,這就是招永思堂。本堂有人口2500多人。上朗村自1991年開始,全村耕地被劃為佛山市工業用地,村民由世代農耕變成城市居民,經濟上相對有了穩定的收入。富裕起來的村民沒有忘記老祖宗,于是在公元2000年,發動了全村人和聯系省港澳及海外宗親,捐資重修宗祠。宗祠重建后變得更加漂亮雄偉,有詩為證:

始祖宗祠欣復建,族人大眾喜歡天。
新祠面貌恢宏樣,富麗堂皇展眼前。

說起祠堂,是一位姓招、名遜、字國謙、號謙所,南宋度宗皇帝咸淳時人。因宋末元兵之亂,宋景炎時,公帶同二仆人,從南雄寶昌縣珠璣巷逃難到廣州市城西50里出,結廬安居,即朗邊也。自此謙所公漁耕為業,教子弄孫。

究其遠祖,出自舜帝之后。與春秋陳國哀公之弟,媯招有關。公園前534年楚國公子辛棄疾攻打陳國,陳國滅亡。朗溪招氏族譜原序記載:“……予族招姓,其先祖本舜之后,為陳公子招以名留也。左傳昭公八年冬,楚子滅陳,公子招被執而放于越,子孫因留其名為氏,以志不忘”。

謙所公生二子,育四孫。后來四孫各自繁衍,其中自立留朗溪陪伴父母,其余三人(自長、自成、自旺)紛自各出:一往招邊,一往溶洲井深村,一往廣州市西村。后來,各地子孫繁衍到省內羅定、清遠、珠海、吳川及廣西省區等地將近20處地方。朗溪招氏族譜原序云:“……開茲朗溪、招邊、溶洲、西村,四自之裔者則謙所公也,故修譜以為始祖?!币虼耍淖灾幔醋蚤L、自成、自旺、自立),及其各地分枝皆應尊謙所公為始祖。

二、上朗村招燕翼堂

位于上朗村東邊,下朗村南側之興賢里(有稱小朗),一座名燕翼堂的招氏宗祠(南祠),規模不大,現村中常住人口約200多人。解放前地少人多,有部分族人出外謀生,而遍及省內、香港、澳門等地,小數人已僑居海外。由于歷史原因,譜牒流失,形成尋蹤難定,各地宗枝難尋。近日有招姓兄弟尋宗成功,都是靠他們外出先祖,記錄詳盡及言傳準確清楚與事實相符,得以順利認祖。如番禺羅家村永裕堂招氏,溶洲季華村招務本堂,溶洲貝崗村招紹德堂及幾代移居佛山禪城的招氏宗親等。

本祠堂歷史,據下朗村招敦本堂(燕翼堂仲奇公胞弟)族譜記載:遠祖,是春秋時晉.步招;始祖,是南宋時劻政公招祿。詩云:

遠祖山西晉步招,兒孫皆是仕皇朝。
隆興有裔名劻政,后世南遷未懼遙。

開村始祖仲奇公,兄弟三人,長兄名孟奇,三弟名季奇(即敦本堂),本祠祖公排行第二曰仲奇。于宋咸淳十年至德祐元年間,隨父建文公南下投靠堂叔伯招仕基公(明禮堂)。因時下戰亂,逃難中不幸父母雙亡,留下兄弟三人,他們歷盡艱辛終于來到南海朗邊,找到至親。后孟奇長兄遠赴南海小塘居住,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及年代久遠等原因,各處后人失去聯系,現在彼此繁衍情況不明。住在朗邊的仲奇、季奇各成家室。季奇公居下朗村廟邊里和三槐里,建有祠堂敦本堂,位在燕翼堂之北,故稱“招氏北祠”、“南甫公祠”、“萬齊公祠”等廳、堂。村的東南及北邊,各建石匾額門樓一座,門樓上橫石刻有“興賢里”字樣,有少量圍墻將村子圍敝。已經坍塌了的祠堂座西向東,前邊是一片田野,隔著田野,一條滿植竹樹的長基橫在眼前,北門樓外,有條白石板路通向竹林長基。民國22年在村東南方處,重建一座新祠堂,該祠堂面南座北,前有小河流過,岸邊綠樹婆娑,遠銜田野,環境幽靜頤人。新祠堂前方不遠處,有兩座臺基與人齊高的石旗桿夾,石旗桿夾開外的小河邊,建有一段白石防護欄桿。一眼村邊長塘東西連接,靜靜地,敞臥在村里中大路旁。有村人說:“竹林長基、堂前小河、村中長塘、廣植樹木,都是鄉村風水布局。其實,這是先賢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為后人營造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和設置生活上所需的防澇排污設施。美其名曰是風水局,反正這些都有益于村民的身心健康?!?br>
1991年上朗村人失去了維持生計的農地,由農民變成了城市人,生活上有著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便懷念起祖宗來,想修葺一下祠堂,好讓祖先也享受享受。于是在2002年動工重修宗祠,2009年又集資裝飾美化祖先神位。好一代燕翼堂的孝子賢孫!

