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432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文登市西郊米山鎮的長山村,背靠長學山,南有309國道通過,村子不大,僅300多戶人家,但名氣不小。據當地人講,長山村的名氣與歷史名人出生在這里的元代將軍,被稱為第一位抗倭將軍的刁通有關; “村子里的姓氏很雜,刁姓也算不上大姓,但是年代確實比較久遠,至少在元朝就已經在長山村繁衍了。”長山村支書刁同良告訴我們,本來他手里曾保管著一套刁氏家族的宗譜,但是被河南鄭州的一位名叫刁文的同村人借走,一直沒歸還,這也讓我們一睹家譜真容的想法落了空。 刁同良說,按照這個譜系記載,長山刁家從刁通的前三代先祖開始到現在的譜系一點都不亂,算起來到他這一輩,應該是刁通的第十七八代子孫了。不過據陪同我們采訪的米山鎮文化站老徐介紹,他們在見到這套刁氏家譜時曾拍照保存,家譜是用綾質材料制作,棕色,長約2米,寬約1.3米,是村里另一位刁通后人在“文革”期間偷偷保存下來的。 對于這位700多年前的先祖,長山村的刁家人談起來充滿了自豪感。“刁通作為武將,一輩子沒打過敗仗,最后所做官職也很高,所以他死后得到了皇帝親下圣旨立碑的待遇。”刁同良說。 而對于現代的文史工作者來說,他們對刁通感興趣,還在于他是文登歷史上第一位領導抗倭的將領,而文登史志部門的研究則認為,刁通是文登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將軍。 根據刁氏后人的介紹,刁通出生在南宋末年,當時文登已屬元朝,所以他長大后就加入了元朝軍隊,因作戰英勇,剛剛20歲就當上了從征馮翊校尉(相當于團級軍官),因不滿長官濫殺無辜,憤而辭職還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元軍攻取襄樊二州后,刁通又應征參戰。丞相阿術讓刁通任先鋒,選精兵三百余名讓他總管,先后克樊城,定鎮江,奪淮南,屢立戰功,5年后升為進義校尉,6年后升為武略將軍,管軍千戶,賜銀牌;7年后升宣武將軍總管,兼管領東征漢軍招討使司事,佩戴金符,鎮守揚州。 據《元史》記載,刁通用兵如神,戰術變化莫測,從湖北一直打到瓊崖諸島,并東渡對日作戰,歷盡艱險,從征三十多年從未打過敗仗。元順帝年間,由于倭寇常來山東東部沿海一帶搶劫,時任招討史的刁通奉旨東征,在文登安營扎寨御倭,扎寨的地方就是現文登市環山街道辦事處的西寨。刁通死后就葬于長山村西北的一處向陽坡地。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個關于刁通后人的傳說。據說其后人由于被人密告欲謀反而招致滅族,有一個小孩在大水泊姥姥家出門,躲過了搜捕,后來改姓于,所以有“真刁在大水泊,假刁在米山”的傳說。刁同良對這個傳說也未置可否,只說是這個小孩后來在元朝滅亡后還是恢復了刁姓。 在去往村后刁通墓遺址的路上,幾塊大石頭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就是前年從地下挖出來的刁通墓碑。”刁同良告訴我們。 墓碑共有四塊,看得出是被人為劈開的,若是合在一起該有2米高,可以想象當年此碑豎立在墓前的時候還是很高大的。如今,石碑靜靜地躺在路旁小河溝上,周邊雜草叢生。盡管經過了多年風雨的侵蝕,碑身正面看上去依然平整,上面密密麻麻的碑文也清晰可辨。在一塊石碑上,斷斷續續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述之公諱通,字叔達,文登長孝山陽人也,世以農業為生……”“天兵南下,仗劍從征”“為家盡孝,為國盡忠,古之制也,丞相大悅。曰,塞因拔都也……”等非常工整的陰刻楷體字樣。 刁同良說,石碑本來是安置在村北墓地里的,“文革”期間被以破四舊的名義劈成四塊當成鋪路石,時間一久就沉沒于地下了。“石碑在墓地上的時候,上面還曾經有一個碑頭,上面刻有‘圣旨’兩個字,下面有石雕的龍環繞和負碑的石龜。除了碑額被文登市文物所收藏外,其它東西還在村后的古墓遺址上。” 