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1626273次
5人
5個
564個
30117人
1350部
長沙清泰鎮陳氏 ?一世祖端公,字朝祎,后唐同光2年(924)偕外甥孫彭瀅、常均卜居長沙霧陽鄉,卒葬瀏陽下北鄉界牌嶺筲箕坡,后裔衍為十一房,散居長沙、瀏陽等地。清光緒間建總祠于清泰鎮蕃椒塅。1936年纂修通譜,主修陳繼訓,賜進士出身,出使俄國參贊,曾任清度支部主事軍餉司司長。派語:宗锳浚幹,煜載鏞沄,保蒸增鉅,浩集熙均,鐘淳懋烈,執鏡澍榮,灼奎欽泰,秉燦垂鈞,汝霖燮理,鑒渥權勛,培銜潤棣,熾至銓清。 長沙七里營陳氏 始祖端公,唐懿宗時任節度使,敕鎮潭州而落籍于南楚。傳十七世至友明公,字光士,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因避陳友諒之亂遷湘,開基于長沙溁灣橋,再徙七里營。族人多分布在長沙西鄉、湘陰、臨湘等地。至1948年,已傳40代,男女丁口共2750人。清光緒2年(1875)建家廟于長沙戥子橋。 長沙鳳子山陳氏 ?始祖端公,世居江州,唐僖宗時以功封威烈將軍,官鎮潭州,遂家焉。三十一世祖學福公,字九思,由石鼓留遷居鳳子山,后人世居清泰都鳳子山。裔孫陳保彝,派名本燾,字季原,為湖南圖書館創始人之一。 長沙梅溪陳氏 先世居浙江會稽,唐元君九世孫三司使壽公由富陽遷仁和,壽公元孫十一世時中公任長沙府守將,擢山西潞安府總兵指揮使,辭不就,后元末兵變,群兇赤掠湖湘,乃隱于長沙河西距城二十里許天頂山,生二子:觀我、觀效。觀效由天頂山分居德錦塘。清光緒2年(1876)建宗祠于燕子窩。清康熙元年(1662)、道光21年(1841)觀我房纂修族譜,光緒23年(1897)二房合修,1947年觀我房四修。觀我房名人陳德隆,簡放提督即補總兵。宗派:(自十世始)世文開伯代,宗武正光明,忠厚傳芳遠,祥和慶福增,守仁豐義本,進德萃祺榮。 長沙石嶺陳氏 ?始遷祖志勝公,字源遠,江西豐城縣瓦子街人,明洪武時與兄志旺同遷長沙萬壽都石嶺。志旺住新塘上,志勝住新塘下,旺房早落,志勝生二子,分居東西二房。清康熙間創建宗祠,乾隆間改建。乾隆35年(1770)創修族譜,光緒3年(1877)續修,1916年三修,1948年四修。派序:始志友愛,朝學世名,士開祖德,書啟家聲,文呈遠耀,景運維新,允傳忠孝,克篤光榮。 長沙萬壽都丁家鋪陳氏 ?始遷祖廷楷,字百揆,行十七,明洪武間由南昌徙至長沙萬壽都丁家鋪,五世至麒甫、慶甫、瑚甫。麒甫派下八世衍為希孔、希文、希武、希賢、希禹、希湯、希善七房,希文派下十四世孫陳士雅,字莓田,乾隆52年進士。1937年七房合修族譜。瑚甫生五子:時炘、時煜、時煒、時煌、時煇。清康熙間五房曾合修族譜,清宣統2年(1910)時煌支又續修。宗派:廷德釗萬甫,時子希啟宗,大云文士立,芳名炳正中,家規能恪守,世澤自延洪,道本當前是,勤修日有功。 長沙錦繡都陳氏 ?始祖端公,第八世團公生十一子,第六子可茂裔二十世高峰,原派太俊,諱華高,明永樂4年(1406)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瓦子巷遷湘,五子:鸞公遷湘陰,鳳公遷茶陵,銘公、金公、鼎公分別落業于星沙城東五十里錦繡都清潭灣、崩坎、黃獅渡三處。清乾隆10年(1745)始修族譜,光緒18年(1892)續修,1939年三修。