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78071次
1人
1個
13個
185人
20部
盤古文化 ?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后乃有三皇。 ?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徐整《三五歷紀》《五運歷年紀》 ?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我國歷史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祖先,他竭盡殫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為千秋萬代的后人景仰。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開天辟地的傳說中蘊含了極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學和哲學等內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創世說和人類起源的重要線索。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更是人類精神的至高境界,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來,盤古文化在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熱土上,流傳不息,不斷繁衍,延續古今,傳播中外,成為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泌陽盤古山,位于河南省泌陽縣南三十里。傳說此山就是當年的盤古開天辟地、繁衍人類、造化萬物的地方。山勢巍峨鋌拔,高聳入云。山石嶙峋并立,林木蒼郁,古廟幽靜,景色宜人,乳白色的云霧飄蕩在山巒間,一層層薄紗覆蓋著一個個悠遠的神話傳說。更因有盤古廟及盤古廟會而聞名四方。在山周圍31.5平方公里內,還廣泛分布著與盤古有關的諸多人文歷史景觀,自古以來靈跡甚多。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作者:vision6 回復:5 發表時間:2008-04-07 12:14:15
想不到在這還能見到盤古后人啊,不錯不錯,支持!
作者:楊力云 發表時間:2008-04-07 12:51:56
好貼,推薦至首頁
作者:族譜錄 發表時間:2008-04-13 18:20:36
jj哈哈我是姓盤的呀
作者:220.173.188.* 發表時間:2008-07-09 04:26:04
古籍中盤古的歷史記載 如果歷史上沒有盤古,也就沒有神話了。 如果歷史上沒有周文王、姜太公,也同樣不會有《封神演義》。 古籍中盤古的歷史記載: 盤古 建橋修路 制造石器 否塞開辟 相通往來 聚立聽教 畫蛇添足,開天辟地:辟:清理、整理出。地:房屋、道路、橋梁地基。開:修建、做、設置、舉行。天:原意是人頭頂上、上面、空中的東西。天棚、天蓋、屋頂,天花板,天橋、橋梁,天空、空中,上面。天還可以在地面下,如在地面下由下向上挖掘為地攻天。開天:可以表示建橋。辟地:可以表示修路。 史冊中記載: 時有出類一人,生于大荒之野,身才囦(讀音同:淵)倍常人,頭角崢嶸,面目奇異,肢體密砌紺(干)毛,(上面還有包)牙倒(露)出口外。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博古通今),是謂盤古氏,又曰渾敦氏。見山嶺崎嶇,川源浩蕩,彼此阻絕不通,乃教眾人于濟渡津頭,搭起浮梁,填平沖激。