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60783次
2人
2個
54個
109人
17部
“看這一窩‘Māo’” ——在昆昭通虎氏“三代人”的人生折射 2010-6-26 00:24 上傳下載附件 (229.99 KB) 一、家族與個體:時代背景下的變遷軌跡2010年4月20日,在云南藝術學院展廳里,賓客云集,熱鬧非凡,大家都是沖著“花鳥記——虎勇寫意花鳥畫作品展”的名頭而來。在攢動的人頭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觀眾”:他們貫穿著整個畫展,從最初的策劃、布展到最后的開幕式,均以自己的方式相互配合、協調著,其中就包括畫展的主角虎勇和他的兩個“后輩”:虎良燦和虎恩德:虎良燦側重畫展的策劃與主持,虎恩德則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宣傳,就連遠在昭通的民間阿文書畫家虎鵬剛,也專程趕來參加這次畫展的開幕式……透過整個“花鳥記”畫展,在我們飽餐了穆斯林青年藝術家的視覺盛宴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昭通回回穆斯林凝聚起來的力量。然而,讓很多來賓不解的是,畫展的主角虎勇的姓氏虎不念Hǔ,而讀Māo(貓音)!不僅是他一個,而是整個家族都是如此。要深究這個來源,已是眾說紛紜,最普遍的是“貓是老虎的師傅”一說:老虎拜貓為師,學會發威、撲、掀、剪等招式后,擔心貓再教其他動物,想把貓吃了,貓見情況不妙,爬到樹上躲過一劫。這個故事跟改虎姓Māo(貓音)不知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民間確實保留這師傅對徒弟“留一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樣的說法。按照《虎姓族譜序》的說法,虎姓回回的姓氏名稱,不是非要凸顯自己的威武,而是因為這是唐王親封的“虎威將軍”:“唐王奉請西兵,……吾祖奉請來朝。唐王親封虎威將軍。……平服之后,封賜采邑于陜西西安府紅彎子,故由此,子孫永遠姓虎。”如果這個家譜的說法正確,無疑為穆斯林先賢于“安史之亂”期間因“借兵”來華,提供了一個口傳的佐證。明末年間,虎氏先祖由西安府遷至威寧一帶,虎自高、虎自強兄弟倆成為了新遷居之地的第一代先祖,并開創了姓氏家譜:“自登興林正,然君國萬成(太);永尊良恩貴,才能治安邦;……”后來,又因種種難以根究的因素,于清雍正年間又有一部分逐漸遷徙至昭通一帶,延續著虎氏血脈。回回的種子,播撒中華大地,遍地開花,深深扎根。他們在傳承信仰、延續血脈的同時,保持著強烈的民族身份的認同,至今依然延續著。虎氏后裔也是如此,從西域到西安,從西安到威寧,從威寧到昭通,再從昭通到昆明,都在以一種心性的脈絡,詮釋著各自的軌跡。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界定:如果說一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心靈史”,一個家族有其“遷徙路”,那么,對于這個家族中的每個個體而言,無疑成了家族變遷在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縮影。正因為這樣,陸陸續續出現了昭通虎氏后人因上學、工作、經商等緣故,先后來到昆明定居,拓展事業,形成了“昆明一窩虎”——昭通籍虎氏群體現象,他們中有大學教授、中學老師、企業家、公務員、科技工作者等,以堅強的說毅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活躍于各行各業。而我們現在要說的三位主人公虎勇、虎良燦、虎恩德,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幾個個案形象。讓我們透過他們的信仰歷程、事業拓展,來折射我們所說的家族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人生軌跡吧!二、回歸與傳承:各自的“朝圣路”這里套用的是周國平先生的一個說法:“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每一個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圣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在中國的某些穆斯林看來,朝圣確已被翻譯狹隘化成了朝覲。