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593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山東省簡稱魯,地處黃河下游,黃海、渤海之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布政使司,轄六府,十五屬州,八十九縣。(《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人口與山西地區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積卻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戰亂及災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難之役”的兩次戰爭,靖難之役,山東軍民抵抗燕軍最為頑強,山東參政鐵弦數敗燕軍于山東境內,民眾也多自發抵抗燕軍,南軍李景隆在德州、濟南地區與燕軍反復拉鋸作戰,燕王勝后,對這些地區的民眾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造成山東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所以山東地區是移民的重點地區,往山東的移民洪武、永樂朝較多。在《明史》、《明實錄》記載的18次移民中,往山東地區的移民記載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兩次,永樂元年八月,永樂五年五月兩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譜、碑文及地方志記載永樂朝為多。主要遷往東昌府、濟南府、兗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據葉濤《移民?山東人?山東民俗》調查,在魯西南一帶,大約半數以上的村莊是明代建立的。 ? 《滕縣縣志資料》記載:滕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于1980年對全縣1801個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證,1983年11月東部山區8個公社劃出后,滕縣今存的1223個自然村地名檔案材料中,通過核計其立村年代為戰國以前的34個,漢代18個,隋代4上,唐代27個,宋代45個,元代45個,明代687個,清代365個,民國10個,建國后26個,無考據的4個。共1261條,其中明初立村較為集中,數量較歷代為多。以現存戶藏的425份族譜和碑文中,115份記載為明初遷入滕籍,225份明確記載為明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也有記載為平陽、臨汾的。按:明初平陽府治臨汾,轄洪洞,為同一地區)遷發來滕者,占明代遷滕立村的50%。今全縣22個鄉鎮,經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莊,最少的1村(黨山鄉),最多的25村(級索鎮),一般鄉鎮約為10個村莊左右。從今滕縣自然村1223條檔案中,有碑譜確證為山西洪洞籍的225條,滕縣民間廣傳為“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種說法雖不盡然,亦有它的來歷。以光緒三十三年《滕縣鄉土志?氏族》記載的滕縣門戶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黃、張、王、侯、楊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縣,黃氏族譜具體到喜鵲村,遷滕紀年系明初洪武間,即說明這一點,同時也說明洪洞遷民來滕后發展的大戶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可觀的。滕縣史志辦徐文潮同志對滕縣碑、譜記載洪洞遷民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其中級索鎮劉溝村《劉氏族譜》,沒有記載遷滕年代;永豐鄉《劉氏族譜》,明初遷;泉上村《劉氏族譜》,明朝遷;前趙莊《趙氏族譜》,洪武二年遷;彭莊《趙氏族譜》,洪武年遷;韓莊,韓氏族譜》,洪武年遷;后楊崗《楊氏族譜》,洪武年遷;北楊樓《楊氏族譜》,洪武年遷;道溝《徐氏族譜》,洪武年遷;王波《王氏家譜》,洪武二年遷;子崖《王氏家譜》洪武年遷;郝屯《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董莊《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千佛閣《王氏家譜》,洪武年間遷;羊二莊《滿氏家譜》,明初遷;前潘樓《牛王廟碑銘》,明初遷;時莊《泰山廟碑記》,洪武年間遷;翟莊《翟氏族譜》,洪武年間遷;西宗莊《宗氏族譜》,明朝遷;前楊崗《馬氏家譜》,洪武年間遷;牛集《牛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姚莊《周氏家譜》,洪武年間遷。望冢鄉小劉莊《劉氏族譜》,明初遷;邱村《邱氏族譜》,明初遷;馬村《馬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刁村《刁氏祖碑》,明初遷;西謝莊《謝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姜屯鎮劉樓《劉氏家譜》,洪武二年遷;侯顏莊《侯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孫村《孫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大彥《孫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解莊《解氏祖碑》,洪武年間遷;滿園《滿氏族譜》,明初遷;戚莊《戚氏族譜》,元初遷;西馬場《馬氏族譜》洪武二年遷。大塢鎮吳樓《吳氏族譜》,洪武年間遷;戰河《戰氏族譜》,洪武元年遷。西崗鎮東莊《王氏家譜》,清康熙年間遷;杜莊《杜氏族譜》,正統五年遷;兩河岔《滿氏祖墓表》,永樂年間遷;費莊《費氏家譜》,洪武年間遷;卓樓《卓氏墓表》,洪武年間遷。棗莊城區記載洪洞遷民的族譜統計:南石鄉南石村《田氏族譜》,洪武年間遷;高樓《高氏族譜》,洪武年間遷;西石溝《陳氏族譜》,洪武二年遷;石溝管《袁氏族譜》,洪武年間遷;陶管鎮石廟《石氏家譜》,洪武年間遷;袁莊《袁氏家譜》,永樂初遷;張范鄉湯莊《湯氏墓碑》明末遷;朱莊《朱氏族譜》,明代遷。興仁鄉西谷山《楊氏族譜》,洪武二年遷;東谷山《張氏族譜》,洪武年間遷。山東地區建村、家譜資料的調查統計,充分說明了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東地區所占的比重是較大的,分布是較廣的。 ? 據定陶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定陶縣有村莊1050個,其中有386個村莊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時由洪洞遷移來的,另18個是元清時期由洪洞縣遷來的,最多是明洪武時來陶241戶,當時移民每戶一般為一至三人,個別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測明朝時從洪洞縣移民來定陶縣約396戶計800余人。其情況如下:元朝末期14戶,明朝洪武時期241戶,其中洪武初年為130戶,明朝建文年間2戶,明朝永樂年間100戶,明朝洪熙年間1戶,明朝宣德年間4戶,明朝正統年間2戶,明朝景泰年間7戶,明朝成化年間11戶,明朝弘治年間3戶,明朝正德年間1戶,明朝嘉靖年間3戶,明朝萬歷年間9戶,明朝崇禎年間9戶,共有移民398戶,800余人。曹縣地名辦郝秀玉同志《明初晉民東遷與曹縣移民建村考》中說:“據地名普查資料統計,曹縣共有自然村2776個,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達1606個,占總數的57.9%;現行的31個鄉鎮駐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個,占鄉鎮總數的57%;資料同時表明,移民時期在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移民大多來自山西洪洞?!睋多i城縣地名志》統計:鄆城縣共有自然村1388個,其中明朝建村966個,有279個直接遷自山西洪洞縣。據潘永修先生調查:鄆城縣有楊氏、高氏、魏氏、侯氏、寧氏、徐氏、司氏、王氏、劉氏、郁氏、何氏、張氏家乘均記載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寫的非常具體,侯集李莊遷自洪洞縣雙龍街,賈樓遷自東門里,黃堆集的文橋集遷自洪洞縣雙獅子胡同,梳洗樓的牛莊遷自洪洞大椿樹胡同;有的把洪洞縣的村莊名字也帶來,如陳坡的康莊遷自洪洞縣北六里老康莊,張集的藺屯遷自洪洞縣藺村,侯集的秦集遷自洪洞縣城南秦家堡,蘇閣的楊莊遷自洪洞縣城北楊六莊,侯集的棗杭遷自洪洞縣棗園村。還有的提到洪洞縣的廣勝集、老關溝、魏石溝、舌關村、大柳莊、霍山、玄帝廟等。嘉祥縣地名辦公室調查,全縣70%的自然村均為明洪武、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的。民國版《重修莒志?氏族》載:洪洞馬氏,明洪武遷至弧山莊;洪洞縣潦洼村高氏,明洪武遷至石嶺子;洪洞縣孝義村郝氏,元末遷至城西粟園;洪洞縣萬氏,明初遷至萬象山;洪洞縣趙氏明初遷至山東益都縣,永樂間遷莒北門;洪洞縣趙氏,明洪武初遷至棋山鄉趙家莊子;洪洞縣徐氏,洪武二年遷至棋山鄉水溝;山西段氏,洪武初遷至棋山威服村;洪洞縣孫氏,遷至棋山鄉褚家坡;洪洞縣韓氏遷至棋山鄉長寧村;洪洞縣林氏,遷至棋山鄉大林茂;洪洞縣潦洼村高氏,洪武遷至招賢鄉高家橋;山西省祁縣,明遷至徙阿莊。這些姓氏除家譜傳說外其中孫氏1958年尚存有當時遷民執照,惜無保存下來。巨野縣扶集村讓德成函告其讓氏為洪洞移民。這些對山東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村莊戶數的抽樣調查統計,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東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風調查說:“在中國兩千多個縣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數山西洪洞了?!夷松綎|五蓮人氏。兒時,卻不知有五蓮而先知洪洞?!觊L后,我曾多次問父親老家究竟在哪里,父親總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老家就在洪洞縣的老槐樹下,是洪武年間遷來的。投鋤從軍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魯豫燕趙的機會。不論是在宋江的家鄉鄆城、墨子的故里騰州,還是在沂蒙大山皺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開封府,談及先祖何處,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還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說他們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瀏覽過不少魯北豫東農村的族譜、碑文、墓銘,大多記載其先祖是明初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說選刊》1999年第六期) ? 由以上地名辦調查及家乘資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魯西北一帶,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東的戰亂和黃河泛濫都在魯西北、魯西南地區,但經過明初的再遷移,就分布到山東的大部分地區了。據筆者對山東地區的家譜、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計,山東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92個縣(市):濟南、歷城、章丘、長清、青島、膠南、膠縣、即墨、淄博、棗莊、滕縣、德州、寧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縣、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孽興、惠民、濰坊、濰縣、諸城、郯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臺、牟平、文登、萊陽、棲霞掖縣、榮城、菜西、招遠、黃縣、臨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縣、莒南、費縣、泰安、萊芫、新汶、肥城、平陰、寧陽、東平、濟寧、兗州、魚臺、嘉祥、汶上、曲阜、鄒縣、菏澤、鄆城、巨野、單縣、曹縣、鄄城、梁山、定陶、東明、聊城、東阿、臨清、莘縣、金鄉、微山、陽谷、冠縣、高唐、鄒平、無棣、威海、蓬萊。
作者:刁承振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02-23 22:36:0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