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AI  

03-05

220451次

3人

6個

70個

704人

80部


站長: [申請站長] 管理員:   [申請管理員]
[主樓] 李自成與米脂艾氏的復仇

李自成與米脂艾氏的復仇諸事考

李自成牧羊借貸于米脂艾氏及其復仇諸事考






             作者 常福元
  
  李自成向米脂艾氏借貸諸事,與其起義不無關系,然而史載或語焉不詳,或虛實并見。限于條件,外地人對米脂地方官私著述、家譜、口碑史料不甚了解,以致出現(xiàn)認虛為實,將實誤解的現(xiàn)象。茲據(jù)史籍記載及所知情況,對有關問題考述如下。
  
  一、李自成曾為艾氏牧羊,艾是米脂著名大姓
  
  史載,李自成幼年時曾給姬氏牧羊,(1)也給艾氏牧過羊。李自成曾給艾氏牧羊,不僅《明史》有載,多種地方志、地方人士也有記載,還有民間口碑傳說。
  
  《明史?李自成傳》記載:他“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驛卒。”清光緒《米脂縣志》亦云:李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喪父,為酒傭……”(2)民國《米脂縣志》也有相同記載。(3)他曾給艾氏牧羊,還見于陜北人曹穎僧《延綏攬勝》:李自成父母亡后,“乞貸于邑艾氏,嘗為之牧羊”。按此說,他借貸與牧羊是同一主家。
  
  李自成牧羊不會在“幼時”,而應在少年和青年時,給姬氏牧羊在前,給艾氏牧羊在后。下面將證實李自成欠過艾應甲的債,也可能欠過其子艾萬年的債,艾應甲家在官莊,艾萬年分居東莊。《流寇長編》、《綏寇紀略》等書說,艾萬年與李自成“同里”;《荒書》說李自成曾“移家官莊”,可能李自成曾短期住過東莊、官莊,就在東莊或官莊給艾萬年家放過羊。首都師范大學謝承仁教授在所著《李自成新傳》中認為,李自成曾給艾家債主放過羊。復旦大學樊樹志教授在所著《崇禎傳》中說:“父親死后,家道中落,李自成不得不為同村財主艾萬年牧羊抵債,受盡屈辱。”筆者尚未找到李自成為艾萬年家牧羊的明確記載,但綜合多種相關史料和口碑傳說分析,這種說法應是可信的。   
  
  《明史》和《米脂縣志》說艾氏是“邑大姓”不誤。從明代至今,艾姓一直是米脂大姓。米脂艾氏有“老艾”、“小艾”之分。“老艾”原籍四川,一世祖到陜北做官,定居米脂。“小艾”一世祖賀旺,被官府所逼,于明天順年間由山西逃難到米脂,經(jīng)商賣砂鍋,后改賀入籍姓艾,為與米脂舊居艾氏區(qū)別,后代人稱“小艾家”,人丁旺于“老艾家”。明、清時,當?shù)貙γ字撬拇笮沼兴自捳f:“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占半街。”這四大姓現(xiàn)在仍是米脂人口最多的大姓,依次是高、艾、常、杜。;   
  
  艾姓人口無定河之西多于河東,從明朝開始西遷發(fā)展,至今河西幾縣艾氏居住的村莊有數(shù)十個。據(jù)子洲縣三川口鎮(zhèn)墕頭村(1944年前屬米脂)“小艾家”艾繩厚等老人講,米脂西部土地廣,他們祖上富裕,弟兄多,就在米脂西面大量買地,在墕頭和紅花渠(今屬米脂龍鎮(zhèn))一帶,就各買地兩千坰。康熙《米脂縣志》卷四《田賦》記:“米地峰崖委蛇,田難以頃畝計。農(nóng)者但以牛力為率,自晨至午名一晌,或以土(旁)作坰。”米脂古代地較廣好地少,土地以“坰”計,很不精確,平川地、門前地一坰為三畝,較差和較遠的山地坰大,多至五畝。如此算來,上述四千坰地就約近兩萬畝。僅從此數(shù)可見,明清時米脂“小艾家”兼并土地的數(shù)量是很大的。'     
  
  明清時,米脂艾氏不僅人口興旺,富甲一方,人才輩出,在京城、外地做官的人也多,計有生員300多人,文武職官130余人,受皇帝加封、敕授品級者80余人,故有“延綏望族”、“明艾清高民國杜”、“米脂艾家,綏德蔡家”之說。這些情況廣泛傳于米脂、綏德民間,也見于《米脂縣志》、《米脂艾氏宗譜》、《陜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4)《綏寇紀略》卷九說艾為米脂“著姓”,這種說法不無根據(jù)。
 
