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20144次
4人
5個
100個
1234人
117部
山東萊州郝氏家族的始遷祖——郝伯全山東省萊州市郝氏家族的始遷祖 作者:郝維新 袁義達張誠先生著《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一書稱:“當代郝姓人口已達到360萬,為全國第七十一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又稱:“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北、山西三省,大約占郝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黑龍江、陜西、遼寧、內蒙古、河南,這五省的郝姓又集中了25%。山東居住了郝姓總人口的25%,為郝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焙滦杖丝谠谏綎|分布廣泛,但不均衡。根據袁義達、張誠先生的研究,山東省郝姓人口分布主要在東部地區,即膠東半島及其附近地區。 膠東半島地區的郝姓人口從何而來?其中重要的一支系源自掖縣(今萊州市),郝伯全(1264—1358年)是掖縣北陵郝氏的始遷祖。根據家譜記載,郝伯全是宋朝章陵棗陽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間(1264年),郝伯全出生在章陵棗陽(今湖北省棗陽縣)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南宋末年連年戰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郝伯全為避戰亂,于元朝至元甲申年間(公元1284年)率本房家室離開章陵棗陽北遷河北省棗強縣定居。他在棗強創辦私塾,從事教育幾十年,培養了幾代人,可謂桃李滿棗強,深受棗強學子的敬重。元統癸酉年間(公元1333年)他又率全家東遷山東省掖縣北陵瞳落藉。他在北陵生活了二十五年,于公元1358年逝世。他活了九十多歲,是一位老壽星。他臨終遺言:“掖縣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這里?!弊訉O遵照遺囑,將始祖葬在北陵瞳后西北地,墓地九畝九分,四周黃花灌叢,成為北陵郝氏先塋地。從始遷祖至八世祖考妣均葬在這里(住掖縣的),六百多年來這里一直是北陵郝氏的祭祖中心。北陵疃位于今萊州市平里店鎮西北障村的西北約一公里處。由于歷史的變遷,北陵疃早已不復存在。抗戰期間,由于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掖縣,無法進行祭祖活動。記得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清明節,我曾隨本村(萊州市柳行村)郝氏七甲族人幾十人去北陵先塋地上墳祭祖。此時先塋地僅剩下幾塊墓碑。大躍進年代,連這些墓碑也無蹤影了。六百多年的祭祖中心也隨之消失了。但郝氏后代仍稱郝伯全為北陵郝氏始祖。 始遷祖郝伯全娶徐氏為妻,他們生了五個兒子。始祖認為,孩子長大了,不應讓五個兒子都留在身邊,應讓他們離家自謀發展。于是他在晚年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分家。他于公元1356年正月初二日,備置酒席,廣邀親友,大宴賓客,并將五房子孫召集齊全。在席間當眾宣布他的決定,將郝家數十年積蓄的財產,銅錢萬貫,金銀八稱,分成五份。令五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他決定除留二兒子郝表正奉養老人外,其余各房子孫均需離家,另立基業,自謀發展,不許戀此一方故土,相地而居。郝伯全決定孩子離家自謀發展、開拓創業,是培養后代的英明之舉,具有深遠的影響。根據始遷祖的決定,各房子孫陸續分赴各地,另立基業。他的長子郝仁邦(二世祖),到河北省棗強縣定居落藉,成為河北省棗強縣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馬氏,生了兩個兒子(紹遠、文遠),成為棗強縣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三兒子郝成通(二世祖)到青州府益都縣落藉,成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個兒子(綏遠、仕閔、彥昭),其后裔已發展到山東省北部地區,成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四兒子郝宗禮(二世祖)娶王氏,生了二個兒子(遵遠、明達)。郝遵遠、郝明達(三世祖)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徙即墨市落藉,成為即墨市郝氏開基祖,這一支系已擴展到嶗山、膠州、高密、平度等地,成為青島市郝氏一大支系。始遷祖的五兒子郝高儀(二世祖)東遷蓬萊市定居落藉。為蓬萊市郝氏始遷祖。高儀娶江氏,生了三個兒子(崇遠、榮卿、繼可)這一支系留在蓬萊市城東的郝氏人數雖不多,但其后裔多去東北三省定居形成東北郝氏支系。在蓬萊市灣子口村有其后裔十七戶的支系。留在始遷祖身邊的二兒子郝表正(二世祖),生于公元1309年,卒于1399,他以行商為業,以忠孝傳家,為始祖養老送終。表正娶唐氏,生了三個兒子(明遠、文強、仕舉)成為萊州市郝氏的開基祖。 郝表正的大兒子郝明遠(三世祖)也遵照始祖的離家開拓創業的教導,于明朝洪武戊申年間(公元1368年)由北陵遷徙棲霞市城關村開拓創業。成為棲霞市郝氏始祖。由于棲霞市郝氏支系,在明、清二朝出了三位進土,特別是清朝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為祖爭光,使棲霞市郝氏名聲大振,家族昌盛,形成當地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十七個鄉鎮,七十二自然村,共有二千一百二十八戶。形成當地一大旺族,也是始祖郝伯全后裔中最大的郝氏支系。 另外,始祖郝伯全的后裔在招遠市、也有很大的發展,招遠市南院莊村有其后裔近五百戶,成為南院莊郝氏一大旺族。在招遠市張星鎮大郝家村現有郝姓二百多戶,成為大郝家村郝氏一大支系。 萊州市是始祖郝伯全的根據地。六百七十年來,其后裔有了較大的增長發展,分布較廣。從四世祖郝迪、郝真從北陵西遷柳行村開拓創業,其后裔先后集中到柳行村,隨著北陵疃的消失,柳行村也就成為北陵郝氏新的中心。在柳行村已有始祖郝伯全的二十四代嫡孫?,F有郝姓三百余戶,是萊州市郝姓人口最多的郝姓大村。此外,在萊州市還有過西鎮滄北村,大原鎮三教村、梁郭鎮前郝家村、后郝家村、平里店鎮諸流村均有其后裔支系。 總之,郝伯全的后裔如同瓜藤一樣在膠東半島地區不斷滋生擴展。六百七十多年來,人口備興,繁衍昌盛,已蔓延全國各地,其后裔有的已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定居。 始祖郝伯全所倡導的開拓創業精神永遠激勵著他的后代,不斷開拓創業,不斷發展。萊州市郝氏后裔永遠懷念始遷祖郝伯全。而在河北省棗強縣的郝氏支系親切地稱始祖郝伯全為魯伯。郝伯全19世孫 郝維新,2003年12月 通訊信址:北京郵電大學18431信箱, 郵編100088
作者:124.131.111.* 回復:29 發表時間:2014-02-09 14:44:34
掖縣麻渠郝氏值明之郝,自正統以后,隨著政局的穩定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繁衍不衰,丁口日甚。明末時就已出現了析家、遷居他地,各自發展的趨勢,以求得更大的家族生存空間,有郝添福徙邑之麻渠,又一孫居倉上村,成為麻渠之祖。掖縣麻渠自明末以來就居住一支郝姓,其族日繁近代已成為麻渠郝姓大族,這支郝氏家族的淵源,也就是說郝天福家族的由來??梢宰匪莸皆暮虏?。清宣統【郝氏世典?敘錄】云;‘郝氏先居棗強,元之亂有兄弟三人曰明遠、文強、仕舉者,始避地來萊,伯居棲霞,仲居招遠、其季始居掖縣之平里店,再徙北陵、柳行、麻渠、臨郭其后也,族皆蕃茂,亦皆以文學德義重當時,而明遠公忠義大節剛直之氣。浩然塞乎天地之間’。又說;郝氏之先自四川,或曰元儒伯全之后,故老傳聞多為此說,年湮代殊,靡得而詳,明之末,十世祖貿遷萊居,爰至棗強,自棗強徂平里店,宅于麻渠,遂為掖縣人。以前世系闕焉無徵。故斷自十世祖始,由彼迄今近三百載,子孫日盛,讀書道啟,達人間作,表望鄉間,揚于王庭,垂聲宦謀,世洛其軌,不隕其業,立身行政,足范將來。由此可見,郝氏一世祖至十世祖世系無考,第十一世祖從四川遷到山東,先是落腳棗強,再遷居掖縣的麻渠,其先祖有郝伯全之說,由于時代久遠,又無譜牒記載,實難斷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宋元之交,郝伯全與郝表正父子往來于掖縣、棗強間,其子孫有定居在掖縣的,故掖縣有郝伯全的后裔,其族自明末到民國時三百年,族大枝繁,耕讀與仕宦相結合。這里就從其始遷祖講起,始其祖名曰添福,明末率家從四川來到河北棗強縣,但為什么要遷居,緣由不知,郝氏在棗強時間不長,便又遷到了掖縣麻渠,一開設是寓居性質,直到第三代郝乾才正式占籍掖縣,以到郝添福死后仍舊塟于平里店的西南的前麻渠村外西泊塋地,亦有的說其先塟在北陵塋地,添福到明照,明照傳郝乾,此后子孫不斷地繁衍興盛,乾有二子;子強、子榮,至此郝氏分為強、榮二房,子榮娶妣元配李氏、繼配謝氏生四子;國本、國棧、國楹、國柱。國柱無后,榮房于此又分三房,稱榮大房、二房、三房,榮大房祖國本生于乾隆年間。在對農業的經營上,郝添福、郝明照和郝乾、郝坤等四位較有代表性的人物,郝添福的田產散布前后麻渠各地,他在與人往來的書信中的曾多次提到種地修園子等等,其子郝明照也在書信中提及;‘今送梨三百顆,晚雪殊不能佳’云云,前前后后聯系起來可知,郝添福是一個十分重視經營莊園農舍的人,一有閑暇,便到自己的田野中察看作物長勢,修剪果木,所以才會有桃、杏、梨、雜藥草的收成,自己用不了便拿來了贈送給別人,甚至到下霜降雪的冬天,家里還保存有秋天收獲得梨子,可見他是一個多么善于經營,精打細算之人。郝明照與郝乾、郝坤的情況,與郝添福略有不同,郝明照的家境因明末清初時,更易而有所下降。他又是家中的長子,擔負有振興家業的責任,所以他頗好聚斂、廣營田業,族人雖極力反對,仍不能改變他的這種追求。郝明照則父、祖不顯於世。少年時雖有志行,但常受家貧母老的困擾,心有不安,乃獨自去倉上,隱居不做官,專門經營田園,得以自立。在郝明照寧愿到這里經營田產,通過他的努力,終于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建立了生活的基礎。麻渠分枝倉上郝氏郝善福為倉上村人,其族是由麻渠分枝而來,他始終沒有忘記祖先的恩德和艱難的跋涉遷移,在他發跡后的咸豐十一年,他在【譜序】溯其源流;‘溯自鼻祖伯全公子表正,攜嗣明遠、文強、仕舉,由棗強遷萊郡平里店,明遠公子本,徙棲霞南郝宅,文強公子四;生、蔥、理、達。惟生、蔥徙居招遠張星,理、達徙招遠南院莊,仕舉公子五;玉、迪、真、隆、祜。惟迪、真留守舊地。玉徙北陵,隆、祜分徙麻渠。玉公子二;昉、暉,暉亦徙麻渠,即吾祖也。’南宋末年時有個叫郝伯全的,攜子郝表正從四川綿竹縣來到了直隸省的河北,先是落腳棗強,繼遷萊郡平里店,於是落籍掖縣,在這裡耕織勞作,養育後代,就是郝善福所稱的鼻祖。郝氏從哪裡遷來?據民國修【平里店郝氏族譜】所載二說;一說從蜀遷萊,一說自鄂徙萊,而郝氏多從后一種說,如;郝善福曰;由棗強遷萊郡平里店?!疚餮露拮V序】也云;‘吾祖始祖伯全公由鄂右即指四川遷萊郡,攜表正、宗禮。落業掖縣平里店?!槠嚼锏旰率鲜甲婧虏赌纤尉岸觊g,從小到大生活在四川綿竹縣景福,直到元世祖時遷居河北,卒於元至正十八年塟在平里店的北陵山坡下,也就是說郝伯全應為四川綿竹人。四川省綿竹縣郝氏,其祖可以上溯到南北朝的郝逥與郝相貴父子,唐代宰相郝處俊和宋代郝拯的家族同出一宗,伯全從綿竹到河北,只生活了近五十年,但他的子孫卻在冀魯這塊土地上扎下了根,一代比一代蕃衍。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2:49
