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76235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87人
902部
來源:邵武黃峭后裔聯誼會 黃氏“遣子詩”流傳于江南各地及海外已逾千年。自古以來世人皆稱此詩是邵武峭山,于唐末五代因社會動亂而遣子之時所作,但至今仍有人質疑:此詩原出何人?據《峭公行錄》記載:唐末朱溫(全忠)篡唐,峭公避亂歸隱,至后周廣順元年(951),郭威篡后漢,已有四十余年。五季之亂猶如宋歐陽修所說:“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殺者八”(《新五代史》)。峭山深感“多男多懼”,“燕雀怡堂而殆,鷦鷯巢林而安”有理。變亂紛乘的形勢,迫使峭山遣散諸子至閩粵贛各地避亂,臨別時而作此詩,為日后各地子孫認親證據。就《遣子詩》歷史背景和詩人思想感情而言,說此詩出自峭山,既合乎五季更變的社會現實,又合乎峭公“多男多懼”、“聚不如散”的思想感情,何況此詩出自峭山公故鄉邵武黃氏族譜,當然比起各地傳說更為可信。 今有人認為:唐初守恭公至唐末五代峭山公,相距一百多年,守恭公在前,峭山公在后。《泉州府志》明載守恭公舍地建寺事跡,而史書查無峭山其人,“遣子詩出自守恭公,順理成章”云云。人物年代的先后和史書記載的與否,只能提供探索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活動情況。何況史載舍地建寺與作詩已否,這是兩回事,并無必然聯系,不能成為“遣子詩”出自何人的結論依據。 峭山公避五季之亂,隱居山林四十余年而無聞于世,史書查無峭山其人,是不足為怪的。唐初陳元光平定“綏安之亂”,開發嶺南,卓有功勛,新舊《唐書》卻無人為其立傳。宋慶歷年間,漳浦知縣呂濤慨然賦詩:“當年平寇立殊功,時不旌賢事弗聞。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保ā墩钠挚h志》。峭山公名雖不見經傳,事不載史志,但歷史上確有峭山其人。據宋代何澹《黃公(永存)墓志銘》和元代蘇天爵《黃清老墓志銘》記載:“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開基祖黃惟淡的玄孫。惟淡,譜稱膺公,名賓,字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安史之亂”遷徙入閩,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不久又徙居邵武平灑(今邵武水北鄉舊縣村),至曾孫黃錫分居邵武禾坪里(今邵武和平鎮坎頭村)。黃錫生五子,長子峭山,便是千古聞名的峭山公。他名雖不見史志,但在千千萬萬黃姓家族中,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F在邵武和平鎮坎頭村峭公祠,鸛藪黃家林峭公墓、黃族禁碑、譜志和行錄等物證史跡俱在。1987年邵武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邵武文史資料》第十輯介紹峭山事跡,《人民日報》(海外版)、福建電視臺都先后報道其事。今海外黃姓子孫回鄉探親旅游,都至此敬香祭祀,以追溯血緣之根。劉佑平《中華姓氏通書》經查證也確認黃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所以不能因史書查無峭山其人,而否定其人的歷史功績。 黃姓源遠流長,支派紛繁,各派子孫由于譜志失修殘缺,或毀于兵火,雖不盡了解身屬何派,詩出何人,但歷代黃姓族人,不分彼此,都憑“遣子詩”認親,相互認同。正如劉佑平所說:“峭山公送別諸子那首詩,猶如一組特殊的文化密碼,凡黃姓族人,無論身處何方,只要能背得這一‘密碼詩’,便可認祖歸宗,會視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的互相關照”,“遣子詩成為海內外黃姓‘認宗詩’,峭山公也成為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中華姓氏通書》)。 