其實,拓展開來看,朝圣追求的是一個過程,一種趨向,一種人生的價值導航,而朝覲卻是朝圣的體現和結果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精神追求的歷程是各異的,是各自內在個深層的精神體驗的一個過程。從這個角度來探討“三只老虎”的各自朝圣路,也許就會看得比較通透。虎良燦:體驗與文化的雙重歸化要說虎良燦的信仰,得從他的父親談起:虎良燦的父親早年畢業于昆明明德中學阿專部,對經學有很深的造詣,對少年時代的虎良燦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植下了信仰的種子。打小開始,他在上學之余就會結伴到毛貨街清真古寺,跟著馬伍超阿訇念經、禮拜,形成了很好的教門習慣。回望少年時期的種種,虎良燦感慨頗多,真如他自己所說,在今天看來,“上大學前的信仰是一種不自覺的信仰”,“那只是一種感性的信仰,還沒有從理性上得到理解。”然而,那時的信仰實踐,無疑為他后來的思考,提供了某種內在的驗證因素和驅動力量。1985年,虎良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出于個人的愛好和專業的要求,他在大學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內容涉及國學、哲學、文學、宗教、音樂藝術等學科領域。這些知識,在不知不覺中轉化成他拓展自我、提升人文素養的動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在享受了閱讀的愉悅之后,找到了佐證信仰的充分理由。但他不滿足于此,圍繞“信仰”,他又閱讀了跟宗教有關的大量書籍,而此時的他,閱讀沒有局限于伊斯蘭方面的經典,也閱讀了其它宗教的書籍,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祆教,因為他深深銘刻著宗教學之父繆勒的名言:“只知其一,一無所知”。而且,他更知道,在宗教和文化對比的基礎之上來理解伊斯蘭信仰的核心價值體系,更能內化自己對經典的理解和對世界的參悟,從而提升自己的伊瑪尼。也就是從那時起,虎良燦對信仰不僅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能通過身體力行,來兌現自己對信仰體驗的承諾,真正做到了“身心清真”。正因為如此,他的好朋友、著名作家雷平陽專門為他寫了一篇名為《遠處的老虎》的文章,對他恪守清真的精神贊賞有加,還突出強調了每個朋友家都會專門為他們夫婦準備了一套杯子!也正因為如此,他在2005年毅然放棄了讓人羨慕的高新高職待遇,原因是集團公司涉及酒的營銷策劃!如今,虎良燦一直堅守著齋功和五番拜功毫不松懈,每逢主麻,在昆明南城清真寺里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虎勇:重拾舊懷邁新步說起虎勇的信仰經歷,與虎良燦有著幾分相似:他的老家與清真寺,僅僅一墻之隔,隨時可以聽到別人誦經,后來,自己也經常去寺里念經。虎勇回憶說,小時候在清真寺大殿里聽阿訇們講經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馬賢美阿訇在禮拜后給他們講起講述沙甸事件,簡直如同連續劇一般,至今依然清晰。而那時候萌發的想法,就是渴望自己也能擁有那樣堅定的信仰,敢用自己的生命來見證信仰的真實!當時的毛貨街,是一個地道的穆斯林社區,一到齋月,整條街上都是封齋的人們,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在這樣的環境里,信仰的種子就在虎勇的心里播撒了。但是,“這種信仰于我來說,”虎勇這樣回憶說,“應該說只是一種感悟”,沒有上升到一種自覺的狀態。1991年,虎勇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專攻國畫專業。就在虎勇到昆明之前,同伴馬敏榮給他介紹認識了在昆明工作的馬俊輝學長。一來二去混熟后,馬俊輝經常去藝術學院找虎勇,并邀請他到家里做客。也就是在馬俊輝家里,虎勇深切感受到了一個伊斯蘭家庭的氛圍。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虎勇開始從理性的角度思考了信仰。“這是我信仰上的漸悟”,虎勇這樣描述信仰的再認識過程。畢業之后,虎勇進入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從事美術設計教學。也許是受到馬俊輝“傳幫帶”的信仰的影響,也許是自己不愿意“獨享”信仰的“甜美”,也許是作為師長對穆斯林學子有教誨的義務,在學校里,虎勇不但是穆斯林學生的老師,更是他們的兄長、領頭羊,每年的齋月,他都要帶著學生們去民院封齋。