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9288次
1人
1個
12個
58人
4部
榆中漢氏遺落的金朝皇室貴胄 -------------------------------------------------------------------------------- 本報記者 黃建強 6月27日,蘭州滿族聯誼會副會長完顏璽告訴記者,在榆中縣有一支漢姓家族,主要居住在榆中上漢、下漢兩個村子,有3500多口人。其祖上500多年前定居榆中,尋根溯源,目前發現他們是800年前中國歷史上大金國的創建者、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后裔、完顏阿骨打第16子鄴王完顏斡忽的后代。 姓漢的漢族人會是完顏阿骨打的嫡系后裔?他們真是大金國皇室后裔嗎?6月28日記者前往榆中縣城關鎮上漢、下漢村實地踏訪。 幾塊石碑的出土 榆中縣城關鎮上漢、下漢村位于興隆山下、榆中縣城東南2公里的地方,這里川道寬闊,稼穡興榮,物豐人稠。漢姓家族世代聚居此地,人丁興旺,是榆中縣唯一同姓聚居的大家族,至今已傳至第24代,8世同堂。第17代傳人漢得元老人今年93歲,是村子里輩分最高的老人。在中國百家姓中,沒有漢姓,就全國而言,漢姓也是一個稀缺姓氏,據說現在全國不到3萬人。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到底漢姓姓起何源?族從何來?長期以來,榆中漢氏人丁興旺,卻無人能說清楚他們家族的根源。很多人都說他們祖上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來的,山西大槐樹底下到底有多少人?很多人都說其祖上來自那里,這只是個最隨俗的說法。有人說他們是漢劉邦的后代,但沒有什么根據。1928年所修的《漢氏家譜》記載:“榆中漢氏是明弘治年間遷到榆中的。”他們這群人到底是誰?漢家族人說不清楚。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00年的重陽節。 2000年重陽節,下漢村的村民們在上莊麥場地頭挖掘出了一塊“大明故四川資縣典史漢祥公之墓”碑,碑文上《墓表》可辨,明其漢氏鼻祖起源“大金朝女真苗后裔元滅金時因以漢為姓淪落嵩山,元末世亂,流入中原”。 同年10月1日,“皇清漢諱良輔之墓”碑出土,隨后村民們先后找到“皇清漢滋之墓”碑、“皇清旌表節婦趙孺人之墓”碑和“皇清旌表節婦顯妣盧孺人之墓”碑等明、清祖碑五尊。 千年的文字會說話,祖先們遺石為寶,在這些石碑上,漢氏先輩鐫刻了近千年來漢氏祖先的豐功偉績,銘記著榆中漢氏始祖定居金縣(榆中)500年的艱難歷程,也為漢氏后輩子孫揭開了百年的秘密和疑團。 國之有史、地方有志、族之有譜,都是歷史的記錄。讀史可明志,覽志可知源,據譜可知系。從出土的碑刻可以得知,榆中漢氏至少修過四次家譜。明代萬歷年間一次,清代乾隆年間一次,光緒年間一次,民國年間是最近的一次。但漢氏家譜在最近90多年來,由于各種原因,急速地湮沒在歲月長河之中。若不是前人留下的石碑,漢氏宗族很可能就此難尋源頭。 大金后裔的復國夢 11世紀,在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間,生活著一個以漁獵、畜牧為生的民族——女真族。公元1113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攻遼,并于1115年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大金國,隨后滅遼、北宋。女真人勢力強大,據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布的人口數,當時金國有60多萬戶,480余萬口。大金定鼎中原后遷居中原地區的大約有200萬人,遍布北方各省,但主要分布在中都(今北京市)、河北、山東、河南、江淮等地。金亡后,大多被同化于漢族。 公元1232年,蒙古軍攻打金朝都城南京(今開封),金哀宗棄南京,奔蔡州(今河南汝南),公元1234年城陷,金哀宗自縊,金亡。