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婷婷六月天在线,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亚洲欧美天堂,aaaaa级毛片,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族譜錄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57696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62人

902部


[主樓] 黃姓的歷史概況及其海南族姓的繁衍發(fā)展  [精華]

據(jù)《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帝舜時,東夷部落首領(lǐng)伯益(一作伯翳),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diào)訓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賜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終黎氏、遠奄氏、奐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黃氏先人大約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黃國,被周天子封為子,又稱黃子國。
  黃姓是當今中國第七大人口姓氏,總?cè)丝谶_3079萬人,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qū)。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五省區(qū)黃姓約占全國黃姓人口的56%。據(jù)《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在重修江夏家譜時,呈奏皇帝,得御書“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
  一、以國為姓及黃國歷史的演變
  今日的黃姓按古代的嚴格意義來說,只是氏不是姓。因為,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團徽,氏是從姓分出來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黃氏是從嬴姓中分離出來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東夷集團的大首領(lǐng)少昊,黃氏也以少昊為遙遠的始祖,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期才開始的。那么,黃氏是怎樣來的?黃氏是由黃國而來的,黃國雖立國久長,但地方小,勢力弱,在先秦經(jīng)典著作中僅有一鱗半爪的記載。它的歷史演變,朝代盛衰,風云變化等情況,一直鮮為世人知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已肯定黃國為嬴姓國,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無疑義的。最早記載黃國歷史的《竹書紀年》一書也是認為黃國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黃國的始創(chuàng)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黃氏族譜有不同的說法,博鰲黃氏族譜認同福建邵武黃氏族譜的說法,認為古黃國的始創(chuàng)者是黃帝——顓頊——陸終系族與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孫所建。認為伯益是黃帝——顓頊族的女華之子,而陸終則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陸公是陸終的次子(陸終有六子),名參胡又名惠連。相傳遠古時期,洪水為患,百姓遭殃。大約在堯、舜之際,大禹治水有功,繼承舜位。南陸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黃,創(chuàng)建黃國,以后,子孫遂以國為姓,即黃氏或黃姓。因此,南陸公是黃國的始創(chuàng)者,在族譜的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南陸公是第一世,就是這個道理。其遠祖族系就是黃帝——顓頊——伯益——陸終——南陸系統(tǒng)。
  在古代歷史上黃國有三個,即汾水之黃(山西)、漢東之黃(湖北)和潢川之黃(河南)。前兩個黃國的歷史都湮沒無聞,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黃國之后一支,子孫人丁興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華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黃姓,人丁數(shù)千萬之眾,絕大部分黃姓族人都自稱是潢川黃國的后裔,那么,潢川黃國在哪里呢?在《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中,關(guān)于古黃國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記載。說:“黃國故城,漢弋陽縣也。秦時黃都嬴姓,在光州定城縣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記》卷127“光州定城”條目中說:“黃國故城在(定城)縣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序》也有同樣的記載,類似的記載也見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譜中。