登州棲霞縣郝氏登州棲霞縣一地,今為山東省膠東地區棲霞縣。明清之世,在膠東地區的眾多郝姓支系中,登州府棲霞縣郝氏,以其人材興旺,仕宦輩出而成為名符其實的登州望族。棲霞縣城為山東省棲霞縣,古時為魯東北的一個山砦,唐置陽疃鎮,后建制縣,金天會秊間,金人所封的大齊皇帝劉豫將金時析蓬萊縣陽疃鎮和萊陽縣部份地區,即陽疃升鎮置縣,改名棲霞,元朝時屬淄州路,或淄萊路、或般陽路總管府,明清屬登州府。據【郝姓支系攷】記載;登州棲霞郝氏,隸屬於著名的京兆、安陸、襄陽、丹陽四大族之一棗強縣郝氏一派。是元朝時人郝伯全的一支後裔。棲霞縣郝氏的始遷祖郝明遠,為襄陽府大顯祖郝伯全的第三代、萊州府掖縣祖郝表正的長子。但關於郝明遠先世的傳承、事蹟及何時從襄陽府城徙居到直隸省真定府冀州棗強縣的,棲霞縣郝氏族譜不載,今已不得而知,這裡也只暫付闕如的。據掖縣郝氏族譜載,在直隸填山東的浪潮中,郝明遠在元朝末年時還未出世。因河北古屬南冀州地。歷經戰兵燹,琉璃喪亂,轉徙相仍。宋金元三朝時,河北土著人口銳減。外省移民多湧入河北中書省等地,且多自來自四川、江西、湖北、山西,故有四川、山西填河北之說。元季及明末清初,山東土著人口又銳減,河北省移民紛紛湧入山東等地。清同治【掖縣鄉土誌?氏族誌】載;元明之際,掖縣平里店土著僅存十六戶,聚居於晏嬰故里土圩子堡城垣內,以避兵禍。可見,山東真正的土著并不多,更多的外地移來的客民,故郝明遠的祖父郝伯全又率領部份家室老小,離開老家直隸棗強縣徙至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郝明遠的三叔父郝成通被招贅入王氏家族。繼而北徙萊州府城北鄉平里店。元惠宗至元元年乙亥,郝表正的妻元配唐氏生下了郝明遠,因此落地於掖縣。明朝洪武初年時,郝明遠這時已三十四歲,攜妻兒女卜居登州府棲霞縣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入縣籍,因此隸籍登州府。後裔遂發展成為登州郝氏,後自稱棲霞縣郝氏,以別其他異支同姓,所以郝明遠是明洪武至永樂時人,自萊州府掖縣遷徙登州府棲霞縣,定居棲霞城郊,開拓新的基業。根據【郝氏通譜】有一段記載;棲霞縣郝氏六世祖郝潔,故襄陽府棗陽縣郝伯全之後。枝葉分離,自祖遷於棲霞,遂家焉??梢姉伎h郝氏是襄陽的一個分枝,且郝潔的上高祖才從襄陽徙居棲霞。由此,據棲霞縣郝氏譜書記載;郝明遠娶妣萬氏,生有一子名叫郝本。郝明遠的子孫後裔頗有功名成就。本傳亮。亮傳繹,此後子孫不斷地繁衍興旺。亮有四子;經、綸、繹、緯。至此郝氏分經、綸、繹三房,緯無後。郝繹子郝如金,性情豪爽,在鄉里享有一定的威望,少時與父齊名,負有文聲,曾參加科舉考試,累試不第,以貢生入太學,期滿考授太原府同知。子;潔、清。郝潔,十九歲時應府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入學為坿生,旋補廩膳生,中萬曆元年鄉試舉人,五年再登進士第,郝氏本巨富,但到其父時,家道中落,至如金卒時,家産無幾,郝潔赴試京師的費用,都是由其舅父孫家所贈,由此可見其家貧,平生善飲好吟,喜賓客,在家手不釋卷,精通算學,不信鬼巫之說,曾對家人說;‘我死後,如有僧道人入吾室者不肖之行也’。明萬曆五年進士後以即用知縣官直隸南京,以膽略只身制止了定遠、全椒縣土著與客民的械鬥,因攝全椒力辭,萬曆六年後,歷官署宿州蒙城、海寧,補綿竹知縣。在綿竹十年,上任時四川連續二年大旱,流饑滿地,他帶頭捐俸為富戶倡,每十里設一粥廠,以救饑民之急,他因此而受到明廷的嘉獎,六品銜,屢調句容、六安知縣,以直隸知州開缺候選告老還鄉回家,授文林郎,娶妣元配李氏、繼配殷氏,共生四子;守璞、守模、守極、守楷。其中長子郝守樸與其母親李氏由棲霞縣城遷徙定居北埠村。郝清廼至郝氏家族的佼佼者,文名噪一時,書法宗顏真卿,有相當造詣,深為提學賞識,補為增生,鄉試屢舉不第,子二;守栻、希哲。郝守栻傳郝晉。郝晉,字康仲,號崑岳,明朝天啟元年辛酉科舉人,崇禎元年戊辰科登進士第,歷官累至四川省巴縣知縣、四川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丞府尹、提調學院兵刑兩部左右侍郎、保定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資政大夫。郝晉家族自明初以來至明崇禎時,二百餘年綿綿不絕。自明初郝明遠遷居棲霞郝氏歷代相傳,至崇禎已是支派日益繁衍,且方興未艾。據郝晉所撰【郝氏族譜?自傳】云;五世祖郝如金於嘉靖間,始續世家,以後伯父郝守樸、父親郝守栻更修家牒,名曰世譜,繼之。其兄郝芳再修,而郝晉在致仕歸鄉後,成為合族之長,再加修緝,於崇禎十秊正式結集。自郝明遠至郝晉,已傳八世,故晉具名‘八世孫承事郎都察院右都御史致仕晉敘’。郝晉二娶為元配李氏、繼配董氏,合葬蛇窩泊鎮柴村三樂之陰,子二人;璸、琯,孫一人;瓚。曾孫;作樞、作楑、作楫、作棟、作欐。玄孫十六人;郝儒、郝任、郝佶、郝位、郝侗、郝倬、郝信、郝儀、郝健、郝侃、郝亻間、郝偉、郝儉、郝僼、郝俶、郝亻介。六世孫;光宗、光宏、光宇。七世孫;培元。八世孫;懿行、懿林、懿徽。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是清朝時期的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在棲霞縣學讀書期間,被山東使趙鹿泉譽為‘棲霞四傑’之一,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以優貢入太學,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舉人,嘉慶四年己未科進士,官任戶部主事達二十五年,其夫人王照圓也是熱愛經史之女。他們一生留下了近五十種,四百餘卷著書作品。合葬棲霞縣城北七里莊金鉤山西麓砦塋。子三;龍圖、雲鵠、寅虎。孫;聯薇、聯蓀、聯茹、聯芬等。所以郝懿行雖沒能官至顯位,以致他的著作在清乾隆、嘉慶時未能得到廣泛流傳。在【清史稿】特為他立傳,但家鄉的人民沒有忘記曾為中國經學作出突出的貢獻,棲霞縣城存有郝氏宗祠即曬書堂,郝懿行被供於祠。所以郝懿行的出現,使登州棲霞縣郝氏宗族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望族。當然成為清代史上的郝氏家族。當今遊覽棲霞,瞻仰朝拜郝懿行的墓廬時,想到這位經學家?訓詁學家和他所自出的登州棲霞縣郝氏。總而言之,棲霞縣郝氏發展到第六代時,家族大昌,各有一家族也開始發展,故支分數派。郝明遠府君一派後來又派衍眾多的郝氏小小分枝家族,所以郝明遠府君這一支棲霞縣郝氏分枝,又裂變成今天的棲霞縣境內,有城關村、南郝宅光明村、北埠村、艾山湯上村、棗林村等,還有海陽縣郝家樓和招遠縣洪溝村、蓬萊縣郝家村、萊陽縣境內等地。客家郝氏最優秀的代表棲霞縣郝懿行家族清皇朝史上著名的經學家郝懿行是客家人,他的家族便是萊州府掖縣客家郝氏的一個支系;棲霞縣郝氏。據【曬書堂支譜】記載;棲霞縣郝氏為棗強縣郝氏的分枝,也就是郝伯全的後裔,棗強縣郝氏始遷祖傳三代到明朝洪武初年時,有裔孫名叫郝明遠,又從萊州府掖縣分出,落腳於登州府棲霞縣城,遂世為棲霞縣人,以別于登州郝氏,因此,棲霞縣郝氏族譜便列郝明遠為始遷祖。棲霞縣郝氏始祖郝明遠府君傳至第四代郝繹,是一個經營典肄業的小商人。郝繹之前,棲霞縣郝氏初開基的三代,家族非常窮困潦倒,貧苦不堪。郝繹少時生活貧苦,稍長,曾替人書寫契據字類賺錢謀生,這樣幾年之後,郝繹漸漸富了起來,到三十嵗,郝繹用賺得一筆錢開設了一家典鋪,開始經營典當行業,此後生意興隆。到晚年以發展擁有二、三家當鋪的典肄業老闆。郝繹的經營有方,為往後棲霞縣郝氏的發達打下經濟基礎。郝繹妻妣元配楊氏、繼配丁氏,生一子;郝如金。棲霞縣郝氏第五代郝如金,字子純,貢生,任山西省太原府同知,授奉政大夫,因曾孫郝晉貴時,加贈資政大夫,郝如金娶妣孫氏生了兩個優秀兒子;其長子郝潔,少時勤奮力學,於明萬曆元年由廩生考中癸酉科舉人,五年又考中副榜進士,成為這一支棲霞縣郝氏宗族的第一個進士,開該族棲霞縣郝氏的科舉入仕之先河,官任南直隸蒙城縣知縣,後調浙江布政使司海寧縣知縣,授文林郎,卸任離職後,遷居北郝宅。次子郝清,邑庠生,因孫郝晉貴時,追贈資政大夫,娶妣鄒氏生一子;郝守栻,郝清之妾呂太君也生一子即庶出;郝希哲,為國學生。棲霞縣郝氏第七代郝守栻,貢生,官任北直隸無極縣知縣,授文林郎,史稱郝守栻有治理之才,任職期間,政績突出,深受無極縣黎民百姓愛戴,曾立名宦祠祭祀他,晚年卜居棲霞城南郝宅村,死後崇祀於本縣鄉賢祠。郝守栻妻妣王氏生三子;郝芳、郝晉、郝復。又妣妾劉太君生一子;郝華。長子郝芳,儒官,生一子;郝棋。其後有一支遷居萊陽縣另開宗立派。次子郝晉,字康仲,號崑岳,生於明萬曆十三年六月初十日申時,卒於清順治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年僅三十六歲由縣學生中明天啟元年辛酉科舉人,崇禎元年時年四十三歲戊辰科又考中進士,歷任四川布政使司保寧府重慶州巴縣知縣,行取四川道監察御史,順天府府丞府尹時屬北直隸,提調學院兵刑兩部左右侍郎,保定府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資政大夫,妣元配李氏是楊礎村李若蘇之女,繼配董氏,是萊陽縣董緖之女,共生二子;郝璸。郝琯。次子郝琯十五歲時即夭折而死。因郝晉晚年遷居棲霞縣城南鄉南柴村,卒塟於此。郝晉出現,使這一支棲霞縣郝氏家族聲威大振,成為顯赫一時的登州望族。此後這支郝氏家族便號稱棲霞縣郝氏,以區別於登州地區的其他各支同宗郝姓家族。郝復,是郝守栻的第三子,官任北直隸保定府易州州判,授徵仕郎,遷居艾山湯上村。郝華,是郝守栻的第四子系庶出,邑庠生。棲霞縣郝氏第九代郝璸,是郝晉的長子,字質生,號朱湖,明末清初時人,生於明天啟三年癸亥正月二十三日,卒於清順治十八年辛醜十二月初五日,年僅二十四歲時,由縣學生考中清順治三年丙辰科舉人,他中舉後,又輸錢為郎,初官戶部主事直隸司行走,但此後郝璸參加進士考試均告落第,後改授外職任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知府,在湖北一直做了五年地方官,此間,他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去世後,誥授通議大夫,娶妣牟氏,是棲霞縣府庠生牟鈺之女,生一子;郝瓚。郝瓚,生於崇禎十六年癸未,以儒學為業,由棲霞縣學諸生補登州府學優貢生,曾在家鄉設舘授徒,後任都總之職,最後至省會教舘為職。郝瓚生了五位佳公子;作樞、作楑、作楫、作棟、作欐。史稱;郝作樞兄弟五人,都能承繼家風,光大門楣,他們或業詩書,或入仕途,多有功名,其中老二郝作楑,官任冀縣試用縣丞,改升直隸候補知府,老三郝作楫,是州學秀才,老四郝作棟,中康熙乙酉科舉人,官任挑知縣署河南鄭州同知,而兄弟五人中,又以老大郝作樞最傑出。他的出現,標誌者棲霞縣郝氏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郝作樞,生於康熙二年癸卯,由舉人入仕,成為清代康熙後期至雍正時著名官吏。郝作樞的後代,經過棲霞縣郝氏第十二代、第十三代一度衰落,功名勳業都不如前輩,直至第十四代又復中興。據【曬書堂支譜】載;郝作樞受其父親的影響很大,小時父親在外做官,就在外祖父牟鈺的教導下學習章句,由於聰穎,外祖預言是子必成大器,九歲隨父到省城,開始接觸性理書,至康熙癸酉以坿生舉山東鄉試,三年後中進士,就進入他一生的黃金時代,在他成為封疆大吏後,郝氏家族大感榮耀,馬上在棲霞縣城修建了伯全公祠,以示不忘祖德宗功,可惜毀於撚軍戰火??滴醵昙鬃?,與萊州府掖縣裔孫郝秉純、郝浩令,招遠縣裔孫郝士聖、郝景春、郝守祖、郝潘、郝宣、郝尚學等同增續修家乘譜牒,聘請名重一時的政界人士王烈為郝姓族譜作敍。王烈修【掖縣平里店郝氏譜?敍】說;平里店郝氏出自太原,顯於安陸而支衍江南北,家于平里店,康熙二十三年有萊州府廩生郝秉純以家譜相示,觀其世系所出,廼太原郝氏也。一人的顯赫,往往能奠定其家族一時興旺,棲霞郝氏家族在數百年耕讀與仕宦相結合的歷史滄海中,不少人走向科舉入仕之路,而更多的是在清末民初以後,由於郝作樞的影響,走上了從軍之路,有的則進入近代學校,加入到科學隊伍之中。郝作樞繼一子郝倬。郝倬生於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事親篤孝,曾輯【孝經疏義】,他在郝氏家族史上位置很重要,郝懿行【族人書】就說;‘吾宗自高祖之時,郝門廼大’。郝倬有三子;長子光宗、次子光宏、三子光宇。光宗為郝懿行的伯祖,光宏為郝懿行的祖父,光宇為郝懿行的叔祖。郝光宏生於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博涉經史,為縣學生,與教里中子弟,教授經史,以身體力行為主,成為當地的宿學醇儒,卒祀棲霞縣鄉賢祠,所以依次傳世是棲霞縣郝氏第十四代郝培元。郝培元,字萬資,號梅葊,生於雍正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七日,卒於嘉慶五年庚申十一月初八日,兩舉優行嵗貢生,補候選訓導,殿試登登州府正考官,得士為盛,拜提學山東,臨事善斷,樂育人才,例贈修職佐郎,以子郝懿行任戶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級封奉直大夫,以曾孫郝聯薇任二品銜道員用順天府東路同知,贈通奉大夫,著有『梅叟閑評』傳世,其內容是以郝氏束帚為例,說明少年時須勤加管教,長大後方可與之論詩書,說世事,就是教子不能禁之於性情已成之後,而應當防之天性未喪失之初,作為處世之道,郝氏提出一個忍字,認為和氣致祥,自小即要禁其爭言,做人要通達世故,要應答合度,不必隨俗披靡,要做到有氣骨,也不可記恨人短處,以為此非忠厚之道,居心制行要平,處事要行退步,再求進步,處身涉世,當處處小心謀慎,始終不懈。這是郝姓家訓的育德放在家教的首位,曾遺修家乘譜牒,娶妻林氏,是東廟後村貢生林檀之女,例贈孺人,誥贈太宜人,貤贈太夫人,生三子二女;懿行、懿林、懿徽。