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18465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前言:在用鋼筋水泥等文化澆灌的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了,我們渴望著回歸自然,向往著高山、大漠、森林和雪原。我們不再把自己與自然分割,一如孩子不再和母親分離。就此讓我們毅然踏上返鄉的途程吧……又到了所謂的“愚人節”。我本不是一個對西方節日感興趣的人。而讓我開始記住“愚人節”的還是七年前那個4月1日。因為這一天,香港一代天皇巨星張國榮跳樓自殺了。張國榮的自殺的確曾深深震動了無數人的心靈,但也因此讓人們記住了“愚人節”的灰暗和殘酷,以至于每年這一天,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張國榮,追悼張國榮。也許令人頗為費解的是,擁有無數“粉絲”,名利具有的張國榮為何要輕生,又為何要選擇如此的方式告別人世?這又使我想起前些天發生在身邊的跳樓自殺事件以及福建南平的持刀殺人事件,這一連串的悲劇(暫且說是悲劇)事件,讓我深感生命的脆弱,生活的殘酷。有時候真有些弄不明白,這個世界究竟怎么了?現代人究竟怎么了?前晚上《美學專題》的課程,老師和我們一起討論了生態美學的問題,其中大家都談到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問題,探討了這個后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日益深刻的精神危機。正如蔣老師所言:“80年代,人們還存有生存理想;90年代,人們只剩下物質追求;現在21世紀,人們卻到了精神極度空無的狀態。”物質的高度繁榮,精神的極度空虛,這是現代人最大的悲哀。盧梭認為:“思考的狀態是一種反自然的狀態,能思考的動物是一種墮落的動物”。雖然這樣判定人類的文明似乎有點偏激,但現代工業文明的進步,把人從原始自然的生存方式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又使人日益與自身的本質發生異化,在“對物的依賴性”中“喪失了自己”。加上“上帝”在人間的消失,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變成了孤獨的流浪者,在焦慮痛苦中生存,在荒誕而冷酷的世界中備受煎熬而無能為力。因此,死亡和永生變得毫無意義,人生成為一種多余。特別如張國榮這樣的公眾人物,或許在華麗的鎂光燈照耀下燦爛輝煌,而背后面對的可能是重重的生活重擔、厚厚的生存壓力:公眾過高的關注和期待扼殺了自由的空間,物質的繁華欲望摧殘了精神的棲所。靈魂與肉身的異化分離,“本我”內在需求與“超我”外在表現的沖突碰撞,最終擊潰了生存的信念。一個人沒有了生存的信念是最可怕的。沒有了信念、信仰的生活,就像在旅途中沒有了歸宿。在航行中失去了目標一樣,會使人產生一種漂泊無依、無家可歸的放逐和孤獨感,甚至會使生存本身變成一種不堪忍受的重負或者變成一種沒有意義的純粹偶然。因此,為什么現代人的自殺率居高不下也就不難理解了。有時候,真的很懷念兒童時那個“詩意”的年代。曾經常與人談起小時候的趣事:春天下水里捉小魚,夏天在地上捉蜻蜓,秋天到山里抓小鳥,冬天在田野里放牛烤紅薯……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總之,白天,大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們在田野里追逐游戲,捉魚游泳。晚上,坐在屋檐下聽大人們講故事。生活雖然過得并不富足,但人們卻過得充實自在,沒有任何的生存的孤獨感和焦慮感。燦爛之極歸于平淡,是返回自然的時候了。在用鋼筋水泥等文化澆灌的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了,我們渴望著回歸自然,向往著高山、大漠、森林和雪原。我們不再把自己與自然分割,一如孩子不再和母親分離。就此讓我們毅然踏上返鄉的途程吧……可是現在,我們生命中的那片家園,心靈中的那片凈土還存在嗎?現代化的機器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村村通公路成為了現實,卻再也找不回從前那種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再也見不到鳥、魚的蹤跡。每次回到家,總有一種壓抑的窒息感襲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越來越沉重。鄉人為世俗的物質利益變得斤斤計較,記憶中純樸熱情的鄉親不見了。物是卻人非,我記憶中的那個厚實的精神家園再也沒有了!!海德格爾說:“請賜我以雙翼,讓我們滿懷赤誠,返回故園……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故鄉最玄奧、最美麗之處恰恰在于這種對本源的接近,絕非其它。”而我的故鄉,我記憶中那片“詩意”的家園又在哪里呢?每天行走在一個閉抑、衰朽而又充滿聒噪的都市里,心靈的潰敗本不可阻擋。形形色色的暴虐、驕橫,千奇百怪的壓抑、欺凌,朝不保夕的工作,日益惡化的環境,疏遠的親情,嘈雜的機器聲,無往而不在的謊言陷阱,爭取有限生存空間的嚴酷現實,這一切都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來。真的渴望返回“故鄉”,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唯有在故鄉才可親近本源,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為如此,那些被迫舍棄與本源的接近而離開故鄉的人方可還鄉,他早已而且許久以來一直在他鄉流浪,備嘗漫游的艱辛,現在又歸根返本。因為他在異地已經領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還鄉時得以有足夠豐富的閱歷。”可現實是,我們已無鄉可還,因為,不管城市還是鄉村都已被所謂的現代文明和工具理性所占據了。我們已迷失在物欲繁華的世界里,日益遠離“詩意”的天空,再找不到自己的家園。我只能仰天炮問:人類何時才能“充滿勞績,但還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作者:112.2.221.* 回復:7 發表時間:2010-09-18 16:53:29