總之,漢代弋陽縣和宋元時期的光州定城縣,即今河南省潢川縣。據(jù)考古調(diào)查和考證,古黃國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鄉(xiāng)。其都城遺址至今仍在,是信陽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黃國自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初年受封建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個王朝,一直頑強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歷史概況是這樣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啟所殺,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公元前16世紀原屬東夷集團的殷商部落在首領(lǐng)成湯領(lǐng)導下迅速崛起,最后滅了夏朝,建立了強大的殷商帝國。黃國同商族都屬于東夷集團,一直受夏王朝壓迫。因此,商族興起后,黃國便投奔到商人一邊,成為商的小盟國,許多黃國人參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職。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對黃國采取承認的政策,容許其繼續(xù)存在。到兩周之際,黃國勢力有所發(fā)展,它與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東夷集團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諸國結(jié)成同盟,并成為東夷嬴姓小國的盟主。同時,又通過與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國聯(lián)姻等方式,改善與周王朝及中原各國的關(guān)系,成為親中原、華夏集團淮河流域嬴姓小國的代表。后來,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不斷向四周擴張勢力,淮水、漢水流域的諸小國都面臨著被吞并、消滅的威脅。因此,黃國加強了同嬴姓諸小國的聯(lián)盟并與周王朝在漢東的代表隨國結(jié)成同盟,始終不屈服于楚國的壓力并共同抵抗楚國的威脅和侵略。據(jù)《春秋》記載,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邦江國一道參加齊侯主持的貫(今山東曹縣東南十里處)之盟會,次年又參加陽谷(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的齊、宋、鄭、衛(wèi)、魯?shù)戎T侯國結(jié)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黃國便與齊、魯、宋、衛(wèi)、江等同盟國一道,攻打親楚國的陳國,惹惱了楚國。楚國隨就進行報復(fù),決定滅掉黃國。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后,楚國于公元前648年,以黃國不向楚國納貢為借口,大舉入侵黃國,古黃國至此滅亡。
  二、黃氏的沉淪與復(fù)興
  公元前648年黃國滅亡后,有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已經(jīng)殘破不堪的家園,成為楚國異族統(tǒng)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黃氏族人開始了背井離鄉(xiāng)的大逃亡,他們紛紛逃至中原的諸侯國避難。其中,有一支內(nèi)遷至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漢時期著名的江陵黃氏。另一支遷至江夏安陸一帶(今湖北云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后裔發(fā)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還有一批批黃氏族人遷徙至廣大的江南地區(qū),特別是湖湘地區(qū)。一些黃國遺民甚至逃至新羅(今朝鮮),其后裔形成朝鮮民族中的黃姓。在大逃亡中,博鰲黃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陸一帶落腳、生根、繁衍和生息的。總之,楚人滅黃國是黃姓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從此黃姓從王族國姓淪落為普通的姓氏,黃姓族人開始了新的征途。
  黃國滅亡,散居各方的黃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達300余年之久。到戰(zhàn)國末年,第74世孫黃歇的出現(xiàn)又重振了黃姓宗族的聲威。司馬遷寫的《史記》特為黃姓宗族史上這位杰出人物單獨立傳。但黃歇的許多生平事跡,在族譜上有記載,正史卻沒有。如福建禾坪鸛藪譜上說,黃歇生性豪獷多智,年輕時從新羅游學歸江夏祖居地,常游說諸侯各國,先在晉國做官,但仕途發(fā)展不合意愿,轉(zhuǎn)而仕楚。在楚國,黃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最后掛印封侯,稱雄諸侯,成為戰(zhàn)國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黃國故地淮北12縣,后改封于吳國故圩(即今江蘇常州、蘇州至上海一帶)。后來,黃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吳圩,江蘇省江陰縣北門外,墓廬至今仍在,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城內(nèi)還建有春申君廟,供后人紀念、瞻仰。黃歇娶2位妻子,生有13個兒子。黃歇被刺后,黃姓這支最興盛的后裔或遭殺戮,或逃難異鄉(xiāng),或改姓穩(wěn)居,從此黃姓宗族又各奔東西,散居四方,族姓的發(fā)展進入低潮。但黃姓不愧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yōu)秀族姓,到秦漢之際又有一些著名的黃姓子孫重振了黃姓的聲威。尤其是到西漢中期以黃霸為代表的黃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響是很大的。
