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61767次
2人
2個
54個
109人
17部
遷徙分布: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古老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七十七位,以晉陽為郡望。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固原市、彭陽縣,甘肅省的慶陽市、岷縣、靖遠縣三灘鄉、環縣、平涼縣、定西縣香泉鄉,云南省的昭通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南部縣五靈鄉、巴中市巴州區光輝鄉、廣元市青川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洛陽市、平頂山市、開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北京市,陜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貴州省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昌吉市、哈密市、伊犁市、焉稽縣、米泉縣,上海市的崇明縣,臺灣省等地,均有虎氏族人分布。 1.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關系唐龍朔元年~唐天寶九年(公元661~750年),阿拉伯地區的伍麥葉王朝(伍麥爾王朝、倭馬亞王朝、歐麥爾王朝)建立,中國稱其為“白衣大食”,該政教合一的王朝存在了八十九年。唐天寶九年~南宋寶祐六年(公元750~1258年),阿拉伯地區的阿巴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建立,中國稱其為“黑衣大食”,該政教合一的王朝存在了五百零八年。唐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朝展開了大規模對西域地區進行的戰役,主要有擊突厥都擔碎葉之戰、攻契丹灤水之戰、擊吐蕃武街之戰、破吐蕃于松州之戰、導突厥各部互相攻之戰、擊殲叛逃突厥降部之戰等,最終與突厥葛邏祿部組成聯軍,擊敗了西域地區的吐蕃和白衣大食的聯軍,使大唐王朝的疆土擴展至蔥嶺以西,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這里指的白衣大食,即阿拉伯地區的伍麥葉帝國。唐王朝最初在中亞西域實行的政策很得人心,既不壓迫,也不搶掠,所以西域各國都遣使入朝表示歸順。到了唐朝天寶年間,邊鎮監察不力,各地節度使日益驕橫生事,使得西域各國都非常失望。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以中亞(西域昭武九姓國)康氏石國國王“無蕃臣之禮”為由,派遣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出征,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王不敵而投降。其事至此,大唐朝廷的面子也掙回來了,罷兵安撫當為上策。可嘆高仙芝貪得無厭,他假裝答應石國投降,卻又于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農歷2月偷襲了石國。據史書記載,高仙芝“擄其王及部眾以歸,悉殺其老弱。”掠奪到“瑟瑟十余斛,黃金五六橐駝,其余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石國國王伊奈吐屯也被砍了頭。高仙芝的背信棄義與暴戾貪婪,引起了中亞地區的昭武九姓國的憤怒,他們知道自身實力難與唐朝抗衡,于是向大食國(阿拉伯阿巴斯帝國)乞兵。昭武九姓國,相傳其祖先是大月氏族人的分支,漢朝初期為匈奴所迫,遷居在今中亞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帶,形成了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姓,故總稱為昭武九姓國。