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0144次
4人
5個
100個
1234人
117部
郝骨氏與郝姓出自復姓之說一郝骨氏與郝姓出自復姓之說的由來 “郝姓出自復姓之說”最早見于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編《姓氏千年大尋蹤》一書。最近又看到中國書店出版徐寒主編的《中華百家姓秘典》重復了復姓之說,兩書均稱郝姓:“ 出自復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后郝氏中可能有源自郝骨氏這一支的。”為了敘述的方便,把徐先生的論述簡稱“復姓之說”。徐先生發明復姓之說之后,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爭相抄襲,如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北京出版社出版張艷艷著《百家姓姓氏大典》、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韋顯知等著《中國百家大姓》等等姓氏著作均抄襲徐先生的高見。這就是郝姓出自復姓之說的由來。通過學習比較研究使我感到復姓之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僅就復姓之說的幾個問題向徐先生請教。二 《新唐書》中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徐先生說他是根據北宋著名史學家歐陽修等著《新唐書》中的宰相世系表所寫。但是我看了幾遍《新唐書》卻找不到徐先生的復姓之說。為了對照比較,下面抄錄《新唐書》關于郝姓起源論述的全文,請你比較研究。歐陽修說:“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歐陽修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是援引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一書,而且寫的非常明白,沒有費解的地方,《新唐書》告訴我們什么呢? 1郝姓的遠祖是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 2郝姓的得姓時間為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間,(距今3100多年) 3郝省氏的裔孫期是郝姓的得姓始祖 4郝姓的發源地是太原郝鄉(根據家譜記載不是太原郝鄉,而是大原郝鄉,位于今陜西省戶縣祖庵鎮郝村,唐朝顏師古注《急救篇》亦可佐證) 5郝姓是以郝鄉的地名郝,而姓了郝。對照可知徐先生與歐陽修說的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徐先生說的太離譜了。徐先生發明的高見是怎么來的呢?是其考古發現?還是發現《新唐書》的新版本?還是抄襲別人的發明?不得而知。我認為如果不是考古發現或者不是抄襲別人的,恕我直言,徐先生不是在研究姓氏,而是在開玩笑,在編神話。為什么這樣說呢?理由如下: 1經我學習考證可知:徐先生絕對沒有看過《新唐書》,因為只要看過《新唐書》就絕對編不出這樣的神話來。徐先生沒有看過《新唐書》,而能寫出《新唐書》關于郝姓起源是怎么說的,真是神了?但同時表明作者可能說了假話,編了神話。他不僅兩次出版同一產品,而且非要打著歐陽修的旗號去販賣他自己的產品呢?真是令人費解。徐先生關于郝姓起源的發明,不僅是對史學家歐陽修的大不敬,而且也是對讀者的糊弄忽悠。他不僅是制造了新的姓氏不可考,而且可能失去一個作者應有誠實的品德。實事求是是做人的根本。 2徐先生所謂“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是他發明最新的神話傳說,是神話傳說的神話傳說。因為神話傳說中查不到徐先生的發明。既是神話傳說,也查不到郝姓與炎帝神農氏有什么關系,因為郝姓是古代風姓的一個分支,而炎帝神農則是古代姜姓,所以郝、姜兩姓毫無關系。所以說復姓之說純粹是徐先生編的神話 3郝姓的遠祖是郝省氏,而徐先生不說修改的根據和理由就硬改為郝骨氏是不對的。但同時可知:徐先生不僅沒有看過《新唐書》,而且連《路史》也沒有看過。我想為徐先生找點歷史根據。800多年前,南宋羅泌著《路史》中就發明了郝骨氏是郝姓的遠祖,所以羅泌是第一發明人,而徐先生可能是撿的神話。下面僅就郝骨氏的由來作一簡要的討論。二 郝骨氏的由來公元812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寶撰《元和姓纂》中說:“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林寶第一個提出郝省氏是郝姓始祖之后,多數姓氏著作從其說,郝姓家譜亦可佐證。但是在林寶300年后,也就是郝姓得姓2000多年后,南宋羅泌撰《路史》一書中說:“帝之弟郝骨氏,為帝立制,其子孫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文中之“帝”系指太昊伏羲氏,就是說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的弟弟。從其文中可知羅泌不僅是第一個發明了郝骨氏。而且可知羅泌對林寶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進行了全面的篡改,所以羅泌不僅是發明家而且是篡改能手。為什么這樣說呢?理由如下:1林寶說郝姓遠祖是郝省氏,而羅泌修改成郝骨氏,羅泌以前的學者都不知道有郝骨氏,而就他知道,所以他是發明家。我認為前人論述不準確,乃至不對的,后人可以修改的,但是修改必須指出前人錯在什么地方,必須講出修改的理由和根據,不講理的修改就是篡改。而羅泌將郝省氏改成郝骨氏就是不講理的修改。所以說他是篡改能手。2林寶說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而羅泌則篡改成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之弟,把佐臣改成弟弟,改的也太邪乎了。羅泌說太昊、伏羲是一個人,而太昊、伏羲是不是一個人還有不同說法。羅泌這種無中生有的篡改實在是沒什么好說的。因為無中生有就無法核對,如查太昊有沒有一個叫郝骨氏的弟弟?你查百年也不會有結果。這就是篡改能手的高明之處。3郝姓得姓始祖是期,不是子期,子期是一個姓。而羅泌卻說郝骨氏的子孫是子期。這位羅先生好像對郝姓起源什么啥也不知道,就敢胡云胡編。實在是高!4羅泌發明郝骨氏之后,除了清朝王梓材著《世本集覽》提到郝骨,好像再沒有市場了,然而當今姓氏著作、姓氏詞典、辭典卻大書特書郝骨。這些作者好像也沒有看過《元和姓纂》《新唐書》、《路史》原著似的。另外我在郝姓家譜中至今也查不到有姓郝骨的,或者說自己是郝骨氏后裔的。如果徐先生或主張郝骨氏說法的作者們知道,敬請不吝指教,謝謝如上所述南宋羅泌不僅是一位發明家,而且是一位篡改能手,他既不系統學習研究比較考證南宋以前的姓氏著作,又不看郝姓家譜及晉陜地方志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也不如實的抄錄前人論述的原文,而無中生有的篡改前人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實在不是一個作者應有的誠實的品德。一個不誠實的人說的話能讓人們相信嗎?四關于郝骨是復姓的說法徐先生說郝骨是“復姓”也是不準確的,因為漢族郝姓出自郝省氏,郝省氏裔孫期的子孫是以郝鄉地名的郝字,而姓了郝,是單姓。在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和唐朝顏師古注《急就篇》書中均充分說明予以佐證。所以郝姓是單姓,不是復姓。學習開始我也相信了復姓之說,因為不僅徐先生說,而且當今姓氏詞典、辭典均有郝骨之說,但是后來我學習古代姓氏文獻中查不到復姓中有郝骨的說法,才產生了懷疑。我看到的古代姓氏文獻中所說的復姓是指東方、歐陽、上官、司徒、諸葛、司馬、皇甫等姓,有成百上千個復姓就是沒有郝骨。所以說復姓之說是不準確的。不知我理解的對否?敬請主張郝姓出自復姓的作者們不吝指教。 五結束語綜上所述所謂郝骨氏和郝姓出自復姓之說是不能成立的。徐先生關于郝姓起源說了三條,其中一條是抄彭桂芳編的神話(見中華郝氏網上拙文《質疑帝乙封子之說的真實性》),一條是徐先生編的神話,這樣的書值得珍藏嗎?而《中華藏書百部》編委會的先生們卻說什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史料翔實可靠”。我想如果不“翔實可靠”又會啥樣子呢??好像也在忽悠。編委會還聘請著名學者當學術顧問,也不知道顧問看過這部巨箸沒有?以上所述僅是一個外行人的議論,定有不當之詞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特別希望能看到主張復姓之說的作者們的批評指正。先謝謝了。批評意見請寄北京郵電大學眷18432信箱,郵編100088,或發XIANG32@GMAIL.COM轉給我。 郝火河 2011年9月19日改稿 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信址請轉 先生女士審閱,希望看到作者的批評意見,以求交流和探討。謝謝!
作者:郝火河 回復:35 發表時間:2011-10-17 08:40:15
質疑“帝乙封子之說”的真實性最近去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查閱古代史資料時,看了幾本姓氏著作,復印了相關郝姓的論述。學習后發現又有新的發明,如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陳文宮著《中華千家姓》一書又為漢族郝姓發明了一位新的老祖宗叫子旗,是他的考古發現?還是杜撰?另外還看了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韋顯知等主編《中國百家姓》、齊魯書社出版邵冠文著《我們的姓氏從哪里來》、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孫曉芳主編《麻城祖籍尋根譜牒姓氏研究》和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郝明知著《興山百家姓尋根》等書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均抄襲“帝乙封子之說”。帝乙封子之說是臺灣彭桂芳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為了敘述的方便簡稱帝乙封子之說。之后香港大陸的姓氏著作爭先恐后的引用,有的姓氏專家也被忽悠了,學習開始我也相信帝乙封子之說的。但是查閱了彭桂芳引文的原著使我驚奇的發現,彭的引文是經其篡改而發明了帝乙封子之說的,所以帝乙封子之說值得商榷。然而當前帝乙封子之說甚為流行,成了主流說法,我擔心假的變成真的,這就是我為什么要質疑帝乙封子之說的根本原因。現就其說的真實性可靠性說點看法,向主張帝乙封子之說的作者們請教。一帝乙封子之說的由來漢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1974年臺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書中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中,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之說。該書說:“帝乙封子,乃有郝氏。3100年以前,我國就有“郝”這個姓氏。他們是我國歷史偉人商湯的后裔,家世背景光彩異常。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時,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兒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鄉,后來期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我國的郝姓也自此出現。關于郝姓的來源,歷來的姓氏之書都采認同樣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鄉,因以為氏。”;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也說:“殷商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彭桂芳關于郝姓寫的很多,但是摘錄的這一段則是她發明帝乙封子之說的核心表述。這一大段話中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說帝乙封子之說的表述,二是說帝乙封子之說的援引古代文獻的根據。學習后發現彭桂芳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值得商榷。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5:23
“ 姓氏不可考” 讀后感二帝乙沒有一個叫期的兒子殷商王朝帝乙有沒有一個名字叫期的兒子,是證明帝乙封子之說能不能成立的關鍵。根據我對殷商王朝帝乙進行“政治審查”的結論是:帝乙沒有一個名字叫期的兒子,也沒有一個叫子期的兒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說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分述如下:1帝乙的簡歷:帝乙是殷商王朝的國王。由于中國古代史記載的不甚準確,所以當今歷史、姓氏著作連帝乙是第幾代也沒有個準數,一說他是殷商王朝第27代天子;二說是29代王;三說是30代王。為什么連代數都數不準呢?這可能是對“代”的定義不嚴密所致,如父子是兩代,而弟弟接哥哥的班算幾代?是否有點亂套了。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斷定帝乙是殷商王朝的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現從其說。帝乙在位26年政績不佳,接班人也選的不好,所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滅亡。2對帝乙的家庭成員的審查: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約86年)撰《史記》一書稱:“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司馬遷只說大兒子和小兒子,而沒有說大小之間還有沒有兒子。經查西晉學者皇甫謐(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紀》一書稱:“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長子微子啟,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啟,皆賢,初啟母之生啟及仲也。尚為妾,及立為后,乃生辛。帝乙以啟賢且長,欲以啟為天子,太史據法爭之,帝乙乃立辛為太子。帝乙在位37年。”綜上所述帝乙有五個兒子,長子叫微子啟 ,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紂王。我相信1700年前的歷史記載。據此可知帝乙沒有一個叫期的兒子,也沒有一個叫子期的兒子。所以說帝乙封子之說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文獻中有哪一本書說帝乙有一個叫期的兒子嗎?請主張帝乙封子之說的作者不吝賜教。三彭桂芳為什么不能引用原文?彭桂芳想要證明“帝乙封子之說”的可靠性,她引用了所謂南宋鄭樵著《通志》和章定著《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來證明。然而可惜的,就是她在引文中漏了餡,我也是從其引文中發現了她的杜撰問題。一是她抄的不是原文,因為我查過多種版本就是查不到她所謂引用的原文,她可能為了發明帝乙封子之說,引文是經其加工修改而成,所以她的引文既不是原文也不是全文。二是她說章定是唐朝人是不對的。看過原著的人均知章定是南宋末年人,而彭則說章定是唐朝人,讓他早出生了500年,不知何意?為了證明彭不是引用原文、全文,現將她所謂的引文與鄭樵和章定的原文對照比較如下:鄭樵說: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 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 因氏焉。彭引鄭文:( ) 商帝乙( )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鄉,因以為氏。 章定說: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彭引章文:( ) 殷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姓纂》說: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時, 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從上面的對照比較可知,括號內的內容均被彭桂芳刪掉。為什么要刪改引文呢?這就是問題的要害。下面僅以鄭樵的《通志》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為例,略做分析如下:1鄭樵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告訴我們:郝姓的遠祖是赫胥氏,他是太昊氏的佐臣,在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間,赫胥氏的裔孫期(子期)封太原郝鄉,以郝鄉地名姓了郝。從鄭樵的原文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有“帝乙封子之說”的,帝乙封子之說完全是彭桂芳杜撰的而強加予鄭樵的冤假錯案,應該為鄭樵平反。2既然鄭樵沒有說過帝乙封子之說,而彭又要說是鄭樵說的,那怎么辦呢? 彭桂芳采取了篡改鄭樵的原文來為自己的發明服務。首先將鄭樵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的前半段給刪掉了,后半段又加工修改了,為什么又刪又改呢?一句話就是為其發明的帝乙封子之說服務。因為她不刪掉前半段不修改后半段就發明不了帝乙封子之說。先說說她為什么要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刪掉呢?因為根據家譜和部分姓氏著作的記載,赫胥氏(一說郝省氏)裔孫期是古代風姓的后裔,而商湯的裔孫帝乙則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僅500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也不是一家人。彭桂芳為了讓期和帝乙變成一家人,并拼湊成父子關系,就必須刪掉鄭樵論述的前半段,才能消滅期的遠祖,使期和赫胥氏脫離血緣關系,以達到發明帝乙封子之說。但是這種作法實在是令人費解。另外,彭對鄭樵論述后半段的刪改也是為其發明帝乙封子之說服務的。主要是將“殷帝乙時”改為“殷帝乙”,刪掉一個“時”字是要害。因為“殷帝乙時”是表示郝姓得姓的時間的,因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641年)以前,有王無年,當時紀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時間來表示時間的,并無他意。而彭刪掉一個時字,就把表示時間一詞變成一個人名“商帝乙”了,然后再和“封子期”相連,就發明了帝乙封子之說。