刁同良的一番介紹讓我們看到古墓的心情變得更加迫切。當我們順著泥濘的鄉間小路來到墓地遺址的時候,看到的只是茂密的莊稼和草叢,草叢中還散落著幾個據說為守墓的石獅的大石塊,其模樣看上去依然生動。經過指點,我們看到在被壘成擋土墻的石塊中,包括當時用來負碑的“赑屃”以及在墓地甬道上的石狗、石人等殘缺不全的雕像陸續呈現在眼前。其中一塊殘存的龍紋石刻石雕,據說是碑體的一部分,上面的龍鱗龍爪以及扭動的龍身子看上去清晰而生動。刁同良向我們描繪起他曾了解的墓地:占地面積大約40畝,墓前有石門,甬道兩側依次是石狗、石師和石人,然后是墓前豎立的兩塊大理石石碑,碑額刻有“圣旨”兩個大字,碑體正反兩面均有字,墓碑后面是刁通的墳墓。 地下的墓穴又在哪里?里面有沒有出土過有價值的東西?刁同良說,經過這么多年,也沒曾聽說出土過什么古物,而且由于墓地處于山坡上,地下巖石地形也難以開挖,目前他們將一個已知的洞口用石塊封死了。來源:威海新聞網 發表時間: 2009-07-25
作者:117.95.16.* 回復:79 發表時間:2009-07-26 07:08:14
約四百七十年前明嘉靖年間長山刁家幸存的少數后人開始轉徙播越散處四方之后于明萬歷年間于明崇禎年間長山刁家族人遷徙又遷徙所謂譜序已渺不可追經過兩百多年之后形成四大主要房支主要分布于山東文登周邊各地區其中以即墨地區的宗支最為繁盛之后又于清隆年間于清光緒年間長山刁家的各房支部分后裔再次開始遷徙再次開枝散葉又經過兩百多年之后……至今再形成六系主要分支主要分布于東北遼寧莊河、建平周邊地區其中以莊河地區的族人支系為多其中以建平地區的族人繁衍茂盛我是刁培俊是山東文登長山刁家宗支的后人住在很遙遠的臺北今日有幸能夠與山東、東北的宗親聯系共同編修『長學山刁氏族譜八百年』靠的就是這家譜所蘊涵的無形能量就是這「無形能量」可以喚醒隱藏在各個角落的血脈族人可以凝聚散落在不同地區的同宗族人共同來完成這榮耀的使命至今長山刁家各分支的后裔還有許多失聯和失落的族人在這團聚的時刻在這榮耀的時刻我們不能讓他們缺席他們絕對不可以缺席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1-08-20 13:51:01
『字派統合』清末年間,族人倡議刁姓之字派統合,于是開始統合了文登縣長山村、韓家莊、即墨刁家煙霞村、煙臺馬山寨、黃縣黃山館等地區的刁家族人之世次字派,共同擬定了新字派十六字,以期長學山刁家各分支族人之字派統一。『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共編訂十六字,其意義在于永遠不忘祖先的基業。希望所有長學山刁家子孫使用相同之字輩,以廣昭穆明而無犯諱之弊矣。『書』字輩往后,按五行相生之道,再續擬新的字派使用。以確保族人字派與輩分的完整性。文登長學山刁家 -- 各分支后裔【即墨市龍山街道刁家煙霞村 彥文公后裔字派】始祖彥文公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文登長山村瑞公后裔字派】始祖瑞公、繼、文、在、單、國、秉、長。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煙臺馬山寨禮公后裔字派】始祖禮公、壹、守、興、連、仁、文。永、世、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文登韓家莊西石硼義君公后裔字派】始祖義君公、云、三、文、單名、國、單名、成。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大連莊河刁家屯東領公后裔字派】始祖東領公、單、發、單、琳、單、鴻、單。希、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大連莊河柯屯文福公后裔字派】始祖文福公、單、騰、單、成、學、風。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海陽小紀鎮小紀村端公后裔字派】端公后裔 小紀村分支:始祖端公、有、奉、尚、朝、善、大、單名、文、單名、光。云、振、培、永、紹、玉、瑞、長。端公后裔 文城分支:始祖端公、有、奉、尚、朝、應、化、單名、國、秉、光。永、守、丕、基、其、維、孝、友。克、念、恒、業,尚、在、經、書。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1-11-20 23:34:30
