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779091次
4人
13個
970個
56620人
2551部
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陳彭年的《廣韻》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等權威典籍,一致確認張揮始初受姓張氏。有的說,張揮系黃帝第五子,有的說,張揮系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即黃帝之孫。遠古張氏史料所存寥寥,許多史事由于年代久遠而湮然無可考稽。但無妨大體,我們據之可以這樣說,張揮是華夏張氏的始祖,華夏張氏均系張揮的后裔。 自秦漢以降,華夏張氏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宗英輩出,族賢濟濟,國史方志,記載尤多。其中,有輔佐君王經國濟世的宰相,有廉明清正善善惡惡的循吏,有威震河山叱咤風云的將帥,有忠貞報國凜然殉節的英烈,有博通典籍學貫古今的鴻儒,有精諳佛理妙盡玄機的釋哲,有淡泊利祿安貧樂道坦蕩人生的高士,有仁慈賢惠松筠勵節德儀天下的閫范……系以時境,較之人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平民眾庶固然景仰嗟贊,即使天之驕子皇帝也得刮目相看。開元五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考定四海望族,把白水張、京兆杜、武陽賈、河南荀、扶鳳馬、梁山鉅、京南葉、南陽何、陳留王、嶺南厐、馮翊趙、安定胡、蒙扶水、南陽許、冀趙蘇、高陽侯敕封為“國之梁”,而張氏居其首。 黃河向稱中華民族搖籃,張氏遠祖是其佼佼者。最初,他們生活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陜西省東部和河南省北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這里山川壯麗,土地富饒,地當華夏樞紐,勢為兵家要沖。這種天時地利兼具優越的自然條件,對張族的繁衍壯大至為重要。嗣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張族有些人因躲避戰亂或者為適應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不得不“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而徙居華夏各地以至寰球許多國家。客觀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種“喬遷”態勢,將隨著歷史的演進而天經地義地延續下去。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先宗脈。盡管張揮后裔散居華夏各地和海外許多國家,但他們慎終追遠的情思和尋根認祖的強烈愿望從未泯沒。其中,很多人視清河為張氏發祥地,許多地方在纂修譜牒時均以“清河”命名。例如:乾隆十七年,由張日佐、張日暹為洞壺杭旻張氏纂修的宗譜,名曰《清河張氏宗譜》;光緒四年,由張廷輝、張廷杰為開化縣張氏續修的族譜,名曰《清河張氏族譜》,內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拜撰”的《張氏族譜序》;民國年間,常熟縣篆修的張氏支譜,名曰《清河張氏支譜》。此外,有的張氏譜牒,雖未以清河命名,但其譜序往往冠以“清河”或“仁里”字樣,例如:始興(今廣東省曲江縣)張氏后裔所纂修的宗譜中,有《清河家乘舊敘》、《仁里初輯增訂舊序》、《仁里重修家乘舊序》。序中所說的“仁里”,即“仁里鄉”,系漢留侯張良之孫張典做清河太守時居住之地。所有這些實例充分說明,海內外許多張氏與清河張氏有其親近的血緣關系,對清河這塊祖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孔子云:“譬如北晨,居其所而群星共之”。清河在寰球眾多的張氏心目中,儼然若是。 清河是個古老的郡國,它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的一個櫥窗,自秦漢至晚清,它始終彪炳史冊。這不僅僅在于它有張、崔等幾大郡望,也不僅僅在于它所出的文官譽滿大江南北,武將威震長城內外,名士蜚聲關河里表,而更重要的是它成為儒家教化的典范,流風余韻,堪稱圣賢之地、禮儀之邦,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一直作為王侯公卿的榮寵封地。清河張氏生于此,長于斯,宗脈源遠流長,胤嗣綿延興旺,青衿崛起于庠序之中,簪笏理政于廟堂之上,門閥累世顯赫,族誡永葆清芬。茲將清河張氏古世族系簡要介述如下: 始祖 揮 為弓正,始制弓矢,受姓張氏。世居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封于尹城,今山西省太原市。 二世?昧? 三世?臺駘 四世?伊源?五世?侯 六世?立方?七世?坤 八世?敦吾?九世?郊 一O世?重熙?