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RAO  

03-07

182808次

9人

12個

204個

934人

101部


站長: 饒有武 管理員: 饒曾國 饒國平   [申請管理員]
[主樓] 侄玄孫與伯高祖豈能同年!

侄玄孫與伯高祖豈能同年!
湖北赤壁上官仁莊饒有武撰
從崇陽饒浩良先生提供的資料得知,修水饒氏白沙支宗譜中《月灣公墓志》載:“我祖鑑公,字秉明,號月灣,宋嘉定壬午(1222)年二月十八日巳時生,……七日不食而歿,實宋恭帝丙子(1276)八月二十三日巳時,……”。我譜載鑑(以下用鑒代鑑,五筆打字容易些)公與千二公的高祖鎮公是親兄弟,行一,鎮公行三。千二公也是出生于1222年。就是說,侄玄孫與伯高祖生于同年,玄孫先于高祖出生。這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浩良先生發現了這一問題,說“必有一謬”。那么是誰的出生時間不對呢?
千二生于何年?
我們先來考證一下千二公的出生時間。
我家譜遷蒲第一世千二格中載:“千二,宋寧宗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生,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癸未卒,壽62歲。葬胡家塘尾,壬山丙向。經三分子孫屢邀堪輿,登山相之,寶系戌山辰向。山圖約契列后,詳八修。妣李氏,生卒失考,葬胡家中嘰丑塘未,兼癸丁向,同前。生子一:萬一。崇禎八年乙亥嗣孫若蒙勒石墓”?!袄帐钡囊馑际强套钟谑仓噶⒈?。
? 四修可閑小敘中說:“我族自洪都遷蒲,從前家譜煌煌,數朝遞傳而下,抱奇才、登仕藉、列賢書者實繁有人,譜之待續亟矣。祖完白公居戶部欲續之,發奉欽差,植鼎革(改朝換代)故未果,而只立碑數十紀之?!蓖臧坠珳蕚淅m修譜牒,但正值明清改朝換代之際而沒有修成,只立了幾十個石碑以為紀念。鼎瑚序中說:“迄崇貞乙亥歲,十三世伯祖完白公,孝思追遠,匪獨(不只是)清冢勒石,拓土禁木,建享堂,置祭田,已也復手書十二世以前系次于髻山石室,年已七十六矣?!蓖臧坠謇碜鎵?,豎碑立傳。
從這些材料來看,千二公墳墓上以前是沒有碑的,是完白公在事過幾百年后的崇貞乙亥年(即崇貞八年,1635年)立的。千二格中明確記載:“崇禎八年乙亥嗣孫若蒙勒石墓”。沒有碑要說出其生卒時間來,是很困難的。從千二公到完白公隔了13代,就是按20年一代計算,也有240年,況且完白公當時有70多歲了,這樣算來至少有300多年了。隔了這么長的時間,若要我說出千二公的年代,我是說不上來的。
? 完白公在《世系》中寫道:“伯玉舊譜唯載流行支干而無帝號,惟吳孝廉所撰譜敘在永樂癸卯,因從此溯而上之如,知再一(即佐祖)府君之誕于庚辰乃在元世祖之至正二年,而千二萬一兩府君當在宋寧理(宋朝寧宗、理宗)時矣?!辈衽f譜是遷蒲第七世祖伯玉公手編的譜牒,是蒲圻饒氏的首修家譜。伯玉公編的譜中只有甲子、乙丑這些東西,而沒有何朝何代。支干六十年一循環,萬世不休,天才知道甲子年是何年!伯玉公原來記的是糊涂帳。但幸好有這些東西,不然更說不清楚了。伯玉公編的譜中應是:千二壬午年生,癸未年卒?!八螌幾诩味ㄊ迥辍焙汀霸雷嬷猎辍笔嵌迺r,完白公根據吳性的序言寫于“永樂癸卯”予以推算后加上去的。完白公是怎樣推算的呢?----“從此溯而上之如”。完白公的推算是否正確呢?我們根據現有資料,不妨再來推算一遍,驗證一下。伯玉公為蒲圻饒氏家譜首修的撰稿人,我們從他開始,先驗證他的出生時間,再向上推。
? 伯玉公格中載:“獻,行二,字伯玉。洪武廿三年庚午十月初十日生。宣德元年歲進士,官北直永平府撫寧衛經歷。致政旋里,清理祖墓,手編七代譜牒,維起者所得憑籍,有裨于族人不少也。成化十年甲午十一月十九日卒,壽85歲,成化十九年癸卯葬望湖山前江家嶺獲塘上棗園仁祖之左,亥山巳向。”五修前為永樂癸卯年葬,五修時改為成化癸卯年葬。