但是彭桂芳這樣又刪又改的發明并不高明,讀者一核對原著就露餡了。然而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引用彭的發明連鄭樵、章定的原著也不核對一下,是否太馬虎了吧。我認為姓氏文化是歷史文化范疇,所以姓氏作者應該實事求是來論述郝姓起源,而不能靠刪改古代文獻來為自己的立論服務。我認為彭桂芳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應該的。3關于郝鄉問題,鄭樵說太原郝鄉,而彭桂芳加了一個郡字,說太原郡郝鄉。加的對不對呢?嚴格意義來說,兩人說的都不對。因為根據郝氏家譜和陜西地方志的記載漢族郝姓最早發源地是陜西省盩厔縣(1964年改為周至)郝鄉,1958年劃歸鄠縣(后改為戶縣),今為戶縣祖庵鎮的郝村是郝姓最早發源地。現在能看到的古代文獻,古代第一個論述郝姓起源的是唐朝著名學者顏師古(581—645年)在注《急就篇》說:“郝,京兆盩厔鄉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顏師古明明白白說根據盩厔郝鄉的鄉名才有了郝姓,家譜亦說盩厔是郝姓的發源地。為什么郝姓發源地搬家了呢?問題出在唐朝的林寶,在顏師古后200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寶著《元和姓纂》則說:“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由此可知,是林寶給搬了家。但是林寶所說的太原是指太原縣,還是太原郡?沒有說明。秦置太原郡首府是晉陽縣,800年后,到了隋朝才建置太原縣,所以太原縣郝鄉不可能是發源地。太原郡轄17個縣,能只有一個郝鄉嗎?討論郝鄉太費筆墨,不說了(詳見中華郝氏網上拙文《郝姓發源地的探討》)。但是可以證明彭說:“關于郝姓的來源,歷來的姓氏之書都采認同樣的看法”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我學習古代姓氏文獻發現,歷來的姓氏著作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幾乎沒有“同樣的看法”。而且我還發現古代姓氏文獻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引用前人的論述均不說出處,似有抄襲之嫌;二是修改前人的論述不講理由,似有篡改之嫌。三是引用前人的論述總要做點修改。為了證明我的看法寫了《古代文獻中關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論述》發表在中華郝氏網上,請查閱,不再贅述。 4關于引用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的問題,彭桂芳也是采取刪掉章定關于郝姓起源論述的前半段的辦法來為其發明帝乙封子之說服務。其手法與目的如刪改鄭樵《通志》完全相同,不再贅述。這里要說明一點,經我學習研究發現南宋章定也是一位篡改引文的能手。古代作者引文一般是不說出處的,而章定則稱他是根據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簡稱《姓纂》而寫的郝姓起源的,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下面作一對照比較林寶說: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時, 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章定說: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鄭樵說:郝氏 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對照可知章定是說了假話,他沒有看過林寶的原著,他寫的根本不是引用林寶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他實際抄的是南宋鄭樵的《通志》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而且對引文修篡改了兩處,一是把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二是把“有子期”改成“王子期”。章定改成王子期是要害,誰的王子?是赫咠氏裔孫的王子?帝乙是赫咠氏的裔孫嗎?都是沒有歷史根據的。章定的篡改發明了王子期之說,制造了混亂,開創了杜撰的先河。元、明朝時期姓氏著作中的杜撰均與章定有關。但是就從章定的文中也找不出帝乙封子之說的根據,然而就是章定篡改而成的偽說,彭桂芳也未敢引用全文,這就說明彭要刪掉章定論述前半段的要害。總之章定的偽說也幫不了彭桂芳的忙。 5關于子期的解讀。關于郝姓起源論述中,子期的是唐朝太常博士林寶首先提出來的,說的有點含糊,所以后人的解釋出現不同的說法。北宋著名史學家歐陽修著《新唐書》一書將子期解釋為裔孫期,也就是說把“子”字解釋為裔孫,根據郝姓家譜記載證明歐陽修解釋是對的,期是漢族郝姓得姓始祖。而南宋鄭樵改為“有子期”,加了一個有字,鄭樵改的對不對?我說鄭樵改的不對。鄭樵是南宋著名史學家,也是一位訓詁學家,但是可能一時疏忽,搞錯了。為什么?因為鄭樵在“子期”前加了一個有字,所以子期就變成了郝姓得姓始祖。現在不少作者稱子期是郝姓始祖,可能源于鄭樵。但是子期不是郝姓始祖。子期何許人也?經查與鄭樵同朝的著名姓氏學者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子期,出自羋姓,楚平王子結,字子期,為大司馬。白公勝作難,殺子期于朝,后世以字為氏。”鄧名世告訴我們:歷史上確有子期這個人,但他不是帝乙的兒子,更不是郝姓的得姓始祖。6綜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說是不能成立的。然而當今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把這一假的發明奉為圣旨。更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古代帝王史的北京歷代帝王廟的“百家姓展覽”也稱帝乙是郝姓的始祖。經詢問說是某專家的研究成果。實在不敢恭維這位專家的研究成果,他可能連一本古代姓氏文獻、郝氏家譜、陜晉地方志都沒有看過,只看過《五百年是一家人》一本書就斷言。這是研究嗎?還是在忽悠?作為郝姓的一員,我最擔心的就是假的可能變成真的。在學習古今姓氏著作中使我感到:漢族郝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姓氏,因為有的姓氏作者老想著懲治郝姓老祖宗,我們的老祖宗沒有貪污受賄,但是他們要不斷的撤換我們的老祖宗,郝姓遠祖和始祖已被撤換十個之多。還不甘心。請看被他們撤換我們的老祖宗有:漢族郝姓遠祖:郝省氏、赫胥氏、伏羲氏之弟郝骨氏、赫咠氏、郝胥氏、赫骨氏、商湯、契、伏羲氏、有扈氏郝姓得姓始祖:期、子期、王子期、帝乙王子期、帝乙王子周、王子斯、霍叔、帝乙之弟期、帝乙、郝之期(商)、郝子廉、郝省氏、子朝、子旗作為郝氏家族的一員,我要大聲疾呼:姓氏著作的女士、先生們,請筆下留情,別在隨意折騰懲治我們的老祖宗了。謝謝!7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表述。以上探討的是帝乙封子之說不能成立的原因,而郝姓起源應該如何表述呢?根據我看到的家譜資料,并以唐朝姓氏文獻和陜西省地方志關于郝姓起源論述的綜合佐證,我擬按照姓氏起源的構成要素分述如下:1) 郝姓的遠祖是郝省氏,太昊氏之佐;2) 郝姓得姓始祖是郝省氏的裔孫期3) 郝姓得姓時間是殷商帝乙在位期間(公元前1101—1076年);4) 郝姓的發源地是盩厔郝鄉,即今陜西省戶縣祖庵鎮郝村;5) 郝姓源自古代的風姓,是風姓的一個分支;6) 郝姓郡望是太原、京兆、安陸。我想模仿唐朝林寶的寫法,擬改寫為:“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商帝乙在位期間,郝省氏的裔孫期封于盩厔郝鄉,因地以命氏焉。”此寫法對林寶的原文有兩點修改,一是“子期”改為“郝省氏裔孫期”。修改的根據是參考郝姓家譜和北宋歐陽修《新唐書》關于郝姓起源論述(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鄉,因以為氏。)二是“太原”改為“盩厔”。修改的根據是參考郝姓家譜和唐朝顏師古注《急就篇》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郝,京兆盩厔鄉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這一寫法有何不妥?敬請郝氏宗親批評指正。四結束語著書立說是好事。著書立說是研究姓氏學問的結果,而不是編瞎話的結果。今天少數人富起來,作者應該不會去為稿費而著書立說吧。寫書引用前人的論述是必要的,因為幾千年的姓氏歷史,你不引用你怎么知道。然而抄書必須比較研究,必須別偽求真,不能圖省事盲目抄書,更不能專撿編瞎話的抄,否則就容易抄出笑話來。正如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說:“無論做哪門學問,總須以別偽求真為工作。因為所憑借的資料若屬虛偽,則研究出來的結果當然也隨而虛偽,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費了。中國舊學,十有九是書本學問,而中國偽書又極多,所以辯偽書為整理舊學里頭很重要的一件事。”梁啟超說的多深刻啊,學習研究郝姓起源就必須別偽求真,愿你我共勉之!我是學習無線電通信專業的,對家譜和姓氏知識是門外漢,離休后,為給我的老祖宗郝伯全(1264—1358年,山東萊州市郝姓始遷祖)尋根,開始學習古今姓氏著作。我的學習也僅是入門,所以以上所論還是一個初學者的議論,加之年齡大、眼神差,可能看錯了,因此其中定有不當之詞和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寫此文的目的在于向主張帝乙封子之說的作者請教,希望交流看法,謝謝!批評意見請寄北京郵電大學眷18樓432信箱,郵編100088,或發xiangq32@gmail.com 郝火河2011年2月22日初稿2011年6月4日修改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的信址,請轉作者 審閱拙文,并希望得到批評指正,謝謝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6:14
“姓氏不可考”,是800年前,南宋著名的史學家和考據學家洪邁(1123-1202)撰《榮齋隨筆》書中的一個命題 該書稱“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如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又稱”《新唐 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譜諜,故多有謬誤。“據此洪邁得出結論是”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 然要為難曉。“他得出姓氏不可考的結論,未免說得太嚴重了。然而,姓氏起源的考證實在是難。6年前,為了探尋漢族郝姓起源,從零開始學習古今姓氏著作、地方志和家譜資料而且也僅僅學習了其中有關郝姓起源部分。結果連一個郝姓起源也未完全搞明白。 通過學習才體會到洪邁所說“姓氏不可考”有一定道理,受洪邁的啟發,也感到漢族郝姓起源也有點不可考。為什么?簡單說來,3000多年前,原本以地名郝鄉而得姓的漢族郝氏,大約從南宋末年開始,經過姓氏著作的作者一系列的加工,乃至修正、刪改,抬高了漢族郝姓的身價,變成了殷商帝乙的后代。致使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越說越不可考。 所以本文僅就漢族郝姓為例來討論一下考證漢族郝姓起源的困難所在及其產生原因。一、考證漢族郝姓起源的困難何在考證漢族郝姓起源的困難在于起源的說法太多,使你不知道誰說的對?為了說明漢族郝姓起源的諸多古今說法,我擬按照構成姓氏起源諸要素(得姓時間。發源地。得姓始祖。遠祖。古姓等),列出古今姓氏著作的各種說法。以了解考證漢族郝姓起源的困難所在(一)漢族郝姓得時間1 起源于商帝乙時 即公元前11世記(出自唐朝 林寶撰《元和姓纂》)2起源于伏羲時代 (出自宋朝 羅泌撰《路史》3 起源于太昊時代 (出自清朝 熊峻運撰《新纂氏族譜箋釋》)4起源于西周時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二)漢族郝姓發地源1 盩厔郝鄉之說(出自唐朝 顏師古撰《急就篇注》2太原郝鄉之說 (出自唐朝 林寶撰《元和姓纂》)3太原郡郝鄉之說 (出自清朝 熊峻運撰《新纂氏族譜箋釋》)4 炎帝居邑之說 (出自王大有著《尋根萬年中華》5霍邑之說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6 漢代郡名之說 (出自侯體軍著《說姓解名》)(三)漢族郝姓始祖1 期之說 (出自宋朝歐陽修撰《新唐書》)2子期之說 (出自宋朝鄭樵撰《通志》)3王子期之說 (出自南宋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4殷帝乙王子期之說 (出自元朝無名氏撰《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5殷帝乙王子周之說 (出自明朝楊信民撰《姓源珠璣》)6 王子斯之說 (出自明朝陳士元撰《姓觽》)7霍叔之說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8 商帝乙之弟期之說(出自清朝楊儀、王開沃撰《盩厔縣志》9 帝乙之說 (出自臺灣彭掛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10郝子期之說 (出自王大有著《尋根萬年中華》)11 郝氏第一人郝子廉之說 (出自張人元著《中華姓氏故事》)12 郝省氏之說 (出自王軍云著《百家姓尋根與起名藝術》) (四)漢族郝姓遠祖1 郝省氏之說 (出自唐朝 林寶撰《元和姓纂》)2 赫胥氏之說 (出自宋朝 鄭樵撰《通志》)3 太昊弟郝骨氏之說 (出自宋朝 羅泌撰《路史》)4赫咠氏之說 (出自宋朝 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5 郝胥氏之說 (出自清朝王軒撰《山西通志》)6 赫骨氏之說 (出自臺灣《中華文化百科全書》)7 商湯的后裔之說 (出自臺灣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8遠祖為契之說 (出自李吉著《中華百家姓始祖圖典》)9伏羲氏后裔之說 (出自史國強著《中國姓氏起源》)10 有扈氏的分支后裔之說 (出自陳樹三著《中國姓氏起源探討.》) (五)漢族郝姓的古姓1 姬姓之說 (出自明朝 郝葵如撰《郝氏家乘》2風姓之說 (出自史國強著《中國姓氏起源》)3子姓之說 (出自朱洪斌著《中華五百姓氏源流》)(六)漢族郝姓的郡望(郡望不是構成姓氏起源要素,列出參考)1太原之說 (出自謝鈞祥著《新編百家姓》)2京兆之說 (出自謝鈞祥著《新編百家姓》)3安陸之說 (出自謝鈞祥著《新編百家姓》)4安陵之說 (出自明朝凌迪知撰《萬姓統譜》) 二、漢族郝姓不可考的原因何在綜上所述,有關漢族郝姓起源的說法太多了。這是否說明漢族郝姓起源是多元化呢?回答應該是否定的。為什么?因為不管何種說法都有共同點,共同點是1 漢族郝姓得姓時間 如上所述 漢族郝姓得姓時間雖有四種說法,但是絕大多數古今姓氏著作均稱殷商帝乙時,即公元前11世紀為漢族郝姓得姓時間。2 漢族郝姓得姓始祖 雖有多種說法,但是根據家譜記載多數均奉期為漢族郝姓得姓始祖(詳見《郝姓起源初探》)3漢族郝姓發源地,雖有幾種說法,但是根據家譜、陜西省志、盩厔縣志均稱盩厔郝鄉為漢族郝姓最早發源地,后有太原郝鄉(詳見《郝姓起源初探》)。東漢許慎(公元30-124年)撰《說文解字》亦佐證盩厔郝鄉。綜上所述漢族郝姓起源的共同點是: 漢族郝姓起源于殷商帝乙之世(公元前11世紀),始祖是期,最早發源地是盩厔郝鄉。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論述漢族郝姓起源的文獻是唐朝顏師古(公元581——645年)撰《急就篇注》 該書說的也很簡單,稱:“郝 京兆盩厔鄉名也,因地以命氏焉。”即今陜西省盩厔縣(1964年改為周至)郝鄉人。以鄉名姓了郝,從此漢族有了郝姓。可是后來越說越復雜,越說越離譜,越說越不可考,究其原因何在呢?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漢族郝姓得姓3000多年了,由于歷史悠久,相互改姓,民族融合,加之早年姓氏文獻、地方志和家譜資料的佚失,后來靠口耳相傳,所以關于郝姓起源論述的可靠性、準確性大大降低了。2、古代印刷技術落后,制版中造成謬誤。例如明朝陳士元撰《姓觽》一書中把“王子期”印成“王子斯”就是一例。再如明朝凌迪知撰《萬姓統譜》稱郝氏郡望為安陵,安陵不是郝姓郡望。可能印錯了,把安陸印成了安陵。3、抄書抄錯了,例如把郝省氏抄成郝胥氏,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稱漢族郝姓遠祖為”郝省氏“,而1000年后的清朝王軒撰《山西通志》中卻抄成了“郝胥氏”。另外,我看了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魏德新著《中國回族姓氏溯源》書中附錄“回族十三姓”不知何人所寫?該文稱宋神宗年間(1068—1085年)賽典赤 瞻思丁 烏馬兒與弟艾爾沙率家人和部卒來華, 到1279年病逝,一算活了200多歲。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回族十三姓有郝姓,又是外國人來華定居的郝姓,所以要查明白,我查了幾個月才在首都圖書館查到邱樹森先生著《賽典赤家族入華時間考》一文,才知道賽典赤 瞻思丁 烏馬兒生于1211年,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攻占布哈拉城(今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后,瞻思丁隨其父馬哈目 苦馬魯丁從蒙古軍征伐,西征結束后隨軍來華。苦馬魯丁任豐凈云內三州達魯花赤等職務,苦馬魯丁去世后,瞻思丁襲父職,由于其政績突出一路升遷,并被封為咸陽王。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卒于1279年。享年69歲。為什么說他活了200多歲呢?可能是把賽典赤家族祖孫幾代人的事跡都按在瞻思丁一人身上。《回族十三姓》的作者開了一個歷史玩笑。因此說抄書抄錯了也是造成郝姓起源論述的混亂原因之一。4、引述了郝姓起源內容有失實的書。有的姓氏作者可能急于出書,或者說圖省事,引述古代文獻而不看原著,卻引述了郝姓起源內容有謬誤的書。例如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姓專著,就可能抄了內容失實的書,他說有關郝姓起源的論述是引用宋朝歐陽修撰《新唐書》、鄭樵撰《通志》和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論述。可是,對照原文可知,作者可能連一本原文也未看過,可能抄了別人有關郝姓起源的謬誤論述所致,僅舉一例來說明,宋朝歐陽修撰《新唐書》稱“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可是近千年后的“郝”姓專著竟寫成:“據《唐書 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年代在神農氏以前,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這一支的。”您看唐群先生說的和歐陽修說的能對上嗎?如何能看出郝氏又與炎帝神農氏有關?炎帝、太昊是同一時代的人嗎?郝省氏怎么又變成郝骨氏?可以說完全修改歐陽修的原意。這可能不是唐群先生的發明,而是抄了某人的發明。