派語:興啟可大立,永遠振家聲,德崇繼祖武,萬世肇文明。 長沙高田陳氏 ?始祖端公,至團公,分為十一房,子孫分居長沙、平江、瀏陽、湘陰等縣。高田陳氏,為洪公之裔。1941年纂有族譜。字派:……思克萬廷邦學啟應之昌開文維國紀拔。 長沙大西門陳氏 ?始祖伯萬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官都督,遞二十世德源公,徙長沙大西門。明洪武間為武岡州守備,從軍南雄侯,后加封定遠將軍。生四子:長志聰,居湘潭;次志忠,居湘陰;三志善,徙益陽;四志量,遷寧鄉。忠裔二十六世尚信公生四子,長、四居關山,次無傳,三華公至三十世昌輝公,生賢財、賢任、賢佐。財公徙平江梓木嶺乾田塝,任公遷四川,佐公居豐倉高公沖、成江橋等處。清同治4年(1865)纂有支譜。老派:伯和翔詡昭,省堯古宗祖。奉玫君仲鑒,六倡憲通瑛。志亮惟寶玉,尚芳子光昌。賢才逢楚獻,承遠振家邦。新派:作育培元氣,修齊秋典常。代生英杰士,華國在文章。功業銘朝宇,謨猷裕后長。詩書咸克紹,世澤自興揚。 長沙官山陳氏 ?遷湘始祖瑩公,字魁父,號繩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宦游南楚,解組家居益陽上磯。四傳至睿、亶、顯三公,始隸籍星沙,亶公居河東,睿、顯居河西新康鎮官山,今屬望城。清雍正3年(1725)一修族譜,乾隆33年(1768)、嘉慶16年(1811)、道光21年(1841)、光緒10年(1884)、1922年續修。字派:欽憲元良,萬紀朝常,崇志正誼,明道安邦,英資應世,祖德輝光,策書敬授,師范永昌。 長沙古沖陳氏 ?始遷祖天佐公,元時自攸縣青陽鄉高視里遷長沙北門,其子佑亮再遷善化古沖。另一支始遷祖添俊公,明洪武年間自攸縣遷居長沙府善化縣古沖。1936年纂有族譜,堂與穎川。 長沙福水橋陳氏 ?始祖人龍公,明季由江西遷居湖南省城,四世祖賓所公,由省城遷居善邑龜塘,五世祖伯翼公,郡庠生,由龜塘遷居四都姚家沖,世居于此,后移居福水橋。 長沙鴨子沖陳氏 ?始遷祖洪公,后唐莊宗同光2年(924)由江西遷居湘西,世居長沙一都荷茄塅,后遷居六子嶺側鴨子沖。 瀏陽雙淳陳氏 ?始遷祖信琥公,五代后唐同光2年(924)遷此。至清光緒33年(1907),已傳37代。湘鄉石獅江陳氏?遷湘始祖伯萬公,行名頂一郎,字金峰,號鵝塘,官都督,江西泰和縣早禾渡梅子坡圳上人,后唐同光2年(924)奉旨過湖廣編插,由沔陽州歷潭州龍城至邵州府上高縣(今新化)太陽三都卜居,地名橫陽山鵝塘金臺山梅子灣。三傳至朔,由新化分居湘鄉,為遷湘鄉始祖,至十八世文質公,字彬卿,號華叔,譜尊為一世祖,生八子:镕、鐸、鑌、銘、釗、鑑、錿、鉞。錿、鉞兩房居石獅江。錿公下傳八派祖玉先,字榮生,徙居石獅沖等處,派衍梅、相、權、榜四房,該支五世嘉謨,明嘉靖舉人,官寧州知州。清雍正12年(1734)建宗祠于石獅江,嘉慶12年(1807)建彬卿公祠于湖天塘。鉞公房譜始修于道光4年(1824),光緒4年(1878)續修,1926年三修。編班:(自九世始)樹本在德作,義門敦孝友,星里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昌。湘鄉船下橋陳氏?該族自后唐同光2年(924)都督伯萬公來楚,寓跡長沙、寶慶兩郡之間,支分湘鄉、益陽、湘潭、新化四邑。