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有個最小的兒子16子完顏斡忽,被封為鄴王,駐鄴城,鄴城當時是燕趙一帶的戰略要地,由此可見鄴王在金王朝地位頗高。 金亡后,鄴王之孫,時任“山后”、中都(北京)守護大將軍死里逃生,改名換姓,避禍存生。他不甘失敗,力圖復國,淪落嵩山后,他練武強身,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救亡圖存,抗元復國。為了逃避元軍追殺,作為皇族后裔,他隱姓埋名,“因以漢為姓。” 他為什么會改姓漢呢?這個姓氏很少,金末元初《百家姓》、《千家姓》中沒有漢姓,而在明代嘉靖年間陳士元著的《萬姓總譜》中記載:“明初山東東莞(今山東日照)有漢姓”。 據山東日照市漢皋陸村漢氏十八世孫、甘肅日報社原主任編輯漢國萃先生撰文分析說:“我們先祖‘因以漢為姓’融入漢族,我認為這是事出有因,因元滅金時,統治者殘害女真,迫使先祖改姓以求生存,‘因以漢為姓’其根由,是根據歷史記載大金國的金太祖叫漢旻(漢名),所以先祖‘因以漢為姓’定此為緣由。”中華民族一個嶄新的姓氏——漢,就這樣誕生了。 元末亂世,完顏斡忽的子孫們改為漢姓之后,秉承先祖遺志,揭竿抗元,參加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南下江蘇,北上山東,為建立大明立下了豐功偉績。據榆中出土的“大明故四川資縣典史漢公之墓”墓表記載,榆中漢氏始祖名叫漢轉輪,在山東從軍,戎馬疆場,轉戰各地,經山西、寧夏賀蘭山到金城蘭州,最后解甲歸田,于明弘治年間定居榆中,在尕漢家莊尕澇壩沿一代建莊園墾良田,習武耕讀,世代傳家。500年來,漢氏子孫開枝散葉,漸成大族。 十年修得一部家史 6月28日中午,烈日當空。寂靜的下漢村村口鞭炮聲大作,一名村民高喊“西安、張掖的親人祭祖來了!”濃重的鄉音飽含悲情。這是漢氏家族大團聚的日子,200多年沒見過面的家親祭祖來了。 1小時前,他們剛剛參加了榆中《漢氏家族志》審定座談會,認了家親。為了這一天,榆中漢家族人已經期待了10年之久。 按譜系記載,榆中漢氏第9代傳人漢鼎調在康熙朝末(公元1720年)出任陜西將軍,其子孫定居西安。榆中漢氏于西安漢氏分家立戶已經289年了。榆中漢氏從第9代分為大房、二房、三房和四房。西安這一支按譜系是榆中漢氏家族四房。西安現有700多口漢姓人家。 張掖漢氏出自榆中漢氏大房。清同治年間,榆中漢氏第15代后裔漢文祺當兵到河西,其子嗣落地生根,在現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繁衍生息,已有人丁100多口。 當日,西安未央區漢城街道惠東村的漢氏親族代表漢廣平等人和張掖的漢氏親族代表進入榆中下漢村“漢氏文化堂”祭祖。 上世紀90年代,榆中漢氏后裔漢得元等人與熱心于文化建設的漢尚斌、漢渙、漢尚喜、漢尚烈等人共同倡議編纂《漢氏家族》譜牒,歷時10年,遍訪全國漢姓知名人士,撰文30余萬字,終于將一個譜系清楚、歷史淵源有據的譜牒成書。在編纂過程中漢世美、漢玉琨、漢尚斌等漢姓賢達7人先后去世,但他們把文字留給了后人。 全國漢氏同宗同源。山東日照市有漢姓人口1萬多人,僅日照市漢皋陸村就有5000多人。臺灣也有漢氏家族后裔,黑龍江還有一支漢姓子孫,都是一脈傳承。 6月28日,山東漢姓親族的代表漢志國、漢敬德,臺灣漢姓親族的代表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教授漢寶德都曾致電委托《漢氏家族志》主編漢尚喜代為祭祖。 姓氏譜牒,作為中華各血親集團記載宗族世系的圖籍,其歷史可上溯至甲骨文時代,幾與五千年文明同滄桑。它是族群歷史的經脈,家族血脈的紐帶。乾坤輪轉,歲月如歌,一個姓氏承載了一段被歲月湮沒的歷史,承載了一個民族的往昔和一個族群的新生。 目前漢氏后裔正在著手開發漢氏文化。
作者:118.181.14.* 回復:1 發表時間:2010-03-26 15:51:18
gaizoushiyouxinghande
作者:122.66.2.* 發表時間:2010-12-28 11:54:2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