引述郝氏起源有謬誤內容的書,也是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的原因之一。5、修改前人的論述而造成的謬誤。例如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稱“郝 《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章定僅寫了28個字,就有多處錯誤。不僅抄書抄錯了,而且有修改前人論述之嫌。例如他說他引用《姓纂》,就不對,對照原文可證,他不是引用《姓纂》而是引用鄭樵撰《通志》,但他修改了原文。鄭樵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對照原文可知,一是把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二是把‘有子期’修改成‘王子期’雖只改了一個字,但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章定發明了“王子期”之說,后又經元朝無名氏撰《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再次修改就變成了“郝,徵音,太原,殷帝乙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了。原本說明漢族郝姓得姓時間的“殷帝乙時”,被修改成“殷帝乙”雖一字之差,但原意全變了,便把漢族郝姓始祖期變成殷商帝乙王子了。之后明朝楊信民等人又篡改成“殷帝乙王子周”。綜上所述,以地名命氏的普通的郝鄉人,從宋末到元、明朝,經過姓氏著作的作者的一系列的加工、修改,抬高了郝姓的身份,就變成殷商王朝帝乙的后代了。綜上所述,靠修正前人論述而立新說,是造成郝姓不可考的根本原因所在。6、刪改前人郝姓起源的論述而造成的謬誤。臺灣彭桂芳先生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書中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說:“帝乙封子,乃有郝氏”又說“關于郝姓的來源,歷來的姓氏之書都采認同樣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鄉,因以為氏“;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也說:“殷帝乙時,王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通過學習我覺得彭先生關于郝姓起源的上述論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 首先,彭先生引用前人的論述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全的,或者說彭先生刪改前人的論述而造成的謬誤。我查閱了《文淵閣四庫全書》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書所刊宋朝鄭樵撰《通志》和南宋末年(彭說唐朝,可能抄錯了)章定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有關郝姓起源的論述,對照發現彭先生抄漏了不少。為了說明,重抄《通志》論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對照可知,彭先生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全給刪了。為什么要刪去這一段呢?令人費解。可能是彭先生想把赫胥氏和殷商帝乙湊成一家人,來證明他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但是恰恰相反,不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三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我們知道郝姓始祖期屬于古代風姓的后裔,而殷商則屬于古代子姓的后裔,根本不是一家人,根本也不是一個時代人。是無法拼成一家人的。其次,彭先生不僅刪去了鄭樵論述的前半段,而且把后半段也修改了原文。還以《通志》為例,彭先生重要的修改是把“殷帝乙時”改成“商帝乙”,把殷改成商不是錯,而刪掉“時”字,可問題就大了,原本表示郝姓得姓時間的“殷帝乙時”,就改成了“帝乙封子”了,把漢族郝姓的老祖宗給換了。這樣又刪又改來折騰漢族郝姓,彭先生也太費勁了。其實,彭先生不說引用宋朝鄭樵的《通志》而說引用元朝無名氏的《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就容易多了。再如彭先生把太原郝鄉改成太原郡郝鄉也是搞錯了。由于彭先生又刪又改,把鄭樵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改得面目全非了,這是一件冤假錯案,應該為鄭樵平反。彭先生又刪又改雖然達到了“帝乙封子之說,但他卻改掉了一個作者應有的實事求是的誠實態度。另外彭先生這樣又刪又改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說對后來姓氏著作影響頗大,很多大陸姓氏著作、乃至新的家譜序言中采用彭先生的帝乙封子之說。令人費解。7、有的論述郝姓起源的作者杜撰新說。由于郝姓起源論述作者的發明創造,杜撰新說,古今有之。太多了。例如霍叔之說,赫骨氏之說、炎帝居邑之說、郝子期之說、郝子廉之說、有扈氏分支后裔之說等,均無歷史根據,均有杜撰之嫌。僅舉一例,北大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大有先生著《尋根萬年中華》稱郝子期是漢族郝姓始祖。我查閱了歷代人名索引、古今姓氏文獻、陜晉地方志、工具書和郝姓家譜資料中查到了1000多郝氏名人的資料,費時可不少,就是沒查到郝子期。可以肯定的說在殷商帝乙時絕無郝子期這個人。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在考古學、圖騰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等多個領域頗有成就的王大有先生,可能一時疏忽,或者是抄了杜撰之書,又給漢族郝姓找到一個新祖宗。王先生在書中稱:“研究歷史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這樣才有利于揭開歷史的謎團。”對我教育很大,所以我認為研究姓氏起源也一定要尊重姓氏起源的歷史事實,這樣才有利于揭開姓氏起源的謎團。否則就會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8、張冠李戴。漢族郝姓歷史上只出了一個宰相(中書令)就是唐朝安陸的郝處俊,也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可是明朝關廷芳修《太原府志》和清朝王軒撰《山西通志》中均稱山西的郝杰字處俊,貞觀中進士,也是中書令,并且作者把唐朝安陸的郝處俊的事績(《新唐書》和《舊唐書》均有記載)硬按在山西郝杰身上。這種張冠李戴的寫法,是出于什么目的?不可理解。還有一例,河南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但它不是郝姓人口第一大省,袁義達先生在1986年的統計,河南省郝姓人口排在第8位,而有的作者竟然寫成:“郝姓分布較廣,以河南、河北、山西較多,這3省約占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59%”。這是抄書抄錯了,還是張冠李戴?令人費解。 9、關于家譜中的問題,確切的說應該是家譜序言中的問題。洪邁說姓氏書“承用逐家譜諜,故多有謬誤。”清朝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韻在對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一書的按語中說:“寶以二十旬而成書,援引間訛謬。且當矜尚門第之時,各據其諜所陳,附會攀援,均所不免。觀《白居易集》自敘家世,以白乙丙為祖,而云出自白公勝,顛倒時代,悖謬顯然,其他可知。洪邁《容齋隨筆》稱:《元和姓纂》誕妄最多,蓋有由也。然于唐人世系,則詳且核矣。”由此可知,洪邁、紀韻均稱姓氏著作存在的問題與譜諜有關。也確有個別郝姓家譜序言的作者敢于杜撰,例如明朝山西郝葵如撰《郝氏家乘》序言中杜撰郝姓出自霍叔的后裔之說,郝葵如的后人在其文后按語中已糾正他的杜撰之說,加之家譜有“密不示人”的規定,所以影響不大。而姓氏著作的杜撰則影響很大。如元朝無名氏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說”,雖然很多作者不承認元朝無名氏的發明,但其影響至今還很大,當今很多姓氏著作采用帝乙王子期之說就是例證。 綜上所述, 我認為漢族郝姓起源論述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與家譜謬誤有關,而且與地方志和姓氏書作者的杜撰、刪改有關,還應該說后者是主要的。是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的根本原因。正被800年前宋朝洪邁所言中:”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姓氏不可考“。我認為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研究,去偽存真,慎密考證,但不能走篡改、杜撰之路。 我是學無線電通信的,對姓氏學知之甚少。而且70歲才從零開始學習姓氏著作,也僅僅學習了其中有關郝姓起源的內容。加之眼神不好,可能抄錯了看錯了。另外,一個門外漢談學習中的體會,肯定錯誤不少,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敬請姓氏學者批評指正。批評意見請寄北京郵電大學18431信箱,(郵編100088)謝謝。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7:28
郝賢是匈奴人嗎? “郝賢亦不失為匈奴人”一句是出自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陳連慶著《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一書的結論,這一句應該是陳先生發明的專利,因為古代文獻中找不到這樣的說法。所以我認為陳先生的這句結論值得商榷。首先說明一點,我不懂得少數民族姓氏問題,幾年來,為了想知道漢族郝姓起源,看了一點古今姓氏著作、郝氏家譜資料、郝氏相關的晉陜地方志(省縣)和通史等書籍,我看書的習慣是只看郝字相關的內容,別的不看,故下面的討論僅對陳先生關于郝姓的論述有一點不同意見。從學習《史記》和家譜中使我知道郝賢是漢族郝姓人,不是匈奴人。我說幾點理由,敬請陳先生斧正。1 《史記》告訴我郝賢是漢族人,不是匈奴人,郝賢是第一個上《史記》的漢族郝姓人,可以說是漢族郝姓人的知名人士,他是西漢上谷太守,又是眾利侯。郝賢與司馬遷是同朝人,2000年前西漢司馬遷撰《史記》的兩卷中均提到郝賢。其中《史記》卷20中詳細介紹建元以來侯者的情況,陳先生感興趣少數民族的侯者的族屬均有說明,侯者中不僅有匈奴人,還有南越人、朝鮮人一看便知,衛青、霍去病和郝賢均不注明族屬者皆為漢族人,這好像是常識。請陳先生仔細看看《史記》就知道了。現在我們討論一下陳先生說郝賢是匈奴人的根據可靠嗎?他說因為衛青、霍去病部下有匈奴降將,所以“郝賢亦不失為匈奴人”。陳先生不知道降將中還有朝鮮人,要知道又可能說“郝賢亦不失為朝鮮人”呢,猜想就沒有準嗎。不知他為什么非要開除郝賢的漢族族籍,令人費解。恕我直言,我覺得陳先生采用猜想進行研究的思想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這種研究方法不僅研究不好少數民族姓氏起源的,而且有可能是在制造新的“姓氏不可考”。2郝賢也不是衛青、霍去病的部下,而是上谷郡的太守。《史記》卷20和卷111中均稱郝賢是上谷太守,是上谷郡的一把手,也是相當一級的地方干部,地方干部不歸軍隊管理,這也是常識吧。而且衛青在京城,郝賢在上谷,兩者相距千里之遙,怎當部下。另外,從司馬遷寫的“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擊匈奴”的四從兩字,是否可以看出郝賢與衛青也不是直屬關系。如果郝賢是衛青的部下,就沒有四從的問題,而是一從到底。不知理解對否?3我想和陳先生討論一下什么是姓氏研究問題,也就是說姓氏研究是研究什么的?我沒有查到姓氏研究的定義,但是我從學習古今姓氏著作、家譜中,特別學習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一書感悟到,所謂研究漢族姓氏起源,就是研究一個漢族姓氏的發生發展,也就是說要研究這個姓是怎么起源的,又是怎么演變的,還要具體研究構成姓氏起源的諸多要素,如要知道這一姓氏的得姓時間;得姓的發源地,要知道這個姓氏遠祖是誰,得姓始祖是誰,還要知道他有無古姓等要素,這是研究姓氏起源的重點。當然研究他的郡望、堂號,知道這一姓氏遷徙、分布情況,也有利于了解這一姓氏,但這不是重點。如果這一姓氏起源是多元的,還要研究每一個起源的具體情況。另外,我想要研究一個少數民族的姓氏可能就更復雜了,首先要知道這一民族的歷史,他的姓氏結構是怎樣的?同時要了解這個民族有沒有姓氏之說,有的民族就沒有姓氏,那你研究個啥?有的氏姓無常,就是有的民族有姓氏,其中有的改為漢族姓氏情況亦是異常復雜的,這不是僅僅看兩本《后漢書》、《晉書》就能得出正確結論來的。否則就容易鬧出笑話來。我就鬧出過笑話,20多年前學軍,學校派我帶藏族班(為了培養藏族郵電技術干部,北京郵電學院辦的特別班),開始一次排隊,學生普扎多站錯隊,我就喊:“小普過來”,他沒有反應,我就改喊普扎多過來,他就馬上過來。后來他告訴我他沒有姓,不姓普,普扎多是他的名字。我是用漢族姓氏來套藏族姓氏所以就鬧出笑話來。所以我認為研究少數民族姓氏是非常難的。我猜想一個人用一輩子的時間能把中國少數民族的姓氏起源研究清楚,就是一個偉大的姓氏學者。如果連古今姓氏著作、家譜資料、地方志、地方通史也沒有看過就研究少數民族姓氏,那就更難說清楚。不能把從史書上抄了幾段少數民族改為漢族姓氏后的遷徙、分布情況就認為是研究少數民族姓氏了,更不能將漢族的某人說成少數民族就算研究少數民族的姓氏了。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商榷的。4關于唐朝太常博士林寶撰《元和姓纂》有關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的評價問題,陳先生說“此論不足置信”一句話就全部否定林寶的論述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實事求是的。也可以看出陳先生還不知道漢族郝姓起源的歷史。我認為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姓氏,首先得知道漢族姓氏的基本情況,是有利于少數民族姓氏的研究的,連漢族姓氏起源都不知道,就研究少數民族姓氏起源問題,就容易出毛病。陳先生“此論不足置信”的論斷可能于此有關。對前人的論述可以提出質疑的,但是必須分析研究,比較考證,說話要有根有據,不能胡批,不能把研究少數民族姓氏的“胡姓考”變成胡考。學習過古今姓氏著作、家譜資料的人,都知道唐朝林寶研究姓氏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其成就之一是他為后人保留了大量古代姓氏資料。這也是他的最大功績,姓氏學界稱林寶為譜學大家是當之無愧的。當然人無完人,不可否認《元和姓纂》中也有考證不足的問題,但是此乃賢人之過。我學習中就發現林寶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林寶說:“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而其中的“子期封太原郝鄉”一句就值得研究研究。其中有兩點,一是子期如何解讀,后人就有分歧,北宋著名學者歐陽修在《新唐書》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中,把子期解讀為裔孫期,即郝省氏的裔孫叫期,而南宋譜學大家鄭樵撰《通志》中則將子期解讀為漢族郝姓始祖的名字。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分歧可能與林寶說的太簡略有關。二是太原郝鄉問題,林寶之前均稱盩厔郝鄉是漢族郝姓的發源地,就是郝字的字源也是源自盩厔郝鄉的鄉名(見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一書)。他為什么改為太原郝鄉呢?林寶沒有說明修改的理由也是不應該的。林寶書中存在問題也有客觀原因,正如清朝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昀所說:“寶以二十旬而成書,援引間有訛謬。且當矜尚門第之時,各據其諜所陳,附會攀援,均所不免。觀《白居易集》自敘家世,以白乙丙為祖,而云出白公勝,顛倒時代,悖謬顯然,其他可知。洪邁《容齋隨筆》稱《元和姓纂》誕妄最多,蓋有由也。然于唐人世系,則詳且核矣。”我認為紀昀的評價是公平的。從紀昀的評價中還可以看到姓氏研究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能馬虎。一馬虎就出笑話。紀昀說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寫家世就寫出笑話來,我查了白氏起源資料,白居易不僅把祖宗搞顛倒了,而且白乙丙和白公勝根本不是一家人,是兩個不同血緣的白氏。沒有考證,僅是抄說而已。 5陳先生為了證明自己高見還引用了姚薇元先生一段話來證明,我長期在高校工作,對于一位故去高校的老師,我本不應該說什么。但是陳先生說道姚先生“所論頗為入微”,所以我就想學學姚先生如何“所論頗為入微”的。為了研究漢族郝姓的起源,我拜讀過姚先生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但是我學習以后,就是看不出來姚先生研究的烏丸族、諸胡、南蠻中郝氏是怎么起源的,也看不出這些少數民族郝姓的構成、要素是什么。就是這些少數民族怎么改為郝姓的也看不出來,總之橫豎都看不出姚先生研究的“入微”之處。僅僅看到說這些少數民族郝姓的遷徙、分布情況。甚至連遷徙、分布情況也未說清楚,僅舉烏丸郝旦為例說明,起源于烏桓山的烏丸族是有自己的姓氏的,如薄奚、渴燭渾、莫那婁、叱羅、庫傉官等姓氏,還有改姓的烏丸王氏、劉氏、張氏、郝氏等。烏丸族的姓氏如何改為漢族郝姓的,姚先生不告訴我們。就說郝旦吧,他是何時、、何地、何因改為郝姓的?他從那里來,來干什么,住在何處?都不知道。東漢用重金招烏丸郝旦率眾來太原郡,是為了讓他們守衛太原郡北部邊境的。東漢時太原郡有16個縣。太原郡首府是晉陽縣,當時還沒有太原縣,史書未說郝旦住在那個縣,你知道嗎?故其稱“太原郝氏”是不準確的,要說也只能說“東漢時郝旦是太原郡某縣烏丸族郝姓始遷祖”而已。郝旦等人是否長期住在太原郡某縣也是未知數。另外,被陳先生稱之“所論頗為入微”的姚先生的論述中,我發現了兩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一是姚先生連林寶研究的族屬未搞明白,就指責林寶為什么不列舉“諸胡酋,竟無一提及。”我以為這種指責是毫無道理的,因為林寶研究的漢族郝姓起源的,而非要把胡酋也列舉上,那不亂套了,難道胡酋都是郝省氏的后裔,這是沒有根據的吧。二是指責唐朝林寶拍馬屁,姚先生說:“蓋郝氏在漢既多勛貴,在唐尤為相門望族,姓氏諸書原本家狀,自不免諱飾掛漏耳。”其說郝氏有大官,林寶就拍馬屁,所以漢族郝氏起源就“諱飾掛漏耳。”學術研究應該實話實說嘛,如果姚先生看出林寶的論述中有什么問題就應該指出來,而不是讓讀者去猜想。陳、姚兩位先生所論頗有創新,一個用猜想來研究姓氏,一個讓讀者去猜想,確實是高。另外,依我看林寶也拍不上郝姓大官的馬屁。因為漢族郝姓人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大官就是唐朝宰相郝處俊,而郝處俊當宰相時,林寶還未出生呢,郝處俊死了130多年,,林寶才寫的,《元和姓纂》,林寶是位才子,他不至于傻到去拍死人的馬屁。