從遠古茹毛飲血的年代,從黑暗專制漫長的中世紀,從殘酷的死亡之流那邊, 睡夢中蘇醒的人類,如同在荒漠中尋找甘涼的清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追尋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那如饑似渴的眼神,那不屈不撓的堅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一群又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這只因為我們身處同一個世界、擁有同一個夢想。我仿佛聽到,古羅馬角斗場奴隸們歇斯底里的吼聲,奧斯威辛集中營里猶太人被殘酷折磨的悲號,還有關塔納摩監獄里囚徒們的吼叫。處在同一個世界,卻有著不同的遭遇。但是人類向往和平和友愛的呼聲卻從未停止,象征和平友誼的圣火從未熄滅!從奧林匹亞山上傳播開來的火種,傳承了一代又一代。那里集結了,古希臘先賢圣哲們激情睿智的思辨,古希伯來先知先覺們大義凜然的殉道精神,還有那閃耀數千年的——“仁義”當先、“和諧萬邦”的中華悠久文明的曙光。似乎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一千九百八十八年巴黎那一場——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尋找生存智慧的討論,強有力地吹響了人類應對未來的號角。而今,代表和平與希望的火炬,即將于華夏土地上點燃傳遞,奧林匹亞精神終于來到了孔子的故鄉。在這同一個世界里,將圓同一個夢想。自信地放飛白鴿,讓它銜著代表和平與希望的橄欖枝展翅飛去,向著那人間傳播人類追尋了幾千年的夢想吧!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6:55:17
一個孤獨的行者,深夜流浪在唐朝的星空下,——那是詩的故鄉。夜色悠遠,天際蒼茫;一個王朝美麗的背影,不停地在眼前搖晃;雖歷經千年歷史的風霜,而流淌出的卻是亙古的人性光芒。那思婦的眼淚,一直流向空曠的沙場,形成一條悠長悠長的雨巷。明知惟有重逢在黃泉的路上,可翠樓月下的伊人啊,依然還在癡情地守望——天河浩瀚,星光明亮,茫茫星河上的鵲橋璀璨著愛的芳香。一次遙遠的相會, 卻從茫茫的天際流向人世間永遠堅定著人們對愛的信仰。……這千年愛情凝固的憂傷!!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6:57:00
前記:看了周氏父子前幾天做客鳳凰的談話,心里頗有感受。憑著自己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了解,想為此寫下點什么。于是又花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再次拜讀完魯迅的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希望從這兩冊反映先生心靈世界的散文集中管窺見先生作為凡人的面目。從而希望世人不要再對魯迅有苛刻的褒貶。 誠然,《野草》和《朝花夕拾》是擺在案頭我喜愛的兩本讀物,這不僅是因為其詩意般的語言給人以美的享受,更是因為讀魯迅的散文,讓我感受到先生的親切與真實。《野草》篇目不多,共只有24篇不長的文章,《朝花夕拾》也只有十多篇文章,但是從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章中,我們既看到了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少年魯迅,更看到了一個充滿絕望地站在黑夜中不斷反抗的孤苦寂寞的老年魯迅。在這里,沒有“狂人”對吃人世界的恐懼,沒有阿Q跪在斷頭臺上仍在致力于完美劃押和人血饅頭病的悲哀,沒有呂緯蒲坐在酒樓上的風塵哀嘆,沒有單四嫂子對“明天”的期待向往,也沒有孔已己和祥林嫂的悲慘不幸;但是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童年趣事,有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和對好友范愛農君的沉痛悼念之情,有對父親的病日益延宕而不能愈的痛惜傷感,更有的是在黑暗中沉默與空虛之間孤苦徘徊的人生獨白。所以,讀《野草》和《朝花夕拾》,看到的是一個活在人們之間的真實的魯迅,而不是“怒向刀叢覓小詩”“橫眉冷對千夫指”、眾人頂禮膜拜、被認為是“新中國的圣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魯迅。但是正如孔圣人在翻云覆雨的歷史之間總不能蓋棺定論一樣,關于魯迅也總是有是是非非的言論,甚至說魯迅是漢奸的也大有言是。于是,我想起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篇署名清水君的作者寫的題為《魯迅是非》的文章。它里面說到:魯迅拿著國民政府的俸祿,卻“濫用著那多與少的民主問題”,整天在瘋狂地挖苦嘲諷攻訐當時內憂外患的國民政府,而面對日寇日益進逼且已侵占我大半個中華的形勢卻不提一個抗日言論,總是質疑和批判中國的醫藥中國的歷史,認為中醫中藥應該取締、中國的歷史只寫著“吃人”兩個字,于是得出結論說魯迅是漢奸不為過,而說魯迅是“民族魂”“圣人”是極其荒謬、可笑和無恥。