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61389次
2人
2個
13個
53人
4部
“勒”姓的真正來歷??? 據有關資料記載,古代遺跡考證,勒氏家譜的仔細查閱和部分民間傳說;“勒”姓氏出自西漢,悼惠文王劉肥,高祖長庚男,孝惠帝之兄;高祖六年立劉肥為齊王,“食七十城,都臨淄。”劉肥有七個兒子:劉罷軍、劉將閭、劉志、劉辟光、劉賢、劉印、劉雄渠,孝文帝四年,“皆封列侯”,劉辟光被封為勒侯。唐司馬貞曰:“勒者,縣名也,漢書作(木)字旁寫個(力)子,屬平原郡,孝文帝十六年復以所封。”后來皇上賜封為勒姓。漢代名士勒超,隨其老師馬融游學于江南,在永修縣城涂家埠東南五里處,建立了書院,并命名為馬融書院(遺址在現在的下泥勒家附近),所以歷陽勒氏又叫馬融勒,歷陽,在秦朝屬縣名,叫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初屬淮南國;歷陽湖在和州之南,山東武定府,周為齊北境,明朝改為武定州。所以,勒姓始于漢朝,世代居住山東;到唐朝分居湖北荊州,唐末宋初遷居到江西饒州浮梁縣,發源于歷陽縣。勒尊:漢朝印數;勒滿:晉朝的騎督;唐朝的勒思濟,武則天時期,仕途顯達,李白曾贈詩一首:“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猶茂盤,龍虎秘光彩;特生勒將軍,神力百夫倍。”勒思濟:歷陽人,為將軍;勒思恭:明朝的紀狄道;勒志敏:登仕后,籍歷著政績;山東曹縣勒璽;字荊玉,乙丑年中進士,任主事。????????? 唐末宋初遷居到江西饒州浮梁縣的勒養,生有三個兒子:勒詢、勒表、勒捷;勒詢、勒表分居他鄉,著落無從考證,只有勒捷生有獨子——勒天然,勒天然生獨子——勒慶恩,勒慶恩生有二子——勒子攸、勒子俊,勒子攸生有五個兒子,勒子俊生有四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勒太興的兒子是湖廣參政,開始組織修第一屆家譜,同時以勒養為始祖,到現在我輩(系字輩)三十三代(勒子攸的子孫,屬東位祖);勒慶恩曾是洪州刺史,退隱后尋得先人故址——馬融書院,為了重新恢復故址,于是,留居故地,并取名長興,所以,歷陽勒氏又叫馬融勒氏、長興勒氏。直至今天。?????????????? 至今到我輩已有三十三代,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郊新祺周一帶,在清代曾出過很多名人,有南京府臺勒少重,民國期間出過倆位大律師,叫勒重孫和勒抵虎.以前叫馬隆勒第,上任南昌市工商局局長勒世振就是我家堂叔,還有廬山療養院以前的院長勒世禎,海南軍區當軍長的勒運軍等等, 具體情況見勒氏家譜.江西詩詞協會會員勒系福走遍大江南北,沒有遇到異地勒姓,希望有知情者請電話系;0791-3067767. 或來信,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郊新祺周薔薇村美里勒家.本人將感激萬分.