自審山石之精堅者(選擇優質石材),持之以錐(追)鑿(做)險峻巉(纏)巖(制造、使用中石器,細石器),一時否塞開辟(開辟:打開通路),相通往來。 畫蛇添足,出類:德、才超越尋常。 大荒之野:最荒遠的民間。 身才囦(讀音同:淵):品德、才能、能力等高深不易了解。 頭角: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氣概、才華。 崢嶸:才氣、品格等超越尋常、不平凡。 面目奇異:像貌也非凡。 密砌紺(干)毛:體毛、汗毛較粗。 天:泛指物質的、客觀存在的自然。 地:主觀意識、心意。 達:通曉、明白。 陰陽:1切現象都有正反2個方面,自然界2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 源:水流所從出。 浩蕩:廣闊壯大。 濟渡津頭:有利于過河的渡口、碼頭。 激:水勢騰涌、飛濺。 巉(纏)巖:高而險的山石。 開辟:打開通路。 眾皆服其(盤古)作用,相與尊奉之。盤古遂(歲)出御(玉)世(公元前約15577年,誤差1般不超過5年,以下前約,同),是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別。盤古常坐高處,眾人聚立聽教,乃分講天地回旋,陰陽消長之理。上說三光,下談四海,聽者忘倦。由是混茫肇(照)開矣。迨(帶)盤古歷世既久,一旦化去,民皆哀慟(痛)。 畫蛇添足,作用:影響。 奉:幫助、接受、遵守、服從。 遂(歲):就、于是。 御(玉):治理、統治。 三才:天、地、人。 教: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 回旋:變通,靈活運用。 三光:日、月、星。 四海:天下,全國各地。 混茫肇(照)開:上古時期原始狀態的人類開始進入有文明的狀態。 迨(帶):等到。 一旦化去:1天死去。 慟(痛);極悲哀,大哭。 (盤古)有子十七人,長曰赫(賀)天氏,埋父尸于中山(公元前約15555年,中山:中央山、中皇山,今河南省北部林縣、輝縣與山西省西南長治市、晉城市之間,漳河以南太行山),自揣(踹,chuai)不能治世,避入東之泰山(今山東省中西部泰安市北)以居。眾民思念盤古,將其鑿(做)山之物埋之,以為紀念。西方人民憶盤古昔探河源,轉尋江流,來此規畫,其所踐之跡,相戒敬禮勿犯。 畫蛇添足,揣(chuai):揣測、揣度、估計、估量、推測。 尋:實地調查、勘測易于架設浮橋、橋梁的地點。 歷史記載: 后有鉅靈氏,又曰尸氣皇,出于汾陰脽(誰)上(前7435±160年,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汾河下游流域1帶)。爾時跡躔(蟬)蜀中(今四川省),有兄弟5人,號5丁力士。鉅靈招之,揮之驅陰扶陽,開山返澤。蓋盤古削平之路,依然崎嶇;疏導之渠,仍舊壅塞。或橋梁毀折,或樹木叢生。5丁身長力大,凹處填平,凸出削去。焚開林木,搭起浮橋。更有鳥道懸崖。盤古所未到者,都辟為路徑。 狗尾續貂: 可見已經有了道路、橋梁,各種往來、交流,把知識或技能口傳給人。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抽樣調查統計,盤古、鉅靈的子孫人口數量約2萬人左右,在4100多個氏族中,都進入了前500名。僅次于巨(有雙人旁)神氏、陰康氏、有巢氏、古皇有巢氏、柏皇氏、吉夷氏、赫胥氏、葛天氏、伏羲氏的子孫人口數量。這些非炎黃子孫,最多的有100多萬。 以此為題材、背景的神話傳說開天辟地,可能由否塞開辟的歷史記錄改編而來。神話人物大多來自歷史人物,如《封神榜》中的周文王、武王、姜子牙等。神話故事也大多與歷史記錄有關,對歷史上發生的各種事情,進行神化改編。
作者:zyf0207 發表時間:2008-07-20 04:32:01