三、下朗村招敦本堂

下朗村以前也叫朗邊。它東南接上朗村東,西南方臨近上朗村,在廟里建有“招氏北祠”大祠堂,祠堂內供奉祖先季奇公。季奇又叫三奇,與上朗村燕翼堂仲奇公是同胞兄弟,仲奇為二兄。其開宗史:宋咸淳十年或的德祐元年(1275年)時,隨父母逃難到南方,不幸中途父母親雙亡,后跟隨兄長依父母吩咐展轉來到南海朗邊。季奇公人較聰敏,年登弱冠,便勤于商賈,販運谷米,并獲余資,在村外海旁汾江河段處建筑“谷步碼頭”, 方便米糧起運。季奇字三奇,號鼎山。遠祖,春秋戰國時晉.步招。始祖,南宋朝劻政公招祿,父親建文公,長兄孟奇公,二兄仲奇公。其本人生五子:長子道明、次子道成、三子道政、四子道輝、五子道齊。子孫昌盛,繁衍興旺,除了外遷人口外,現居住下朗村廟邊里和三槐里近1000余人,外衍人口中以廣州市番禺區羅家村人招氏最多,達五百多六百人。另外有不少遷往廣州、佛山、港澳及海外居住。在咸豐(1851---1862)年間,有鄉民參加李文茂起義(1854年),而后隨大隊撤往廣西。因種種原因,當時未有與家鄉親人聯系,時間久了便失去消息,自此就留居廣西,杳無音信。

一直以來,下朗村敦本堂和上朗村燕翼堂,都有著密切的兄弟關系,每逢年節及宗祠大事,兩間祠堂后人都互有邀請。村中有人寫了一首詩來贊美這種情誼:

八音鑼鼓鬧喧天,南北兩祠互拜年。
舞起醒獅來助慶,醇醪齋飲暢心田。

四、下朗村招明禮堂

明禮堂位于下朗村東南部,有大地里和剛柔里兩條大街,現在鄉間居住人口約400余人。下朗村明禮堂乃朗邊招氏最早到朗邊開村的一間祠堂,將近800年歷史。最可貴的是:現今保留著珠江三角洲招氏族姓中,最完整的一本招氏族譜(開村至今),可以算是廣佛兩地招氏獨此一家了。他們保存下來的族譜,給我們珠三角一帶招氏族群,了解本族過去的歷史起到參考作用。從他們的一篇譜牒序言中,可以知道明禮堂祖先的身世及當時的遷徙情況。

“余姓乃望出自南海,春秋時晉.步招之后也”。晉.步招乃明禮堂仕基公的遠祖,原其祖籍屬山西省。

“……傳至南宋隆興年,有祖劻政公違祿,為興州都統幕府參謀”。從宋隆興年(1164年),到仕基來朗邊開村的咸淳二年(1266年),不過相隔102年時間,劻政公應是仕基的祖父親。下面的一段敘述,闡明了仕基公的職業,來嶺南的原因及經過:

