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559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刁姓從何而來?據《中國通史》、《史記》、《漢書》、《晉書》、《韻會》及《姓氏尋源》等史籍記載證實,刁姓有文字記載始于東漢時朝。 刁姓氏族發祥地先后有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縣及陜縣)渤海郡(今河北省滄州縣東邊沿海地區)兩處,我支刁姓總堂號為“弘農堂”。專用對聯傳說有多種,但發現大多以使用“XX綿世澤”“XX振家聲”為主,前者填郡望名(如“弘農”“渤?!保?,后者填分堂號名(如“典禮”“耕讀”等),逢年過節時,便在戶門燈上貼棗紅色“刁”字和堂號字樣。 本支刁姓源系何在?考據證明我支刁姓起源于今陜西西北北部,當時的帝王——黃帝,生有25子,冊封了15個姓氏,其中長子原姓公孫,因居于姬水之濱,故改為姬姓。公元前1134年,文王即位,當時53個姬姓小國為了避諱,便由姬改為刁姓,距今已有3140年的歷史。至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御制設弘農郡,也就是行政區域,當時駐弘農郡有三姓,分別是刁姓、楊姓、馬姓。經考證,我支先祖為唐時的“紹農祖”(刁姓四十九世),從弘農出仕江蘇淮安;傳至11代“承先祖”出任江西袁州府教諭,從淮安遷豫章(今南昌市),選址:泰和縣鵝掌丘蓮花池居??;續傳至“善繼祖”于元代任湖廣(現湖北?。S州教諭,從豫遷楚擇麻城縣孝感鄉柑子林琵琶大丘居住,直至我地鼻祖“時范公”(弘農六十六世、“紹農祖”十八世、江津一世)。時范乃元代甲午舉人,明初(洪武三年)任仁懷縣令,后升任渝州府尹、太守,因年老卸甲歸田,擇址來津,成為我支刁姓入川的第一世祖,現已傳至29代。 綜上所訴,確定我支派刁氏一姓由“黃帝”長子始傳,至公元前1134年由姬姓更姓為刁,到公元113年弘農郡時始有記載:唐代“邵農祖”為一代祖,傳至十一代“承先祖”——十二代“啟昆祖”——十三代“善繼祖”——十四代“克圣祖”——十五代“繩卜祖”——十六代“祖思祖”——十七代“武憲祖”——十八代“時范祖”“時贊祖”,前者入川,后者去廣東高州。十七代伯祖武憲生時亨、時貞二子。 刁氏一族在史上雖不算大姓,但名者頗多。極具典型者如下:間 虢叔受姓之后第二十七世孫。因齊俗賤奴虜,而間獨愛之,杰黠奴人之所患,間收取,使終得其力,起富數千萬(見前漢書貨殖傳)。是后楚開國丞相,漢代著名貨殖家,《史記》評價很高。宋、元間,安徽一帶所編《刁氏宗譜》確認間為始祖。 子都 天風五年,以饑餓起于瑯琊,眾數萬,王莽遣發郡國兵擊不能克(見前漢書)。劉玄政權建立后,命為徐州牧、通議大夫。韙 字子榮,間公子。后漢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任尚書,有硬直臣節,出為魯東海二郡相,性抗歷,有明略,所在(見萬姓統譜)。耆年賜幾杖劍履上殿,冊載考盤雅聲。恭 渤海饒安(河北鹽山東南)人,韙公后裔,為虢國齊郡大守(見晉書)。攸 恭公子。晉武帝時為御史中丞(見晉書)。協 字玄亮,攸公子。少好經藉,博聞強記,歷任大學博士,成都軍北司馬,穎川大使,晉愍帝即位時征為御史中丞,元帝時為丞相,中興時官拜尚書左仆射,建武初,朝庭草創,憲章未立,協主持和參與擬訂各種法制、法令。對建立和鞏固晉朝統治有著重大作用,成為晉朝歷史中的一位偉人?!皶x相”成為刁氏族人的榮譽。王敦構逆,公督軍平亂,遭內奸暗殺。彝 字大倫,協公子。少遭家難,王敦誅后,彝斬仇人黨,以首祭父墓,詣延請罪,上特宥之,由是成名。歷任尚書吏部郎,吳國內史、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廣陵,卒于官(見晉書)。逵 字伯道,彝公子。晉隆安中為廣州刺史,領平越中郎將假節。