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560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滕子京(990~1047年),名宗諒,河南洛陽人,幼年喪父,由母親刁氏夫人撫育他與弟妹成人。《宋史》中載,滕子京“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余財”。
作者:刁品安 回復:203 發表時間:2009-06-03 15:38:29
東漢恒帝時,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紀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漢恒帝賜給刁存一個狀如釘子的東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覺味辛刺口,便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估計此時他會回想起自己向皇帝匯報工作時皇帝忍無可忍的表情)。他沒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此時,恰好有同事來訪,感覺此事有些奇怪,便讓刁存把“毒藥”吐出來看看。刁存吐出后,卻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朋友察看后,認出這不是什么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是皇上的特別恩賜。虛驚一場,遂成笑談。“雞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這可不是我國北方的丁香,在東漢時可是名貴的進口香藥,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氣芬芳——這該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
作者:117.95.16.* 發表時間:2009-07-27 08:40:10
應劭《漢官》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賜雞舌香,令含之。
作者:刁品安 發表時間:2009-07-27 08:43:48
中華印刷通史附錄 唐上都(長安,今西安)東市大刁家雕印歷書,是現知最早的雕印歷書。東市大刁家是現知最早的雕印坊肆.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7-28 04:40:10
陸遐齡(1803~1853)又名俠林,原定遠縣荒沛橋鄉棋桿村(今屬長豐縣)人。父陸懷珠,秀才。家有田地十二頃,為當地富豪。 陸遐齡青年習武,為人義氣,樂助好施,當地人都說:“窮人找他想方(指借錢、糧),他連口袋底子都翻給你”。爐橋紳士方浚頤(清道光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看中了荒沛橋前郢村盛姓的一所住宅地,請遐齡出面幫助謀取。遐齡慷慨地用自家的一所莊園換取盛姓住宅,無嘗送給方浚頤。 瓦屋刁村土豪刁宗葛與陸遐齡兩家田地毗鄰。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因山崗水源,雙方發生械斗,互有傷亡,刁姓吃虧較大。官司從縣衙打到省府,陸、刁均被送進安慶省獄待決。咸豐三年農歷正月十七日,太平軍首克安慶,陸、刁同時獲釋。為了感謝救命之恩,陸遐齡接受太平軍的使命,回鄉發動農民起義。正月二十日,陸遐齡回到家中,在家宴上即席賦詩:“滄海桑田一微生,歷來齡同與庶民;官貴循私洪拯吾,立志酬王濟窮人”。表達了他對清廷官府的憎恨和對窮苦百姓的同情。當時,社會兵荒馬亂,百姓生活困苦,民間廣傳一首民謠:“咸豐坐了殿,不淹就是旱,活著串莊狗,苦了莊稼漢”。陸遐齡為了救民于水火,于正月二十七日夜,召集窮苦百姓,舉起“隨天大王”旗,宣布起義。清人方浚師在《蕉軒隨筆》中說:“皖城既陷,遐齡自獄中逃歸,自謂時事多艱,官如木偶,起義揭竿聚哨,旬日之間有眾萬人”。人多用糧多,陸遐齡派人向老友方浚頤籌借,方不許。陸聞言拍案大罵方忘恩負義,當即帶人將方家的糧倉搶了,并掘開方姓祖墳。他把“隨天大王”大旗插在練武場,指著田野說:“如今陽氣上升,咸豐的壽數要盡了”。遐齡決定先打瓦屋刁村,端掉清軍坐探刁宗葛的老巢。戰火一起,便引起清朝地方政府注意,定遠知事郭師泰急忙率兵鎮壓,一連兩次被陸聚奎(陸遐齡長子)擊潰 二月中旬,起義軍準備占領軍事要地爐橋鎮。遐齡冒著生命危險潛入爐橋會見“四門酋長”,希望他們倒戈內應。但小頭目們在團練頭目以“大酒大肉,恣其飽啖”的手段收買下,竟報知團練設防。政治攻勢失敗了,只得奮力強攻。方浚頤及其父方士鼎派心腹持書混出重圍,向宿州駐軍周天爵求救。周派游擊隊長劉玉豹率千余人殺奔爐橋。陸遐齡為了慎重對敵,主動撤圍,在左家店一帶設伏,大敗劉玉豹。周天爵慌忙調兵遣將,會同壽州金光筋,集結大隊人馬包圍了起義軍住地。三月初五,大圩被破,陸遐齡父子率精銳千余突圍,轉戰壽州東南鄉莊墓橋一帶,與清軍進行殊死斗爭。三月初九深夜,陸遐齡被敵人誘捕;三月十二日,在爐橋大寺巷后的溫家土地廟前被殺害。與遐齡同時遇難的還有其長子聚奎等四十余人。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8-02 22:37:02