? 因完白公說伯玉譜只有支干,而無帝號,所以我們別開帝號,只看支干。伯玉公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是他自己記的,是不會錯的。甲午年十一月十九日卒,壽八十五歲當然是別人記的,死的年月日都說得清清楚楚。“癸卯年葬望湖山前江嶺獲塘上棗園仁祖之左”,死的時間與葬的時間不同,分別記得很清楚,應該是可信的。從獻祖格中我們可以得到可靠信息----伯玉公生于庚午,卒于甲午,葬于癸卯,壽85歲(虛歲)。
吳性在永樂癸卯年寫的一修譜序中說:“予友饒伯玉公,見示家譜,索予弁其首。”既然伯玉公與吳性是朋友,當然是同時代的人了。伯玉公壽85歲,從庚午活到甲午,中間只有一個癸卯,這年伯玉公33歲。按常理,這個年齡正當年富力強,應在忙于功名或在外為官,不會“致政旋里”(辭官返鄉),沒時間來清理祖墓編寫譜牒,只有退休后才有時間。所以吳氏寫序時的永樂“癸卯”不應是獻祖在世時的癸卯,應該是在獻祖去世9年后的癸卯,即獻祖下葬的那一年。“見示家譜”應在獻祖在世時。獻祖在世時,把他編的家譜給吳氏看,要求吳氏寫序,吳氏這個人可能辦事有點拖拉,一直沒寫,等到獻祖下葬時覺得再不寫就對不起朋友了,才寫了廖廖數語的一修譜序,空洞無物,敷衍了事。這時是永樂癸卯,即1424年,這年獻祖誕辰94周年。按這個推斷,獻祖生于1331年,即元明宗至順2年。可惜找不到吳性的資料,無法得知其生卒時間。若吳氏先卒于獻祖,則此推算不推自翻。
? 若按第一個癸卯年算,即按獻祖33歲那年算,獻祖生于1390年。洪武元年為1368年,洪武23年正好為1390年。兩種算法相差60年,即支干的一個輪回。兩種推算方法,哪一種是對的呢?
? 再看獻祖妻韓氏,譜載:“系出岳州府官井頭清水河百戶韓敏之女。洪武23年庚午生,天順3年己卯卒,壽70歲。先葬石枧蚌形,后改葬中心坪新塘坡孔宅后蜘蛛形,乾山巽向。生子四?!卑賾魹楣倜?。元代官制,設百戶為百夫之長,隸屬於千戶,為世襲軍職?!绊n敏,江寧縣人,兄韓進雙戊戌年歸附,洪武九年充岳州衛總旗,韓敏代役。二十五年以年深處羽林右衛百戶。”此資料來源于《蘇州衛選簿》第48頁,見 http://bjfile.focus.cn/file/34791/11.doc 。這個資料應該是可靠的。雖說沒有說獻祖之妻生于何時,但我們可以從韓氏庚午年生和其父的經歷來加以推斷。
韓氏也是庚午生,應與獻祖同年,不會相差支干的一個輪回60歲。獻祖的岳父韓敏洪武9年(1376丙辰年)能代兄服役,擔任百戶長,應該有20來歲或更大一點。雖說是世襲軍職,但不比皇帝有顧命大臣輔佐,自己還是要有一定能力的,因此年齡不會太小或太大。過14年后至洪武23年應有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這個年齡生兒育女是正常的。岳父比女婿大三、四十歲也是正常的。但女婿比女兒大60歲的情況是極少見的,何況韓氏是官宦之女,不會下嫁一個比自己大60歲的人,且韓氏是獻祖的結發之妻,獻祖總不會八十來歲才結婚吧。由此可見,獻祖及其妻應于洪武23年庚午生。雖說我偏向于前一種推算,但不得不服從于《蘇州衛選簿》上的記載。幸好獻祖娶了名門之女,名標青史,有據可查,不然扯死幾頭??峙乱渤恫磺?。韓敏“洪武九年”代兄充岳州衛總旗不是蒲圻人記的,《蘇州衛選簿》的作者不會知道韓敏有女嫁伯玉,更不會預計幾百后有人要考證伯玉的出生時間而先造假。
