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870605次
8人
11個
309個
17493人
480部
彭城彭祖祠彭祖祠是彭祖后裔追本溯源,海內外彭氏宗親魂牽夢繞的敬仰先賢、祭祖圣地。祠內供奉著大彭國的開創者、華夏第一壽星、彭姓的始祖——彭祖。坐落在彭祖園中部,福山南麓,是一座高大雄偉的秦漢式建筑。這座建筑背依福山,周圍松柏常青,數十根紅色廊柱,支撐起巨大的殿宇。其上紅漆彩椽,斗拱相接,常有白云裊裊,仿佛繞梁而過。彭祖祠高11米,建筑面積218平方米,白墻碧瓦,氣勢非凡。祠堂前是面積330多平方米的祭臺,臺面用上等青石鑲鋪,寬敞整潔。祭臺中央有一尊鼎狀的大銅香爐,爐中香火燎繞,祭拜者絡繹不絕,使這里的氣氛顯得應重、肅穆。彭祖祠門上懸掛著一塊巨大的匾額,上書“彭祖祠”三個鎦金大字金光閃耀,由當時年已92歲高齡的馮亦吾先生題贈。兩邊的楹聯是:壽星不落垂千古風范長存播九州;彭壽無疆萬古千秋永膺祀典祖恩廣育群黎百姓同上春臺。彭祖祠內的陳設簡潔、莊重、大方。迎面上懸一塊大匾,上書“德宗壽祖”,概括了彭祖的功德。迎門為彭祖金像,像總高3.20米,周身用純金貼成,成導引姿態:兩目微含,慈藹可親,雙手呈陰陽和諧之勢。金像背后是一塊面積10平方米的巨幅木質浮雕,精雕細刻著云蒸霞蔚、祥云盤旋的圖案,仿佛要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久遠的過去。在浮雕兩邊,各有一幅云錦裝飾,每一幅云錦上面,都有800多個銀色的小龍圖案。左邊墻上是一幅“彭祖世系圖”。全圖根據《史記》等典籍的記載,采用圖表的方式,羅列出從古帝王少典、黃帝,直到彭祖及其56子的世系源流和其他各分支的發展情況。圖上展現的人物,多數是中國歷史上曾顯赫一時,并對國家民族有重大貢獻的偉人。從圖上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彭祖與黃帝是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右邊是“大彭國形勢圖”。史書記載,堯帝封彭祖于大彭,大彭國成為夏、商時代的重要方國,“大彭國形勢圖”即表現了這一歷史。圖中標出了商政權不斷遷涉的位置;繪出了大彭國的地理位置和周邊形勢;標明了大彭同姓國豕韋和昆吾的位置,以及一度為大彭征服的邳、女先、班方等國的位置,也繪制出與大彭同時期的一些政權、部族的名稱。“大彭國形勢圖”從歷史的角度,表彰了彭祖作為東方的人文始祖,開發彭土,促進華夏東方文明發展的歷史功績。 承師殿內,供奉的是彭祖及八大弟子,這龕臺正中的便是彭祖,自古以來,彭祖都被視為長壽之神,許多正史、典籍都已記載了彭祖的身世,從而證明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彭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他隱居武夷山修煉,晚年回到蜀地,住在彭山象耳山中,后移居到今天的彭祖山,他對所處的社會和自然環境、衣、食、住、行、運動、藥物等進行不斷調整,從而總結出一套自成體系的長生理論與技法,他經常云游四方,將長壽之道廣為傳授,便民間百姓大受裨益,而彭祖本人活了八百余歲。人們慕名前來晉謁彭祖,紀念這位天下第一長壽老人,希望能學他,做到健康長壽,順其天年。 彭祖祠是“彭祖四勝”之一,是人們追尋彭祖功績,尋訪彭祖文化,祭祀彭祖并祈福、祈壽的莊重場所,是徐州作為彭祖文化發源地的集中體現。
作者:彭振郊 回復:68 發表時間:2010-07-11 23:12:31
東莞東坑彭屋彭氏大宗祠 東坑鎮彭屋村彭氏大宗祠,坐落于彭屋大村的村頭,占地900多平方米,為一座三進五開間硬山頂,四含院布局的大祠堂。祠堂坐東北,向西南,把整個大圳埔盡收眼底,非常宏偉。建筑別具特色,連央視和廣東電視臺都來拍攝過,并向全世界華人播放。 彭屋村彭氏源流 彭氏是中華姓氏中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從黃帝傳昌意、顓頊、老童、吳回、陸終、■鏗公受堯帝封于大彭國(今徐州一帶),以國為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東坑鎮彭屋村提供的資料介紹,東坑鎮彭屋村的彭氏,都是彭應春的后人。 彭應春,號云溪,南宋寧宗開禧年(1201年)中舉,被派往廣東南雄往教諭。嘉定十三年(1220年)彭應春致仕珠璣巷,嘉定十六年(1223年)從珠璣巷遷往寶安彭屋基,約在理宗紹定年(1228年),從寶安彭屋基遷到琥珀坑(又名馬坑),即現在的彭屋村。彭應春就是彭屋彭氏的一世祖。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0:58:18
相傳,彭世潮在任陜西道監察御史期間,曾擒獲過大盜夏元虛。提審夏元虛那天,有很多人到堂上請求他判夏元虛無罪釋放。這引起彭世潮的進一步思考,為何那么多人為一個大盜說情呢?彭世潮深入民間調查后得知,原來夏元虛俠肝義膽,劫富濟貧,所盜財物大都用于接濟貧困者,深得平民百姓的擁戴。因此,彭世潮判夏元虛無罪釋放。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0:59:01
