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1636678次
5人
5個
564個
30139人
1350部
陳字,在先秦以前的寫法很多。(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陳曼 盙》、《陳侯午敦》、《子禾子釜》、《陳尊》等)。這可以從陳字本身得到闡釋。陳字和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廣雅·釋詁》)陳字在古時候不僅可寫作陣還可寫作墜,陳與古字陳歲也相通。“陳(卜夕),列出。從(卜夕),陳聲。俗字作陣”(《說文解字》)。屈原的《離騷》里就有“就重華而陳夕詞”這樣的詩句。這里面的“陳(卜夕)”即是陳。此外,陳也與古甸字同音通義。“維禹甸之” (《詩經·大雅·韓奕》),此中“甸”就與陳字同義。 ? 陳字有九種含義,有—種就是戰陣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陳、陣是一個字,可以通用。盡管如此,陳姓祖先從未把自己的姓氏寫作陣。 《辭源》對陣字也有幾種解釋: ①本作“陳”,也就是說,陣的本來字是陳字,陣字是從陳字演化而來的; ②軍伍行列稱陣; ③陣法,指作戰時部隊的戰斗隊形; ④量詞。如古詩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的句子。 ? 除去第四種解釋,其他三種都與作戰有關。 ? 根據金文的解釋,陳字左邊的“阝”是旌旗的形狀,右邊的“東”字是戰車車輪,上面載著戈矛,下面則是土字的會意。盡管陳字在古時候與上面這些字相通,陳姓的陳字幾千年來卻一直未曾改變過。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把陳姓寫為陣姓或是甸姓。 ? 綜合起來看,整個陳字的含義,是把戰車擺在國土邊界上保衛土地。看到陳字,就想起陣字,陣陳兩字同音,陣字是舊中國車輪滾動的聲音,而戰車是黃帝發明的,黃帝之所以稱作軒轅氏,就因為與戰車有關,因此軒轅二字均從車字偏旁。 ? 陳字的讀法,上古音屬定母,真部,《廣韻》直珍切。澄母,真韻,開口,三等,平聲,在臻攝。是高輪車行駛的響聲。在宋以前“陳”音一直是高輪車的響聲,宋代以后,讀法才逐漸發生變化,與“塵”同音。“陳”的現代讀法與古音相差甚遠。值得注意的是,陳字的古音讀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閩南話和廣東的潮汕話里。 ? 陳姓起源有五 一、黃帝后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 ? 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于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于玉燭,息于永風,食于膏火,飲于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后,約 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于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勛(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于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家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系,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于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陜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谷,陜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里。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象野雞鳴啼。于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代稱為寶雞縣。 ? 黃帝部落擅長制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著游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著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于車上,由牛馬拉著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著排列,以阻擋敵人的沖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著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于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御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征戰生活給這個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黃帝又是什么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征討。于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致亂的諸侯。于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后,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種植五谷,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后,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于阪泉 (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眾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 黃帝居住于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后,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后,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勛。帝嚳死后,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勛則因為才干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勛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歷法;又咨詢四岳,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后,即由舜繼位。 ?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龍顏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于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并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墻壁,然后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 ?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岳推舉了舜,于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于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才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 ? 舜的對手是四兇: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后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斗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斗爭中,舜采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愿讓位給丹朱,最后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只好作罷。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利機構。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龍、益為東夷族,其余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斗過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兇之患后,才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并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屬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 舜建都于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里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 ? 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于蒼梧(湖南寧遠縣南)之野,葬于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 大禹繼位后,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附近。 ?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向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干。 ? 夏朝至商朝期間,隨著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于史記典籍之中。 ?
