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373281次
5人
36個
130個
702人
59部
從來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乎天者自生,生而不已。本乎祖者亦世,世而相承。《1》維我官氏系出東陽,東陽姬姓也!自周成王破玉分封,肇基於唐賜之以密須之鼓闕鞏之甲唐叔虞子燮改號日晉。傳至昭侯叔父成師於曲沃。武公滅翼以寶玉賂周西王(胡齊)遂有晉國周之宗盟載在史冊。無如子孫蕃衍俞繁俞別,俞遠俞忘。《2》厥后賜姓受封。以官為氏夫。《3》官氏乃唐叔之后則晉公只苗裔無疑矣!幸而天未滅晉必將有后.《4》至宋明兩朝有鑒謙(官鑒)廉(官廉)二公出焉。書院佐役石鼓之芳聲蕕存景州勘田訪民之德政尚在。此非徒為炳炳朗朗故意侈談者抑史臣珥筆而書班班可考也於戲繼往者已遠,開來者未興。此際之纂修實屬創建。若我輩不為而矣后人為之。誠恐后人而復矣后人也不亦良可悲乎! 這是來源于湖南岳陽,臨湘。及湖北赤壁,洪湖等地方的官氏來源!對現在部分人以官姓來源上官一說是不太正確的。據網上所說的官姓來源就有四種1、據《姓源》所載,周大夫劉定公夏為官師(官吏之長),其后以官為氏。2、據《姓苑》、《左傳》所載,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姓。3、由關姓改姓而來。據一九七六年臺東所修《官氏族譜》所載,解良(今山西運城)人關膺,于黃巢起義時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改姓官。4、出自他族。新疆錫伯族官加(關佳)氏漢姓為官;今滿、仫佬、彝等民族均有此姓。?還有上面的一種總共五種,姓氏在歷史上是經過許多原因而造成的。特別是改姓運動。在唐朝有許多人為了隨大流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與皇帝同姓與名人同姓/還一個就是賜姓這個姓氏是最多的,皇帝收復一少數民族地為了以后和平等賜姓一部分人。還有那些立功的大臣。皇帝一高興也給你弄個賜姓受封!所以說現在的姓氏你要說他來源單一很純正那是不可能的。就拿人是數和家族的發展你就可以看出一姓氏的純正性是怎么樣的。像現在百家姓中的張,王,李,劉等姓氏中你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姓氏來源都是不相同的。比如李姓是嬴(ying)姓顓(zhuan)頊(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 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 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 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 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 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在說一下王姓: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瑯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瑯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于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后,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后,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于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后,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組成,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后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九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還有劉姓:劉字的本義——戰斧 在現代漢語里,“劉”字除了用來當作姓氏外,在古代漢語中,“劉”字有著極其豐富而神奇的含義。根據《辭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辭典》等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漢語文字辭書的統計,“劉”字在古代有多達11種的不同字義和解釋。 在如此眾多的字義中,哪一個才是“劉”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呢?當初人們采用“劉”字作為血緣和姓氏的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種字義呢?姓氏學家也認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來源于原始部落民族的圖騰崇拜。因此,用作姓氏的漢字,它作為姓氏的意義就是該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義,也往往就是指稱某種具體的事物、實物。從上面羅列的“劉”字的11種字義看,只有“斧鉞”這種解釋有可能是“劉”字的本義,也就是劉姓的初始的含義。根據語源學的規律,我們可以推出,劉字的本義與刀和金屬有關。可見,“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是指稱一種戰斧。 劉姓起源有四: 1、出自祁姓,是堯的后裔。相傳堯是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袖,名放勛,賢達善良,后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后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到了公元前30世紀,中國進入了傳說時代。