至明初彬卿公,生子八,四子銘,字志玹,居鶴里。支譜始修于清雍正9年(1731),道光7年(1827)續修。湘鄉測水陳氏?始祖伯萬公。至明永樂4年(1406)二十九世孫彥德公由溆浦徙居武岡陳碼頭,遞至子桂公生有四子:汝受、汝聰、汝明、汝遠,遂分為四大房,此四房后裔自武岡續遷湘邑測水等處,稱測水陳氏,尊彥德公為測水陳氏一派祖。清道光4年(1824)建宗祠于測水。該族名人陳介,民國間駐德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大使。道光4年(1824)始修族譜,1994年五修。班序:添志子汝必,思淙組大應,萬梓允定朝,文武全家泰,敦本繼先聲,垂訓倫常立,循規器宇清,有心懷遠舉,多士冠群英,何用尊而顯,惟其讀與耕,戶庭真樂地,忠孝乃揚名,仰望前光迪,端修自履亨。湘鄉竹園花屋場陳氏?始祖伯萬公,其長子元和之三子翔世居鵝塘;次子亨和之三子羖返居沔陽;三子利和沒于新邑,其子朔帶眷屬轉徙湘鄉南門,十余傳至元鼐公于元武宗年間由縣城新陽里石獅江徙居竹園花屋場。以元鼐公為遷湘一世祖。伯萬公祠在新化,元鼐公祠在湘鄉十九都白楊區竹園,建于清嘉慶20年(1817)。清同治4年(1865)始修族譜,光緒26年(1900)續修,1932年三修。班序:元志仲思宗,允世定興崇,萬朝祖國貴,福祿得亨通,義里星長聚,虞適道執中,詩書新教澤,忠孝古家風。湘鄉黃塘陳氏?始祖伯萬公,長子元和世居新化。至十九派復九公,明宣德初年由新化鵝塘遷居湘鄉荊溪黃塘。族譜始修于清乾隆13年(1748),道光14年(1834)續修。乾隆41年(1776)創建宗祠。班行:伯萬再興,漍玉淙定,廷舉惟光,士習其永,卜代年嘉,克康祖命,世守大方,時逢亨運。湘鄉鄧思渡陳氏?該族自宋嘉祐間江州義門分為291莊,而宗芳公分莊于湘鄉,子孫或居湘鄉,或居江夏。至明初得林公自江夏來湘,居于湘鄉鄧思渡,為遷湘始祖。四世衍為友高、友明兩房。高房多居鄧思渡,明房多居棕家灘。族譜始修于清康熙60年(1721),雍正12年(1734)續修,乾隆48年(1783)明房三修。乾隆20年(1755)建宗祠于鄧思渡黃隴山。班序:一國自忠良,崇添福壽長,隆名光百代,盛烈傳三湘,清祚恩膏遠,義門世澤芳,文章華紫殿,家運萬年昌。湘鄉靈羊陳氏?族譜稱朝賓(諱利,行迭二)、朝郁(諱盛,行迭三)、朝用(諱良,行迭六)、克愈(諱盛,行辛一)、廷福(諱昌,行發八)、憲清(諱神保,行習二)、憲淮(幼名大眼,行敬九,號素直)七公為漢太邱長仲弓諱寔之六十四世孫,于明時由江西樂安縣井田村遷湘,卜居靈羊山。清道光間合建宗祠于裕家灣。七公雖昆弟行,然不皆同父,且不皆同祖,上溯十世至宋時元禮公諱文,行五九,乃為七公所共祖。清嘉慶18年(1813)始修族譜,光緒11年(1885)續修。排行:富貴徵先澤,家聲振楚湘,人文貽久遠,詩禮啟賢良,鳳瑞前增美,鴻基后克昌,純禧添錫爾,世代卜嘉祥。湘鄉尚義陳氏?遠祖寔公,字仲弓,世居穎川,十八世孫叔達,仕唐官禮部尚書,其子烈公,徙居古虔之馬頭。烈公五世孫公壽,仕唐,乾符中徙長沙。子珍公,周世宗時仕諫議大夫,徙茶陵。珍公十世孫天瑞,由茶陵徙居江西泰和。天瑞孫其善,號十五公,元泰定間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儒衡鄉徙居湘鄉縣尚義三十一都深溪頭。