一一世 吳光 一二世 天杰?一三世 欽若 一四世 榆? 一五世 臨 —六世 宜? 一七世 陽 一八世 安? 一九世 考 二O世?承? 二一世 嚳 二二世 琦? 二三世 希 二四世 燧? 二五世 秦 二六世 還? 二七世 純 二八世 質? 二九世 康 三O世?啟? 三一世 立 三二世 瑰? 三三世 秩 三四世 庖? 三五世 灝 三六世 洙? 三七世 逸 三八世 都? 三九世 彤 四○世 須? 四一世 園 四二世 蕭? 四三世 昶 四四世 浚? 四五世 惠 四六世 誼? 四七世 穩 四八世 元? 四九世 正 五○世 炳? 五一世 展 五二世 本? 五三世 灼 五四世 兗? 五五世 靈 五六世 宏?五七世 道 五八世 仲 周宣王卿士,性孝友。居曲阜。《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五九世 逸?六○世 伯謙 六一世 信明 六二世 實 六三世 禹臣 六四世 元馭 六五世 熙?六六世 元叔 六七世 奉議 六八世 高陵 六九世 宣武 七○世 侯 晉國大夫,居曲沃,即春秋時期晉國的新田,故地在今山西省曲沃縣南。 七一世 老?晉國大夫,中軍司馬。 七二世 君巫 晉平公大夫。 七三世 趯?晉國大夫。 七四世 骼?韓相。 七五世 進明 三子:孟談,孟譽,孟討。 七六世 孟談 韓國師,大夫。 七七世 柳朔 七八世 開地 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居廩延,故地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七九世 平 相韓厘王、悼惠王。 八○世 良 字子房,韓國人,思報強秦滅韓之仇,散家貲,募勇士,謀刺秦王于博浪沙。事未成,逃匿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后輔佐劉邦敗項羽,滅暴秦,平定諸侯,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劉邦心悅誠服,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并稱漢代“三杰”。《史記》、《漢書》均有傳。漢丞相陳平贊留侯曰:“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沖御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之鴻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勛之首冠也。”良二子:不疑,辟疆。辟疆年十五為侍中,深有謀略,事載《史記·呂后紀》。 八一世 不疑 襲封留侯,居陳留。二子:高,典。高八傳至后漢天師道張陵。 八二世 典 字存敬,御史大夫,官清河太守,為政清廉,仁德素著,居清河仁里鄉。 八三世 默 八四世 金 大司馬。 八五世 萬雅 字千秋,陵陽公。 八六世 嵩 七子:長子壯,東郡太守,居四川,次子讚,三子彭,居南陽,四子睦,五子述,六子協,七子肱。 八七世 睦 蜀郡太守,居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 八八世 況 涿郡太守,居襄國。族姊為皇祖考夫人,漢光武皇帝劉秀呼為“大舅”。況二子:歆,協。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云:“清河東武城張氏本出漢留侯良裔孫司徒歆。”歐陽氏所謂“歆”者,視其官職似指后漢末葉張歆。范曄《后漢書·桓帝紀》: “建和三年十月,大司農、河內張歆為司徒,歆,字敬讓。……元嘉元年四月,京師旱,任城、梁國饑民相食,司徒張歆罷。”況子張歆系吳郡張氏之祖,和清河張氏是宗親關系,清河張氏非其所出。歐陽修誤將后歆作前歆,陰錯陽差,謬矣。 八九世 協 字季期,衛尉。 九○世 岱 一名辯,大司農,魏太山太守,自河內遷居清河。 九一世 議 明代張憲《張氏統宗世譜》為“賓”。 九二世 榮 《張氏統宗世譜》為“頤”。 九三世 幸 青州刺史,平陸侯。《魏書·傅永傳》:“與張幸自青州入國。” 九四世 準 亦名準之,東青州刺史,襲侯。 九五世 靈真 按:《魏書》、《北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張氏統宗世譜》均謂靈真生彝,而清代張日佐《清河張氏宗族》卻謂靈真生守隆,守隆生君錫,君錫生彝。愚以為應以前面三史一譜為準。 九六世 彝字慶賓,襲祖平陸侯。性公強,有風氣,歷覽經史。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歷官尚書、侍中。贈使持節衛將軍、冀州刺史,謚文侯。《魏書》贊曰:“張彝風力謇謇,有王臣之氣。銜命擁旄,鳳聲猶在,魏氏器能之臣。”《魏書》、《北史》均有傳。彝三子:長子始均,次子仲瑀,司空祭酒,給事中,三子珉,著作佐郎。 九七世 始均 字子衡,端潔好學,有文才。改陳壽《魏志》為編年之體,廣益異聞為三十卷。又著《冠帶錄》及諸賦數十篇,并亡。除長兼左民郎中,遷員外常侍,仍領郎。贈樂陵太守。謚曰“孝”。傳附《魏書·張彝傳》。 按:(一)《魏書》、《北史》,皆謂“始均字子衡”,而晚于這兩部史書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為“孝衡”。