  二、李自成債主為艾應甲,艾萬年是其第三子
  
  李自成借債的債主,諸書一致說姓艾,有的只說艾氏,多說為艾同知,有書還指明為艾應甲,只有少數(shù)史書記為艾舉人。
  
  鄭廉《豫變紀略》卷二載:李自成“為驛卒,能得眾。時歲洊饑,邑官艾氏貸子錢,自成輒取之。“此說李自成貸錢是在當驛卒時,借貸不止一次。
  
  《甲申傳信錄》卷六載:“熹廟時,自成以里役征稅。歲饑,逋稅者甚眾。稱債以償,猶不給,官司督之。其里艾同知又逼其債,莫償,遂為寇。“此說李自成是因歲饑交稅,在熹宗天啟年間稱債,債主是艾同知,逼債是在“為寇”前.
  
  《流寇志》卷四載:李自成“以負債為艾同知所責。”《鹿椎紀聞》卷下載:“里人艾同知又逼其私債。”均說債主是艾同知。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四十二記載:“李自成,陜西米脂縣雙泉堡人。鄉(xiāng)中號為闖踏戶。因負本邑艾同知應甲之債,逼勒為寇。”
  
  此書明確指出,李自成是負姓艾、做過同知、名叫應甲的債。這是姓加官名加人名的說法。同知是明、清知府、知州的佐官,應甲是人名,有人解釋為“應服甲役”誤。孫承澤曾是明刑部主事,被大順政權任命脈過順慶防御使,(5)與大順軍必接觸,得以了解李自成起義前的有關情況。因此他能對李自成曾負艾應甲的債,記得如此具本、準確。_ 
  
  光緒《米脂縣志》載:“艾應甲,字念槐,少孤勤學,達旦不倦,由拔貢任四川樂至縣知縣,才名顯赫,政聲洋溢卓異,升江西贛州府同知。”(6)《米脂艾氏宗譜》第二卷《人物》載:“艾應甲,字念槐,選貢。……敕授文林郎,任四川潼川府知縣。……以政聲擢四川真安州知州,推升江西戇(贛)州府同知。……萬歷年間……公歸里……。”同書第一卷《世系考》載:艾應甲系“小艾家”一世祖艾旺六世孫,有七子,艾萬年是其第三子。
  
  《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八載:艾萬年等“被圍于巴家寨。賊攻急,萬年曰:‘自成故與我有怨,今攻寨為我也。’出兵戰(zhàn)死。”.  
  
  《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三《李自成始末》記載:李自成“破家,買娼韓氏為妻。漸貧乏,乞貸于同里艾舉人家。因負錢不償,艾氏執(zhí)而鞭辱。……自成復與高迎祥再入秦,大肆攻掠。寧州副將艾萬年與自成同里有隙,賊攻愈急。萬年曰:‘當日不早除此無賴,令猖獗至此!’出戰(zhàn)被執(zhí),罵賊而死。” 
  
  兩書記載沒有說明因何“有怨”、“有隙”,但從上證實李自成借貸于艾應甲,無力償還又受其辱,便可想而知。
  
  《綏寇紀略》卷九載:李自成“盡亡其父資,乞貸于邑之艾氏。艾著姓,有為府同知者。邑人呼為艾老舉人,以自成負其子錢也,執(zhí)而抶之。……自成與迎祥再入秦,自成從終南山出,大掠富平、寧州。副將艾萬年與自成同里,有夙嫌。賊攻益急,萬年曰:‘我早知自成無賴,曾訴之官,今必不利于我。’出寨大戰(zhàn),敗而被執(zhí),罵賊死。”
  
  這里不僅說“有夙嫌”,還說到“執(zhí)而抶之”,“曾訴之官”。這可與上引各書的記載印證,李自成因欠債為艾同知所辱,又送官責治,這是艾萬年之父艾應甲所為。記載進一步證實,李自成債主艾同知就是艾應甲。從“以自成負其子錢也,執(zhí)而抶之”等看,李自成還負了艾萬年的錢,而不應是艾應甲其他兒子的錢,還從李自成與艾萬年早就“有怨”可見。艾應甲是拔貢而非舉人,曾任同知。有些“邑人”可能不知或為了抬舉他,就以“艾老舉人”稱呼他,有的史家便以不實傳聞誤記艾應甲為艾舉人了。艾萬年從軍前就是武舉人。有的史書說李自成乞貸于“艾舉人家”,艾舉人指同知艾應甲不對,如指艾萬年則不算有誤,“艾舉人家”包括艾萬年和其父艾應甲。
  