  黃霸是南陸公的第81世孫,是黃歇直系的第7世孫。據(jù)譜載:黃霸自幼學習法律之學,有大志,喜歡做官,年輕時就成為鄉(xiāng)里豪杰。漢武帝末年,他當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謀,富有領(lǐng)導才能,升為河南太守丞。為政時期,處議當法持法寬平,深得民心。漢宣帝聞其名,升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聞名。后因夏侯勝批評皇帝詔書,犯不敬罪。黃霸因同情夏侯勝,被捕入獄。出獄后,漢宣帝任命黃霸為揚州太守,旋即升為穎川太守。公元前56年,漢宣帝下詔,封黃霸為關(guān)內(nèi)侯,賜黃金百斤,旋拜為太子大傅,遷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黃霸代丙吉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縣)食邑600戶。公元前51年,黃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謚號定侯。黃霸娶3位妻子,生有8個兒子,后裔人丁興旺,族姓興盛不衰。到漢魏時期,江夏黃氏發(fā)展成為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族姓最發(fā)達的宗族,臻至極盛。時人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
  三、江夏黃氏的空前繁榮
  江夏黃氏發(fā)展到第81世孫黃霸之后,族姓興盛不衰,尤其是發(fā)展到黃霸的第7世孫黃香、第8世孫黃瓊和第l0世孫黃琬時期,江夏黃氏族姓空前繁榮,人丁興旺,聲威大震。因此,后世黃姓都尊稱黃香為江夏黃氏始祖,有天下黃姓出江夏的說法。
  黃香字文強,出身官宦世家。但據(jù)史稱:江夏黃氏世家傳到黃香父輩時,已家境貧寒,養(yǎng)不起奴仆婢妾。又稱黃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難,年僅九歲,痛失慈母,他因愛母極深,為子極孝,母死后哀思過度,鄉(xiāng)人稱為至孝;當時江夏太守劉護聞名召見,題字“門下孝子”贈之。從此,黃香博學經(jīng)典,精研道術(shù),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黃香以儒學入仕,初任郎中,漢章帝詔見黃香,讓他入東觀(國家圖書館)讀盡皇家藏書。后官拜尚書郎。永元四年(92年)升為左丞相,兩年后又升為尚書令,增秩至2000石,賜錢30萬。譜載漢章帝曾以“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御書賞賜給黃氏家族,經(jīng)漢章帝、和帝兩朝,黃香一直受皇家親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黃香出任魏郡太守。幾年后,因郡內(nèi)水災(zāi)牽連,被免職。不久去世歸葬家鄉(xiāng)江夏安陸源口。
  黃香后裔,備極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個,其中長子黃瓊最為突出。班固在《后漢書》中為其立傳。據(jù)記載:黃瓊自幼隨父在京師臺閣,熟知朝廷政界故事,達練官場,父親在世時和去世后,多次辭謝不受官職。至漢順帝永建年間(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薦,黃瓊始公車應(yīng)征,入官拜議郎后又累遷為尚書仆射,歷任尚書令、司空、太仆、司徒。漢恒帝永興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職時,因與大臣梁冀政見不合被免職,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族黨被消滅,黃瓊復(fù)出,仍任太尉之職,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為邟鄉(xiāng)侯(今河南穎川縣),食邑千戶。至此,江夏黃姓更加榮耀一時。黃瓊?cè)ナ篮螅毁洖檐囼T將軍,謚號忠侯,史稱邟 鄉(xiāng)忠侯,歸葬江夏。黃瓊?cè)⑵?位,生子14個,傳至黃瓊之孫黃琬時,江夏黃氏更臻至極盛。
  黃琬,字子琰,是黃瓊第四子黃儲之子,黃香的第4世孫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撫養(yǎng)長大。黃瓊當司徒時,黃琬便以才思敏捷聞名于京師。初任為五官中郎將,后因政黨之爭失敗,被免職棄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復(fù)出,拜議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為將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職。時值東漢末年,河南豫州一帶農(nóng)民暴動風起云涌,黃琬為政,將境內(nèi)農(nóng)民暴動起義鎮(zhèn)壓平定,黃琬因此聲威大震,政績突出,為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重賞,封為關(guān)內(nèi)侯。董卓入洛陽后,征黃琬為司徒,隨即升為太尉顯職,改封為陽泉鄉(xiāng)侯(今安徽霍丘縣),江夏黃氏宗族的顯赫聲威至此臻于至極,如日中天。后董卓挾漢獻帝遷都西安,黃琬反對董卓專權(quán),于公元192年與司徒王允合謀誅殺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攻陣長安,黃琬被捕處死。享年52歲,歸葬于江夏孝行里黃氏祖墓側(cè)。黃琬娶妻5位,生子11個。黃瓊、黃琬之后,江夏黃氏的子孫們,紛紛散居四方。
