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1004937次
7人
11個
160個
8121人
413部
廬江堂何氏世系轉自:江西《崇義何氏九合譜》 編者按:近日在網絡發現江西《崇義何氏九合譜》中記載的“廬江堂何氏世系”。其始祖和世系的記載與傳統說法略有不同。現抄錄如下,供族人參考。 一世祖:允公,字子信。系韓國王室貴族,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安王被俘。允公攜妻兒逃跑至安徽省廬江縣。擺渡時,遇秦吏詰問姓氏,指河為姓,幸免于難。為何姓始祖。生二子:長子隆、次子冉。二世祖:隆公,字子孟。秦滅韓后隨允公外逃。三世祖:騭公,字雍佰 生子:信四世祖:信公,字亞仲。漢惠帝四年庚戍歲(公元前191年)舉孝廉。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因參與誅呂有功封縣尹。汗文帝時封車騎都尉,后升為河江太守。妣王氏封都夫人。生二子:長王咸,次庶。五世祖:庶公,字自修。生于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妣王氏,繼妣趙氏,生五子:贊、成、大、業、是。兄弟五人均為郡吏。六世祖:成公,字佰爰。生于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漢文帝丙子歲(公元前165年),十七歲舉賢良,擢升博士員。漢景帝丁亥歲(公元前154年)拜江都王相。漢武帝建元四年甲辰歲(公元前137年)拜治粟都尉。死后贈安都侯。妣左氏,繼妣張氏,生一子:果。七世祖:果公,字長盂。漢武帝元光丁未歲(公元前134年)策授博士。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車騎將軍。漢昭帝四年(公元前83年)拜太中大夫,封平陽侯。妣肖氏,繼妣張氏,生三子:金干、承干、比干。八世祖:比干公,字少卿。漢武帝時任廷尉,辦案公道,濟活者數以千計,獄無冤囚,深受群眾擁護,后遷丹陽都尉。妣張氏,繼妣黃氏,共生十子:玉、金、欣、壽、逸、尚、元、詔、統、武。九世祖:壽公,比干公第四子。漢宣帝時(公元前73年-前49年間)任大司農,蜀都太守。生子:武、顯、競、戩。十世祖:顯公,壽公次子。任京輔都尉,居蜀郡郫縣。生子:鄢。十一世:鄢公。漢光祿大夫。居陜西平陽。生子:寵。十二世:寵公。濟南都尉,漢光武帝建成十三年(公元37年)進爵平始侯。生子:敞。十三世:敞公,字文高。曾任侍御史,漢章帝時為汝南太守、尚書,漢和帝時為御史大夫,五官中郎將。敞公為官清廉,不畏橫勢,敢諫爭。東漢和帝時(公元89年)幼主臨朝,敞公敢于匡正綱紀,京師稱其正。生子:豹。十四世:豹公。東漢時任少府,遷任城之樊邑(今山東省濟守縣內)生一子:休。十五世:休公,字邵公。生于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東漢靈帝時為諫議大夫。精研《六經》、作《春秋解詁》、注《孝經》、《論語》、又以《春秋》校漢事六百余條,妙得公羊本意。又與其師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廢疾》、世稱《公羊》為《何氏學》。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逝世,終年五十四歲。生二子:晏、昌。十六世:昌公(三國時人,事跡不詳)生子:楨。十七世:楨公,字元千。魏明帝太和(公元227年-232年)初征授尚書,入晉為光祿大夫,幽州刺史,由任城遷居潛山(今安徽省潛山縣)生三子:惲、勖、龕。十八世:惲公。晉武帝時(公元265-290年),官至豫州刺史丞相,生二子:睿、曾。十九世:睿公。晉朝時安豐太守,生子:充、準。充為驃騎將軍,累遷尚書令,輔幼王正色,謚文穆。二十世:準公,字幼道。妣吳氏,其女為東晉穆帝(公元345-361年)皇后。