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1004936次
7人
11個
160個
8121人
413部
何氏堂號、郡望 1、何氏堂號:同族同源不同支 堂號是宗族分支的名號。何氏族人以“水部”、“四友”、“廬江”、“忠孝”、“詠梅”、“撫逸”和“三桂堂”等為堂號。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于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號。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并把書房稱作“四友齋”,其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廬江堂:出自晉代何禎的故事。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幽州刺史、廷尉何楨是史籍中出現的廬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楨以下至南朝宋齊梁朝的300年間,廬江何氏一門見于文獻記載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們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機要,手握權柄。何禎,廬江人,字元干。有文學才干,容貌甚偉,仕魏幽州刺史、廷尉,入晉為尚書、光祿大夫。為官清廉,秉公辦事。何氏后人為紀念這位先人,遂以“廬江”為堂號。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學海堂”、“敬享堂”等。 2、何氏郡望:何氏家聲揚廬江 郡望者,顧名思義,郡中望族也,是指古代某一大的行政區域內顯貴煊赫的大姓族。 何氏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頏強拼搏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有關史料顯示,何氏郡望主要有七個:(1)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于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2)東海郡,秦設置,治所在郯(今山東郯縣北);(3)陳郡,秦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獻帝時改為陳郡;(4)郫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縣,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5)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右扶風,三國魏改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六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并。(6)丹陽郡,治所在今江蘇丹陽;(7)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 何氏以廬江郡、東海郡、陳郡為三大郡望。 廬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霍山縣東北,轄有今天安徽縣壽縣以南,江西省九江市以北,河南省以東,安徽省蕪湖市以西的廣大地區。廬江何氏位高權重,影響最大。廬江何氏的發跡最晚可追溯到東漢末年、三國曹魏時期。廬江郡為東漢人何楨一門。該家族歷史悠久,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化發達,經濟繁榮。何楨,字元干,廬江人,身材偉岸,儀表堂堂,有文學才干,作過幽州刺史,弘農太守,最后位至光祿大夫。何楨之子名何龕,魏國后將軍;長孫何勖,車騎將軍;少孫何惲,豫州刺史。自東漢末至南朝宋齊梁陳三百余年,廬江何氏一門見于正史記載者就有十代48人。這些人中,最負盛名者是素有“萬夫之望”美稱的何充。何充是何楨的曾孫,父親何睿,作過安豐太守。何充因文學成就突出,被命為軍中主簿,后入朝為皇帝內侍,晉成帝時先作尚書令,又做中書令,都是宰相的位置。史書說他每每臨朝議政,都是凜然正氣,以國家大事為己任,凡選撥人才,皆以功臣為先,不徇私、不舞弊,受到當朝文武的敬重。他崇尚佛教而嗜酒,在當時也是很有名氣的。 廬江何氏家族中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東晉的穆章皇后何法倪。她是何充的女兒。穆章何皇后在位48年,對她家族勢力的發展,地位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東海郡。被譽訓“書香門第”的東海郡在西晉時期的管轄范圍大致是東起郁洲、西至戚縣東西狹長的地區,相當于今天山東棗莊市以東、江蘇連云港以西的區域。何姓東海郡望的歷史較之廬江何氏要晚200年左右,是南朝劉宋的最高司法長官何承天一門。何承天5歲喪父,其母親是東莞姑幕的書香門第徐家閨秀。其舅父徐廣博學強志,東晉時位至秘書郎。宋初為著作佐郎,再遷散騎常侍,并兼任薦舉擢撥人才的本州大中正。何承天自幼受其影響熏陶,加上聰明好學,深得撫軍將軍劉毅的器重,拜他為軍中謀士。 劉裕建立劉宋,他做了尚書吏部郎,后來為著作佐郎,負責編寫國史。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朝設立國家的最高學府國子學,何承天又以本官兼領國子學博士,是傳授專門學問的官員。何承天學問精深,博見今古,一生著述豐富,曾刪簡編輯《禮論》八百多卷,還有《前傳》、《雜語》、《纂文》等大量著作行世。他改定的歷法叫《元嘉歷》,在我國歷法史上有相當高的地位。何承天的曾孫何遜,生活在蕭梁時代,8歲能作詩,不到20歲就被州里舉為秀才。梁朝頗負盛名的大文學家瀋約,對何遜的文才佩服得五體投地,曾贊嘆“讀何遜的詩作,一日三遍,尚嫌不足”。 東海何氏還有何叔敬、何慧炬兩條支脈。何敬叔在南朝齊時作過長城縣令,為官清廉。他的兒子何思澄,善作詩文。瀋約讀到他的《游廬山》一詩,大為佩服,專門請了一位書法家將這首詩錄在自家的墻壁上。何思澄及其子何子郎與前述何遜都是南朝頗有聲望的文學家,有“東海三何”的美譽。 何慧炬是齊朝的尚書郎,其子何遠字義方,做過奉朝請。何慧炬一生鋤強扶弱,先后任太守、縣令,為官之處,民間都為他立廟設祠,以表彰他的政績,有“清廉公正天下第一”之稱。 陳郡。在今天河南省東部,該郡的北部有一個古老的縣叫陽夏,也就是現在的太康縣,是陳郡何氏的故鄉。陳郡何氏的奠基人是曹魏初期的何夔。何夔字敬龍,東漢末避亂淮南,為袁紹所請,讓他勸降曹操,拒不從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本郡,曹操辟為司空掾屬,后出任城父令,長廣太守、樂安太守。曹丕即位,拜太仆,再遷太傅,封爵陽武亭侯。陳郡何氏的代表人物則是何夔之子何曾。他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魏明帝時改封平原侯,作了散騎侍郎。后來作為主管農業的典農中郎將,主張為政之本在于得人。何曾與曹魏權臣司馬懿私交深厚,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時,何曾身為丞相,在廢曹立晉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晉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晉升為公。朝會之時,何曾享受坐車佩劍的特權,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曾有何劭、何遵二子。
作者:何力 回復:0 發表時間:2008-11-30 09:53:04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