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560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在上世紀20年代,相聲等曲藝節目引發的笑聲就曾縈繞在西崗地區。那時,西崗是一個濃縮了大連本地文化和市民傳統生活的老城區。現任大連市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刁成國撰文為大連本土的相聲發展捋出脈絡:大約在1934年到1944年間,大連西崗繁華的露天市場(又稱博愛市場)的五行八作開始興旺發達,最受觀眾歡迎的有西河大鼓、相聲、評書……在各類買賣叫行、變戲法、拉洋片、練把式的賣藝行當中立住了腳,逐漸形成了不掛幌子的固定演出場地。相聲藝人于春明是跟隨父親于彩匠從北京來大連的,后來以藝名“小北瓜”享譽東北。此外,他還同外地來連較有影響的相聲藝人朱相臣、“小南瓜”、劉伯奎、連仲友、“白銀耳”、邵霖等同臺演出,他們對大連地區的曲藝產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于春明認為自己是最早到大連說相聲的藝人。他1910年出生在北京,上世紀30年代起,他主要在西崗區繁華的露天市場即“博愛市場”撂明地——有個棚子,有幾條板凳,有個簡易的臺子。老人曾回憶說:“我是第一個到大連說相聲的藝人,我走之后,有我徒弟‘小八仙’和袁浩林在那說相聲。1937年七七事變時,我正在大連說相聲。當時業務不錯,我還收了兩名徒弟,一名是山東人顧海全,一名是大連人莊培臣(藝名‘小八仙’)。當時,大連電臺每周播放一次相聲,每次半小時,由我和徒弟莊培臣去演播,那時候不錄音,是直接向外播。播出的段子,有《賣布頭》、《打燈虎》、《拜師會》、《富貴圖》等幾十段相聲。天津的馬三立、張慶森等名家,也都到大連演出過。”1944年到1958年,大連曲藝團成立,藝人從“明地”棚子的一區演出,進入了設備、條件較優的二區“四合軒”演出。“四合軒”的書館能容納三四百人,樓上樓下設有茶館和書場,藝人分場演出,它吸引了不少外地曲藝藝人來連,像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張國森。這一時期演出的段子,大都是說新詞唱新曲《好哇好哇》、《美帝現形記》、《荒誕書刊看不得》、《買猴》等,為新中國、新社會服務的外選作品。因為當時大連地區曲藝創作人才、知名演員還沒形成,所以很難出現地區曲藝風格、特點。進入上世紀60年代以后,大連地區曲藝創作開始初露端倪。開創曲藝創作先河的是復縣評劇團、大連曲藝團,作品開始引起省內外曲藝專家的好評、關注。大連曲藝真正蓬勃發展起來,躋身全國五大曲藝城市,恰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借著劫后的大繁榮,大連市群眾藝術館與剛剛成立的大連市曲藝工作者協會,聯合邀請了全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李洪基、快板書表演藝術家高鳳山、相聲表演藝術家羅榮壽來連講學,300多人聆聽了專家創作、表演的“布道論經”,廠礦、企業、機關、學校、部隊……大面積播撒曲藝之種,曲藝開始在城鄉四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十幾屆曲藝匯演、調演;單項的相聲、故事比賽;曲藝創作班、作品研討會;大連市群眾藝術館成立曲藝研究班、大連市工人文化宮成立職工曲藝隊;全國曲藝名家侯寶林、高元鈞、馬季、姜昆、侯躍文、師勝杰、廉春明、宮欽科、耿瑛、顧旸等前來輔導、講學;名家收徒拜師、攀親結緣,讓大連曲藝開始升溫。大連市曲藝家協會承辦的全國“星海杯”專業相聲大賽、西崗區政府承辦的全國“西崗杯”業余相聲比賽、全國“麗苑春杯”曲藝征文活動;大連市群眾藝術館承辦遼寧省曲藝匯演等等,讓一個建市不足百年的城市,一躍成為全國“曲藝基地”、“故事之鄉”。