  四、江夏黃氏的分流
  隨著江夏黃氏家族的繁衍壯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優(yōu)秀子孫,便離開家園故土,到異地去另謀新的發(fā)展。江夏黃氏先后分析出幾個分支:
  (一)南陽分支。南陽黃氏的開基始祖是黃香的孫子,
  黃瓊長子黃守亮。黃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陽太守,他的家室也隨遷到此。子孫定居落籍,遂形成后來的南陽黃氏。發(fā)展到第5世孫時,出了一個聞名三國的老將軍黃忠。其侄子黃自溟遷居江西豐城。到南北朝時后裔又遷湖南、廣西。
  (二)閬中分支。閬中分支始祖是黃琬的兒子黃權(quán)、黃保兄弟。譜載:當年黃琬被殺,為躲避追捕迫害,黃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黃權(quán)、黃保兄弟相牽逃難入巴,落籍四川閬中,在《三國志》中有黃權(quán)的事跡。此外黃琬次子椿壽一支,子孫傳至第1O世后遷至延陵(今江蘇常州、無錫—帶),第五子黃江壽一支傳至第6世后遷居江西廬陵。
  (三)湖北沔陽分支。始祖是黃香之子黃理。沔陽分支是三國時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個黃承彥父女而名傳千古。黃承彥是黃理的孫子,傳見陳壽的《三國志注》。史籍上說:黃承彥為人直爽開朗,豪放不羈,是當時沔南大名士,與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個頭黃面黑、長相很難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內(nèi)才,品德也極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諸葛亮卻娶她為妻。當?shù)厝硕及堰@件事當作笑料傳開,并編了一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這個丑女為妻,受益匪淺,后來封侯掛印成就偉業(yè),都得力于黃氏的內(nèi)助。因此,孔明擇婦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
  (四)江西信州分支。據(jù)《樟峰黃氏宗譜》和四川武隆縣黃龍光手抄本《黃氏族譜》記載,信州(今江西上饒市一帶)的始遷祖是東漢末年黃香的第7世孫黃廣。黃廣又名仁杰,字濟芳,東晉時官任蘇州總兵大元帥。兩晉之際,江北戰(zhàn)火連綿,黃廣便將家族從江夏祖居地渡江南遷,落籍信州,在禾坪斟頭村開基拓業(yè)。到黃香的第13世孫黃志又從信州遷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為邵武黃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黃氏。據(jù)族史記載: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后裔。其遷徙始祖是黃孟僯,是黃香的第16世孫。黃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儀鳳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陸(今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僯以70歲高齡考中進士,官任西臺御史之職,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為了守護祖先的陵墓,黃孟僯的子孫后代沒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其后裔不斷裂變、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華、江西余江、河南淮陽等地。
  (六)金華黃氏。公元四世紀初,五胡亂華,中原殘破,晉室南遷,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隨東晉政權(quán)南下而紛紛向東南遷移至江浙一帶。黃香的第9世孫黃積也隨遷至安徽新安郡歙縣黃家墩(今安徽歙縣黃墩)另拓基業(yè)。東晉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黃積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隨遷新安,黃積是新安黃氏始祖。不久,黃積的次子黃苾又遷至婺州金華府浦陽開基。后裔形成江夏黃氏的最大分支——金華黃氏。金華黃氏的始祖為黃香的第l0世孫黃苾。
  (七)固始黃氏。固始黃氏始祖是黃姓總始祖南陸公的第92世孫,江夏黃氏始祖黃香的第5世孫黃侃,漢陽泉鄉(xiāng)侯黃琬的第六子。據(jù)譜載:黃侃字荊茂,少好勇,喜歡《孫子》、《吳子》兵書。東漢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薦補為宿衛(wèi)。當時,關(guān)東多亂,黃侃請求帶兵平亂獲準,被朝廷官授騎都尉之職,帶兵出征。之后,黃侃便從江夏遷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興旺,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固始黃氏。日后,隨著江夏黃氏名揚四海,大多數(shù)固始黃氏都追宗江夏,博鰲黃氏族譜的封面上都寫著“江夏堂”就是這個道理。