“惟我祖仕基公世居城西,勤于商賈,貨財豐殖。將值時勢恐慌之日,兵革擾攘之秋,各遷鄉落,卜地而居。……我祖寄棲河南,乃后遠趁南雄郡。一日商回,舟泊海旁,經游朗邊,喜竊沙水環抱,可卜居之。乃于宋咸淳二年秋八月,復自河南遷至此地,構屋而居。朗環其廬,遂名朗邊?!睆囊陨系挠涊d知道明禮堂仕基公祖籍山西。遠祖,春秋晉國將軍姓步名招,(招,也是后人尊步招,以名為姓)。而始祖,系南宋朝劻政公招祿。仕基公本人商賈,為逃避宋末元兵之亂,他藉經商機會,行徑各地,處處留心尋找、觀察可以避難的地方。(按:當時可能是宋、元戰爭初期,戰事不甚激烈,但按情況分析,宋朝會有失敗可能。仕基公是有識之仕,他又常與宗兄弟招建文聯系,得知前方戰事情況,而做好“未雨綢繆”之舉。)一日商回,泊舟時返現了朗邊此地。于是,在1266年秋天(即宋咸淳二年秋八月),返回中原河南,將全家遷到現在的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下朗村,這距今已有近800年了。據村中老人回憶:“本村近百年最鼎盛時,直街上開有酒館、茶樓、餅食、米鋪、涼果、雜貨等店鋪,后來因時勢不穩定而日漸衰落了。祠堂各個時期都有人口外遷,多是往省內、佛山、港澳,遠者赴南洋等地,最為大規模者,莫過于清朝咸豐時期。當時佛山發生陳開、李文茂戲班起義(1854年),本村有房口兄弟在起義軍中做了大官,帶領全房人合家遷往廣西(系四房、五房人為多)。

后來起義失敗,流落廣西,不敢回鄉。直至民國初年,本村村民拜太公山時,發現山頭已有人拜過。按推測,可能是參加起義軍去了廣西的兄弟和其子孫,悄悄地返來拜山。”

以上是訪問下朗村明禮堂老人時的一段談話,有些話的內容,可能是上一輩人或幾輩流傳下來的。參加起義而遭受失敗打擊的尷尬處境,確實令人不容易面對。有家鄉人寫了一首詩,以示懷念:

異鄉游子幾時還,兩地情牽一線間。
今日歸來同聚首,家鄉舊貌已新顏。

下朗村明禮堂2004年8月重修了宗祠,并在祠堂青云巷處,搞了一組大型石雕,都是歌頌招猛先祖等內容,有文章、詩歌、筆畫、石雕等,頗為精工、新穎、另類。

朗邊(有稱朗溪)舊屬廣東省南??h。現時全稱是: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辦事處、上朗村、下朗村。朗邊和其周邊是招氏祠堂比較多的地方,又是招姓人聚居較為密集的地方。在朗邊相鄰的古灶村也有兩間招氏祠堂,稍遠一點的有新招邊、舊招邊、貝崗、溶洲、南莊、芳村、橫沙等村落,各村落中建有招氏祠堂,不只一間,甚至有好幾間,都是招姓族人的聚居??梢哉f珠江三角洲是招氏族人,移居嶺南后的一處發祥地和聚居地。

作者:112.94.58.*   發表時間:2011-01-05 21:00:28

[回復] 招姓分布簡略

現在招姓在南粵有四個宗系,尚有部分招姓人士宗系未明,80多處招姓人聚居的村落,總人口約40,000人。分別分布在:

一、益莊公為始祖的宗系:(廣州市石沙區橫沙村招穀詒堂為代表)

分布在廣州、湛江、吳川、遂溪、電白、赤坎、徐聞、廉江、化州、信宜、廣西等省市縣地區,聚居達50多處,人口約20,200人。其中廣州市石沙區橫沙村招穀詒堂約有2800人;其次是吳川市覃巴鎮米朗村約2500人;有人口約850人的吳川市覃巴鎮那林村居第三位;等地位的湛江市郊官渡鎮黎田上村、下村也有800多人。

二、謙所公為始祖的宗系:(佛山市張槎街上朗村招永思堂為代表)

分布在佛山市、南海區、廣州市、羅定市、清遠市、廣西等省市縣地區,聚居點約18處,人口約11,500人。其中以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上朗村招永思堂人口最多,約有2700人;其次是南海區羅村鎮招大村約2000人;等三位是禪城區南莊鎮井深村招追遠堂約1400人;第四是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古灶南村招作述堂人口1200人。

三、劻政公為始祖的宗系:(佛山市張槎街下朗村招明禮堂為代表)