不拘名行,以貨殖為務,有田萬頃,奴婢數千(見晉書)。暢 字仲遠,逵弟。晉隆安時為始興相,不拘名行,以貨殖為務。桓元篡位時,為右衛將軍(見晉書)。弘 字叔仁,逵弟。晉隆安時為冀州刺史,桓元篡位后為撫軍(見晉書)。雍 字叔和,暢公子。北魏渤海饒安(河北鹽山)人,大宗時假鎮東將軍。延和三年為平南將軍,徐州刺史,賜爵東安候。真君四年授持節侍中,都督揚、豫、兗、徐四州諸軍事。雍性寬柔,尚文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賦,頌論并雜文百有余篇,告誡二十余篇,以訓導子孫。大和八年卒,享壽九十有五(見魏書)。雍為近世收錄于《中國歷史文學家》中。遵 字奉國,雍次子。纂弟,襲爵。少不拘小節,及長因修改《大和中例》降為候。延昌三年任司農廣卿,尋拜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熙平元年七月卒,年七十六,贈平東將軍(見魏書金石萃篇)。遵公墓志成為研究刁氏姓起源的重要文物。象山陳漢章根據碑文為依據,撰寫了題為《刁氏姓源考證》一文,最后的結論是:“刁氏得姓之始即自力牧,一作刀牧無疑”。雙 宇子山。藪公玄孫。少好學兼涉文史。肅宗時克州盜賊蜂起。州人張桃弓招集亡命公行殺掠,雙奉命前往招討,至境先遣使諭桃弓,陳示禍福。桃弓隨使歸罪,于是州境清肅。以功封曲城男,出帝初遷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興和三年卒,贈東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見魏書)。整 字景智,遵公第三子。少有大志,頗涉文書史。善泰初假征東大將軍,滄、冀、贏三州刺史、大都督,尋加車騎大將軍,右光祿大夫。天平四年卒。整解音律,輕財好施,交結名流,聲酒自娛。然好色,為議者所貶(見魏書)。沖 字文朗,雍公曾孫。十三而孤,免喪后,志學他方,從師于外,每師授之際,發志精專,不舍晝夜,殆忘寒暑,學通諸經,曾任功曹主簿。沖雖儒生,而執心壯烈,不畏強御。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權,沖乃抗表權言其事。辭旨懇直,文義忠憤,眾覽而嘆息(見魏書)。柔 字子溫,北齊饒安(今河北鹽山)人,少好學,綜習經史,尤重禮儀,性強記,至于氏族內外,多所諳悉,曾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見北齊書)。光胤 宋編畫史上,記載為單名“光”,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白天復初入蜀,善畫湖石花枝,貓兔鳥雀之類(見唐宣和畫譜),是唐末五代畫家,對風行五代北宋的“黃氏體制”花鳥畫起了先導作用。宋編畫史改光胤為光,是避宋太祖趙匡胤諱之故也。彥能 字德明,南唐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父禮公遇亂,徙家宣州(今安徽宣州市),少孤貧,事母以孝聞。元宗立,出任永平軍節度史,徙信州又徙連州,留后昭武軍節度使(見十國春秋)。衎 字符賓,彥能公子。北宋賓宗即位后,充秘書閣校理,出知穎州,入為比部員外郎,改直秘閣充崇文院檢討,司預修《冊府元龜》加主客郎中,求領外任得知湖州,轉刑部郎中。復預編修《大中樣符》。六年書成授兵部郎中,終年六十九歲(見宋史)。家財豪富,但淡于祿位,喜棋奕、善談笑。擅長詩文,是西昆體詩人,著文有《本說》、《治道中術》等十多卷。其詩作后世收于《西昆酬唱集》中,近世收錄衎之名于《中國歷史文學家》中。約 字景純,湛公子,繹公弟。宋元佑舉進士,與歐陽文忠、蘇東坡、司馬光諸公襄勤史館致仕,后掛冠而歸,筑藏春塢,手植萬松。與諸公郵簡往來唱和,崇把江南通詞,志書昭然。壽 約公子。曾任于潛縣令(今浙江臨安縣)與蘇東坡同年,東坡作有刁同年野翁亭詩,及刁同年草堂詩。