  (八)從固始到邵武。黃侃遷入固始后,其第5世孫黃必福在晉室東渡后(遷都建康),親自進京獻策,請求恢復(fù)社稷之計。得到晉元帝賞識,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后屢建戰(zhàn)功,死后封為平遠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張、聰。黃裳字以繡,號錫傳,是江夏始祖黃香的第11世孫,他是遷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稱:“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是也。”黃裳家族遷入福建邵武縣和平鄉(xiāng)鸛藪林(即邵武市和平鎮(zhèn)坎頭村黃家林)。最后形成歷史上又一個堪與金華黃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黃氏。黃裳是遷入福建邵武黃氏的始祖。但在博鰲黃氏族譜卷一第5頁“宋朝遺譜敘”一文,卻把黃志當作遷入邵武黃氏的始祖,這是沒有根據(jù)的。黃志是黃香的第13世孫,他是從江西信州遷入邵武黃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不是遷入邵武黃氏的始祖。
  其實,1、福建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清光緒十五年版),此譜成書雖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黃峭山公故鄉(xiāng)的嫡宗后裔所修,資料價值高,也較準確,在此譜中,遷入始祖是黃裳而不是黃志。2、在博鰲黃氏族譜卷一“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黃峭山公的前輩就沒有黃志此人,黃香的第13世孫中也沒有黃志。3、唐、宋時期的族譜有請名人作序的慣例,但作者對族譜的內(nèi)容是否清楚是不關(guān)緊要的。例如,黃峭山公是否中過進士,博鰲譜“宋朝遺譜敘”和“明朝重修譜序”都說:“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進士”,“峭公者登宋祥符進士”,這兩種說法都是沒有根據(jù)的。在“黃氏歷代相傳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沒有進士出身的記載,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趙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會在宋朝中過進士呢?這是不可能的。這些情況說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說法是錯誤的。
  (九)邵武黃氏的發(fā)展壯大。遷入邵武后,曾有黃裳長子黃果任揚州刺史,第4世孫黃大文任張掖刺史,第7世孫黃政任永嘉縣丞的歷史記載。到第14世孫出了個黃愷,又名黃愷康,字意祥。據(jù)記載,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極嫻靜,隨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黃愷以輕車到上郡,途中被一強盜攔路搶劫。哪知卻不是黃愷的對手,黃愷三次把強盜打翻在地。強盜起來謝罪說:“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黃愷大笑說“豈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頂觸自己罷了,君也為麟啊。”強盜大為感動,后來改節(jié)從良,便是唐初名將徐勛。黃愷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之后,第16世孫黃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孫黃謙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孫黃賓任靈武太守。邵武黃氏發(fā)展至第22世孫時出了中國黃姓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而至今仍為黃氏族姓家喻戶曉的大始祖黃峭山公。今日,無論是臺灣、港澳、國外還是大陸各地的黃姓,絕大多數(shù)都自稱是峭山公的后裔,黃峭山就成為海內(nèi)外黃姓萬派共宗的大顯祖。
  據(jù)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記載:黃峭山是固始入閩始祖黃裳的

作者:黃德城   回復(fù):1   發(fā)表時間:2010-06-07 23:56:22

族譜錄紀念網(wǎng)
[回復(fù)] 回復(fù)黃姓的歷史概況及其海南族姓的繁衍發(fā)展

第22世孫,父黃錫。黃峭山,字岳,號一郎又稱十郎。黃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戌時,卒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歲。黃峭山生活的時期正是唐末五代農(nóng)民起義此伏彼起,軍閥割據(jù)愈演愈烈,天災(zāi)人禍連綿不絕的大動亂時期。傳說黃峭山公是一個勇猛仗義的儒生,當兵荒馬亂之時,他召集宗族同鄉(xiāng),組織起御寇自衛(wèi)的鄉(xiāng)勇民兵隊伍,保衛(wèi)了鄉(xiāng)里和宗族的安全,從此聞名當?shù)亍L颇╇]西郡王李克用聽說了黃峭山的事,很賞識他的干將之才,便召募他入伍,當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長。他因?qū)医☉?zhàn)功,被王朝封為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兼刑部尚書,千戶侯。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黃峭山對連年戰(zhàn)亂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爭。