清雍正12年(1734)始修族譜,嘉慶2年(1797)、光緒5年(1879)、1932年、1994年續修。班行:安邦源遠,世大良九,惟(于)堯舜德,祖修有道。士希賢學,代啟洪文,傳家忠孝,繼志光榮。圭璋特達,望重儒林,名揚親顯,立業在勤。登朝輔國,致主澤民,勛績卓懋,簡策長銘。篤念來哲,克繩先武,億萬斯年,載錫之祜。湘鄉桂花樹陳氏?始遷祖天祥公,明永樂9年(1411)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長平鄉遷居湘鄉三十一都十竹山,八派祖本道公,復由十竹山遷居八都桂花樹熊家塘。清道光11年(1831)始修墨譜,咸豐11年(1861)續修,光緒33年(1907)三修。班行:天景玉萬定,正順本世梓,仕意科榮華,添祖啟光嗣,孝友家傳美,詩書輔國良,顯名維令德,培養愈安康。醴陵塔下陳氏 ?始遷祖茂清、茂濂二公,宋淳祐間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于洪源沖、八眼塘、五里牌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人。 醴陵花麥田陳氏 ?始祖季實公,諱禾,宋徽宗時官右正言,以直諫顯,開族江西新城,傳至八代本懋、本林,懋公仍居新城,林公遷居廣昌上禮峰。林公十一代孫子絨、子紃、子綱、子糾、子紀、子純,清康熙間自江西廣昌上禮峰徙居醴陵花麥田。至清道光22年(1842)上禮峰已四修族譜,光緒25年(1899)花麥田獨修支譜。派語:本敬貴得琳文萬,應希大子經天象,繼述祖傳宏丕烈,顯承謨猷煥龍章。詩書振起昭先緒,義讓勛名翼世昌。忠良輔國家聲遠,科甲榮興慶澤長。 醴陵大石橋陳氏 ?始遷祖審先公,元至正間自河南杞縣遷此。族人分布于夏坪橋、東沖鋪、耿境等地。1916年七修支譜,堂號培本。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0人。 醴陵溈山陳氏 ?始遷祖才堂公,元末自河南穎州遷此。族人分布于大屏山、豆田、擂鼓橋及萍鄉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同橋陳氏 ?始祖子珍公,宋太祖時隱居茶陵馬頭圳。宋神宗時勃公由茶陵遷居攸北馬頭嶺,其子法公又由馬頭嶺遷居江西安福烏兜,至元時竹窗、梅窗二公又由烏兜遷居萍鄉白竺。明洪武時,明宸公,字敬實,遷居醴陵青泥灣,后遷車公嶺、鐵江口,為醴陵始遷祖。1923年續修族譜,2002年三修。排行:(自二十一世起)仕學文安富,仁禮吉運全,家和萬業有,榮華永昌錦。 醴陵楓州陳氏 ?始遷祖貞葆公,明洪武9年(1376)自江西德安遷此。族人分布于茶子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吳田陳氏 ?始遷祖履端公,明洪武6年(1373)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于桐木沖。至1948年,全族人口6200人。 醴陵板杉鋪陳氏 ?始遷祖明良公,明洪武間自江西遷此。族人分布于澧州。至1948年,全族人口6700人。 醴陵五里牌陳氏 ?