明太祖鄉譜詔 朕承天底定,撫輯承民,宵肝站兢恐難保,又咨爾意兆,各具天良,務立矩,度之防快,睹維新之命,溯芳規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賢,敦厚本原,懋昭上理,雖扎樂俟諸世以而孝弟木,諸人心茍能自克振拔,則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奮心,亦何不古,率土欽哉,毋負騰意。 譯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撫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難保永久。又問過別人的意見,認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務必要訂立規矩,引度他們,要防止急噪圖快,看來要完成維護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從我們祖先父輩那里尋找治國之道,實行前輩的德賢,忠誠于本源,勸懇地講明道理。雖有歷代禮樂法規,等待人們世世代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但人多心雜,不能人人都自覺克制自己,振作起來,怎么辦?要使不淳厚的人從此發奮圖強,為什么不用過的祖訓教育他們,成為全國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負我的意愿。 宋寧宗修譜圣諭 聯聞唐人重姓氏,而譜諜具,后世文儒貴戚之家浸以論湮而難考,然自犁鋤之卿相,降為錄率之世家,視其子孫,自立和如耳,誠能自立雖微而浸著,不能自立雖著而微,人家子孫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幾于厥祖也。此聯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清順治鄉譜詔 敦孝弟以重人論,篤宗族以昭雍睦,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儀厚風俗。 譯文:修譜的目的是:敦促人們孝順父母,愛護兄弟,以重視搞好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忠實的對待宗族,以顯示內部的和睦,教訓孩子的年輕人,禁止他們為非作歹,明白禮貌和謙讓,以養成濃厚的良好習慣。 清順治規定六訓 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祖孫;各安生理,無詐非為。 清康熙圣諭十六條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照雍睦。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懲慝逃已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警岔以重身命。 程子曰: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日:譜諜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顛倒無據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戶貫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漢婿,而骨姓劉以朱耶,而附李屬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譜之不可作也,譜諜作照而穆有序,而親疏不遺,百世之下猶足,以知其一本,而萬殊譜諜不作喜,不慶憂,不吊不以至親相識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譜之難稽也,君子當盡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新安程氏曰:撲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萬派而清其流,所以別親疏之遠近也!辨隆殺之等,別親疏運近之識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兇慶吊之禮,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禮也。 兆溪陳氏曰:凡作譜者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則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為義而匪義,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譜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譜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賜之,司農協之,宗法已聯屬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勢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個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黃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譜則失其所從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遠,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維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羅氏曰:自宗法廢而譜乘興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別其支所由分親親也,尊尊親親只道盡而族之,大本立也。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8-05 15:48:57