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歸田,告老還鄉(xiāng)。他回鄉(xiāng)后息武興文,創(chuàng)辦和平書院,教育族中子弟,勸導鄉(xiāng)中后人,直到逝世。黃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個兒子,孫子、孫女、曾孫子孫女若干個(因多種族譜記載不同,難統(tǒng)一準確數(shù)字)。俗諺說:樹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歲的黃峭山?jīng)Q定化整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yǎng)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并將祖產(chǎn)分成21份,新修《黃氏族譜》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離家吉日一并出行。臨行前,黃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詩一首與諸子作別,詩曰:“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惟愿蒼天垂保佑,三七男兒總熾昌。”要求子孫念誦此詩,牢記心中,作為他日子孫認祖相親的憑證。這就是黃氏歷史上著名的“認祖詩”。黃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鄉(xiāng)鸛藪黃家林祖塋。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贈少保,謚號文烈。墓廬今仍在,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莆田始祖黃岸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元帝南渡,中原八姓衣冠入閩,其中黃姓入閩人黃彥豐,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官任晉安太守,卜居福州烏石山地號黃巷。其后裔逐漸移居他地,其中第12代孫黃岸為落籍莆田的始祖。
  黃岸,又名枋,字彥忠,號宗極,唐長安三年(703年)生。祖父黃元方,在唐太宗時任閩之首郡晉安(今福州)司法參軍。父黃沖,字士謙,隱居不仕。母蘇氏,生五個兒子,即皓、盛、桂、岸、樹,岸為第四子。長子黃皓為翰林學士,黃皓的曾孫黃峭山為福建邵武的黃氏始祖。
  黃岸,祖籍江夏。擢賢科,任過尚衣監(jiān)薄,棘寺評,斷案明允,能理大事。唐玄宗年間,上書十道,受排擠,出任廣西桂州刺史。在任上禁暴斥奸,風紀肅然。岸在桂3年,因觸犯皇帝的近侍和權(quán)貴,就上疏病迄歸故鄉(xiāng)奉侍父母。歸途遇險,暫住福建延福山,直到其子黃謠當閩侯縣令時,才定籍莆田延壽里(今莆田市涵江區(qū)國歡鎮(zhèn)黃霞村黃巷自然村),成為福建莆田始祖。唐建中元年至四年(780-783年)在侯官(福州)榴花洞廬墓守孝三年。唐貞元元年(785年)三月卒,享年82歲。朝廷賜為金紫光祿大夫,封開國公,謚忠義。今墓尚存,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莆田市《莆田鞏石黃氏宗譜》載的唐代林披(733-?年)所撰的《唐桂州刺史封開國公岸公行狀》記:“公姓黃,諱岸,其先黃州江夏郡岡縣人,中徙光州固始,后遷福州侯官。公遠祖元方(彥豐)先生也…曾大父(曾祖)諱韜之,后周時官至青錢學士,大父(祖父)諱元方(或稱其公字竹巖),官晉安司法參軍,父諱沖,字士謙,隱居不仕”。林披是唐代官員,莆田烏石山人,與岸公是同鄉(xiāng),記載同時唐代之事應(yīng)是可信的。行狀文中明指黃岸之父是黃沖,母親是蘇氏,黃沖之父為元方(指方公竹巖),元方之父為韜之。從此可以看出,晉元帝渡江南下時,黃氏家族隨之來福州,這就是晉朝“彥豐”祖徙福州黃巷,為福建江夏較早傳人。傳至“岸”祖時,遷居莆田涵江黃巷村,那么黃岸就成為黃氏入莆始祖。由莆田遷瓊的黃氏后裔都認定黃岸是自己的先祖,今海口市府城鎮(zhèn)尚書直街仍保存有黃氏族人捐資,于清道光年間修建的黃忠義公祠,以紀念莆田始祖黃岸公。
  六、黃姓遷瓊始祖—江夏子孫,以孝傳家
  黃姓是當今中國人口第7大姓,總?cè)丝谝殉^3000萬。而在海南島,黃姓也是人口大姓,也排在第7位。關(guān)于黃姓遷瓊始祖是誰?近日筆者翻閱史料,遷瓊黃姓始祖竟有4O多位,遷瓊朝代涉及宋、元、明、清四朝,時間跨度近千年。雖然黃姓遷瓊始祖較多,支系繁雜,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都是來自福建莆田和閩侯等地區(qū),大都是唐朝福建黃岸的子孫。據(jù)《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在重修江夏家譜時,呈奏皇帝,得御書“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因閩、粵兩省黃姓都是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粵,到了宋時才有人遷瓊,所以說海南島的黃氏和閩粵黃姓同宗,以孝傳家。
  (一)遷瓊始祖之一—黃篪
  遷瓊黃姓始祖人數(shù)較多,宋代有10位,元代有11位,明代遷瓊最多,有17位,清代也不少。遷瓊最早的是黃篪。
  黃篪,字仲韶,號方塘,生于宋徽宗大觀庚寅年(1110年),福建莆田人,是黃岸第16世孫。其父黃汝猷,是翰林院翰林,賜太子少傅,其妻王氏贈封誥命一品夫人。黃汝猷生二子,長子黃巖,次子黃篪。
  黃篪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27歲中進士,少年得志,并獲得在西安大雁塔上留名的殊榮。年28歲時,受朝廷派遣來瓊州任路經(jīng)略按撫使,兼掌軍事,旬宣文教。黃篪來瓊赴任,勤勤懇懇,“既無金玉之藏,又無臺榭陂池之娛”。續(xù)娶王公之女,生子黃京,31歲卒于任上,英年早逝。黃篪死后,妻兒搬出府城,卜居瓊山烈樓都(今海口長流鎮(zhèn)博撫村)。