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擅自率領屬下唐軍和少數民族軍三萬攻擊大食國,孤軍深入七百里至怛邏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時,與黑衣大食國(阿拉伯阿巴斯帝國)軍隊遭遇。兩軍相持五日,突厥族人葛邏祿所部軍隊突然倒戈叛唐,與阿拉伯阿巴斯帝國黑衣大食軍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士卒傷亡二萬。此次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唐朝節度使和邊軍將領的背信棄義、貪婪腐敗,失去了早先已臣服唐朝的西域各國之民心,導致葛邏祿部叛變倒戈所至。此次戰役失敗后,唐朝勢力退至蔥嶺以東。唐天寶十四年~唐寶應二年之間(公元755~763年),唐朝國內又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國力急速衰敗,在蔥嶺以西的影響也被極大地削弱,至此唐朝失去了蔥嶺以西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怛邏斯之戰”的后果,導致了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地區,中亞開始了整體進行伊斯蘭化的過程。怛邏斯戰役中有兩萬多名唐軍士兵被俘。其中一有人名叫杜環,輾轉流落到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南),留居大食國十年后乘船返回故土,他給后人留下一部《大食國經行記》,記述了他在大食國的所見所聞。據杜環的記載,在大食他國首都意外地遇見了許多來自中國的工匠,其中有“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絡織者、河東人樂、呂禮”等人,他們是金銀匠、畫匠、綾絹織工等。可見中國人對阿拉伯絲織業和工藝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人還教給大食人瓷器制造技術,在今伊拉克北部撒馬拉城附近出土了當時其地所燒制的精美防唐瓷器。在唐軍俘虜中,有很多人是擅長造紙的工匠,他們把造紙術傳到了西亞地區。公元九世紀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旅行家留下一篇游記,其中提到:“穆斯林擄獲甚豐,擄來的一些孩子們就是撒馬爾罕制造上好紙張的人”。后來阿拉伯人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設立了第一所造紙廠,結果紙張暢銷于阿巴斯帝國各地,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發展。唐貞元九~十年(公元793~794年),哈倫哈里發又從撒馬爾罕招來一些中國工匠,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二所造紙廠,接著大馬士革和開羅等地也相繼建廠,紙張出口到地中海沿岸。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穆斯林在西班牙建立造紙廠,之后是法國和意大利。中國的造紙術的廣泛傳播引起人類書寫史上的革命,導致了書籍成本的降低,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會化和平民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意義重大。至此才有了阿拉伯人經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經商。由此,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但是當時“回族”這個民族還沒有真正形成。 2.回族形成:南宋王朝在蒙古帝國的攻擊下滅亡后,中國在元朝統治下統一了,各民族間的關系也有了新的發展變化,東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維吾爾人、西南的藏、彝、白、僮(壯)、苗、瑤等各族人民,都處在這個統一政權范圍內。最高統治階級所屬的蒙古族,過去只局限于在大漠南北游牧生存,同中原來往不多,現在則通過駐防、分封、屯田、從政等關系,大量遷居內地,吸收漢族文化。