那時,僅在黃河中游和汾水下游地域,就有10000多個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有三個較大的部落:一是神農部落,其首領是姜榆罔;二是九黎部落,其首領是蚩尤;三是有熊部落,其首領是姬軒轅。這三個強大的部落相互征伐,驚心動魄,最后姬軒轅以其智慧和能力,征服了其他兩個部落,特別是打擊了強悍善戰的蚩尤之后,使有熊部落的首領姬軒轅名震四方,其余各部落都紛紛歸順了軒轅氏。 軒轅氏起源于陜甘之交的黃土高原,居于黃土中央地帶,故又稱為黃部落,尊稱首領為帝,所以姬軒轅就成為黃帝。可以說,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黃帝王朝。我們把黃帝當做自己大民族的始祖,主要有三個理由:一是黃帝使中國實現了相對的統一;二是黃帝時代創造了房屋、井田、衣服、車船、兵器等物質文明;三是黃帝王朝創造了兵法、音樂、歌舞等精神文明。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在這100年中,社會上沒有盜賊,沒有斗毆,風調雨順,人和物豐。在黃帝152歲的時候,他出巡來到陜西黃土高原的南邊一個名叫橋山的地方時,忽然間從天上降下一條黃龍。黃帝見天龍降臨,如同應邀一般,就帶上他的隨從和家眷等70余人騎上龍背,準備升天。許多臣民們則哭著拉著黃帝的衣服和鞋帽求他不要走。就在這一瞬間,黃龍騰空了,臣民們把黃帝的鞋帽和衣袖扯下來了,黃帝終于升天了。于是人們便把黃帝的衣冠葬在了橋山,建起一個很大的衣冠冢,這便形成了至今仍然受到歷代華人前來祭拜的黃帝陵,并在橋山腳下建有軒轅廟,廟額上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大匾,廟苑內有棵巨柏,稱作“軒轅柏”。這個地方,如今名叫黃陵縣。自公元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清明節都由國家主持祭拜黃帝陵。 黃帝升天以后,他的神祗形象,在他的后裔身上消失了,雖然歷代首領都堅持稱帝,但這“帝”的含義再不是神祗,而是君主。 公元前23世紀,黃帝的子孫中出了個名叫伊放勛的人,是祁姓唐部落的首領,后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五帝”中的第四帝。開始,伊放勛受封于河北省唐縣,20歲便登上帝位,后遷移到山東的陶、唐地區,號為陶唐氏,稱堯帝。在黃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堯帝有許多創建和發明,他首先鼓勵人們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還組織專人測定日月的位置,制定了太陽歷法,計算出一年365天,創立了閏月制度。這時期,國家已出現雛形。堯帝最大的長處是選賢任能。他在老年的時候,沒把帝位傳給他的九個兒子,而是傳給了有賢能的女婿姚重華。 姚重華原是虞部落的首領,堯帝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同時嫁給了他。匆匕重華接任堯帝職位,稱號為舜帝,即中國歷史上“五帝”中的第五帝。舜帝在位期間有兩大建樹:第一是改組政府,設立了九個部門的最高領導人。即: ① 司空(工程部) ② 后稷(農業部) ③ 司徒(內政部) ④ 士 (司法部) ⑤ 共工(建筑部) ⑥ 虞官(林業部) ⑦ 秩宗(祭祀部) ⑧ 樂 (音樂部) ⑨ 納言(秘書部) 第二是啟用水利專家姒文命治理水土,大興水利。在計劃治理的9條江河中,首先治理了發源于祁連山的弱水。經過3Z年的艱辛運作,姒文命治水功勛卓著,威望極高。于是在公元前2205年,舜帝將帝位傳讓給了姒文命。姒文命建立夏王朝,稱號禹帝。禹帝把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為九州: ① 冀州(河北、山西平原) ② 袞州(黃河下游,今山東) ③ 青州(山東半島) ④ 徐州(淮河平原) ⑤ 豫州(中原地區) ⑥ 雍州(關中和隴西) ⑦ 梁州(秦嶺以南、四川盆地) ⑧ 揚州(長江下游) ⑨ 荊州(長江中游) 這是中國行政區劃正式稱州的開始九個州的名稱至今仍在沿用。 堯、舜、禹一脈相承。當年堯過世之后,舜把堯的小兒子源明封于劉邑,建立劉國(今河北唐縣),久而久之,堯帝的小兒子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國號“劉”為姓。 ★★★受姓始祖 有關于其受姓始祖說法不一。堯帝共生有10個兒子和2個女兒。其中10個兒子分別是:監明、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種說法認為,當年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堯帝的長子監明。 第二種說法認為,當年受封于劉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監明,而是他的兒子劉式。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漢代流行的緯書《尚書中候》。該書記載:“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式)封于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當年受封于劉邑的是堯帝的第九個。兒子源明。 第四種說法:劉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堯帝的長子丹朱。 第五種說法認為:祁姓劉氏的開姓始祖不是堯帝的兒子或者孫子,而是數百年后的堯帝裔孫——夏朝的劉累。此說在劉姓源流史上,也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第六種說法也可以叫做綜合說。這種說法認為,劉姓的受姓初祖是堯帝的兒子源明,并且強調說源明與丹朱、監明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名稱。 劉累與御龍氏 歷史上正式見載于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劉累。