始遷祖魁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德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陳家垅陳氏 ?始遷祖明二公,明洪武初自江西萍鄉白竺遷此。族人分布于縣城、鹽山、益陽。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伯公廟陳氏 ?先世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玉屏山下陳氏 ?始遷祖光遠公,明天啟初自江西德安遷此。族人分布于洪源沖、鵝頸里、湘潭、瀏陽、攸縣、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醴陵茶子山陳氏 ?先世明萬歷間自江西新喻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黃田陳氏 ?始遷祖昌賢公,明萬歷間自茶陵遷此。族人分布于石磯頭、雷缽山、小水灣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桐梓山陳氏 ?始遷祖萬貴公,明崇禎初自江西遷此。族人分布于三望沖、丁泗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衡陽永伏陳氏?始祖均府公,隸籍湘潭縣十四都泉塘樊山小沖,派衍六世至龍公,明初遷居衡陽縣西鄉永伏,官至指揮同知,世襲千戶,生添德、添旻、添賢、添廬、添誠。族譜始修于清乾隆46年(1781),道光間續修,堂號敦倫。衡陽陳氏?始祖信公,其先世于明初自維揚入滇,信公始轉徙衡陽平政鄉。孫四:天龍、天虎、天彪、天泰,兄弟各卜里居,遂開松柏、馬頭山、南門、桑園四房。天泰生守貞,守貞生嘉文,嘉文以桑園近市,再遷古竹園。嘉文三子,次子繼禹、季子繼良,啟御川、湘川二房。1929年御川、湘川二房四修族譜,堂號德星。衡陽洪落廟陳氏?始遷祖仙公,原籍江西廬陵,官衡州府知府,遂居衡陽,世居西鄉洪落廟。衡山、衡東陳氏?衡山陳氏自唐至明,開埠始祖三十五人,存有后裔者三十四支。其中義門八支為陳宣帝六子叔明后裔,余為宣帝十七子叔達裔孫,明洪武、永樂間自江西高安縣遷來。叔達長子賢德派衍河泉房,三子重德十傳至元祖長子適(五十代)開嶺下房、后港房,元祖次子明,其孫子珍,塘頭、潭湖、白沙、鰲州、大州、上富、大江源各房為子珍長子漢杰后裔,廟蔚村、灣頭、橫嶺、左家坪、大托、世沖、木林、平田、大泉、白果、町峰、石灣十二支為子珍公次子漢文后裔,坪口、依田二支為子珍公三子漢昭后裔,草市、龍頭二支為子珍公四子漢舜后裔,曾于衡山縣城建有義門、光祿、諫議三處宗祠。衡山岳北白果陳氏?始祖子珍公,為后周諫議大夫,遷居茶陵,生有四子:漢杰、漢文、漢昭、漢舜。漢文公三傳至大沄公,宋致和間分徙江西安福烏兜局溪。又七傳至士琳公,再由江西遷居茶陵東山。士琳公二傳至成羽、成八二公偕侄以仁于明初由茶陵遷居衡山之白果、町峰、石灣,分派三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6年(1741),2001年七修。至今已傳25代,丁口4000余人,分布于衡山、湘潭、湘鄉、沅江、湖北洪湖等地。班行:景我先正賢德一家咸思祖訓必有光華資忠履信克復其嘉。衡山町峰陳氏?始遷祖成羽公,原籍茶陵,隨明太祖南征,官指揮,明永樂初(一曰元至正)與兄成八、侄以仁由茶陵落屯衡山南岳后之町峰。