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的有:下朗村招明禮堂(祀仕基祖);上朗村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下朗村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共有人口1500多人。佛山市禪城區石灣街招維則堂(下朗村敦本堂后裔),約200多人。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羅家村招永裕堂及新莊村(燕翼堂、敦本堂后裔),約600人。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東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約130人。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季華村招務本堂(屬燕翼堂分支),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貝崗村招紹德堂(屬季華招務本堂開支),兩村共有人口1300人。摘錄《南莊季華村招氏簡記》:“我季華村招氏屬張槎朗邊招建文公系,由朗邊古灶招仲奇公第13代曾孫招燕貽開支到我季華村。招燕貽公是我村的始祖?!易婀鷥勺?,長子招奕余、次子招奕雅。招奕余生招如。招奕雅生四子,長子招宗廣、次子招宗賢、三子招宗遠(分支貝崗)、四子招宗盛(分支到花縣),其余留在本村發展?!?br>
清光緒至民國時期,招燕翼堂有族人在佛山石灣街東平河邊經營木業生意(木柴、松杉)。他們已集結三代以上,人數超過三、四十人以上,后因日本侵華。其間木業蕭條,業內人士四散逃亡。

解放前,由于我燕翼堂公堂產業無多,不能以本堂田畝養活本村人口,至使村中十戶有九戶男人外出謀生。多往本村周邊及佛山、省城、香港等地耕圍或打工,如南海平洲、蔗圍、羅村朗沙,佛山張槎涌口、上沙街、山紫村、大觀街孖竇、新涌口等地受人顧請,打工或耕作。到省港各地,多打茶樓工和做零散雜工。

解放后,80年代改革開放,人民生活逐漸好轉。2000年11月,有居住在佛山市南善街,舊日祖父輩在佛山新涌口耕圍的燕翼堂后裔,在招真率領下回鄉認祖。翌年便攜二、三十人返上朗村參加九月重陽節村慶活動。

2006年春節后至清明節前,其先祖輩在佛山大觀街,孖竇附近耕圍的招氏后人 — 招廣浩一家,憑著姐姐出嫁時一紙庚書上祖父和父親名字,而能對上“興賢里燕翼堂”排輩字牌,認回了祖宗。翌日,剛好是清明節,闔家歡歡喜喜返鄉祭祖,炷上了思念日久的一炷神香??上姨米遄V遺失,有部分先輩外出謀生的后裔,尚無法尋回宗祖。但愿朗邊“興賢里”這個名字給他(她)們帶來好運。

四、招浩公為始祖的宗系:(增城市新塘鎮南安村招仁讓堂為
代表)

增城市新塘鎮南安村東頭坊招仁讓堂,自稱南宋時由湖南省遷來,人口約600人。增城市新塘鎮新河高地招追遠堂,約250人(招仁讓堂分支)。

五、有部分招姓人員,因諜譜遺失而無法弄清所屬宗系(人口未列入統計)。

在南粵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會限于南海、高涼?!劣谏⒕釉诟?、澳、臺及海外各地的就難以計其數了。總之,還有許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發現。等待我們去認識。(摘自《招氏鴻跡》語)

【網招天下】搜集的招氏分布材料如下:

【招氏宗親 — 網招天下】建站3年多來,發現招姓人聚居點,幾乎遍及全國各地,人數約12,0000人。而分布在國外的有:緬甸、印度、以色列、日本、韓國、朝鮮、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埃及、比利時、丹麥、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瑞典、瑞士、俄羅斯、美國、古巴、巴拿馬、秘魯、委內瑞拉等國家。人數未作統計。

自【招氏宗親 — 網招天下】網站建站3年以來,已新發現更多招姓人聚居點,幾乎覆蓋全球各地省,人數約18,000人。

新發現 (略)

作者:112.94.58.*   發表時間:2011-01-06 20:48:20

[回復] 招義本老先生口述燕翼堂百年事

從20世紀初到1949年解放前后的幾十年間,朗邊燕翼堂先祖輩們陸續外遷,圖謀生存發展。

先祖輩們外遷,大約分為三個時段,一系世紀之初乙卯年發大水之后;(按語:上世紀初,乙卯年是公元1915年,即民國四年。那年五月發洪水期,佛山附近連續落大雨20多天,西江、北江河水暴漲,堤圍告急。南海縣佛山存院圍,有險段堤圍崩決,洪水沖入佛山鎮內各街道,有些房屋水浸至門楣,災情十分嚴重。同年6月洪水又大泛濫,數十間民房倒塌,洪水浸至佛山祖廟石級第四級。)二系三四十年代,日本侵華時期;三系解放前后。從乙卯年發大水到解放前夕,面對軍閥混戰,天災人禍,先祖輩們堅韌不屈,守護祖業,艱難渡日。其中有前瞻目光的先祖輩,外出拓展。幾十年間,燕翼堂先祖輩有的到沙口朗沙,有的到南??h佛山鎮(上沙九江基、珠北竇、大觀街蚊香廠附近、蓮華車站新涌口、蓮花路、福祿路、普君墟和石灣等地),有的遠赴廣州、香港各地及外埠謀生。

