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4652次
7人
51個
104個
164人
29部
編輯:招東山
作者:121.33.247.* 回復:46 發表時間:2009-12-27 14:13:07
我是金湖唐港招家營,招氏仁壽堂十九世裔孫,招啟平.你的大名在唐港老家伴有傳奇色彩,我毎年清明回老家參加祭祖時,都常常詢問我們招氏宗親探聽你的情況,結果都是掃興,今年八月份才聽招啟橋講了你及全家的情況.希望你在回國時,抽一點時到祖籍的老家走一走,看一看.和宗親們見見面.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29:56
招姓古今出偉人,氏族當今應得名。鴻溝架橋連天下,跡印四海尋祖根。巨作梳理宗親系,著書揭開招姓源。招氏由此大溝通,煊公懿德揚萬年。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0:32
廣東佛山招氏訪親團8月7日抵達金湖,正逄金湖舉辦第九屆(荷花美食)節.金湖城鄉以嶄新面貌,優美的環境迎接招氏宗親的到來.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1:08
喜荻廣東佛山市招氏,以招河漢兄弟為首的招氏宗親訪親團,于8月7日抵達江蘇金湖,在金進行為期三天考察走訪,五題為:加強兩地招氏多層次的廣泛交流,加快兩地宗親聯誼,促進兩地招氏家族共同發展進行有益探討.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1:47
近幾年,兩下廣東尋根問祖,2006年農歷九月初六至初十在佛山,拜訪和膽仰了好多招氏大宗祠,拜見許多招氏兄弟姐妹。今年陽歷六月十二至十三日又在湛江瞻仰洪屋村招氏宗祠,走訪有招氏居住的村莊,見到不少的招氏兄弟姐妹。兩次尋祖雖未有果,但感受頗深,千言萬語也難以道盡。歸納起來核心有二:一,心理感應現象。不論在哪里見到招姓,雙方內心第一反映,就是象心目中想象的招家人,一見面就象久別重逄的親人一樣,言談融洽,其樂融融,那樣相見恨晚,牽手難分的感覺和場景使人難以忘懷。二,筆劃源緣現象。我收集了佛山丶清遠丶湛江和江蘇招氏多本族譜,拜訪十幾處招氏招宗祠,一個奇特現象就是,我們祖先都把招字的刀部寫成“”這樣筆劃,且各地招氏宗祠門匾字體都那樣蒼勁飽滿有力。年湮數百,隔朝換代,字劃變革,間距千里,唯有各地招氏宗祠這四個字如同一模之脫。我覺得也是招氏淵源的不解之迷。以上感受發表出來供招氏大家分享。 在此要特別感謝,湛江招南丶招寶興,佛山招河漢丶招偉標四兄弟為首和兩地招氏兄弟姐妹們的熱情接待。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3:07
在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大學的招玉春你好: 我是金湖人,唐港招家營是我裔胞之地,聽說你也是不知真假?如是請回復。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3:49
江蘇金湖仁壽堂招氏裔孫一行三人,今天早晨,踏上湛江尋根問祖路.13號在湛江探訪哪里的招氏宗親,交流兩地招氏淵源.他地招氏如有其意者,可前往一聚.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4:23
在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大學的招玉春你好: 我是金湖人,唐港招家營是我裔胞之地,聽說你也是不知真假?如是請回復.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5:28
一,金湖招姓的來由 今日金湖,十有八成的姓氏族譜中,記載著他們的祖先是洪武趕年間,從蘇州閶門遷徙而來的這段歷史,招姓更無例外。金湖縣,在明清年代間屬揚州府寶應縣,一九五九年,新建為金湖縣. 洪武趕散又稱“紅巾趕散”“紅蠅趕散”,發生在明代初期,當時,朝廷從江南遷移大量人口到蘇北一帶進行墾荒,歷史學家稱之為“洪武趕散”,因朱元璋的部隊頭扎紅巾,故民間稱之為“紅巾軍”、“紅軍”,“洪武趕散”也被稱為“紅巾趕散”或“紅軍趕散”。“紅蠅趕散”則是“紅巾趕散”的訛傳,可能是出于對紅巾軍的不滿而將其暗喻為紅蠅瘟疫的緣故。“趕散”亦被稱作“趕漢”。