歷經十余年風雨,一直保持著這個好傳統,學生都換了多少屆了,他依然無怨無悔地行走在真主之道上,守候在那個信仰的渡口。作為藝術家的虎勇,他除了身體力行之外,還將自己在信仰方面的參悟,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1996年,他創作了富有民族宗教氣息的畫作“古爾邦節”,且獲得省級二等獎;1997年,他創作了反映穆斯林生命價值觀念的畫作“起點”,通過穆斯林送葬的背影,折射出了他對死亡和信仰的參悟。這種體驗,一直延續到他現在的國畫風格里,賞鑒他的大多數作品,都能從中看到里面所透露出來的作為一個藝術家,同時更是一個信仰者的獨到情懷和靈性。在訪談中意外得知,一向溫文儒雅的虎勇兒時居然相當淘氣!連虎良燦都說,虎勇小時候念經非常淘氣,簡直是要“鬧翻天”的那種。“我小的時候,是有些過于淘氣了,但是阿訇從來不恨我,反而還對我很好,讓我很感動。一次我遇到初中時候的老師,我說我在大學里當老師,他甚至都不相信。”虎勇這樣說。“父親和母親也是很喜歡我的。父親歸真后,母親告訴我,父親遺留下了一個箱子,里面全是我的東西。我打開箱子,里面全是我的東西,有小學畢業證和一些‘玩具’。”在虎勇略帶傷感的回憶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從前那個淘氣而又富有正義感的男孩。虎恩德:團隊托起的翅膀說起虎恩德的信仰,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如同絕大部分昭通人一樣,雖然是‘背鍋回回’(以前昭通回回人外出做生意,總是背上做飯的鍋具,故有背鍋回回之說),卻沒有功修,對教門的了解是一無所知,更談不上真正的信仰。在上大學以前,對教門的認識僅僅是不亂吃,宰雞時要去清真寺請阿訇。”1996年夏,虎恩德大學預科畢業放假,他便聯系了在納家營打工的熟人,想下去打工。到納家營后,虎恩德和一個昭通籍海里凡(念經學生)住在古城清真寺。那位海里凡發動虎恩德去大殿里禮拜,但恩德由于不會念經而膽怯不敢進寺。后來,那個海里凡就用漢語將禮拜經音譯給他學習,虎恩德當即應急式的學了禮拜經,也跟著禮了幾番拜,但卻對所念的經和所禮的拜沒有理解。這,應該就是恩德跟教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是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同年9月份入系后,一些學長們先后找到了虎恩德,約他一起封齋,并邀請前去參加大學生活動。漸漸地,在教門活動中受到學長的影響,他開始接觸并逐步了解了伊斯蘭。嚴格說來,這是他信仰啟蒙的第一步,而他確實在團隊協作和帶動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深化信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7年暑假,虎恩德受學長邀請,一同到了納家營參加學習。碰巧的是,沙甸基金會在那里舉辦“阿校論壇”,邀請了一些著名的阿訇和學者參加。時任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院長的著名穆斯林學者馬恩信老師便邀請這些學者阿訇前來納家營給大學生們講課,其中包括白潤生、張維真、蔣敬等幾位老師,他們從不同的側面講述了伊斯蘭,這對虎恩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馬恩信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讓他對教門產生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僅對宗教產生了愛和趨向的動力,而且還開始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值得欣慰的是,就在這個時期,虎良燦和馬俊輝經常去到學校看望學生,這對虎恩德來說,也成了一種潛在的影響。除了學生團隊集體外出學習外,虎恩德對伊斯蘭的認識,也在通過閱讀的擴展,來不斷加以深化,甚至在幾個學兄的帶動下,開始互相借閱教門書籍。“張維真老師翻譯的《伊斯蘭的基本特色》一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對伊斯蘭了有更深的認識”,提到教門書籍的閱讀,虎恩德如是說。在信仰上有了認識與踐行的虎恩德,并沒有停止對信仰層次的追求,他通過不斷的閱讀,廣泛與人交流和組織學生活動等,來不斷深化自己的信仰。在大學期間,由于他的忠厚、負責,得到了學長們認可,被推薦來承擔組織活動的責任,經常帶動大家搞學習活動,以及每年齋月的封齋等。