準公不應仕,唯修佛塔,誦經念佛。追贈光祿大夫,封晉興侯。生三子:淡,放,澄。二十一世:琰 公,妣黃氏。曾任南康太守。生二子:元度、叔度。二十二世:叔度公:妣袁氏。曾任大常卿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生子:佟之二十三世:佟之公;妣郭氏。官任驃騎司馬遷兵部尚書左丞。生子三:昌寓、朝隱、朝晦。二十四世:昌寓公。官任吏部尚書,生子:敬蓉。二十五世:敬蓉公。妣楊氏。官任吏部尚書,生子:之元二十六世:之元公。南北朝時,歷事南朝的“梁”,“陳”二朝,幼好學,有才思,梁武帝肖衍曾予召見,后任楊州議從事史,轉主簿,信義令,安西刑獄參軍,景候亂時,任南梁州刺吏,北巴西太守。梁敬帝冊為司空府咨議參軍,領記室,后為中書侍朗,陳朝宣帝大建八年(公元576年)為陳中府功曹參軍。后遷咨議參軍。陳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軍攻陷京城建康,之元公乃移居常州之晉陵縣(今江蘇省武進縣)居住。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家中逝世。生子:伯典。二十七世:伯典公。居晉陵;(今江蘇武進縣板鄉何墅村),生子:煥、炯。二十八世:煥公。以母疾疾棄官。時值隋末亂世,客居閬川(今四川)唐時由國子起家,官至刺吏。生子:原粹。二十九世:原粹公。客閬川;從虞世南學成而歸,值母喪結廬守墓,極盡人之孝。人稱“何氏世孝”。生子:昌期、昌運、昌浩。三十世:昌期公。寄籍山陽。 唐玄宗時以武功拜千牛衛將軍,與杜甫交善,有《游將軍山林》之作。生子:邕、凱。三十一世:邕公。以母賜第居長安,應詔入大學。唐肅宗時任少府與杜甫友善。種榿樹數百株于和川官邸,不二、三年成林,時值歲歉,薪貴如桂,米貴如珠,而邕獨無虞,生子:蕃。三十二世:蕃公。和川人,尊母至孝,每歲一歸省親,不許間二。朝居大學士,生子:堅。三十三世:堅公。與韓愈友善。生子:弘恭、弘俊、弘倫。三十四世:弘倫公。生子:繼源。三十五世:繼源公。字清煌。妣黃氏。生于唐憲宗天佑丁亥年(公元807年)歿于唐武宗會昌甲子年(844)生子:堅文。三十六世:堅文公,即千十郎。妣朱氏,生四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三十七世:堅文之子大郎。諱稟。字伯一郎。科名一郎。賜進士文林郎。任神福建寧化縣尹。原籍江南廬州府廬江縣。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壬子歲三月十九日。歿于宋太宗淳化三年辰歲(公元992年)享壽一百零一歲。原葬巖前,后葬冷洋。妣顏氏,生于唐昭宗在順辛亥年(公元891)四月初八,歿于北宋太宗大平三年戊寅歲(公元928年)十月十三日。同夫葬。生子二,福郎、二郎。繼黃氏。稱大娘,誥封宜人。生于乾寧元年(公元894)十月初九。歿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十二月十八日,享壽一百零二歲。葬巖朝湖塘。遷葬廣東嘉應州羅裙鋪地形。生子五:三郎、四郎、五郎、六郎、八郎。(注:福建武平縣象洞何氏族譜(九六年版)載:黃氏祖妣卒于宋太宗大平興國四年,享壽86年。葬在武平巖前磊埔鄉,回龍岸艮山兼丑。原墓碑:廬江何氏墓。明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重修,墓碑是:廬江何母黃氏墓。清康熙壬子歲冬月再修。當地人的孝證應更可信。因此以下黃母所生子女均采信該譜所載內容,與我們的老譜有所出入)。繼鄧氏,生于唐昭宗乾寧二年乙卯歲(公元895)八月十八日,歿于后周太祖顯德甲寅年(公元954年)六十三,與夫同葬。生子三:長七郎、次九郎、三十郎。三十八世:大郎長子三郎。生于后梁乾化二年壬申歲即公元912年。遷居長汀縣河田開基。妣曾、李郭氏,生子:友忠、友全、七郎。大郎次子四郎。