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領淮河兩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領海、泗、安東三州,山陽、清河、沭陽、鹽城、桃源、贛榆、天長、盱眙8縣。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長改隸風陽府;并降安東州為縣,仍隸淮安府,以邳州、睢寧、宿遷縣改隸淮安府。時淮安府共轄二州九縣。戰亂使淮安及其周圍地區人口逃斃殆盡,亟待移民充實。同時,江南地區的豪強地主,有很多依附稱為吳王的張士誠。朱元璋滅張后, 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項重要措施,是進行強制性的大規模的移民,原吳王張士誠領地必成遷散重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遷蘇、松、杭、嘉 、湖諸府之民4000余戶至臨濠墾田。洪武七年,又遷徙江南富民14萬戶于風陽府。洪武廿二年,又遷蘇州等江南各地富民5000余戶填京師。(1368一1393)年,陸續將江南人口遷徙揚州府和準安兩府境內的人口至少57萬人,洪武廿十六年間,揚州府74萬人口中,民籍移民及其后裔約50萬人,民籍移民中占一半人口來自江南及蘇州,落戶于泰州丶鹽城丶寶應等六縣移民至少32萬人。因此,在長江以北的蘇北一帶,他們的祖先是由明初從蘇州閶門趕散而來的傳說家喻戶曉。本地大多姓氏,都認為祖先是洪武趕散期間由蘇州閶門遷徙而入,這種原籍附會蘇州的情形,是蘇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現象,也是金湖招姓來由的見證。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6:16
堂雖二,起源 據招氏家族歷代相傳,金湖招氏起源于大明洪武間(約在一三九三年),從蘇州閶門遷徙而來(亦稱之洪武趕散)。 族譜銘序:大明洪武年間,洪水泛濫,地處洪澤湖下游,慘遭洪水吞沒,天絕黎庶,成煙稀地蕪茫茫湖畔,莽莽沼澤之域。朝廷降旨,遷散富稠地民與此墾荒屯田實施救荒。吾世祖碩德諱公因身授洛陽王之武職,官銜加二品,應命帥部統領江南移民由蘇州閶門遷徙揚州府寶應湖西(今日金湖縣)唐家港,札根招家營,堂號仁壽堂,軍家。世輩傳承至今,每年臘月廿三祭送灶神上天廷言事,民間有軍三,民四,囚五之傳說。長久印伍,經數百年之久,吾宗世輩立基於此,恪守耕讀二字,習文修武,以仁德為本,以忠孝為先,愛國齊家代代有賢。先祖歷代均以農工商漁為生計之源,因常遇水患,宗祠屢遭損毀。吾宗奔于避洪,祖傳宗譜也難免失傳。直至民國廿三年間,有十五世祖長富公元獻房產,建立宗祠,當有十六世祖,明庭丶明儀倡導修譜,事末未就不辛長辭而逝世矣。直至躬逢盛世,水患根除,民眾安居樂業。本散居地廣,而人丁興旺,門戶林立,先人遺敘班輩字序,業已載滿。唯恐世后起名字序溯源諱之,特延立三十二輩字序鉻成於譜,以傳后啟,遵從而行。予等之文墨有艱,幸爾草就惟希后起之秀,精于文墨者,其光譽莫大焉。 三,實據 招氏仁壽堂宗祠雖屢遭洪水損毀,幸于遺存民國廿三年刻載一至十五世祖名諱的漢白玉祖碑丶刻有蒼勁有力招氏宗祠四字的漢白玉額匾和宗祠漢白玉門忱,已安置于新建宗祠。祖碑名諱經艱難辨認:元世祖碩德公。二世祖世成公,金氏。三世祖鋒公,李氏。四世祖翔公,劉氏。五世祖岑公,姚氏。六世祖加德公,益氏,七世祖從玉公,紀氏。八世祖永周公,馮氏。九世祖豋逢公,馮丶吳氏。十世祖曰千公,林氏。十一世祖諱從公,崔氏。十二世祖自明公,郭氏。十三世祖春逄公,何氏。十四世祖彭斌公,閔氏。十五世祖長富公,馮丶吳氏。祖碑名諱靈位兩傍,刻滿辨現已認不清的碑志銘文。 四,仁壽堂字序 (一),始遺字序:碩丶世丶鋒丶翔丶岑丶 加丶從丶永丶登丶曰丶 諱丶自丶春丶彭丶長丶 明丶鍾(富)丶毓(桂)啟丶秀: (二),延立字序:仁丶立丶國丶文丶學丶 應丶效丶鳳丶廷丶繼丶 慶丶崇丶厚丶廣丶耀 書丶大丶幫丶振丶榮丶 瑞丶為丶曉丶安丶定丶 保丶太丶秉丶義丶同丶朝。 五,開技和分布 招家營仁壽堂祖居裔孫已有廿三世,人口有3500人,集中居住在秦莊丶外灘丶新淮三個 村。開枝至金南鎮,招氏堂名調梅堂,人口500多人,分布在三個村。開枝至洪澤縣仁河鎮朱壩村,招氏廣德堂,人口200多人。 據了解從金湖招氏仁壽堂開枝異地還有安微和本省各地散居的有2000人左右。 六,古祠門聯:洛陽世澤 仁壽家聲 ?
作者:121.33.247.* 發表時間:2009-12-27 14:37:0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