看后,我亦覺得頗有道理,也被作者所羅列的大量事實和論據所說服。于是查閱了《魯迅全集》和一些有關魯迅的資料,發現魯迅關于日本及日本人的文章確實不多,對日本侵華的抗議檄文也甚少,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只有他的回憶散文《藤野先生》。而在魯迅生命的歷程中,日本及日本人卻是占據著重要地位。他從1902年4月到1909年7月作為留學生,在日本度過了近八年的青春時光,并且在此期間遇到了他一生最為愛戴的恩師藤野先生。而在晚年他也經常與書商內山完造等日本友人來往,并且幾次在內山等人的幫助下脫險。在病重期間,給他治病的也是兩位日本醫生,甚至臨終時站在他床前的也是三個日本人。可見魯迅與日本人的關系是多么密切。當然,這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山完造等日本友人對魯迅的友好和愛護。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魯迅晚年正是日本加緊侵華的時期,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發生了八.一三事變,日本侵占了我東三省;而1935年又發動了“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之際。作為民族精神領袖的魯迅為什么此時卻如此沉默,卻沒有帶領文壇勇士們積極的吶喊抗議呢?這確實是個頗令人費解的問題。對此,我只能這樣理解——魯迅對于日本及日本人始終抱有某種信賴和愛心,但對江河日下的中日關系以及中國的現實狀況卻充滿著揪心的痛楚和無奈的絕望,于是寧愿保持痛苦的沉默,于絕望的現實之間生存。所以“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的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是我讀完《野草》后的體悟。在《野草》晦澀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魯迅生命的真實。記得一位學者說過:“讀《野草》是研究魯迅生命哲學的根基”。開始接觸到這句話,我不太理解。現在回味想想,才發覺其甚有道理。我覺得,作為思想者的魯迅,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有的和最深刻的部分,不在于他的文明批判、社會批判,更不在于濟世策劃、經國方略,而在于他對人的生存狀況的探索及對人性的批判。正如尼采之于德意志民族的價值不在于他提倡和鼓吹所謂的“超人”哲學,更不在于他曾為德意志民族而戰的英雄壯舉,而在于他敢于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哲學思想及其作為德意志民族一位偉大詩人和思想家而存在。但是魯迅似乎比尼采更其不幸,更其痛苦。尼采可以一生把音樂當作情人,可以江河滔滔地宣泄自己所看到的黑暗與虛無。而魯迅只能于夜深人靜之際在生命的荒園中整理著自己的野草,于指間裊裊的煙氣中獨白著虛空的人生。雖然他沒有像尼采那樣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發了瘋,但他對現實亦充滿著絕望與痛苦。站在對人性探索和批判的至高點,俯首發現周圍全是愚昧的“看客”,這是他的不幸!站得最高,本著普渡眾生的欲愿,卻感到沒有神超然萬物的力量。于是在絕望的沉默中體味著人世間的悲涼,在孤獨的苦痛中承受著生命的重壓。然而更其不幸的是,他在“負著虛空的重擔,在威嚴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時,卻還要強裝著給人以希望的力量,“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雖然他相信“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卻告白:“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于是“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的到來”,并且“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這是怎樣的矛盾和痛苦!又是怎樣地孤獨和絕望!但這孤獨和絕望之間,卻總是不為人理解——生前被人詬病,死后又要么被人奉為神靈,要么被人列為漢奸。這是魯迅作為一個思想者的悲哀!生存在人與神的夾縫中,既不能像神那樣超然萬物地普渡眾生,又不能如神那樣以永恒的沉默注視蕓蕓眾生。這注定他得承擔人類最深層最孤潔的痛苦。今天,我們在談論魯迅是與非之時,難道應該苛求于魯迅作為一個圣人而存在嗎?雖然他整天罵當局執政者,但正如他所理解的,跑到國外去罵本國政府那是最沒出息、最可恥的表現;雖然他對日本及日本人始終抱有信賴和熱愛的情感,但也絕不像某些毀謗家們說的魯迅是漢奸,也不會像王朔之流所說的魯迅如此一文不值。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德意志民族能容忍和肯定一位“瘋子哲學家”那樣去對待魯迅呢? 我無意褻瀆魯迅的偉大與崇高,我也無意為其辯解什么。雖然,我沒有先前那樣崇拜魯迅了,但我自覺在情感和距離上更加親近了魯迅。因為我在超越于人神之間,發現了一位作為人而存在的真實的魯迅!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6:58:44