原來的契丹人、女真人,由于遼金兩朝的會聚融合,多數都已漢化,元朝也稱他們為漢人。在元朝初期,還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即回回族。他們原是居于中亞和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部分維吾爾、波斯和阿拉伯人,自唐代以來就有東遷者,蒙古西征后,中西交通大開,加之元朝和中亞、西亞政治經濟關系的密切,他們就大批來到中國內地,在和漢族人的多種交往中,他們仍保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同于漢族和其他族的新民族——回族。 3.昭通回族:云南昭通回族,據舊志所載,實起源于元朝時期,以兵屯田,多半皆系回人,后逐流落于此。及前清哈元生兩次平昭,所帶兵丁多系回民,領土占籍擇取地方,悉得東南一帶高原。昭通回族其俗強悍,重耕牧,習武事,科舉時代常中武魁及入伍者亦列顯宦。但居鄉人多,除農畜外及以走廠貿易為事。住城中者皆聚積東南角,以造氈子做皮貨為生計。在當時,所設清真寺共有四十八所,可云盛矣!自遭咸同之變,逃徙徙死亡不知其數。至承平后,經六十年之修養,以迄今日調查各鄉區總四十余地,而得花戶五千五百八十八,丁口二萬六千零六十二,生齒亦不少也。唯其所居之地,俱皆瘠薄,竟有衣食難濟者。幸民國十六年始設立俱進會,群推李杰候為會長,自任職以來,首在辦理教育。時會款缺乏,李君慨捐洋數千元經商,以作基金。渠則熱心組織,其志不解。復由縣長監督設立四鄉學校,計至今日成立二十余校,學生約在千名,其地點名稱已載教育欄內,不再錄。李君常言:“吾族人口雖多,但貧者多而鮮知識,皆由無學術之故。若能多設學堂以培植之,則將來人才不患不蔚然而興”。昭通回族音清而尖。舊有文字曰:“天方字”。習之者阿訇而已。回文字母二十有八,有古字母、今字母之分。古字母造法起于圓點,今字母造法起于圓圈變化錯綜。萬字以出音母,念法與漢文注音字母相近,標示四聲亦同。書法橫衍右行,習用刀筆如木板竹箋等,猶存古制。昭通回族經典文字教長祈禱儀式、禁戒,據昭通回族教中人言,其古教祖名阿丹,又稱為伊斯蘭,流傳已數千年矣。至隋時,有穆罕默德奉真宰天命,在土耳其國講經傳教后,始流入中國。考明史,外國傳有默德那,即回回祖。國祖王謨罕驀,亦作默德,生而圣靈,臣服西域諸國。國久尊為別譜援爾,譯言天使也。隋開皇中,其教即傳入中國,后安史之亂,回鶴出兵五千相助滅之,逐多留中土,其教逐散布四方。昭之回教,則自元時派兵屯田流落于此,清時隨哈元生者尤多。其人常持戒律,不食豕肉,聚處而居即建禮拜寺,以維持宗教。彼教之人遇把齋日,恒念經,其中其族有婚喪事,由教長率之往,亦必念經。分錢前則念經人少。今學堂林立,習亞文者多行。見彼教之盛興。昭通回族清真寺,即禮拜寺,在昭蜀城鄉東南北三區,共有清真寺三十九座,皆散居各處,惟城中區在府門口,其人數甚多;其次南鄉。余皆奇零也。凡所住之人,無不奉行其教信仰誠敬。自行籌資,建筑寺院,以為歸宿。昭通回族經典文字即亞拉伯文。在土耳其文言一致,治國傳教即以亞文為主,其文字開辟最早。即今世界各國所用數目字無不遵之。其字母以二十八字變化而出,常念之經有三十本,名曰可蘭經,內載六千六百六十六章伍十萬一仟一百零九個單字,配而成句。書法及念法由右而左,順唇舌而念,均有秩序。其音最巧,而確非童而習之不可也。其經典中外四大回國皆同,無有錯訛耳。昭通回族教長祈禱儀式,在教長主持教中之條規,以宣傳教義為天職。各寺中皆有教長,不論本地外方人,必經典純熟,品學兼優者方充此任。每日晝夜五時,教長率領教徒朝拜真宰,名曰五番。其教徒,男子十二歲,女子九歲均有當然責任,一律朝拜。眾禮須七日一聚。全年有大會禮二次,其時在場之人務戰念鞠躬,叩頭面迎向西,儀式嚴肅,行列整齊,禮畢靜聽教長宣讀經書,無稍紊亂。凡有包白巾者,皆于朝禮時方用不拜易之,非回教之符號。昭通回族的禁戒,凡教徒之戒律,不知者以為謹戒食物,不吃犬豕。即牛羊雞鴨之類,不經教長宰殺者,皆不食之。此外,煙酒消耗之物損傷腦筋,奸淫賭博之事污身敗德,以及非分妄取之財皆一律戒除。其他星象、占卜、偶像、迷信之類則更未能從事。查回族之信教與他教不同,凡系回民無不在教持戒與。夫人寺念經之人前于氏族欄內已將其花戶人數敘明,至于學校之設則于教育欄內會列入表。 4.云貴川虎氏:虎氏,在全國回族中以云、貴、川地區為眾。回族虎氏,讀音作māo(ㄇㄠ)。云貴兩省的虎氏,于明朝初年遷入今貴州省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到清朝初期開始向外地遷徙。