至今已聯系上的『山東文登長學山刁氏諸支派』在山東有九支主要支派:一,文登長山村二,文登韓家莊西石硼三,煙臺萊山馬山寨四,海陽小紀鎮小紀村五,海陽小紀鎮小刁家村六,乳山口鎮刁家塂七,即墨豐城鎮刁家大丈村八,即墨市龍山街道刁家煙霞村九,萊陽呂格莊鎮陡崖后村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1-12-07 00:09:11
統會遞及長學山刁氏宗譜我在尋根查訪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長山村刁家在發生「滅族之災」后,至今其幸存的后人已衍生發展出十多支分支(在不同地區各自發展),在公元1370年左右~公元1740年左右,明初至清初這370年間,由于明朝有二百多年是社會穩定時期,子孫繁衍發展迅速,清初年間,長山村刁氏幸存的后人開始向外遷徙發展,自然也就產生了許多分支,各分支也都發展的很好。如今只六個分支經過世次字輩之統合,是在清末年間。清道光年間(公元一八二八年),即墨族人倡議長學山諸支派聯支昭穆,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五月穀旦十二世孫忻謹跋之「即墨刁氏世譜」跋文中有云:「……明期,吾族自文登長學山之陽而他徙者不第,遷徙播越有來即墨一支,萊陽、海陽、黃縣皆有,焉譜牒無可稽,石志漸剝落,不惟即墨萊海黃縣諸支派不能上溯長學山而統會之,即長學山之宗派亦不能下析其本支而遞及之,勢會使然,莫可如何……而家藏「文邑十世譜」系下則莫續。今欲聯支昭穆,有難序者亦各自簒修耳,茲之譜也分列文邑之上十世于編前,不敢沒所從,來次另以隸…可稽者而始譜之俾世次分明,不至再失所序……。」。前后共歷八十多載,至清末宣統年間(公元一九一一年),始完成統合文登長山刁家、韓家莊、文城、即墨刁家煙霞村、煙臺牟平馬山寨、黃縣黃山館、大連莊河等地的長學山諸支派之世次字派,共同擬訂新字派十六字,以期長學山諸支世次有序,不再失所序。要如何統會遞及長學山諸支派世次與續修長山村刁氏宗譜,胤長山刁家之祖志大業,必將是長學山刁氏后輩所面對的最艱難課題。今日我輩有志族人,依循先輩族人當年續譜之至意,齊聚于此,共同研究、編修「長學山刁氏世譜」,祈長學山刁氏先祖之保佑,望長學山諸支派族人之協助,早日完成續修「長學山刁氏世譜」之祖志大業。目前山東文登長學山諸支派『刁氏世譜』之記載,自公元1120年開始至今,已發展至第三十一代(家譜可考)。唯續譜中并沒有敘述公元1400年明永樂年間~1500年明正德年間的世譜及史料,如今這近百年的家譜是否有世次斷層,無法確定,雖長學山『十世老譜』確有可據,惟諸支派不能上溯長學山『十世』而統會之,亦難如何下析各處本支而遞及之,如何聯支昭穆,行輩有序,將成為一樁艱辛的使命。至今我們已有聯系上的『山東文登長學山刁氏諸支派』在山東有九支主要支派:一,文登長山村二,文登韓家莊西石硼三,煙臺萊山馬山寨四,海陽小紀鎮小紀村五,海陽小紀鎮小刁家村六,乳山口鎮刁家塂七,即墨豐城鎮刁家大丈村八,即墨市龍山街道刁家煙霞村九,萊陽呂格莊鎮陡崖后村【長學山刁氏宗譜研究委員會】 研究委員 :刁培俊 刁其林 刁志平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2-02-04 22:23:33
感謝參與修編家譜參與者感謝各位參與修編家譜工作者,近一年來對【長學山刁氏族譜修編委員會】的辛勞付出,我們已克服了許多艱難的開端,但是還有部分后端工作需要繼續努力!這個家譜修編工作是辛勞的但是值得肯定的更是值得榮耀的我們需要秉持熱心服務的精神一種前瞻的精神一種奉獻的精神一種慈善的精神我們需要抱持無怨無悔的執著一種理念的執著一種使命的執著一種大愛的執著我們是許多平凡的長學山刁氏后人,聚集在一起。就是要寫我們的歷史就是要寫我們的族譜我們肯定會寫得很好從八百年前的先祖一直到現在的我們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2-04-04 22:39:20