另外郝處俊直諫皇帝反對遜位武后,因而得罪了武則天,武則天千方百計要治郝處俊的罪,誰還敢拍郝處俊的馬屁。況且郝處俊的為人正直,廉潔奉公,敢于直諫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大臣們的稱贊。新舊唐書均予高度評價,就是那個為了想當皇后、皇帝而失去人性的,殺害親生子女和孫子的武則天,想治郝處俊的罪也未能找到一點把柄,處俊的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會拍馬屁,失去人性的武則天再蠢,也不敢因不會拍馬屁來治罪,后來郝處俊去世后,武則天采取卑鄙的手段,借口殺害了他的孫子郝象賢,扒了郝處俊及其子的墳墓。武則天太惡毒了。最后借用中華書局編輯部寫的出版說明來評價姚先生的大作,原文是:“該書并沒有對見于這一時期史籍的少數民族姓氏逐一考定其源流,所考個別姓氏亦未能盡收史實詳加舉證,個別結論也還值得商榷。”我認為出版說明真是“所論頗為入微”。6關于《史記》寫了幾個郝姓人的問題。我學習郝氏家譜中說有三個郝姓人,即郝賢、郝約、郝軍三人。而臺灣60余位教授翻譯的《白話史記》(見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有此書)書中,卻把郝約譯成趙郝,將郝軍譯成賁郝,有的人名詞典也如此說。這樣翻譯的《史記》上就只有一個郝姓人了。另外,清朝《康熙字典》中郝姓人寫有郝約,加上郝賢,就算是兩個郝姓人了。也就是說《史記》上郝姓人有三種解讀:一是三個郝姓人:二是兩個郝姓人:三是一個郝姓人,那個說法對呢?我是相信家譜說的,即《史記》中有三個郝姓人。為什么差別如此大呢?我也說不明白?是不是可以說中華歷史姓氏文化的可靠性、準確性差點。你知道郝約、郝軍嗎?我看到的家譜稱郝約是山西省平定縣人,郝軍是河北省真定縣人,后遷徙河南安陽,戰死在開封。請山西、河北、河南的郝氏宗親查一查你家的家譜有無記載,是怎么記載的,請你寫出來告訴我們,謝謝!7關于郝姓起源的問題。漢族郝姓起源僅是中華郝姓起源的一部分。根據我的學習總結,大中華郝姓有四個源頭(詳見絀文《郝姓起源初探》),即有:(1) 以郝省氏后裔期為始祖的漢族郝姓,發源地是盩厔郝鄉(今戶縣郝村),得姓于殷商帝乙之世,,距今3000多年了;(2)漢族其他姓氏因某種原因,而改姓郝的,從而構成一支與郝姓血緣無關的另一源流;(3中華郝姓大家庭中,有不少少數民族有姓郝的,已知道有蒙、滿、回、土家、錫伯、苗、彝族等(不全)有郝姓人,他們是構成中華郝姓人的一大源流;(4)源自來華定居外國人中的郝姓人,這里指的是元朝著名政治家賽典赤 瞻思丁 烏馬兒(是布哈拉人,今烏茲別克共和國)的一支姓郝的后裔。這里所說四個源頭,僅是我學習的總結,非常粗線條的,特別少數民族郝姓問題僅是抄書而已,具體我說不清楚,有的知道是改漢族郝姓的,是不是都這樣,也不知道。同時由于外行,年紀大,眼神也不好,有可能看錯了。希望專家指正。8綜上所述,我認為陳連慶先生稱“郝賢亦不失為匈奴人”僅是猜想,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希望陳先生再研究研究,找出更可靠的證據來證明您的結論。也希望陳先生禮尚往來,真誠希望陳先生也指出我那些話是說錯了,希望不吝指教,以便繼續學習提高,謝謝!批評意見請寄北京郵電大學18432信箱 郵編100876,或發wx9988@hotmil.com 謝謝 北京 郝火河 2010-年9-月4日初稿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8:14
篡改青銅器銘文而制造的冤假錯案一、消息來源新年伊始,我看到一條重要的消息。由于不會上網,看到的很遲。但這條消息使我知道在青銅器銘文上記載有郝姓人的名字,所以我非常高興,這應該是郝姓起源的銅證吧。這條重要消息源自郝書常宗親的《尋根之旅之一》稱:“我在搜集郝氏資料過程中,偶爾看到華東師范大學劉正教授的文章《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與蚩尤》,發現竟有郝姓人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文中提到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來源和遷徙?善卷帝者師》一書中列舉的三件殷商代青銅器銘文,銘文是,“魯司徒元做善鼎”、“郝伯肇做孟妊善廬”、“郝伯祀做善廬”。這里我們不管作者所要論證的內容和觀點,只提取與郝有關的信息。劉正教授對銘文的解釋是:“郝伯肇做孟妊善廬”、“郝伯祀做善廬”就是郝伯肇給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做了一件武器贈送給她,郝伯祀給善做了一件武器贈送給她,孟妊善,孟是排行,妊是姓,而善是其氏。善氏表明了她所在的善國為古薛國之支流而她嫁給了郝國國君郝伯肇,郝國與善國的婚姻聯盟關系已經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國國君郝伯祀的出現,更證明了郝國國君的爵稱是“伯””因為我上的工農速成中學(建國初國家為了培養工農干部辦的中學),沒有學過遠古史,且對古文知識知之甚少,所以對劉正教授對青銅器銘文的解釋沒有完全看懂。好在劉教授說他是根據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來源和遷徙?善卷帝者師》一書中列舉的青銅器銘文所寫。為了學習何先生的著作和劉教授的文章,我到國家圖書館及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圖書館查閱,但是令我失望,就是查不到劉教授的大作《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和蚩尤》,也查不到《善卷的來源和遷徙?善卷帝者師》一書,因此我產生懷疑,難道又是假的?為此我給書常宗親打了多次電話均未打通。后在國家圖書館、人大圖書館的多方幫助下,終于查到了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貴體健編著《善卷帝者師》和1990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光岳先生著《東夷源流史》兩書。通過學習比較《東夷源流史》、《善卷帝者師》兩書,才知道又是假的。不知何人又撤換了我們的老祖宗,而制造了一起篡改青銅器銘文的冤假錯案。二、冤假錯案為什么說這是一起冤假錯案呢?請先看證據,何光岳著《東夷源流史》第十五章第二節善之名義中說:“周、春秋時期的諸侯很重視自己的膳食享受,也設膳人之官,還鑄專烹牲肉的膳鼎,如“魯司徒元作善鼎”、“邿伯肇作孟妊善鼑”、“邿伯祀作善鼑”等等。諸侯掌管膳食之官也叫膳夫,權勢很大,財物也多。”何先生著《東夷源流史》一書中根本沒有郝伯肇、郝伯祀兩個人。這就是我為老祖宗翻案最重要的證據。是誰杜撰的呢?經查是貴體健編著《《善卷帝者師》一書篡改青銅器銘文兩個字,把“邿”字改成郝字,把“鼑”字改成廬字,才有了所謂的郝伯肇、郝伯祀。是不是貴體健杜撰的,我不能斷定,據貴先生說他出書前修稿十次,并將書稿送給很多專家審閱,好像都白送。這位杜撰者不僅敢于篡改國寶青銅器銘文而制造冤假錯案,而且有嫁禍他人之嫌,想把篡改的責任推給何光岳先生,實在不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文明道德行為。不知杜撰者出于什么目的?安的什么心?為什么要篡改?但是可知這位篡改能手的杜撰結果,就是把郝姓人的老祖宗給撤換了,非要把姓邿的兩個人當郝姓的老祖宗,真是莫名其妙!再說說對何先生原文的解釋,我覺得何先生說的非常明確,不容易費解。依我看何先生說了三句話,一說春秋時期諸侯很重視自己的吃飯問題,二說諸侯為了吃好飯設了廚師長叫膳夫,三說為了做好飯讓人鑄造了煮肉的鍋叫膳鼑。就是這三句話讓劉正一解釋就復雜了,也走了樣。我對劉正教授還真有點意見,因為這位教授連個書名都搞顛倒了。讓我這個79歲的老頭子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浪費了多少時間,在幾個圖書館跑來跑去,就是找不到《善卷的來源和遷徙?善卷帝者師》,經圖書館多方幫助才知道是劉正把書名搞顛倒了。現在說說劉教授的解釋吧。初看劉教授的解釋確實讓郝姓人高興,給郝姓起源找到了青銅器的銅證。然而高興后的失望更令人啼笑皆非。根據郝書常上述引用劉正的解釋,對照比較何先生的原文,我認為兩位專家說法是有矛盾的,值得商榷。一是何先生說的是春秋時期諸侯吃飯的問題,而劉教授說是殷商時期兩國聯姻的政治問題。是誰搞顛倒了?二是殷商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又怎么會記載幾百年后春秋時期的事呢?是誰搞顛倒了?三是何先生說善鼑是春秋時期諸侯用煮肉的鍋,而劉教授把善鼑變成了武器?又是誰搞顛倒了?四是劉教授說的“夫人、國君、善國、薛國、聯姻”等,不知從何而來?何先生沒有說,不會又搞顛倒了吧?五是關于三件青銅器銘文的解釋,因我不懂青銅器銘文,所以必須學習。學習了中華書局出版劉正著《金文氏族研究》關于青銅器銘文意義的研究,知道對銘文有不同的觀點。我參考其中“傳遺后世說”的觀點,僅對“邿伯祀作善鼑”銘文,我試著學習編瞎話兩則,一則為:“我叫祀,是邿國中央伯一級的大官,我把煮肉的鍋留給兒孫做個紀念吧,要記住你們的老祖宗啊”。二則是“我叫邿伯祀,是邿國著名的銅匠,我為諸侯做的煮肉的鍋,刻上我的名字以流芳后世。”請專家評說我編瞎話的水平,夠59分嗎?編瞎話不納稅,還能拿點稿費,開玩笑了。綜上所述我認為劉正是在《善卷帝者師》杜撰的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解釋,可能完全曲解了何光岳先生原文的原義,一位青銅器銘文專家怎么連何光岳先生說的現代白話文都看不懂?令人費解。所以我不敢恭維劉教授的解釋。這里要說明一點,我沒有查到劉教授的原文,以上質疑完全是根據郝書常的引文所寫,如果我說錯了,請劉正教授批評指正。推翻冤假錯案必須有確鑿證據,而且是一件得罪人的事。為了老祖宗的正名我必須得罪這樣的專家。綜上所述,是我推翻冤假錯案的根據和理由,通過學習知道,《善卷帝者師》的作者篡改青銅器銘文而杜撰郝姓新的老祖宗,是不能成立的,也是徒勞的。三學習后感想1試說“撤換老祖宗”運動,綜上所述我們郝姓的老祖宗又被撤換了,換成邿姓的兩個人當老祖宗。而且換祖運動還沒完沒了。根據我多年學習比較考證,換祖運動是從南宋末年開始的,元、明達到杜撰的巔峰,而當今姓氏著作、姓氏辭典的不少作者也決不甘落后,他們把我們的遠祖和始祖都換了十幾個了,還不甘心。更令人費解的是有的郝姓人參加“撤換老祖宗”大合唱,其典型人物就是明朝山西人郝葵如,不知他出于什么目的?可能嫌棄自己的老祖宗是個平民,而去找一個帝王的親戚霍叔當自己的老祖宗。數典忘祖之輩的數典忘祖之作《郝氏家乘》原序,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古籍將永遠保留著這位山西郝姓人的恥辱。多年的學習研究比較郝姓起源的論述使我感到:我們郝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姓氏,因為有人老想撤換我們的老祖宗。作為郝姓的一員曾在拙文《質疑“帝乙封子之說”的真實性》中大聲疾呼“姓氏著作的女士、先生們,請筆下留情,別在隨意折騰懲治我們的老祖宗。謝謝!”然而令我失望的是,我再次發現多起冤假錯案。而制造這起冤假錯案的“法官”竟然有研究古代史權威。他們又把我們的老祖宗撤了,換成“邿伯肇、邿伯祀”。為此我再次大聲疾呼:請這些“法官”要注意政策,要重證據,別在隨意制造冤假錯案了,謝謝!2試說杜撰、抄襲、引用的區別。學術研究必須去偽存真,所以絕不能抄襲與杜撰。我先給大家說個笑話,傳說北京某院的一位院士培養了一位博士小偷,這位博士不偷錢物,而是竊取別人的科學研究成果。把別人的論文寫上自己的名字,是缺少知識、道德的不勞而獲的抄襲者。所以抄襲者比小偷好不了多少。有人告訴我寫的《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祖》一文被人抄襲了,替我宣傳我的老祖宗,不算抄襲,但不應該去掉我的名字。再說抄襲和杜撰的區別,我認為抄襲者抄襲的論文,肯定有一定科學價值的論文,沒有科學價值的論文不會被人抄襲。而杜撰者則是把真的變成假的,變成沒有科學價值的論文,我發現杜撰者有兩種本事,一是篡改引文,二是編瞎話。所以杜撰者比那位博士好不了多少。另外,我認為引用與抄襲是有嚴格區別的,不要把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當成抄襲,在文章中只要注明引文的作者和著作的引用,是正常的學術著作。所以引用和抄襲兩者是有嚴格區別的,不能混淆的。如你看一下何光岳先生的著作就知道他引用的古文太多了,幾乎每一段都有引文。再比如說我們郝姓起源3000多年,你不引用前人論述,你怎么知道郝姓起源?除非你是杜撰者、抄襲者。關于引用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注意,引用別人論述必須小心謹慎,必須比較研究,必須去偽存真。否則引用假的夸張的也就不好了,因為這樣不僅是在宣傳錯誤的東西,要造成時間、金錢的浪費,而且要為當代制造不必要的考證,要為后人制造不必要的考古成本。我就引用過錯誤的論述,后來學習發現,教訓深刻。故此我向研究考證郝姓起源的宗親提一點建議,引用別人的論述必須先核對引文的可靠性,再比較研究其論述的準確性,最好引用唐、宋時期的姓氏文獻,而不要引用元朝以后的姓氏著作,因為太難引用了,不去偽存真,就容易上當。此外,看到事業有成的郝氏老總想要研究郝氏起源,這是大好事。我建議最好參考2000年前呂不韋的做法,老總任主編,組織專門研究寫作班子,查閱古今姓氏文獻、陜晉地方志和郝氏家譜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并且按照構成姓氏起源諸要素進行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比較、考證,去偽存真,寫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郝姓起源的論述,這是為郝姓做公益事業,功在千秋啊。希望夢想成真。3試說制造冤假錯案的原因?我認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我看,他們制造冤假錯案并非都是惡意。但是他們的要害可能受“時間就是金錢”、“一起向錢看”的影響,他們把時間、金錢看得太重了,有的人吝嗇時間到了連一本古代姓氏文獻也不看,也不看晉、陜地方志是怎么說的,更看不到一本郝氏家譜。他們也不愿意去核對一下原文,去偽存真,圖省事東抄點西抄點而大寫特寫郝姓起源的論述,甚至能寫出《姓氏辭典》來。這種寫法是把屬于歷史學范疇的姓氏起源問題當成小說來寫,所以寫不出笑話來那才怪了呢?這種事例太多了,枚不勝舉,僅舉最新出版的兩本書,一本是廣州花城出版社陳文官著《中華千家姓》杜撰了“子旗”之說,另一本是中國書店出版徐寒主編《中華百家姓秘典》杜撰郝骨氏與郝姓出自復姓之說,這兩位因杜撰新說有可能先富起來,但是他們可能失去一個作者應該有的職業道德,他們寫的不是宏揚中華姓氏文化,而是玷污中華姓氏文化。我希望他們有勇氣推翻我為老祖宗翻案的證據,我已通過出版社給多位作者寫信請教,其中就有給徐寒先生寫過信請教,看來這位作者沒有一點勇氣推翻我的證據。另外書常親宗親介紹網上有朱*宏發表《姓氏考略》有“康丁封子之說”,這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的最新“發明”。此說值得商榷。按朱某說殷商康丁有個兒子叫子期?而又有人說帝乙的兒子也叫子期,這就是說殷商第27代和第30代帝王都有一個叫“子期”的兒子?有這個可能嗎?朱某能告訴我“康丁封子”的立論根據嗎?如果拿不出證據,這可能是天大的笑話?我認為考證姓氏起源的學術研究是不能吝嗇時間了,而且還要花點錢的,更不能編瞎話。比如我為老祖宗翻案,雖然這不是學術研究,而僅僅為了找到他們制造冤假錯案的證據,但也浪費了很多時間,復印資料還浪費不少錢。但我認為值得,因為有收獲,我抓住了那只編瞎話的黑筆。而且我還要感謝這些“杜撰者、抄襲者”,因為他們逼我去學習古今相關文獻。是他們逼我學習郝姓起源成為我晚年的最大愛好,欲罷不能。如《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書杜撰“帝乙封子之說”,就逼我去核對其引文是否可靠?一查引文被篡改了!我再查帝乙有沒有叫期(子期)的兒子?經查古代文獻才知道帝乙有五個兒子,但是就沒有一個叫期或子期的兒子!因為帝乙沒有叫期或子期的兒子,所以有的人想當帝乙的孫子就難了。有誰能幫助解答我的困惑呢?我認為實事求是是做人的根本,文明、道德、知識比時間、金錢更重要。以上所說多為牢騷,還有可能牢騷過了頭。目的想為凈化郝姓起源的混亂說法做點力所能及的比較考證,也覺得有點自不量力的向專家挑戰,目的是向這些專家請教。由于歷史、姓氏知識所限,文中定有不當之詞與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特別希望劉正、貴體健先生不吝指教,批評意見請發到QQ郵箱:1289040439@qq.com轉給我,謝謝。 . 郝火河 2012年3月10日初稿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8:56
附件:郝書常尋根之旅之一提供一點關于郝國的珍貴資料 郝維新宗親發表的《傳說中的郝國》,從學術著作、地方志、家譜等幾個角度對郝國進行了研究考證,勾勒出了遠古郝國的基本輪廓。我在修家譜前期準備過程中,搜集關于郝姓起源、發展、播遷等方面的資料,偶爾發現了一點關于郝國的資料,十分珍貴,奉獻給諸位宗親,希望能夠推動郝氏、郝國的研究考證。 維新宗親引用郝回(梁武帝時江夏太守)《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文中說“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于郝,為邦國,后因以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時,郝為小國,迨隸盩厔之終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終南徙巴蜀漢中。”郝回這段話告訴我們幾個信息,一是“封大原于郝”。大原,即今長安縣大原村,這里后來屬“京兆”之地。正好吻合了郝姓的郡望之一,京兆郡。二是“為邦國”。也就是郝姓受封時即是封國,即商代的諸侯國。三是遷徙,“之終南”、“自終南徙巴蜀漢中”,“并州之太原”,這是關于郝國和郝姓遷徙的最早文字。《廣韻》稱:“商帝乙之弟期,封國于郝”。《路史》國名記,有“郝、辰、巫、武、沅”。還有《陜西地理沿革》、《神州地名詞典》以及張寶林《祖庵鎮》都有“商代帝乙之弟封國于郝”、“古駱國、商郝國”的記載。綜上所述,足以證明,郝國不僅是傳說,而是歷史的真實存在。 我在搜集郝氏資料過程中,偶爾看到華東師范大學劉正教授的文章《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與蚩尤》,發現竟有郝姓人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文中提到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來源和遷徙?善卷帝者師》一書中列舉的三件商代青銅器銘文,銘文是,“魯司徒元做善鼎”、“郝伯肇做孟妊善廬”、“郝伯祀做善廬”。這里我們不管作者所要論證的內容和觀點,只提取與郝有關的信息。劉正教授對銘文的解釋是:“郝伯肇做孟妊善廬” 、“郝伯祀做善廬”就是郝伯肇給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做了一件武器贈送給她,郝伯祀給善做了一件武器贈送給她,孟妊善,孟是排行,妊是姓,而善是其氏。善氏表明了她所在的善國為古薛國之支流,而她嫁給了郝國國君郝伯肇,郝國和善國的婚姻聯盟關系已經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國國君郝伯祀的出現,更證明了郝國國君的爵稱是“伯”。這兩件青銅器的銘文,對我們研究郝姓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銘文的分析,足以改寫所有姓氏著作對郝姓起源的結論,①郝姓得姓不是以地名為氏,而是以國為氏。商周時期,封地均稱國,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有封邑,即食邑。郝姓是商王所封,應是諸侯國無疑,絕非封邑。故郝姓得姓應以國為姓。②郝國分封的等級是“伯”,也就是堯舜以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中間,爵位較高,在商朝時屬于貴族階層。③郝姓得姓地點在陜西周至。《陜西通志》、《周至縣志》以及《神州地名詞典》都有同樣的記載;“古駱國、商郝國”, 梁武帝時江夏太守郝回也明確提出“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初封大原于郝。”“郝國”,兩個國君“伯爵”的爵位,和郝氏最先的家譜記載的“封大原于郝”三者匯合,完全可以下結論,郝姓得姓地點在陜西周至,是大原而非太原。我想郝姓應是源于周至,盛于太原,正是春秋時期郝國那場亡國災難,使我們的先人們從昔日的貴族淪為平民甚至奴隸,被迫東徙太原,重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生存斗爭。過去,閱讀先秦史料,曾為很少看到郝姓人的史跡而困惑不解,今天感到與那次亡國之痛和大遷徙不無關系。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直至漢代以后,郝姓人又重新崛起,步入輝煌,以太原為中心舞臺,充分展示了郝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郝姓成為太原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前幾天從網上看到,有人問,山西大姓中哪家的家譜最好,幾位王姓同志直言不諱:《郝氏族譜》。 這兩件極其簡單的青銅器銘文曾使我眼前一亮,但要真正徹底弄清郝姓的源出,得姓始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仍任重而道遠,困難重重。我們的老祖宗到底是誰?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不能總在幾種說法之間徘徊,望各位宗親努力。我不懂姓氏學,為了修家譜,勉為其難看了一些資料。以上如有不妥,敬請各位宗親批評指正。郝書常QQ:1365524885電話:13520776586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29:30