  艾應甲家在米脂城西約四里的官莊,因無定河西部土地廣,便向西發(fā)展,大量購買地產(chǎn),其子較多,隨地建莊園居住。他家于明后葉在距城15公里建有莊園東莊,艾家居住后又稱艾東莊,艾萬年子孫后代居于此莊,他也曾在此莊居住、屯兵,崇禎七年(1634年)卸甲病歸故里也住這里。艾萬年住過的一組窯洞建筑有上中下三層,上層應有三眼,現(xiàn)存一眼,中層下層各有三眼。中間一層中窯特大,深三丈六尺,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一尺;內(nèi)有三大一小石倉四個,每個大倉可存糧十五石。邊窯與后窯小,按當時習俗說“兩頭小,吃不了”。這是為希求富有,故意將一線窯建得不一樣大。中窯與后窯相通,中窯又與上層的垴畔窯相通,以作有非常情況時的退路。這組窯洞,家父向艾萬年十世孫艾丕珍家購得,遂由鄰村常渠遷居東莊,筆者在中窯居住過18年。
  
  因李自成與艾萬年家有仇怨關系,艾萬年的后裔知道兩人的事更多。筆者與其后代同莊居住,有機會聽到一些鮮為人知的傳說。莊東一里地名“墕口”,有巨石建成的“插旗礅”,三塊八角形底座大于磨扇,上面略細于底座的八角形石樁應有多塊,現(xiàn)存一塊。附近平塌相傳是艾萬年的練兵場。附近還有地名“草站坡”,相傳明朝地方官府曾設草站于此。莊東二里有山名“打仗圪垯”,相傳因李自成與艾萬年在此山交戰(zhàn)而得名。艾萬年十世孫艾丕成、艾丕銀對筆者說,艾東莊曾是大莊,住過上百戶。艾應甲給艾萬年在東莊分有土地100坰。艾萬年有二子,長子艾懷堂,后代先住東莊,后又西遷幾十里,到尚家溝、常家園則(今屬子洲縣)等村居住;次子艾懷卿,后代多住東莊。艾萬年投入官軍后,兩次回過艾東莊。一次帶兵至米脂,其父重文輕武,罵他是賣腦袋官,閉門不納。艾萬年遂進石溝,經(jīng) 牛溝、馬蹄山至東莊。一次是因病回家,在東莊住不到一年,又奉命出山,被李自成部殺于寧州襄樂鎮(zhèn)(今屬甘肅寧縣)。艾萬年死后無頭,配了九斤十四兩重的一顆金頭運回米脂安葬。他們還說,老先人西山有不少地,李自成為先人家攔過羊,向他們借過債,結了仇。這些說法,有的從史書上可以得到印證,有助于了解李自成與艾萬年及其家的關系。
 
  三、李自成深受艾家侮辱與迫害,被“逼勒為寇”    
  
  上引《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三說:李自成“因負錢不償,艾氏執(zhí)而鞭辱。”《綏寇紀略》卷九說:“以負其子錢也,執(zhí)而抶之。”《春明夢余錄》卷四十二說:李自成“因負本邑艾同知應甲之債,逼勒為寇。”他受艾氏之辱和迫害的記載還見于多種史籍。《流寇長編》卷七說:“同里艾萬年與(自成)有怨,訟之官,被撻。”費密《荒書》記載: 
  
  自成,……雙泉里人。父為農(nóng),貧甚。移家官莊。官莊者,艾鄉(xiāng)紳所居。……父亡,自成年長無依,為米脂縣圁川驛馬夫。艾鄉(xiāng)紳之門有石坊,艾送客忽見自成坦臥其上,怒之。他日又溺于艾鄉(xiāng)紳門墻,擒入,棰楚亂下,系于庭柱。艾之季子出,手持餅啖,自成饑甚,向季子乞余餅。季之罵曰:“我寧飼狗,豈以與汝?”投餅于地,腳踏而去。自成深恨。艾鄉(xiāng)紳又送官責治,適自成騎死驛馬二匹,追賠比較甚嚴,又騎死一匹。遂欲走亡,無可依者。……自成率本地少年挖人藏粟,遂為小賊首。  
  
  李自成家距城一百三十里,(7)“移家官莊”當是他在米脂城內(nèi)當驛卒時就近住過此莊。米脂城郊有官莊,莊名從明至今未變,此外米脂別處再無此莊名。李自成的債主是艾應甲,從米脂艾家傳說和《米脂艾氏宗譜》知,艾萬年之父艾應甲正是此莊人,也是退職回鄉(xiāng)紳士。鄉(xiāng)紳是地方有勢力有地位之人,一般指地主或退職官僚,記載所說的艾鄉(xiāng)紳當為李自成的債主。債務人李自成無事不會登門,當是求情下話,卻遭此奇恥大辱,又被送官責治。李自成被“逼勒為寇”,與此有關。
 