干支歷法 帝王 元年 年數 居喪 在位 元年公元前 史冊中的甲歷時間、天象紀錄 第4次滄海桑田(副冰川期) 約18000年 氣溫、海平面開始下降水淺略半 約16000年 海平面下降約80米 盤古 約15580年 距今約17588年天靈 約15554年 甲子 干支歷元年 15537年 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地鏗 約15532年 丁亥 第1紀元年 15514年 上元起11月朔且夜半冬至 前15515年底,子月農歷的11月,初一子時,北京時間約23:20-1:20分鐘,0:27分前后約2:25分內冬至。九頭氏 約15510年 紀元歷法《十紀》 第1元(上元)元年 丁亥年 公元前第1紀 九頭紀 丁亥 前15514年 共傳68代帝王 第2紀 五龍紀 丁未 前13994年 共傳70代帝王 第4次滄海桑田(副冰川期)前期,最后一次氣溫下降。陜西省橫山縣的五龍山,開始終年集雪,導致日月貞明(冰雪反射)。氣溫下降結束于,前約13600年前后,距今約15600年。氣溫有約200年、500年2種下降周期。 第3紀 攝提紀 丁卯 前12474年 共傳59代帝王 第4次滄海桑田(副冰川期)后期,前約12000年,距今約14000年,開始第一次氣溫上升。冰川、冰壩溶化,引發第一次冰壩湖崩潰大洪水。冰壩湖崩潰大洪水期開始,氣溫是一波一波,波浪式上升的。每一波氣溫上升,都有可能引發一次或幾次,大小不等的冰壩湖崩潰大洪水。 59代帝王,比正常的68-72代帝王,少了約11代帝王,約240年。氣溫上升周期應該是約200年的一種,可能只引發了一次,比較小的冰壩湖崩潰大洪水。對攝提紀的人類文明,歷史記載影響不大。 第2元 元年 丁亥年第4紀 合雒紀 丁亥 前10954年 第5紀 連通紀 丁未 前 9434年 第6紀 敘命紀 丁卯 前 7914年 第4次滄海桑田(副冰川期)結束,最后一次氣溫上升,引發最后一次冰壩湖崩潰大洪水。所以,敘命紀比后來正常的一紀13、14個王朝,少4、5個王朝,約500年。前約7700年,距今約9700年,進入溫暖期。 鉅靈氏 前7435±160年 出于汾陰脽上 到過巴蜀句彊氏 前7319±160年 句強譙明氏 前7202±160年涿光氏 前7085±160年鉤陣氏 前6968±160年 鉤陳黃神氏 前6851±160年 (三百四十歲?3世40年)、巨神氏 前6734±160年 彳巨神(巨有雙人旁)(3世,5傳,歲,生于長淮地方犁靈氏 前6617±160年大騩氏 前6500+160-105年 南密之曲 青要之山 具茨之奧 第3元 元年 丁亥年第7紀 循蜚紀 丁亥 前 6394年 60余世帝王 鬼隗氏 前6383+11-160年 青要 鬼騩弇茲氏 前6266+127-160年 掩茲氏泰逢氏 前6149±160年 和山 萯山之陽冉相氏 前6032±160年 陽紆 楊陓蓋盈氏 前5915±160年 若水之間大敦氏 前5798±160年 云陽氏 前5681±160年 云陽之墟 靈陽 千沙之丘 甘泉山巫常氏 前5565±160年泰壹氏 前5448±160年 天中山 (4世)空桑氏 前5331±160年 都于陳留縣南十五里,名空桑城,后伊尹生于此城。神民氏 前5214±160年 作都于神民之丘 (2、3世)、倚帝氏 前5097±160年 猗帝之山次民氏 前4980+160-105年 共有22氏。 元皇氏 第8紀 因提紀 丁未年 前 4874年 共為六十八世帝王 共有13氏,13個王朝。1共是68代帝王。誤差±30年。 辰放氏 傳 4世 約 91年 前約4867年 傳四世二百五十歲?蜀山氏 傳 6世(4)約137年 前約4776年 傳四世數百歲豗傀氏 傳 6世 約137年 前約4639年 豕傀氏 傳六世渾沌氏 傳 7世(2)約160年 前約4502年 傳七世東戶氏 傳 7世 約160年 前約4342年 傳十七世皇覃氏 傳 7世 約150年 前約4182年 傳七世二百五十歲?