一支相聲創作群體的形成,使大連成為全國相聲收成最好的城市,也集中產生了一批全國一個時期內最好的相聲代表作品,如王敏、李建群創作的相聲《還禮》;陳寒柏、滕生祥創作的相聲《無價的情》;王敏創作的相聲《緣分》、安邦彤創作的相聲《夢飛東洋》;李志有、刁成國創作的相聲《迎接視察》等在全國相聲大賽中分別獲得獎項;范仲波創作的相聲《希望》獲全國“金獅杯”相聲大賽金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特別是劉榮忠創作的相聲《真富假富》、《說說心里話》、《在那遙遠的地方》在全國首屆相聲節、全國相聲大賽中榮獲“金玫瑰獎”金獎、“牡丹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范仲波: 逗了一輩子,寫了一輩子今年67歲的范仲波是大連解放后在本土成長起來的相聲藝人之一,他的藝術人生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相聲藝人的一個縮影。在博愛市場聽書聽相聲曾是范仲波最快樂的時光。中學畢業后,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不能考大學,范仲波就報考了當時的大連曲藝團。1962年,20歲的范仲波入了相聲表演的行,當時的大連曲藝團設有相聲隊,里面有好多個天津來的演員,范仲波學徒時師從的是馬三立徒弟方笑文。兩年后,天津演員要回去了,在一次演出之后,曲藝團的一位領導問范仲波愿不愿意在曲藝團長期干下去,成為專業相聲演員。“肯定愿意啊,能養家糊口,還興許能看見自己的偶像侯寶林先生。”范仲波幽默地回憶著當時的決定。就此,范仲波把自己的一生綁在了相聲上。當時在友好廣場的中山文化館設有相聲大會的演出場地,以“十分鐘二分錢”的標價吸引了許多等車、逛街或等著看電影的市民。“很多人一看這票價便宜啊,就進來了,進來了可就聽入神挪不動步了,等看完了一瞧,變成三毛六了。”范仲波的回憶讓人忍俊不止。演出從上午10點延續到晚上8點,相聲隊的十幾個演員和學員每天要演出40多個相聲段子。范仲波一邊學藝,一邊開始了自己的舞臺歷練。“因為那幾年的舞臺訓練,自己都感覺到成長得特別快。”范仲波感慨地說。那個時代的特殊演藝生活讓一批本土相聲演員得以由此快速地成長、提升。1965年出徒以后,作為逗哏演員的范仲波已能表演近30多個傳統段子。“每天都有演出,你不能老說那些個老段子啊,得學演新活兒。”肚子里有“墨水”的范仲波開始嘗試自己編寫相聲,第一個自創相聲段子是一部歌頌體的,講述劉英俊攔驚馬救兒童的事跡。第一次“出手”,作品多少顯得稚,但是在與老藝人的請教探討和舞臺上的演練中,范仲波的創作“包袱”越來越響,越來越自如了。當時曲藝團的相聲演員們還有一種自豪感,“十分鐘二分錢”的票價還為曲藝團帶來了不菲的效益,有時到了開工資的時候,京劇團錢緊還要到曲藝團來借錢。1968年,范仲波和家人被下放到當時的復縣三臺子,不久,全國興起組建輕騎宣傳隊,他被調到縣輕騎隊說相聲。輕騎隊的表演需要更多的新相聲作品,范仲波就和搭檔孟繁山合作編寫了許多反映當時生活的新段子,在他與孟繁山合作的近30年里,他們創作的《我和高大爺》、《軍民一家》、《鋼花》、《老攪書記》、《列車新風》、《鄰居》、《朝陽花》等相聲作品不斷受到好評和獎勵。其中,1976年他和孟繁山兩人的相聲《列車新風》轟動了京城。上世紀80年代,范仲波被調回大連歌舞團,之后成了大連說唱團的領導人之一,但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小品的紅火,相聲開始走入低谷。1988年,大連說唱團解散時,窩著一股心火的范仲波選擇了沉寂。1994年,在老搭檔孟繁山的鼓動下,范仲波再次拿起了筆參加了第二屆“西崗杯”全國相聲新人新作邀請賽,他和兒子范寧合作創作表演的新相聲《朋友》,獲得了創作、表演二等獎。此后,范仲波又開始了創作,參加了第三屆、第四屆“西崗杯”。1997年,由他創作,陳寒柏、王敏表演的相聲《希望》,在文化部“群星獎”評選活動中獲金獎。本屆的相聲征文活動,范仲波以自己老年生活為題材創作的相聲《這不是夢》力拔頭籌,摘得最佳作品獎。“現在寫相聲,就是一個樂趣。”已經寫了70多個段子的范仲波在得知作品獲得最高獎后的幾天里,又一氣兒寫了兩個段子。寫了一輩子也逗了一輩子的老人,還希望能有機會在舞臺上接著逗。