燕翼堂先祖輩們聰慧勤奮,耕圍、耕堂、養殖為生,及以小本經營和憑手藝技能養家。在城鎮的,有從事土紙染色(即色紙業)、茶樓小食、布廠織造、木器制造等小型作坊式經營,謀求有更大的發展。家境貧寒的未成年孩子,給有錢人家做后生(當學徒)。更凄苦者,被賣到東莞給人家做養子,或轉賣到外地作娣。

招氏先祖輩們“尤善烹飪”,多人在佛山鎮、廣州、香港等地酒樓做后鑊(即首席廚師)。解放前,廣州市著名酒家惠如樓就有燕翼堂先祖輩人當大廚師。

近百年來,朗邊燕翼堂后人秉承祖輩“勤儉持家、艱苦創業、堅毅守成、讀書識字。以禮貌、以誠信待人”之祖訓精神,在各地繁衍生息,開枝散葉。有的成為企業家,有的在書畫界稍有成就,有的從政,有的經商,有的為人師表,在各行各業均有建樹。近年來,各地招氏后人,更是紛紛回鄉尋親,中斷了幾十年的鄉情之路又熱鬧起來了。由于資料搜集有限,欠妥或遺漏之處,懇請宗親們見諒。

資料整理人:

燕翼堂忠字輩裔孫招永銓 2010年9月

招義本,朗邊燕翼堂人。自幼在興賢里生活,后來到佛山謀生,從事木器制作行業。他為人慷慨,有義氣,關心別人疾苦。

解放前,有下朗村民招蘇蝦,因生活貧苦,母親死后無錢殮葬。招義本得知情況,為其解決母親安葬問題。(這一行為,招蘇蝦現在還常向鄉人夸贊)

招義本為人隨和,關心別人、熱心公益事業,經常教育子女:“奉先思孝”,做人不能忘本,多為社會、家鄉做些好事。

招義本這種關心別人,愛國愛家鄉的德行值得我們后一輩人學習。

作者:58.249.16.*   發表時間:2011-01-08 14:19:00

[回復] 佛山石灣鎮招維則堂溯源概述

招維則堂宗祠原址,位于佛山市禪城區石灣街之躍進橫路,現在石灣瓷廠南側。祠堂南面有一條名為“仁里街”街道,全長有150多米,因居住招姓人口較多,故又稱為“招巷”。

招維則堂的開宗始祖是南??h朗邊(下朗)村,招敦本堂季奇公的孫子,其曾祖是季奇公第三子道政公,其祖輩是維則公,原居住下朗村三槐里,他屬維則公房后人。他于明朝末年,神宗皇帝萬歷年(1573年)間遷來石灣鎮,至今約有400多年歷史。

初來時(或許)是居住今稱之為“仁里街”附近,因為這里靠近東平河。幾百年前石灣鎮陶瓷行業已經相當發達,明代是我國陶瓷業高度頻繁榮時代,石灣陶業鼎盛時期,陶窖一百多座,工人達60,000多人。東平河碼頭,每日窖用的木柴上落十分繁忙,容易找到工作。又由于石灣陶瓷行業需要大量勞工,后來就有部分人轉到陶瓷制造行業中去。

招維則堂后人,便逐漸形成在仁里街繁衍。據不完全統計,維則堂最鼎盛時期人口達300多至400人。在一條150多米長的仁里街內,十戶就有九戶都是招姓人居住,所以仁里街亦稱之為“招巷”。在石灣安居落戶的維則堂后人,為紀念和感謝先祖恩德,在仁里街口處(現在石灣瓷廠南側)建起一間公祠,堂名稱為“維則堂”。維則堂后人和睦相處,辛勤勞動,人口十分興盛。