  據(jù)現(xiàn)藏在博撫村《黃氏族譜》記載,黃篪是海南黃姓年紀最輕的進士,也是黃姓遷瓊官職最高的人,其子孫在海南也分布最廣。黃篪祖孫三代都是進士,其子黃京為歲進士,其孫黃浩為恩進士。黃氏遷瓊四世祖黃南昌,系大學士,娶妻米氏,生四子,分別是黃回、黃損、黃河、黃海。長子黃回后分遷瓊山東山蒼原;次子黃損后定居定安大底;三子黃河仍居祖地瓊山長流博撫;四子黃海生八子,他和七個兒子及侄子相繼遷回祖籍福建莆田,只有第七子黃而錦留居文昌邁南村。在博撫村黃氏宗祠,殿門上方高懸“宏遠堂”三個大字,宗祠內(nèi)有副長聯(lián),其上聯(lián)是:“本出莆田歷宋而元而明而清支庶蕃昌分各地”,下聯(lián)是:“郡由江夏來瓊之祖之子之孫根繁深遠合同宗”,此聯(lián)道出了黃篪支系的來龍去脈。據(jù)調(diào)查,黃篪的后裔多散見在海口、文昌、定安、澄邁、瓊海、臨高一帶,尤其瓊西瓊北為最。不怪黃氏后裔稱黃篪是“岸裔來瓊,始于篪公”。
  (二) 遷瓊始祖之一—黃政
  另一黃姓遷瓊始祖黃政,也是福建黃岸第16代孫,但他卻比博撫村黃篪遷瓊時間晚了130年。同為黃岸第l6代孫,為什么年齡跨度如此之大,據(jù)推測,黃政之支應(yīng)該是屬小房占長輩,亦是最小的子孫繁衍流傳下來的。
  黃政,祖籍福建莆田縣細村,閩地發(fā)跡,曾任建寧(今福建建甌縣)知州,據(jù)傳于南宋末(1271—1279年)與同族兄弟黃森同時奉旨,由閩宦瓊,后卜居文昌馮家白峙頭村,娶妻全氏,生子名黃九。黃政死后葬赤岸南邊地。經(jīng)查證,黃政、黃森遷瓊時間應(yīng)是元至正二年(1342年)。
  黃政是瓊海萬寧一帶黃姓遷瓊始祖。依海南黃氏族譜記載,黃政是福建黃岸第16代孫,與黃政同時遷瓊的黃森,是第12代黃橇次子黃輿的玄孫,黃政是黃橇長子黃興的玄孫,兩人是同宗兄弟,都是黃岸的后裔。
  黃政之子黃九,官至千總,任授樂汛營鎮(zhèn)東山,兼理會汛營,駐防銅鼓嶺,數(shù)次打敗海盜,戰(zhàn)功卓著,威震瓊州。元至正九年(1349年)封殿前將軍。同年遷家于樂會縣博鰲竹史籮村(今瓊海潭門鎮(zhèn)),是入樂會(瓊海)開基之祖。黃九娶妻莊氏、盧氏,庶王氏、林氏、潘氏,生子龍能(試名恒能)。黃龍能子承父業(yè),世襲千戶,鎮(zhèn)守樂會海疆,明永樂元年(1403年)被明朝廷加封升任瓊州總鎮(zhèn)。娶妻王氏、盧氏,生四男:輝仁、輝義、輝禮、輝智。
  從第四代起,為了生存和發(fā)展,黃氏仁義禮智四兄弟各奔前程,紛紛從祖居外遷。長房輝仁遷居瓊海博鰲東山村,次房輝義遷往博鰲嶺村,三房輝禮遷居博鰲大坡村,四房輝智留守竹史籮村。
  從黃政入瓊算起,至今已有730年,繁衍已28代。第一次合族修譜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派序沒統(tǒng)一,第18世開始才合族排序“崇實宜敦本,培基克壯猷,大振循良績,永傳孝友風”的新派序,理順了宗親倫理和淵源關(guān)系。
  在瓊海博鰲東山村,黃政的后裔合族建了一座黃氏大宗祠,宗祠以“千頃堂”為堂號,其楹聯(lián)上書:江夏富饒先祖德,千頃翠綠子孫榮。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八,瓊海萬寧一帶黃氏子孫都要到此拜祭祖先,認祖歸宗。據(jù)海南黃氏族譜記載,黃政后裔除散居瓊海萬寧陵水等地外,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多見他們的身影。
  文昌、樂會的黃氏分支,其始祖是黃森、黃政兩兄弟,他們是從福建省福州府閩清縣細村前往交趾(越南)任職,路過海南時被迫在此落腳的。據(jù)博鰲黃氏族譜卷一第12頁中說:“本族大始祖黃森、黃政閩邦發(fā)跡,欽命交趾御史,印落海中無以復(fù)命捷報,外公張岳尚書奏朝旨準入瓊,從白峙頭上坡,落籍文昌馮家。”從序文中可以看出:黃森、黃政兩兄弟落腳瓊州,不是原來的計劃安排,而是臨時的決定,是被迫的又是經(jīng)過朝廷批準的,至于是哪一年入籍文昌,譜上沒有記載。而文昌《黃氏族譜》載:黃森宋至正二年遷瓊,居會同太平都馮家(今文昌會文鎮(zhèn)馮家村),公榮壽67歲,葬馮家村后山東邊寅山有碑。查年歷宋朝沒有至正年號,元代才有此年號,宋代有至道、至和年號,到底錯在哪里,尚待查考。黃政之子黃九于1349年遷樂是有譜可證的,如果黃政宋代入瓊,父子相差一二百年是有悖常理的,所以目前以元至正二年入籍文昌馮家白峙頭為主是可信的。黃政及其兒子黃九,在文昌入籍不久,就在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移居樂會竹史籮村,從此,開始了博鰲黃氏在樂會的繁衍發(fā)展和裂變分流。
  除黃篪、黃政、黃森等人是宋元朝代遷瓊外,史料記載,還有一位是宋代遷瓊的黃姓始祖。此人名叫黃爵,字天成,宋進士,祖籍福建泉州,北宋末來瓊?cè)挝牟讨I,后任廣州通判。后因金兵攻入都城開封,朝廷南遷,為避戰(zhàn)亂和動蕩,黃爵后落籍文昌,是文昌遷瓊始祖之一。但黃爵是否遷瓊,黃氏族譜在實錄在有些記載,留下一些疑點待后考究。
  此外,海口市的遷瓊始祖黃良佐、黃重,文昌市的遷瓊始祖黃至德、黃忠信,儋州市的遷瓊始祖黃守明,臨高縣的遷瓊始祖黃平寧三兄弟,樂東縣的遷瓊始祖黃本中三兄弟等,都是海南黃氏的大支系。
  據(jù)譜載:黃峭山之子黃化第7世孫黃久昌的子孫,一部分留在閩粵各地,一部分渡海過瓊,在文昌、樂會、臨高、儋州、崖州、定安等地落腳。第7世孫黃久昌的子孫幾乎同時遷來瓊山、陵水、感恩、萬州、澄邁等地。相傳黃福的第6世孫在宋端宗年間(1126—1127年)有10個兄弟同時渡海過瓊,散居瓊州等地。這時,正是北宋、南宋交替時期,兵荒馬亂,聯(lián)系不上,不知所蹤。在重修大宗族譜時,既沒有查到黃福第6世孫10兄弟的下落,也沒有找到黃化在瓊州的后裔。
  七、海南黃氏三大世系源流