啟統氏 傳 3世(2)約 68年 前約4032年 傳二、三世吉夷氏 傳 4世 約 91年 前約3964年 傳四世幾蘧氏 傳 1世 約 23年 前約3873年 傳一世俙韋氏 傳 4世 約 91年 前約3850年 豨韋氏出 傳四世有巢氏 傳 3世(8)約 68年 前約3759年 傳二世 三百余歲燧人氏 傳 8世(4)約160年 前約3691年 八世一百六十歲庸成氏 傳 8世 約182年 前約3531年 傳八世 多種不同版本,各王朝之和,都與共為六十八世的記載矛盾。可能存在因年代久遠,字跡脫落、模糊不清等情況。 東戶氏,十七世,可能是傳(傳)七世的筆誤,傳下面的 寸 筆誤為 十。皇覃氏,傳七世二百五十歲,只能是一五十歲的筆誤,世一 世下面的一橫和一筆誤為 二。有巢氏傳三百余歲,可能是傳三世數十歲的誤解。 燧人氏,傳八世一百六十歲。在正確的、真實的歷史記載。 第9紀 禪通紀 丁卯年 前 3354年 共傳70代帝王 共有14氏,14個王朝。1共是70代帝王。實際上是71代人,神農氏10代人,連續2代夭,只有8代炎帝,史稱神農8世。末代炎帝和黃帝是同一代人。 柏皇氏 傳20世 約437年 前約3349年 都皇人山 正陽之南 陳留中皇氏 傳 4世 約 87年 前約2912年 皇人山之西 敖鄗山 河陰縣大庭氏 傳 5世 約109年 前約2825年 都曲阜 伏羲時,大臣又有,柏皇氏、大庭氏、中央(中黃)氏(不是中皇氏)。 栗陸氏 傳 5世 伏羲大臣,命栗陸為江湖水龍氏,名陽侯。女媧時 才參與伏羲的大臣上相,共工氏康回的叛亂,康回許其厚酬。此王朝肯定不存在。可能是伏羲時的大臣,與以前的王朝,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引起。 昆連氏 傳11世 伏羲大臣,命驪連為白龍氏,曰:秋官。其后代,在黃帝時才叛亂稱白帝。此王朝肯定不存在。昆連氏,一曰:厘連氏,又曰:厘畜氏。可能是昆吾、驪連的筆誤、誤解。也可能厘連就是驪連。可能是軒轅氏、黃帝(號軒轅),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人引起。 混沌氏 傳 7世 可能是上一紀,第8紀,因提紀初期,混沌氏王朝的后代。伏羲大臣,命混沌為陸海降龍氏,名仲起。此葛天氏之前的混沌氏王朝肯定不存在。可能是伏羲時的大臣,與以前的王朝,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 赫胥氏 傳 5世(1)約109年 前約2716年 (孟津)上古為赫蘇氏之都葛天氏 傳 4世(1)約 87年 前約2607年 都長葛尊盧氏 傳 5世(3)約 98年 前約2520年 治九十余載 都強臺之陽 都于鴻盧水 伏羲時,大臣又有,赫胥氏、葛天氏、尊盧氏。 昊英氏 傳 7世 伏羲大臣,命昊英為潛龍氏,名鳥明。其后代,在黃帝時才叛亂稱黑帝。此王朝肯定不存在。可能是軒轅氏、黃帝(號軒轅),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人引起。 有巢氏 傳 7世 亦曰:古皇 第9紀的以前,第8紀,因提紀后期的王朝有巢氏3世。與伏羲時的大臣有巢氏,可能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引起。伏羲大臣,命有巢為青龍氏,曰:春官。其后代,黃帝時才叛亂稱青帝。此王朝肯定不存在。可能是軒轅氏、黃帝(號軒轅),被后人誤解為同一個人引起。 赫胥氏5世、葛天氏4世的歷史記載,才是正確的。尊盧氏治九十余載,5世的記載,才是正確的。周朝幽王以來,10世195年,5世正好九十余載。 朱襄氏 傳 3世 約 66年 前約2422年 傳三世 都于朱陰康氏 傳 3世 約 65年 前約2356年 傳三世 都于華原無懷氏 傳 6世 約131年 前約2291年 泰山封禪 都于象城 裴城 伏羲時,大臣又有,朱襄氏、陰康氏、無懷氏。 