郝姓名人簡介 1、郝晏是先秦時期的盩厔郝姓人,是目前從史料中看到最早的郝姓人,在《新唐書》和《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書中均有郝晏的名子,但介紹的很簡單,在《新唐書?宰相世系》中只寫了六個字“裔孫晏、秦上卿”,其意是說郝晏是郝姓始祖期的裔孫,在秦國任上卿。郝晏在郝氏家譜中亦有介紹,如南朝時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中稱:“秦昭王時,郝晏受封食邑,治理太白山終南大原,鄉人感其義于盩厔城東故居建祠焉”綜合郝氏家譜資料可知,郝晏生活在戰國時期,少年勤奮好學,生性豪獷多智,年輕時周游各國,先在楚國任職,但因仕途發展不合其意,而轉仕秦國。郝晏的才能得以充分發展,馳騁秦國政壇數十年,官至上卿。秦昭王(公元前306-250年)在位時,郝晏已年邁。秦昭王念其對秦國的忠心效力和政績卓著,封其食邑。于是郝晏從秦都回到郝鄉故地,居盩厔城東(今陜西省周到縣東終南鎮),他負責治理太白山終南大原,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而受到終南大原百姓的擁護,所以“鄉人感其義,于盩厔城東故居建祠焉。”此說雖無史證,但我認為說得是可信的。至少也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2.郝瑗是郝晏的孫子,盩厔人。在《新唐書》書中只寫了六個字:“晏孫瑗,太原守。”在郝廻所寫《丹陽郝氏源流總序》文中也有郝瑗的介紹。廻文曰:“晏公之孫瑗,事漢高祖,為治粟內史,奉命守太原郡。因郡人郭琚獻地,遂與太原侯嬰筑城,環十里許,辟六門告成,遂家焉,是太原自郝始矣。”由此可知郝瑗在漢高祖時任治粟內史,后調太原郡任太守。當時太原郡治所在晉陽。郝廻說筑太原城是指建晉陽城墻,城建好以后,郝瑗就把家搬到晉陽城落戶。從此太原郡始有郝姓人,郝瑗就是太原郡郝氏家族的始祖。林寶所說太原郝鄉也是郝瑗搬到晉陽城以后,為郝瑗的裔孫所建。而今太原郝鄉已蕩然無存,且無太原郝鄉遺址的孝古發現。太原郝鄉究竟在哪?還有待考證。另據王繼祖先生所寫《太原歷史概述》一文介紹,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第二代皇帝趙光義對北漢憑借晉陽,對壘二十余載,對晉陽人民的反抗深惡痛絕詔廢太原城,把晉陽城火燒水灌夷為廢墟。從此晉陽古城在三晉大地上消失了。 3.郝賢,西漢太原人,在《新唐書》中稱:“晏孫瑗,太原守,生賢,漢匈奴中郎將”。由此可知,郝賢是郝瑗的兒子。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也有郝賢的記述,稱郝賢為“上谷太守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余人,以千一百戶封賢為眾利侯。”郝賢在反匈奴入侵的戰斗中立了功而被封為眾利侯。 4.郝廉,字子康,西漢太原人,是郝瑗的裔孫。郝廻撰《丹陽郝氏源流總序》一文中稱:“孝文間,廻十八世祖廉公為漢鞠躬盡力,死而后已。漢本始間,太原國相劉公瑾,邑令伏侯升,特請恩表其節于門,“門下孝子”。另據明朝學者方用賢所撰《尚友錄》稱郝廉“性廉潔,一介不取于人,嘗遠行于路,每飲水,輒投一錢井中,。過姊家,姊設食,乃暗留金席下而去。”綜上所述,郝廉以忠孝兩全,為官清廉而聞名于當時,是西漢高士,為當時的人所敬重。 5.郝昭,太原人,三國魏將軍,少年入軍為部曲督,鎮守河西四十余年,屢建戰功為雜號將軍。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奉曹真令守陳倉、諸葛亮率數萬蜀軍來攻打,還使昭的鄉人靳詳說降,昭不為動而固守,堅守二十余日,救兵至,蜀軍乃退,賜爵列候。他在晚年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6.郝散,匈奴族人,于西晉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五月,在谷遠聚眾起義,攻打上黨(在今山西省襄垣東)誅殺官吏,8月郝散率眾降,馮翊都尉殺之。為兄報仇,其弟郝度元又率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起義,連破數城,掀起關西各族人民起義,并開西晉末年農民起義之端,加速西晉王朝的滅亡。 7.郝隆,東晉汲郡人,為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南蠻參軍。農歷7月7日,人們都曬衣裳,惟有郝隆仰臥在庭中,人問之?曰:“曬吾腹中書耳。”郝隆好學,善于應答,掌握蠻語。 8.郝廻,潤州丹陽人(今安徽省當涂縣),在南朝梁國任江夏太守,為政清廉,晚年自丹陽遷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定居。 9.郝孝德,山東平原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公元613年率數萬人起義,攻打章丘,奪取黃河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后歸瓦崗軍,封平原公。他屢建戰功,大敗王世充,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10.郝處俊(607-681年),唐朝安州安陸人,少年勤奮好學,尤愛《漢書》,崖略暗誦,貞觀年間中第進士。累遷吏部侍部,副佐李劫征戰高麗有功。高宗時升至宰相,為人正直,品行端正,臨事敢言,在帝前議政,必引經據義,甚得高宗信任。時高宗多病,欲讓位武則天,處俊直言諫止,因而得罪了武則天。但因處俊操履無玷,無法加害。武后奪權后,借故把處俊的孫子郝象賢殺了。 11.郝章,汾州人,宋朝著名畫家,善畫人馬。南渡居閬州,年雖80歲,畫人騎非常人所及,稱絕一時。宋朝是郝姓藝術人才輩出的年代,著名畫家有郝澄(句容人)郝士安(太原榆次人)郝處(江南人)郝惠(河東人)郝隆(太原人)郝銳等,還有著名中醫郝允(博陵人)。 12.郝定(?一1216年),山東兗州人,金朝末年山東紅襖起義軍首領,在泰安舉事抗金,連攻克十余縣,建立政權稱帝,國號漢,年號順天,后被俘遇害。 13.郝經(1223—1275年),澤州陵川人(今屬山西省)少年家貧,白天以賣柴奉養父母,晚上刻苦讀書,為人氣節高尚。金亡逃難到河北,居蒙古將領張柔家,得讀其藏書,并經張柔推薦給元世祖,世祖問他經國之道,他列舉了50條,世祖看了,非常高興,任他為翰林侍讀士,派他出使南宋。南宋勸他投降,他不肯,被賈似道扣留在真州(今江蘇儀征),長達16年。在被扣留期間,專心著作,著有《太極演》、《原古錄》、《通鑒書法》、《玉衡貞觀》和《陵川集》等書。元朝南伐,公元1275年南宋以禮把他送還,北還后病卒,謚文忠。 14.郝搖旗(?一1664年),又名郝永忠,陜西延安人。本為旗手,故名郝搖旗。他是郝姓第一猛將,初為李自成部將,李白成犧牲后,他與李錦等聯明抗清,在湖南、廣西屢敗清軍,1647年取得金州大捷,后轉戰兩湖、四川等地,1663年在攻打四川巫山時被俘,不屈犧牲。 . 15.郝懿行(1755-1825年),山東棲霞人。是清朝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嘉慶四年進士,官至戶部主事。他淡于榮利,潛心研究學問,尤長于名物訓詁考據之學,肆力著書立說。主要有《爾雅》、《爾雅義疏》、《春秋說略》、《鄭氏禮記箋》、《山海征箋疏》、《茍子補注》等書。所著甚豐,學問淵博,深得皇帝嘗識。奉旨:“郝懿行所著書,當交南書房翰林閱看。據稱郝懿行學問淵博,經術湛深,嘉慶年間海內推重。所著各書精博邃密,足資考證,即著留覽。”郝懿行妻子王照圓,也是才女,博涉經史,聰慧過人,著述甚多,主要有《詩說》、《烈女傳補注》、《女錄》、《女校》等書。 16.郝夢麟(1898--1938年)河北蒿城人,早年投奉軍當兵,1926年歸屬馮玉祥部當旅長,北伐戰爭時歷任師長、軍長,1937年調入四川山洞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行至重慶,獲悉蘆溝橋事變,即返回部隊要求北上抗日,后奉命率部赴石家莊前線,行前立下遺書,誓死抗日。1938年10月率第九軍,參加太原保衛線,任中央兵團長,后為配合友軍部隊夾擊日軍,在大白水前線殉國。國家定為抗日烈士,在抗日戰爭紀念館有其照片和抗日業績介紹。 17.郝振基(1870—1942),河北霸縣人,后居玉田,自幼習昆、弋兩腔,生凈戲皆為其所長。后任戲班教師。1917年到北京,先后參加月和社、榮慶社演出,1939年散班回鄉。擅演《棋盤會》、《草詔》,尤善演猴戲《安天會》、《鬧天宮》、《花果山》等劇。 18.郝清玉(1904-1935年)河北正定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領導正定農民起義,歷任中共正定地委委員,順直省委常委兼農委書記,保定直屬特委書記,曾一度主持順直省委工作,1931年在天津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后犧牲在北平草嵐子監獄。 19.郝樹才(1904-1986),陜西延安人,戰斗英雄,1935年參加工農紅軍,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戰斗中,曾立特等功四次,大功一次,獲戰斗英雄稱號。1937年在平型關戰斗中負傷,1942年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又兩次獲勞動英雄稱號,1954年復員回鄉,將復員生產資助金和殘廢撫恤金捐獻給集體。曾任譚石原大隊黨支部書記。1984年被選為全國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先進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20.郝慶山(1915—1983),河北定州人,民兵英雄。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定北縣民兵連長,定縣村黨支部書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帶領民兵燒炮樓、割電線,開展地道線,打擊日偽軍和國民黨反動派,炸毀火車頭8個;炸橋梁、鐵路70多次,斃、傷、俘敵軍共百余人,繳獲**26支、電話機8部。1944年被晉察冀邊區授予戰斗英雄稱號,1945年獲勞武英雄稱號。1946年出席晉察冀邊區勞武英雄大會,1950年出席全國戰斗英雄大會。后任定縣郝白土農業合作社社長,定縣政協付主席。1960年出席全國民兵代表會議,是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21. 郝 隆:字仕治,晉代人,官荊州刺史桓溫的南蠻參軍。農歷七月七日,人們都在曬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問他為甚麼,他答道:“曬我腹中的書罷了。” 22. 郝 昭:字伯道,三國時魏國太原人,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四十余年,軍民畏服。諸葛亮圍困陳倉,昭與之對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賜為爵列侯。他反對厚葬,提倡薄葬,并身體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屬江蘇省)人,宋代畫家,他所作道釋、人馬,筆墨清勁而善于設色。 23. 郝 質: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將領。少年從軍,挽強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貝州賊亂有功,累遷六宅使。其治軍嚴謹,犯者不貸,而犒賞優厚,平時自奉儉約,尤篤于信義。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陽)人,宋代畫家,長于畫人馬,與路皋橐駝、張遠山水并稱“河東三絕”。 24.郝 惠: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宋代畫家,善山水人物,為燕文費之師。 25.郝 經:字伯常,順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澤州陵川(今屬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學者、書畫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哲學家。累贈昭文館大學士、司徒、冀國公。其字畫天資高古,取眾人之長為己有,故其筆畫俊逸,遒勁,無傾側妖媚之態,為當世之名筆。著有《太極演》、《原古錄》、《通鑒書法》、《玉衡貞觀》、《陵川集》等。 26.郝 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省)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10十多個縣,建立政權,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 浴:字冰滌,又字雪海、復陽,號中山,直隸定州人。順治六年(1649年)舉進士,授刑部主事。順治八年(1651年)改湖廣道御史,巡按四川。順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吳三桂被劾,部議坐死,后從寬謫戍奉天(今之沈陽)。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鐵嶺,居于南門之右,謫居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燁廉其冤,以原職召還,復授湖廣道御史。在離開鐵嶺的時候,把自家居室獻給鐵嶺人作為士子讀書處,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稱“銀岡書院”;把十八年來購置的二百二十五畝土地和城內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獻給書院,留為“生徒肄業之資”。當人們來到鐵嶺“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緬懷周總理的時候,都自然地想起銀岡書院的歷史和它的創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廣西巡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27. 郝子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性廉潔,一介不取于人。嘗過姊飯,留十五錢默置席下去。每行飲水,常投一錢于井中。以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太守從大將軍擊匈奴,功封眾利侯。 28. 郝夫人:晉代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內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鐘夫人,出身名門,郝氏不因低賤而低三下四,鐘氏也不因富貴而盛氣凌人,時人稱:“鐘夫人之禮,郝夫人之法。” 29. 郝孝德:平原(今屬山東省)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曾聚眾數萬起義,轉戰于黃河下游以北地區,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30. 郝處俊:安陸(今屬湖北省)人,唐貞觀進士,累遷吏部侍郎,高宗時官至宰相。為人正直,品行端正,凡他規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實情。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30:14