柏楊終于于89歲的高齡走了。這對于一個曾經身陷囹圄十來載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算已經是完美的結局或可說是壽終正寢了。我們知道,在中國能夠容忍一個敢于仗義執言、敢于揭露自己傷疤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五四時期的魯迅先生算是一個,但是他筆下塑造的“阿Q、孔乙己、狂人”等丑陋的中國人形象卻被貼上了反封建的政治標簽,才得以在現今中小學教材中被廣泛流傳;而且他本人也被貼上了“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自由戰士而被封為“民族魂”才得以在中國大陸地區成為家戶逾曉的人物,由此才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主要指中國大陸地區)的泰斗。然而,柏楊卻是另一類型的“秉筆直書”的有骨氣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心懷整個民族和國家,卻流落孤島,乃至被專制統治者定位“問題型”人物。但是柏楊卻是直言不諱的傳統中國文人中的不幸之中的幸運者。不幸的是他于愛我民族之深,恨我民弊之切而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卻被關進牢里度過十年的光陰,這對于一個以寫作為生的文人,一個心懷國家的思想者來說是不幸之至的。然而,柏楊卻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從專制改革走向民主自由的社會,最終讓他有表達自己思想自由的空間,最終還是能夠壽終正寢。即使行動不方便時還是敢以絕食來向陳水扁當局的“戒嚴說”提出自己的強烈抗議。所以柏楊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的幸運者。說來慚愧,認識柏楊對于我來說并不是很早的事情。只是去年冬天逛書店不經意間看到擺在書店前排的柏楊作品《丑陋的中國人》,我才開始了解柏楊的。或許柏楊對于我們這批出生在大陸的八零后一代人來說都是較陌生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一切注重經濟效益的今天,柏楊這個文化人就更容易被人遺忘了。因此,今天當我再次拿起那本擺在案頭至今還沒有完完整整、仔仔細細地看過的《丑陋中國人》時,心頭才涌起一種說不出的莫名的悲哀。或許是為自己,或許是為柏楊,或許是為整個民族的現況。歷史的厚重感、現實的沉重感、自我的“罪惡感”一并涌來,窒息著這顆自詡為具有民族意識而又無奈脆弱的心靈。因為在看著一篇篇悲悼抑或說是紀念柏楊的文章時,我也在審視著自我靈魂深處的“丑陋”。這一絲絲的丑陋在柏楊的人格和文字的鞭笞之下似乎顯得更加顯眼和猙獰。讓我無地自容。我深知道,作為一名在中國“醬缸文化”熏陶和成長起來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自己自然會有柏楊所剖析的國民劣根性特點,自己自然也在柏楊批判的人物行列。只是多與少或嚴重與否的問題。虛偽自大、趨炎附勢、盲目從中、自我膨脹、死不認錯……一系列可以看的見的丑陋行為,在官場、商場甚至在文化場合等有中國人的地方都可看見。因此,今天我們非常有必要重溫一下柏楊的《丑陋中國人》,特別是在這個經濟高速增長、國泰民安的假象下把國人的劣根性掩飾的近乎完美無暇的時代, 柏楊的精神、柏楊的文字就像一根道德的神鞭,不斷地鞭笞著生活在這個虛偽浮華的時代下的國人,讓我們能夠時刻的反躬審視自身靈魂深處的丑陋和陰暗。他為追求真實的自我、自由的人生、民主的社會,承受過種種的痛苦和磨難;他沒有李敖的灑脫,可以把失去的光陰和自由變成立身社會、審視歷史、擁抱現實的資本,可以快意恩仇的笑傲江湖。但正因為這樣,方顯出了柏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舍身成仁的崇高與偉大。因此,柏楊的偉岸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就像一座豐碑,永遠佇立在具有反省能力的所有中國人的心目之中。所以,雖然柏楊走了,但他留下的思想卻仍然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像我這樣一個80后的青年,雖然柏楊及其思想傳入大陸的時候,我們或正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或是還在母親的襁褓中,但是當我接觸到其思想時,卻不由自主地為其犀利的批判,為其愛之深、痛之切的“大愛若恨”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而怦然一震,盡管很多人對其詬病良多,但讓我們每一個青年感受到的卻是其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無限熱愛的良苦用心。他就像一面鏡子,讓每一個中國人在為人出事時都會俯下身軀來審視自己身上的“丑陋”和”污垢。而今柏楊終于離開了,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心系一生的國度。對于對其詬病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慶幸,而對于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是一種損失,損失了一個敢于說真話的人,敢于堅持真理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留給國人的卻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所以我在聽到噩耗之余只有一個反應:柏楊走了,誰能再為我民族作反省?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7:00:11