  鄭廉《豫變紀略》卷二記載李自成當驛卒時事說:自成,……為驛卒,能得眾。時歲洊饑,邑官艾氏貸之錢,自成輒取之,逾期不能償。艾官怒,嗾邑令笞而枷諸通衢烈日中,列仆守之,俾不得通飲食。蓋欲以威其眾也。諸驛卒哀其困,移諸陰而飲食之。艾仆呵罵不許。自成憤然曰:“唉,吾即死烈日中何害!”則踉蹌力荷其枷仍坐烈日中,竟不飲食,雖憊甚,不少屈也。眾益哀之,不勝其忿,遂哄然大嘩,毀其枷,擁自成走,出城外。……轉掠遠近。旬日間其勢益眾,又與盜相通為聲援,往來奔竄,號曰闖將,儼然自為一部矣。
  
  《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條說,李自成因妻韓金兒與里棍蓋虎兒有奸情,殺妻吃了官司,艾同知參與了審案。李自成“知不免,遂殺艾,遁走甘肅”,后起事。
  
  如前所述,同知為府、州佐官,縣衙無同知。《豫變紀略》所說邑官,實指退職回鄉(xiāng)官員,說他唆使米脂縣令是對的,非如《明季北略》所說直接審案。這個唆使縣令責治李自成,并將他逼反的艾氏,與《鹿樵紀聞》卷下所說“逼其私債”的艾同知、《春明夢余錄》卷四十二所說將李自成“逼勒為寇”的艾應甲當為一人,其事其人皆可互證。《豫變紀略》的著者鄭廉,曾被俘于李自成軍中多年,所記此事應來源于此。上引史載的“艾同知應甲”、“官莊”,實有其人其莊,有關記載當屬可信。
  
  李自成起兵造反,固然與驛卒被裁、無所得食等原因有關,但官紳勾結,把他“逼勒為寇”也毋庸置疑。  
  
  四、李自成未殺艾應甲,先后殺了艾萬年、艾毓初、艾詔 
  
  《流寇志》卷四載:李自成“妻韓氏,本娼家女,與縣役蓋君祿通。自成執(zhí)君祿與妻手刃之。以負債為艾同知所責,即殺艾,……遂逃為賊。”《明季北略》卷五也說,李自成殺了韓氏受到艾同知審訊,又殺了艾同知。
  上已證實,李自成的債主是曾任同知的艾應甲,但據(jù)艾萬年《平寇表》記載,艾應甲歿于崇禎七年(1634年)。如他確死于這年,此時李自成已起兵多年,遠在外地,不會為之所殺。 
  
  有史書說,李自成向艾舉人借過債,那么他是否殺過艾舉人呢?明末米脂舉人情況,幾種舊《米脂縣志》“選舉”部分都有記載,據(jù)此和《米脂艾氏宗譜》不難查核清楚。有史料說李自成是起事前殺“艾氏”的,李自成起義于崇禎三年(1630年)。從明萬歷至崇禎年間,米脂艾氏中過文舉的有五人。一是艾郢胤,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進士。他中進士后李自成還未起義,《米脂艾氏宗譜》第二卷《人物》,艾郢胤小傳說,他于崇禎二年“因疾而終”,因此不應是他。二是艾毓初,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舉人,崇禎四年辛未進士,李自成起義前他是舉人,但這時還未殺他。三是艾泰徵,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中舉后“官山西偏官(關)同知”。四是艾朝棟,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舉人,顯然不是。五是艾元復,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人,明顯也不是。從艾泰徵是舉人又做過同知看,唯一有可能的是他。幾種《米脂縣志》和《米脂艾氏宗譜》無其小傳,生平事跡死亡時間不詳。有史籍明言李自成債主是艾應甲,沒有說是艾泰徵。李自成既然未被他逼債結怨,也就不會無故殺他。艾萬年投入官軍前是武舉人,李自成起義前沒有殺他。現(xiàn)在還有人沿襲李自成向艾舉人借債并在起義前殺他的不準確記載。這種說法是應當拋棄的。
  