關于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于《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 據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就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生的圣嬰取名叫做“劉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譜》上還有這種記載,說是劉累生下來時,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留姓也公開推劉累為留氏肇姓大始祖。 劉累所出生的劉氏族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劉斧、善于使用斧鉞的部族。劉斧是當時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于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又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于龍”。可以說,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龍來了。 龍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龍的專門本領。作為遠古時期最優秀的狩獵部族,劉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有“劉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即劉姓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 原來,“劉”是一柄巨斧,喻含著征服和殺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一種繩索,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一手執劉,一手執繩,要去征服、馴服龍的意思。這就是神的旨意,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謎底。
作者:221.218.40.* 回復:2 發表時間:2008-09-21 12:17:08
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一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這個部族屬于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酸川(今山東定陶)一帶。這個氏族自從帝舜時期就以擅長馴服、飼養龍而聞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龍的專門提供者。 劉累因生下來時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豢龍氏族那里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宮中負責養龍。 這時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沉醉于信奉鬼神方術。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約公元前1877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到一對雌雄雙龍。孔甲準備用這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但他自己卻不會飼養。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長馴養龍的豢龍氏人,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便毛遂自薦,主動請求承擔4龍的馴養工作。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為欣賞,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最初,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于是頒布命令,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并賜給劉累“御龍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龍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顓頊之孫大彭氏所居之地—一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后來給夏帝孔甲喂養了四條龍 (很可能是蟒蛇之類的動物),被孔甲賜為“御龍氏”。 因為劉累養龍技藝不精,沒過多久死了一條,他怕孔甲怪罪,就靈機一動,把死龍做成了美餐,獻給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歡,重重獎賞了他。未曾想,數日后孔甲讓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劉累怕再難蒙混過關,于是攜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魯山躲了起來。從此,劉累世代定居此地,成為中原劉姓最早、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祁姓劉氏的來源。而今在河南魯山地區仍有“堯山”、“堯祠”、“大龍山”、“豢龍城”等地名,在魯山故城南有劉累墓,在偃師縣南有劉累城,還有劉聚、劉亭、劉水、劉澗等地名。其中的“劉聚”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的劉莊。 2、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劉邑(今河南偃師南),因以為氏。