后來,夏元虛聽說彭世潮因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而辭官回故里,在家鄉彭屋籌建大宗祠的事。為報答彭世潮的釋放之恩,夏元虛行數千里路,送來一對琇石門墩和一對五金難入的木柱。聽說此對烏黑透亮的門墩,出自山東省的瑯玡山,而那對木柱就是豎在祠堂寢室的“龍鳳柱”。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0:59:45
兩根木柱五金難入光亮異常,其紋理又如龍似鳳,至今還沒有人說得出是什么木材。楊寶霖認為這兩根柱的木材非常好,他也沒有見過祠堂的木柱如此靚,又不知是何種木材,可能要請林業專家鑒定過才知。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1:00:16
彭氏大宗祠落成至今已445年了,其間有過三次大規模的重修。第一次重修相傳是在清朝時期,因資料的遺失,具體的重修年份已沒有人能記得起了。第二次重修是在1924年,這一次祠堂重修,彭燦晃就知道了,他說那年他才6虛歲。還沒有入學堂的他經常到祠堂里玩耍,目睹了重修的全過程。 第三次重修是在1983年。那時,彭氏大宗祠寢室的后墻傾斜,一些梁柱已腐爛,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1982年,還是改革開放之初,香港粉嶺的彭氏族人組成回國觀光團,回到彭屋,順為謁祖,看到彭氏大宗祠頹垣敗瓦有倒塌的危險,當即倡議重修。對此提議,僑胞、鄉親大加贊許,踴躍捐資。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1:00:55
中央電視臺國際臺的《天涯共此時》欄目,為攝制彭祖的節目,派出攝制組到彭屋拍攝過彭氏大宗祠,向海內外華人介紹過。當時與攝制組一齊來的,還有《天涯共此時》的著名主持人桑晨。 可能是彭氏大宗祠的建筑有特色,也可能是彭氏與彭祖的關系,經過央視國際臺的《天涯共此時》介紹之后,陸續有廣東電視臺到彭氏大宗祠采訪拍攝過。彭燦晃老人回憶道,電視臺來采訪他時,他聽不懂普通話,記者也聽不懂他的地道東坑話,溝通過程真有點雞同鴨講,只能由翻譯傳話。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1:01:55
泉州虹山彭氏家廟彭氏家廟位于泉州市洛江區虹山鄉(前屬晉江縣轄)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有一片完好古老樹木和二百多米高天然瀑布,是旅游觀光避暑勝地。彭氏先祖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時隨王潮入閩,始居泉州再遷南安,傳至棖公遷晉江虹山,迄今已繁衍有四十余代,成為望族。其祖祠建于南宋,坐申向寅,狀若鳳,有多處園林景觀建筑,現僅存主體祠枋540平方米,由于年久,該祠有六次較大修葺,近一次由旅居印尼錫江裔親彭基成于1992年鳩資返梓按原貌修葺,煥然一新。彭氏名人賢士眾多,宋有福州監倉曹,廣州司戶曹,兵部侍郎,承務郎,節度使,按撫使,明清進士五人,民國陸軍少將,現在有處級5人,科級13人,留學生、教授5人。虹山彭氏族裔在本地約20000多人,又有分布閩、浙、粵、臺灣、香港、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內外各地。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4 21:06:40
虹山彭氏家廟初創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年),大門柱古聯為:“支分唐朝歷百載,祠占泉山第一家”。現在,虹山鄉下設虹山、松角山、蘇山、張坂、白鳳等五個村,全鄉彭姓約有一萬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9 20:41:46
新寧黃龍彭公祠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黃龍柳山,祠里供奉的彭公老爺靈得很。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19 20:43:07
秩敘堂、“秩堂”之名,原本就來自祠堂名——“秩敘堂”。“秩敘堂”也是一座祠堂,不過它一開始就向我們表明,其主要功能在于議事,在于公共秩序和規則,而姓氏的意味并不明顯。秩堂原為荒野之地,土著居民稀少,后來所增居民,除本地繁衍之外,更多的是從外地遷徙而來,所以秩堂是個多姓雜居之鄉,歷來是個開放、包容之地,雖有宗族之分,但各族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并無明顯的宗族矛盾,幾千年來,從來沒有劇烈的宗族沖突,各族祠堂并不排外,共同保持著“秩敘堂”的傳統,主要在于弘揚祖德,教養后代,造福子孫,建設家園。
作者:彭振郊 發表時間:2010-07-25 15:10:1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