  米脂地方志沒有李自成“殺艾”的記載。從《豫變紀略》卷二的記載看,李自成起義前雖深受官紳迫害,但他還是忍辱不發(fā)。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說:“自成少時饑困,盜主人羝羊,鞭之見血。既得志,不修布衣之怨,遇其家如故。秦人又以此異之。”《綏寇紀略》卷九也有相同記載。羝羊是公羊,其肉膻味大,是羊肉中之下品。李自成因饑要吃羊肉,不應選羝羊。由記載可以推測,他給財主牧羊時,主人沒有善待他,因而積了怨恨,于是在羊身上出氣。但他得志回鄉(xiāng),“遇其家如故”,并沒有因此而報復,原因不知,必有他的考慮。
  
  但李自成不是有仇不報之人。據(jù)可靠史料記載,李自成起義后先后間接地殺了艾萬年、艾毓初、艾詔三個米脂艾氏仇敵。!  
  
  艾萬年,字毓華,由廩生考中武舉。文才武略皆具,明末官軍悍將。崇禎元年投入官軍,轉戰(zhàn)秦晉間征剿農(nóng)民軍,積功至神木參將。崇禎七年三月因病獲準回鄉(xiāng),十月受總督洪承疇檄請,隨即再度出山。八年二月上《平寇表》,向明帝獻對農(nóng)民軍的剿撫之策,尋授孤山副總兵。時李自成農(nóng)民軍已發(fā)展成秦中勁旅,艾萬年自揣不敵,洪承疇促其進戰(zhàn),遂與副將劉成功、柳國鎮(zhèn)等合兵三千,于六月十四日至寧州襄樂鎮(zhèn)甘家寨,遇李自成等聯(lián)軍伏兵圍擊,戰(zhàn)敗身死。誥授一品光祿大夫,升大同總兵官,加都督同知。
  
  艾毓初,字孩如,米脂城西官莊人,系曾任明戶部侍郎艾希淳之曾孫,艾應甲之族侄,艾萬年之叔伯弟兄。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河南內(nèi)鄉(xiāng)知縣,后遷汝南道參議。生長邊陲,知戰(zhàn)事,屢與李自成農(nóng)民軍為敵。崇禎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李自成、羅汝才聯(lián)軍進攻河南南陽,艾敏初偕總兵官猛如虎等守城。食盡援絕,艾毓初題詩城樓,自縊身亡。
  
  字鳳喈,米脂貢生。崇禎十四年冬及次年初,受米脂知縣邊大綬指使,尋訪李自成祖墓知情人李成,參與掘墓。事后米脂謠傳李自成要回鄉(xiāng)屠城,報掘墓之仇。米脂士紳艾朝棟、高映元、馮起龍等群謀,到時將邊大綬、艾詔執(zhí)送李自成處置。邊大綬見事不妙,先是賄賂新任陜西巡按的同鄉(xiāng)圖謀調(diào)離米脂,后仍畏禍逃回故鄉(xiāng)。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占領西安,進取陜北,回到米脂屯兵城北,準備收取榆林。馮起龍出城謁見李自成進說前因,留營聯(lián)絡支前事宜,知其只有懲處掘墓首惡之意,遂將此情及軍需物資通知城中。李自成果然并不遷怒無辜百姓,只下令處死艾詔。 
  
  注:
  (1)顧炎武《明季實錄》輯《塘報稿》。 
  (2)光緒《米脂縣志》卷十二,《拾遺志四?僭竊》。
  (3)見民國《米脂縣志》卷十,《拾遺志》。  
  (4)見1993年《米脂縣志》第四卷第五章“家族姓氏”,《米脂艾氏宗譜》前言,《陜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引言。
  (5)《甲申傳信錄》卷五,《槐國衣冠?防御使》。 
  (6)光緒《米脂縣志》卷七,《鄉(xiāng)賢志三?廉能》。
  (7)見民國《米脂縣志》卷二,《輿地?古跡?宅第》“李自成故里”。
  (8)見《明史?艾萬年傳》;光緒《米脂縣志》卷七,《鄉(xiāng)賢志一?忠烈》;《米脂艾氏宗譜》第二卷《人物》,第三卷《附錄》艾萬年《平寇表》。
  (9)見《明史?艾毓初傳》;光緒《米脂縣志》卷七,《鄉(xiāng)賢志一?忠烈》;《米脂艾氏宗譜》第一卷《世系考》,第二卷《人物》。
  (10)見光緒《米脂縣志》卷七,《鄉(xiāng)賢志一?忠烈》;民國《米脂縣志》卷九《藝文志》,《讀馮云潭先生遺札有感》并序及“軍中書札”。 

作者:122.241.142.*   回復:0   發(fā)表時間:2010-03-12 11:18:37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發(fā)表回復: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