姬姓劉氏和劉子國均產生于春秋中期,源出于周頃王,其肇姓開基始祖并不是周初的王季子,而是周頃王的兒子姬季子。 姬姓劉氏和劉子國的開基始祖姬季子,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頃王的兒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稱王季子。這位王季子曾任周王朝的卿士,大約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賜封于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劉子國。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國名為氏,稱劉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謚為“康”,史書因此又稱他為劉康公。原來,當公元前11世紀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劉邑一帶的古老的劉氏族并未立即滅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權,演變為姬姓周王朝統治下的臣民。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鄭,建立鄭國。此后,鄭國日益擴張,迅速發展成為中原大國。估計祁姓劉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此時才被鄭國吞并。劉人世代居住的劉地,此時已變成鄭國統治下的一個小邑,劉氏成員則變成了鄭國統治下的普通百姓。 公元前712年,東遷洛陽的周平王為了擴張地盤,從鄭國手中奪取了劉邑等4處地方,使之變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內的城邑。這便是《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的“王取鄔、劉、茂、邗”事件。再過了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將劉邑封給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劉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作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時期姬姓劉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顯赫,宗族長期興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權傾一時的人物。 史書載稱,劉氏家族除了要統轄自己的劉子國事務外,還長期擔任東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職,負責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禮儀。如公元前599年,劉康公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魯國為王室求親。回來后,劉康公還借分析魯國情況之機,向周王作了一番關于儉存奢亡的精彩論述,詳載于《國語·周語》中。 春秋時期,姬姓劉氏又與晉國的范氏世代結為婚姻。如始祖劉康公就娶范氏為妻,生子劉夏。范氏是祁姓劉氏的后裔。姬、祁兩支劉氏家族在春秋時期聯為姻親,這也是劉姓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劉康公的兒子劉夏,又名官師,史稱劉子或者劉定公。劉定公早年也在周王室中擔任卿士之職,經常為周王出使各國。到周景王時(公元前544——前520年),劉夏以王族元勛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開始操縱東周朝政,成為當時地位顯赫、勢力強大的貴族。 劉定公生子劉摯,史稱劉獻公。劉獻公是周景王時期王室的又一實權人物。當時,周朝王室的朝政,實際上已經由以劉摯為首的姬姓劉氏家族控制操縱了。 公元前530年,劉獻公一手炮制了甘國的政變,殺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勢力為甘國君主。 公元前520年,劉氏家族又一手策劃了周朝王室的內亂:這一年,周景王病危,準備廢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寵愛的庶長子王子朝為王。景王的計劃遭到以劉獻公為首的王室大臣的強烈反對。周景王準備殺掉劉獻公,鏟除劉氏家族勢力。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周景王和劉獻公就相繼去世。 劉獻公沒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長子劉卷繼任劉子國國君,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劉文公。 劉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貧,也叫劉(分蟲)。他繼位襲爵后,很快積極地參加了周王室的內爭。當年六月,王子朝叛亂,率兵將劉卷等人趕出東周王都。劉卷先逃到揚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領地劉子國。接著,劉卷擁立太子姬猛為王(即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進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劉卷又擁立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勹亡)為新的周王,這就是周敬王,從此與王子朝展開了長達5年之久的周王室內部戰爭。 公元前516年,劉卷在晉國的幫助下,終于將王子朝打敗,擁立周敬王回到東周王城。從此,劉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壇,繼續控制周朝王室,成為當時天下最有勢力的家族。 