也就在這一兩年,回族學生增多了,回歸的也越來越多了,看著活動中戴著白帽和蓋頭的回族學子們,成為民族學院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家心里都感到無比的欣慰。從大二開始,在幾位學長的認可下,虎恩德憑著他對教門的熱愛、對同學的負責,以及在經濟方面的認真態度,成了當仁不讓的“領導”人選。1998年年底的齋月,全部事情對壓在他的頭上,大家看著他的忙碌樣,給他取了個雅號“虎镕基”,說他像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一樣操勞。就在齋月的頭三天,除了伙食開銷外,購買了一些工具,每天開銷都在三千元錢左右,虎恩德數著手中大家交上來的“菜票”,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連覺都睡不好。就在這年的古爾邦節,在幾位學長和虎良燦等校外穆斯林的協助下,虎恩德與同學們一道成功舉辦了大學里的“古爾邦節晚會”,讓優美的《古蘭經》在大學校園里響起。大學,永遠只是守護在渡口護送學子的渡船,而每個走過的過客,都能在領略兩岸風景的同時,銘刻我們在那里所感受到的點點滴滴。對于在大學時代回歸教門的學子,或多或少都會像虎恩德一樣,在團隊的關心愛護下,體悟著信仰的美好,回味著集體的余香。或許,我們在回首大學校園回望各自信仰歷程的時候,都應該真誠地感謝那個托著我們飛翔的團隊,哪怕如今天各一方,但心里都有一份跨越了親情的牽掛和念想……
作者:虎少濱 回復:1 發表時間:2010-11-28 14:20:21
三、成就與趨向:異彩紛呈的事業走向虎良燦:得失之間的詩人情懷虎良燦的事業充滿了豐富的經歷,就如同詩歌一般的浪漫。虎良燦自小愛好廣泛,對音樂、詩歌、攝影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創作的靈感,上大學前就已經有創作出版的作品,上大學時,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造詣。良燦還在學生時代時,除了創作詩歌,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外,還在蘭大組建了一支樂隊,活躍于學校的各種活動現場。正是因為這種著迷,以至于到他大學畢業,為了音樂寫歌詞、作曲并制作成磁帶而去“北漂”。短暫的北漂結束后,良燦入昆華醫院(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任團委擔任專職干事。1994年,良燦以優異的成績被云南電視臺錄取調離昆華醫院,曾擔任《大觀樓》、《今日話題》、《讀書》等欄目記者、主持人、制片人,主持和制作了一期期優秀的節目,得到了觀眾的好評。在電視臺工作期間,良燦經常出差采訪,每到一處,清真寺是必去的。一次,良燦去到香格里拉的德欽縣,找到了幾戶回民,當時留了一張紙條,這張紙條在趙衛東師兄去做田野調查時,那家主人還拿出來給他看。從這張紙條,就可看出良燦的信仰足跡遍布三迤大地。正當良燦在電視臺工作如日中天時,于2002年辭去了這份人人羨慕的工作,轉向了企業,加盟香港龍潤集團,先后擔任多個要職。分別出任龍潤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副總裁兼浙江市場部經理、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龍發制藥國內獨資企業云南龍發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龍潤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云南龍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在龍潤集團,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豐厚的待遇,但后來集團拓展業務,涉足酒業,良燦又走在了工作抉擇的當口。他深知,作為穆斯林來說,酒是“哈拉目”,應當遠離,絕不可涉足其中,于是,他毅然辭去了這份年薪三十萬元的工作。從龍潤集團走出來后,良燦把目光回轉到他所熱愛的文化事業,于2005年4月創建了探究傳統文化與現代經營理念的有機融合的“老虎文化機構”公司和“古然堂”藝術公司,以企業的方式從事文化事業。正因為良燦自小喜歡各種文化活動,喜歡吉它、喜歡文學等,這為他創建“老虎文化機構”公司奠定了基礎。也因為良燦對文化的追求,外加他帶有信仰的親和力,結交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與詩人于堅,作家雷平陽、攝影家吳家林、“茶葉皇后”阮殿蓉等大師級的文化名人結交甚篤。