郝懿行兄弟三人秉承了廼父的家學淵源,致力於學,并有所大成,故品德才學名於鄉里,其中長子郝懿行,字恂九,一字尋韭,號蘭皋,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丁醜七月初六日,卒於道光五年乙酉二月初六日,幼有異質,孜孜於問學,特別是注重實踐。在縣學讀書時,被山東學使趙鹿泉譽為“棲霞四傑”之一。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以優貢入太學,中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舉人,更中嘉慶乙未科進士,官任戶部江南司主事,加一級授奉直大夫,死後崇祀入本縣鄉賢祠,以孫子郝聯薇任二品銜道員用順天府東路同知,追贈通奉大夫。郝懿行以敦行孝友為鄉里所重,畢生以治經為樂,研討學問,他致力於經史百家。務極其旨趣,學有成就。著有“春秋說略”十二卷,『春秋比』二卷,『爾雅義疏』十九卷,『山海經箋疏』二十一卷,『易說』十二卷,『書說』二卷,『鄭氏禮記箋』四十九卷等四十多種,他於經義多所發明,不茍與先儒同異,如『春秋說畧』一書多采宋元明各家,補充漢學研究之說,并加以訂正,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證。其於禮經也多有建樹,論據精確足補註疏所未及。此外,還親自纂修家譜,到掖縣郝姓發源地實地考察郝氏世系。郝懿行的傑出貢獻為家族帶來了極大的榮耀,自此,棲霞縣郝氏之名便聞耀全中國。據『棲霞縣郝氏族譜』統計;該家族從明朝至清末廢除科舉止,凡為坿生、增生、例貢、拔貢、嵗貢、貢生、舉人、進士近三百人,其中舉人九人、進士四人。至郝懿行父子而臻於極盛。這些舉人;郝潔,明萬曆癸酉科第三名;郝守栻,萬曆辛醜科恩賜舉人;郝晉,字康仲,明天啟辛酉科;郝珀,崇禎庚午科;郝璸,字質生,清順治丙午科;郝作樞,清康熙癸酉科;郝作棟,清康熙乙酉科;郝培元,字萬資,乾隆辛卯科恩賜舉人;郝懿行,字尋九,乾隆戊申科;郝聯薇,咸豐乙卯科特賞舉人。進士即郝潔、郝晉、郝作樞、郝懿行。棲霞縣郝氏傳至第十七代有郝聯薇、郝聯蓀、郝聯茹、郝聯芬四人於清光緒十年甲申續修『曬書堂支譜』刊行於世,稍後至光緒三十一年北埠村郝氏亦撰修『郝氏世譜』。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3:46
棲霞縣分枝:北埠郝氏據登州府棲霞縣北埠村『郝氏世譜?世系攷』記載:棲霞縣郝氏興起於明朝洪武時,牠是由直隸省棗強縣郝氏的分枝—萊州府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郝氏分衍枝生而來。登州府棲霞縣郝氏的開基始祖郝明遠,原籍萊州府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為棗強縣始祖郝伯全的孫子、掖縣郝氏始祖郝表正的長子,明朝洪武初年,郝明遠攜妻兒本由平仲故里鄉北陵向東遷入棲霞縣城,落籍登州府棲霞縣,後裔遂形成棲霞縣郝氏。譜載:棲霞縣始祖郝明遠生一子:本;郝本生一子:亮,郝亮生四子:經、綸、繹、緯。第三子郝繹生一子:如金。郝如金,字子純,明隆慶三年己巳貢生,官任山西太原府忻州同知,五世以上祖先葬于棲霞邑城北五里王格莊西北岣或郝家疃東北岣先塋。棲霞縣郝氏第五代郝如金初娶孫氏、二娶薄氏生二子:潔、清。其中長子郝潔,字他山,由縣儒學考中萬曆元年癸酉科舉人,五年丁醜科進士,官任南直隸蒙城縣知縣,又調任廣東惠州府海寧縣知縣,後任職期滿,回歸原籍。郝潔的長子郝守樸遷居棲霞邑城東北鄉北埠村另開宗立派。因此,郝潔卒塟在棲霞邑城西岣椅子圈坐西向東,就在其母親薄氏墓旁的塋地。又譜稱:郝潔初娶李氏生一子;守樸,二娶殷氏又生三子;守模、守極、守楷。其中次子郝守模遷居棲霞邑城東鄉楚留店,後又支分徙居郝家莊等地,三子郝守極亦遷居棲霞邑縣城東泊子村,四子郝守楷分居棲霞邑城南三里店。當地傳說有個叫郝義富便是郝守楷。郝潔的長子郝守樸,字歸真,明末處士,後來成為北埠村郝氏開基始遷祖。明萬曆十九年,傳說郝守樸與其母親李氏一起離開棲霞縣城時,李氏常對郝守樸憤恨地說;‘我與汝父潔生不見人,死不同穴矣’。嗣後,其母李氏病故後,郝守樸將其母塟在棲霞邑城西岣椅子圈赤巷口南蟾山前塋地。棲霞縣郝氏第七代郝守樸,在明萬曆十九年,本邑朱元溝村王之卜協助郝守樸將棲霞邑城東北鄉共施土地八畝為義塚。見於『棲霞縣誌?孝子誌』。郝守樸卒塟在北埠村疃北郝氏祖塋。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五月十八日,北埠村郝氏子孫為其遠祖郝守樸立碑刻記銘文;‘前明處士郝守樸字歸真既德配牟氏合墓’,背文鐫碑銘記;‘原籍直隸省棗強縣,後徙居青州府,又徙居萊州府平里店,又徙居棲霞邑,因于北埠村居住十一世矣’。郝守樸娶妣南埠村牟氏女,生一子;惟貞。郝惟貞,也作郝延貞、或作郝連貞,清順治十年癸巳科貢生,考授候選府判,娶妣林氏生六子;珻、瑀、瑧、瓚、瑗、塐。其中第五子郝瑗,邑庠生,娶妣範氏亦生六子;士美、士懋、士鳳、士豪、士勷、士任。長子郝士美妣尹氏生二子;大德、大悅。郝大德娶妣王氏生二子;淵、潤。郝淵娶妣衣氏生二子;元仁、元誠。次子郝元誠娶妣于氏生二子;榮吉、綿吉。郝榮吉在清嘉慶年間始修『郝氏世譜』,并請棲霞邑城里族侄、清代大學者郝懿行為其譜作了『世系攷』敍文。棲霞縣郝氏第十四代郝榮吉,娶妣是大北莊家村王氏女,生三子;裕勤、裕醇、裕起。次子郝裕醇出繼其叔父郝綿吉為嗣,第三子郝裕起,娶妣王氏是路旺村,又妣王氏是韓家疃村,共生四子;景春、茂春、松春、連春。長子郝景春出繼其伯父郝裕勤為嗣,娶欒家莊村欒氏女,生三子;廷相、廷楝、廷檀。郝廷相,元配欒氏、繼配王氏生二子;國鈞、國昌。郝國鈞是北埠村郝氏始遷祖郝守樸的第十二代、棲霞縣郝氏始祖郝明遠的第十八代孫。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曾一次續增修『郝氏世譜』。棲霞市北埠村郝氏支譜棲霞市北埠村農民郝恩君給郝治年一封信郝治年:您好!值此元旦節日,首先祝您闔家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根據您的要求,我將《郝氏世譜》自明遠祖至十世祖(郝)士閎的後裔支譜全部抄寫完與您,望您指正。本村現有郝氏人口分為四份,即俗稱長份珻,六份瓚,七份瑗,九份塐。本世支譜只記載自十世祖士閎後裔。在村里的全部人口至今。士斐後裔徙南鄉,本村沒有支譜。南鄉位於棲霞與萊陽界一村子,先輩沒有記載,後人也沒有往來,所以不詳。我抄寫的世譜,完全按原譜原樣抄寫,只是有的繁體字改成簡體字。標點符號沒有表明。還有一段是根據長輩口頭傳說記述的。郝慶光修譜可謂嘔心瀝血,堅持執者果毅剛強。他修的《棲霞市郝氏總譜》定會最全最詳細記述。明遠祖徙棲霞至今後裔六百四十年的全部史實。他現在遇到了資金上的難題,出版《棲霞市郝氏總譜》還需要時間。到時我定會協同郝家彰給您購買寄去。因此,您就不要再費心找這裡的一些支譜了。您們與郝慶光對郝氏譜考的傳承費心血,費財力。您們的貢獻是要載入郝氏修譜史冊,代代傳承。我想後輩人也會以您們為榜樣,接力傳承。讀族譜,明族史。知道先輩是怎樣過來的,後輩應如何從先輩的豐功偉績中吸收營養,發展壯大,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引以為戒。這樣與國家民族發達昌盛,都是件好事。我會將您寄給我的《郝姓通書》在村子里廣泛傳閱,使他們了解先祖,傳承後代。我是(明遠公後裔)十九世,一九五二年生人,今年整六十花甲了。幼年喪父,讀了四年書,由於生活所迫失學,務農,以生產蘋果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中等。不煙酒,惡打牌,一生只好讀書報,只能讀,不通文筆,對歷史醫藥、科技類書報優愛,并從中受益。生一子志立,廈門大學畢業工作。祝您們工作順利 郝恩君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聯繫電話:0535-5518004 手機:13275352919 郝姓遷北埠由來(一)當初約明萬曆十九年,李氏太太離開棲霞時,發恨話說開來:“我與潔生不見人,死不同穴”!後來病故,後人還是要與潔祖塟在一起。出殯抬至赤巷口村南蟾山時,繩索及抬扛全壓斷。後人想起祖母李太太離開棲霞時發出的恨話,說老人不走了,所以就在當地購買了一處地勢較好的田地,將祖母李老太塟在那裡。北埠村在棲霞城東北方向三十公里,在臧家莊鎮西南方向六公里。在棲霞城居住的郝姓本族人又稱北埠村為東北鄉。上述皆為村里長輩人的口述傳說至今,沒有文字記載。郝恩君 公歷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郝姓遷北埠由來(二)楚留店即是郝格莊七世祖郝守模遷徙立村,石珠坡系七世祖郝守極徙居此村。據傳說郝潔祖李氏、殷氏兩房夫人因家庭不和,李氏祖母老太一怒之下,帶著兒子郝守樸徙居北埠村,後郝守樸經朱元溝村民王之卜說媒,娶南埠村財主家牟姓之女為妻,且同王之卜在本村北方向共施地八畝為義塋。至今郝守樸祖碑記尚存,其碑高二米,寬二尺,厚六寸。碑文如下: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 谷旦前明處士郝公諱守樸字歸真暨德配牟太君 合墓七世孫:元恒八世孫:嘉吉、耀吉、貴吉、榮吉、慶吉、昇吉、進吉、新吉。九世長孫:裕球、裕秀、裕縉、裕泰、?,d、裕理。 仝同原籍直隸省棗強縣後徙居青州又徙居萊州府城北平里店又徙居棲邑因於北埠村居住十一世矣謹誌北埠誌 郝氏世譜序水同源而殊派,木千枝而一本。我始祖明遠自青郡來處於棲,迄於今已十餘世矣。子姓繁衍,余懼數傳而後親疏遠邇,將淆亂而無別甚,且有忘其所自出者矣。久慾編成世譜以貽子孫,然族繁而折居卒,卒未易詳核,姑即本支世譜而下,列而序之,以示於後,若旁支所出皆缺而未錄,蓋將以此著為楷式,俾我同族之人,各取其本宗傚此序,定然彙成一譜,庶幾後世子孫一展卷焉,而世系之相次者,斑斑可考,且以見今之分支而殊派者,上溯厥初者皆一人之身所為屬,毛而離裹者也,亦未必非睦族之一耶云爾。道光二十六年歲次丙午孟冬吉日民國十二年新正月下澣 重修 (郝)國儒 幼錄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6:02
世系考謹按纂:郝出於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稄V韻》、《十九鐸》郝姓下亦本其說,獨不言郝省氏。而《姓氏急就篇》既引《廣韻》,又引《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則仍用《姓纂》之文。《表》又云:“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蓋以裔蒙郝省氏而言,若依《廣韻》不言郝省,將不知子期為何人也?《表》又云:“裔孫晏,秦上卿,”則以裔蒙期而言,“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於秦漢間者也。懿行謹按匈奴中郎將,當依《姓纂》作上谷太守,《表》蓋誤耳?!都本推吩疲簼h郝賢、郝黨、郝絜,魏郝昭;吳郝普;晉郝隆;隋郝瑗;唐郝處俊,郝珽玉、郝玭;宋郝質、郝仲連,晉匈奴郝度元;燕郝晷;又按晉有兩郝隆,一字佐治,是曬腹中書者;一字弘始,同姓名者俱見《世說新語》,又晉亦有郝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陽太守,見《世說?賢媛篇》註引《郝氏譜》,又引《汝陽別傳》襄城郝仲將云云,豈仲將即道匡或一人而有兩字,歟將同姓名耶?《華陽國誌?序誌篇》有烈士郝伯都,閬中人,在後漢時《唐書?藝文誌?雜藝術類》有郝衝《投壺經》一卷,《別集類》有《郝默集》五卷。按其時代,默蓋晉時人,衝後漢人或晉初人也?!缎兆搿酚衷疲骸搬釢h郝蘭;後梁郝潔;後燕從事中郎郝畧、桓溫參軍郝?。惶铺竞玛?,;并太原人,”則知此皆太原之郝之支流餘裔也;晉宋之間,有至太原徙丹陽,又徙安陸者也。據《唐表》云:“夔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迴,又徙安陸”。自此安陸之郝,又為著姓,迄於隋唐間矣?!缎兆搿吩疲骸傲航奶睾罗?,自丹楊、安陸,生破敵,後周沔州刺史,新吳伯孫相貴,唐滁州刺史,生處俊、處杰,處俊中書令,甑山縣公,子北叟司議郎,南容秘書郎,處杰鄜州刺史”?!缎兆搿酚衷疲骸熬┱妆T厔有此姓”。然則太原之郝,其後支分派衍而為丹陽、為安陸、為京兆要皆繼別之小宗,其大宗固已居太原者為鼻祖矣。由唐及宋有自太原徙潞,又徙澤之陵川者,曰祚,曰昇,曰天挺,字晉卿,《元史?隱逸》有傳:曰思溫,曰經,字伯常,徙順天。當元世祖時,以風節學文顯,封薊國公,《元史》有傳:明初居青口村,今居霸州,又居定州,自此順天之郝又為著姓矣。當明初時,有自棗強徙齊河之三樂口村者,其後自西徂東,由濟而青而萊而至登,此又順天之郝之支分派衍而皆繼別之小宗者也,居霸州者多顯士。余嘗覽其祖譜,首列始祖經,蓋不知以太原為大宗,其序廼云:“吾族本姬姓也,周族封霍叔於霍而封其支庶於郝,”是說也,異乎所聞,余蓋疑而未敢信,郝氏本非姬姓,與霍又不同宗,當由土俗音譌,里巷鯫生,刱為異說,遂令郝、霍兩家、無妨謬語同宗,所謂數典忘祖,於古未聞。