作者:陳龍 回復:2 發表時間:2008-12-02 22:21:31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于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游牧生活轉向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今陳胡分媯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于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致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游樂的場所。 ?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許有畫卦臺。“相傳伏羲于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里許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余,俗稱人主廟。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里有一些建 筑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與畫卦臺存在,且為陳國君民游樂之地。如在這里登高望遠,二十里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于極盛時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并受封于陳后,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于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布在東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里。每州建有方圓百里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里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里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家,方圓百里;伯爵國家方圓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國家,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于農作物生長,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著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后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Z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便有了陳姓。 二、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氵+民+日)公次子溫之后陳璉。 三、少數民族陳姓 ?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 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 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筑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 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四、他姓該姓冒姓 ?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 到了宋代,陳姓后裔中有一個叫陳文龍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陵谷變遷,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只得入贅于陳氏之家,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干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并受封為伯爵。 ?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 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家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 ?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后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后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 ?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后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 劉矯的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家。那么,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 關于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家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后成為長江中下游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決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家族系統的稱號,仍然姓陳。介紹文件陳姓遷徙史 先秦至晉代遷徙 ? 陳國滅亡后,陳閔公的長子劍,為避亡國之禍,改名為衍,稱陳衍,逃到陽武戶牖(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娶談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叫陳璉,次子叫陳雞,都在齊國做官,其后裔有西漢名相陳平;陳閔公的二兒子全溫,避禍逃到晉國(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陳孟璉,任固始(今屬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孫陳引奇為信都別駕,有德政,無子,于是以東漢時潁川陳宴為嗣,陳宴裔孫陳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陳達信于南朝宋時遷往壽州固始縣,以繼承固始陳氏基業。 ? 在陳姓的早期遷徙中,還有一支是因避難而移居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作為屯長,奉命領著被征發的人去屯戍漁陽(北京市密云縣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依照法律,失期者當斬首。陳勝和吳廣被迫鋌而走險,襲殺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義,天下群起響應,聲勢迅速壯大。進入陳縣吟河南淮陽)時被部下推舉為王,國號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他派兵四處攻城克池,占領了很多地方。后來秦軍反撲,進逼張楚都城陳縣,陳勝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渦陽縣東南)時,被車夫莊賈殺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碭山西南麓。劉邦建立漢朝后,曾撥30戶為陳勝守墓,每年祭祀。陳勝墓歷經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圍松柏蒼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題“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遷徙 ?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閩南少數民族發生動亂,攻城克池,斬將搴旗,把地方政權沖得七零八落,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討伐,陳政招架不住,只得據城固守。高宗見不能取勝,加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前去增援。不料陳敏、陳敷不適應瘴癘之鄉的惡劣氣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時軍中無主,亂作一團,陳敏之母魏氏(據說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適在軍中,便挺身而出,統率軍隊,駐扎在福建云霄縣。陳政于儀鳳二年(677年)死于軍中, 由他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 ? 當時元光正是Z0歲的青年,他博覽群書,通曉文韜武略,指揮軍事,得心應手。經過9年苦戰,終于平息戰亂。為了開發閩南這片沃土,他奏請朝廷設立漳州郡,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元光不憚辛勞,親自經營擘(b6)畫,選賢任能,開墾荒田,招徠流亡,興修水利,勸課農桑,設置學校,使南大地上無烽火干戈之擾,百姓安居樂業,被人稱為樂土,陳元光后來就長眠在這里。他祖孫四代一直擔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歷時一個世紀之久,使這塊荒涼偏僻之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陳元光的后裔也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饒平、澄海等地,當地人稱元光為“北廟”始祖,并尊稱為開漳圣王,這個稱呼是名副其實的。 ? 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許多地方建有陳圣王廟,福建有一百多座,臺灣有53座,南洋諸島也有20多座。閩南的幾座“開漳圣王廟”,如燕翼宮、威惠廟等,其規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亞于內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觀。 ? 唐朝中期,潁川陳宴后裔陳忠之子陳邕,為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玄宗時率家由京兆萬年 (今陜西長安)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陳洪進,福建仙游人,在閩主王廷政手下任統軍使,以才勇聞,屢立戰功。延政死后,陳洪進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紹镃送去做見面禮。南唐后主李煜大為高興,封陳洪進為泉南等州觀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滅,陳洪進自知無力與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見宋太宗,主動獻出漳、泉二州,封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陳洪進的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孫興旺,后在閩南發展成為望族,以先祖陳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稱“太傅派”陳氏,并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 隋朝大業二年(616年),一個叫陳邁的人領兵鎮守莆田,后來歸唐,出任開莆縣令,此為陳姓入莆田之始。陳邁任縣令期間多有惠政,因愛這里林壑優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當地百姓曾立廟祭祀。他的后裔號稱“十八陳”,已成為莆田著姓。陳氏族人在今縣政府東側建有祠堂,命名為“崇功祠”,其主體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風格。 ? 五代時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王潮,在王緒部下為軍正,隨軍至漳州,后任福建觀察使等職,死后由其弟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跟隨王氏弟兄入閩的有2了姓軍校,第一便是陳姓。據劉球《陳公振行狀》云:“陳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亂,有諱檄者,從王審知入閩。”