虎良燦在管理運作自己的公司時,還積極策劃組辦各式文化活動,把文化傳承和經濟效益做到了有機結合。在保證公司收益的同時,沒有放棄內心深處的文化人甚至詩人的情懷。正是這種情懷,讓他在昆明的文化界顯得格外獨具魅力。2009年12月,他以組委會主任的身份成功組建了“高黎貢文學節”,并組織舉辦了系列文學活動,這是云南首個民間文學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文化是一種厚重的積淀,而非娛樂”,這是良燦對文化的理解。當得知《高原》雜志有意改版時,良燦主動聯系上了《高原》,免費為雜志設計版式的文字編輯排版,為讀者推出了面目一新的《高原》雜志。“我有一個舉意,”良燦說,“辦一份類似于‘穆斯林故事會’這類型的刊物,以故事的方式講述教門,讓更多的人能夠讀到,以期雅俗共賞。”我們期待著安拉的相助,讓良燦的這個舉意成為現實。其實,良燦心里還有另一個愿望,那就是希望通過他的文化公司的平臺,能為中國穆斯林的企業至少是云南穆斯林的企業提供企業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讓大家通過學習,既懂得了科學管理方案,也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讓更多的穆斯林從原有的“老板”定位,扮演新時代的“企業家”角色!或許他的這個善念的兌現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個文化人對民族走向的“現實而詩意棲居”的思考,不是情緒的結果,而是深思和考察的產物。因為愛,所以有陣痛;因為痛,所以盼清醒;因為清醒,所以能優秀!讓我們都為良燦的這個善念祈禱吧!虎勇:師法大家而書我靈悟好幾個接觸過虎勇的人都開玩笑說,總想拿他那泛著金黃色的胡子跟張大千的胡子比一下,雖說藝術或靈感都跟胡子不相干,但卻暗含了對他這位藝術家的氣質內蘊的認可度。透過這些玩笑話,我們確實看到了朋友們對這個藝術家的寄望與祝福。虎勇的父親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在他家里的碗柜和門上,父親的畫隨處可見。或許這在父親的眼里,只是簡單的信手涂鴉,但這對虎勇后來走上藝術的道路,肯定產生了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許可以換個說法,他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家學”,但有非常好的“家教”,這種不教之教,直到虎勇辦個人畫展時依舊記憶猶新。他在后記中這樣寫道:“父親讀的是舊私塾,一手毛筆字方端整勁。他在櫥柜門上自己畫畫來裝飾,左繪‘峰石引鳳’,右繪‘白鶴同春’,我娃娃一個看得過癮,心中敬佩,不知不覺便與畫結緣。小學時父親要我每天下午放學到他辦公室寫一篇毛筆字才能回家吃飯。那時報紙都難找,他就在玻璃下面墊上畫好格子的白紙,讓我在玻璃板上練字,寫完抹布一抹又可以再寫,確實不用浪費紙張。他還說玻璃板上都能寫穩了紙上寫就更有筋骨。回頭來看,那時打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同時也使我對書法產生了興趣。高考時我要到長沙考專業,臨行父親塞給我四百塊時手微微顫抖,‘以后不要回來,你看看這家’。那時家里太窮苦,我常常半夜餓醒看著從天瓦透進的月光一直到天亮……‘秋花紅艷無心賞,貧賤夫妻百事哀’(流沙河)。父母因此感情不和常常吵架,加之整日為生計奔忙,我能得到的父愛母愛少矣。就這樣我上大學走至今天。現在看來,那些痛苦乃一筆無量財富,增強了我對逆境的承受力,更懂得憐惜孝敬雙親、珍惜生活,并明了世事冷暖,人事短長。痛苦使人清醒,使人更加理解生命——當然還有藝術。在父親的支持下,虎勇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美術和書法上逐漸有了相當的造詣。也真是基于這份藝術的執著,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取了云南藝術學院研究生,師從著名畫家孫建東教授,并于2010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藝術,虎勇有著深刻的認識。藝術當以中正之信仰為本真(大道惟一),真而至善(從善如流),善而擇美(揚善、育德、益智)。虎勇的國畫,師法宋元學派,尤其對回族畫家高克恭青眼有加。