泉州守恭公,據臺灣前立法院長黃朝琴先生《守恭公傳略》記載:“守恭公是泉州巨富,性思孝,為人慷慨,樂善好施。雖無居官,也是溫陵(晉江)名宦之后,書禮傳家,是桐城名門望族。”據《唐兩京城坊錄》記載:唐代帝王公卿貴族,為已故親人追福,或為在世子孫資福,舍宅為寺蔚然成風。所建的寺觀,多用尊號、封號和年號命名,以示追?;蛸Y福的對象。守恭公夢桑蓮獻瑞,舍地建寺,為子孫資福。守恭公因無居官,初名“紫云寺”,后以開元年號命名,稱“開元寺”,可知守恭公是唐玄宗開元時代人?!赌习蔡J山黃氏族譜》記載,守恭公舍地建寺后,接受匡護禪師建議,將四子分徙南安、惠安、安溪和同安。 兩位先賢遣子的社會背景不同,遣子意圖各異,詩出何人的問題,要看詩中內容所反映的歷史背景、生活現實和思想感情,究竟屬于何人,以甄別虛實。 峭山公針對唐末五代臣弒君、子弒父,搶班奪權的改朝換代,封建道德淪喪的癥結社會問題,在詩中號召諸子建立綱常道德,這對于安定社會秩序,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的。守恭公身處唐玄宗開元之治時代,儒家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占主導地位的太平時代,彼一時、此一時,動亂與太平的社會環境不同,即使同樣是號召建立三綱五常,其所起的社會意義就大不相同。 峭山公在動亂中遣子避亂,諸子一時思想不通,甚至反對。他教導諸子:“燕雀怡堂而殆,鷦鷯巢林而安”,居安要思危,聚不如散,要不留戀故土,要志在四方的道理,所以詩中頷聯有“吾思異境猶吾境,汝在他鄉則故鄉”的勸道詩句。守恭公接受匡護禪師建議,為諸子日后興旺發展而遣子,四子沒有不同意見,更無人反對。如果說這樣勸導的詩句是出自守恭公,就成為無的放矢的多余詩句。 峭山公眼見動亂將危及家族安全時遣子,仍讓三妻各留長子侍奉晨昏,以終天年。并教導諸子:“春秋須薦祖宗香”以盡孝道。而守恭公在太平時代遣子,四子竟不留一子侍奉左右,傳說甚至不顧夫人李氏反對,夫人一怒之下攜幼子出走綏安。守恭公為子孫謀幸福,他本人卻無人侍奉。壽終正寢之后,別說春秋致祭,就是結廬守墓也沒有人!江夏黃香至孝,東漢章帝贊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后漢書·黃香》),被尊為中國傳統孝道的典范和代表。守恭公是溫陵望族,書禮傳家的長者,如此遣子,如果不是誤傳,就有悖于黃氏以孝傳家的傳統。 峭山公身處五代更替,兵連禍結的社會環境中,在詩中訓戒諸子不要迷信天命,要抱定人定勝天的思想,奮發自強。這不僅教育了諸子勇于開拓,也鼓舞著后代子孫發揚開拓精神,走向閩粵,走向海外。守恭公身處太平時代,夢桑蓮獻瑞,而舍地建寺和遣子,為在世親人資福。他深信天命,所以其后代流傳的“認宗詩”,尾聯就見不到不信天命的“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的詩句。 探究其作詩因由,守恭公道別諸子時,特地邀請曾為他治療沉疴難癥、排憂解難的匡護禪師為諸子祈福。禪師把一個法器鐃鈸打破分成五塊,鐃鈸蒂留給守恭公,其余分贈四子,作為傳家認親之寶。憑五塊鐃鈸驗證認親,猶如古代兵符,是無法亂真的,實為認親之寶,所以特稱“鐃鈸黃”,其故事流傳,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至于“守恭公又口占一律,要兒子牢記在心,憑此詩為記互認”之說,若非節外生枝,依情依理諸多不合。 詩以言志,從“遣子詩”思想內容、遣子意圖和作詩因由分析,跟守恭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現實和思想感情都不相稱,而說“遣子詩”出自守恭公,實難使人信服。據上述探索研究分析,認為此詩出自峭山公,比較合乎歷史客觀現實。我們水平有限,資料缺乏,難免有疏漏不妥之處,祈方家不吝指正。江夏黃氏宗親網http://xaq168138.blog.163.com/尋根訪祖,推動黃姓的興旺發展、與時俱進并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29 14:28:53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