古讀郝音如釋也,登州之郝自明至今四百餘年,未嘗見有族譜,蓋經兵火亡逸久矣。自頃因讀霸州譜,嘆其闕略未備。因檢姓氏諸書,博綜源流,庶幾先河後海之意。較若列眉,俾後人有以考其間文字,不避重複、繁碎,雖知筆墨蕪拙,不加芟潤,聊存此稿為後世修譜繋者,有所取材,其亦滄海不遺細流之義也夫。道光四年甲申八月望日 懿行謹誌,時年六十有八。 族姓八戒一戒抗納并詭弊錢糧。二戒結黨上會。三戒窩匿賊盜。四戒詐取財物。五戒利債準折人子女田產。六戒縱僕凌虐。七戒起滅詞訟鄉人。八戒把持官府。 族姓戒言伯祖他山公舉進士,今餘繩其武,又則西臺未,惴惴然固深懼其一行,弗齒於鄉為名教所不容,第虞族姓中,有少年狂輩,或意氣懨張,舉動輕肆等官長於弁髦視法紀,若士苴悞恃莫可,誰何之勢而凌虐橫生,妄貪非我所有之財,而機械百出,偪人賣妻鬻子,將慾肥吾身家,豈知鬼責人非,誰貲容我消受,匪獨覆宗絕嗣之,不免抑且金科玉律之難寬,今撮其要者八條,原與吾族姓共戒之,倘鄙為遷譚而冥行不顧迨罹夫法綱,而悔將何及。崇禎乙亥春三月 崑岳書於燕之敬儀軒 郝氏功名錄 出任者郝如金,字子純,隆慶三年己巳貢生,任山西太原府忻州同知。郝潔,字他山,萬曆元年癸酉舉人,五年丁醜進士,任廣東惠州府海寧縣知縣。郝夢柱,字??,監生,任光祿寺司署烝。郝守標,字泰昌,貢生,考授縣丞。郝守栻,字??,貢生,任真定府無極縣知縣,崇祀鄉賢祠。郝希哲,監生。郝愈,貢生。郝延貞(惟貞),順治十年癸巳貢生,考府判。郝晉,字康仲,號崑岳,天啟元年辛酉舉人,崇禎元年戊辰進士,由四川重慶巴縣知縣,歷任兵刑左右侍郎,保定府巡撫。郝復,貢生,保定府易州州判。郝瑸,字質生,號朱湖,順治三年丙戌舉人。郝元第,欽賜舉人,國子監助教,崇祀鄉賢祠。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乾隆丙午第一名貢生,戊申舉人,第十四名會試,九十三名殿試,嘉慶己未進士。任戶部福建司主事。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午時,卒於道光五年二月初六日卯時。註:妻王照圓為福山縣人氏,是王懿榮之姑母。王懿榮為甲骨文發現第一人,亦是國家級名人。(此條郝恩君加上語) 處世莫如平些氣味,享福須要大者肚皮。崑岳 再題 《棲霞縣誌?孝子傳?義行誌》郝公諱如金,天性孝友,跣足百里,取神水為母治病,待從兄弟若同胞,善教人,貧者免其束修,夜遇醉人臥冰,上解衣活之,里人杜鳳攜母妻流落京師,為稱貸遣之歸家,居官亦廉惠有聲。後子潔成進士,人皆謂善人之云。事載《義行誌》內。郝公諱源,字濬之,邑庠生,慷慨樂施救人之難,萬曆丙辰歲饑餓莩載路,有司設粥廠賑之,就食者萬餘人,官不能給,源輸粟助賑,并捐金以濟寒士,本地暨流來,全活甚眾,撫按以下皆旌其門,時水道社民李器亦輸粟若干,實聞風而起。自源倡之事載《義行誌》內。郝公諱守樸,字歸真,在明萬曆十九年同王之卜於棲邑城東北施地八畝為義塋。郝公諱大用,懿行載《棲霞縣誌?孝子誌》內。 塋地誌棲霞城北王格莊西北岣老塋一處,與黃土壤、艾山湯、城里合族老塋,始祖明遠下至五世祖如金俱塟於此。城西山老塋一處,與楚留店、東林、馬家窰夥塋,地名椅子圈,坐西朝東,五世祖母薄氏、六世祖潔塟於此塋,現在東林無人,石珠坡西南鄉孫家洼系此份,馬家窰無人,城東南店及大柳家系此份,殷氏亦塟於此塋,即潔祖之嫡夫也。赤巷口南蟾山前塋一處,六世祖潔原配夫人李氏太太塟於此,與楚留店、東林、馬家窰四份夥塋。自如金祖以上五世俱塟於城北王格莊北岣塋中,共有碑記、祭田十畝有餘,每年承糧六斗以為祭祀所用之貲。城西山椅子圈老塋,前後左右所有祭田祚嵐草場以及河荒俱是先人貽留,以備子孫春秋祭祀所用,惟有黃夼本家私自典出,嗣後進塋祭祀,見祭田屬他姓耕種,詢問其故,始知黃夼典嘞,典價大錢七千整。因此,楚留店收錢三千五佰文交與北埠,北埠又收錢三千五佰文,共收錢柒仟整,將祭田贖回,交與北宮本家耕種,命偹香紙酒禮以豐祭祀之用。北埠東岣塋地一處,老六份八爺小亡塟此,東西界三丈三尺,南北界五丈七尺,四角界石如畫,系嘉慶五年與宮早興訟經縣尊彭親勘斷明白。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正月吉日貽留世世傳家之書 璽臣 錄 本支世譜一世 始祖:明遠 配萬氏,生——“本” 原籍直隸省棗強縣,因亂世後徙居青州府,又徙居萊州府城北平里店,又徙居棲霞城,是洪武初年,至潔(時),祖母(李氏老太)又徙居北埠村。二世 本 配丁氏,生——“亮” 三世 亮 配林氏,生——“經、綸、繹、緯”四世 經 廩生 後人居黃土壤村。 綸 後人居艾山湯村。 繹 居棲霞城。 緯 無後。塟在王格莊。 繹 配楊氏,生——“如金”五世 如金 配孫氏,生——“潔、清”六世 潔,字他山,萬曆元年癸酉舉人,五年丁醜進士,任廣東惠州府海寧知縣。配?原配李氏,生——“守樸”,始居於北埠村。 庶配殷氏,生——“守模、守極、守楷”。七世 守樸 配牟氏,生——“惟貞”。牟氏,南埠村娘家。八世 惟貞 ,順治癸巳貢生,考府判。配林氏,生——“珻、瑀、瑧、瓚、瑗、塐”,三位女。九世 珻 配范氏,生——“士閎、士斐”十世 士閎 配丁氏,生——“大用”十一世 大用 配李氏,生——“祥、祿”十二世 祥 配呂氏,生——“元弼、元英、元第、元鼎” 祿 配張氏,生——“元第”(繼子)十三世 元弼 ,增生。 配李氏,生——“桐吉、會吉” 元英,字珠峰,庠生。 配婁氏,生——“迎吉、俊吉、綏吉、崧吉” 元鼎,國學。原配王氏、繼配潘氏、張氏,生——“彭吉” 元第,廩生、貢生,欽賜舉人與學正,以助教,崇祀鄉賢祠。配王氏,生——“昌吉、馨吉、鈞吉、翰生”十四世 桐吉,庠生。原配柳氏,繼配王氏——生“裕縉、裕緟” 會吉,九品壽官。原配婁氏,繼配林氏、于氏,生——“裕倫” 迎吉,壽官。配林氏,生——“裕烈、裕謨、裕典、裕達” 俊吉 配王氏,生——“裕文” 綏吉 配王氏,生——“裕椿、裕真、裕陟” 崧吉,庠生。 配原配柳氏,繼配崔氏,生——“裕忱” 彭吉 配林氏,生——“裕璋” 昌吉,庠生。配崔氏,生——“裕衡、裕銜” 馨吉,廩生。配王氏,生——“裕銜”(繼子) 鈞吉,庠生。配李氏,生——“裕選”(繼子) 翰吉 配李氏,生——“裕選”十五世 ??N,庠生。配陳氏,生——“鴻舉” 裕緟,九品壽官。配陳氏,生——“鵬舉” 裕倫,庠生。配張氏,生——“萬春、芳春、占春” 裕烈 配林氏,繼——“德舉” 裕謨 配孫氏,生——“捷舉、文舉(少亡)” 裕典 配王氏,生——“俊舉(壽官)” 裕達,庠生。配張生,生——“德舉” 裕文 配張氏,生——“薦舉” 裕椿 無後。 裕真 無後。 裕陟 無後,亡京中。 裕忱 配宋氏,生——“新舉” 裕璋,庠生。配牟氏,繼配孫氏,生——“先舉” 裕衡,庠生,配潘氏,生——“官舉” 裕銜 裕選 配張氏,繼配王氏,生——“政舉、鳳舉”十六世 鴻舉,鄉飲耆賓。配婁氏,生——“廷獻、永新” 鵬舉 配婁氏,繼——“永新” 萬春 配李氏,生——“廷忠、廷儒、廷仁” 芳春 原配林氏,繼配林氏,林氏,生——“廷珍” 占春 配張氏,生——“廷彥” 捷舉 配范氏,生——“永順” 文舉 少亡。 俊舉,壽官。配張氏,生——“永利” 德舉 配王氏,繼配王氏,生——“永餘(少亡)、永滋、永法(發)” 薦舉 配呂氏,繼配劉氏,生——“永仁、永儀” 新舉 少亡。 先舉 配林氏,繼配張氏,生——“永荊、永淑” 官舉 配王氏,生——“永建、永興” 政舉 配林氏,生——“永世、永清、永祥” 鳳舉 無子,繼——“永世”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7:12
棲霞縣分枝:北埠郝氏據登州府棲霞縣北埠村『郝氏世譜?世系攷』記載:棲霞縣郝氏興起於明朝洪武時,牠是由直隸省棗強縣郝氏的分枝—萊州府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郝氏分衍枝生而來。登州府棲霞縣郝氏的開基始祖郝明遠,原籍萊州府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為棗強縣始祖郝伯全的孫子、掖縣郝氏始祖郝表正的長子,明朝洪武初年,郝明遠攜妻兒本由平仲故里鄉北陵向東遷入棲霞縣城,落籍登州府棲霞縣,後裔遂形成棲霞縣郝氏。譜載:棲霞縣始祖郝明遠生一子:本;郝本生一子:亮,郝亮生四子:經、綸、繹、緯。第三子郝繹生一子:如金。郝如金,字子純,明隆慶三年己巳貢生,官任山西太原府忻州同知,五世以上祖先葬于棲霞邑城北五里王格莊西北岣或郝家疃東北岣先塋。棲霞縣郝氏第五代郝如金初娶孫氏、二娶薄氏生二子:潔、清。其中長子郝潔,字他山,由縣儒學考中萬曆元年癸酉科舉人,五年丁醜科進士,官任南直隸蒙城縣知縣,又調任廣東惠州府海寧縣知縣,後任職期滿,回歸原籍。郝潔的長子郝守樸遷居棲霞邑城東北鄉北埠村另開宗立派。因此,郝潔卒塟在棲霞邑城西岣椅子圈坐西向東,就在其母親薄氏墓旁的塋地。又譜稱:郝潔初娶李氏生一子;守樸,二娶殷氏又生三子;守模、守極、守楷。其中次子郝守模遷居棲霞邑城東鄉楚留店,後又支分徙居郝家莊等地,三子郝守極亦遷居棲霞邑縣城東泊子村,四子郝守楷分居棲霞邑城南三里店。當地傳說有個叫郝義富便是郝守楷。郝潔的長子郝守樸,字歸真,明末處士,後來成為北埠村郝氏開基始遷祖。明萬曆十九年,傳說郝守樸與其母親李氏一起離開棲霞縣城時,李氏常對郝守樸憤恨地說;‘我與汝父潔生不見人,死不同穴矣’。嗣後,其母李氏病故後,郝守樸將其母塟在棲霞邑城西岣椅子圈赤巷口南蟾山前塋地。棲霞縣郝氏第七代郝守樸,在明萬曆十九年,本邑朱元溝村王之卜協助郝守樸將棲霞邑城東北鄉共施土地八畝為義塚。見於『棲霞縣誌?孝子誌』。郝守樸卒塟在北埠村疃北郝氏祖塋。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五月十八日,北埠村郝氏子孫為其遠祖郝守樸立碑刻記銘文;‘前明處士郝守樸字歸真既德配牟氏合墓’,背文鐫碑銘記;‘原籍直隸省棗強縣,後徙居青州府,又徙居萊州府平里店,又徙居棲霞邑,因于北埠村居住十一世矣’。郝守樸娶妣南埠村牟氏女,生一子;惟貞。郝惟貞,也作郝延貞、或作郝連貞,清順治十年癸巳科貢生,考授候選府判,娶妣林氏生六子;珻、瑀、瑧、瓚、瑗、塐。其中第五子郝瑗,邑庠生,娶妣範氏亦生六子;士美、士懋、士鳳、士豪、士勷、士任。長子郝士美妣尹氏生二子;大德、大悅。郝大德娶妣王氏生二子;淵、潤。郝淵娶妣衣氏生二子;元仁、元誠。次子郝元誠娶妣于氏生二子;榮吉、綿吉。郝榮吉在清嘉慶年間始修『郝氏世譜』,并請棲霞邑城里族侄、清代大學者郝懿行為其譜作了『世系攷』敍文。棲霞縣郝氏第十四代郝榮吉,娶妣是大北莊家村王氏女,生三子;裕勤、裕醇、裕起。次子郝裕醇出繼其叔父郝綿吉為嗣,第三子郝裕起,娶妣王氏是路旺村,又妣王氏是韓家疃村,共生四子;景春、茂春、松春、連春。長子郝景春出繼其伯父郝裕勤為嗣,娶欒家莊村欒氏女,生三子;廷相、廷楝、廷檀。郝廷相,元配欒氏、繼配王氏生二子;國鈞、國昌。郝國鈞是北埠村郝氏始遷祖郝守樸的第十二代、棲霞縣郝氏始祖郝明遠的第十八代孫。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曾一次續增修『郝氏世譜』。棲霞縣郝氏自始祖郝明遠府君以下至第十八世起,依次派語是;‘國恩家慶,世澤綿長’。至今,已傳到始祖郝明遠府君的第二十一世‘慶’字輩派,是為郝伯全的第二十三代孫。該族家譜現在由‘恩’字輩派的郝恩崇保存。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8:12