北京出版社總編先生 您好!我是北京郵電大學的離休人員。最近看到貴社出版的張艷艷編著《百家姓姓氏大典》一書,裝幀設計、印刷精美。學習后,覺得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該書對郝姓起源的論述值得商榷,尚欠準確、可靠,對此有點不同看法,僅供參考,具體意見如下:1我對“編著”感興趣,我認為寫編著是比較客觀的,編著是既要引用古人的論述和當**古的發現,又要進行研究比較姓氏學問的結果。古老的姓氏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引用古人的論述,你怎么知道?如果沒有考古發現,你比古人知道的還多,真是神仙了,不是神仙,就可能是在編瞎話。但是姓氏著作不能是僅僅抄書的結果,抄書的忌諱是,不研究其內容真偽、不管對錯就抄,抄了就容易上當,好像是規律。如2003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豈之作序,唐群著《郝》姓專著,作者不研究姓氏歷史,不研究何謂著?不看古代姓氏原著,不看晉陜省縣地方志,不看家譜,就知道3000多年前的郝姓起源,真是神了。但是一核對就漏餡了,實際唐先生寫的漢族郝姓起源全是抄的當代姓氏著作作者發明的郝姓起源之說。張艷艷與唐群所述內容雷同。他們可能工作太忙了,或者被評職稱所逼,匆忙抄書所致,情有可原,但要實事求是為好。2關于帝乙封子之說,作者說有關郝姓起源的論述是根據南宋鄭樵、章定的著作而寫的,但是對照可知,作者連一本原著也未看過。所以其內容,根本不是作者的原義。僅舉一例,南宋鄭樵撰《通志》氏族略中稱:“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鄭樵告訴我們,郝姓出自赫胥氏(一稱郝省氏),商王帝乙在位期間,赫胥氏的裔孫期封在郝鄉,期的裔孫因以郝鄉地名而姓了郝,從此漢族有了郝姓。從鄭樵的論述中怎么能看出期是帝乙的兒子呢?其中“殷帝乙時”只表示郝姓得姓時間,無他義。那么“帝乙封子”之說又是怎么來的呢?那是《通志》出版800多年以后,1974年臺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書中,彭先生對《通志》的原文又刪又改而變成:“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鄉,因以為氏。”彭先生怕人們看不懂而譯成“郝姓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時,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兒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鄉,后來期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我國的郝姓也自此出現。”才牽強附會發明了“帝乙封子”之說。彭先生可以不同意甚至反對鄭樵的論述,但是采取這種篡改古人論述的手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他不僅篡改了鄭樵的原意,而且改掉了一個作者的誠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赫胥氏的裔孫期是遠古風姓一支的后裔,而帝乙則是遠古子姓的后裔。期和帝乙不僅500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在3000年前就不是一家人,怎么期就成了帝乙的兒子呢?這完全是彭先生發明的,這也完全是彭先生為其“500年前是一家”的立論而編造的“根據”,所以不足為信。彭先生也不是第一發明人,因為早在元朝《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一書的作者(未寫作者姓名,稱之無名氏好了)就采用篡改前人的論述而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說,不過元朝無名氏比彭先生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寫自己姓名,使你不知道他是誰。他引用前人的論述不說出處,刪改前人的論述不講理由,制造混亂,還能獲取專利。如果彭先生看過《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就好了,說引用此書就容易多了,就不用去又刪又改《通志》了。彭先生的著作在大陸出版后,大陸的不少姓氏著作的作者,甚至北京市研究歷代帝王歷史的帝王廟管理處舉辦的百家姓展覽,不辯真偽,就采用帝乙封子之說。帝王廟管理處比彭桂芳先生高明之處是只抄結論(帝乙封子)不說根據(引用《通志》)。另外,彭先生說殷商27代(一說29代、又說30代,到底是多少代?可能是我國對“代”的定義不嚴密所致,弟弟接哥哥的班,算一代還是算二代?專家也算不清楚吧?)天子帝乙有一個叫期的兒子?經查古代史、古代姓氏文獻就是查不到帝乙有一個叫期或叫子期的兒子,也是佐證。此外,查一下歷史上有無子期這個人呢,也可以佐證。經查宋朝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辨證》稱:“子期:出自羋姓,楚平王子結,字子期,為大司馬。白公勝作難,殺子期于朝,后世以字為氏。”由此可知歷史上確有子期這個人,但他不是帝乙的兒子,也不是郝姓是得姓始祖。綜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說是不能成立的。3關于郝姓出自復姓的問題,作者說是根據《新唐書》編寫。但是北宋歐陽修撰《新唐書》的原文是:“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郝鄉,因以為氏。”對照原文可知他們改得太離譜了,也證明作者確未看過《新唐書》的原文。其實歐陽修、鄭樵、章定所寫郝姓起源論述都是源自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都沒有說過郝骨氏,不涉及復姓問題。所謂復姓郝骨氏,是南宋羅泌撰《路史》一書中寫過郝骨氏,而作者張冠李戴,按在歐陽修的頭上。另外,作者稱:“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為太昊(伏羲氏)之臣,”不知有何歷史文獻根據?據我目前所能看到的古代姓氏文獻,好像郝姓與炎帝神農氏毫無關系,因為郝姓是遠古風姓的一個分支,而炎帝則為遠古姜姓,風姓與姜姓,不僅500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前也不是一家人。這是否作者想證明郝姓也是炎黃子孫?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論證的,其實我認為“炎黃子孫”的說法就是不科學的,似有數典忘祖之嫌?還不如說“盤古子孫”呢,有的學者稱中華兒女為“華夏子孫”是比較科學的。同時作者把炎帝和太昊伏羲說成同代的人,好像神話傳說也沒有這樣寫過吧。太昊、伏羲是不是一個人,也有不同看法。可能是我少見多怪,不過中國遠古歷史是一筆糊涂賬,三皇五帝的多種說法,那個說法為準,誰說的清楚?天曉得。再說夏商周吧,國家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化了上千萬,集中數百名專家,采用最新科學技術手段,用了五年時間的科研成果,好像還不能完全得出最后的結論,只是階段性成果,還有不同看法。斷代為什么怎么難?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可能是因為一些人的杜撰發明所致,后人總想比前人知道的多,制造混亂,而造成眾說紛紜。不信請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報道,僅武王伐紂的時間就有40多種說法,這些杜撰發明者為后人制造了多少麻煩啊!浪費了多少納稅人的錢啊,說遠了,不啰嗦了。所謂復姓問題,也不是唐群、張艷艷的發明,他們只是抄了杜撰之說。因為早就有人發明此說,看到較早的是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編《姓氏千年大尋蹤》有此說法,至于徐寒先生是不是第一發明人,尚未考證清楚。4作者在文中還引用了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和北宋《廣韻》兩書,可惜的引用的均不準確,是否還是抄的二手貨,不得而知,至少是抄書都抄錯了。《說文解字》有多個版本,有小徐本、大徐本等等,但就未見到作者所寫的版本。現將原文摘錄,供作者參考:《說文解字》;“郝,右扶風鄠鄉、盩厔縣,從邑,赤聲。呼各切。”(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223冊195頁)清朝段玉裁注《說文解字》略去注釋,原文是:“郝 右扶風鄠、盩厔鄉,從邑,赤聲。”(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續修四庫全書》205冊629頁)《廣韻》:“郝 姓也,殷帝乙時,有子期封太原郝鄉,后因氏焉。”(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236冊203頁)5關于姓氏圖騰問題,我不懂姓氏圖騰問題,但是幾年來我查閱古代姓氏文獻,還未看到過有關郝姓圖騰的論述。好像古代姓氏學者也都不知道郝氏圖騰,可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大有先生著《尋根萬年中華》一書中有郝氏圖騰之說,可惜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郝氏圖騰之說是他的考古發現,還是有何歷史文獻的根據。書中說王大有先生是“綜合型學者,集美術家,圖騰文化學者,文化人類學者,歷史學家----”并說“涉及文獻學、考古學、圖騰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地名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北大真有人才,王大有先生確是天才,他比司馬遷知道的多多了,他知道“400萬年人種根系,5萬年文化根基----,能尋萬年以前的根。但是可惜的是,王先生只顧研究一萬年前的根了,好像知道遠的不知道近的,也可能對得姓3000多年的郝姓的根不感興趣,對照比較可知王先生也確實沒有看過古代姓氏譜諜文獻中關于郝姓起源的論述,所以王先生說的郝姓起源的論述,就造成了古人不知道的,他知道,而古人知道的,他又不知道。所以他在郝姓尋根中僅僅寫了幾十個字確有重大發明創新,除了郝姓圖騰之說,他還為漢族郝姓發現一個新祖宗——“郝子期(商)”。為了查明郝姓的新祖宗,我在人民大學圖書館線裝室同志的幫助下,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查閱了《文淵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未收輯刊》、《四庫禁燬叢刊》和有關歷代人名索引資料、地方志、家譜、工具書等書中的郝姓人,復印和摘錄了800多郝姓人的資料(民國以前的),可就是查不到郝子期,古代姓氏學者都不知道郝子期。估計又是王先生的考古發明。我感謝王大有先生“逼”我查了不少書。后來又查閱當代姓氏著作中的郝姓人名才發現,古代姓氏學者不知道的郝子期,殷商之世絕對沒有的郝子期,而當代數位姓氏著作的作者都知道郝子期,真神了!但是誰抄誰的,誰是第一發明人,我就說不清楚了。不啰嗦了。郝氏圖騰之說作者可能抄自王大有先生的發明?估計再過一萬年能否查到郝氏圖騰之說的歷史文獻根據,我是懷疑的。6關于郝姓郡望問題,除了作者所說的太原、京兆以外,還有安陸也是郝姓郡望。因為安陸郝姓出了一個宰相,就是唐朝高宗時的宰相(中書令)郝處俊。《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記。史學家對他的為人和政績倍加贊許。7作者所寫其他內容尚有斟酌之處,就不啰嗦了。作者所寫郝姓起源的論述,在其之前至少有數人都是這樣抄來抄去的。是不是我對貴社和張艷艷同志的要求過于苛刻,對不起,請原諒。我想研究學問,著書立說,就應該實事求是,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作為首都的居民,我真誠希望北京出版社的出版物更可靠、更準確一些。希望貴社出版的姓氏著作真實反映姓氏歷史。因為只有尊重歷史,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正確弘揚中華姓氏文化,否則就有可能制造混亂,制造麻煩,為后人制造郝姓考古課題,為后人增加不必要的姓氏考古成本。更可怕的是,把杜撰的郝姓歷史重復10遍20遍就變成正史,假的變成真的,令人費解。但是,這就是當今姓氏文化的現實。真被800年前南宋著名學者洪邁所言中,他說:“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如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又說”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曉。”(見洪邁撰《容齋隨筆》)所以他得出“姓氏不可考”的結論。姓氏著作的現實,說明郝姓可考嗎?我也是懷疑的。我是學習無線電通信工程的,無線電工程講究準確可靠,否則無法實現通信,你敢杜撰發明,一試驗就全露餡了。而姓氏歷史無法試驗,所以姓氏歷史領域發明頗多。這好像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用學科最大的區別。但是我對于這一現象難以理解,為此去年我寫了兩篇短文,羅列比較了古今姓氏著作中關于郝姓起源論述的各種說法。發至郝氏宗親網站長審閱,但是只發表了拙文《郝姓起源初探》。而《“姓氏不可考”讀后感》未予上網。8作者在書中引用了不少古代姓氏、歷史文獻,建議作者再版時都把原著再看一下,再做些核對。如書中183頁稱“盤古氏(即伏羲氏)”,322頁“伏羲又叫神農氏”的說法可靠否?請再核對一下此說法的根據。最好在書后能列出參考書目錄、作者、版本。9 建議貴社設置與讀者聯系的電話,并在出版書籍上注明電話號碼,方便讀者與貴社的聯系。可否告訴讀者與作者的聯系方法。上述意見,本想與作者直接聯系,當面請教,交流信息,探討漢族郝姓起源的相關問題。但不知作者的信址,只好麻煩您了。但是如果作者年輕,就算了,以免影響其著書立說的積極姓,能否轉告,請您慎重斟酌。10本人是學無線電通信工程專業的,對姓氏譜諜學是門外漢。為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尋根,70歲從零開始學習古今姓氏著作,學習了八年,結果連一個漢族郝姓起源也未完全搞明白,而且有越學越糊涂的感覺,可能是老糊涂了,所以上述意見定有不當之詞、錯誤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等待您和作者對我的批評幫助,謝謝!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30:56
山東省萊州市北陵郝氏家譜簡介山東省萊州市北陵郝氏家譜簡介元朝元統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從河北省棗強縣遷至山東省掖縣(今改萊州市)北陵疃,從此掖縣有了郝姓,郝伯全是掖縣北陵郝氏家族的始遷祖。元、明朝時期,伯全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東部和河北省棗強縣,之后向東北華北擴散,當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國,有的走出國門。介紹掖縣北陵郝氏的歷史和家譜情況,對分布在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尋根問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故本文就北陵郝氏家譜做一介紹,供北陵郝氏宗親參考。一北陵始祖郝伯全公的簡歷:郝伯全是掖縣北陵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樹莊鐵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棗陽縣蔡陽鎮。據家譜記載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間,他出生在章陵的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連年戰爭,伯全公為避戰亂,于1284年率家室北遷河北省棗強縣定居。他在棗強創辦私塾從事教育幾十年,培養了幾代人,他的學生中出了幾個進士,因而深受棗強學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東遷山東省掖縣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歲,是一位老壽星。他臨終遺言:“掖縣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這里”,子孫遵照遺囑,將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畝九分,四周黃花灌叢,成為北陵郝氏先塋地。由于其后裔外遷,北陵疃于清朝初期就消失了,但60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記得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清明節,我隨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塋地祭祖,當時先塋地有1至12世的墓碑,而1985年回掖縣時,不知何因?老祖宗的墓碑也不翼而飛了?600多年的祭祖先塋地消滅了。但是掖縣郝氏后代仍稱郝伯全為掖縣北陵郝氏始祖。二郝伯全后裔的遷徙與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個兒子。始祖認為:孩子大了應該讓他們離家自謀發展。于是他在晚年決定分家,除留二兒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孫均需離家另立基業自謀發展。事實證明伯全公的決定是培養后代的英明之舉。根據始祖的決定,各房子孫陸續分赴各地另立基業。1 始遷祖的大兒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棗強縣落戶,成為棗強縣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馬氏,生了兩個兒子(紹遠、文遠),成為棗強縣郝氏一大支系。2 始祖的三兒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縣落戶,成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個兒子(綏遠、仕閔、彥昭),其后裔發展到魯北地區,成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3 始祖的四兒子郝宗禮娶王氏生了二個兒子(遵遠、明達)。郝遵遠、郝明達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到即墨縣落戶,成為即墨縣的開基祖,這一支系已擴展到嶗山、膠州、高密、平度等縣市成為青島市郝氏一大支系。4 始祖的五兒子郝高儀遷到蓬萊縣落戶,為蓬萊縣的始遷祖。高儀娶江氏生了三個兒子(崇遠、榮卿、繼可)。郝高儀的后裔多數去東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萊市的人不多,現在蓬萊市灣子口村還有其后裔17戶的支系。5 留在始祖身邊的二兒子郝表正,1309年生于棗強縣,1399年卒于北陵。他以行商為業,以忠孝為本,為始祖養老送終。表正娶唐氏生了三個兒子(明遠、文強、仕舉)。成為萊州市郝氏一大支系。6 郝表正的長子郝明遠1335年生于北陵疃,娶萬氏1365年生一子郝本。北陵三世郝明遠于1368年東遷棲霞縣城關創業,成為棲霞縣的郝氏始遷祖,棲霞市也是伯全公后裔中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遠縣創業構成了郝姓大縣,已知明朝永樂初年,北陵四世郝生、郝蔥自北陵疃遷到招遠縣大郝家村創業。四世郝理、郝達二人自北陵遷到招遠縣南莊院村創業。之后北陵七世郝忠、郝興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張星集創業。北陵九世郝敬與第十世郝才支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城北橫掌后郝家村創業。北陵十世郝經、郝孝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橫掌前郝家村創業。形成招遠一大旺族 三掖縣郝氏家譜簡介根據家譜資料,掖縣郝氏家族始遷祖郝伯全從章陵帶來了唐宋時期章陵郝氏家譜,但是傳至某代傳丟了。伯全公從1284年北遷河北棗強,1333年又遷到掖縣北陵疃落戶,一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長達300多年間沒有修譜。