生于后梁乾化四年甲戌歲即公元914年。遷居赤岸開基。妣羅、劉、黃氏。生子:二十郎。大郎三子五郎。生于后梁德三年癸未歲即公元923年。歿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歲(1007年)遷乳洋劉坑。妣鐘氏三郎,誥贈淑德孺人。生子六:長子九郎(夭)。次子十郎,字昌黎、諱先,乙卯生,任贛州推官,子孫在贛州廣昌、會昌、于都等處。三子十一郎,子孫散居廣東程鄉松源。四子十三郎,遷居江西吉安白鷺洲,子孫分居湖南桂陽縣。五子十六郎,字萬盛,子孫分住廣東大埔、興寧、梅縣、蕉嶺、松源、福建上杭、武平等處。六子十七郎,字蘭圩,子孫徒翁及上杭來蘇,墓在武不冷洋。大郎四子六郎。生于唐天成元年丙戌歲即公元926年,遷居廣東海豐。妣黃氏,生子五: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大郎五子八郎。字章萬。生于后唐長興三年壬辰歲即公元932年。遷居廣東河源,妣李氏,生二子:三七郎、四七郎。大郎之女仙姑。生于后晉高祖元福二年丁酉歲(公元937年)十月十四卯時。誕前三日,滿屋異香,彌月而不散。孩提時質根聰猛,性卻醇孝,趨圍問安外,惟靜坐巖中,以參無竊。不飲酒,不菇葷,辟南巖修貞養性,知過去未來之事。當時人不知共名,稱為仙姑。宋哲宗元佑元年丙寅歲(公元1086年),仙姑一百五十歲,坐化于乳洋劉坑大郎公世孫六一郎家終壽。臨死之時沐浴整衣,道服端坐,含笑自若。而半空中有鼓樂聲,如引導者焉,袢云繚繞玄鶴飛翔。姑題詩騎箕歸閬苑乘轉清虛,愧質雖難待,精魂只自知,葬乳洋乾湖塘龜形肩井穴。注:本地老譜在大郎公欄還載大郎另五子即:顏氏所生大福郎、二郎,鄧氏所生七郎、九郎、十郎。武平象洞何氏族譜無記載,大郎公遺囑詩亦未提及此五子。且按老譜所記其出生年份疑點甚多。如大福郎(即一郎)出生于923年,比五郎還后一年。七郎(康定庚辰年)和九郎(嘉歷丁亥年)的出生年號經查無此帝號。疑為后人誤記。但老譜已載,亦抄錄于下,供后人考證。大郎之子大福郎。字萬明。生于太平癸未歲(即公元923年),徒江西信豐黃田岡。妣劉氏。同夫葬白石崗龍形。大郎之子二郎。字章茂。生于康熙丙午歲即公元926年,遷程鄉。大郎之子七郎。字名海。生于康定庚辰年。葬永定樟坑尾龜形。分派信豐源石背。大郎之子九郎。字朝洪。生于嘉歷丁亥年。分派潮州南左廊,又往信豐石背、南康牛枧頭。大郎之子十郎。字昌黎。葬巖前坑口燕子形。分派巖前象洞司。配夏氏。三十九世:五郎之子十六郎。諱義元,字萬盛,號景行。生于北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子歲(公元966年),歿于咸淳辛未年十月十三日。葬于象洞園山生蛇掛樹形。妣潘氏三娘,生于北宋大祖乾德五年丁卯歲(公元967年),歿于北宋仁宗慶歷八年戊子歲(公元1048年),葬于乾南寨背大丘角筠竹山。生子二:長念八郎,字桂榮,住大浦里村。次三十郎。繼李氏,生于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歲(公元990年)。歿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已歲(公元1065年)。葬同夫墳。生子三:長念七郎,字桂遙,住廣東大浦縣,遷興寧;次十八郎,字桂進;三念四郎,字陽羨。四十世:十六郎之子三十郎。諱先聲,字桂宗,號念三郎,生于北宋真宗景得元年甲辰歲(公元1004年)。任司官。原葬冷洋坑。遷葬上杭來蘇鄉中都下坑仙人按劍形壬山丙向。妣王氏十三娘,生于宋真宗祥符七年甲寅歲(公元1014年),葬峰背大龜趕小龜形。繼潘氏二娘,與王氏共墳。二妣生子六:長六一郎,字秀標;次六二郎,字秀林,分派定南天華司;三、六五郎,字秀龍,分派吉安府萬安縣;四、五七郎,字龍,分派江西省袁州府。五、五六郎,字秀揚,分派湖北;六、五四郎,字秀梅,徒泰和竹頭高。四十一世:三十郎之子六一郎。諱進朝,字秀標。生于北宋仁宗天圣四年丙寅歲(公元1026年)正月初四。