現在看來,他的畫風已經開始慢慢形成,并擁有了自己的特點:一是從油畫而入國畫,于技法當有獨到優勢,尤其是對于繪畫著色的把握,能舉重若輕;二是能從古人那里吸取各派優勢,但他師古而不泥古,在技法之外,大量吸納前人留下的藝術論著的相關典籍,提升了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文化涵養;三是帶著一種宗教情懷作畫,并將自己的宗教體驗融入繪畫,做到將信仰與藝術的有機結合,踐行著自己對藝術和信仰的承諾。在虎勇畢業之際,他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參觀者絡繹不絕,贊譽聲此起彼伏,還獲得了藝術界的幾位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云南美術家協會國畫藝委會主任王首麟教授:他篤信宗教,嚴格遵守回族禮儀。美術評論家、云南藝術學院湯海濤副教授:虎勇是屬于對藝術執著的人,談論起繪畫,眼里滿是虔誠。作家陳正彪的評論,應該是對虎勇信仰、藝術、人生的一個綜合的肯定:“人性的純凈、良善,在虎勇筆下獲得詩性的表達,純粹的人性之光傾注其畫面。無論是穆斯林的題材,還是寫意花鳥,都表現出超乎民族、信仰和物種的大愛。在一個嫌貧愛富的時代,人性之善因優秀的藝術家而存,這是我們民族之大幸。”誠哉斯言!在張大千的繪畫破紀錄的月份,我們真誠地祝愿虎勇這個跟張大千一樣有著漂亮胡須的藝術家,在未來的歲月,有著更加輝煌的成績,為后輩提供更多的將藝術修養與宗教體驗有機結合的典范之作。虎恩德:磨刀十年,初試鋒芒虎恩德2000年畢業后,就職于盤龍云海集團公司。他一直有個理念:要體現一個人信仰的最佳方式,就是將本職工作做的近乎完美。正是秉承這樣一種認真、勤勉的態度,虎恩德很快得到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并于次年升任集團企劃部主管。而且,由于他帶頭拿出的很多方案得到高度認可,成績斐然,領導都舍不得給他調動工作,在這個崗位上任勞任怨一干就是七八年!作為經濟學專業出身的虎恩德,站在專業的角度看,他最欣賞的兩個人就是海爾的張瑞敏和阿里巴巴的馬云。工作期間,既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的興趣所在,他把跟張瑞敏相關的書籍覽了個遍,而且,還做了讀書筆記。因此,當談起穆斯林的民間企業,虎恩德感慨良多,而且總能從自己所涉獵和獨立思考的角度,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虎恩德對網絡的認可度與關注度,不亞于專業出身的人。大學期間,他還專門學習過電腦的軟件編程。網絡開始推廣,他就說,虛擬網絡的流行,將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時空!當然,他熱衷網絡并不是像馬云那樣,將網絡作為賺錢的平臺,他是想組建一幫人馬,成立一個囊括中國穆斯林青年才俊的交流平臺。帶著這份善舉,他先后關注過多個穆斯林網站,直到中穆網剛開通后,他成了中穆理所當然的會員,之后,更多的精力都投在了中穆網。2005年虎恩德借著新婚旅游,與蘭州小馬阿哥取得了聯系,在交流中,小馬阿哥鼓勵虎恩德開通昆明網上社區。回昆明后,他便與網友們商議,于2005年8月18日申請開通了中穆網昆明社區。這樣,虎恩德除了單位里的工作外,就是中穆網版主的工作了。“網絡的價值很大,它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加強了交流”,這是虎恩德對網絡價值的定位和理解。后來,虎恩德(中穆ID為amin)在網絡實踐中撰寫了《有活動才有活力》名貼,提出虛擬社區的活力通過組織相應的活動來維系,才能讓網絡的魅力無限延伸。2007年,虎恩德(amin)升任中穆網超級版主。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和維護穆斯林網絡平臺外,虎恩德在學業上依舊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狀態。在2008年的中國回商大會上,他提交了一篇論文并在大會上作主旨發言。這是他在博覽的基礎上,綜合了國內成功企業的案例,并結合中國穆斯林經濟的類型特點,做出的獨立思考的文化成果。他在會議上提出了“中國回商當走一條‘集群發展’道路”的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2009年,虎恩德辭去盤龍云海集團的工作,開始了創業之路,注冊成立了“云南穆英達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并創建了“中國回商網”。