到明朝永樂年間,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從北陵西遷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陸續從北陵外遷,北陵疃就消失了,掖縣北陵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傳到北陵9世,于1594年柳行村才首次修掖縣北陵郝氏家譜。1明朝萬歷年間的《掖縣北陵郝氏族譜》是掖縣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譜。伯全公的第9世郝從德第一次組織修掖縣郝氏家譜,并邀請了棲霞縣和招遠縣的伯全公后裔參加修家譜事宜。參加修家譜的有第9世郝從德、郝丞業、郝璽、郝昂、郝守栻(棲霞縣),第10世郝黨、郝有才、郝東齊、郝連第(棲霞縣)、郝良任(招遠縣南院莊)、郝寧(招遠縣張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遠縣南院莊)等12人。明朝萬歷22年(1594年)掖縣第一部郝氏家譜《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這是多么珍貴的遺產啊!我們今天所以還能知道我們的祖先,應該永遠記住修譜者的功勞。這里還要特別感謝修家譜的組織者郝從德(1554—1641年),他二十六歲稟生,三十六歲貢生,三十九歲任掖縣東萊呂先生祠書院山長,后被薦掖縣學訓導,晚年告老還鄉,做了一件修家譜的大好事,他開創掖縣北陵郝氏修家譜的先河,也為伯全公在棲霞縣、招遠縣、蓬萊等縣的后裔修家譜創造了條件。2清朝康熙年間,第11世郝秉純又組織第二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1世郝秉純、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輔風、郝瑞、郝明、郝進顯、郝士圣(招遠縣橫掌),13世郝繼先、郝德輝、郝士逈(棲霞縣)、郝作樞(棲霞縣)、郝景春(招遠縣南院莊)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屆《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3清朝同治年間,第16世郝吉午組織第三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倫、郝如瓚、17世郝化南、郝撝謙、郝士侹,19世郝毓慶(蓬萊縣灣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縣平里鄉麻渠社柳行郝氏譜牒》。由于修譜間隔200多年,這次修譜沒有找到上兩次的家譜,雖然做了很大努力,但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見到老譜,實為憾事。4民國初,17世郝松齡和18世郝學隆組織掖縣柳行村第四次修譜,參加修譜者:17世郝松齡、郝士忠、郝士德、郝士興、郝士純、郝丕駿,18世郝學隆、郝學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儀、郝元壽、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壽、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經先、郝觀政、郝升庭、郝鴻業、郝慶林,20世郝日昇、郝長興、郝長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縣臨郭區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第四次修譜實為兩個修譜班子寫有兩本家譜,一是《四甲郝氏通譜》由郝松齡、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譜》由郝學隆、郝省山主稿。兩譜合為《掖縣臨郭區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5,1940年柳行村第5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學隆、郝有倫、郝延奎,19世郝鴻治、郝壽山、郝桂山、郝運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長鴻、郝聚釗、郝同昌、郝蘭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縣西障區柳行郝氏通譜》6,1970年柳行村第6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鴻治等3人,修成《掖縣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譜牒》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屆修譜,是由19世郝維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萊州市平里店鎮柳行村郝氏統譜》。此次修譜歷時二年多的時間,他們查閱歷代譜牒資料,他們挨家挨戶的調查核實,他們無私的奉獻和努力,感動了廣大宗親給予他們積極的幫助。有的幫助他們調查核實,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上的老家譜供他們核對,總之在宗親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譜《萊州市平里店鎮柳行村郝氏統譜》終于完成了。這部家譜解決了好多歷史遺留問題,找回了第五世一輩人,還幫助外遷的伯全公后裔解決了尋根問祖的問題。在修譜過程中,我的胞弟郝維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堅持修譜,我回去看望他時已經病危,但他還在核對修改家譜 ,令我十分感動。我就勸他:“好好養病,家譜的修改讓侄子們去做,關于郝姓起源問題,待我回北京去圖書館查一查,再告訴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沒有看到家譜的印成就離開了人世。為了實現我的諾言,也是為了紀念弟弟維明,我70歲才開始學習研究郝氏起源問題,由于文史基礎知識的不足,雖然堅持學習了8年多,查閱了古今姓氏文獻、陜晉地方志和部分家譜資料,也積累了不少姓氏資料,但至今還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諸多問題8掖縣北陵郝氏有修家譜的傳統,北陵郝氏分三、四、七甲,實為三大支。每甲有家譜,四、七甲還有家廟,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譜,我看到的家譜是一張近兩米高一米寬長方形紅紙,上面記有前十世的祖先,左考右妣,只記兒子、兒媳,不記女兒,有點重男輕女。家譜每年春節前小年掛起祭祀,元宵節后收起。萊州市除柳行村外,還有嬰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過西蒼上北村、城關、梁郭前郝家村、諸流村等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譜,但修譜情況不詳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譜簡介以上介紹了萊州市郝氏修譜情況,根據家譜資料知道,除了萊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譜。已知有:1 青州《郝氏統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譜的是青州益都縣始遷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編修《郝氏統宗志》,并寫了《郝氏族譜序》。青州郝氏家譜比掖縣家譜早了30年。前兩天在郝氏網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親寫到,他看了我寫的《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一文在留言中說他還不知道郝成通。根據家譜資料介紹,郝成通是掖縣始祖郝伯全的三子,在1333年隨父東遷掖縣路過益都時,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應允,郝成通成親落戶益都。郝錦甫之后有無家譜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譜也遺失了,所以這位宗親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遷祖郝成通。2棲霞市郝氏家譜。1368年北陵三世郝明遠攜妻子兒女到棲霞落戶后,1594年其后裔郝守栻、郝連第參加掖縣柳行村第一次修譜,1664年棲霞郝士逈、郝作樞參加掖縣第二次修譜。他們都帶回北陵家譜,可能都遺失了。現在看到的棲霞家譜均為清朝的,也就是說北陵三世郝明遠到棲霞500多年后始有修譜。在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郝聯蓀等修《棲霞郝氏曬書堂支譜》,由于500多年沒有修譜,棲霞十七世郝聯蓀等不僅無法了解北陵郝氏的歷史,而且對棲霞前四世也不甚了解,所以只能寫“生卒未詳、父族生卒俱未詳”等語,看來修譜間隔時間不能太長,以80年為宜。北陵家譜有秘不宣人的規定,唯棲霞支譜是伯全公后裔家譜中唯一公開的家譜。此外棲霞還有光緒34年修的《棲霞縣北埠村郝氏世譜》。3蓬萊市有多部郝氏家譜。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東蓬萊縣灣子口村郝氏世譜》,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續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4招遠市有多部郝氏家譜,招遠縣張星集小郝家村家譜初譜修于1901年,1930年又續修《山東招遠縣郝氏宗譜》。另外南院莊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豐8年(1858年)修《山東招遠縣南院莊郝氏家譜》,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還有招遠縣橫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譜。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膠東半島大部分縣市(即墨、龍口、萊陽、海陽、平度、青島嶗山等)和河北省棗強縣,但對其修譜情況不詳。 五 結束語撰寫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紹掖縣北陵郝氏的歷史和修譜者的奉獻,我們要永遠懷念修譜者的貢獻。以上所述是我根據歷代北陵郝氏家譜資料綜合整理所寫,是否準確?還有待北陵郝氏宗親審閱修改指正,謝謝!指正意見請寄北京郵電大學眷18432信箱 ,郵編100088,或發XIANGQ32@GMAI.COM轉給我 郝火河 2011年10月10日初稿,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31:43
山東萊州郝氏家族的始遷祖——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遷祖 作者:郝維新 袁義達張誠先生著《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一書稱:“當代郝姓人口已達到360萬,為全國第七十一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又稱:“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山西三省,大約占郝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黑龍江、陜西、遼寧、內蒙古、河南,這五省的郝姓又集中了25%。山東居住了郝姓總人口的25%,為郝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郝姓人口在山東分布廣泛,但不均衡。根據袁義達、張誠先生的研究,山東省郝姓人口分布主要在東部地區,即膠東半島及其附近地區。 膠東半島地區的郝姓人口從何而來?其中重要的一支系源自掖縣(今萊州市),郝伯全(1264—1358年)是掖縣北陵郝氏的始遷祖。根據家譜記載,郝伯全是宋朝章陵棗陽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間(1264年),郝伯全出生在章陵棗陽(今湖北省棗陽縣)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南宋末年連年戰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郝伯全為避戰亂,于元朝至元甲申年間(公元1284年)率本房家室離開章陵棗陽北遷河北省棗強縣定居。他在棗強創辦私塾,從事教育幾十年,培養了幾代人,可謂桃李滿棗強,深受棗強學子的敬重。元統癸酉年間(公元1333年)他又率全家東遷山東省掖縣北陵瞳落藉。他在北陵生活了二十五年,于公元1358年逝世。他活了九十多歲,是一位老壽星。他臨終遺言:“掖縣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這里。”子孫遵照遺囑,將始祖葬在北陵瞳后西北地,墓地九畝九分,四周黃花灌叢,成為北陵郝氏先塋地。從始遷祖至八世祖考妣均葬在這里(住掖縣的),六百多年來這里一直是北陵郝氏的祭祖中心。北陵疃位于今萊州市平里店鎮西北障村的西北約一公里處。由于歷史的變遷,北陵疃早已不復存在。抗戰期間,由于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掖縣,無法進行祭祖活動。記得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清明節,我曾隨本村(萊州市柳行村)郝氏七甲族人幾十人去北陵先塋地上墳祭祖。此時先塋地僅剩下幾塊墓碑。大躍進年代,連這些墓碑也無蹤影了。六百多年的祭祖中心也隨之消失了。但郝氏后代仍稱郝伯全為北陵郝氏始祖。 始遷祖郝伯全娶徐氏為妻,他們生了五個兒子。始祖認為,孩子長大了,不應讓五個兒子都留在身邊,應讓他們離家自謀發展。于是他在晚年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分家。他于公元1356年正月初二日,備置酒席,廣邀親友,大宴賓客,并將五房子孫召集齊全。在席間當眾宣布他的決定,將郝家數十年積蓄的財產,銅錢萬貫,金銀八稱,分成五份。令五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他決定除留二兒子郝表正奉養老人外,其余各房子孫均需離家,另立基業,自謀發展,不許戀此一方故土,相地而居。郝伯全決定孩子離家自謀發展、開拓創業,是培養后代的英明之舉,具有深遠的影響。根據始遷祖的決定,各房子孫陸續分赴各地,另立基業。他的長子郝仁邦(二世祖),到河北省棗強縣定居落藉,成為河北省棗強縣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馬氏,生了兩個兒子(紹遠、文遠),成為棗強縣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三兒子郝成通(二世祖)到青州府益都縣落藉,成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個兒子(綏遠、仕閔、彥昭),其后裔已發展到山東省北部地區,成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四兒子郝宗禮(二世祖)娶王氏,生了二個兒子(遵遠、明達)。郝遵遠、郝明達(三世祖)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徙即墨市落藉,成為即墨市郝氏開基祖,這一支系已擴展到嶗山、膠州、高密、平度等地,成為青島市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五兒子郝高儀(二世祖)東遷蓬萊市定居落藉。為蓬萊市郝氏始遷祖。高儀娶江氏,生了三個兒子(崇遠、榮卿、繼可)這一支系留在蓬萊市城東的郝氏人數雖不多,但其后裔多去東北三省定居形成東北郝氏支系。在蓬萊市灣子口村有其后裔十七戶的支系。留在始遷祖身邊的二兒子郝表正(二世祖),生于公元1309年,卒于1399,他以行商為業,以忠孝傳家,為始祖養老送終。表正娶唐氏,生了三個兒子(明遠、文強、仕舉)成為萊州市郝氏的開基祖。 郝表正的大兒子郝明遠(三世祖)也遵照始祖的離家開拓創業的教導,于明朝洪武戊申年間(公元1368年)由北陵遷徙棲霞市城關村開拓創業。成為棲霞市郝氏始祖。由于棲霞市郝氏支系,在明、清二朝出了三位進土,特別是清朝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為祖爭光,使棲霞市郝氏名聲大振,家族昌盛,形成當地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十七個鄉鎮,七十二自然村,共有二千一百二十八戶。形成當地一大旺族,也是始祖郝伯全后裔中最大的郝氏支系。 另外,始祖郝伯全的后裔在招遠市、也有很大的發展,招遠市南院莊村有其后裔近五百戶,成為南院莊郝氏一大旺族。在招遠市張星鎮大郝家村現有郝姓二百多戶,成為大郝家村郝氏一大支系。 萊州市是始祖郝伯全的根據地。六百七十年來,其后裔有了較大的增長發展,分布較廣。從四世祖郝迪、郝真從北陵西遷柳行村開拓創業,其后裔先后集中到柳行村,隨著北陵疃的消失,柳行村也就成為北陵郝氏新的中心。在柳行村已有始祖郝伯全的二十四代嫡孫。現有郝姓三百余戶,是萊州市郝姓人口最多的郝姓大村。此外,在萊州市還有過西鎮滄北村,大原鎮三教村、梁郭鎮前郝家村、后郝家村、平里店鎮諸流村均有其后裔支系。 總之,郝伯全的后裔如同瓜藤一樣在膠東半島地區不斷滋生擴展。六百七十多年來,人口備興,繁衍昌盛,已蔓延全國各地,其后裔有的已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定居。 始祖郝伯全所倡導的開拓創業精神永遠激勵著他的后代,不斷開拓創業,不斷發展。萊州市郝氏后裔永遠懷念始遷祖郝伯全。而在河北省棗強縣的郝氏支系親切地稱始祖郝伯全為魯伯。郝伯全19世孫 郝維新,2003年12月 通訊信址:北京郵電大學18431信箱, 郵編100088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譜簡介山東省萊州市位于山東省東部,膠東半島西部,瀕臨萊州灣,萊州有山有水有海有島,氣候適宜,是人類生活的好地方,也是長壽之鄉。元朝元統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從河北省棗強縣遷至山東省掖縣(今改萊州市),從此掖縣開始有郝姓,郝伯全是掖縣郝氏家族的始遷祖。元、明朝時期,伯全公后裔主要遍布在山東省東部和河北省棗強縣,之后向東北華北擴散,當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國,乃至走出國門。所以介紹掖縣郝氏家譜情況,對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尋根問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故本文根據掖縣郝氏家譜資料做一簡要介紹,供郝伯全后裔宗親參考。一郝伯全公的簡歷:郝伯全是掖縣北陵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樹莊鐵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棗陽縣蔡陽鎮。據家譜記載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間,他出生在章陵的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連年戰爭,伯全公為避戰亂,于1284年率家室北遷河北省棗強縣定居。