招遠縣郝氏招遠縣位於山東省半島北部,地介齊萊,多為山區。唐時置羅峰鎮,金時大齊皇帝劉豫將羅峰升鎮為縣,取名招遠縣,意為招集遠方流民。元時淄州路或淄萊路或般陽路總管府萊州,明清兩朝屬登州府。老百姓多率族而居。但唐以前土著絕少。多為唐宋以後落籍,全縣氏族共分三類;一是官籍,系其祖輩官於此或流寓於此,而子孫留居成族者;二是商籍,多系明初從山西、四川、河北來此的生意人;三是軍籍,明初為鎮撫砦內調萊州衞官兵戌守三砦,遂成土著。邑內郝姓,主要有;近城橫掌郝氏,明末自掖縣平里店遷來;張星小郝家、大郝家,均為明永樂時,自掖縣平里店遷來。南院莊郝氏於明永樂以後,也自掖縣平里店遷來;溝上郝氏於北宋時,有以唐時郝伯泉之三子郝錕有一支裔孫或由山西太原府郝鄉徙此。故橫掌、張星、南院莊等四個支系派郝氏,其先世原籍無考。張星始遷祖郝生、郝蔥為大郝家;郝忠、郝興為小郝家,南院莊始遷祖郝良任、郝良臣,橫掌始遷祖郝敬、郝永盛、郝才支、郝孝等分五個支派。這些始遷祖之上輩,均因舉家來招遠縣,至始遷祖正式定居下來。溝上郝氏始遷祖失傳,但知其後於明永樂時遷至東南的虎王口一帶。張星大郝家郝氏張星大郝家郝氏,其根源在哪裡呢?這支郝氏是從何時何地遷移到招遠的呢?關於這一點,幾乎在所有譜牒典籍上零星地記載。招遠縣郝氏只是一個種地耕田、栽??棽嫉钠胀ㄞr家,祖上并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光輝歷史,再加上本身文化素質不高,對宗族的歷史也就不甚重視和瞭解,這個宗族曾一度想認明初名儒郝仕舉做祖先,後來有人勸阻說;何必要硬去認明代郝仕舉來做祖先,以犯數典忘祖之過呢?其實,該宗族雖不是郝仕舉的後代,但招遠郝氏卻確與郝仕舉的萊州府掖縣平里店郝氏的有關係。這該宗族冒認郝仕舉為祖。可能依據族中某些傳說,并非完全無稽臆斷。據掖縣北陵府君第九世孫、明朝末年郝從德所撰『掖縣郝氏譜敍?世考』記載;招遠縣郝氏確源出郝仕舉所在的萊州府掖縣郝氏與郝仕舉共祖北陵府君、元代時人郝伯全,并同祖掖縣第二世郝表正。元世祖忽必烈時,自襄陽府徙居直隸省真定府冀州棗強縣,遂開棗強郝氏一派,傳子郝表正徙居山東省萊州府掖縣,傳明初時人郝文強徙居招遠縣大呂家,即開招遠縣郝氏一派,後來招遠縣大呂家郝氏族姓繁衍盛大,成為當地大姓世族,遂以姓稱呼所居地,改名大呂家為大郝家。同樣記載,還可以見於山東掖縣平里店郝氏宗譜、南院莊餘慶堂?同治壬申郝氏宗譜、奉先堂柳行郝氏六修支譜等郝姓譜牒,如郝仕舉直系後裔郝朝弼生四子;郝笙、郝琮、郝康、郝簡,但郝笙、郝琮於明嘉靖年間也徙居張星一地。由此,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事實,該宗族的前身的掖縣郝氏,與郝仕舉同屬棗強郝氏一宗,共祖棗強郝伯全,招遠大郝家始祖郝文強,是郝伯全的第三代孫郝仕舉之兄,大約在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自今掖縣東遷招遠縣,卜居大呂家,後改名為大郝家。招遠縣郝氏在明代時期的情況,史書缺載,譜牒也語焉不詳,今已無法稽考,因此在郝姓史上,這至今仍是一段有待探索,開拓的空白。但是有一點可以推論設想出來,既招遠大郝家郝氏家族姓繁衍迅速,人口興旺,宗族規模比較大,所以才會形成 大郝家這個地名,但是招遠郝氏大則大矣,卻非顯貴,說牠是大族,僅就人口數量家族規模而言,而非就其宗族勢力地位而言,從這方面來說,招遠郝氏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世代務農的人物,無論是學者、名儒 。還是達官顯宦,甚至找不出一個郎官即品位最低的官,也找不出一個舉人或進士來,據郝氏宗譜,大郝家的宗族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第三代祖郝文強。郝文強是明初時掖縣平里店人氏,世代務農,家境貧困,他娶妣葉氏生四個兒子;生、蔥、理、達。其中郝生、郝蔥就是該宗族的始遷祖。由於郝氏家境貧寒,郝文強於明洪武二十九年,攜夫人和四個兒子一起離開故鄉掖縣平里店徙至招遠縣另開基業。郝文強遷居招遠後,在這裡購買田土,置產業,以振興家業,後於明永樂十五年丁酉去世,歸塟在掖縣平里店東南的小北陵山坡中。郝文強去世前,曾經在明永樂二年甲申,為四個兒子申請當地的封建政府辦理戶籍,始占籍為招遠縣。從此這個家族日見衰弱,一蹶不振,更加貧困不堪,爲了擺脫和改變這種不景氣的局面,這時年近三十嵗的郝理偕同他的弟弟郝達又離開他們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大郝家,再遷到南院莊,定居於此村,遂開南院莊郝氏一族,作為兄長郝生、郝蔥卻留居在大郝家。譜稱;郝生妣呂氏生二子;昭、昌。郝昌娶妣王氏生二子;惠明、惠和。郝惠明娶妣王氏生三子;朝鳳、丹鳯、彩鳳。郝朝鳳娶妣姜氏生三子;先崑、先崙、先峯;郝先崑妣欒氏生一子;連才。郝連才妣徐氏生二子;香榮、懋榮;郝香榮妣元配王氏、繼配劉氏生三子;昊、嵗、壽;郝昊妣元配王氏、繼配張氏生三子;祥壡、麟壡、珵壡;郝麟壡已是 明末清初時人,娶妣叢氏,繼嗣子郝宣,郝宣娶妣楊氏生四子;富榮、富學、富禮、富儀。郝富榮娶妣杜氏生二子;應立、應功。明末郝大業家族據郝恒政修『郝氏世譜?敍』記載;萊州府掖縣郝氏望出安陸郡,源出招遠張星,是當地有名的世家大族,該族可知的最早祖先為唐初時人郝處俊,為唐高宗時知政事。郝處俊生五子,其中第四子郝朝瑞,字智叟,為唐時監察御史。郝朝瑞的九世孫名叫郝拯,郝拯遷居襄陽府雙溝。到宋元之世產生了郝伯全。史稱;郝伯全年輕時,正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離亂,他為避兵亂,遂北遷冀燕之地,居棗強。郝伯全生子郝表正,又從棗強遷居萊州府北鄉平里店,郝表正傳到第三世,便是郝生、郝蔥兄弟二位,又從平里店遷到張星大郝家。張星郝氏自郝生、郝蔥之後,一直長盛不衰。郝生之子郝昭,為一時著名書法家和學者,郝昭生二子..日和、守茂,都善筆劄,皆清修篤學,不墜其家聲。長子郝日和,工古篆;次子郝守茂,博學工詩,善於真草書法。郝日和生二子;竹笙、竹簫。郝竹簫隱居鄉里,教授為業。郝竹簫初娶李氏,又娶徐氏生二子;鈺之、聰之。郝生的曾孫郝竹笙娶呂氏生二子;顯之、銑之。郝顯之娶妣李氏生二子;文繡、文錦。郝文繡,明代坿貢生,好經術,有孝行。娶妣杜氏生二子;東正、大業。第二子便是郝大業,生平博通群書,綜貫經史,尤其工於古文和詩詞。娶妣楊氏生二子;廣賢、希彥。郝廣賢之後,張星郝氏終於衰落了,所以在『郝姓支系考』中說;張星郝廣賢家族今其後人不振,藏書多散逸。郝廣賢娶汪氏生三子;繼芳、傳芳、元芳。長子郝繼芳,清康熙時人,便是郝恒政的第七代祖。郝繼芳的後代,傳衍至清代,仍能承繼家學傳統,郝繼芳初娶欒氏生一子;宣,后娶邵氏生一子;金。郝宣,自幼被過繼給本家伯父郝麟壡為嗣,郝宣以精通『周禮』中康熙五十七年山東鄉試第八名舉人。郝宣娶妣楊氏生四子;富榮、富學、富禮、富儀。郝富禮,坿貢生,郝富禮之子郝應烈,郝應烈傳郝振清,郝振清傳郝璋,郝璋能承傳家學。郝生的第八代孫郝希彥,娶妣康氏生二子;明光、明照。經過明清兩代數百年的繁衍,張星大郝家丁口興旺,傳到清代上中期,有個名叫郝明光,便是郝恒政的上高祖父。郝明光一生勤儉,靠幾畝地養家糊口,後因被賭徒騙輸了全部家産,家境衰落。郝明光配傅氏生一子;連福。郝連福配歐氏生三子;富秀、富美、富偉。郝富偉妣曹氏生四子;應遷、應選、應志、應開。第三子郝應志妣王氏生六子,均是勤儉忠厚的莊稼人。其第六子郝振訓配王氏亦生六子;傳、俊、儉、元、嚴、修。郝修因家庭困難,被過繼給大伯父郝振良為嗣,郝振良家境較寬,供郝修上了幾年學,郝修在當地頗有文名,被鄉人稱為‘郝六先生’。郝修三娶;杜氏、龐氏、劉氏生一子;恒政。郝恒政因曾祖輩家族窮困,世代耕種,沒有一個讀書人,因此,深受財主欺壓。為此族人決定將聰穎過人的郝明欽送去上學,以期光宗耀祖,改變家風。郝恒政家族自明永樂以來至民國,五百餘年綿綿不絕。自明永樂郝生遷居大郝家,郝氏歷代相傳,至民國已是支派日益繁衍,且方興未艾。郝恒政為合族之長時,與他的侄郝春先,同玄孫郝因培三人修輯家牒,名曰世譜。於民國三十三年正式結集。自郝生至郝恒政,已傳十五世,故郝恒政具名‘十五世孫恒政敍’。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9:09
南院莊郝氏掖縣平里店『柳行郝氏族譜』記載;招遠縣南院莊郝氏興起於明永樂時,牠是由湖北襄陽府郝氏的分枝、山東省萊州府掖縣平里店郝氏分衍枝生而來的。南院莊郝氏的開基始祖郝理、郝達,原籍萊州府掖縣二十一都平仲故里鄉,為襄陽府棗陽縣大顯祖郝伯全的第四代孫、掖縣郝氏分派始祖郝表正的第三代孫。明洪武二十九年,郝理幼時隨其父郝文強和兄長遷至招遠縣張星大郝家。有的文獻記載說明永樂十年壬辰,郝理偕弟郝達等離開掖縣平仲故里鄉,前往曾任職過的南院莊,來到當時的登州府招遠縣南院莊鄉十七都,位於磨起山東麓腳下之處落足,並且占籍定居,後來便世代定居於此,形成南院莊郝氏。譜載;南院莊始祖郝理生三子;晶、昱、暠。郝晶生一子;鈞。郝鈞,以儒行著稱。郝鈞生子占興,郝占興幼孤,家貧,常常是夜樵柴,讀書忘寢,母親楊孺人去世時,家無簞石,食芋米菽,有時整日絕炊,仍讀書不輟,買不起書,就向從鄰里借回抄錄,達數十部,由是博通六經子史,下逮醫卜陰陽小說,無所不精,他篤行慕古,行宜嚴振,頗受鄉人尊敬。他終身未離故鄉,以教書為業,先在本縣城東葦都解家村義塾教書。因教學有方,弟子信服,以是鄉黨延頸致之恐後,里中子弟爭迎師莫能舍,深為鄉人推重。郝占興有二子,其中長曰康。郝康少稟家學,因家境貧困,未弱冠就出為童子師。以助家計。郝占興不忍心讓兒子因家貧而失去舉業的機會,決意讓郝康專業舉子,郝康二十八嵗時補邑庠生,嘉靖中領鄉薦,歷事天曹筮,仕直隸京師通州同知。郝康娶妣姜氏生二子;仕仁、仕俊。次子郝仕俊,自幼好學成性,能詩,好古文辭,萬曆四年舉鄉薦,以經義中式舉孝廉,然久不第,為招遠縣學庠生,妣元配王氏,繼配刁氏生二子;良任、良臣。長子郝良任,已是明末時人,妣呂氏生二子;易象、易卦。次子郝易卦,邑庠生,妣元配遲氏,繼配金氏生一子;潘。郝潘,嵗貢生,任候選知縣,妣馬氏無子,有繼一子;景冬。掖縣北陵郝氏第十代郝良臣,府庠生,儒官,妣劉氏生二子;易極、易林。長子郝易極,妣梅氏生二子;陽、泰。次子郝易林,邑庠生,他為使祖先流傳,郝易林輯錄族譜,其名字、行號,生卒塟娶多有錄不遺。請當時名流寫了譜敍,還與掖縣裔孫郝從德、郝壐、郝昂,棲霞縣裔孫郝守栻、郝連第,本縣張星裔孫郝寧、郝香榮等同增修家譜。郝易林,娶妣元配徐氏、繼配潘氏,繼一子;郝泰。郝陽,居家以孝友聞,妣滕氏生一子;景春。郝景春,邑秀才,妣呂氏生二子;明、亮。長子郝明,妣牟氏生一子;宏玉。次子郝亮生一子;秉玉,其後裔,他本譜漏不載。郝理第九代孫郝泰,邑增生,妣高氏生二子;景秋、景冬。卒塟在南院莊村前郝氏先塋。長子郝景秋娶妣邴氏生二子;魁、倫。長子郝魁娶妣刁氏生一子;秉力。郝秉力,字珍石,娶妣孫氏生二子;起、初。長子郝起娶妣王氏生二子;承勳、承旺。郝承勳娶妣丁氏生一子;安。郝承勳卒塟在呂家南埃塋南頭,郝安娶妻張氏生二子;文照、文選。郝文選父子仨人東遷本鄉大梁家村,距此六華里。郝景秋的次子郝倫娶妣董氏生三子;秉仁、秉忠、秉有。次子郝秉忠因生活所迫,攜妻陳氏和嗣孫郝承旺闖關東的奉天省內,故今次支後嗣不詳。郝理第十代孫郝景冬,傳載郝景冬以仁義聞于鄉里。清雍正初年時,由於于七餘部屢次進攻招遠縣,鄉民乘亂肆虐時,郝景冬曾招募團勇晝夜巡緝,保護境內安全,此時郝景冬始居南院莊村內。娶妣任氏以百歲高壽封孺人,生二子;英、傑。卒塟在南院莊村疃前的郝氏先塋。長子郝英,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一試不中就棄而歸辳。娶妣孫氏生二子;宏仁、珍石。其中次子郝珍石出繼堂伯父郝魁為後。郝景冬的次子郝傑娶妣姜氏生四子;秉智、秉禮、秉剛、秉強。郝秉智三代不仕,是以耕讀為業。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19:55
張星小郝家招遠縣張星小郝家的始遷祖有兩位,他們便是掖縣北陵郝氏第六代的兩位堂兄弟,一個是郝映的兒子郝志遠,一個是郝暐的兒子郝志強,他們同宗二人於明朝正統十一年丙寅相攜,自掖縣平里店遷徙招遠縣城北二十餘里的村集鎮,另立宗派,後世隨繁衍成為招遠縣張星郝氏。招遠縣張星郝氏始祖郝志遠、郝志強兄弟倆房中,又以郝志強一房最興旺發達。郝志遠及其事蹟,文獻記載不詳。只知他們去世後塟在掖縣平里店的東南的北陵疃郝家林祖塋之旁墳地。郝志強娶妣元配褚氏、繼配韋氏生一子;朝宗。郝朝宗娶妣王氏生二子;興、盛。郝盛,其譜誤作郝忠。郝志遠娶妣聊氏生一子;朝堯。郝朝堯妣溫氏,又妣周氏生二子;忠、賢。郝忠其人,在他譜明確地記載;郝忠,室人魯氏,郝興,室人王氏,無郝賢、郝盛二人之名,以下所列出始祖郝文高,室人丁氏生五子。而本譜則載;郝文高,兩房兼祧。郝文高的墓在招遠縣張星集村東南。因此郝文高家族早在明成化年間,封建政府戶冊上正式入籍招遠縣,成為招遠人。郝朝宗妣王氏生二子;興、盛。郝朝宗九歲便能屬文,朝廷使者試而奇之,以屬博士為弟子,又從太學北監學習,學業益進,然仕途多舛,曾舉鄉試,但禮部卻累不利,後謁吏部選得招遠縣典史。跟隨著成化二年丙戌科進士楊溥知招遠縣上任,郝興由貢補太學生。郝興娶妣王氏生一子;文高。郝文高娶妣丁氏生五子;安、泰、寧、禎、祥。其第三子郝寧,以貢選入高等,得德陽縣通判,曾主持修撰郝氏族譜,聘請當時名流楊添輝作敍,還與本縣大郝家裔孫郝香榮、郝守輝,南院莊裔孫郝良任、郝易林,棲霞縣裔孫郝守栻、郝連第,萊州府掖縣裔孫郝從德、郝昂、郝有才等同修家譜。郝寧娶妣範氏,無後,以兄郝安之子景德為嗣。郝安娶妣元配王氏、繼配王氏生三子;景明、景福、景德。郝泰配盛氏,郝禎配王氏,郝祥配杜氏,傳載他們兄弟五人的後裔合村,自此分為五支系派別。他譜又載;第二代郝景明、郝景德兄弟二人這一代,自此又分為兩支也,其後裔均系長子郝景明這一支繁衍昌盛的。掖縣北陵郝氏郝志強一支,起初微弱不振,沒有建立過什麼的功業,獨有徙居張星的郝興一支,後來頗為興旺發達。譜稱;郝景明娶妣元配王氏,繼室于氏生一子;守先。郝守先,縣學生,娶妣劉氏生一子;尚學。郝尚學及子孫以耕讀為業,至曾孫輩則與仕官宦相結合,郝尚學娶妣劉氏生二子;永福、永昇。郝永福娶妣王氏生四子;有增、有勝、有梅、有亮。其第三子郝有梅,妣王氏生三子;振岳、振柱、振玉。次子郝振柱官直隸興蘆鹽知事。郝振玉,坿貢出身,官陝西丹江商州龍駒砦稅課不使,其長子郝振岳,中嘉慶十八秊癸酉科副榜舉人,曆城步縣教諭,娶妣戰氏生五子;俊傑、英傑、三傑、維傑、人傑。次子郝英傑娶妣于氏生二子;成賢、成良,次子郝成良,過繼給其伯父郝俊傑為嗣。娶妻楊氏生四子;肇基、開基、元基、昌基。郝昌基,監生,以通判署湖北德安府知府。郝肇基,太學生,娶妻孟氏生三子;大士、大受、大年。郝肇基因出繼其五叔祖父郝人傑為嗣。其第三子郝大年娶妻元配趙氏、繼室王氏生三子;雲培、雲凌、雲韶。郝雲培,娶妻欒氏生三子;友山、萬山、龍山。郝龍山生于光緒三十年甲辰,字瑞辰,娶妻劉氏生一子;明德。他們已是郝文高公的第十五代孫。所以張星小郝家郝氏,是郝仕舉公第三子郝真的后裔,出自郝真的長子郝暐一支。譜稱;郝真生四子;暐、晛、昕、昀。其中長子郝暐生一子;志強。郝志強生一子;朝宗。郝朝宗徙居招遠縣。郝朝宗生二子;興、盛。郝興,又徙居張星集。郝興生一子;文高,郝文高又移居小郝家村莊,為該派始祖。據譜載;郝志強開創的招遠縣張星郝氏宗族繁衍昌盛,據悉自始遷祖至今有五百餘秊來,已傳衍至二十餘代。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20:36