作者:陳龍 發表時間:2008-12-02 22:21:51
陳姓分之的遷徙 ? 長沙陳姓:有的說是陳朝陳宣帝陳頊之子宜都王陳叔明之后。叔明因陳朝滅亡,遷居江州。他的九世孫陳旺又遷到義門地。陳旺的七世孫為陳崇、陳端。唐僖宗時,陳端與蔣良杰起兵招討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將軍,敕鎮潭州(長沙市)。同光二年 (924年),陳端年老辭官,卜居于長沙務陽鄉(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義門分支時,陳端的后裔也遷到長沙大塘、金鏗梅藪、斂田滄浪、稅河力頭、花灰浮潭、桑田廟、田師村;繼而分遷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螢火橋、菖蒲塘、官橋西北市、本府煙霧巷、碧湘街;再遷水渡河,黃泥沖、洲湖、韶塘;又遷往赤條河、平塘、清塘灣等地。到了陳端的八世孫陳團這一代,生有 11個兒子,分房時,大致徒居長沙、平江、瀏陽、湘陰等縣,而長沙仍居首位。 ? 也有人根據其他長沙的陳氏支譜說,長沙的陳姓并非都來自陳端一脈,有來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的,有來自浙江仁和縣(杭州市)的,有來自浙江會稽(紹興市)的—…·但這都出自陳姓的支派,萬支歸宗,仍然要追溯到陳姓家族史的源頭上去。 ? 邵陽縣陳姓:其始遷祖于唐莊宗同光二年平蠻,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至新化鵝塘村,再遷至邵陽縣橫陽山。子孫后代分布于邵陽縣臨津門、隆回、湘鄉、武岡、溆浦等地,元至正時,其后裔陳叔甫又遷邵陽老鴨田。已傳53代,人口達70多萬人。 ? 岳陽縣陳姓:陳岳,宋天圣時,由德安遷岳州剪刀池(今岳陽市一中后),傳32代,9萬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賜書榮 ? 續派義重傳家遠,修齊贊治平光華開復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承先澤,賢才望后昆。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均權依憲法,篤志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 桑植陳姓:北宋時,始祖是陳之佑,從江西吉水縣遷至桑植縣陳家坪,子孫分布于慈利、大庸、龍山、永順和貴州,共25代,5萬余人。 ? 安仁陳姓:宋景德年間,師祖是陳延賓,由福建遷安仁縣青路、軍山、鳳城、熊峰一帶,已傳35代,達7萬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陳紹隆由茶陵縣墨莊遷安仁縣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蓮湖、龍樂、熊峰一帶,共有3萬余人。 ? 寧鄉陳姓:陳昌建于后唐莊宗時,由江西吉安遷寧鄉黃泥田,子孫分布于石泉西沙河與中池河,以及油坊溝、葉家坪、團山鋪、葛藤壩等地。 ? 石門陳姓:明代始祖陳祥,于征蠻受封為忠隘世襲百戶。 移居臺灣 ? 至清代光緒十一年 (1885年)始設臺灣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開始大批向臺灣移民了。明朝天啟四年 (1624年)荷蘭人竊居臺灣后,曾招募閩南沿海移民去臺灣墾殖;明末鄭芝龍設寨于臺灣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興化沿海居民渡海去臺灣墾荒;崇禎元年(1628年)統治臺灣的鄭芝龍歸順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燦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幾萬災民,每人“給銀三兩,每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運去臺墾殖;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臺灣,所帶士兵連同眷屬共三萬多人都留在臺灣開荒種植,這些士兵多是閩南、閩中人。與此同時,他還到漳、泉、興化等地招募青壯年到臺灣墾荒。這個時期漳州、泉州、興化等地赴臺者達15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王+爽)歸順清朝后,漳、泉、興化沿海赴臺又有幾十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中葉,清政府放寬海禁,廣東移民也大批遷往臺灣。 ? 閩粵地狹人眾,謀生不易,只好向臺灣發展(南安《藍園陳氏族譜》);或因兵燹或民變而移居臺灣(《龍潯鵬都陳氏族譜》);光緒末年德化陳拱反抗鹽稅失敗遭牽連者(《丁溪陳氏族譜》)。 ? 陳姓居民在橫渡臺灣海峽時,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攜眷赴臺,陳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鄉,待賺到錢后,衣錦還鄉,與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賺到錢后,即返鄉結婚,再把妻留在家鄉,又只身赴臺。這些移民們往往事與愿違,事業有成、衣錦榮歸者寥寥無幾。一些移民在艱難窘迫的獨身生活中,逐漸淡忘了故鄉,而與當地土著女子結婚生子。 ? 臺北市寧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臺陳氏宗祠,大殿內有一副對聯:“箕裘全子,袍笏文孫,潁川郡鳳毛世胄;南國旌旄,東宮衣缽,李唐時虎拜龍庭。”說明了臺灣陳氏與大陸陳氏一脈相承的關系。其中的“箕裘”,出自脅L記》,比喻繼續祖先事業;“袍笏文孫”,指陳宴裔孫、尚書令陳寵、陳國公陳弼等,他們都是官至極品,袍笏上朝;“南國”,指陳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陳朝;“東宮衣缽”,指陳后主陳叔寶的后裔;“虎拜龍庭”,指陳元光為大將軍。 遷入琉球群島 ? 處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島與臺灣島之間,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 (1970年)。 ? 琉球群島于我國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國,歸附于明朝,成為一個藩屬國。明太祖為了便于琉球的朝貢和彼此的貿易往來,便賜給這個小國許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 這些姓氏即:梁、鄭、金、蔡、毛、陳、林、曾、高、吳、李、阮、沈、魏、田、王、馬、錢、翁、穆、韓、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 自明洪武、永樂年間所“賜閩人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以為貢謝司,習海事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三十八)這三十六姓多為福建河口人,子孫優秀者讀書南雍(太學),畢業后即為通事,然后升為長史大夫。何喬遠也說琉球國“大夫官、長史官、通事官。司貢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國書及閩三十六姓之后為之。” (《名山藏》卷一百三) ? 明代,出使中國、暹羅(泰國)、滿刺甲(今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陳氏有:陳康、陳泰、陳耀、陳義、陳武、陳賦、陳繼榮、陳繼成、陳繼章、陳繼茂、陳貴、陳富、陳華、陳榮、陳浩、陳文鑒、陳爵、陳宜、陳詔、陳營等。他們在琉球國定居多年,并世代擔任琉球國的大使、通事、大夫、長史、火長等要職。所以《久米村系家譜·陳氏家譜》載:”陳氏之稱閩人也,蓋永樂年間遷中山國三十六姓唐榮,以備出使之先。 ? 明代時,琉球是中國的領土屬地,但是不斷被日本人所窺視。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島,計劃先占朝鮮,作為跳板,由遼東入關,再將天皇首都遷到北京,坐鎮中原,“以轄萬國”。當時同安(今福建同安縣)人陳申,正經商于琉球,聞訊后擔心祖國受到侵害,即與琉球長史鄭迥商議,委琉球遣往朝廷進貢請封的使節將情況稟告,不久他回到故鄉,再次將所獲情況向巡撫趙參魯報告。趙將情況轉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鮮王,為明政府聯合朝鮮抗日本侵略爭取了主動權。越南古稱安南,與中國是比鄰之國,兩國在歷史上雖然也兵戎相見過,但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的歲月畢竟更多,經濟、文化的交流,為陳姓進入安南提供了契機 ? 早在后梁時,就有一個叫陳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這是陳姓進入安南之始。到了宋代,福建陳氏有許多人到越南并擔任官職,慢慢成為大族。據史籍記載,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時,達官顯宦中陳姓甚多。當然,最使陳姓人引為榮耀的,是當了安南至高無上的國王。據南宋人周密的《齊東野語》記載,當安南國王的人叫陳日照(又名陳照、陳京),是福建長樂人。他本名叫謝升卿,祖籍為浙江會稽郡山陰縣謝姓,后南遷至福建長樂縣,他因事改姓名。他容貌俊逸瀟灑,才華不凡,但性格卻落拓不羈。因為殺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為陳京,逃到安南國。成了太尉陳承的義子,后在會試中榮登榜首,獲得國王召見。在安南李氏王朝國王李惠宗召見陳京時,國王的女兒昭圣公主透過窗隙看到了他,心生愛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駙馬。過了若干年,陳京之妻昭圣公主成為李朝女皇,稱李昭皇。南守寶慶元年(1225年),陳京改名陳日照(亦稱陳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陳朝。大越陳朝是南宋的藩屬國,傳八世13王,歷時175年,至1400年時,國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為胡朝,國號大虞。1407年,陳藝宗次子陳顧自立為簡定帝,此后,大臣陳姓名門望族舉要鄧容復立陳顧之侄陳季擴為帝,史稱重光帝。這個后陳朝,僅傳二世七年,便于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滅。 ? 移居東南亞 從清代開始,有閩、粵、臺等地的陳氏渡海遠徙南洋諸國,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向海外遷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則是由于家鄉地瘠民貧,生活難,生存空間窘迫,而東南亞(即南洋群島)諸國則相對開放、發達,有較好的發展空間。于是,許多人便遠赴海外進行開拓性的勞動,尋求生存和發展之路。 ? 福建永春縣岵田《陳氏族譜》說:“嘉靖間,閩之田里失丈”,“公慮及人無生活之所,竊恐坐食山崩,于是過洋謀生”;安南縣豐山《陳氏族譜》說:“族之子姓發達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廬舍縱橫,田園益蹙,食寡生多,故士農工商,維持生活頗費躊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運載工具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風驟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會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陳氏子孫,有不少人死于海難。安南縣《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時貴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月二十八日午時,在番失船。”“番”,舊稱外國的或外族的,這里指南洋諸島;“失船”即翻船發生不幸的事故。晉江縣安海《陳氏族譜》也有類似記載:“陳毓踐,生崇禎癸酉(1633年),康熙甲戌(1694年),因吧回船沉于七洲 (南沙群島海域)。 ? 出洋的陳氏子孫,歷盡艱辛,到達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或經商,或務農,大都要披荊棘,斬蒿萊,進行一番開創性的勞動。