(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謂:始均官至光祿卿,爵為平陸侯。而早于《新唐書》的《魏書》和《北史》全無此說。此亦歐陽修謬誤處。始均二子:長子暠之,襲祖爵平陸孝侯,武定中,官居開府主簿。齊受禪,爵例降。次子晏之。 九八世 晏之字熙德,遵母教誨,動依禮典。爵為武城子,官儀同開府、中兵參軍、兗州刺史。卒,贈齊州刺史,太常卿。傳附《北史·張彝傳》。晏之二子:長子虔威,次子虔雄。按:《北史》所謂“乾威、乾雄”,《隋書》、《新唐書》和清代張日佐《清河張氏宗譜》均為“虔威、虔雄”。愚以為應以后三部史譜為準。虔威字元敬,性聰敏,涉獵群書,拜謁者大夫,以本官攝江都贊務。傳載《隋書》卷六十六。虔威二子:長子文收,善音律,撰《新樂書》十二卷。官太子率更令。次子文,刑部員外郎。 九九世 虔雄有才器,隋秦孝王法曹參軍,壽春、陽城二縣令。虔雄三子:長子文僖,常熟主簿,次子文琮,戶部侍郎,三子文瓘,宰相。文僖之子萊,昌樂令。文琮三子:長子戩,江州刺史,次子挹,比部郎中,三子錫,宰相,相武后。按(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明:文瓘系虔雄之子,而清代張日佐《清河張氏宗譜》卻誤為虔威之子。(二)《舊唐書·張文瓘傳》云:“文琮從兄文收。”文琮系虔雄之子,“從兄文收”顯然不是虔雄之子,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卻誤為虔雄之子。 一○○世 文瓘 宰相,相高宗,與潛、沛、洽、涉父子五人官皆三品,時人榮之,謂之“萬石張家”。文瓘性孝友,為官嚴正,高宗甚委之。大業末,徙家魏州之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儀鳳二年卒。贈幽州都督,謚曰“懿”。皇帝特陪葬昭陵。文瓘六子:長子漪,次子潛,魏州刺史,三子沛,同州刺史,四子洽,衛尉卿,五子涉,殿中監,六子沖,字孝源,介休令。按:(一)《舊唐書·張文瓘傳》載明,潛為魏州刺史,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為“揚州刺史”。(二)《舊唐書·張文瓘傳》載明:洽為衛尉卿,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為“魏州刺史”。 一○一世 洽 唐中宗時衛尉卿。 一○二世 宥 揚州刺史。《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劍南節度使張宥,文吏不習軍旅,悉以軍政委團練副使章仇兼瓊。丁巳,以宥為光祿卿。”遷余杭,故地在今杭州市。 一○三世 袞?虢州刺史。 一○四世 載華 御史中丞。 一○五世 正則 《資治通鑒·唐紀四十八》:“給事中崔造,少居上元,與韓會、盧東美、張正則為友,時人謂之‘四夔’。” 一○六世 知實 字冠仁。 一○七世 保望 字渭叟。 最后,勿庸諱言而須要說明的是,數部有關清河張氏譜牒,其古世族系特別是張昧以下,張侯以上,彼此抵牾,差異尤多,拙文“張氏古世系”是參照有關譜牒,根據漢至唐代史書纂輯,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作者:222.240.102.* 回復:9 發表時間:2008-12-01 22:26:46
作者:61.190.35.* 發表時間:2009-03-17 16:29:51
作者:張文勝 發表時間:2009-03-24 22:18:10
作者:60.15.209.* 發表時間:2009-03-26 19:57:23
作者:張吉海 發表時間:2009-04-01 09:12:04
作者:張河源 發表時間:2009-04-01 10:55:42
張海東
作者:121.233.181.* 發表時間:2009-04-01 15:16:26
作者:119.177.12.* 發表時間:2009-04-02 10:18:28
作者:58.46.146.* 發表時間:2009-04-30 17:06:03
第88世;9九世張況 公:子:張歆;張協 【454行】第89世;10十世張歆 公:子:張禹;張延 【455行】第89世;10十世張協 公:子:張岱 502行】第90世;11十一世張岱 公:子:張宏 【503行】第91世;12十二世張宏 公:子:張賓;張震 【504行】第92世;13十三世張賓 公:子:張頤 【505行】第93世;14十四世張頤 公:子:張幸 張氏全國統譜稿(全國世系)之張氏古族譜之第57章世系表] 【655行】第94世:15十五世張幸 公:子:張準之;張善之 【656行】第95世:16十六世張善之 公:子:張修禮 【657行】第96世:17十七世張修禮 公:子:張正見 【658行】第95世:16十六世張準之 公:子:張靈真 【659行】第96世:17十七世張靈真 公:子:張 【660行】第97世:18十八世張彝 公:子:張仲禹;張始均 【661行】第98世;19十九世張始均 公:子:張嵩之;張晏之
作者:張日衛 發表時間:2010-12-10 09:29:09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