李寰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父李俊三有感于世人重仕輕商,自己年少時被人白眼的經歷,決意培養李寰讀書致仕,并主張教子“擇師與購書并重”。由此,李寰6歲入私塾,延請縣內名儒刁汝梅、譚以大、程鴻藻、劉貞安等施教,不惜重價向縣內名門征購好書,曾專程去重慶等地書局采購。經年累積,家中藏書10萬多冊。李寰少年時就廣泛涉獵古今文史典籍及西方的新潮論。 ? 1912年,李寰考入縣立中學,民國5年,他以甲等第一名畢業。次年春進京考入民國大學,在校加入中華革命黨。旋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因參加“五四”運動,曾受軍警圍困監視。預科畢業升入法科政治系后,欲轉學美國威斯康新大學,因肺病突發咯血而作罷,輟學留京療養。? 1924年,李寰肺病稍愈返萬。時啟蒙塾師刁汝梅任萬縣國學專修館館長,聘李寰為副館長(后刁氏病,接任館長)。旋又經刁汝梅推薦,出任萬縣縣立中學校長。當時萬縣小學師姿匱乏,遂在萬縣中學附設三年制師范科。同年,應萬縣各機關法團推舉起草電文呈北京政府,請求依照中英馬凱條約(即中英續訂通商行船條約)開放萬縣為商埠。次年7月,萬縣獲準正式開埠,李寰為商埠籌備處籌備委員。8月任萬縣教育局局長。萬縣商埠督辦公署成立后,被任命為商埠教育局長,統籌城鄉文教事業。
作者:114.238.96.* 發表時間:2009-08-18 21:24:58
盛宣懷的兩位賢內助 天天新報 2009-08-30 08:33:34 盛宣懷作為洋務運動的一員干將,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創造了中國洋務史上的十余項“第一”,如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電報公司,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等。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工商業及教育文化的發展,并給上海這座城市留下極多極深的印記。盛氏一生娶過七房太太,其中第二房刁夫人、第三房莊夫人都能干得體,堪稱賢婦,留下了不少故事。本書是近代上海第一豪門盛宣懷家族的歷史紀實,口述史料和檔案文獻相結合,可信度和可讀性皆強。 刁夫人名刁玉蓉。盛宣懷的幾個夫人中,能在盛家宗譜里列有專傳的僅她一個,連盛的原配夫人董夫人都沒有專傳,可見其地位之重要。她又是和董夫人一樣,享有進入盛宣懷墓地主穴的兩位夫人之一。據盛昌頤的孫子、盛毓常的兒子盛承憲講,當年莊夫人曾向盛毓常提出過,能否在她身后與董夫人的墓中位置換一下(因為盛毓常是長房長孫),倒是沒有提與刁夫人換一下。毓常雖未同意,但也足以說明董夫人墓是可以動一動的,而刁夫人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8-30 17:58:16
公元393年,29歲的陶淵明竟飛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來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的時代,作一個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剛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種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慣官場中那種諂上驕下,胡作非為的腐朽的作風,不久,他就辭官了。公元400年,陶淵明在家閑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為桓玄和其父桓溫一樣具有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壯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實際上只是一個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煩惱,陶淵明決計辭官歸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喪,陶淵明趁此辭去官職回到了家鄉。轉眼又過了三年,陶淵明已40歲了,但壯心不已,“四十無聞,斯不足。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之遙,孰敢不至”!他仍不遠千里尋找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當時有個劉裕因鎮壓孫恩起事,,四、五年中,從一個無名小輩一躍成為督八州軍事的大將,而且經過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頓,扭轉了東晉王朝政府長期以來存在的“百司廢馳”、積重難返的腐敗局面。陶淵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門下作了一位參軍。但是作了劉裕的參軍不久,陶淵明又后悔!經過兩次出仕,他看劉裕不過是個無恥之徒。劉裕當時只不過是掌握了東晉王朝部分的軍事、政治權力,羽毛還未豐滿,就拚命翦作異已,一年之內,就殺害了討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殺害了無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離開了劉裕又作了劉敬宣的參軍。不久之后,劉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辭職,陶淵明也隨之去職了。陶淵明本該隱居田園了,是啊,那叮當流淌的溪流在呼喚他,新枝在向他招手,鄉鄰在向他微笑!“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勝過無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淵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歲終,會郡遣督垂至,吏請曰:“應束帶見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各鄉里小兒!”便辭職而去,高歌《歸去來辭》結束這這13年曲折復雜、充滿矛盾、相當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來,他時而出仕,時而隱歸,然而全都徹底失望了!這13年來,對他來說,是一場迷夢。
