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1004941次
7人
11個
160個
8121人
413部
廣東南雄古巷世家的變遷 珠璣巷何氏,始遷祖何昶,是個傳奇人物 ?????????? 南雄珠璣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氏族的發(fā)祥地。《廣東通志》載,珠璣巷“相傳廣州諸旺族俱發(fā)源于此。”中山黃慈博先生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載:先后從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6姓,166族。1994年出版的《南雄珠璣巷人南遷氏族譜志選集》,又增加了27姓,31族,合計為103姓,197族,都是有譜志可稽的。 珠璣巷是唐宋時期的一個繁榮古鎮(zhèn),而今只是長1500多米,巷道寬3米多的鄉(xiāng)村小圩鎮(zhèn)。唐、宋時,一批仕宦氏族為避中原之亂舉家南遷,他們帶著家小軟細,長途跋涉,度過大庾嶺,來到珠璣巷,都要停留下來,靜觀形勢,休養(yǎng)生息,以適應嶺南風土。珠璣巷就在古驛道上,巷子雖小,卻也人氣旺盛,商貿繁榮。可是畢竟珠璣巷地狹人稠,而且地處要沖,天災兵禍,時有發(fā)生,及至南宋末年,亂及嶺南,珠璣巷也成了難于安居樂業(yè)之地了。所以來此駐足的中原氏族,或因避亂,或因宦游,或因尋求新的發(fā)展等原因又紛紛南遷而去,留下了許多悲壯動人的南遷故事。細查族譜,略說三五世家,可見一斑。 珠璣巷張族 可說是珠璣巷第一世家。據(jù)新會《清河族譜》載,珠璣巷張族是唐代名相張九齡的后裔。唐開元間,張九齡的第五世孫張綱,吉州刺史,致仕后卜居珠璣巷,傳至張興,七世同居,得唐敬宗旌表,賜珠璣絳環(huán),珠璣巷因此而得名。張興曾孫張嚳任唐運使,掌嶺南道平糴事,居岡州并入贅岡州知州崔昱家。后唐同光五年(923年),朝廷敕令岡州交納貢稅四萬余石,而岡州民困已久,苦無征收,官民為之驚恐。張嚳乃回珠璣巷與家族商議解救之法。眾議以安民為重,將祖上積蓄金三百六十兩,銀八百兩及稻谷二萬余石,代岡州交納于南雄廣積倉,使岡州官民得以相安無事。張嚳之子張昌豪富,秉承孝義家風,“嘗作義倉,遇兇歲則發(fā)以賑濟,人多感恩,及歿,士人塑其像,以祠奉之。”珠璣巷張族歷傳九代,后裔都遷到新會、開平等地去了。孝義之風也隨之遠播他方。 珠璣巷羅族 是將門之后。始遷祖羅彥瓌,北宋開國功臣,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領武信軍節(jié)度使。乾德年間, 因不滿趙匡胤猜疑功臣,無端奪權遞職,乃棄職遠徒,隱居于珠璣巷。子孫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羅田,筑羅陂。傳至七世羅貴,貢生,里長。南宋紹興間,珠璣巷因宋妃之禍,面臨血洗之災。羅貴以其出自將門之才華,挺身而出,組織三十多姓、九十余戶、一千余老幼丁口,分水陸兩路,日夜兼程,向南遷徙,歷時兩月,備受艱險,陸續(xù)抵達珠江三角洲一帶,各自擇地安居,重新興家立業(yè)。這是一次名聞嶺南的南遷壯舉。千萬南遷后裔至今仍念念不忘羅貴功德,不忘“珠璣古巷,吾家故鄉(xiāng)”。 珠璣巷徐族 是雄州文苑名門。始遷祖徐彥伯,北宋初為太子賓客,由江西濠州遷來珠璣巷定居,歷三代,至其孫徐信、徐儉、徐偉。徐信,字澤江,北宋皇祐四年進士,歷官中書臺諫,剛直有正聲,與蘇東坡同氣相求,友善雅好。在朝廷不得志,乃棄官歸隱。紹圣元年(1094年)蘇東坡貶謫惠州,路經(jīng)南雄,曾登門造訪徐信。兩人相見甚歡。徐信出近作《甘露寺》詩求教,蘇東坡不假思索把詩中“平地風煙飛白鳥,半空云水卷蒼龍”句中的“飛”字改為“橫”字。