飄香的黃昏,雨打著寂寞的憑欄,此刻柳絮飄飛的沈園,滿城春色,在紅塵迷戀中,靜靜地感受著你的氣息。還記得殘陽如血,春波亭下的驚鴻玉影,滿懷著幾年離索后的愁緒;嗚咽的淚水浸濕了香衫;深沉凄婉的憂傷,像一滴跌落的音符,在梵阿玲上奏出串串的清淚。燈火闌珊里的強顏一笑,楊柳岸,如水的柔情,總不見熟悉的跫音的飄來。最終,只能把一生的憂傷,收藏在落滿煙塵的詞卷上。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7:01:55
我喜歡音樂,無論是寂寞、憂傷、得意、快樂的時候,音樂始終是我生命中的精神導師。每當更深夜半、孤枕難眠,周圍的人們都都進入甜美的夢鄉時,一個人獨自坐于青燈案前,埋頭苦讀或伏案而作,但心靈總免不了有點孤寂;此時,如果你耳邊響起一曲柔和優美的旋律,或許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將扣動你的心旋,觸動你的靈感。孤獨、寂寞、惆悵、憂傷,一切隨著這動人的旋律進入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音符。這何嘗又不是一種人生的享受呢?累了,從書海中回來,伸伸懶腰,端出一杯熱茶。凝視眼前杯中裊裊的熱氣,耳中仍舊傳來那豪邁奔放的樂章。此時,也許你會突然的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玄微,生命是如此的奧妙;或許你又會想到生命究竟起源于哪里,又將終止于何方?成煙的往事又將隨著這跳動的音符涌現在你的心田——憂傷的、快樂的、痛苦的、幸福的......一切盡在這美妙的樂曲中。音樂賦予了生命一種色彩,或是陽光普照,或是雷霆大雨;更賦予了靈魂一種超越的感受。夏日的傍晚,雨過天晴,天空橫躺著一條七彩的長虹。此時,你走向河邊,獨自坐在青青的草叢中,對著眼前碧綠的荷葉上滾滾的水珠,拿起口琴吹響一曲悠揚的旋律,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對生命的享受?此時,通過這悠揚的琴聲,也許你會情不自禁地把心交給大自然;也許你會感到你的生命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你會聆聽到大自然壯美的呼聲。一切塵世的紛爭、煩憂盡隨著這冶人的音符,如眼前滾滾東流的溪水般流逝。什么戰爭、殺戮;什么貧窮、饑餓;什么失戀、痛苦和挫折;什么權力、欲望......一切都在這個世間消失。是的,音樂賦予了大自然無限的美。真的,不敢想象,沒有了音樂的世界將會怎樣?因為有音樂,世界變的更加精彩!因為有音樂,生命變的更加絢爛。所以,我喜愛音樂。在我成功時,我會高唱一曲《男兒當自強》;在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我會傾情奏起《水手》。有時,我會陶醉在《高山流水》的優美旋律中,同時也為俞伯牙失去鐘子其這樣的知音而遺憾;有時,我會沉浸在《梁祝》憂傷的曲調中,同時又為梁山伯和祝英臺堅貞的愛情故事而感動;有時,我會癡迷于《二泉映月》那哀婉凄涼的余韻,同時又為阿炳悲慘的遭遇而憂傷。所以,音樂已成了我精神的導師。人不能沒有精神的導師。每當夜半無人私語時,我都會按響動人的音符,聊慰我心靈的孤寂。曾經每當我跌倒在人生的低谷而處于彷徨苦悶之時,我都會獨坐河邊,奏起悠揚的旋律來撫慰我心靈的創傷。成功抑或失意,喜悅抑或悲傷,音樂都會像一位多年的至交,時時陪伴著我。成功時,她會為我喝彩;失意時,她會給我撫慰;喜悅時,她與我一起分享;悲傷時,她激勵我奮進。音樂似寧靜的港灣,讓我心靈的船舶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停靠在她寬廣的的懷抱之中,無聲無息......(注:本文已以另筆名發表在佛山科技學院校報)
作者:112.2.221.* 發表時間:2010-09-18 17:03:42
立鴻鵠之志 樹報國之心 ——做時代的開拓者 刁錦付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文學與藝術學院中文系, 廣東 佛山 528000) 青春是美麗動人的。它是盛開的鮮花,用艷麗的花瓣鋪就著人生的道路;它是奔騰的河流,用它磅礴的氣勢沖擊著陳舊的樊籬。是的,作為青年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讓自己的青春美麗動人起來,讓自己的人生過的有意義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現在我們正在高等學府的神圣殿堂里度著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是揮霍虛度?還是拼搏奮斗?答案必須是后者。因為我們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所以,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就要立下鴻鵠大志,樹起報國雄心,明德博學、修身端行,自強有為,努力爭取做一名時代的開拓者,站在時代的潮頭,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潮當中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那么如何做一名時代的開拓者,開拓出屬于自己,也屬于國家和民族的新天地呢? 一、立志有為 志向即是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流沙河)是的,沒有理想,沒有志向的人,就像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帆船,沒有航程的導向,沒有航行的歸依,直至觸礁沉沒也不知所以然;沒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也必定是干涸的,如同荒蕪的沙漠,冷冷清清,沒有色澤。所以,人不能沒有自己的理想,不能沒有志向。 