歷史記載:無懷氏見天下如此大治,乃升中泰山以宗上天,封禪以復地。又勒石昭示宗天復地之事,天下始趨于文辭矣。其后代可能,在伏羲時為大臣,命無懷為赤龍氏,曰:夏官。所以其后代,在黃帝時,又叛亂稱赤帝。 栗陸氏五世的歷史記載,是女媧時,參與伏羲的大臣上相,共工氏康回的叛亂的記載,康回許其厚酬。女媧的神居都城遺址,已經找到。有巢氏七世、無懷氏六世的后代、昆連氏十一世、昊英氏九世,都是在黃帝時,叛亂稱帝。 除去不存在的王朝,各王朝之和正好是,歷史記載的共為七十世。 軒轅氏以來的都城遺址,地點已經全部找到。只有軒轅氏在空桑都城,之北的都城遺址、炎帝神農氏石年最初的陳倉都城遺址,還沒有找到。后遷宛丘、曲阜。杜縣亳亭一帶,嚳、太乙(成湯)的西亳都城遺址,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其它的都城遺址已經全部確定,都城遺址長、寬7-4公里,面積20-30平方公里。 伏羲命大臣昊英作甲歷,歷元是:甲寅年,子月初一甲子日,寅月初一立春,建子,也就是以子月為正月,只有四個節氣。查《萬年歷》,前后幾十萬年之內,只有唯一的公元前2047年。 女媧只在位十五載。有大將,祝融氏莫壞。打敗伏羲的大臣上相,共工氏康回的叛亂。 倉帝史皇氏,傳一世,有一十載,伏羲時,為史官倉頡。 神農氏石年,在位元年是甲申年。 神農八世,在丁亥年夏天退位,第10紀,疏仡紀元年。 這些古籍中真實的、正確的都城遺址、天象、紀元、甲歷時間歷史記載,在明朝、或更早,根本就不存在偽造的可能。 軒轅氏 傳 3世 約 40年 前約2160年 都于空桑都城遺址之北 連山氏祝融 約 25年 前約2120年 約37歲都于鄶 新鄭一帶祝融氏 傳 2世 約 39年 前約2095年 誤差1般不超過30年 伏羲 乙巳 14年 前2056年 14 55-68 前2047女媧 傳 1世 己未 15年 前2042年 15 69-83 小伏羲三月 倉帝史皇氏 1世 甲戌 10年 前2027年 一世(在世百) 有一十載 神農氏 傳 8世 甲申 185年 前2017年 10代人 2代夭 第 4元 元年 丁亥年第10紀 疏仡紀 元年 丁亥年 前1834年 從黃帝開始,到周朝結束,共傳69代帝王,其中68代,在第10紀。不包括蚩尤、左徹、益、大彭、后羿、寒浞,實際上相當于70代。在史冊、家譜中,黃帝元年的時間記載中,只有丁亥年元年,與第1、4、7、10紀元年丁亥年、第1、2、3元元年丁亥年,完全相同。 一紀1520年,是68-72代帝王,第11紀元年,只能是周朝最后一位帝王赧王元年,丁未年,前314年。平均每代王的時間21.7年,非常接近,周朝幽王以來20代帝王平均436年,平均每代王的時間21.8年。平王51年以來是日食記載,全部是正確的,可以在《古今日食路線圖》中查到。 以前,沒有高精度的天文數據,不可能推算,根本就不存在偽造以上,時間、天象歷史記載的可能。紀元歷法一直使用到漢朝初年。 以前,沒有C14等測年技術,不可能檢測,第4次滄海桑田(副冰川期)前期,氣溫下降的時間,后期,氣溫上升的時間。根本就不存在偽造歷史記載的可能,前期氣溫下降,陜西省橫山縣的五龍山,開始終年集雪,導致日月貞明(冰雪反射)。后期氣溫上升,三番(多次)洪水九開天(多次架橋修路),玄冰(冰川、冰壩)化了洪水淹。 第11紀 紀 元年 丁未年 前 314年第12紀 紀 元年 丁卯年 公元1207年 第 5元 元年 丁亥年第13紀 紀 元年 丁亥 公元2727年第14紀 紀 元年 丁未 公元4247年第15紀 紀 元年 丁卯 公元5767年
作者:zyf0207 發表時間:2008-07-20 04:34:1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