橫掌諸支各派郝氏據《掖縣郝氏族譜》、《客家姓氏淵源》、《客家流遷中徙居棗強播衍各地部分姓氏》等綜合得知;招遠縣橫掌郝氏與張星郝氏同源出一脈,其祖宗都可追溯到元代的郝伯全公第二子郝表正的后裔,出自郝表正的第三子郝仕舉一支。譜稱;郝仕舉生三子;郝玉、郝迪、郝真。而郝迪、郝真兄弟二人于明永樂年間,返遷平仲故里柳行村的老母珠河兩旁崖上。郝迪生二子;映、曉。郝曉之族,明時即已成為世家大族,其族人或教于鄉里,或仕于地方,或以詩文自娛。郝曉生二子;志增、志鴻。郝志增生一子;朝達。郝朝達從之游,議論儒學以《中庸》為至。曾師事縣丞劉英,偉其才器,以后志增一家交情日篤。于明弘治十三年庚申移居掖縣的嬰里村內,買地結廬,建立書堂,教授學生。郝朝達為明代太學生,娶劉英之甥女姜氏,生二子;清善、潔善。長子郝清善弱冠成年后又返遷柳行村西崖,其后又轉輾遷徙。郝清善生二子;雲蒸、雲起。但譜中所記的郝雲蒸與郝敬、郝丞典與郝永盛、郝儀與郝宗仁,郝鼂恩與郝有繩各同為一人。郝敬為郝雲蒸的字,郝永盛為郝丞典的字,郝宗仁為郝儀的字,是以字行。因為橫掌、嬰里、柳行郝氏同出一源,各為其宗,其共同祖先為志增,朝達是他的兒子,隨父一起來到嬰里,分居柳行、橫掌。這與明末所撰《族譜》所載的雲蒸、丞典、郝儀、有繩諸輩事跡相同,而且清善的后裔郝敬,郝漢善的后裔郝永盛也與雲蒸、丞典的后裔完全吻合。譜稱;郝敬,娶妣沈氏,又妣曹氏生二子;德仕、德運。其弟郝雲起,娶妣葉氏生二子;才支、才燳。郝才支跟隨著伯父郝敬遷往招遠縣橫掌村,為該村分派始祖。又譜載;郝迪之孫郝志鴻,妣梁氏生二子;朝欽、朝楨。郝朝欽妣元配呂氏、繼配蕭氏生二子;溟善、汝善。其中第二子郝汝善,妣田氏生二子;應德、應吉。郝應德配韓氏生四子;伯、倫、經、孝。郝經、郝孝兄弟二人成為入招遠縣橫掌另立宗派,郝志鴻的次子郝朝楨,妣楊氏生一子;漢善。郝漢善曾義田十畝,以贍族人,其子郝丞德繼父業,衍為義莊。郝漢善娶妣姜氏生三子;丞德、丞業、丞典。第三子郝丞典,字永盛,遂為招遠人。隱居行義,鄉稱善士,其道不顯,娶妣張氏,又妣孫氏生一子;郝儀。郝儀,字宗仁,以積善稱于鄉里,以教子門學為務,優游巷里,終其天秊,娶妣苗氏或作溫氏生三子;有繩、有茂、有興。其長子郝有繩,以字行鼂恩呼其名,故郝永盛舉族徙居招遠縣橫掌,遂為招遠人。這個家族素以耕讀為務。雖數世不仕,然皆敦樸好善,稱于其鄉,到第三代郝有繩兄弟三人皆有才干,客于江湖間,居積日富。郝有繩,字鼂恩,兄弟和睦謙讓,先是郝有茂以祖業推給哥弟二人而另起爐灶,另治產業。郝鼂恩認為二弟能這樣做,他也應該這樣做,于是把祖業統統歸了三弟郝有興,自己買地建屋,因而在當地傳為佳話,郝鼂恩晚年多督課子孫,務耕為事。招遠縣橫掌郝氏開基始祖郝敬、郝永盛、郝才支,在明朝萬歷二十秊以后至天啟初年時,并占籍定居橫掌,是由平里店郝氏一分為五的大分析中,率各宗支遷往徙居橫掌村開基,后裔形成招遠縣橫掌四個支系派郝氏,后來郝經、郝孝兄弟二人也在約萬歷二十秊始徙招遠橫掌,占籍于明崇禎初年時定居此村,與其五服之內族兄弟郝德仕、郝德運、郝才支、郝宗仁析居兩地,即今天的橫掌前郝家、后郝家村莊各派始祖。雖前、后郝家宗族因行次不同,故各戴其祖,各立其祠。因此,這個支郝氏家族便號稱橫掌郝氏,區別于招遠地區的其他各支同宗連枝郝姓家族。譜載;郝敬,以讀書作為最大的快樂,獨自在離城府較遠的山野讀書自娛,凡經史諸子百家之言,悉究其大旨,不肖于章句之字。子二;德仕、德運。孫;維業、起業、順業、景業。郝維業曾官寧海州儒學學正,旋即棄官隱居,以治田園為業,妣紀氏生一子;英泰。郝德運娶妣徐氏生二子;景業、順業。郝景業娶妣馬氏生一子;英產。郝英產由貢補太學生,娶妣元配馬氏、繼室王氏生五子;智、義、勇、忠、臣。第三子郝勇,娶妣劉氏生一子;從孔。郝從孔娶妣賈氏生二子;三福、三祿。郝三祿娶妣盛氏生二子;克讓、克德。郝克德妣元配于氏、繼室徐氏生三子;君安、君明、君敬。郝君安配蘭氏生一子;聖域。郝聖域配周氏生五子;宜春、逢春、賞春、秀春、振春。郝秀春妻考氏生三子;京山、明山、德山妻張氏生六子;家聲,家貞、家才、家文、家華、家恕。他們已是郝伯全公的第二十一代孫。又譜稱;郝才支娶妣潘氏,又妣崔氏生二子;宗惠、宗念。兩子后裔均傳衍至今。其中長子郝宗惠,娶妣王氏,又妣溫氏生二子;奉現、奉柳。郝奉現娶妣宋氏生二子;如齊、如貢。次子郝奉柳娶妣王氏生三子;如敬、如鳯、如青。郝宗惠的子孫后代遂留居于此。這個郝氏家族,后來便繁衍成鴻障另一支郝氏,他們奉郝才支為本支始祖,郝宗惠為二世祖。郝才支的次子郝宗念,娶妣戚氏生二子;奉廩、奉廒。郝奉廩娶妣王氏生二子;如文、如成。次子郝奉廒娶妣張氏生二子;一元、振山。清康熙初年時,郝奉廒為謀生計,率領二子南下另覓安居之所,終于在招遠縣南鄉地方,插業于松嵐子焉,并定居落籍,郝奉廒不願再長途跋涉,而今成家立業不易,且已隨鄉入俗,竟不愿回籍,就與其子郝一元一同留居于松嵐子,并從此在此生息繁衍,形成松嵐子的郝氏族姓。郝振山是清代道士,修道開封縣浚儀的延慶觀。其先世系萊州府郝伯全,到其父時,因軍屯調撥而被迫遠走他鄉,到郝振山的父親時就已改為他姓而使本姓失。另外,沒有讀書的機會而成為文盲是原因之一。后來,有個學問素質高道士就說;‘能知祖者,唯學士大夫,倘知其祖,則孰不欲世守其姓以傳之子子孫孫而不易哉!’郝振山幼隨父占軍籍。長大后,讀書通于義理,念先世神明之胄而不祖其祖,于心不安。于是力圖改變軍籍本姓,但貧不自拔,有力所不能也,為此,他便削發為道,寄籍老氏教中,以復其姓。后來,終于復其姓為郝氏。道士素與郝振山有交往。當郝振山告訴他這一復本姓的曲折經歷時,對郝振山之舉甚為贊賞,稱他身雖不在學士大夫之列,而心則卓有學士大夫之識。從失本姓而后復這樣的現象事例中,是我們中華民族對祖宗崇拜的濃厚意識。傳載郝振山卒后,被扶靈柩運回安塟在掖縣境內的大溝山北麓腳下與萬歲河上游之處,其子孫留居上莊疃,構成上莊郝氏,此疃距東邊是松嵐子村,約有二十余里。據悉;招遠縣鴻障老家這一支郝曉的后代,今已傳至郝伯全公的第二十三代,發展至兩千余人,掖縣北陵府君表正公派郝氏分枝郝迪的后裔,其源遠流長,繁榮興旺,因此也可見其一斑。從平里店到鴻障郝孝一支的東遷在掖縣郝表正公三子中,第三子郝仕舉一支,最初留居祖地掖縣北障鄉北陵疃,明永樂年間,郝仕舉的次子郝迪返遷居平仲故里的老母珠河西崖疃村莊,傳了六、七、八代之后,有五支系即郝德仕、郝德運、郝才支、郝才燳、郝宗仁與郝經、郝孝組成一支東遷至招遠,后裔繁衍興旺,構成今日招遠郝姓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招遠縣郝氏宗譜的不無錯誤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的記錄中,仍可以找出郝表正公這一支家族從掖縣北障鄉北陵和平里鎮、柳營鄉嬰里村、柳行村。到招遠縣的大體脈絡。據多種族譜記載;郝表正三子中,第三子郝仕舉生活在明朝洪武、永樂時期,當年掖縣大分析時,郝仕舉奉父母之命,平里店移居北障鄉北陵疃,因此郝仕舉被留居在北障鄉小北陵,侍奉父母,給父母養老送終。郝仕舉的次子郝迪返遷平仲故里的老母珠河之旁柳樹成蔭下,故后來俗稱柳行疃西崖上,從此以后傳至第十代郝孝,徙居登州府招遠縣城北鴻障前郝家村。據傳載郝孝為明代末期時人,像其他客民一樣,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夫人傅氏生一子;奉禮。郝經,夫人費氏生二子;奉東、奉陽,張邴堡地方譜將郝孝列為始祖,奉東、奉陽、奉禮為二世祖等。本譜家史稱;當時有郝奉東、郝奉陽兄弟二人隨父親郝經于明清鼎革之際,離開鴻障前郝家,前往離縣城東的三十里的張邴堡立業。譜載;郝經、郝孝的后裔繁衍遷徙,香火灑向四方。故從招遠縣鴻障第二、三次遷移,分遷張邴堡等地,第四次分遷南院鄉廟後呂家、阜山鄉于家夼等地。今天則已廣泛散布到招遠、黃縣、棲霞等各地。譜稱;郝孝的兒子郝奉禮,以賢行為世人所稱道,在縣學讀書,就以圣賢自期,長大后行宜愈孚,受到當地的尊敬與信任。一次,他在晚上撿到了他人丟失的錢包,不為所動,就原地等待失主者,一直到天亮才終歸還其人。妣薛氏生五子;士孟、士聖、士彥。士孔、士增。郝士孟,授業于國子監算學,釋之力學儀行,入清隱居,以山水自娛。北陵郝氏居招遠縣鴻障即橫掌,其最早的宗譜修于清康熙初年,由裔孫郝士聖所創,奉郝伯全為一世祖。但也有郝氏譜以郝孝為始祖。康熙二十三年甲子,郝士聖曾與本縣南院莊裔孫郝潘、郝景春,小郝家裔孫郝守祖、郝尚學,大郝家裔孫郝芳壡、郝宣,棲霞縣裔孫郝瓚、郝作樞、郝士逈,萊州府掖縣裔孫郝秉純、郝浩令、郝星、郝進顯、郝永官、郝輔鳯、郝子強、郝繼先等同增修家譜。譜載;郝士彥傳至郝成貴,再傳至郝守義,并沒有什么大的起色。郝守義娶妣元配傅氏,繼室徐氏生四子;復堂、復虞、復琦、復泰。郝復虞妻秦氏生二子;文廣、文明,到郝文廣時,開始名于鄉里。文廣負氣節,重信諾,鄉鄰間有什么糾葛,不決于有司,而請他出面調解,聽其一言,環左右數百里,終歲無訟。郝文廣時,家境富裕,資產本饒給,常借貸于他人。夫人溫氏生一子;君所。郝君所生長于較優裕的家境中,故從小讀書識字,早歲便能綴字成文,弱冠時曾參加過鄉試,但屢試不中,名落榜外,于是更加發奮學習,益務強識,濳心經史百家,乃至陰陽卜筮之書,無不精究。到后來,由于父親慷慨貸人以貲財,而數代無所償,結果使家境衰落,空匱貧困,為維持家計,贍養父母,郝君所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擔,往來于青島間,以授徒為生。他是孝子,歲終度父母所須,力能致者盡市歸以獻。母有疾,就不再遠游。在鄉里教授生徒,晨夕歸省,從不間斷。君所妻元配劉氏、繼室考氏生二子;奎志、奎錫。次子郝奎錫娶妻孫氏生三子;志階、志聖、志鵬。次子郝志聖娶趙氏生子有三;珺、堔、琨。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21:13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郝姓大郡望的分布、演變軌跡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郡望,也稱郡腳,牠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後還有一個不大為外人知曉的郡望。所謂郡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鉅姓所在的郡名,後來則逐漸演變為這一姓氏的發源地。到今時。牠則成為廣大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根據歷史上郝氏郡望的變化與分布,我們可透視漢唐時代郝姓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軌跡。郝姓郡望的演變繁雜,從漢魏到宋,共有十大郡望。 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眾口一詞地標榜自己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郡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實,中國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統一的過程,且初時往往不止一個,歷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個,牠們濫觴於兩漢,形成於六朝隋唐,最後統一於宋初。漢魏六朝時期,郝姓的郡望有九個或十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字伯常在【郝氏族譜?姓族源流】中說;‘郝既失國,子孫以邑為郝氏,厥後枝條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陽、清河、廣陽、東牟、安陸、京兆、江都、上谷、上黨諸族,惟河北郝氏為虜姓’。這裡所說的十個郡,除東牟、安陸、江都外,其餘七個郡都是漢魏六朝時代郝姓的郡望。太原郡;秦置郡,漢時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為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府。太原二字可譯為大平原,太從大,大原指伸開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點後為太,意謂非常極度,原字有兩部分,廠和泉合起來意為高原,高而平的原埜源頭或起源太原,這個縣名和縣治始於周朝。遷居此郡的郝姓又是郝省第五十八代、郝子期的第二十八代孫郝子康,因才傾天下被譽為天下無雙。