現虎氏全族有四千五百余戶、兩萬多人丁,僅今威寧市地區就有一千二百四十余戶、五千六百余人。而四川省虎氏,與今威寧市的虎氏同宗,并且讀音也作māo(ㄇㄠ)。虎氏之所以姓虎,主要說法有二:一是由《虎氏家譜》中稱:“我族原落于哈糜補蒿捋一帶之地,又居住數十代后來中國。唐貞觀時李世民皇帝因世道昏亂,中外交通,往來情深,唐王借兵鎮守帝都。吾祖奉至圣帝王命令代兵丁來到中國。勢事猛勇,唐王當面加封虎巍將軍之職。吾祖之子孫從此永遠姓虎。”這是以封號為姓的一種少數民族姓氏。二是據文獻《虎氏族史資料》中稱:“我族姓氏,本是虎喇森譯音而來,非有圖騰意識。虎喇森,是現在伊朗境內的呼羅珊,古代屬花賴子謨國的布哈拉。虎氏應當是在古西域人入土中國后,取地名首音為姓的一個姓氏。到了明朝末年,西北地區的回族虎氏已發展成了大姓,遷入今威寧市地區今威寧市的僅僅是虎自高、虎自強兄弟二人,原籍是當時西北地區的西安府弘彎子”。不過,以上二種傳說明顯說明分布在今威寧市的虎氏一族與賽典赤之三子忽辛、納速拉丁四子忽先這個家族沒有任何關系。虎氏回族不讀hǔ(ㄏㄨˇ)而讀作māo(ㄇㄠ),歷來被人們所關注。文獻《虎氏族史資料》中對這個讀音作了說明:“由于地方舊習稱虎為大貓,導致對姓虎者也呼為貓了。但口語呼māo(ㄇㄠ),書寫仍為虎,自相矛盾;另一原因,外族習俗,多少抱有忌諱意識,改口稱謂,取避兇趨吉之義。用呼者和被呼者,漸趨默認,導致歪曲,約定俗成,演為定型。”虎氏回族之所以讀māo(ㄇㄠ)的另一個原因,可從民間傳說中找到參考。據說:虎氏先祖是西域人,到中國被封為“虎巍將軍”以虎為姓后,為了避諱帝王之尊而改讀為māo(ㄇㄠ)。而從今威寧市遷居外地的虎氏寫為“貓”姓或“胡”,實屬當時沒有文化之人造成的筆誤,現逐漸更正到“虎”上來。關于虎氏回族進入今威寧市地區的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明朝末期來說,從今威寧市楊灣橋獅子山《虎氏封山碑文》中:“自高、次公諱自祥,原籍乃陜西西安府屬地名弘灣子住人。始祖原籍系三人,于明末奉旨征剿川黔戎務,長次二公來黔,三公往四川諱不可考,于今成都府華陽縣屬虎氏望族。弟兄來黔奉委剿辦烏撒,肅清候報領葡萄井豐登山楊旺橋等處地方開辟為業。”這與今威寧市蔡家地馬姓和虎氏不開親的關系上可以說明虎氏是在明朝末期進入今威寧市。因為《虎氏家譜》稱:虎自高娶撒氏,生虎登龍、虎登先。馬萬里子夭,而兩家祖妣撒氏又是姊妹,故將虎登先過繼馬姓接嗣,永不還宗。而馬萬里,是明末清初時期人,其父馬澤源,于明天啟二年遷居今威寧市。二是明朝洪武年間來說,虎慶德收藏的修于清光緒年間的《虎氏家譜》,雖然文字結構不太謹慎,但基本闡述了虎氏從中亞的補蒿捋(即布哈拉)到中國西安弘彎子,又遷居山西大同。明洪武年間隨軍到今貴州省威寧市,住在今威寧市城內,“有古碑被漢人消滅,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遷移虎龍山居住數十年,又遷楊旺橋”的遷徙路線。而今威寧市造城,初在明洪武十四年,清康熙四年增修一次,雍正十四年重修。據說當時今威寧市回族的墳山是在今縣城農機廠,增修城墻時全部被壓了。從“古碑被漢人消滅”上分析,虎氏回族居住在今威寧市城內很久的歷史是成立的,故洪武來說也是成立的。因此,虎氏回族源于中原,明朝洪武年間隨軍進入今威寧市,在明朝有若干代祖先的墳墓在今威寧市城內被毀,造成虎氏歷史出現斷代和模糊不清。而虎自高、虎自強是明朝末期人,也就是說虎自高、虎自強是虎氏回族遷居今威寧市以來有文字載的第一世祖人。今威寧市類似問題很多,有的資料在談及這段歷史時,模糊地說到“明太祖命傅友德、藍玉、沐英領兵三十萬征云南,大軍中有許多西北回回官兵,征務完成后,有被留駐守的,多數則撤回北方,明末清初復回。”目前這種說法在學術界爭議很大,不大符合歷史邏輯。明朝正史共二百七十五年,這支軍隊到了明朝末年已是泥土一堆,怎么可能活二百七十多年?在今威寧市回族、漢族中大多附和明洪武來說,實際上有史料證明洪武來說的又有多少?況且大多數家譜把一世祖寫成明洪武時期隨軍進入今威寧市的祖先,而這個“一世祖”與其子孫之間的代際、時間關系一推敲,就活了二百多年,顯然誤差很大。http://www.cnsurname.com/simple/?t52159.html
作者:虎少濱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05-16 10:33:3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