公元前510年,劉文公在諸侯的幫助下,大興土木,修建成周城,將周敬王從王城遷到成周。這種勞民傷財之舉雖然為劉文公贏得了一時名聲,但也有人認為,他這樣做“其殃大矣”,并繼言“劉氏則子孫實有禍”(見《國語·周語》) 。 劉文公操縱周朝政治達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506年去世。 劉文公去世后,周天子為他舉行了國葬。 劉文公的兒子是劉桓公。劉桓公繼承劉子國君之后,同樣兼任東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劉桓公平定了王室內部尹氏的政變,將逃難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軍多次討伐亂黨,穩定了東周王朝的政權。 劉桓公之后,劉氏子孫仍在東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從前。直到周貞定王時期(公元前468——441年),劉氏家族大概是因為在王室內部斗爭中失敗,家族徹底衰落,其領地劉子國也被王室滅掉。至此,這支活躍于春秋時期,執掌周王室朝政長達100年之久的姬姓劉氏家族,就突然從歷史長河中消失不見了。 3、他族賜姓改姓劉 劉邦對項伯、婁敬思等人,以賜姓和加封來報答他們的忠義之恩。因此,賜姓是劉氏人口增加、支脈增多的另一重要條件。 賜項伯為劉姓,封射陽侯。公元前206年冬,攻破函谷關進駐長安以東新豐鴻門的項羽大軍,與早巳屯兵霸上的劉邦大軍夾霸水對壘互峙,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有生死之交,他主張項羽和劉邦和解,在鴻門軍帳中舉行會談。項羽采納了項伯的意見,便約請劉邦來鴻門赴宴會談。第二天清早,劉邦在張良、樊噲的陪同下來到鴻門,見到項羽后立即裝出謝罪的樣子,語意城懇,項羽信以為真,隨令擺宴款待。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要當機立斷,趁機殺掉劉邦。項羽明白范增的意思,但就是按兵不動。范增急了,便離席急召項莊前來舞劍助興,以借機殺害劉邦。項伯看破了范增的意圖,也立即站起揮劍上前,和項莊共同舞劍,以保護劉邦,使得項莊無法下手。這次鴻門宴項伯救了劉邦一命。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之后,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為射陽侯。同時還封了三位項氏族人:桃侯項襄(封地在山東汶上縣),平皋侯項它(封地在河南溫縣)、玄武侯項(名無查,封地也不詳)。對這三位項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賜姓為劉氏。 賜婁敬為劉姓,封關內侯。婁敬,齊國人,公元前202年5月,被征發到隴西戍守。路過洛陽時,看到這里正大興土木修建樓舍,大搞建設。經打聽知道劉邦稱帝要在此建都,他認為以此為都實大不妥。便找到一位同鄉名叫虞將軍的朝官,請他引薦拜見劉邦。劉邦接見了婁敬,認真聽了他對建都的意見后,并又征求眾臣的意見。眾臣中惟獨張良同意婁敬見解,并力勸劉邦移都長安。于是,劉邦決定遷都長安。劉邦不僅采納了婁敬遷都長安的意見,還把他留在身邊做了高官,又封他為關內侯,同時賜姓劉。 4、少數民族賜姓改姓劉 匈奴劉氏 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按照匈奴貴族從母姓的習俗,冒頓子孫皆姓劉。 公元前200年劉邦不顧婁敬勸阻,親自掛帥北伐匈奴,結果失敗。這使他認識到漢皇朝剛剛建立,目前還難以戰勝匈奴的入侵。于是他向婁敬討教,婁敬建議采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并提出具體建議,把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還要嫁禮豐厚,以滿足匈奴的欲望。可是呂后不同意,因為她和劉邦只生了這么一個女兒。于是,劉邦決定用宮中宗室女子充當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并派婁敬前去和親。公元前197年,漢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遠嫁匈奴單于,“和親”成功。由此,這位劉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有相當一部分隨母姓劉氏,發展成為第一個少數民族中的劉姓支脈。直到500年以后,匈奴族人前趙光文帝劉淵還承認自己是漢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孫。 鮮卑族劉氏。北魏孝文帝自大同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蒙古族劉氏。元代蒙古族中就有劉姓出現。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后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贊賞,并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滿族劉氏。現在,滿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東北三省,其中劉姓人口較多。元代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后裔中有位劉國杰,英勇善戰,成為湖廣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寧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寧和劉,寧為寧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寧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為劉。后來到清王朝時期,滿族人貫通劉姓者甚多,已成為該民族的一個大姓。 回族劉氏。中國回族形成于唐宋時期,人口有近900萬,分布于全國各地,集中在寧夏自治區。