其後人在漢魏晉時屢有入仕為官者,地位顯赫,是太原郝氏的祖居地,又有先秦時上卿郝晏之孫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竝定居此地而後分衍晉陽郝氏、上黨郝氏、上谷郝氏、清河郝氏等。京兆郡;在漢代為置右內史,太初元年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京兆尹,職掌相當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陜西省西安府縣城,轄境約當今陜西省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各縣地。三國魏時才稱京兆郡。京兆郝氏分為京兆郡盩厔、藍田縣峣柳城、長安縣杜陵、寶雞、武功五支之中,以盩厔和杜陵兩支影響較大,而所謂京兆郝氏別以太原郝氏一支,世居京兆稱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盩厔縣終南、九峯,亦即今陜西省渭河一帶。只是盩厔郝氏沒有太原郝氏顯貴,或郝姓人的京兆郡望則太原遜色一些,主要指歷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如漢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鄉侯郝黨和唐代大將、安達都王郝廷玉家族等都出在這裡一地方,使這裡實際成為天下郝姓人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是與郝姓有關的京兆郝氏歷史上就生活在這個地區。丹陽郡;一作丹揚。西漢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轄境相當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強溪以北地區。三國吳時曾移治建業即今國民政府都市南京,其後轄境漸小。在戰國秦時曾在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集鎮置丹揚縣,因漢以後屬丹陽郡陽又稱小丹揚。唐貞觀初年倂入當塗縣??ぶ械暮滦障鄠魑鲿x時,匈奴族郝散後裔因此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陽,其後裔為丹陽郝氏主南北朝時期,並且又進一步分衍出安徽六安郝氏、湖北安陸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蘇省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最為悠久的郡望。江夏郡;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并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ぶ械暮滦罩端逄茣r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南郡;戰國時秦置郡,漢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荊州,下轄十八個縣,包括荊州、宜昌、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秭歸、巴東、利川、宣恩、枝江等??ぶ械暮滦障鄠鳀|晉時人坦腹曬書郝隆字佐治仕至征西參軍,後升爲荊州刺史,其後裔為南郡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晉末六朝至隋唐之時,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郡望。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即河南省南陽府縣城,漢時轄三十六個縣,包括今河南省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鄖縣等地,其後逐漸縮小,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陽郡兩郡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城,轄境相當湖北省襄樊、襄陽、南漳、宜城、當陽等地,其後縮小。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襄州為襄陽郡??ぶ械暮滦粘鲎蕴恢雷舫己率∈献宓尼嵋?,郝伯全祖先世居襄陽郡唐白水流域地帶。當地大族宗屬分居湖北省棗陽、安陸、荊州及四川省德陽、綿竹,河北省衡水、棗強等縣地。所以南陽或襄陽郝氏支脈繁多,多出太昊之世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後。此外襄陽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就是河北省棗強、山東省益都、掖縣等諸支郝氏的祖居地。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一郡,其後韓郡并入趙、入秦後仍置,治所壺關即山西省長治縣,前漢劉邦時移治長子,轄境相當山西省和順、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東,後漢劉秀時移治壺關,其後屢有遷移,轄境漸小。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潞州為上黨郡,隋開皇時廢郡留縣仍以上黨置。明洪武二年廢入潞州歷為上黨郡、潞州、隆德府治所??ぶ械暮率献逍障鄠魇巧瞎群率戏种Ъ辞皾h眾利侯郝賢後裔,郝淵一支居此郡。相傳三國魏時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後漢丞相曹操遣使其領諸方士,其足見上黨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漢時期。上谷郡;戰國燕時置,秦代治所在沮陽,轄境相當河北省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縣地。北魏廢。前漢劉邦時郝賢官任上谷郡太守在此郡。隋大業初改易州置上谷郡,治所在易縣,轄境相當河北省拒馬河以南、以西滿城、容城縣以北府河上游以東縣地,唐初復為易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上谷郡。上谷郝氏為漢晉舊族,漢代有眾利侯郝賢裔孫世居在此郡。清河郡;漢高祖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漢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河北省清河、棗強及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在甘陵。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脈知名於兩晉六朝時期,因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漢時人郝絜家族的後裔。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ぶ械暮滦沾蠹s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華陽郝氏 即四川省成都府縣地,在後漢時郝伯都家族、郝沖家族、郝默家族等他們真正知名的時間,是在東漢晉及隋唐時期,並且在知名以後又遷居雲南、廣西以及貴陽等省地南方各省形成較為龐大的分布網,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較大影響。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并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東萊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掖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縣地。東漢以後治所屢有遷移。西晉改為國,南朝宋時仍以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萊州為東萊郡。東萊郝氏以後梁郝絜及後燕從事郎郝畧等其裔遷居此郡。在唐代時東萊郝氏尊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曾孫郝肸字伯泉為始祖。東萊郝氏徙梁為世家佐唐為冠族,直至北宋時仍為較興旺,產生了宋朝萊州府帥司郝垚字高勛,高勛之子郝毓官任揚州江都縣令。在十個郡望中,除了東牟、東萊、安陸、江都為唐代新望外,其他七郡望都是漢魏六朝舊族,其中太原、上谷、上黨、清河等四郡則更是漢代郝氏舊望。到六朝時又興起了丹陽、廣陽、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門閥世家,發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室遺書中有一份【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其中所記郝姓郡望僅有兩個;即并州太原郡,郝姓為四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而在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上谷郡、上黨郡、東萊郡之下,都未載有郝氏大族。總計,自漢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個;太原郡、上谷郡、上黨郡、京兆郡、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江都郡、安陸郡、東牟郡等。郡望 是門閥制度的產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輝煌標誌。隋唐時期郝姓正處在舊族多已衰落,新門閥則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轉折點上。在郝姓的八個郡望中,兩漢時佔五個;太原、上谷、上黨、清河、廣陽,至魏晉六朝時期,舊有的太原、上谷、清河郝氏宗族勢力更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新增了丹陽、京兆、江都三個郡望。這樣將郝氏郡望發展至十個,竝形成了族望冠中原的天下鉅姓大族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最講門閥制度的六朝時代,中原京兆郡四大姓,郝氏居末,其族望之顯赫,無與倫比。但是到了唐代前期,唐皇朝刊正姓氏,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有意壓制六朝舊有門閥大姓,豪強世族,鼓勵新興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在這個時期成直線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卻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個減少到僅剩太原、京兆、安陸三個,而新的郡望卻沒有形成,而且其中的京兆郡郝氏,也僅出了安達都王郝珽玉,至於南方的安陸郡郝氏本族,僅出了宰相郝處俊,至於北方的太原郡郝氏本族則是名存實亡,未曾產生過什麼杰出的人物。可見,從總體上說,郝姓進入唐朝後,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別是漢魏六朝郝氏大族,更是徹底衰落,所以,在幾次官修【氏族誌】時,上谷、上黨、廣陽、江都等郡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僅太原與京兆,由於歷史悠久,根基牢固,所以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勢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認牠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貞觀氏族誌】時,也承認‘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還敕賜滁州刺史、甑山縣公郝相貴為‘安中首姓’的匾額。