對于虎恩德來說,這是屬于他自己的第一份事業,創業也只是剛剛起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憑著他對事業的積極認真態度,憑著他持續學習的進取精神,憑著他對時代經濟的理解和對平臺的界定,他一定能走出一條屬于他自己的道路。十年磨劍,修為自是非比尋常,或許未必就是倚天屠龍,但我們確已能感覺到那份積淀的厚重,和劍匣里掩藏不住的光芒。四、平行與相交:互勉而又紛呈的人生路如果按照昭通回回家譜來論,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虎良燦、虎勇和虎恩德三人,儼然就是祖孫三代!三人中虎勇輩份最大,良燦次之,恩德輩份最小。也就是說,虎勇是良燦的叔叔輩,是恩德的爺爺輩。然而,接觸過他們幾個的人都很意外,這“三駕虎車”,在日常生活中所保持的關系,完全是按照伊斯蘭角度出發的親如一家的穆斯林“弟兄關系”。不僅如此,他們幾位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始終相互關心著,甚至默契到了誰有事情打個招呼就能立馬召集到一起的程度。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如同平行線延續生命,而當你出現了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互之間就會在某個階段出現軌跡的相交,甚至重合,然后繼續各自精彩的人生。對于我們所論述的這“三只老虎”,呈現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幅有平行,有相交,有重合的多彩圖景。先來說說他們的相同點吧:他們都熱愛知識,都喜愛讀書,如果把他們三人的藏書集中起來,可以辦個小型圖書館完全沒有問題;他們都酷愛書法,字都寫的非常漂亮。應該這樣說,他們三位的字各有千秋,風格各異:虎勇的字是用來與繪畫襯托,側重藝術審美而不乏靈性;虎恩德臨米芾和唐伯虎的字帖,他的書寫中傳遞的是坦誠做人背后的灑脫心靈;在虎良燦的筆下,書法有了一種文化的厚重意蘊,和一種寄托人間情懷的超然狀態;他們都喜愛體育運動,虎勇和恩德在足球場上是一員虎將,良燦的乒乓球技術可以達到職業水平;他們都喜歡音樂,并有各自的側重,良燦曾做過音樂人,對音樂自不在話下,恩德經常手里抱著一把吉它彈奏,享受音樂之美。要是哪天口喚到了,我們到希望聽到這三虎給我們來個“三虎協奏曲”呢!如今,在他們各自是事業和樂趣之外,他們還有一個更大的共同點:那就是熱衷穆斯林公益事業,他們也常常因此而保持經常性的相聚。2009年,昆明一群穆斯林青年都先后意識到,那些曾經為教門奉獻終身的著名經師們都日趨老邁,有幾位已相繼歸主。為了留下他們的財富——學識與人品——來勉勵后人,發起了搶救這些非物質經學文化的倡議,并得到積極響應。而此時的三虎,又因為穆斯林事業走在一起,共同為實現心中的舉意而奮斗著。經過一年的努力,《馬新三大阿訇》的記錄片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狀況下制作了出來,三虎在其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與貢獻。值此,我們不禁想起了《古蘭經》“時光章”的教誨,那萬古長青的話語,仿佛成了三虎人生的一個見證:“以時光盟誓,一切人確是在虧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勸,以堅忍相勉的人則不然。” 五、結語:延展著的道路通過虎良燦、虎勇和虎恩德這三只老虎,展示出昭通人走出家門,積極奮斗的一面。或許,他們僅只是昭通人里的個案,無法代表昭通人,但他們幾個,卻從最根本的方面,反映了昭通人令人驕傲的另一面。在這個時代里,功成名就者有之,開創先河者有之。然而,肩負著一種時代和一個民族的使命前行、圍繞這一個永恒的信仰和信念而前進的人卻不多。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從他們整個的奮斗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著,并不斷的激勵著我們前進,當然也期待這更多的人們和良燦、虎勇以及恩德這三代人一樣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生命去承載和展示我們艱難的信仰!未來,有你的一份子!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虎少濱 發表時間:2010-11-28 14:20:4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