1938年10月,日軍侵占了佛山。佛山淪陷后,日軍到處抓勞工,燒殺搶掠,全佛山人民飽受戰爭災難。在石灣的招氏族人,為了逃避戰禍,許多人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鄉。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原來居住在“招巷”的維則堂人陸續回來,但亦有不少人流落他鄉,不知所蹤。曾經一度興盛的“招巷”元氣大傷,變得冷冷清清,祠堂經歷過一場戰爭酷劫和風雨侵蝕,及日久失修,已是破爛不堪。

至1958年,石灣瓷廠擴建被拆掉,改建為廠房區。以前,維則堂招姓族人聚居的“招巷”,亦在80年代初,因城市改造而被拆遷?,F在已建成為石灣酒廠的成品倉庫,是原來“招巷”的舊址。

維則堂的招氏后人,現在仍然有250多人在佛山禪城區、石灣街居住。

現在我們記錄追憶,是為了使維則堂后人,緬懷先祖之情和物時得以慰籍。

【撰稿人:(招維則堂后人)招潤森、招錫坤,2010年9月18日】

編者按:

石灣招維則堂是400多年前,南海朗邊下朗村招敦本堂的一支分支,同屬現在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下朗村招劻政公宗系。

按其所述,石灣維則堂始遷祖系下朗村,敦本堂季奇公之第三子道政公后裔維則公房N代玄孫。因他遷往石灣時間,距離季奇公到朗邊開村時有300多年之久,應是11、12代孫子。這一結論純屬推測,僅供你們參考。

作者:112.94.58.*   發表時間:2011-01-08 20:30:29

[回復] 【網招天下】網站 — 朗溪人的驕傲

【招氏宗親 — 網招天下】網站是朗邊招姓同胞策劃、投資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是全球第一個招姓人的網站,歷經多年運作,為全球招氏宗親尋根問祖、溝通聯誼、開展招氏文化的研究以及招氏企業市場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該網站的總策劃人:招偉標(佛山華遠村)

投資者:招偉標、招河漢、招德強、招成錦、招潤基、招國滔、招東山 總顧問:招煊 顧問:招錦源、招遠德、招啟平 總編輯:招東山

作者:112.94.58.*   發表時間:2011-01-08 20:42:32

[回復] 【網招天下】網站 — 朗溪人的驕傲

【招氏宗親 — 網招天下】網站是朗邊招姓同胞策劃、投資的大型公益性網站,是全球第一個招姓人的網站,歷經多年運作,為全球招氏宗親尋根問祖、溝通聯誼、開展招氏文化的研究以及招氏企業市場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該網站的總策劃人:招偉標(佛山華遠村)

投資者:招偉標、招河漢、招德強、招成錦、招潤基、招國滔、招東山 總顧問:招煊 顧問:招錦源、招遠德、招啟平 總編輯:招東山

作者:58.249.8.*   發表時間:2011-01-08 20:42:33

[回復] 我的情懷、我的故鄉

記得小時候,“家鄉”一詞已成為我孩提時代的一種向往,那個時候,有的同學說“回家鄉”、有的玩伴要“返鄉下”等等,都與我無緣。而先父也從未提過要回鄉探親之類的話,只是說,鄉下就在張槎的朗邊……

在我的童年里,朗邊已成為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很遙遠的地方,就像北京天安門一樣。直到先父招南在上世紀70年代和先母陳扁在本世紀初相繼離開之前,張槎的朗邊,依然令我陌生和讓我向往,只是生活和工作的原因,直到2006年我才獨自踏上尋鄉之路。

依稀中,我先組的茅舍草屋,門前的小塘,泥濘小路、耕牛、草地仿佛歷歷在目……

雖然,我的勞苦一生的先父先母,生前沒攜我回過家鄉,但在他倆老人唏噓中,我感受到先父先母的酸甜苦辣的故鄉情結,讓我對家鄉的事略知點滴。聽說幾個哥姐均在家鄉出生,其中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在家鄉不幸早逝,貧瘠的家鄉土地,都是先父先母抹不去的痛,也是我踏上家鄉之路情結。

終于在2006年走上了尋鄉之路,為我的先祖,為我的太祖建文公,為我的先父先母,奉上感恩之香。

回鄉的情懷、招氏的血脈、家鄉的濃情、朗溪招燕翼堂,就是我的根、我的故鄉,感恩我的先輩、感恩我的先父先母、感恩招燕翼祠堂的所有招氏老鄉親。

作者:招偉標(佛山)

