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261846次
3人
4個
76個
7519人
125部
? 連云港市的南大門———南城古鎮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巍巍石頭城,圍著東西鳳凰山和兩個鳳凰湖及大片豐腴的田園。考古發現,這里上古時是東夷部落的發祥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優勢,使南城擁有過長期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歷史。然而,從清代起,隨著往昔“天時、地利”等有利條件逐漸消失,又無因勢利導的開發措施,致使千年古鎮逐漸蕭條冷落,發展步伐相對滯后。 十多年前,國家建設部組織專家、學者到連云港規劃風景區時,提出重振南城古鎮雄風的建議。2004年市里啟動了開發“鳳凰新城”規劃,2005年9月,我市與中建國際發展公司簽定了“鳳凰新城”綜合開發協議。合作雙方達成共識:鳳凰新城的建設要同時加大規劃區內古跡文化內涵的挖掘,將文化保護與新城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連云港市又一個亮點。 一 南城位于南云臺山脈西南端,處于新浦、海州、灌云三區縣的接合部,寧連高速、連徐高速、連灌大道穿鎮而過,鎮南的婦聯河接燒香河直通大海,市行政中心近在咫尺,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祖先就在這里生活,留下許多伏羲、女媧、少昊的美麗傳說。南城,夏為徐州之城,周屬兗州,春秋為魯附屬國———郯子國,后屬吳國、越國、楚國,秦屬朐縣,西漢屬東海郡。《漢書·昭帝記》載:“昭帝三年冬月,鳳凰集東海,遣使者祠其處”。皇帝頒詔書建鳳凰祠,這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鳳凰城名稱從此誕生,距今已有近2100年歷史。古代先民把鳳凰當成“吉祥富貴”的象征,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地”,南城隨之成為“風水寶地”名揚四海。 云臺山古稱郁州,坐落在海中,是傳說中的海上的靈山仙島。南城東山、西山如同振翅飛翔的鳳凰,與隔海相對的孔望山之間,古代曾有一道狹長的海峽———恬風渡。成群結隊的商船、漁船、運鹽船在這里集散,可以直接入海,也可通過揚州進入長江,是古代溝通河海的黃金水道。 南城既是東方門戶之一,又是從南朝泰始七年到南宋景定二年近800年間縣(郡、州)治所在地,是海屬地區著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員、物資集散中心和軍事重鎮。歷經幾十個朝代的商貿風云和鐵血狼煙,直到孫中山起草《建國方略》時,南城依然貿易頻仍,“水陸交湊,揚郁路沖”。港口的巨額吞吐量,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吸引來國內許多政治家、商旅大賈、文人,以及有道行的道士、僧尼。他們有的在這里著書立說、設壇講學,有的設道場、建寺廟,弘揚“善、忍、仁、孝”和“忠、義、禮、智、信”等理念,陶冶原住民的心靈,形成了特有的風俗民情,積淀了濃厚的地方文化,同時也培養、造就了大批文人名士、賢達俊杰。 南朝泰始七年,因海水上浸,東海縣治所從南云臺山北的新縣(今朝陽鎮)遷到南城,刺史劉善明“壘石八、九尺高”筑鳳凰城;唐貞觀十三年,丞相魏征曾為南城的南門題寫“寧海門”三個大字;南宋丞相賈似道,為抗擊金兵,把隋唐建的城墻連接加固,城周達十三公里;南宋端平二年至景定二年,海州治所遷到鳳凰城,俗稱“東海州”;明永樂年間,淮安指揮僉事周德卒又把原城墻加高二尺五寸;清順治年間,兵部尚書蘇納海以“海禁不佳”為借口,強行把東南沿海諸島(包括云臺山)居民遷入內地,名曰“裁海”,從此鳳凰城荒蕪凋零。直至1678年,由于東海縣16位名士聯合上書朝廷,據理力爭,才實現“復海”,離散居民紛紛返回家園,但南城雄風不再;清咸豐年間,古城進行大規模復修,海州牧黃金韻題“古鳳凰城”四個大字,至今仍保存完好;1958年,鳳凰城被拆毀,僅南門留存;2006年市文管會投資修復城門,成為南城的地標。 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從蘇北入海,帶來大量泥沙,使云臺山周圍逐步滄海變桑田,恬風渡海峽淤塞,這一不可抗力量造成了南城水陸要沖、黃金口岸地位不復存在。 