再到了元和年間,林寶修撰【元和姓纂】。因為安州安陸郡出了一個最優秀的人物宰相郝處俊,於是便將安陸郡也列為當時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於安陸郡郝氏自宰相郝處俊之後,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內,也只出過幾個刺史級別的官吏,其顯赫的家族勢力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把安陸郡視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竝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完全認同。到了宋朝時人樂史修撰【太平寰宇記】時,便也不認安陸郡為郝氏的郡望,而秪承認太原、京兆兩個郝氏舊望,但有的書說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首。再到宋代歐陽修撰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乾脆將安陸郡郝氏即宰相郝處俊家族歸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來,由此可見,作為郝氏郡望安陸郡還是不成熟的。整個唐代,郝姓都處於這種轉折時期,舊的大族多已沒落了,而新的顯赫望族集團尚不成熟,一直到五代時期,也還沒有改變,如;郝肸家族、郝拯家族、郝經家族等等,雖崛起一時,也不過曇花一現。宋朝以後,中國自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得以強化,所以郡望的等級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的郡望,認為作本姓氏族的發源地,而歷史上郝姓以太原最為古老和著名,且長期以來都被認同為郝姓一大郡望,所以,自宋元以後各派郝氏子孫便紛紛放棄其它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認作郝姓的統一郡望,直到今日,太原作為郝姓的統一郡望,仍得到郝姓子孫認同。安陸郝氏宰相郝處俊家族安陸郝氏的來源、崛起、遷散、衰落與宰相郝處俊的事跡,因為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李唐皇朝被公認為中華古文明和整個東方文明最高階段的象徵。然而,郝姓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演進并不完全同步,隋唐竝非郝姓的輝煌時代,而只是郝姓由漢魏晉軍事鉅族向宋明文化和政策貴族轉變的過渡階段,安陸郡的郝處俊家族,正是這種轉折時期郝姓的典型,同時郝處俊家族也是整個隋唐時期郝姓最優秀的代表。安州安陸郡郝氏,雖然因產生出唐代中書令宰相郝處俊而顯赫一時,名留國史,甚至還一度為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關於牠的來源,卻流傳著幾種不同的傳說和記載。現存最早關於安陸郡郝氏來源的記載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裔孫 晏,秦上卿。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 孫迴,自丹楊徙安陸。迴,梁江夏太守。 破敵,後周沔州太守。 相貴,滁州刺史。 處俊,相高宗。 北叟,司諫郎。南容,祕書郎。處傑,鄜州刺史。郝氏宰相一人。處俊。,此表認為;‘安陸郡郝氏是由漢晉時代著名的太原郝氏大宗族分衍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後來清代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在【郝氏世系攷】中說安陸郡郝氏出於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商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颈怼坑衷?;裔孫晏秦上卿,則以裔纻期而言,晏孫瑗,太原郡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於秦漢間者也。郝懿行又說;據【唐表】云;夔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陽,七世迴又徙安陸。自此安陸之郝又為著姓,迄於隋唐間矣。因此,安陸郡郝氏的有史可稽的遠祖,便是蕭梁時一代名將郝破敵之父郝迴,但郝迴的高祖是東晉初丹陽郡太守郝散,至郝散的裔孫郝迴,在梁武帝時官任江夏郡太守,生破敵後周沔州刺史,又封爵為新吳伯,郝破敵生相貴,隋朝官任左屯衛將軍,唐朝官任滁州刺史,郝相貴生子郝處俊,便是郝北叟的父親,郝象賢的祖父。此後,許多郝姓族譜就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說,竝在此基礎上接通了世系表中從郝散到郝迴的斷點,如【棗強郝氏譜?得姓本源】中便載有這樣的世系;郝隆生三子;江、源、太。 但據山西省崞縣上社郝氏族譜考,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先始祖為避戰亂,率部分族人背井離鄉南下避亂,郝隆被征西將軍桓溫聘為“南蠻參軍”,寄居于潤州丹楊(今安徽省當涂縣東北小丹陽),為郝氏“曬書堂”支系的江南始遷之祖。其子孫繁衍播遷,成為江南望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有明確記述:郝隆七世孫郝廻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于丹陽徒至安州安陸(今湖北德安),為安陸郝氏開派之祖,其子郝勝(字破敵)為北周沔州太守,其孫相貴,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相貴有子二人,長子處俊,次子處杰。處俊于唐貞觀中進士及弟,承襲父爵,累遷吏部侍郎、中書令、檢校兵部尚書,為唐高宗時一代名相,《新唐書》、《舊唐書》均為之立傳。 郝處俊雖家居安陸已達數世,但依據魏晉、隋唐時世家大族標示郡望的習俗,仍稱“太原郝氏”,故歷代《山西通志》、《太原府志》、《崞縣縣志》均將郝處俊收入“鄉賢錄”,列為太原名賢,郝氏族譜家乘也將之錄為太原郝氏傳人。郝處俊為官清正,臨事敢言,曾勸阻唐高宗勿讓位于則天武后,深為武后忌恨,因其一身正氣,“操履無玷”,武后難以加害,及至武后臨朝稱帝。處俊之孫象賢為太子通事舍人,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后遂借故將其誅之。象賢臨刑時極口大罵,揭露武后種種丑行。武后怒極,令其“寸磔而死”,并將其祖、父開棺戮尸。 經此慘變,郝處俊子孫后裔和宗親族屬四處逃匿,有的逃回湖北安陸,有的散居于江蘇南京、句容、蘇州,也有的逃回原籍山西老家。江南郝氏曾一度沉寂,其傳承脈絡難以理清。另譜載郝江生三子;松、棖、林。郝林生三子;從綱、從常、從德。郝從綱生二子;文孝、文經。郝文孝生二子;學忠、學孔。郝學忠生一子;迴。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郝相貴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就這樣官宦世家依次傳遞是;郝迴官任江夏郡太守,郝破敵官任沔州刺史,而郝相貴官任唐初滁州刺史、甑山縣公,便是唐代宰相郝處俊之父。在這份世系表中,【新唐書】中的郝綱變成了郝從綱,而在【新唐書】的郝綱與郝學忠中,加上了郝文孝一代,又有郝迴與郝相貴中,也加上了郝破敵一代。這樣,郝處俊便成了郝江的第八代或九代孫,但是關於郝處俊家族何時何代遷來安州安陸的,該譜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均缺記載。在眾多族譜所記世系中,應以襄陽譜、安陸譜、當塗譜、慶源堂譜所記的同一世系較為真實可信,即郝處俊家族派衍自太原郡郝氏,可能是郝隆的後裔,而與南陽郡郝氏郝覺家族、京兆郡郝氏郝必符家族均無傳承關係。安州安陸郡郝氏興起於蕭梁、隋代,但牠的崛起於世和揚名天下,則是宰相郝處俊和郝相貴父子的功勞。史稱;郝處俊之前,安州安陸郡郝氏便家道興隆,代出人才,郝處俊的高祖、曾祖、祖父與父親,都為官為宦,至父親郝相貴任滁州刺史、甑山縣公,是一種從三品的封爵列侯。安陸郝氏不但是官宦世家,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孝友之家。正是這樣的家族土著,才培養出了宰相郝處俊和孝友先生郝處彥兄弟。譜載;郝相貴與妻許氏生了三個兒子;郝處彥、郝處俊、郝處傑。老大郝處彥,字崇德,官任太子洗馬,作為安陸郝氏的長子,郝處彥繼承了家族的孝友傳統,二弟官居宰相後,他辭官歸隱,在家奉養慈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他常教誨族中弟子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他去世後,被宰相李敬玄、薛元超、李義琰等人一起私謚為‘孝友先生’。老三郝處傑官任鄜州刺史,升爲供奉、太子典膳,晚年徙居青州府臨淄縣等地。在安陸郝氏三兄弟中,當然以老二郝處俊最著名。郝處俊少年有大志,好學精思,重節義,講信用,好救人危急而不貪報答。年輕時便成為一才華出眾,文武雙全的名士,并唐高宗李治皇帝徵召,授任吏部侍郎,從此走上仕途。在征討高麗有功,授官為中書舍人,不久升爲中書令,位極人臣,授同東、西臺中書門下三品,高居宰相的顯要職位,為相期間,郝處俊廣泛可薦能人才子,對唐高宗皇帝的弊政則能直諫無諱,深受世人稱贊,郝處俊又是一位頗有才識的文學家,他參與修隋國史,還采魏晉以來君臣成敗事。公元七世紀後期,郝處俊兄弟的杰出成就,使安陸郝氏一躍而成為當時郝氏族姓中最顯赫的家族,所以一百餘年後,太常博士林寶在編修【元和姓纂】時,便將安陸郡列為郝氏十大郡望之一。郝處俊之後,安陸郝氏後裔雖人才凋零,家族日見衰落,但憑藉家財族勢和祖先餘威,遺澤之廕庇,這個新崛起的宗族仍維起了一段時間的興榮。據正史與譜牒記載;在安陸郝氏三房中,以長房郝處彥和二房郝處俊兩支子孫較為優秀,家族較為興旺,當地百姓慕其名,雅稱郝處彥、郝處俊兄弟為‘金公’、‘銀公’。兩房族人敘昭穆而塟,佔地近五十畝,稱為宰相林,其家財之大,族勢之顯,可以想見。長房郝處彥之後,名見【宰相世系表】的還有五、六代但都只不過是普通百姓,毫無建樹。二房郝處俊一支,又最為發達。郝處俊娶龍氏生三子;北叟、南容、東叟,又妣彭氏生二子;朝瑞、朝麟。這五兄弟均有功名;老大郝北叟任太子典膳、司議郎、南容秘書郎;老二郝南叟任禮部尚書;老三郝東叟任正諫大夫兼修國史;老四郝朝瑞,字智叟,官任監察御史;老五郝朝麟,字經叟,官任武部員外郎。其中,又以老四郝朝瑞一支最盛,郝朝瑞生二子;尚文、尚明。長子郝尚文,字象僊,官任靈州司馬;次子郝尚明,字象聖,官任奉禮郎。郝尚文生四子;謙、讓、信、章。郝尚文的後代,人才較為發達,產生了許多縣令、主簿、參軍之類中下級官吏。老大郝北叟生一子;象猷,老二郝南容生子:郝象賢。郝象賢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周武則天當朝執政誅戮之。郝象賢生三子,其中一子名叫郝肸,字伯泉,當自己意識到安陸郝氏將災難臨頭時,奔向山東遠逃避禍,最後徙居山東萊州郡掖縣北陵疃,成為山東掖縣郝氏開山鼻祖。因為安陸郝氏在郝處俊之後,再傳至三、四代便大多數都衰落,除了郝處俊四子一支還比較興盛外,其它各支均後繼無人,沒有將宗族發揚光大。因此大約到武則天周朝時候,隨著家族的衰微,安陸郝氏便退出郝氏十大郡望之列,到宋朝樂史修【太平寰宇記】時,便不列安陸郡為郝氏郡望,而歐陽修編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遂乾脆將安陸郝處俊家族列到太原郡大宗名下。隨著宗族本身的衰敗,再加上唐宋之世,湖北安陸一帶多遭兵荒馬亂之害,許多安陸郡郝氏成員又紛紛向南遷徙,從湖北向江南北散布,如;【慶源堂】便載說;郝東叟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信州路廣信府貴溪縣;又有郝南叟的後裔,有一支於南宋建炎初,南渡居於鳳陽府壽州霍邱縣後,又徙居壽春下蔡。大批家族成員的外遷,也削弱了安陸郝氏的實力,加速了牠的衰亡,因此,傳到宋元之世,江北望族安陸郝氏,便徹底衰落,完全從中國歷史舞臺和郝氏族姓長河中消失嘞。
作者:124.131.111.* 發表時間:2014-02-09 19:52:02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