草堂詩云:“不用長竿矯繡衣,南園北第兩參差,青山有約長當戶,流水無情自入池。歲久酴醾渾欲合,春來楊柳不勝垂,主人不用匆匆去,正是紅梅著子時。”今于潛縣三賢祠中祀的是蘇東坡、刁壽、毛國華三公。繹 湛公子。天經中進士及第(見宋史)。歷任通判和揚州知州。通 字淑達,元代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元時李檀倡亂,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奉詔起兵征討。通仗劍從焉,勇藝絕倫,數冒矢石,登城撥壘,厥功居多。阿術元帥乃選通領都下軍,克樊城、定鎮江、平淮南、遂膺虎符,升征東招討史,乃佩金符,移鎮揚州,命世襲其職(見山東文登縣志)。代 元代元江(云南元江)人。元代設鎮康路軍民總管府,代任該路安撫史。勇悍過人,部下莫不畏服。當時有處發生洞蛟危害四方人命,代手持利劍,沖入黑洞,頃刻之間,洞水赤,人蛟同歸于盡。士敬 通公孫。武略杰出,宛有乃祖遺風。至順八年番戎叛反,士敬帥師削平,其功尤為時倚重。其事跡為《名人典》收錄(見山東文登縣志)。門俸 明代云南人,安插土官,其初為鎮康土知州。明正統中,討麓川亂,累建軍功,升孟定府知府(見云南通志)。尚質 明威縣(今河北威縣)人,萬歷年間任山西壺關丞(摘自刁氏歷史人物簡志)。鵬 詳符(今河南開封府祥縣)人,永樂中知荊州府。賦性耿直,立志清潔。在政九年,教化大行,軍民稱頌(見萬姓統譜)。騰蛟 號時泉,萬魁公子,廣東興寧刁坊人。明嘉靖丙午科人,初授山東濟寧州知州,次升慶遠府推官,轉升光祿寺署政,署理順天府尹。著有《刁氏源流考》一文。包 字蒙吉,江西定南人。晚年號稱“六居士”。生而穎異,敦尚質行,年二十五時中天啟丁卯舉人。以古文鳴于京輔,歷任通奉大夫布政使。后棄舉子業,以斯文為己任,于城隅地為齋日“潛室”,亭曰“肥遁”,日閉戶讀書其中,無間寒暑。著有《易酌》十二卷、《四書冀注》十六卷、《斯文正統》十二卷、《辨道錄》八卷、《潛室扎記》兩卷、《用六集》十二卷,卒后無錫學者祀諸道南祠(見先正事略),包文才優秀,著述精深,是刁氏歷史上三大文學家之一。其名為近世《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收錄。隅 山東濟寧州鄆城縣人,明弘治中為懷遠教諭(見萬姓統譜)。再濂 字靜之,包公子,江西定南人。自為儲生,即馳置科舉業,從父友五公山人王余佑及顏習齋元游,手錄父遺書又二遍,以質四方學者。年逾六十,復手錄父遺書付諸子且誡之曰:“汝曹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吾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見先正事略)。后誥贈通議大夫,布政使。戴高 又名共辰,號約山,清代慈溪人。為當時有名書法家,一生多病,腳腿殘廢,坐臥都是一張鋪。但讀書練字不停止,毅力極強,字效顏柳,且有獨創。事跡被記入清代史冊(摘自刁氏歷史人物簡志)。成緒 (一說刀成緒)清代云南人,道光年間,他發動農民起義為首領,率眾千余人,在云南反抗清廷腐敗政史。公元一八四三年被清軍鎮壓而失敗。 以上社會名人,從漢代至晚清,跨越十一個朝代,共計三十五人。其中河北省十二位,河南省四位,山東省二位,江蘇省十一位,浙江省一位,廣東省一位,云南省三位,陜西省一位。若以人才類型來看,則分為:政權人才十三位,文史人才六位,軍事人才十一位,商務人才三位,文明孝道二位。名單來源于各代名人史籍及姓氏史名著記載,為借古誨今,以上名人將進入新譜名人錄。
作者:117.95.23.*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07-12 09:40:18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