盡管每個人的理想或志向都不盡相同,但是,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在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的那一刻,我們的命運就與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了。無論在那里,我們都有義務去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為他們貢獻自己的力量。盡管每個人力量大小不一,但我們卻無法逃避肩頭所負的這份責任。所以,立志還得與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結合起來。 大家一定還記得九十多年前從沈陽東關模范小學課堂上傳出的那位少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稚嫩的聲音。那時中國貧窮落后,民不聊生,被列強肆意蹂躪欺凌——而這一切卻深深地印在小小年紀的周恩來心里。于是他心頭立下了明確而遠大的志向:為了把列強趕出中國,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和崛起而讀書。并且為了這個理想,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而今天,中國不再是九十多年前的中國了。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生逢盛世,有了無比優越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這正是我們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的大好歷史時期。所以我們更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樹立為祖國強大和繁榮而奮斗的理想目標,把自身的價值與民族復興大業結合起來,使自己的人生得以充實。然而,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很多同學卻在大學寬松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徹底的淪為了墮落的俘虜。他們自進入大學以后,便沒有了奮斗的目標,失去了人生的理想,生活盲盲目目,渾渾噩噩,終日沉迷于電腦游戲、電影、戀愛以及其他的消遣方式中,最后來也空空,去也空空。而相反,有的同學卻很早就定下了明確的目標和理想,所以他們依舊能像高中那樣勤奮地學習,拿到各種競賽獎章和獎學金;或者擔任學生干部,積極參加各項有益的活動,最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就是有志之人與無志之人的區別。有志之人能夠得到時間的青睞,無志之人終將被時間拋棄。因此,作為青年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必須胸懷大志,珍惜時間,立志有所作為,立志報效祖國,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明德修身 修身,就是修養身心,塑造品格和德行。中國古代“四書”中的《大學》開篇即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荀子》中亦有“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之說。諸葛亮也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人生的一個信條。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面對著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更應注重自身素質的修養,端正品行,自強自律。養成不怕磨難、不怕吃苦、不怕吃虧,富有責任感和人文情懷的良好品質。然而,修身對自己來說是不容易的。人最難戰勝的永遠是自己。戰勝自己就是要讓我們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于去解讀自己,剖析自己,勇于去證實自己的個人存在與價值;要有對自己和對他人負責的態度。而對他人負責的前提與基礎是先對自己負責。總之,修身既是修“德”,也是修“行”,修“性”。 大家都聽說過湖南懷化學院學生洪戰輝的事跡。洪戰輝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兒子,12年來幾經家庭的變故,但他靠自己努力,克服種種困難,考上大學。他在上學的同時,還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賺來的錢,把一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棄嬰一手養大,供其讀書。洪戰輝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因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強自立、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品格。這正是當代大學生所需要發揚的精神,也是很多人所缺少的。跟洪戰輝相比,我們很多人都應當感到慚愧。我們的學習條件要好得多,生活的壓力要小得多,但卻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所在。很多人反而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悶悶不樂、顧影自憐、怨天尤人,甚至選擇自殺。