解放近60年來,南城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1983年南城從灌云縣劃入市區,同年新成立了南城區治所。2004年,市里啟動“鳳凰新城”開發建設規劃,使千年古鎮迎來了重振雄風的機遇。 二 《說文解字》曰:“鳳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暮宿鳳穴,見則天下太平”。有專家推論,這里的“君子之國”、“鳳穴”,指的就是東海之濱,就是南城。從公元471年這里成為東海縣治所到公元1261年治所遷海州的近800年間,南城一直保持繁榮昌盛景象,民間流傳的“穿海州,吃板浦,新縣出文人,南城出財主”的俗語概括了海屬四個古鎮的特色,表現了南城的富庶。 古時候,南城以農、林、漁三業為主,居民勤勞樸實,尤善精打細算和修身齊家。住地的九姓三大家和睦相處,社會安定和諧,民風傳統淳樸。因長期聚居及門閥聯姻的關系,江、楊、武三大姓互為表兄弟關系,并在社會分工方面各顯所長,“武家錢,江家嘴,楊家跑跑腿”。遇有大事小事,武家主動出錢,江家出謀劃策動筆桿子,楊家善于跑腿協調溝通關系。方方面面都有能人,從而保持地方長期安定,人民享受“土財主”似的小康生活。 古時南城人自然而然出現了社會分工,一些家大業大者與時俱進地經營商貿、運輸,開設商鋪、錢莊;百姓有的種糧種菜、養花養鳥,有的撈魚摸蝦,供城里人消費;有一技之長者家里開辦“前店后坊”,經營小本生意或手工作坊。人人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家家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戶戶重視孩子的教育,力求讓后代讀書成才。 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為充裕國庫,在全國設立四個海關(澳門、彰州、寧波、南城)。南城海關名江海關,由此可見當時南城在國家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后“江海關”遷至上海。 千百年來,南城出了許多在政治、軍事、外交、水利、教育等方面名垂史冊的人物。 在今南城有一條“匡衡街”和一口“匡衡井”,是地方人民為紀念匡衡命名的。匡衡是西漢元帝時山東蘭陵人,幼時流落到云臺山地區,今朝陽鎮劉巷村和南城古街都留下他“鑿壁偷光,勤奮讀書”的傳說。漢代做官,除門閥與戰功之外,還有“舉賢制”,經東海人舉薦,匡衡到朝廷任職,官至丞相,領安東侯,為皇帝出謀劃策,為百姓鞠躬盡瘁,成為萬古流芳的賢臣良相。 唐開元初年元暖任東海縣令,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兩次大規模修筑西南從南城北門外九嶺村,東北至新縣巨平山的半圓形攔海大堤,內蓄山水,外捍海潮,成為唐代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同時使南城成了交通樞紐、黃金口岸。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東坡等文學大家從南城上岸,紛紛被“郁郁蒼梧海上山”的美景所傾倒,用他們如椽之筆,留下了許多千古華章。 據不完全統計,明清科舉考試年代,幾千人口的南城出進士一人、敕封武顯將軍一人、舉人二人、貢生三人、秀才十九人。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一方人民的驕傲。 元末王規為南城大儒鄉賢,任大理寺評事、山東布政司參議,清正廉潔,口碑極佳。他得知云臺山地區遭受海浸,農田被淹,夜不能寐,上書奏請朝廷,從南云臺東北的大島山到今南城鳳凰東山筑海堤50里,造福一方百姓;王憬,王規之孫,清初進士,在外任職,時刻不忘家鄉父老,得知海州官差的大批官馬要由百姓喂養,民苦不堪言。王憬了解實情后,上書為民請命,朝廷下令免除了這一不合理攤派,贏得萬民歡呼。 顧乾,自號“蒼梧野叟”,曾任安徽繁昌訓道、山東樂陵王府教授,一生愛好著文、作詩、修志,他的《云臺山志》、《云臺山三十六景詩》、《東海志》,是連云港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現南城東大街106號,有一處宅院,歷史上號稱侯府,這是清道光皇帝敕封建造的官第。侯府的主人武迎吉行武出身,從軍后愛國愛民,在海上與倭寇作戰,機智勇敢,屢立戰功,從東海營兵士逐級升為福山鎮總兵,鎮守長江口,使海上倭寇聞風喪膽。