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8064次
1人
1個
2個
0人
雷發達,字明所,永修(建昌)人。生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歸葬金陵。清代初年,雷發達與堂兄雷發宣,因以建筑工藝見長,應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宮殿。雷發達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程營造錄》等著作。發達生三子:雷金玉、雷金鳴、雷金升。發達長子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繼承父業,到光緒末年,已傳到六代孫雷建昌,掌管"存式"房長達二百余年。他們參與設計的建筑物除皇宮外,還有四園: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三山;三海;二陵。人物生平 雷發達修建皇室宮殿擔任工部樣式負責人,他虛心求教,融會貫通,技藝很高。康熙中期,他修建了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規模最大的數太和殿也就是人們泛稱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先后稱奉天殿、皇極殿。清康熙初重新修建,改名太和殿。工程開始時,因缺少大木梁,發達建議拆取明陵楠木舊梁柱充用。上梁之日,康熙率文武大臣親臨行禮,正當上梁之際,大梁因卯眼不合,懸而下落,工部長官相顧愕然,唯恐有誤上梁吉辰,急忙找來雷發達,并授與冠服,雷袖斧猱升,急攀梁上,高揚鋼斧,只聽"篤、篤、篤"連響三聲,木梁"轟隆"一聲,穩穩地落了下來。剎時,鼓樂齊鳴,文武百官,三呼"萬歲"!上梁禮成,康熙皇帝龍心大悅,當即召見雷發達,面授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因此時人留下"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宮"的歌謠。以后,規模宏大的圓明園工程開始,發達調任圓明園楠木樣式房掌案,也就是擔任工程總設計師的任務。此時的雷發達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在設計方面成績卓著。他善于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中國古代建筑群采用中線南北縱深發展,采取對稱布置的方式等。他在進行清宮設計時,不墨守成規,既在中線上的建筑物保持嚴格對稱,又對主軸兩側軸線上的各建筑物采用大致對稱,而顯靈活變動的新格局。這樣,不但突出了中心又體現了"居中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統一并有主次的整體,從此,雷發達被人們譽為"樣式雷"。成就及榮譽 雷發達雖是朝遷御匠,但他仍十分思念家鄉(即今□□鄉□莊雷村)。相傳,他在朝時,匯錢給雷族大人,委托他們興建雷氏祠堂。當時雷氏大人,將此錢私自花掉了。雷族大人后聽說雷發達要親自回家拜祭祖先,雷氏大人只好到處借錢,急急忙忙建了一間祠堂,名叫"尊祖堂"。現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倒塌,但在祖居雷村,現仍留有一斷墻殘壁。雷發達出于對雷氏家庭祖宗的尊敬和忠孝,有一次南行公務,順道到家鄉看看,當行至德安境內時,向當地老百姓打聽,到永修雷村有多遠,當地百姓回答,還有一天的路程,發達隨身侍衛誤聽還有一千路程。由于發達旅途奔波,染上疾病,再要行程一千里,恐難支持,親身侍衛勸說雷發達打道回京,致使此次回鄉未成。個人其它信息清嘉慶時期,雷氏后人雷家瑞乘南行公務之機,回建昌(今永修)祖籍重修了大成宗譜。雷氏家族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獨創設計圖樣,制出"燙板"(今稱模型)再行施工。雷氏家族攀上了清代建筑和園林藝術的高峰。《中國建筑史》、《中國古代建筑史》等學術巨著,均高度評價了該家族在古代建筑方面的成就。《世界著名科學簡介》一書也把雷發達的名字列入其中。他們在建筑科學和建筑藝術上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將永載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建筑工藝史冊。 發達,雷振聲子。清初與其堂兄雷發宣(雷振宙子)以藝應募赴北京,又為"樣式雷"家發祥之始祖。康熙中葉,營建三殿大工,發達以南匠供役期間;故老傳聞云:"時太和殿缺大木,倉猝拆取明陵楠木梁柱充用。上梁之日,圣祖親臨行禮。金梁舉起,卯榫懸而不下,工部從官相顧愕然,皇恐失措;所司乃私畀發達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禮成。上大悅,面敕授工部營造所長班。時人為之語曰:‘上有魯般,下有長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年七十解役,歿葬金陵。
作者:雷林艮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11-13 22:45:2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