回族的先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們在唐宋時期多有人到中國經商,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國定居,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婚姻家庭中,有漢族劉姓貫通其中。到了明代,朱元璋實行強制性的漢化政策,這就使回民族的姓氏迅速漢化,劉姓自當其中。 朝鮮族劉氏。朝鮮族人口近百萬,居住在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的鮮族人有80萬,其中劉姓人口數量位居30左右。據了解,在韓國有200多個姓氏,其中劉姓人數排在第三十四位。 京族劉氏。京族原稱為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占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 傣族、景頗族劉氏。這兩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滕沖地區,劉姓人口也較多,大多數是漢族劉姓演化而來。明初,朝廷派部隊到滕沖屯田戎邊,許多內地劉姓將士來到此地,其中一部分人則定居下來,成家立業,繁衍生息。由于這些劉姓人與傣族、景頗族人通婚,其后代隨父姓者都為劉氏。據該地區所收集的劉氏族譜中,發現有七支為傣族和景頗族劉氏家族。如南京籍的劉恩義家族,四川籍的劉萬祥家族等。 其實百家姓中還有許多像這樣的例子,現在不管你是大族還是小族只要知道這個姓氏的來源地別人都會說我們也是來自那里。不會說我是改姓,是賜姓!因為那樣回叫人很看不起。有很多家譜為了不忘祖它們通常會大膽的寫出自己的真正來源。比如說你現在是姓章原來不姓這個是姓張是因為什么原因。。。。。。。在改成這樣的。。!但是有好多家族為了名譽為了地位他們不會在家譜上寫這些也同樣不會告訴自己的后人這些。就拿我們的官姓來說都說來自上官而改單官。還舉出很多的例子一一說明的怎么從上官改官的。一看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從廣州的官姓和我們的官姓來比較就可以看出很多不正確的地方。如我們都是出自東陽堂,而我們的家譜上開頭就說我們:維我官氏系出東陽,東陽姬姓也!但是他們廣州地區的則只指堂號為“東陽”而根本就沒有說自己來源東陽廣東深圳市《龍崗官新合村族譜》記載:“我官氏這族系出自楚懷王,有子諱子蘭,封為上官邑大夫,子孫遂以上官為姓,以天水為郡。出自羋姓。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后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不提別的就姬姓和羋姓二姓一說也是根本合不上的。上面家譜中寫的來源:官氏乃唐叔之后則晉公只苗裔無疑矣而上官的寫的是: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后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二姓的來源也是天遠之邊一個是晉的后裔一個楚的后裔。根本就是牛頭不對馬嘴。而且上官多以天水為自己的堂號。東陽一說來自他們還是從廣州官姓傳出。 如果真的是說先天水后東陽一說的話,我就想問一下上官你們世代以天水為郡那是什么時候改成以東陽為郡了呢。請問一下你們的祖先是那代在東陽繁衍呢!造成這樣的原因據我分析應該為官姓的郡望確為東陽。為什么造成又是東陽堂又是上官的后人。可能原因有二:《1》歷代姓官知道官姓的發源地為東陽,以為官和上官就是出自一姓!《2》因為自己的家譜記載不明只知道郡望后和他族官姓合族,造成現在家譜上的資料完全扭曲。?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這怎么可能!家譜上的事情能是亂來嗎!聽我慢慢講來,因為歷史和個人的原因家族上的搬遷那是為所當然的。每個家族他要發展要繁衍只有搬遷到各地方才能行。搬遷到近的還可以同原族聯系遠的根本就是沒有辦法。家譜一般在個家族中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在修家譜中把自己家族搬遷出去的分支找到共修家譜。但是在哪些年代因為各項都不發達找宗源修家譜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近的還可以找,到遠的有點搬遷過幾次家譜中也沒有記載也不知道他們的搬遷地方。可想而知修家譜也不是很完美的。像他們搬遷出去的沒有辦法與總源聯系(像赤壁的官姓歷代的搬遷人員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后來根本就沒有回來尋過他們的總源)。他們也只好自立門戶或與當地的同姓合族。也造成了現在好多地方的同姓看字輩怎么也對不上。合族也是一樣那里他們還管你是怎么的來源只要知道你是同姓就可以。因為你與他們合族只是出“丁”錢承認是他們的祖先后裔而且還可以壯大他們的族系。別人為什么不答應呢!在舊社會里你是從外面搬遷來的又沒有家族幫忙是很難在外地立足生存的。合族也是他們唯一最好的辦法。也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我們現在家譜所記載的來源和支系準確性是很低的。?其實說了這么多也不是鼓吹大家去改姓去查姓!大家要用一個平坦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如果你有盡力和能力去查一下自己的家族歷史和族系來源既可。不必要的去弄我的祖先是什么的后代我要和他同姓。那樣做大可不必要!不管你的祖宗姓官還姓上官。可是我們今天都姓官!百家姓上的姓氏不是一夜而成的,他們的姓氏也是因為種種的原因而成。“官”畢竟也不是個新的姓氏。我們大家有閑心天天為這打“口水仗”我想我們還不如好好的發揚它。我想這些也不是我們的祖先想看到的一幕。這些事情我們的先人在封建社會里經歷了幾千年幾百年他們都默認了難道我們還有比他們更高之處嗎?!!一個姓氏興旺還是在于團結而不是分解!
作者:221.218.40.* 發表時間:2008-09-21 12:17:20
我們現在家譜所記載的來源和支系準確性是很低的。我居住周圍環境很小有姓官的,聽到官與上官這個說法,我更湖涂了,解析不了、難以解決準確無誤嗎?
作者:官國雄 發表時間:2009-09-11 01:46:2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