至六世萬權、萬林、萬松、萬柳,林公失考。衡山南岳陳氏?始遷祖文寶公,字諦璽,行一,原籍江右瑞州府高安縣荷山寨中房,明永樂年間徙衡山南岳,后裔派衍四支。至2001年,共1265人。衡山白果梓木港陳氏?始遷祖文瀾公,字伯華,原籍江西瑞州高安縣,明永樂年間遷衡山梓木港(今衡山白果)。生子一:希云。至2001年,繁衍513人。衡山白果長沖陳氏?始遷祖文元公,字開榜,原居江西瑞州府高安縣,明永樂年間遷衡山長沖(今白果),生子希圣。至2001年,共95人。衡山左家坪陳氏?始遷祖一寧公,字德載,行正十八郎,明洪武年間自茶陵東山遷衡山左家坪。以子貴,例封中憲大夫,配唐氏,生子五:珊、瑞、瑤、珪、瑚。五子瑚任廣西平樂府知府,例封中憲大夫,生子二:友志、友隆。隆公四子:萬忠失傳;萬臣生子添漳,開江邊房;萬載以子貴,敕封文林郎,生子二:禮、烈,烈宦名憲中,明嘉靖舉人,任廣西鎮安府通判,敕授文林郎,為左家坪房祖;憲傳至元孫冠玉世居左家坪。萬相居柴山,派衍清泉思嶺。至2001年,左家坪共700人。班行:肇開虞宗,傳衍恢洪,詩書有則,遠守益恭,興賢任重,志在所忠,績高增尚,本立原逢,全敦品德,光振衡峰。衡山賀家依田陳氏?始遷祖垂裕公,字乃俊,行福十郎,鄉薦貢士,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里居西橋頭,元皇慶年間攜子源進、源達宦游湖廣南岳之衡山縣,愛其山清水秀,遂卜居購產于依田(今衡山賀家)。班行:一元文映國,峻德世齊芳,玉樹培基永,金枝發秀長,家興學正大,平線作忠良。衡山開云鎮后港陳氏?始遷祖公仁公,字世奕,原籍虔州寧都,宋初因父葬衡山安樂鄉,于是遷居港壩頭奉祀父墓。宋乾符間落籍后港,開派分支四房。至2001年,共4000人。班行:(自二十代起)思宏先世業,德茂定洪昌,積善傳家永,慶延百代芳。衡東栗木秋波陳氏?始遷祖文賢公,字登書,明進士,明洪武年間由瑞州遷衡山秋波塘(今衡東栗木)。生子四:希榮、希華、希富、希貴。榮公開派朱亭支房,華公開派陳家郾頭房,富公、希公開派秋波塘房。至2001年,共1486人。安仁軍山鄉陳氏 ?始遷祖延賓公,宋景德年間由福建省遷湘,開基于安仁縣青路(即軍山鄉)。族人分布于安仁之軍山、鳳城、熊峰等鄉及攸縣之淥田,耒陽之圳邊,湘潭之花石。至1948年,已傳32代,共30000人。宗祠在安仁軍山鄉龜形山麓。
作者:222.240.101.* 回復:18 發表時間:2008-12-02 22:28:23
“我是四川南充營山陳姓后人,聽祖上說是湖南過來,有一種說法是從湖南安化過來的,又有人說是從湘潭過來的。我這陳姓我只記得不準字輩,更古善名楊(陽)、(知識才科九、安幫向皇帝。這只是音同)能幫我查查陳姓宗簇嗎?電話08178688232”上面寫這段的家人,因你電話打不通,見到我留言后請加我的QQ:2093553398,加Q 時備注家人找尋字樣,你正是我們在找的上5代陳氏分支中的一支,謝。
作者:陳武 發表時間:2019-04-10 10:23:16
陳洪立,我們是一個家族的,我的QQ772320058,歡迎聯系。
作者:183.66.211.* 發表時間:2022-04-08 16:07:30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