作者:222.184.28.* 發表時間:2009-09-02 17:31:02
毛澤東起草的“致傅作義公函”在這次談判中,林彪的口袋里一直裝著毛澤東起草的《林彪、羅榮桓致傅作義公函》。林彪原來準備談不攏時就把這封信交給鄧寶珊,讓他轉交傅作義,可謂順理成章。可是,談判的氣氛非常融洽,也出乎意料的順利,很快就簽訂了《和談協議》,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封疾言厲色的信就顯得太不合時宜了,不但已經沒有了轉交的必要,而且轉交肯定會破壞氣氛引起誤會。所以,這封信也就始終沒有掏出來。回到了宋莊,林彪的腦子里還一直轉著毛澤東起草的《林彪、羅榮桓致傅作義公函》這件事。他覺得,不交這封公函也有問題。首先,毛主席對問題有通盤考慮,且極其縝密,在軍委指示電里已有“傅作義業已動搖,但還有許多反動觀點及妄想……因此仍須將致傅通牒交與傅方代表”,“此文件……是準備于必要時公開發表的”等語,不交就違反了中央的明確指示。再者,雖說已經簽訂了《和談協議》,但仍然是紙面上的,萬一將來傅作義不兌現,中央要追究起致傅通牒的下落,責任就全在自己身上了。林彪與羅榮桓商量,羅榮桓權衡了利弊,也認為還是以轉交為好,雖然《公函》的態度嚴厲了些,但說的都是事實,而且可以用這是《和談協議》簽訂前所寫的來解釋。當天晚上7點,林彪吃完晚飯,穿上軍大衣,把那封《公函》裝在大衣的口袋里,坐著吉普車從宋莊來到五里橋傅方談判代表的駐地。“鄧先生。”林彪一進屋,就向鄧寶珊打招呼。“林司令,請坐。”鄧寶珊馬上站起身來,熱情地說。“不坐了。”林彪說著從大衣里拿出一封沒有封口的信,遞給鄧寶珊,“請鄧先生將這封信交給傅先生。”“好,好,好,一定轉交。”鄧寶珊說著就把手指伸進信封,要取出信來看。“請呆一會兒再看吧,”林彪為了回避不愉快的場面,“那我就告辭了。”“好,好,好,請林司令慢走。”林彪剛走,鄧寶珊從他的表情和做法里,感覺這封信有點蹊蹺,馬上掏出信來看。說實在的,這封信把他那剛簽訂了《和談協議》的好心情掃除了大半。今天下午,中共方面的三位首長都是和顏悅色,使人如坐春風;可是這封信里的口氣卻這樣嚴厲,好像是當頭一棒。這是怎么回事呢?他馬上找來同為談判代表的周北峰和參與談判的刁可成,請他倆傳閱了這封信。周是華北“剿總”土地處處長,刁是傅作義的三十五軍的政工處長。“你們感覺如何?”鄧寶珊的表情就像是一個醫生詢問重病的患者。“不好,”周北峰連連搖頭,“措辭太嚴厲了,而且全是指責性語言。”“與其說是公開信,倒不如說是最后通牒呀!”刁可成說。“好吧,既然你們都這樣看,我跟蘇靜先生談談。”鄧寶珊來到蘇靜的房間。“鄧先生,請坐。”蘇靜忙站了起來,熱情地說。“蘇先生,剛才林司令送來一封信,”剛一落座的鄧寶珊沒有任何客套,“讓我轉交給傅先生。我看了一下,是林司令和羅政委寫給傅先生的。我覺得,信的口氣太嚴厲了。根據我對傅先生的了解,他若看了這封信,很可能想不通,那就會影響北平的和平解放,咱們忙碌了這么多天的和談成果,也就功虧一簣了。”蘇靜既沒看過這封信,也不便索閱這封信,而且,他覺得林總既然這樣做,一定有這樣做的道理,自己作為下級,也不好說什么。所以,他只是靜靜地聽著,什么話也沒說。
作者:117.95.23.* 發表時間:2009-09-05 21:36:53
黃琬:《後漢書》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後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辭病不就,知名京師。時司空盛允有疾,瓊遣琬候問,會江夏上蠻賊事副府,允發書視畢,微戲琬曰:“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琬奉手對曰:“蠻夷猾夏,責在司空。”因拂衣辭去,允甚奇之。稍遷五官中郎將。時陳蕃為光祿勳,深相敬待,數與議事。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京師為之謠曰:“欲得不能,光祿茂才。”於是琬、蕃同心,顯用志士,平原劉醇、河東硃山、蜀郡殷參等並以才行蒙舉。蕃、琬遂為權富郎所見中傷,事下禦史中丞王暢、侍御史刁韙。韙、暢素重蕃、琬,不舉其事,而左右複陷以朋黨,暢坐左轉議郎而免蕃官,琬、韙俱禁錮。琬被廢棄幾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楊賜上書薦琬有撥亂之才,由是征拜議郎,擢為青州刺史,遷侍中。中平初,出為右扶風,征拜將作大芹、少府、太仆。又為豫州牧。時寇賊陸梁,州境雕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為司徒,遷太仆,更封陽泉鄉侯。卓議遷都長安,琬與司徒楊彪同諫不從。琬退而駁議之曰:“昔周公營洛邑以甯姬,光武蔔東郡以隆漢,天之所啟,神之所安。大業既定,豈宜妄有遷動,以虧四海之望?”時人懼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諫之。琬對曰:“昔白公作亂于楚,屈廬冒刃而前;崔杼弒君于齊,晏嬰不懼其盟。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琬竟坐免。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後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及徙西都,轉司隸校尉,與司徒王允同謀誅卓。及卓將李C765、郭汜攻破長安,遂收琬下獄死,時年五十二。
作者:121.234.212.* 發表時間:2009-09-07 09:40:4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