“如果有機會,最好在大學里。”幾年前,他在大連高校演出時,臺下大學生的熱烈反響讓老人念念不忘。笑韓: 我們的夢想就是換個大劇場盡管“西崗杯”是由政府主辦的,但由于相聲這個載體的特殊性,民間對“西崗杯”的期盼相當高。在大商步行街南端的一處地下室臺球廳的最里頭,是一扇窄窄的破舊木門,上方寫著“芝柏相聲茶苑”六個紅字,這里就是陳寒柏的徒弟笑韓連同十幾個退休曲藝老藝人和業余相聲演員目前的演出陣地——十幾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共有六張桌,一張擺放茶壺茶杯,四張小玻璃桌是“觀眾席”,最后一張是條桌,蓋著一塊紅布,放著一塊醒木和兩把折扇。周末,他們會穿上大褂說學逗唱,有時沒有客人,大家就散了,顯然,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碰到。“表演是不收錢的,只是從茶客的茶錢中分出幾塊錢,夠我們乘公交車的,有時候不上客,我們只能自搭車錢。”雖說笑韓一直把他們的演出叫“演著玩兒”,但說起兩年多的堅持,笑韓還是顯得有些苦澀。他拿出一個筆記本,上面是團隊成立的第一天起每場演出的簽到和記錄,葛炳智、趙修君、滕生祥……有些藝人已經六七十歲。“最開始成立這個團隊就是給我們找個舞臺,因為對相聲演員來說表演經驗特別珍貴。”2007年,他們開始在天津街天和廣場三樓老茶館免費演出,茶館的老板是一位喜愛曲藝的茶商,因為茶館叫德興社,笑韓他們也跟著被媒體稱為德興社,與郭德剛德云社的一字之差還曾讓大家對同樣是“草根”的他們浮想聯翩。當茶館已經開始聚攏起人氣時,卻因與商城的不愉快,笑韓他們離開了德興社老茶館。離開了原來的陣地,再叫他們德興社顯然不合適,叫芝柏?笑韓他們又似乎沒有費心地想過。不管叫什么,大家的初衷沒有改變,因為大家的要求本來就很“草根”——只要舞臺還在。“再說,誰讓咱是喝相聲奶長大的,不能忘本,可能做不了那么好,就堅持唄。”從大化的工人到現在大連電臺的資深播音主持人,笑韓坦言今天的一切得益于報考時自己的相聲專長。雖說兩年的堅持走得并不順暢,但是舞臺上,笑韓他們的演技已經今非昔比。“開始學相聲是‘熏’,就是坐在板凳上看別人是怎么說的。”被“熏”了很多年,像其他業余相聲演員一樣,笑韓還是沒有很多的演出機會。“因為舞臺經驗少,等有機會上臺了就特緊張,光想著背詞了。有幾次包袱抖響了,而且效果特別好,可怎么響的不知道,為什么響的也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響也不知道。”正因為有了那些個“不知道”,笑韓他們格外珍惜如今的舞臺,管它是不是在有著潮氣和一絲霉味的地下室,是不是有時只對著一個觀眾在說,寂寥和簡陋的舞臺讓他們越來越自信。“有一年我們組織了一次‘傳統相聲大學行’義務演出活動,到大連的各高校連續演出了十場,場場爆滿。大學生們的掌聲和叫好聲到今天一直震蕩著,我們堅信相聲還是受歡迎的,我們的堅持還是有價值的。我們畢業不久的大學生金龍,現在都有‘粉絲’了。” 笑韓笑著說。搬到地下室以后,滕生祥曾編了一段群口天津快板,結尾的“我們的目標兩年后換個大劇場”,引起了團員和觀眾一陣陣意會的笑聲。夢想開始照進現實。停了8年后重新開始的“西崗杯”也給了笑韓他們一個機會,當市領導得知他們的境況后,表示將在西崗市民文化活動中心里給他們一方舞臺。笑韓回來對大家一說,立即引發一陣歡呼,他們再次用天津方言齊齊地喊了一句:“我們的夢想就是換個大劇場。”這屆“西崗杯”的熱烈反響也讓西崗區對這個文化品牌的建設有了更大的信心。西崗區文體局的領導為記者勾畫了藍圖:在市民文化活動中心里設立一個相聲培訓基地,作為“西崗杯”相聲大賽這個品牌的延續。在以后的“西崗杯”賽事中,安排名家來為業余演員和喜愛曲藝的市民開講座,搞作品欣賞會;請外地相聲表演和創作隊伍到基地交流,讓西崗真正成為全國相聲界的耀眼標志。不久后,笑韓們的夢想也許就會超值實現。
作者:61.153.154.*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09-13 20:12:2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