前不久傳出的一串串有關“大學生跳樓自殺”的事件,更是駭人聽聞。這跟洪戰輝事跡相比,簡直應該感到汗顏和羞恥。 “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只有不斷的修身,磨練堅強意志,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才能德才兼備、素質高雅,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成就事業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最終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三、博學報國 曾經在我們周圍有一個討論的非常熱烈的話題,那就是:我們來到大學學習的目的是什么?當時有很多答案,有人說是為了賺錢,有人說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也有人慷慨激昂地說是為了報效國家、報效社會。我們暫且拋開話題的結論不說,我覺得學習的目的首先是為了自己。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通過學習來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人如果不能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其生命除了一切生理機能還在運轉外,精神世界卻是空虛的,甚至是瀕臨死亡的。但是學習需要有廣博的境界,有了廣博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有知識。所以,我們還必須博學,然后才能使自己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報效國家。博學,就是要通過學習與實踐,使自己成為術業有專攻的專才,成為觸類可旁通的通才。而博,正是專的基礎。惟有“博學”,術業才能專攻,觸類才能旁通。《四書》十九章亦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明學習必須廣泛的獵取,做到博大和精深,視野才能開闊,為學才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大學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寶貴的時期。在大學里,我們才真正接觸今后在工作中要用到的專業知識。因此,我們青年學生必須把學習作為永恒的主題,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博取,用廣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廣泛積累知識,努力成為既專又博、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然而,博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應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出去,服務社會,報效國家。曾經有許許多多老一輩的革命家和科學家們,他們青年時期都懷著救國救民,博學報國的理想,漂洋過海留學國外,忍辱負重而努力學習。但當他們學有所成、滿腹經綸之時,他們寧愿拋去國外優異的生活條件,歷盡艱險,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貢獻出畢生的精力。今天,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深受黨和國家的栽培和教育,擔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所以我們更需要自覺地把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聯系起來,在邁向自我成功之路、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但是報國不是抽象的、空談的,而是具體的、實在的。所以我認為,博學報國首先必須要有一顆熱愛之心,從熱愛身邊的人,熱愛周圍的社會開始。前不久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某大學的一個大學生,端午節這天他母親提著一籃粽子去學校看望他,可是該大學生因為怕同學看見母親的寒酸衣著,竟把母親攔在校門口,連正眼都沒瞧一下那一籃飽含著母親對兒子深深關愛的粽子,那母親最后滿含委屈地默默離去。看到這樣的消息時很是氣憤。我想,一個連自己的親生母親都不愛的人,還有什么資格談愛國愛社會。一個連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都沒有的人,即使學到再多的知識又有何用?所以,博學報國就要從熱愛親人,熱愛同學,熱愛學校,熱愛集體開始。這樣我們才能不會辜負了自己滿腹的經綸。雖然,我們不能像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那樣匡扶濟世,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學習,報效國家。讓我們立下鴻鵠之志,樹起報國之心,“明德博學,自強有為”,誓做一名時代堅定的開拓者,為報效祖國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努力!
作者:60.168.25.* 發表時間:2012-05-23 21:36:41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