作者:勒福民 回復:1 發表時間:2008-09-22 15:31:44
? 勒氏宗譜中寫到:“所以歷陽勒氏又叫馬融勒,歷陽,在秦朝屬縣名,叫歷陽縣,屬九江郡;漢初屬淮南國;歷陽湖在和州之南,山東武定府,周為齊北境,明朝改為武定州。所以,勒姓始于漢朝,世代居住山東;到唐朝分居湖北荊州,唐末宋初遷居到江西饒州浮梁縣,發源于歷陽縣”。從此文中看出,將勒姓發源地“歷陽”歸于山東,可能有誤。理由如下:? 1、歷陽不在山東,應該在安徽省和縣。據安徽和縣《和縣文史資料》第七輯,和縣古稱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歷水,現在為長江一支流)。這一依據來自《尚書》、《禹貢》、《通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等史料記載。歷陽周朝屬揚州之邑,春秋屬吳,吳亡入越,越亡入楚。戰國楚東侵至泗上,遂屬楚。秦贏政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諸侯統一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滅楚置歷陽縣,屬九江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九江郡分十五縣:壽春、逡遒、成德、柘皋、陰陵、歷陽、當涂、鐘離、合肥、東城、博鄉、曲陽、建陽、全椒、阜陵,郡治在壽春。”東漢分十三州部、歷陽為揚州刺史部的治所,下轄六郡(包括今江蘇南部、安徽大部、江西、浙江、福建全部)。直到北齊天保六年(555),北齊南梁在歷陽議和,故改歷陽為和州。據劉禹錫《和州刺史廳壁記》載:“北齊圖霸功、擁貞陽侯蕭淵明,以與王僧辨來會于茲地,二國協和,更名和州”。當時和州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其中歷陽縣轄39個鄉和西梁山鎮,宋沿唐制。辛亥革命后,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從此,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的精神,就融入和州古代、近代、現代文化中去了。現如今,和縣是安徽一縣名,歷陽這一古名還仍在使用,現為縣城所在鎮,即:歷陽鎮。? 2、勒姓譜中還寫到:“唐朝的勒思濟,武則天時期,仕途顯達,李白曾贈詩一首:“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猶茂盤,龍虎秘光彩;特生勒將軍,神力百夫倍。”勒思濟:歷陽人,為將軍”。這首詩是李白寫的,詩名為“歷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網上能搜索到),全文為:“太古歷陽郡,化為洪川在。江山猶郁盤,龍虎秘光彩。蓄泄數千載,風云何霮()。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詩的原序:歷陽壯士勤將軍,神力出于百夫。則天太后召見,奇之,授游擊將軍,賜錦袍玉帶,朝野榮之,后拜橫南將軍。大臣慕義結十友,即燕公張說館陶公郭元振為首,余壯之,遂為詩。勒氏宗譜中將勤思齊寫為勒思濟,兩姓筆誤差于此,可記錄的歷史事件應是同一個人。根據現如今“和縣志”記載,勤思齊,唐高宗乾封年間(約公元666年)生于歷陽(今和縣)雞籠山麓,卒年不詳。自幼從寺廟僧道老人習經文練武藝,且膂力過人,名聞一方。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女皇武則天招考文武人才,勤思齊經舉薦進京參加武舉殿試,獲女皇賞識,拜為橫南將軍。后終老故里,隱居雞籠山。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路經雞籠山,曾拜謁勤將軍故宅,并寫下《歷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一詩。(注:來源于和縣網站http://www.hx.gov.cn/include/web_view.php?ty=615&id=3489)? 勤思齊隱居的雞籠山古名為歷陽山,后改為雞籠山,現為佛教場地,山上還保留有勤思齊的墓碑,和縣還將勤思齊列為和州歷史名人之一,排首位。? 3、和縣勤姓于2009年5月1日到湖南省瀏陽市尋根問祖,經查瀏陽勤姓300多年前保存還好的老譜,湖南勤姓也是發源于和縣歷陽,他們的堂名為“歷陽堂”。譜中記載,湖南始祖“亮公”于唐朝開國初年來到湖北房州(現為房縣)任縣官,接待過唐中宗皇帝。因輔佐有功,中宗稱帝后欲封亮公為宰相,亮公考慮朝庭昏暗,辭官不做回湖南瀏陽一山中定居隱退。亮公晚年落葉歸根回到故鄉——和縣生活。湖南譜中還記載,每代有很多的勤姓人因戰亂向外遷移,遷移地點有:江西、江蘇、福建、浙江、臺灣等地,甚至還有的遷到越南。? 勤姓和勒姓,目前在全國確實是一個很稀少的姓氏,據和縣上代祖輩口傳,天下勤姓是一家人,在古代(可能是唐朝時期)和縣的勤姓人,可能家族不和,一部分勤姓人改姓外遷到江南定居,并說你姓你的勤,我姓我的勤。我猜想,外遷的勤姓可能改為勒姓,從字型上看還能看出“勒”與“勤”相似,保留祖輩的血脈。? 以上,是我查閱歷史資料寫的一些材料,確定“勒姓”和“勤姓”是否是同一個姓氏、是否符合真正的歷史史實,還要同江西勒姓人繼續商討。? 希望,看到此帖的勒姓、勤姓人,保持聯系,共同完成認祖歸根這一件大事。我的聯系方式:13966370800QQ:264107816郵箱:ahhxqzg@126.com
作者:勤禎耿 發表時間:2009-08-23 09:25:4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