這一字之改,有如點鐵成金,徐信嘆服,滿座叫好,雄州傳為佳話。靖康之難,宋都南遷,度嶺而來珠璣巷駐足的人越來越多,徐信為求清靜之所,與弟徐儉南遷廣州,設壇講學,四處游覽,有詩集傳世,廣州龍津路建有祀奉他的澤江公祠。徐信與妻董氏墓在肇慶,其四子散居順德、清遠、增城、博羅等地。《直隸南雄州志?文苑》有徐信傳。三弟徐偉由珠璣巷遷福建武平,生八子,號稱八龍。南宋末,其后裔分遷始興。明清時,又有輾轉分遷回南雄者。 珠璣巷黃居正一族 是宦游而來而又匆匆宦游而去的一族。始遷祖黃由,北宋元祐三年進士,任南雄州守,升都漕運使, 因官而入籍南雄珠璣巷。其次子黃澄洛,北宋政和五年進士,知桂林府,于紹興二十五年由珠璣巷遷福建莆田。其子黃居正,南宋淳熙二年進士,吏部侍郎, 因忤權奸,出知英州,隨任攜眷又遷回珠璣巷,起復后擢刑部尚書,卒葬南雄東門外大井頭,遺命祀為珠璣巷不遷之祖。可是,他的四個兒子為求新的發(fā)展均由珠璣巷南遷新會杜阮、鶴山黃峒、順德甘竹灘頭等地去了。幾代人輾轉遷徙,終于找到了安居之地,子孫番衍,而成一方大族。 珠璣巷何族 始遷祖何昶,是個傳奇人物。五代后晉時,何昶被晉帝拜為給事郎、侍御史。后周時,拜南海參軍,持節(jié)諭南漢,被南漢主劉晟所拒,乃攜家館于珠璣巷。不久,雄韶湞連盜起,劉晟舉昶統(tǒng)兵征討,連連取勝。一日,何昶率水師泊于韶陽灘,夜遇盜,舟覆,昶落水死,其尸竟逆水上浮三十余里,雄人嘉其忠義神異,厚葬于巾子嶺,立廟祭祀。宋熙和間,贈清海軍節(jié)度使,殿中侍御史。何昶子孫遂卜居珠璣巷。傳至何禮生五子,次子何琛遷番禺開基,三子何琰遷肇慶開基,四子何瓚遷新州開基,五子何琪遷循州開基。長子何繡及何禮之弟何利后裔仍居珠璣巷,于明代分遷南雄各地。詳見《南雄五百氏族基祖錄》。 珠璣巷陳族 據(jù)陳氏族譜載,原居珠璣巷的陳族有7家,都已南遷他處。如陳文,在珠璣巷居四代,于南宋末率7子28侄遷新會。陳襄,宋進士,為避亂由福建莆田遷珠璣巷,宋末,其后裔均已遷東莞、增城等地。陳大方,廣州通判,也于宋德祐間遷南海。陳福基,南宋末廣南東路安撫使,曾率子在南雄起兵抗元,無奈勢單力薄,兵潰,乃舉家退隱溪塘。 說也奇怪,由珠璣巷南遷氏族,不論其在珠璣巷駐足時間多久,八九代或一二代,也不論其遷到那個地方,總是財丁興旺,人文蔚起。所以,南遷后裔都把珠璣巷作為祖宗發(fā)祥之地。青山秀水間深印著先輩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足跡,古巷古樓古塔古井古榕中蘊藏著一串串團結奮進的傳奇故事。悠悠沙水與珠江南海一脈相連,巍巍巾山與仙城云山遙遙相望。現(xiàn)在,后裔們到此尋根問祖或旅游觀光,都感到了祖居的靈氣。得到了“根”文化的熏淘,索根之源流,聽根之故事,享根之溫馨,觀根之風采。所以,前來尋根問祖的人,絡繹不絕。珠璣巷成了南遷后裔向往的勝地。(南雄政府公眾信息網(wǎng) 作者/羅凱燊)
作者:何力 回復:1 發(fā)表時間:2008-11-30 10:05:20
何氏大家族,何氏一家人。我也是姓何,我是集儀公的后人,希望在這里能找到集儀公的根源,我們的始祖集儀是從1522年搬遷到廣西北流新圩,老人說是從廣東石井珠璣巷搬遷的;為這事我們走了很多路,希望知情人士指點指點幫幫忙,讓我們早點落葉歸根,兄弟團圓。謝謝,麻煩各位了。
作者:何德錦 發(fā)表時間:2012-08-13 22:25:14
注意:嚴禁發(fā)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fā)表者承擔。請慎重發(fā)表!網(wǎng)站穩(wěn)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qū)!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