修立長山刁氏之統合族譜記實這本族譜記載了吾族長山刁氏之起源流派遷徒與分布等之說明 各方面皆有加以整理分析旨在使后嗣子孫可以有系統地閱讀并 可依照線索查尋或搜集一宗一族一家世系發掘先賢史績 吾族刁氏自唐末移居文登建立長山刁家歷三百余年至元初始修宗譜明適系以孝義傳家焉明代洪武嘉靖崇禎年間數起災禍致使長山刁氏子孫轉徙播越流離異地二百多年其間沒有記載傳承幾世幾代及經歷事跡致使有些分支昭穆難序無法統合如今長山刁氏對家族之分流與世次不知何去何從也在尚無知悉族人確切之分布所在之際即欲編修一部長山刁氏之統合族譜在在是前所未有的艱辛任務每念及此不勝感慨欷吁遂于公元二零零六年開始率先于族譜網站中刊登說帖喚聚長山刁氏族人并宣導修立族譜之共識與意愿以期可以有條理的整理吾族現存的史料進而思考與尋找自身在家族流變中的定位 近世以來人徒知為身謀而不思紹述之計祠宇不知立而先人之神位無所依譜牒不知修而上祖源流失所自久矣天下無世家也 在書有曰以親九族 在易有曰同人于宗 在詩有曰本支百世 在禮有曰睦姻任恤 皆所以篤宗族以昭雍睦然宗族之篤雍睦之昭非譜修不得則甚矣 修譜之舉誠大矣而倡修宗譜之不可無人矣……… 公元二零一三年歲次癸巳初秋長山刁氏宗譜編修委員會主任委員培俊謹識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4-06-27 22:44:08
我是臺灣刁培俊原來的QQ也不知道是為什么無法上網我新設的QQ: 1396084451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6-02-12 23:59:07
老祖籍 山東文登長山村刁氏我們族人大多分居山東與東北三省各地區,有許多族人已經失去聯系,希望可以互相聯系一下并共同研究我們的家譜。 請加我的QQ:1396084451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6-02-26 15:55:01
呼吁源自長學山的刁氏族人我長學山刁氏一族,源遠流長。自南宋時期『刁通掛譜記載:第一世 全公(南宋金朝),第二世 成公(南宋金朝),第三世 通公(金元時期,元代名將)……。』至今,近千年的繁衍生息,至今流徙大江南北。嗣裔次第,實難漫推,雖憾而情真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根底在哪里?萬里江水,源起于何處?若是連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先人之養育!古人曰:"子孫不知祖先及姓氏其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標志,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不管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家鄉。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優良傳統,把自己祖宗的事跡記錄下來,寫成譜書傳給后人,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都記載在譜上。源自長學山刁家的分支,祖先都是有關刁通及兄弟的后人,皆屬文登長學山系的刁家族人,共同的祖先,相同根源的后人,讓我們建立共同的溝通平臺與連絡管道,為如何重新整理祖宗留下的遺產?如何建立文化和傳統的同源性?希望可以成為流落各地長學山刁氏后代共同關注的問題。在這里呼吁源自長學山刁家族人:讓我們踴躍參與這榮耀的盛會吧!
作者:刁培俊 發表時間:2016-08-21 14:09:0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