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357696次
5人
15個
546個
16762人
902部
來源:瑞安市江夏文化研究會史上的少數民族黃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閩州越地的越族黃氏。歷史上少數民族黃姓的產生,完全是漢族黃姓宗族與各少數民族融合、同化的結果。這一融合同化過程,早在黃國滅亡之后就開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滅黃,黃姓遺民們被楚國征服者強制驅逐出潢川故土,接著便大規模向東南、西南和廣大江南地區遷徙。數百年后,至秦漢時期,黃姓遺民們已散處于江南、閩粵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帶的廣大地區。先秦時期,楚國江南的這些地區是當時的巴、濮、蠻、越等少數民族生活和棲息之地,因而被人們視為“南蠻荒服”的不毛之地。黃姓遺民南遷江南后,因長期與當地的土著蠻越雜居生活,到秦漢以后便有一部分黃國遺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蠻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國南方蠻越土著民族中的黃姓。 黃洞蠻興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聞名的少數民族黃氏。六朝隋唐時期的黃洞蠻是由漢魏時期南方蠻越黃氏族姓發展演變而成。 它的形成時間大約是在陳朝。《陳書·淳于量傳》:“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華皎征衡州黃洞。”又《陳書·孫場傳》:“仍遷衡州平南府司馬,破黃洞蠻賊有功。”這就是“黃洞蠻”之史的最早出處。黃洞蠻,也寫作“黃峒蠻”,是指黃姓的溪洞蠻夷。由于漢族封建政權不斷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嶺北的一部分黃洞蠻也被迫隨著其他蠻越民族一起不斷向南遷徙。至隋唐時期,他們已廣布于嶺南兩廣地區,成為這一時期嶺南少數民族西原蠻、烏滸夷等蠻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黃洞蠻的勢力不斷增強,故《新唐書·西原蠻傳》有這樣的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年),西原蠻中的黃氏家族,與韋氏、儂氏兩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韋氏、周氏不肯依附,黃氏即行攻擊,把這兩個家族勢力一直驅趕到了海邊。 生活于嶺南地區的黃洞蠻,不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賦役剝削,而且深受以買賣僚蠻人為奴再輸于內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黃洞蠻首領黃乾曜在黃峒(今廣西大新縣西)聚眾起義,得到了陸州(今欽州)、朱蘭 (今東蘭)、武陽(今羅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蠻僚的積極響應,擁眾20萬,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廣西數千里地,聲勢浩大。黃乾曜又建立起強大的政權機構,自稱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韋敬簡為帥,公然與唐王朝分庭抗禮,堅持起義斗爭達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軍鎮壓,同時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經過大小二百余戰,才將起義鎮壓,黃乾曜等首領被斬首,余部歸順了唐朝。 后來,黃洞蠻與唐王朝的關系趨于緩和,黃氏峒僚中部分子弟便走出山峒,參加唐政府的科舉考試,有的因此加入了讀書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紀末9世紀初,嶺南蠻洞黃姓勢力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后,又迅速強盛起來。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黃洞蠻首領黃少卿、黃少高兄弟在廠‘西黃洞聚眾起義反唐。唐王朝調遣大軍鎮壓,起義軍失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 (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黃少卿為歸順州(今廣西靖西縣)刺史,其弟黃少高為有州刺史。不久,黃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義,接連攻占18州之地,席卷廣西南部和廣東西南部廣大地區,縱橫嶺南兩廣,公開與唐朝分庭抗禮,其聲威遠振宇內。 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間 (827—835年),唐王朝以經略史董昌齡、董蘭父子為帥,采取剿撫齊下的政策,終于討平了反叛的各洞勢力,收復黃氏所占的18州,給黃洞蠻以沉重的打擊。從此黃洞蠻一蹶不振,黃氏勢力元氣大傷,族姓成員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人漢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貴州,成為后世當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廣西的黃洞余部,則多歸太州刺史黃伯管轄,其后裔演變成今日廣西壯族黃氏。 江夏黃氏宗親網http://xaq168138.blog.163.com/尋根訪祖,推動黃姓的興旺發展、與時俱進并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黃德城 回復:0 發表時間:2011-01-29 15:21:36
注意:嚴禁發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隱私、侵犯他人版權、辱罵、非法、有害、脅迫、攻擊、騷擾、侵害、中傷、粗俗、猥褻、誹謗、淫穢、灌水、種族歧視、政治反動、影響和諧等內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經發現后將無條件刪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該內容發表者承擔。請慎重發表!網站穩定來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諧社區!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