? 再說說“致政旋里”的問題。蒲圻縣志載獻祖為宣德元年(丙午,1426年)歲進士(歲進士是歲貢生的別稱)。蒲圻縣志可不是獻祖寫的。庚午年生,丙午年36歲。36歲才得到一個歲貢生,與周進、范進的命運差不多,在科舉時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種現象常見,不足為奇。不過還是能看出獻祖讀書并不怎么樣,因此記一點糊涂帳在所難免。獻祖貢于宣德仕于宣德,僅憑此也可以看出他出生的大致時間大約在1400年前后。宣德之前的永樂癸卯他是一個平民百姓,難怪有時間來清理祖墓,編寫譜牒。從“致政旋里,清理祖墓,手編七代譜牒”來看,是告老還鄉后才清理祖墓編寫譜牒的,永樂癸卯(1424年)他還沒當官,無政可致,致政旋里是胡扯。是不是“官北直永平府撫寧衛經歷,致政旋里?!蹦兀繐芜^北直永平府撫寧衛經歷后(“經歷”是官職,相當于現在的秘書),辭官返鄉,是這個意思嗎?說不定是我的標點符號標得不對。后來找到獻祖在甲寅年寫的58字的《自序》,序中說:“余自解組歸○(歸字后的字印刷不清,說是家上面少了一點,說是冢下面少了一點,根據前后文意思來看是回鄉的意思。可能是家字),細清六世以前墓所,瞭然一一編列于后,兼承親友吳年兄贈序”。解組是辭去官職的意思。他自己說的是辭官返鄉后,細清祖墓編寫譜牒。他自己沒注意時間先后的順序,后人也沒推敲跟著以訛傳訛。五修時世熙公發現這個問題,提出了“未仕而解組也,有是理乎?”的疑問。可能是出于續譜“以疑傳疑”的原則,并沒有處理。當然這并不影響獻祖的出生時間。我們現在只要把句號標在“致政旋里”后就行了,但這樣標的話“致政旋里”就成了蛇足,可以干脆去掉致政旋里,以免產生誤解。
? 以此為基礎,再來推算獻祖之父庭芳公的出生時間是否正確。譜載廷芳公“元順帝至正23年癸卯1月24日戌時生于臨湘同文都街華里祝家莊”。還是只看支干,不看帝號。從庭芳公出生的癸卯到獻公出生的庚午隔27年,即庭芳公生獻公時27歲,這個年齡生兒子理所當然,再過一個庚午已有87歲,恐怕生不出兒子了。在明洪武23年上加27年,是元順帝至正23年。獻祖之父庭芳的出生時間是正確的。余此類推,一直推到千二公,得到千二公的出生時間為宋寧宗嘉定15年,即公元1222年。完白公的推算是正確的。
一修譜牒是獻祖自己編的,他自己及妻子的出生時間應該是可靠的,再怎么錯也不會把自己和家里人的資料搞錯。另一修譜序是吳性于永樂癸卯年寫的,有明確的標注,也是可靠的。還有就是記載在古籍上的獻祖岳父的資料及蒲圻縣志上的記載,都是可靠的佐證,外姓人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在幾百年前就有預見來為你造假,并且佐證有兩個,不是孤證。家譜上的文獻可以造假,佐證是無法造假的!這種推算方法是以可靠資料為出發點,先推出伯玉公的出生時間,再逐步往上推,而得出結論。其實這種推算我覺得意義不大。因獻祖身為官宦,其子以泰也為官宦,他死后不會連碑也沒有一塊。不知為亡者立碑始于何時,但知唐朝武則天死后立了一塊無字碑,可見立碑之風最遲始于唐朝。明朝的獻祖應該有一塊碑。我家譜中有多處格中載有“完白勒石于墓”,但獻祖格中沒有這個記載,可見可能有碑。要是到碑前一看不就都清楚了,還用得著花這樣大的力氣來推算嗎!

作者:饒有武   回復:12   發表時間:2009-03-18 00:59:43

族譜錄紀念網
[回復] 回復侄玄孫與伯高祖豈能同年!

饒老師!您辛苦了!!

作者:58.55.128.*   發表時間:2009-03-24 11:41:09

[回復] 回復侄玄孫與伯高祖豈能同年!

請登錄以下網站查看最新修改版:http://puqirao.blog.163.com/

作者:饒有武   發表時間:2009-05-14 10:58:00

第一頁 [1] 2 跳到 頁/共2頁
 
發表回復:
標題:
 
內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