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215924次
2人
3個
32個
958人
63部
華氏起源于宋國。宋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于現(xiàn)在河南商丘、山東到江蘇銅山以西的大片地方,其疆域最大是包括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是華氏最早的發(fā)源地,而后發(fā)展分散各地,華姓是商微子君之后裔,微子死后埋在微山島上,現(xiàn)在的微山湖向南一百里,往西南一百多里,盡是當年宋國的封地。宋戴公(宋公君第七代)子正考父(宋公君第八代)食采于華,以邑為姓,子姓,系出武陵。 華氏分三支,郡望出平原、沛國、武陵。春秋時,華姓已播遷于楚(現(xiàn)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wèi)(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前二百八十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遷徙安徽、江蘇者。西漢時期,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并在山東平原一帶形成平原望族,另在山東、江蘇、安徽間的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沛國望族;新莽之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滁浦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后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三國兩晉時期,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于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南北朝至隋唐,華姓至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始入福建,近代又有一支從無錫遷往貴州。華氏堂號,一曰“武陵”堂,為紀念祖先的出處,華氏家人世代就以“武陵”為堂號;一曰“華岳”堂,為紀念姓氏的出處,華氏家人就以“華岳”為堂號。 據(jù)史料和滕陽華氏族譜記載,我祖居兗州府滕陽華家灘(今微山島之東畔二十華里),歷世多代因避水難,祖諱烈、臻、福(定陶)三公分居東布莊、華家灘、華堂村(定陶),華家灘烈祖后裔后又遷居兗州府東布莊,后改名為“諸姬莊”,誤為“朱姬莊”。明清民國時期,滕陽華姓不斷遷徙各地,明遷安徽靈璧廬陵華圍子,伊集華莊一支,遷江蘇蘇州一支,明隨朱洪武元軍遷南京一支,后又遷云南居;清康熙年間遷邳州華莊一支;清嘉慶年間遷泰安北華莊一支,遷沛國華家洼一支,遷高清一支。 滕陽華氏,因祖上失考,族譜一修再修,而宗派未定。支派愈多,族眾益繁,因而命名之間,往往彼此混同,輩分莫辨,惟無宗派故,由有者擇地遷徙已久,族譜又年久失修,有者又自立輩字,雖屢同宗同堂同派,一旦相見,如同路人,為別世次,藤陽華家灘華氏立輩字,世進福建汝尚永春延,廷大將際作,紹敬明宏允,德存學福廣,齊慶文潤常。 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為進一步理清世系,考核宗派,丁丑年冬月,我族祖紹田公、祖孫華平又首倡修譜,此乃族中之大幸事。本次修譜因相隔年代久遠,人力、物力、財力不足,宗譜雖以修成,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有許多遺憾之處,宗譜上沒有尋根到位,外地遷徙者,觀其輩數(shù)皆同堂、同宗家人,尚未納入譜系,望后人查清世系,承前輩之志,再舉重措,家譜再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以昭穆世次。今諸公責我寫序,因我才疏學淺,惟恐惟慌,不敢妄加論述,僅據(jù)史料和族譜,草草落筆成文。望再修譜,述之者、對者、從之,錯者糾之,以達至善至美。 為昌盛我族,望天下華氏族人同心同德,互通有無,攜手共進,我的聯(lián)系方式為:華允寶 13906374959 QQ:1343846272
作者:222.134.162.* 回復:13 發(fā)表時間:2010-07-18 23:05:32
寫得很好,我是湖北的宗親,叫華勁松,13545768888
作者:華勁松 發(fā)表時間:2010-12-21 19:44:41
世進福建汝尚永春延廷大將際作紹敬明宏允德存學福廣齊慶文潤常清正延忠訓圣憲振國光(261518960qq
作者:華冬福 發(fā)表時間:2014-12-18 09:19:02
大(正)
作者:華冬福 發(fā)表時間:2014-12-18 09:19:32
我是湖南澧縣的華氏宗親,進,祖,德??恕2?/p>
作者:華立冬 發(fā)表時間:2021-06-29 14:00:44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