妣范氏、繼吳氏、繼賴氏。范氏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歲(公元1032年)。歿于北宋神宗元豐八年乙丑歲(公元1085年),同夫葬。生子三:長伯一郎,徒梅縣程鄉。分布松源、上杭廬豐、橫崗定塔等處。次伯四郎,字章伸,遷象洞何坊,洋貝水寨子歧嶺下;三伯九郎,留居上杭中都蛟騰六十地。 公妣在何仙姑逝世后,于宋哲宗元佑元年遷上杭中都蛟騰村六十地棗林,成為上杭開基祖。葬于上杭羅坑。永樂十年遷葬下坑仙人按劍壬山丙向。四十二世:六一郎之子伯一郎。諱發伯,字章萬。生于北宋仁宗至和乙未年(公元1055年)二月十八日。由上杭來蘇遷廣東潮州程鄉松源。葬平園寨背大坑邊蛇形。妣雷氏、曾氏;生九子:千一郎:字先琪,居松源,其一孫遷翁源。千二郎:字先瑞,復居上杭廬豐棉村。子孫有遷長樂、翁源。有裔孫何崇乾僑居美國伊利偌斯州。千三郎:字先珍,分派龍南縣羅圍,又遷上杭棉村。千四郎:字先佩,分派吉安龍泉烏泥坑。子孫又分居揭陽鎮平(今焦嶺)、湯坑新村陂角,松源中崗。千五郎:字先珠,分居南康何西坑。千六郎:字先琳,分居鎮平(今焦嶺)后開派湖廣等,其中何煥喜等居臺灣桃園縣。千七郎:字先玢,復居上杭廬豐棉村。(資料來源:網絡博客)
作者:222.240.103.* 回復:36 發表時間:2008-11-30 11:17:07
我先祖號志能是皇明成化八年間由福建上坑卜遷入惠州俯河源縣到我們這一輩是21世系了。。請問吾宗是廬江一戲的嗎????????
作者:125.89.239.* 發表時間:2009-04-12 22:45:16
大郎公后第二十八世孫“其”字輩,深圳派系望北叩拜!
作者:119.122.227.* 發表時間:2009-04-21 14:37:52
太郎公29代孫叩拜祖先。QQ953329112
作者:125.66.13.* 發表時間:2009-05-02 14:40:18
何氏家族成員大家好!我是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長寧鎮羅浮山瀾石鄉藥院村《何氏》!我們全村都姓何,我們沒有了族譜,只知道祖上有四房兄弟,一房?二房叫振光。三房叫振龍。四房叫振勝。誰能幫我們查一下!謝謝!聯系:32112335@qq.com
作者:119.124.60.* 發表時間:2010-01-20 15:47:56
我手上有一族譜,第二十五祖敬蓉公前面基本一致,但后面不一樣了。本譜說信祖是韓信,蒙難后子孫改姓何(一說是蕭何以已親子換韓信一子,后人為紀念蕭何改為何)。我這一支是從敬蓉公之子兩玉(二十六祖)開始的。
作者:111.174.46.* 發表時間:2010-02-17 14:47:29
我姓何,屬廬江堂,現住貴州,祖輩因避難從以前的湖北省,思南府窩汗鄉逃至貴州,家譜因文革時期被收繳焚毀,現字輩丟失,請求各位家門幫助查詢,告知,小何感謝了!!!我的QQ:1287143136,別稱:醉佛..
作者:220.172.200.* 發表時間:2010-02-22 09:41:18
我是東莞,莞城北街盧江堂後人.末見過族譜.只知道先祖由南雄寶昌沙水里遷到東莞.祖祠在莞城城內登桂里.請求各位家門幫助查詢,現字輩丟失.我的電郵k456h@mysinamail.com.hk
作者:113.252.1.* 發表時間:2010-02-28 19:31:19
我家也有這個東西。。四本書呀。。好厚一本。。。可以沒仔細看過!!!
作者:218.106.132.* 發表時間:2010-04-18 00:21:38
先祖說我們這也廬江堂何氏世系。。。。。
作者:218.106.132.* 發表時間:2010-04-18 00:22:31
我也是廬江何氏,不過族譜上寫始祖是瑊公,我是七郎后人,謹于此對祖上表示緬懷之意。
作者:119.125.189.* 發表時間:2010-04-21 16:13:35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