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72000次
2人
33個
3630個
5041人
246部
作業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的內容、機械的形式讓學生產生了“怎一個怕字了得”的厭煩心理,學生對作業往往抱著敷衍塞責的態度草草了事。這些作業僅使學生從事簡單的重復勞動,束縛了學生的實踐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性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把學生從沉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把作業和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我認為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實踐中,我圍繞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嘗試讓學生完成觀察、制作、活動等實踐作業,也就是讓作業形式趣味化,收到了較好效果。 一、觀察型 比如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如果沒有切實的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寫死寫僵。為此,我讓學生去學校操場、農貿市場、百貨商店等地方觀察各種人物的活動,帶學生到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里接觸活生生的事物,創設觀察、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往往會對身邊吸引人的事物和情境傾注全部注意力,這是后繼學習的基礎,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筆下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二、制作型 學習《航天飛機》這篇課文時,學生對課文中的航天科技知識十分感興趣。 我布置學生課后收集有關資料,以“航天飛機的自述”為題寫一篇板報稿,做一份《航天飛機》小報。 學生從查找資料、撰寫稿件到編排,既需分工又要合作,當眼前出現一份份設計精美的凝聚著自己心血的小報時,學生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互評互賞,交流心得。這種作業能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精神,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型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根基。”(李吉林語)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個不斷發展探索的過程,由學生自己組織開展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去探索,這樣的作業,學生根本不覺得是一種負擔,因為探索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 講故事是訓練學生語言積累與表達的有效方法。《臥薪嘗膽》這則成語故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國古代的成語故事蔚為大觀,于是“成語故事擂臺賽”便在學生的熱情投入中很快拉開序幕。學生不僅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大大增加了成語積累量。課內的知識和課外的知識互為補充,這無論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是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都有很大的好處。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進行綜合性探究學習,完成起來既輕松,又愉快,何樂而不為? 《三袋麥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中角色性格鮮明,非常適合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于是,我布置了一個活動型的作業——課本劇匯演。演出分組進行,每個學生紛紛依據自身的特長在課本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改寫劇本,或制作道具,或粉墨登場,或幕后策劃、導演。在匯演活動中,學生們的出色表演贏得了陣陣笑聲和熱烈的掌聲。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充分地投入,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主動權。學生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探究新知,培養創新能力,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開發自己的潛能。 這種作業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給予學生鍛煉解決難題能力、人際交往合作能力的機會,讓他們獲得了有意義的實際成果。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以充分張揚,創造性得以充分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很多。充分挖掘作業中的“快樂”因素,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并讓他們在樂中求知,在趣中增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體驗快樂 .
作者:125.39.97.* 回復:0 發表時間:2010-12-15 14:51:3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