  海南島是個移民島。從漢代開始,隨著漢政權(quán)在海南島的建立,漢族有組織地向海南島移民也從此開始,以從事商業(yè)貿(mào)易或其他行業(yè)的大陸兩廣人與北方中原人居多。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自中原向南方移民高潮為晉室南渡之時,海南島當時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五代十國至宋代,我國北方向南方大舉移民,方向多從中原往東南沿海等諸省大流動,尤其是福建以至形成了人稠地狹的局面。于是宋代閩人開始遷移廣東、海南島乃至東南亞各國。而大批有意識的或松散式的移民,沿著閩粵沿海一帶南下到了海南島。元代蒙古統(tǒng)治者對中國南方民族實行鐵血政策的苛政,大陸人口又不斷向海南島遷移,同樣多從中原遷入閩粵,再從閩粵一帶流入海南島。明代沿襲元代的屯田制度,征兵戍守邊疆,駐防海南,以及清代官兵遺民流落海南等多種原因,都促進大陸內(nèi)地向本島大量移民的不斷增加。其移民的主要來源及原因,有避亂世,從征戍守,或經(jīng)商貿(mào)易,或農(nóng)漁業(yè),或當朝貶官謫臣,或奉命履新等。黃姓族人伴隨在移民的潮流中,不斷流入海南,從時間上來看,漢至唐代是否有黃姓入遷,國史家譜均不見記載,宋代以后才開始有為官后落籍海南的先例;從地點上來說,尤以福建莆田最多,其次是廣東。黃姓族人蕃衍昌盛,枝繁葉茂,瓜瓞綿長,遍布全島,此乃賴于朝夕莫忘親命語,故而各擇勝地立綱常,視以他鄉(xiāng)即故鄉(xiāng)之所至。他們登島后,沿著海濱、河岸、平原等地帶安家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了有淵源有系統(tǒng)的世系分流,組成了海南人口較為集中和龐大的姓氏之一。后來又有一部分人向海外遷徙,以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從抗日戰(zhàn)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從二戰(zhàn)結(jié)束到現(xiàn)在的三個時期向海外發(fā)展,并落地生根,又形成了海南黃姓的另一大支流。
  海南省黃姓大部分發(fā)跡于福建,其次是廣東。由于遷入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歷代編修族譜都是以本遷瓊始祖為主線自行編纂,遷瓊始祖的先祖是何方何人,不是十分明確,遷瓊始祖之間有何關(guān)聯(lián),也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出現(xiàn)定世不統(tǒng)一,派序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宗系內(nèi),也存在上下顛倒、昭穆紊亂、次序難分長少尊卑等現(xiàn)象,這是歷史久遠,史料缺乏,修譜不連接等原因造成的。1914年和l949年曾進行兩次合族修譜,都因政局動蕩、交通不便等原因而不成功。太平盛世的1987至1989年,在廣大宗親的共同努力下,終于較大范圍的完成了合族修譜,但也留下不少問題和遺憾。
  這次合族修譜,經(jīng)過調(diào)查考證,基本上理順了宗族的歷史來源脈絡(luò),奠定了黃岸世系、黃峭山世系和黃居正世系,是海南黃氏三大世系源流的基礎(chǔ),確定了福建始祖黃沖是海南黃姓的第一世祖。第一大世系源流是黃沖四子黃岸為源頭,一部分遷瓊始祖來之于此,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島東一帶,以海口、文昌、瓊海、萬寧、陵水、澄邁、定安、屯昌等市縣為主聚居地。第二大世系源流是黃沖第5代孫黃峭山為源頭,一部分遷瓊始祖來之于此,他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島西沿線,以臨高、儋州、昌江、東方、樂東、三亞等市縣為重點區(qū)域。此二大世系以明代(含)以前遷瓊者居多。第三大世系源流是黃沖第12代孫黃居正為源頭,黃居正由閩遷粵,是廣東黃氏始祖,清代從粵入瓊者多來自此支,后裔主要居住在臨高、儋州、樂東、三亞、白沙、瓊中、保亭等地。
  據(jù)《海南省黃氏族譜》載:沖公,名賓會也,唐時隱士。恭查峭山公支派族譜,有膺公者,字維淡,號慶肇,又號金谷,初官至吏部侍郎,公自光州自固始入閩徙居邵武,地名平口麗家焉。以五經(jīng)課子顯名于世,號曰五經(jīng)先生。生五子長皓名昆號彥高,次盛名侖號彥勝,三桂名崖號彥輔,四名枋名岸號彥忠,唐戊戌進士官桂州刺史,遷莆田,五名樹,失。則沖公者當即膺公也。而峭山公支派與居正公支派由此分,據(jù)福建省邵武禾坪黃氏大族譜記載,是否屬實,尚待考證。所以,海南黃氏編修續(xù)修族譜時把黃沖作為第一世祖是有一定依據(jù)的,有利于讓黃氏后裔追根溯源,了解歷史,延接未來。此外,還有從廣西、湖南等省區(qū)早期遷入海南的黃姓始祖在何處,黎族大量的黃姓又是從何處來,都有待深入研究。
  現(xiàn)在,海南黃氏三大世系的后裔遍布全省各地,位居海南十大姓氏的第7位。以2007年漢族戶籍人口數(shù)估算,約有人口35萬。古老的黃姓在海南已有約千年的歷史,在人類的長河中,他們不斷興旺蕃昌,不斷裂變出許多的小家庭、小分支,又不斷地向外分流,他們繼承祖德孝道傳統(tǒng),弘揚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譜寫泱泱大族不朽的篇章。讓姓氏源流為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等的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和史料。

作者:黃德城   發(fā)表時間:2010-06-07 23:56:34

 
發(fā)表回復(fù):
標題:
 
內(nèi)容: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插入超鏈接 插入圖片
  您目前尚未登錄,立即 登錄 | 免費注冊
 
 
驗證碼: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quán)、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nèi)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nèi)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