永春縣岵山的陳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1753年)游賈(經商)馬六甲,后又牽引其親戚朋友百余人,遷移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載族人在馬來西亞從事經營及農業的事跡時說:“僑居之地,為英屬(山+合)株吧轄、文律等處,經披荊斬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二百數十人,拓土已至數百萬畝,財產有數十萬,且有至百余萬者。” ? 出洋的陳姓人,絕大多數都是男青年,他們在海外各地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職業,辛勤勞動,積極奉獻,和當地人民和睦友好:相處,許多人還娶當地的女子為妻,在當地安家落戶,生息繁衍,家譜家譜文件 陳姓家譜介紹 ? 陳姓族譜等級觀念森嚴。對于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有其他介紹。 ? 陳姓視耕讀為正業,對其他職業采取鄙視態度,如對經商者,即使擁資巨萬,經營有方,族譜上也是只錄其姓名,不提成就,更無贊譽之辭。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稱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稱“卒”,其他人不能享受這一殊榮,只能稱“死”或“不祿”。 ? 重男輕女為陳姓族譜乃至所有族譜的共同點,男子的結發妻子叫“元配”,繼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稱“繼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婦,則稱“繼娶”,不能有一點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視。 修譜 ? “譜以傳信,猶史也” (宣統元年己酉二修長沙高田《陳氏族譜》凡例)。族譜,作為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被視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為它將記載這個家族的淵源、繁衍、榮衰升沉。一般來說,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譜一次,從開始到結束,整個家族都洋溢著一派莊嚴與喜悅之情,祭祀場面的隆重,各房各支無論貴賤的慷慨捐資,成立各種機構的熱鬧繁忙,都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成員對于有關自己在內的生命史的高度關注,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尋根”意識的強化。 ? 每修一次譜,都有一種緬懷列祖列宗的深刻內涵,對家族生命史作一種全面的肯定和階段性的總結,舉凡子孫的繁盛,顯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員的生與死的記錄,都無不進入這部史冊,這當然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 ? 同時,修譜還有一種純正本家族血緣的重要作用,確立嫡傳,清錄支派,可以說是一絲不茍。在倫常教化上,則嚴格地表現為明長幼,定尊卑,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原則,使代代子孫恪守不悖。 ? 這種修譜的神圣性,還表現在對“真實”的刻意追求。修譜機構——譜局成立以后,即向各房發出書面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詳細草稿,就連死去的人的墳塋位置也必須準確標明,“凡葬所注明左右東西者,俱以登山坐勢論” (長沙高田《陳氏族譜》凡例)。譜局的初稿寫出后,通知各房房長來親自校對,以免出現漏誤。 ? 在族譜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譜一律繳收,除存二冊歸公外,其余盡皆焚毀,防止有不肖子孫私售與人,貽為后患。各房發新譜一冊,由房長妥善收藏。不得讓外族人觀看,不得在空白處私自填寫,并規定三年一核對,在祀祖的日子里,各房攜譜人祠,看是否有損壞和損失,違者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 湖南長沙《潁川陳氏續修支譜》中指出,上次修譜為光緒乙亥年(1875年),此次續修是宣統二年(1910年),時隔30余年。修譜經費是眾人湊集的,挑選可靠之人專門經營。凡來修譜辦事者,遠道的可住一宿,近處的只管一頓飯,任何人不得借機耗費眾人經費。凡要求入譜的陳氏子孫,各房須寫明入譜人生卒娶葬時間,纂修者憑來稿注載,不妄加添改,倘出現失誤,由送交草稿者負責。修譜費用,不分貧富,按丁攤收,經手人不得貪污中飽私囊。 ? 長沙陳氏自明太祖朱元璋時遷入,到修譜時已達五百余年。譜中人物須以帝王甲子核對祖先年齡,雖從六世祖開始分支,但支譜須上溯始祖,以找出淵源所自。族譜強調陳氏子孫在外遵守國紀王法,在內要知孝悌。修譜時照例是長房在前,其余按順序排列,以考始終而序昭穆。 譜序 ? 找名人為族譜寫序,是修譜者的常見做法,目的是為了提高該姓氏的知名度。族譜序的文字要求盡量優美,敘述內容絕對真實。序文可長可短,主要概述該姓的歷史淵源和繁衍生息。的經過,一般在言簡意賅的同時,還要對該姓做出適當贊揚,以使其后人感到榮耀。 如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曾為陳姓族譜做過序,其中云:“陳氏先出媯姓侯國,自帝舜之后,傳于有虞,虞幕裔孫閼父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賴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滿,而封于陳,使奉虞帝祀。”短短幾句話便說明了陳姓的淵源所 自。在敘述陳姓歷史名人時又說:“千流萬派,總歸一源,葉茂枝繁,不離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宴(即東漢陳宴),其子元芳、季芳,世稱‘二雄’,鳳毛麟角,豈虛語哉1元芳子群,美才懿行,歷仕魏帝,清節馳聲。傳霸先梁祚下移,生靈涂炭,相機觀變,應天順人,非擇而取之也。”這一段話把陳宴及其子元芳、季芳、孫子陳群、南朝陳國的創立者陳霸先,一一作了贊揚。這些贊揚都接近真實而不離譜,既使陳姓后裔看了 受到鼓舞,又使外姓人看了覺得可信。 ? 明代人稱陽明先生的理學家王守仁,在為陳氏族譜寫的序中說,陳姓子孫“雖有親有疏,有遠有近,有富有貴,有貧有賤,有智有愚,有賢有不肖,自祖視之,則皆子孫也,何有親疏、遠近、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之分?”
作者:陳龍 發表時間:2008-12-02 22:22:07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