作者:58.249.8.*   發表時間:2011-01-09 19:59:48

[回復] 燕翼堂與相關的招氏先賢及本族分支

(一) 春秋時 晉.步招

晉.步招,東周春秋時期人。原姓步名招,是春秋晉國大夫步陽的后代。

《左傳.文公七年》紀云:“……趙盾將中軍……步招御戎,戎津為右。”趙盾為主帥,步招擔任他身邊一位駕駛戰車的將軍。步招后來子孫以他名字為姓。下朗村招明禮堂、招敦本堂就族譜所記:晉.步招是我劻政公宗系的遠祖(文公七年是公元前620年)。

(二) 東漢大鴻臚招猛

東漢安帝朝舉茂才,又于漢元初中(公元114--120年)年間官拜大鴻臚,屬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歸順事務及接待工作,后又贊襄禮義和典樂。他名字出現比陳公子招及晉.步招晚600多700年,所以稱為招氏先祖。

(三) 劻政公招祿

下朗村明禮堂、敦本堂族譜序言所記:“傳至南宋隆興年間(公元1163--1164年),有祖劻政公諱祿,為興州都統幕府參謀。后因金強宋弱,時事紛紜,歸隱壽終。”兩間祠堂有相同的記載,因而奠定劻政公為他們宗系的奠基人,被尊為太祖(我興賢里燕翼堂及各分支同屬此宗系)。

(四) 明禮堂招仕基公

仕基公,南宋末年人。諱國棟,字起濱,號仕基。下朗村明禮堂始遷南海朗邊第一人。因經商,長年奔走在中原河南與嶺南南雄之間。宋末時期,元、宋國混戰,他便有心覓地而避。一日商回游經朗邊,喜竊沙水環抱,可卜居之。乃于宋咸淳二年秋八月,復自河南把家眷搬來此地,構廬而居。時為南宋度宗帝咸淳二年(公元1266丙寅年八月)。

(五) 始遷祖考 — 太祖建文公

孟奇、仲奇、季奇父親 — 建文公。南宋末年人。建文公太祖作戰有功,曾推薦任職知府。時因戰亂未能赴任。緊接著,又被調往三楚之間作戰。至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兵大舉進犯宋朝,至令長沙失守。長沙既然被敵所陷,我太祖惟有棄械南避,所不幸者,中途夫妻雙雙罹難,遺下孟奇、仲奇、季奇三位兒子。長子孟奇肩負著父母遺命,帶領兩位弟郎,投奔已定居南海朗邊的堂叔伯仕基公。后來兄弟三人,才有兩人在南海朗邊安居落戶。

(六) 長兄招孟奇

建文太祖長子孟奇,南宋末年人。自從父母罹難后,一直把兩個弟弟照顧好,并將他們帶到南海朗邊,托付給族叔伯仕基公照料,他獨自前往南海小塘謀生。后因年代久遠,二地后人失去聯系,現在彼此繁衍情況不詳。

(七) 三弟招季奇

季奇,宋朝末年人。字三奇,號鼎山,兄弟中排行第三。人較聰敏,長成后販運谷米,能獲余資。在汾江河段上建有“谷步碼頭”。在下朗村廟邊里內建有“招氏北祠”,與二兄仲奇“興賢里”內所建的“南祠”互相呼應。

(八) 招燕翼堂概況

燕翼堂地處朗邊,位于上朗村和下朗村之間。過去因為村落太小,沒有將村落命名,村人便用村內的一條街名來替代,稱所住的村莊為“興賢里”。同時,由于太公田產太少,未能滿足本堂子孫生計耕作的需要,故族人十有八九外出謀生。歷史的原因,族譜早已遺失,至令本堂后裔尋宗者難于認定,各地分支又難以尋找。最近有番禺區羅家村招永裕堂、南莊鎮季華村招務本堂、南莊鎮貝崗村招紹德堂及幾代移居佛山的招氏宗親返回燕翼堂大家庭,都是他們的先賢對族事記錄得清楚,才可以兄弟團聚。人人發揚互助互愛的精神,幫助更多招氏兄弟返回“燕翼堂”大家庭中來。

作者:58.249.16.*   發表時間:2011-01-10 13:21:51

第一頁 [1] 2 [3] 最后一頁 跳到 頁/共3頁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