他在棗強創辦私塾從事教育幾十年,培養了幾代人,他的學生中出了幾個進士,因而深受棗強學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東遷山東省掖縣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歲,是一位老壽星。他臨終遺言:“掖縣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這里”,子孫遵照遺囑,將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畝九分,四周黃花灌叢,成為北陵郝氏先塋地。由于歷史的變遷,北陵疃早已不在了,但60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掖縣,無法進行祭祖活動,記得抗日戰爭勝利后,于1946年清明節,我隨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塋地祭祖,當時先塋地僅剩下1至8世的墓碑,大革命年代連這些墓碑也被革命了,600多年的祭祖地消失了。但是掖縣郝氏后代仍稱郝伯全為掖縣北陵郝氏始祖。二郝伯全后裔的遷徙與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個兒子。始祖認為:孩子大了不能都留在身邊,應該讓他們離家自謀發展。于是他在晚年決定分家,除留二兒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孫均需離家另立基業自謀發展。事實證明伯全公的決定是培養后代的英明之舉。根據始祖的決定,各方子孫陸續分赴各地另立基業。1 始遷祖的大兒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棗強縣落戶,成為棗強縣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馬氏,生了兩個兒子(紹遠、文遠),成為棗強縣郝氏一大支系。2 始祖的三兒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縣落戶,成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個兒子(綏遠、仕閔、彥昭),其后裔發展到山東北部地區,成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3 始祖的四兒子郝宗禮娶王氏生了二個兒子(遵遠、明達)。郝遵遠、郝明達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到即墨縣落戶,成為即墨縣的開基祖,這一支系已擴展到嶗山、膠州、高密、平度等縣市成為青島市郝氏一大支系。4 始祖的五兒子郝高儀遷到蓬萊縣落戶,為蓬萊縣的始遷祖。高儀娶江氏生了三個兒子(崇遠、榮卿、繼可)。郝高儀的后裔多去東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萊市的人不多,現在蓬萊市灣子口村還有其后裔17戶的支系。5 留在始祖身邊的二兒子郝表正,生于1309年,卒于1399年。他以行商為業,以忠孝為本,為始祖養老送終。表正娶唐氏生了三個兒子(明遠、文強、仕舉)。成為萊州市一大支系。6 郝表正的長子郝明遠亦遵照始祖的離家創業的教導于明朝洪武年間東遷棲霞縣創業,成為棲霞縣的郝氏始遷祖。由于棲霞縣的郝氏支系在明清兩朝出了三位進士,特別清朝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為祖爭光,棲霞郝氏名聲大振,家族昌盛,形成棲霞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17個鄉鎮72個自然村。是伯全公后裔中的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遠縣創業構成了郝姓大縣,已知明朝永樂初年,第四世郝生、郝蔥遷到招遠縣大呂家村創業。第四世郝理、郝達二人遷到招遠縣南莊院村創業。第七世郝忠、郝興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張星集創業。第九世郝敬與第十世郝才支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招遠縣城北橫掌后郝家村創業。第十世郝經、郝孝二人自掖縣柳行村遷到橫掌前郝家村創業。三掖縣郝氏家譜簡介根據家譜資料,掖縣郝氏家族始遷祖郝伯全從章陵帶來了唐宋時期章陵郝氏家譜,但是傳至某代傳丟了。伯全公從1284年北遷河北棗強,1333年又遷到掖縣北陵疃落戶,一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長達300多年間沒有修譜。到明朝永樂年間,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從北陵西遷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陸續從北陵外遷,北陵疃就消失了,掖縣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傳到第9世才首次修掖縣郝氏家譜。1明朝萬歷年間的《掖縣北陵郝氏族譜》是掖縣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譜。伯全公的第9世郝從德(1554—1641年)第一次組織修掖縣郝氏家譜,并邀請了棲霞縣和招遠縣的伯全公后裔參加修家譜事宜。參加修家譜的有第9世郝從德、郝丞業、郝璽、郝昂、郝守栻(棲霞縣),第10世郝黨、郝有才、郝東齊、郝連第(棲霞縣)、郝良任(招遠縣南院莊)、郝寧(招遠縣張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遠縣南院莊)等12人。明朝萬歷22年(1594年)掖縣第一部郝氏家譜《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這是多么珍貴的遺產啊!我們今天所以還能知道我們的祖先,應該記住修譜者的功績。這里還要特別感謝修家譜的組織者郝從德,他開創了掖縣郝氏修家譜的先河,他十八歲入掖縣庠,二十六歲稟生,三十六歲貢生,三十九歲任掖縣東萊呂先生祠書院山長,后被薦掖縣學訓導,晚年告老還鄉,做了一件修家譜的大好事,也為伯全公在棲霞縣、招遠縣、蓬萊等縣的后裔修家譜創造了條件。2清朝康熙年間,第11世郝秉純又組織第二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1世郝秉純、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輔風、郝瑞、郝明、郝進顯、郝士圣(招遠縣橫掌),13世郝繼先、郝德輝、郝士逈(棲霞縣)、郝作樞(棲霞縣)、郝景春(招遠縣南院莊)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屆《掖縣北陵郝氏族譜》修成。3清朝同治年間,第16世郝吉午組織第三次修譜。參加修譜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倫、郝如瓚、17世郝化南、郝撝謙、郝士侹,19世郝毓慶(蓬萊縣灣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縣平里鄉麻渠社柳行郝氏譜牒》。這次修譜雖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沒有找到上兩次的家譜,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見到老譜。由于間隔了200年,時間長了一點。所以第三次修譜漏了第五世一輩人。4民國初,17世郝松齡和18世郝學隆組織掖縣柳行村第四次修譜,參加修譜者:17世郝松齡、郝士忠、郝士德、郝士興、郝士純、郝丕駿,18世郝學隆、郝學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儀、郝元壽、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壽、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經先、郝觀政、郝升庭、郝鴻業、郝慶林,20世郝日昇、郝長興、郝長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縣臨郭區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第四次修譜實為兩個修譜班子寫有兩本家譜,一是《四甲郝氏通譜》由郝松齡、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譜》由郝學隆、郝省山主稿。兩譜合為《掖縣臨郭區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譜》。此譜內容較為豐富。5民國29年柳行村第5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學隆、郝有倫、郝延奎,19世郝鴻治、郝壽山、郝桂山、郝運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長鴻、郝聚釗、郝同昌、郝蘭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縣西障區柳行郝氏通譜》6,1970年柳行村第6屆修譜,參加修譜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鴻治等3人,修成《掖縣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譜牒》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屆修譜,是由19世郝維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萊州市平里店鎮柳行村郝氏統譜》。此次修譜歷時二年多的時間,他們查閱歷代譜牒資料,他們挨家挨戶的調查核實,他們無私的奉獻和努力,感動了廣大宗親,給予他們積極的幫助。有的幫助他們調查核實,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的家譜供他們核對,總之在宗親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譜《萊州市平里店鎮柳行村郝氏統譜》終于完成了。這部家譜解決了好多歷史遺留問題,找回了第五世一輩人,還幫助外遷的伯全公后裔解決了尋根問祖的問題。在修譜過程中,我的胞弟郝維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堅持修譜,我回去看望他時已經病危,但他還在核對修改家譜 ,令我十分感動。我就勸他:“好好養病,家譜的修改讓侄子們去做,關于郝姓起源問題,待我回北京去圖書館查一查,再告訴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沒有看到家譜的印成就離開了人世。為了實現我的諾言,也是為了紀念弟弟維明,我70歲才開始學習研究郝氏起源問題,由于文史基礎知識的不足,雖然堅持學習了8年,但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諸多問題8萊州市郝氏有修家譜的傳統,萊州市郝氏分三、四、七甲,實為三大支。每甲有家譜,四、七甲還有家廟,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譜,每家的家譜是一張近兩米高一米寬長方形紅紙,上面記有前十世的祖先(第7屆修譜后,從伯全公記起)左考右妣,只記兒子、兒媳,不記女兒,有點重男輕女。家譜每年春節前小年掛起祭祀,元宵節后收起。萊州市除柳行村外,還有嬰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過西蒼上北村、掖縣城關、梁郭前郝家村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譜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譜簡介以上介紹了萊州市郝氏修譜情況,根據家譜資料知道,除了萊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譜。主要有:1 青州《郝氏統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譜的是青州益都縣始遷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編修《郝氏統宗志》,并寫《郝氏族譜序》。青州郝氏家譜比掖縣家譜早了30年。前兩天在郝氏網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親寫到,他看到我寫的《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遷祖》一文在留言中說他還不知道郝成通。根據家譜資料介紹,郝成通是掖縣始祖郝伯全的三兒子。在1333年隨父東遷掖縣路過益都時,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大戶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應允,郝成通成親落戶益都。郝錦甫之后有無家譜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譜但也遺失了,所以這位宗親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遷祖郝成通。2棲霞縣有多部郝氏家譜。伯全公第三世郝明遠于明朝洪武初年遷到棲霞后,其后裔郝守栻、郝連第于1594年參加掖縣第一次修譜,1664年棲霞郝士逈、郝作樞參加掖縣第二次修譜。現在看到的棲霞家譜均為清朝的,有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郝聯蓀等修《棲霞郝氏曬書堂支譜》。這是伯全公后裔眾多家譜中唯一公開的家譜。還有光緒34年修《棲霞縣北埠村郝氏世譜》。另據家譜資料中介紹:伯全公第17世清朝著名經學家郝懿行(1757—1825年)修過《棲霞縣郝氏家譜》,他為考查棲霞先祖世系和祭祖,于1806年來掖縣柳行村,我村七甲族人郝振清接待了郝懿行一行,“賓主聚處相歡,敘先世遠離情由,擇日祭祀,祭拜祖墓,合族皆陪,同到北陵祖塋,周視墓原,細閱墓表,敘支派源流。”但懿行未見到明朝掖縣祖譜,因當時柳行村也未找到明朝郝氏祖譜,實為憾事。3蓬萊市有多部郝氏家譜。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東蓬萊縣灣子口村郝氏世譜》,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續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4招遠市有多部家譜,招遠縣張星集小郝家村家譜初譜修于1901年,1930年又續修《山東招遠縣郝氏宗譜》。另外南院莊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豐8年(1858年)修《山東招遠縣南院莊郝氏家譜》,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還有招遠縣橫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譜。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膠東半島大部分縣市(即墨市、龍口市、萊陽市、平度市、青島市嶗山等)和河北省棗強縣均有家譜,但對其修譜情況不詳。五 為萊州市郝氏尋根問祖萊州市郝氏始遷祖郝伯全的老祖宗又是誰呢?根據郝氏家譜資料,并參考宋朝以前的姓氏文獻以及陜西省、山西省地方志關于漢族郝姓起源的論述,還參考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關于郝字的解釋,相互考證而得出萊州市郝氏老祖宗的世系是:郝省氏;——期(商朝末年,盩厔大原郝鄉,今陜西省戶縣郝村人);——郝晏(秦昭王時期,盩厔大原郝鄉人);——郝瑗(西漢初,盩厔大原郝鄉人、后遷太原郡晉源縣,晉源縣已于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晉陽城夷為廢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郊);——郝廉(西漢,今山西省太原市);——郝廻(南北朝梁武帝時,今安徽省當涂縣小丹陽人,后遷湖北省安陸市);——郝處俊(唐朝,今湖北省安陸市);——郝拯(宋朝,今湖北省棗陽市);——郝伯全(南宋末年,今湖北省棗陽市人、后遷山東省萊州市北陵疃)。萊州市郝氏老祖宗的軌跡是從陜西省開始,經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到山東省萊州市落戶,歷經六省。老祖宗的軌跡是非常粗線條的,希望伯全公后裔宗親核對指正。六 結束語以上介紹萊州市郝氏家譜的情況,由于手頭的資料不多,僅僅說了個大概情況。在學習家譜過程中,我發現幾個問題提出來,愿于宗親一起學習討論。1是重男輕女問題,萊州市郝氏家譜只寫兒子、兒媳,不寫女兒,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丟了半邊天。我看到有的家譜注意到男女平等問題,家譜中寫有女兒,而且寫到女婿、外孫、外孫女為止。我認為這種寫法是好的。2是家譜中有密不宣人的規定,我認為這一規定值得商榷。家譜為什么要保密?為什么不能對外呢,有何秘密可泄?我琢磨不透其道理。我認為不應該保密,應該交流。由于保密的規定,全國郝氏家譜只有十幾部公開,才得以保留下來。古代受到印刷條件的限制,手寫抄不了幾份,好多家譜傳不了幾代就傳沒了,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當然今天不用抄寫了,復印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能傳幾代的問題。如果能獻給國家圖書館,將會永久保存。3修家譜是否有消失的危險?我認為存在這個危險的。修家譜要有幾個基本條件:(1)修家譜多在農村,而且必須有郝姓相對集中的大村。城市修譜非常困難,根據家譜知道伯全公在北京的后裔有幾十人,相互很少聯系或沒有聯系,所以在北京修不了郝氏家譜。(2)有敬祖收宗的熱心人,還需要有一定文化、歷史知識,要有奉獻精神,才能修譜。(3)有老祖宗留下的家譜資料,(4) 修家譜要化錢的,要有一定的經濟支持。由于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較大,農村城市化的發展,落葉歸根概念的淡漠,將會失去郝姓相對集中的大村,因此將會失去修家譜的基本條件,所以家譜存在消失的危險。4關于伯全公后裔尋根問祖的建議。由于伯全公異地創業的祖訓,伯全公后裔外遷的人較多,所以尋根問祖有一定的難度。尋根問祖要提供以下情況:(1)老祖宗是何縣市、何鄉鎮、何村莊?(2)父母及祖孫幾代的名字(字與號)(3)遷出本村的時間?(4)萊州市柳行村是伯全公后裔的中心,有700年的家譜可查。但僅限于居住過北陵、柳行村的人,而外遷以后的人,特別是第二代以后的人名是查不到的。比如說要查招遠市張星鎮大郝家村的世系,萊州市家譜只有張星鎮郝姓始遷祖郝興及第二代郝宗的名字,以后的世系在萊州市的家譜就查不到了。所以要查張星鎮的郝姓世系必須與當地聯系才能查到,可以寫信給當地村委會聯系,請他們幫助解決。以上看法不一定對,提出來與宗親學習討論,敬請批評指正,批評意見寄北京郵電大學眷18432信箱 郵編100088北京 郝火河 2011年4月4日
作者:郝運江 發表時間:2014-02-05 18:32:2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