此后倭寇又在山東半島囂張,武迎吉奉調任登州總兵,敕封武顯將軍正二品,統管山東水師,兼任登州(今煙臺)侯。他與軍民同仇敵愾,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深得朝廷褒獎和人民愛戴,登州人為他建立了“生壽館”。 武同舉,清光緒年間舉人,任海州直隸州通判,署理糧運及農田水利事務。在任上為徹底解決海屬地區的水患問題,寫成中國水利史上第一部《吁興蘇北水利文》,為蘇北數千萬生靈請命。現在《連云港水利志》所用的古河道圖,有的就是使用武同舉繪的圖稿。與此同時,他應隴海鐵路督辦段之范邀請,勘察連云港附近海域,寫出數萬言《測繪海州港口導記》,打破了法國工程師企圖在技術上壟斷的用心,為隴海鐵路延伸到連云港及港口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1918年,武同舉出任江蘇省水利署主任,主管全省水利事業。他一生奉獻給世人的還有《江蘇水利全書》等十七部水利專著,至今仍對江蘇水利建設和抗旱防汛發揮重要的參考作用。 楊天全,南城人,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后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成為世界著名人物。1996年他從積蓄中拿出10萬美元,作為南城鎮學校獎學基金。他身在國外,心系家鄉,曾幾次回連云港,為振興家鄉經濟和教科文事業獻計獻策。 靈山秀水,物華天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城人才輩出,真如一只只鳳凰從南城出發,展翅高飛。 三 自從東海縣治所1261年從南城遷走,特別是清朝“裁海”到“復海”17年間(1661———1678),南城百姓經歷了流離失所、家園破敗之災,再加上黃河改道、奪泗侵淮、泥沙淤積,清康熙四十九年、五十年,恬風渡由滄海變為桑田。這些人為或自然因素,使南城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天時、地利”優勢不復存在。在晚清、民國、抗戰時期,南城飽經兵匪爭奪,戰爭摧殘,敵機轟炸,致使古鎮面目瘡痍、元氣大傷,昔日雄風不在。 古鳳凰城和北城墟溝,互為犄角,均為海屬地區的重鎮,“南城到北城,全憑水上行”,清代海州鹽運使謝元淮曾用“北城倚天馬,南城跨飛鳳”的詩句詠唱。如今“北城”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開發、大建設熱潮,其日新月異的面貌已引起國內外關注。開發“南城”,建設“鳳凰新城”,步伐也會緊緊跟上,將來一定會有開天辟地的嶄新局面。 南城古鎮、古街、古民居及古城門、古廟宇……有的有保存價值,有的需要移址復建,有的需要開發新建,有的需要忍痛割愛。立足開發建設,在開發建設中挖掘、體現千年古鎮歷史文化內涵,使未來的“鳳凰新城”重振雄風,成為港城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成為吸引中外游客和投資者的一張光彩奪目的名片。 按最新規劃方案,這里將要建設成新浦區的現代化“衛星城”,要在新浦東南部新區與南城接合部建設一座占地1050畝的大公園,在東鳳凰山及其西側建“綠色生態鄉村休閑度假區”,這些無疑是具有前瞻性,有利改變港城整體生態環境和把連云港建設成國家級園林城市、旅游城市的重要舉措。筆者想,這座大公園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使它既是綠園、花園、游樂園,更是濃縮了南城1500年歷史文化,展示古鎮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大觀園和露天博物館。 港城人民都期待“鳳凰新城”規劃緊隨東部新城之后,早日進入開發建設實質程序,形成“東西雙翼同展翅,一體三城共繁榮”的新局面。
作者:武宜友 回復:1 發表時間:2010-02-20 11:27:55
“南朝泰始七年,因海水上浸,東海縣治所從南云臺山北的新縣(今朝陽鎮)遷到南城”樓主此說不知有何依據?劉洪石《東海名郡》:東海,作為縣級名稱始于劉宋泰始七年(471)。《宋書·地理志》:“僑立青冀二州于贛榆,又立東海縣,屬東海郡。”初設東海縣的縣治在今云臺山的南城。北齊分廣饒置東海縣,隋仁壽元年(601)又改廣饒為東海縣,屬海州。
作者:222.45.109.* 發表時間:2010-04-28 21:15:0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